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8

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篇1:

以社会化手段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研究

摘要:为提升保障性安居工程可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就需对社会化建设加以引导,这也是提升资源有效配置以及优化公共服务的重要选择。我国自2012年颁布和出台了多项政策,凭借一系列政策方式多重扶持下为社会化建设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社会与其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文提出加强宣传引导,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体系,提升对应监督力度以及管理手段,进而实现社会化手段建设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同时增强管理。

关键词: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改进措施

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国家为有效促进推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以此作为指导性文件来增强管理和促进发展的依据,保障民生建设。同时,党的十九大对此也做了重要指示: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困难家庭的基本保障,加强建设与管理是确保诉求的诉求的重要基础。作为民生工程,在我党、政府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相关报告中指出了明确的要求。但随着土地收入和公共预算的减缓,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资金约束问题成为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以政府为主体建设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缺少企业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经营模式较为粗放,资源配置效率并不高,在经营管理和后期运营上需要社会音量参与,才能有效促进资金的来源,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发展基础。

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保障性安居工程在保障民生中至关重要,对此国家“十四五”期间着重明确其对中低家庭的重要性,确定了安居住房在城镇中要保持4000万套的水平,保障需求者的诉求。从1995年开始推行保障性安居工程依赖,经过近二十年的时间探索,我国各地区构建了经济适用房、廉租公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体系,为贫困家庭解决了住房难难问题,使得住房保障成效显著。不过因为国内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的管理体系不完善,建设任务简章以及各方利益矛盾等因素,使的社会化建设手段融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展开管理与建设尚有较多难题亟待解决,也因此造成工程建设质量、政府信用和威信受到一定影响。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障体系还不清晰

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为“四位一体”的工程体系,不同种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体系的政策和分配制度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使得保障性安居工程资源整合中受到体制的阻碍,普遍感到保障性安居工程使用难等问题。当前,保障性安居工程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种导向:(1)目标性的导向管理体制。主要是按照上级政府安排的任务,或本级政府制定的计划进行政策落实,以此实现工程目标的完成;(2)问题导向的管理体制。按着产生的问题出台对应措施,完善现有政策;(3)操作导向的管理体制。基于合理性、操作性,构筑操作性更为完善的建设管理体系。基于以上导向的影响,当下的管理体制基本上为由上至下,从局部到整体的保障体系,即便能取得细节上的解决优势,但是整体上系统上存在缺陷。

(二)保障需求不够明确

现阶段,在编制保障性安居工程通常是按着如下三方面实现的:(1)按照上级部门的建设任务,做出完成下达的目标,按照规定建设管理;(2)依据各地方政府各区、县(市)对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完成政府申报的计划;(3)按着详细用地的详情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不过具体的建设与计划需要按着建设部门展开,没有从广大的人民群众角度出发,如此造成依据建设计划开展工程项目,而不符合供给诉求比例,出现脱节的情况,使得资源统筹性不足等,使得保障性安居工程出现空置率较高。

(三)建设单位未严格履行管理职责

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要求如下:需要取得土地许可证等,同时要所有条件和要求都达标才可以进行投标,在这方面存在着没有严格履行职责的现象:(1)各级政府在审批过程中在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方面比较繁杂、同时对工期也比较严格,时间紧等,这也造成一些建设单位在未获得相关证件时,并已着手展开施工,出现了一边施工一边报批的现象。如约30%左右的工程量在西北地区还未获得“四证”时,便已展开施工。(2)工程施工图在审查时并未按着标准严格执行。国家明确规定保障性安居工程施工文件没有经审查批准是不能使用的,但是存在不少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其施工文件并没有经过审查就实施建设,在对项目质量鉴定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不同程度质量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在鉴定后要求整改,这又增加了建设成本,浪费了大量资源。(3)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勘察、设计等各个环节没有按照规定公开招标,出现没有进行分户验收、没有按照规定竣工备案等等。

三、引导社会手段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一)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在促进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使得企业和政府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为进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做出贡献。一是政府鼓励企业投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公共性的事业,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社会使命感,促进企业和社会之间的发展,让企业认识到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与企业发展相联系的公共事业,凝聚企业力量。二是要加强正面宣传,提升社会参与行为和积极性。传递参与企业民生和公益的企业价值文化,让广大员工动员到企业文化中,参与企业社会公共关系,以此获得社会更多认可和支持,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间接收益,提升企业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內动力;三是要树立典型示范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参与企业的帮张力度,树立帮刚作用,赋予荣誉称号,发挥新闻舆论导向,让企业感受到政府和社会民众期盼。

(二)加强立法保障,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规范和制度建设

要真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落实,法律的公正性、强制性和权威性是重要的保障。因此,加强立法保障,是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根本。

要加快立法工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制度提升搞国家立法的高度,通过法律条文化规定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保障法,政策化和法制化引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认识。

二是通过政策辅助企业,明确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如在政策中规定企业从事开发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为低收入人员提供住房服务等等。明确企业和正度合作中的权责和参与路径,同时政府也要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提供土地优惠、税收减免和优惠激烈手段,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正当性、合法性。

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规定制度。对社会参与关注的问题制定细则,如社会参与中最关系的优惠政策、支持举措,保障政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制定配药设施,如社会参与的退出机制,时间、方式和权益分配等。

结论:

目前,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发展中,社会力量的参与还远远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微利”,而企业的目的是赚取更多利润,因此在参与上表现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的加入,提升激励制度,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同时加强资金的融资,不断促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刘爽.黑龙江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问题及其建议[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曾凡军,乔华.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租购并举机制优化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3).

[3]王瑞麟.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中的难题与破解策略[J].中国房地产.2012.(11)

作者:王韵菲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篇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等

9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

为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健康推进,会议研究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一)中央继续增加资金补助,地方也要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加大省级统筹力度。(二)提高规划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三)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四)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建设任务,不搞“一刀切”。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過《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草案)》。草案对精神障碍的诊断和住院治疗、预防和康复、救助以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等作了规定,并对故意将非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精神障碍患者送入医疗机构、医疗机构未以精神健康状况为依据将就诊者诊断为精神障碍患者、司法鉴定人出具虚假鉴定意见等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会议认为,为提高居民身份证的防伪性能,夯实社会管理的人口信息基础,并进一步严格有关单位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密义务和责任,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作出修改。

会议决定,精神卫生法草案和居民身份证法修正案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9月21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部署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作出修改。

会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的六项主要任务:(一)完善企业安全保障体系。(二)完善政府安全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三)完善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体系。(五)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六)完善宣传教育培训体系。

会议对建立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作出了部署,指出:一要完善回收处理网络。二要强化科技支撑。三要培育大型废旧商品回收企业,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和处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四要加强对回收企业站点、回收加工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犯罪行为。五要明确政府部门和生产、流通企业及使用者责任,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标准,加快将废旧商品回收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六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倡导环保健康、循环利用的生产生活方式。会议决定成立由商务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际协调机制,指导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工作。

会议在总结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作出修改,在现有资源税从量定额计征基础上增加从价定率的计征办法,调整原油、天然气等品目资源税税率。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作出相应修改。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论文 篇3:

云南省金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十二五”规划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要达到20%,但目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缺口大和保障性住房市场收益低等因素导致市场主体参与动力不足。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来源中的信贷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一、云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目标为250万套(户),解决约800万城乡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其中,城镇保障性住房150万套(户),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100万户。2011年云南省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0万套(户),其中,城镇保障性住房40万套(户),包括公共租赁住房11万套、廉租住房9.5万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9万户、城镇棚户区和工矿企业棚户区改造10万户、经济适用住房0.5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20万户。政府要求所有项目于2011年5月底前完成各项前期工作,9月30日前开工并在年底前完成投资额的60%以上,竣工面积35%以上。

(二)建设资金来源中财政配套资金与社会融资各占一半

2011年60万套的目标任务,预计需要投入资金260亿元,除去中央补助的48.5亿元、省级配套资金14.77亿元和州市配套的财政资金后,资金缺口约为130亿元,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将成为社会融资的主导力量。

二、银行机构多措并举,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信贷规模向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倾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今年政府部门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我省辖内银行机构高度重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今年国家金融宏观调控的背景下,积极争取各自总行的支持,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国开行云南省分行向其总行积极争取规模,与昆明市政府签订了《开发性金融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合作协议》,力争全年新增贷款40亿元;建行云南省分行与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签署了《保障性住房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三家省级机构草拟《保障性住房贷款管理办法》上报各自总行,积极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资金投入。

二是组织银团贷款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贷款期限较长,项目收益还本付息能力弱,贷款风险较大,单一银行往往难以承担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为牵头行,牵头省建行、省农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银团贷款,重点支持2011年昆明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的市级统建保障性住房建设、昆明市西山区、北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项目建设,贷款以项目用地作抵押。

三是对保障性住房的贷款准入给予政策倾斜。在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贷款列为支持类产品;在项目资本金方面,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资本金比例为不低于20%,而其他房地产项目资本金要求为不低于30%;在贷款利率价格方面,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贷款利率集中于基准利率至基准利率上浮10%区间,而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利率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以上。

四是应用理财产品的多元化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用理财产品的多元化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如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委托其总行通过发行信托产品为昆明市拓东路片区拆迁户改造项目筹集资金32.1亿元,贷款期限2年;兴业银行通过委托贷款为昆明中树营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融资5亿元,贷款期限4个月;建设银行发行信托产品支持昆明市西山区保障房土地开发,筹集资金2亿元,贷款期限1年半。

三、保障性住房贷款增势强劲,资金重点支持工矿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

(一)保障性住房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质量总体较好

今年在云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和银行机构加大对其资金支持力度的背景下,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截至2011年6月末,云南省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100.35亿元,较年初新增28.15亿元,余额较年初增长40%,比同期全省各项房地产贷款增速高29.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累计发放贷款58.07亿元,占各年累计发放金额的42.4%。截至6月末,全省保障性住房不良贷款余额117万元,不良贷款率仅0.01%,贷款质量总体较好。

(二)金融机构超过八成的资金投向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租赁住房贷款加速增长

上半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支持了51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的建设,发放贷款58.07亿元,其中:占比83.9%的48.74亿元贷款投向了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的14项工程,主要用于支持昆明西山片区螺蛳湾城中村,昆明官渡片区关坡村、云秀商务中心等城中村改造项目的建设;占比近10%的5.72亿元贷款投向了临沧和昭通两地的22个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占比5.88%的3.41亿元贷款投向了昆明、昭通、临沧、大理等地13项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占比仅0.34%的0.2亿元贷款投向昆明市和普洱市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云南省人民政府今年将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确定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随着两类项目的陆续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贷款得以快速发展,上半年发放贷款金额分别占各年累计发放金额的100%和77.5%。

表1 信贷投向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情况

(三)全省近九成的贷款向昆明市高度集中

上半年,昆明市作为全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任务最多的城市,获得全省比重89.33%的51.87亿元贷款,而其中超过九成的资金投向了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临沧市获得占比6.65%的3.86亿元贷款;昭通市获得占比3.65%的2.12亿元贷款。截至6月末,全省尚有楚雄、德宏、保山和怒江四个州市从未获得过信贷资金支持。

受调查银行普遍反映,昆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多,融资需求大,财政实力较强还款来源较有保障是贷款集中向昆明投放的重要原因。

图1 2011年上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信贷资金区域分布

(四)贷款期限以中短期为主,利率集中于基准利率至基准利率上浮10%区间

上半年发放的58.07亿元保障性住房贷款中,占比90.1%的52.32亿元贷款期限在5年期以下,期限5-10年和20-30年的贷款分别发放0.04亿元和5.71亿元,分别占0.07%和9.83% ,长期贷款全部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贷款。

图2 2011年上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利率区间分布

从贷款利率区间分布情况看,近九成的贷款发生额集中于[1,1.1]的利率浮动区间,其中(1,1.1)区间的发生额占比最大,为54.5%,基准利率水平的贷款发生额占比33.57%。从利率期限结构看,利率水平与期限长短呈同向变化,5年期以下中短期贷款利率加权平均水平为6.5%,20-30年长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8%,各期限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水平6.53%。

(五)四大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占比近六成,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贷款发放加速

从2009年至今,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向云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发放贷款137.03亿元,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云南省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和富滇银行)分别发放贷款62.64亿元、17.41亿元、48.1亿元和8.88亿元,分别占累计发放金额的45.72%、12.71%、35.1%和6.48%。四大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纷纷表示,作为大型银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支持当地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为地方经济平稳发展作出贡献。

图3 各类银行机构保障性住房贷款发放占比

截至6月末,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合计发放贷款占贷款各年累计发放金额的比重为41.5%,较上年末上升8.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该两类银行机构发放的贷款占各类银行机构新发放贷款的比重超过了50%,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对全省保障性住房信贷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强。

四、存在问题

(一)相关政策支持缺位,银行机构对保障性住房信贷支持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一是政府配套资金来源不足。今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资金中,中央财政资金已安排48.5亿元,省级财政配套资金下拨14.77亿元,州、市配套资金大约70亿元,但由于州市财力有限,资金配套压力大,导致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二是缺乏对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激励机制。当前各行信贷规模较为紧张,银行倾向把信贷资金优先分配至高收益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信贷风险大,收益小,加之政府未对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相关的奖励办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参与项目融资的积极性,当前云南省近七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介入保障性住房融资。

(二)受抵押担保、还款能力等因素制约,租赁住房获取信贷资金难度较大

今年全省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建筑任务20.5万套,占城镇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建筑任务的66%,上半年却仅获得占比近16%的保障性住房贷款。信贷资金难以大幅介入租赁住房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多为划拨土地,土地使用权归地方政府所有,保障性住房开发实体无法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获得信贷资金;二是租赁住房收益主要靠房屋租金和政府财政承担,由于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租金收入水平较低,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而政府尚未明确租赁住房的退出机制,银行信贷风险收益难以匹配,资金介入比较审慎。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渠道单一

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地方政府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债券、保险、银行间市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尚未充分利用。截止2011年6月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8.07亿元,占两级财政投入资金的91.78%,民间资本和其他资金基本没有投入。保障性建设资金来源过于依赖银行贷款,在政策不配套的情况下,会增加银行系统性风险。

五、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尽量加大地方财政的投资,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土地出让补助等方式,加大对保障房前期建设的投入,做实项目资本金,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二是要对给予积极支持的金融机构税费、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二是要建立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激励机制,对于给予保障性住房建设信贷支持较为积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省政府可以按照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进行奖励,或是从存贷款业务拓展方面给予该类银行积极支持,从而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设。

(二)完善公租房配套政策,为信贷资金投入创造条件

一是建议由财政资金作为主导设立保障性住房担保基金,完善风险补偿机制,为社会资金积极介入提供保障;二是地方政府应尽快明确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的退出机制,制定项目回购的实施方案,落实回购资金来源,减少不确定性,促使信贷资金积极投入。

(三)探索债券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务应优先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从事或承担城市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或融资平台公司,在政府核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额度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进行项目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性住房融资的持续发展。

作者:字军 董娴

上一篇:标线与交通安全关系探讨论文下一篇:空气压缩机曲轴零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