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2024-04-22

沂蒙精神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沂蒙精神、担当社会责任

荏苒的时光提醒我们,我们以一个大学生的的身份在这片红色革命孕育的热土上生活了两年,临沂作为红色历史革命的根据地创造了属于自己精神-沂蒙精神。当代我们不能说沂蒙精神仅仅是临沂人民的精神财富,它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财富。它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荣誉责任、健全的人格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次学校组织的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以“传承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为目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沂蒙精神、担当社会责任呢?

我们所说的沂蒙精神,就是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爱党爱军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临沂的不断发展正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社会责任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对他人和社会承担的义务。

今天,我把自己这次实践的心得向大家分享,首先要思考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即:沂蒙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和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

一 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临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对于沂蒙精神的形成会有影响。但是,我们所讲的沂蒙精神,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光荣传统。我们都知道,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指示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1939年,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到达沂蒙山区之后,山东党、政、军机关,华东局、华东军区机关相继在沂蒙山区建立;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过。当时的沂蒙山区成了山东乃至华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这样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历史实践,就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出发,我们可以注意到,沂蒙精神首先是在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心一意为民族解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行为的感染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确立了为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而奋斗的纲领,经过大革命时期、十年土地革命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八路军一一五师是从井冈山走出来,在延安组建的一支精锐部队。在他们身上体现的老红军本色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给沂蒙抗日根据地带来了全新的景象,给这里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质朴民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沂蒙精神的基本来源。

同样,从这样的基本事实出发,我们应该看到,沂蒙精神是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通过自觉的模范行动展现出来的。临沂市委提供给我的材料告诉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饱受“三座大山”压迫之苦、对新生活充满强烈向往的沂蒙儿女,在党的领导下,以极大的热情和崇高的精神,积极参军参战,碾小米、做军鞋、送弹药、抬担架,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参军入伍,100多万人参战支前,6万多革命烈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同仇敌忾与日寇血战到底的著名”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红嫂“,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大批先进典型。党的培育,血与火革命战争的洗礼,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沂蒙人民逐渐形成了坚信党的领导、热爱人民军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息的政治信仰;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自我牺牲的价值观念。沂蒙人民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政治觉悟,无疑是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来源。

今年是八路军一一五师挺进山东,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73周年,也是建国63周年。为了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先进文化,发挥沂蒙精神的巨大推动作用,进一步传承红色文化,临沂大学做出红色育人工程下基地实践活动的决定深层开展弘扬、宣传沂蒙精神活动,是很有意义的事。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呢?

首先,要看到,沂蒙精神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要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必须以新的实践为基础给沂蒙精神赋以新的内容。我的了解中,沂蒙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诞生于战争年代,但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仍在不断发展着。临沂市委提供给我的材料说,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面对贫困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愚公移山,艰苦创业,向愚昧和贫困宣战,为了修建水库,有40万农民舍弃了自己的家园。并勒紧腰带,省下粮食支援国家,支援灾区。沂蒙人民靠沂蒙精神,艰苦奋斗,极大地改变了生产生活条件,成为60年代全国农业先进地区之一,涌现出了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等先进典型,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批示表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承发扬沂蒙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迅速发展经济,于1996年在国务院确定的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走上了加快发展的道路,涌现出了被江泽民同志称为”了不起"的王廷江,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九间棚等一大批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如火如荼的弘扬沂蒙精神的实践,推动着沂蒙精神不断发展完善。沂蒙精神逐渐成为临沂最大的政治优势。

另一方面新时期如何利用红色资源弘扬沂蒙精

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具有独特的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沂蒙革命老区形成的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凝炼和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临沂的具体体现,是临沂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四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莒南县有着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全县现有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市级8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量位居全市第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长期驻扎在这里,莒南是当时山东党政军指挥中心,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这里出现过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 的渊子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权——山东省政府,山东第一个团支部等都诞生在这里。所有这些红色资源都传承了沂蒙精神底蕴深厚的内涵。在新时期,如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方法,运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充分发挥沂蒙精神的导向、教育、激励功能,莒南县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莒南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历史课堂,沂蒙精神是最生动的教材。围绕建设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感染力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莒南县深入挖掘境内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丰富教育内容和载体,切实把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爱国主义教育优势。一是依托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打造党员领导干部党性教育基地。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自2010年开始,莒南县依托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光荣历史进行整合,新建了山东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在此基础上,开办了红色教育大课堂。“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莒南县先后在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建立了纪念馆,总结了他们组织群众、尊重群众、发扬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观,依托这三个纪念馆,打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基地。三是依托中国首届红色运动会场址,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二 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学生来说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学习,这里我们所说的学习不仅是指学习理论知识,还包括学习专业技能。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父母养儿育女,老师教书育人,医生救死扶伤,工人铺路建桥,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企业甚至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了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有责任意识,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意识,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意识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意识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有责任意识的人,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

责任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机遇,是一种发展自我的手段,是一种发展自我份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让我们听从责任的召唤,珍惜自己的每一份责任!为先锋事业发光、发热!

增强责任意识,首先要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感。责任感是工作态度,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追求:

第一,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不断提升工作自觉性。第二,强化责任履行能力,持续提高工作水平。第三,健全责任管理制度,全面增强制度保障性。第四,完善责任监督机制,继续提升监管能力。任何一项决策作出之后,关键是要强化责任抓落实,做到定人员、定岗位、定任务、定时间、定要求,使人人肩上有担子、项项工作有着落。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部门的客观条件不相上下,发展思路也大同小异,但发展速度却迥然不同。究其原因,就在于抓落实的力度不一样。少数同志在工作中往往口头承诺多,具体承办少;遇到难题推诿多,破解难题行动少;执行决策计划多,具体落实措施少;开头轰轰烈烈的多,收尾富有成效的少。这就使许多好的发展计划只是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为了促进工作发展,必须坚决克服那种看似大家都在抓、实则大家都没抓的现象,紧紧抓住“不落实的事”,严肃批评“不落实的人”,让每个人都能精心谋事、潜心干事、专心做事,自觉担负起抓落实的责任。

愿不愿抓落实,反映的是工作作风的问题;会不会抓落实,反映的则是工作能力的问题。抓落实不能只凭工作热情,还要讲究科学方法,其中的关键是要学会抓具体、具体抓。所谓抓具体,就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把总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把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分解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具体行动方案,找到过河的桥和船。所谓具体抓,就是在抓落实的步骤上不能急功近利,而是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一环套一环地去落实,逐个解决问题。既善于从大处着眼、又能够从小处入手,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小”处上下功夫,落实思路举措尽可能紧贴实际、周详具体。

通过这次的实践活动我们认识到了责任的重要性,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沂蒙精神,而且要注重强化责任担当,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全面发展,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篇2: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如今,那个外敌入侵,炮火连天的年代已经远去,我们在享受着改革成果、美好生活的同时,在工作、生活中更应该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实际行动热爱我们的祖国。 学习沂蒙精神中的大义和大爱。渊子崖自卫战中,一千多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位于沭河岸边的有200多户人家的莒南县渊子崖村,扬言要将村民斩尽杀绝。面对残忍的侵略者,全村310名自卫队员和村民同仇敌忾、大义凛然,以土枪、土炮、铁锨、铡刀、菜刀、长矛、棍棒、石块等作为武器,与凶恶的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就连小孩子也拿起了武器。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

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这种博大精深的大义精神,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关心关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等优良品德,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时刻用来引导我们的所作所为,任何事情都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根植人民,共筑党与群众的鱼水情。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那惨烈悲壮、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在那宝贵的生命朝不保夕的生死关头,老百姓为什么会全心全意地拥护共产党、保护共产党?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心里装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和人民群众心连心,把人民群众当亲人。正如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所感发的肺腑之言:“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篇3: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一沂蒙精神的内涵

沂蒙精神, 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道德共识, 也是对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继承和发扬。

第一, 沂蒙精神发扬了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是对自己祖国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沂蒙精神体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及在革命战争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无私奉献精神。沂蒙精神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 又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容。

第二, 作为沂蒙精神核心的无私奉献精神, 蕴涵着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自强不息、艰苦朴素、无私奉献的道德准则, 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三, 沂蒙精神体现了人民顾全大局、自我牺牲、为国分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反映了人民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时的道德意识。

二沂蒙精神对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价值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自强梦”“复兴梦”和“幸福梦”。党的十八大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两个百年的目标, 构成了“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第一, 沂蒙精神为大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才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沂蒙精神所反映的人生观, 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 无私奉献, 满怀热情地主动承担起义务和责任, 顾全大局, 把困难留给自己, 把方便让给别人。这种顾全大局、公而忘私、勇于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 是沂蒙精神的核心。“中国梦”的实现, 需要人们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艰苦创业, 无私奉献, 勇于牺牲。

第二, 沂蒙精神对大学生实现“中国梦”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大学生应当在“中国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 践行沂蒙精神, 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沂蒙精神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精神元素, 可以引导大学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为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对大学生进行沂蒙精神和“中国梦”教育的途径

在大学生中开展沂蒙精神和“中国梦”教育, 应该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特点, 抓住沂蒙精神和“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从社会实践活动和党课团课入手, 不断强化沂蒙精神在大学生心目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也使他们了解“中国梦”的内涵, 从而践行沂蒙精神, 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第一, 积极开展以沂蒙精神和“中国梦”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沂蒙精神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统一为特征的。大学生只有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 才能真正将其对沂蒙精神和“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 才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品质, 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从思想层次上将其对“中国梦”的认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纪念地参观学习, 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革命历史, 体会沂蒙精神的历史内涵等, 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感受能力和认知能力, 促使他们自觉地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主动践行者。

篇4: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宣传部

2009年2月20日,对临沂影视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以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事迹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沂蒙六姐妹》在临沂正式开机。

《沂蒙六姐妹》:把沂蒙精神传承下去

继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开拍之后,以沂蒙六姐妹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于2009年2月20日下午在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沂蒙精神展馆前举行了隆重的开机仪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正局级巡视员、华夏电影发行公司董事长谷国庆,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王凤胜、临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承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少军等领导出席开机仪式。仪式由临沂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主持。她说:相信这部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大片,不仅会问鼎“五个一”工程奖,而且一定会感动中国。

导演王坪:影片要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该片导演王坪曾执导过《孔繁森》、《金婚》、《朗朗星空》、《小胡同、大尊严》等有口皆碑的影视剧。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坪称,电影《沂蒙六姐妹》并非将真实的“沂蒙六姐妹”在电影中对号入座,而是把众多沂蒙人民支前的故事素材通过“沂蒙六姐妹”的形象集中体现出来,讴歌沂蒙的“淳朴美”,讴歌沂蒙精神。

王坪表示,这部电影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不会就事论事,“作品要像一副水墨田园画。‘沂蒙六姐妹’的精神已经升华成为沂蒙精神的代表,在我看来,沂蒙妇女很美,是一种张扬的纯朴美。我一定要把那个时期妇女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表现出来。”王坪说,“最重要的是影片要凸显出人性的光辉。”

临沂六姐妹主演:我们会用心演好这部电影

刘琳、范志博、李念、曹苑四位年轻靓丽的女演员,在影片中分别饰演“沂蒙六姐妹”中的四位。她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沂蒙精神展览馆之后,深有感触:“我们一定会用真情、真心感受沂蒙精神,感受沂蒙妇女的朴实与坚韧。无需过多的修饰,无需刻意追求,我们的表演将是最自然的流露,因为沂蒙精神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如何演好这部电影,教育我们要演好这部电影,要无愧于‘沂蒙六姐妹’这个响当当的名字。”

“沂蒙六姐妹”之一的伊廷英:苦难换来新生,沂蒙妇女的勇敢是中国人精神之魂的体现。

开机仪式上,红嫂伊廷英回忆了当年为战士们摊煎饼、做鞋垫的场景,讲述了沂蒙妇女们为了让战士们迅速过河、奔赴前线,她们跳入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扛起门板搭成人桥的情景。在她的感染下,几位年轻演员深情款款地唱起了《沂蒙小调》。 80后的他们将会在角色饰演的过程中更深一步学习和理解沂蒙精神、中国精神!

篇5:沂蒙精神调研报告

10月29号下午,“九间棚”创业带头人刘嘉坤书记受邀在山东建筑大学五百人报告厅举行一场以“弘扬沂蒙精神,聚焦创业人物”为主题的创业报告会。山东建筑大学原党委书记綦敦祥,副校长岳宝德亲切接见刘嘉坤并其座谈。

来自沂蒙老区的刘嘉坤同志,现任九间棚村党总支书记,九间棚农业科技园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经济林协会金银花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嘉坤本人也分别被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刘书记开场的一句“我普通话不是很好”拉近了他和同学们的距离。立足于九间棚这片土地,他以“架电、修路、治水”为起点,一步步带领当地人走向了富裕。第二次创业的魄力以及北大求学的经历使建大师生们为之震撼, 目前其已经拥有“九间棚农业科技园有限公司”、“山东歧黄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九间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五个子公司。形成了集优质金银花及农林果苗木培育与推广,生态和红色旅游开发,金银花深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开发集团公司。在刘嘉坤同志的带领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09年,九间棚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出典型。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有一首曲调优美的小调传唱至今,有那么一种精神激荡齐鲁大地。

血与火的熔炼,诞生了可贵的沂蒙精神:爱党爱家,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这样说,在新形势下,要坚持把弘扬沂蒙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为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至上的大局意识,公而忘私的高尚境界,同舟共济的美好品质这些重要元素,共同铸就了沂蒙精神。

朴实憨厚的山东汉子孟昭良,是单县刘饭棚村农民,2001年冬,他在县城发现被人遗弃的高位截瘫的湖南妹子田云。孟昭良把田云带回家,细心照料半年。田云想回家乡,老孟就蹬起三轮车载着田云,经过40天艰苦跋涉,行程1700多公里,磨破5双鞋,更换车胎6次,把田云送到亲人的身边,齐鲁潇湘携手,共谱人间大爱,老孟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人们称赞他:“仗义,不愧为山东好汉!”

“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让沂蒙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

沂蒙精神承传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经历红色文化之火淬炼,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形成了“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催生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从郝建秀工作法到振超效率,从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到孔繁森、王乐义、崔学选,从张海迪到韩素云、李淑敏„„

还有济南交警、山东电力、济南工行、九间棚党支部这样的英模群体,山东涌现出4000多位县、市、省、全国道德模范,11900多个基层道德示范单位。这些楷模,共同树立了“大爱山东”“诚信山东”“孝德山东”“好客山东”的美好形象。

大胆创新:书新篇今有“蓝、黄”战略

敢为人先,开拓创新,是山东人鲜明的精神品格。

山东的改革开放之路,缘起于基层党组织的创举。1977年春天,菏泽地区东明县柳里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洪印,冒着坐牢的危险,把村里700多亩荒地和盐碱地“借”给1500多名社员,当年秋天喜迎大丰收,山东的农村改革由此发端。群众的首创精神,促使领导作出 1

实事求是的决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余全是自己的”,打破了沿袭多年的分配制度,创造出崭新的分配模式,山东菏泽创造的经验,写入了中国农村改革史。

“群像经济”,又是山东创造的奇迹。一批大企业、大产业、大品牌迅速崛起,海尔、海信、潍柴、浪潮等企业,成为同行业佼佼者,形成“群像经济”,引全国瞩目。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大步迈上新台阶:2002年GDP突破1万亿元,接下来仅四年间就达到2万亿元,又两年突破3万亿元,今年将超过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国首位。

2009年,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深深打动亿万观众。六姐妹之一的87岁的伊淑英老人说:“当时很多战士都赤着脚,爬山路,磨得淌血流脓,俺看着心疼。”为部队做军鞋,伊淑英和姐妹彻夜不眠,“我们做的鞋叫“千层底”,一只鞋底要纳120行,一行要过30多针,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出了血,手指也变了形。”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几十年来,山东各级党组织坚持为民谋利。山东省委、省政府的思路清晰而坚定,既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蕴含着逻辑性,突出强省,又强调富民。

“生活强不强,看看住啥房;生活富不富,看看走的路;生活好不好,看看孩子啥学校;生活甜不甜,看看是否有活干。”百姓编的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实利益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的话,道出山东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决心。

在“最盼”上得民心,在“最急”上见真情。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时刻牵动着山东各界决策者的心,为此,山东创造了多个率先:

“十一五”期间,投入4.6亿元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农家书屋建设,94%的乡镇建起综合文化站,3.5万家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提前两年实现。山东省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达7004.5亿元,2010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总额的51%。近5年,是山东民生政策出台最多、民生投入力度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沂蒙精神成长于齐鲁,是山东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枝奇葩。有这种精神的感召和引领,山东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演绎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互动环节,刘书记针对现场同学的提问指出,大学生成长要“做好人、充好电、定目标”,大学生创业要“坚定踏实、团结协作”。大学生们深深为刘书记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所折服,现场气氛热烈。

篇6:沂蒙红色精神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曾几何时,便有一首歌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那熟悉的旋律,高亢的音符响彻在沂蒙的街街巷巷,这首歌便是沂蒙山小调,仿佛回到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全体将士听到这首动听歌曲而鼓起斗志,与敌人奋勇抗击的景象。,“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作为沂蒙的一份子,我深深的为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倍感自豪,犹以蒙山和马陵山景色最为迷人,兼有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在如此美丽的土地上必将孕育出许多不平凡的人,因为幸福的生活千年万年长这里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沂蒙之光,民族之魂在沂蒙这片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颜真卿、被誉为“算圣”的刘洪、被誉为“孝圣”的王祥、被誉为“宗圣”的曾子、孔子老师郯子、大秦砥柱名将蒙恬、东晋名相王导。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着沂蒙大地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光辉。

同样,在沂蒙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后来被概括为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沂蒙人民在新的领域昂首阔步前进。作为他们的后人,我没怎能不为所动,又怎能 不奋起,为沂蒙,为家乡!秋催落叶红,遥看夕阳坠.如今的的沂蒙,行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浸润在时代的主旋律里,大步向前,因为沂蒙人民有责任也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明天,就像江泽民主席所提到的:弘扬沂蒙精神,振兴沂蒙经济。或许在不久的明天,愿望就会实现!祝福吧,我亲爱的沂蒙!

篇7: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来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姜春云、丁关根、吴官正等领导同志也先后对弘扬沂蒙精神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在中央和省委的重视、关怀下,市委认真总结、吸纳沂蒙人民的新创造、新经验,将沂蒙精神的内涵概括并完善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进一步了解沂蒙精神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取得更大的成绩。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党爱军成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

“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

“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沂蒙精神的本质和内涵,用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我们伟大的事业,继续发挥其在建设大临沂、新临沂中的巨大作用。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热土的秀美风光和五谷丰登的景象。

巍巍沂蒙山,耸立着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激荡着沂蒙儿女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激情。

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英雄的沂蒙儿女以“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精神,将革命一程又一程地推向胜利,谱写了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的光辉乐章。在和平建设时期,光荣的沂蒙儿女,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昔日“四塞之崮、舟车不通”的革命老区,已成为仅次于义乌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品批发市场。如今的沂蒙山区正以沂蒙精神,书写着更加恢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画卷。

“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沂蒙,一块红色的热土。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火种。在长达12年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山东、华东局党政军领导机关长期驻扎在这片著名的革命老区,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转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是一块英雄的土地。1938年至1939年,随着八路军第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蒙山区组建,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用“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精神,毁家纾难,支持革命。

这是一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战大旗,党和人民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沂蒙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的曙光,于是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党和人民军队的身上,把全部的热情倾洒在党领导的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史料显示,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

在白彦争夺战、五井歼灭战、孙祖战斗、塔子山战斗、抱犊崮战斗等载入史册的壮烈战斗中,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狠狠打击了日军。罗荣桓指挥的抱犊崮战斗,苦战一个多月,作战30多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200多人,粉碎了日军消灭115师主力的企图。

可以说,在抗日战争中,沂蒙山区每一座山头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每一块土地都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每一个村庄都留下了抗击侵略者的感人故事。在血与火的厮杀中,根据地部队和民兵有11万人伤亡,其中6万余人壮烈牺牲。

今年8月中旬,在蒙阴县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游人再次走进了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纪念馆的红色墙壁,斑驳陆离,杂乱地嵌着19.4万多颗弹壳,让人联想到当年战场上的枪林弹雨、烈士的鲜血和不倒的红旗。

在艰苦的战斗岁月里,根据地军民生死相依,共渡难关,演绎了许多感人故事。在沂蒙山区,流传着一个“火线桥”的故事:孟良崮战役中,前面战斗已经打响,齐腰深的汶河水挡住了增援部队的去路,30多名妇女紧急行动,拆下自家的门板,跳进了湍急的水流,一个团的兵力硬是从女人和门板搭起的桥上火速通过。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妇女送子送郎参军,做军鞋,碾军粮,抬担架,救伤员,涌现出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等。其中,“沂蒙红嫂”已经成为中国妇女拥军模范的象征,深深铭刻在了人们的心中。

要人出人,要粮出粮,跟着党走,建立新中国。浩浩荡荡的沂蒙支前大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我党我军战争史上亮丽的一笔。沂蒙根据地军民血肉相连共同奋战,是中国革命史上威武雄壮、精彩纷呈的一幕。陈毅元帅曾无限感慨地说,他永远忘不了山东人民的支援!

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

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为取得经济上的翻身,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拼命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努力改造革命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典型经验,因受到毛泽东主席批示并在全国推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改造山、山低头,改造河、河变样,改造地、地增产。沂蒙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顽强不懈,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为了改变山区缺水的生产生活条件,并使鲁南苏北免除水患,尽得灌溉之利,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沂蒙人民先后建起了44座大中型水库,为此,40万农民自愿离开祖辈居住的家园,搬上了贫瘠的荒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1985年,临沂被列为全国18个连片扶贫重点地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曾是这里真实的写照。临沂人民发扬坚忍不拔的精神,10年奋战,到1995年底,一举在全国18个连片扶贫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沂蒙精神又一次得到大发扬。

继往开来科学发展,沂蒙精神成为不竭的动力源泉

沂蒙精神诞生于血与火的战争年代,成长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升华。进入新世纪以来,沂蒙精神融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激励沂蒙人民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说,沂蒙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临沂把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使沂蒙精神成为临沂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构筑起了老区发展的新优势。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这里成为一块诞生奇迹的土地:临沂不是江南水乡,却碧水绕城,绿阴匝地,拥有48平方公里的城市水面,白天帆影片片、柳绿花红,夜晚华灯摇曳、流光溢彩;不是沿海港口,却“买全国、卖全国”,以物流产业和临港经济成为“齐鲁开放城,老区第一市”;不是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却异军突起,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头羊,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样板”。

上一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意义重大下一篇:绘画兴趣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