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2024-04-29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重大活动是指各级政府确定的具有特定规模和影响的政

治、经济、文化、体育以及其他重大活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重大活动频繁举办。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因人数多、层次高、影响大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为确保各项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相关规定,采取“五个强化”,全力做好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一、强化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加强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的组织领导;并下设食品监督、工作督查、应急处置等三个工作组,按职责分别承担相应工作。

二、强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重大活动的时间、规模、级别分别对每次重大活动制定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方案,一是对重大活动保障工作程序做出安排;二是确定局长为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现场监管人员为具体责任人;三是明确重大活动主办单位、接待单位和监管部门三方工作职

责和应承担的责任;四是确定监管工作重点内容;五是对保障工作提出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

三、强化责任,主动提前介入

接到重大活动餐饮食品安全保障工作通知后,一是主动与活动主办单位衔接,了解活动就餐人数、活动规模、活动等级、活动起止时间等;二是提前3至5天深入主办单位确定的活动餐饮接待单位进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情况事前评估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接待单位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要求限期整改。对不符合要求并且在短时间内不能整改的,建议活动主办单位取消该单位的接待任务。三是与评估符合接待条件的酒店签订《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书、承诺书》;四是对接待单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相关知识培训;五是与主办单位共同审查菜谱,发现菜谱中有不安全的食品种或原料,要求接待单位及时更换。

四、强化落实,驻点全程监管

活动期间派2名监督人员驻点全程监管,一是对活动期间每餐每种食品从原材料购进查验、索票索证、感官性状、制作过程、食品留样到就餐情况等进行巡回监督,检查是否按菜谱供餐,并对食品制作全过程进行监控,填写食品制作登记表;二是现场发现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不符合规定、食品制作程序和方法不规范、食品感官性状可疑、供应食品与菜谱不相符、留样不规范等,要求接待单位立即纠正,如发现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应坚决制止,不得上桌。并填写现场笔录。

五、强化应急,防控突发事件

一是要求接待单位制定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突发

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应急处置机构,实时进行应急演练;二是应急处置组工作人员随时处于临战状态,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三是驻点监管人员与驻点医务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信息沟通,活动期间发现有2名以上就餐人员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胃肠道症状且有共同食物史的,立即报告局领导,并展开调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

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责任明确、监管到位,**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承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以来,先后完成了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任务30余次,从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活动主办单位的好评。

篇2: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基于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机制的研究

建立完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机制,关健是认清其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准确划定职能遵循其运行规律,配置好资源.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717关键词:高校后勤 服务 保障机制 研究

篇3: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探析

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有法规、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和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1. 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道德滑坡、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共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形成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方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有助于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强化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营造一个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保持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保障公共文化机构提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尊重差异、平衡心理、理顺情绪的功能,有助于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广大群众思想道德,抵制各种歪风邪气,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人民群众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因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2. 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需要

“所谓公民文化权利,即公民依法享有的参与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表达文化主张、其文化创造成果得到应有保护等方面的权利。”[1]文化权利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三大权利之一,具有与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得到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还不够完善,人民群众还不能充分、平等地享受基本文化权利,文化权利的完全实现还面临诸多困难。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既要建立完善的覆盖全国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公共文化的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3.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需要

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严重。因此,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需要创新投入模式,形成政府投入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企业资助的多元化经费机制;需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大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强化基层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完善公共文化人才建设保障机制; 需要深化公共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壁垒,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营造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通过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高效运转、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人员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原则

1. 法制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依法行政,也就是政府的一切公共活动必须遵循法制化原则。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同样也要遵循法制化原则,要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必须依据我国政府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坚持依法保障。将一些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措施使公共文化服务有载体、有经费,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已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常态化

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常态化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常态化,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的检查考核范围,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针对重点地区、重要领域、重要环节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注重结果的应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3. 系统化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关系长远、意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法制化和常态化的实现,离不开系统化。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机构健全、功能配套,提升科学化水平。政府要建立健全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系统化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公共文化保障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也要注重功能配套,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目标和方向,提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路径

1. 建立健全的法规保障机制

法律是公共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保障。没有法律的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就容易出现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弊端就得不到根本解决。“只有将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针政策进一步上升为法律文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公开性、权威性和执行性,才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运行。”[2]因此,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各种政策、措施,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能、权限和义务。制定相关工作规则、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明确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与行为规范。在财政保障、税收激励、城乡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相对稳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公共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要求。

2. 创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坚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一是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形成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投入总量与公共文化需求总量实现动态平衡。明确规定公共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坚持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公共文化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投入分担比例。二是建立有效可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倾斜。三是努力探索公益性文化事业社会投入多元化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在明确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最终责任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招标采购、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制度创新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3]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及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有效保障模式。

3. 实施有效的人才支撑机制

健全的人才支撑机制是做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层次较低,总量偏少,结构失衡,服务不到位、管理不完善等问题。这要求更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加强管理,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一支能有效服务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实行柔性引进政策。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紧缺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大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训、轮训力度,提高专业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制定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录取,实行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要给予高层次文化人才、有突出贡献者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4]深化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优化人才考评机制,使公共文化人才发展有机会、干事有平台、权益有保障。三是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公正的良好人才环境。通过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优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4. 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的有力杠杆。绩效评估机制要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多方位综合判断及动态发展、常态实施原则,注重经济、效率、效果和公平的统一。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工作职责、目标和任务。指标体系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为核心,以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为导向,以落实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为目标”[5],建立对公共文化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服务数量和质量、公民的满意度等定期考核机制。二是评估结果运用机制。推动评估结果运用,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干预、对行政资源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改进文化服务的效果。评估结果要与经费补助以及单位主管领导的年度考核挂钩,作为工作人员奖惩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估结果在激励、监督和资金安排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强化行政问责制。行政问责要坚持权责统一、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对公共文化机构和相关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影响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进行责任追究,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的法规保障机制、创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实施有效的人才支撑机制、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

篇4:强化机制保障优化服务环境

关键词 退休职工 管理 服务

一、前言

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比2000年提高2.75岁;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10年前相比,由3.70岁扩大到4.99岁。这预示国家企业离退休职工服务工作更加繁重。以甘肃铁联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截至目前退休职工1499名,每年有近300名职工加入离退休队伍。公司5357名职工中,离退休内退职工人数有2145名,几乎占到公司的“半壁江山”,因此,离退休职工的管理服务工作十分重要。

二、制定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甘肃铁联运输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把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制定了一套结合社会受理的养老服务体系,按照“管理属地化、制度化、服务亲情化、关系和谐化”的工作思路,精益管理、亲情服务,为全局改革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打下良好基础,为保障离退休职工安度晚年做足准备。

鉴于我国目前的养老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一些高龄的空巢家庭,单身人员在生活上面临着一些力不从心的难题。如拉线开关坏了,自己不能修理;突发疾病时无人及时照料。为此,该公司围绕“六老”开展工作,建立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队伍。从社会环境、保障机制、职责三个层面将离退休工作定位:在社会化环境层面,弥补居家养老模式的不足,积极探索社会化养老机制的建设;在保障机制层面,维护全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和谐稳定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在岗位职责层面,以“六老”为中心,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

三、具体做法和意义

1.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结合“首问负责制”,在接待中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向老同志解释有关政策,有关规定,答疑释惑。建立一支务实创新的工作队伍,有效提升离退休服务管理水平。发扬传统,无私奉献。工作人员常思老同志所想之事,常注意老同志所谈之题,常解老同志所需之难。当老同志家中遇到难处,工作人员主动到家中协助解决。为解退休后的孤寂,工作人员组织他们开展座谈会,送上一份礼物和祝福。离退休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服务性工作,不仅要做到细心地服务,还要确保各项活动安全顺利。

2.制定制度,加大考核。实行“首问负责制”,对未落实责任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下发《离退、社保工作考核办法》并认真贯彻落实,通过设置离退休管理通报办法,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与个人。根据每月各分管离退办工作完成情况,对部门、单位、个人给予奖惩,量化工作任务。通过各项制度的完善,认真落实了离退休职工工的政治生活待遇,增强了亲和力,积极有效地调动了专兼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精神。

3.建立服务管理工作网络,实施三级管理体系。该公司确立“有限空间,无限发展;对内挖潜,对外拓展”的工作理念,为克服管理服务手臂不足的“瓶颈”,创新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三级管理的工作思路,即在“公司离退办”大力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以专业的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在“分公司离退办”紧密联系广大离退休队伍,实现每个离退休职工都在管理范围之内,与地县、省外等“周边”居住职工建立联系网络,全力打造“总部+基地”的管理服务模式;在离退休职工队伍中建立群众性的组织,自管服务小组长由广大离退休职工推荐产生,实现“总部+基地+小组”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

4.用机制活化体系。首先,每年一度的离退休工作先进表彰,进一步推动了离退休工作的成长,对涌现出的一大批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鼓励。例如,2010年在重阳节之际,公司对10个荣获“团结和谐奖”的自管服务小组先进集体和34名荣获“亲情奉献奖”的自管服务小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这一措施的实施,真正将素质高、能力强、业绩优的自管服务组长及积极分子选拔出来,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取得优秀成绩的良好团队小组选拔出来,以榜样的力量将管理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5.企业是社会的细胞,企业在对养老退休方面产生的能量不可小觑。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及优化服务“软环境”,确保离退休管理服务队伍的稳定。针对退休队伍扩大任务加重、服务范围点多线长、人员分散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使“管理手臂有效延伸到省外”该公司离退办先后派出10名工作人员、走访34名居住在省外的异地职工,短短四年便做到管理服务人员全覆盖;同时为实现企业与离退休职工间的互动,进而搭建信任桥梁。离退职工自发组织了“下现场搞环保”、“上站台送清凉”、“义务劳动”等活动。许多内退职工承担本小组住院职工的服务,主动上门为困难职工提供服务。针对离退休、内退职工关心的住房、医疗、生活费(退休金)等热点问题,他们及时按照政策规定进行解释和引导,解疑释惑,化解矛盾。针对接管前各单位遗留的历史问题,他们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当事人、原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按照政策规定妥善处理。及时为解老同志燃眉之急,受到老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6.搭建老有所乐的平台,使离退休职工快乐养老。要实现“老有所养”,还要确保老人有快乐充实的精神生活。为离退休教职工安度晚年营造了温馨的氛围。离退休后,老人会在心理上产生各种不适应,这是人们正常的心理活动,就像人们遇到寒风感到冷一样。但是,如果一个人总处于一种焦虑、烦闷之中,会因此而转化成器质性疾病。因此,要有组织、有意识地为退休后的人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欢乐中度过晚年。按照“老有所养”要求,各退管办根据实际,建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老年活动室;在地区范围内定期举办各种讲座、学习班、报告全;引导老同志参与教育、咨询、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结合重要节日,开展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丰富老年人业余文化生活。搭建与职工相互交流,展示风采的平台,将温暖送入职工手中。采用多种形式彰显老同志的夕阳风采。截止到日前公司共为1124名职工举办了职工退休留念活动,为1591名内退职工举办了生日祝福活动,为2145名离退休职工送上了生日祝福,发送《铁联晚情》报37500份,营造出了“温暖、尊重、关怀”的企业氛围。

7.坚持做好老干部的服务工作。到目前该公司干部职工中70岁至79岁干部职工179人,80岁以上43人,离休干部9名。如何做好老干部及遗孀的关爱工作,努力让她们度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甘肃铁联运输服务公司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协调指导。促进老干部及遗孀服务管理工作常规化。如老干部去世后,部门主要领导除到老干部家中慰问遗孀,还告知遗孀应享受的政策待遇等问题;协调指导相关单位及时办理审批手续,确保老干部遗孀享受到应有的生活待遇。

二是开民结对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坚持定期上门走访帮扶,了解她们的思想和生活需求,尽力帮助她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

三是强化医疗保障。积极做好无固定收入老干部配偶及遗属的参保登记工作,使她们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协调医保、卫生等部门,做好她们的医疗服务工作。

四是实施关爱救助。每年开展一次老干部及遗孀大走访活动,及时拨出专款为老干部及遗孀发放慰问金和救助金。

篇5:建强保障机制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正在进行转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同时,对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政府顺应经济发展要求,从一个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角色转型为社会生活的服务者。角色的重新定位,对新环境下的政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政府的公务人员不仅需要管理社会的能力,更需要服务群众的品质。为了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迅速完善保障机制,保证政府的顺利转型。

一、出政策强措施,力促服务型政府建设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文件,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文件指明,在新形势下,政府的职责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新型政府,中央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根本要求。

各地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会、进行专班学习、组织专人指导督办等措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公务人员以“五心”、“八点”的标准开展工作,即用心倾听、细心询问、耐心解答、精心办理、热心服务,涵量大一点、脑筋活一点、微笑多一点、从嘴巴勤一点、说话轻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实一点、效率高一点,在全社会树立服务型政府形象。

二、拿经费保人员,支持服务型政府建设

为了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服务群众的作用,中央要求各级政府进行机构改革,精减人员数量,提高人员素质。中央和地方财政拨付资金用于改善政府的办公条件,完善配套办公服务设备设施,保证服务型政府的硬件达标。同时,选定高素质人员作示范,教育、带动全体公务人员施行热情服务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三、建阵地帮群众,助推服务型政府建设

政府与群众,是血浓于水的感情,建设服务型政府正是为了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热潮下,各地政府相继建成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各类证件的办理服务等,真正实现“一体化办公、一站式服务”。

篇6: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团风是1995年12月黄冈撤地建市时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县,全县版图面积838平方公里,辖8镇2乡,287个行政村,23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万,其中农户8.15万户,农业人口32.01万人。团风是闻名遐迩的“名人故里”。近现代史上孕育了一大批仁人志士,革命家包惠僧、林育英、林育南,地质学家李四光,经济学家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文学家秦兆阳,思想家殷海光,书法家张荆野,军事家林彪等“八大家”均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团风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紧临大武汉,与黄石、鄂州、黄冈三座城市相依,处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层,是鄂东连接武汉的桥梁和纽带。京九铁路,江北公路,106、318两条国道及“武英”、“大广”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

近几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强县、特色经济强乡镇、富民经济强村”的“三强战略”,初步形成了以钢结构、建筑建材、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钢结构产业集群发展,“团风钢构”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重点扶持发展的52个成长型产业集群之一,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授予我县“中国中部钢结构产业基地”。建筑建材产业不断壮大。山河建设集团晋升为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建筑业产值突破45亿元,并连续四年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第二名。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蛋鸡、优质稻、水产、生猪、花生、奶牛等六大农业板块。由于特色产业的支撑,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gdp29.58亿元,同比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2.36亿元,增长50.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387亿元,增长54.53%;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在全黄冈市名列前茅,财政工作在全省财政与管理改革年度考核验收中,我县再次位居a等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925亿元,增长28.41%;外贸出口2867万美元,增长9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68亿元,增长67.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87亿元,增长103.9%;农民人均纯收入2994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18元,增长23.6%。在全市争强进位综合考评中,我县有七项经济指标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全市第四名,在全省排第47位。今年4月底,全省县域经济现场会在黄冈市召开,团风是全市三个现场参观点之一。

二、我县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使用及事业发展情况

建县以来,我县文化机构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和群众性文化组织建设逐步加强。现有文化馆、图书馆(两馆都是原团风镇的,目前正准备兴建新馆,征地工作已完成,已落实部分资金)、文物管理所、电影院线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新华书店等6个文化单位和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站。2010年,文体、广电部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经费分别为65.64万元、110.97万元,村村通和广播电视维护26万元,“以钱养事”41.09万元,国家和省扶持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51万元,扶持农家书屋建设12万元,文化站拉动内需建设32万元,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物折款10万元,财政保障资金合计348.7万元。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按照上级要求,我县结合自身特点,明确提出了以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为纽带,以特色文化活动为支撑,以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全县文化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一是文化部门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县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所、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原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稽查队、县新华书店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送文化下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管理、公益电影放映、服务中心工作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二是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自XX年以来,国家和省投资150万元兴建了54个农民健身场地。XX年,投资20万元维修改造贾庙综合文化站,投资32万元分别建成了回龙山、方高坪两个综合文化站,这两个文化站已于今年六月底竣工。

三是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事业快速发展。我县下设九个乡镇广播电视站(即网络中心),2010年,共投入建设资金300万,新增有线电视用户8000户,创收801.19元。同时积极推进全县本级有线电视联网工作,认真搭建数字平台,目前已实现数模混传。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00万元,对乡镇网络中心站房进行装修改建,使乡镇网络机房达到标准、美观、实用的目标。

四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成效明显。我县共要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数53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508个自然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1%。今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大崎山无线发射基地已于今年6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解决了山区人民看电视难的问题。

五是文化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与村级党支部党员活动室配套,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10年,全县已建农家书屋25家,组建团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成立了10个农村放映队,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3432场,实现了全县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推进农民健身工程,全县所建54个健身场地给农民忙时打场,闲时健身提供了方便,全县城乡上下,闲暇之余,随处可见农民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太极拳剑等群众健身活动场景,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缺资金。乡镇文化服务费用从XX年不足7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近40万元,虽然解决了服务人员的报酬,但硬件投入明显不足,与农民的文化服务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县乡镇文化站的实用面积都在50平方米以下,均属新建范畴,要建成一个实用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站综合楼,建设资金在30万元左右。以方高坪、回龙山两个文化站建设为例,这两个文化站的建设资金投入均超过了27万元,每个项目缺口资金达11万元。二是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推进不快。近两年来每年落实到我县的农民体育工程只有8个左右,远远达不到乡镇、村组干部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为切实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加大投入规模。近几年,中央和省市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文化项目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但资金投入规模较小。建议国家和省对乡镇文化站建设的资金投入应在50万元以上,对县图书馆、文化馆的资金投入应在200万元以上,对博物馆的资金投入应在300万元以上。这样,地方再配套资金,划拨土地,县乡文化设施建设才能有一定的规模和档次。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加大对“村村通”运维和广播电视设备维护,电视台设备购置及设施维修,乡镇广播站设备购置、设施维修及站房维护,演播大厅新建项目,广播电台的新建及设备购置等投入。二是制订倾斜政策。对没有图、文、博三馆的新建县要摸底登记,出台扶持政策,优先解决新县“三无”问题,在资金投入上予以倾斜,并加强对“三馆”建设的跟踪督办,最好将新县“三馆”建设列入国家拉动内需项目。三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建议以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为阵地,逐步建立和健全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并以此为核心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建设网络。

三、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以钱养事”机制运行情况

XX年,我县在黄冈市率先启动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了“以钱养事”新机制,到XX年年末基本完成。经过三年多的运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服务“三农”的质效不断提高。

(一)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我县10个乡镇党政班子成员定编90人,班子成员减少61人,内设机构统一为“三办”(党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镇事业单位只设财政所,定编150人;派出所、法庭、国土、林业、交管等按规定作为县直机关的派出机构,部分单位按区域设置;农业、农机、水产、水利、文化、计划生育、畜牧兽医等70个服务机构,整体转制为58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服务中心,956人全员退出事业编制,退出财政供养,组建的58个服务中心共聘用工作人员153人,实行新的“以钱养事”运行体制。

(二)运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主要作法

我县“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创建,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XX至2010年,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优秀县市。我们的主要作法可以归纳为“五个规范”。

一是贴近农民,规范项目设置。我们以千家万户受惠作为基础,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项目设置的重点,从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自下而上设立服务项目。把关系全县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和关系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农业和板块农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服务项目从XX年的96项,XX年年的104项,提高到2010年的128项,其中文化服务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农村电影、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

二是有情操作,规范人员聘用。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整合人力资源,解决服务的技术力量,公开招考从事农村公益性服务人员。在招考过程中,实行由个人申报、县人事部门牵头、行业主管部门参与、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打破传统的身份和地域限制,面向全社会公开进行。对一些比较专业和比较单一的服务项目,采取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办法进行,减少人员的配备,优化资源的配置。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我们就委托设备、技术较好的县电影公司承担。

三是依法办事,规范项目合同。坚持依法办事,用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新机制正常运行。在推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定岗招聘服务人员,实行两个层次的合同管理,即服务中心与政府或主管局签第一层次的合同,服务人员与服务中心签第二层次的合同,委托服务和派驻服务的,则实行与主管局签订合同。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中心和服务人员的积极性,我们今年在部分服务项目上试行“招投标”制,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农家书屋建设,县新华书店和县图书馆两家投标,最终新华书店凭借宽广的图书采购渠道中标。

四是科学管理,规范项目考核。县委、县政府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县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估机制,推行《日记手册》、《服务跟踪卡》制度,加强对养事人员“事前、事中、事后”的日常管理。季度考核、年度考核时采取现场听取服务人员的述职,听基层干部群众对服务人员的意见,查看服务资料,根据考核的项目现场对服务人员的服务质效进行评议记分。对一些单一的服务项目,则采取项目完成后,由承包方申请,县综改办会同主管局进行专项考核,评定服务质效,结算服务合同。

五是增加投入,规范资金管理。从XX年的207万元,XX年年的402万元,2010年提高到530万元,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稳步增加。为了确保各项公益性服务经费能够及时拨付到位,制定了《“以钱养事”资金管理办法》,实行按季度拨付,每季度由乡镇和县直业务主管部门对服务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按合同经费20%比例拨付,全年预留20%的资金作为年度考核资金,全额完成约定服务项目的经考核合格后全额拨付,未达到要求的按比例扣减服务经费。为了充分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巩固公益事业服务人员队伍,县政府全额安排了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大病医疗保险费。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制不活。“以钱养事”侧重的是服务人员的管理,他们退出事业编制后,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制定的目标任务约束性不强,造成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项目管理难度加大。二是考核体系明显滞后。文化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的物化特性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对文化服务的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县乡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投入应以中央、省为主,服务人员经费保障以地方为主的办法,稳步增加投入。二是出台统一的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省级出台文化服务质效考核体系,建立县乡文化服务考核标准。

篇7:重大活动餐饮服务保障新机制的调研报告

接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调研通知后,我部庚即行动,从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于5月24至5月29日奔赴各乡镇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地处川渝结合部,总面积**平方公里,属盆周丘陵

地带,总人口**万,农业人口**万。2006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全县辖**个乡镇、**个村、**个村民小组,其中500人以下的村**个,500—1000人的村**个,1000—1500人的村**个,1500人以上的村**个,现有村“三职”干部**人。

二、我县在建立健全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方面的主要做法

1、以提升干部素质为重点,建立健全村干部快速成长机制。一是建立选贤任能机制。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对成绩显著者优先提拔使用。在2004年全县村级组织换届中,我县从机关和事业单位中选拔了**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去年全县乡镇领导班子换届时,其中8名干部被提拔为乡镇副科级领导;二是建立政治激励机制。积极推选村干部为各级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村党支部书记**等一批优秀村干部被分别推选为市、县党代表,**党支部书记**还当选为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三是建立定期表彰机制。坚持“七一”定期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近三年受县级表彰的村干部达**人,表彰覆盖面达到**;四是建立村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采取上岗培训和主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村级班子换届当年,对全体村干部进行上岗培训,重点加强政治思想、法律法规及管理等方面学习。以后每年由县上组织一次、乡镇组织两次主题培训,重点进行致富技术、新农村建设等业务培训,提高基层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

2、以激发干部热情为目的,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报酬分配机制。一是实行定额误工补助加绩效考核的分配机制。村干部误工补贴每人每月**元,由县财政局按季度打卡直发。此外,县财政按照预算每年**元的标准将村民小组长的误工补贴拨付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根据村干部联系村民小组工作的实际情况统一考核、发放。二是落实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县财政统一将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拨付到各乡镇,由各乡镇代发,每村每年**元。三是出台离职干部定额补助政策。对正常离职的村“三职”干部一次性发给离职补助费。连续任职15年以内的,按任职年限每年30元的标准发放;对连续任职15—30年的,按任职年限每年40元的标准发放;对连续任职30年以上的,按任职年限每年50元的标准发放,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和乡镇财政各负担50%。对正常离职且生活确有困难的,按照有关规定,将其列为农村低保对象予以帮扶。年龄达到60岁以上、生活又比较困难党员干部,县委组织部将其作为救助对象,每年给予300元经济扶助。四是实行村干部商业养老保险。从2005年2月起,对在任的村“三职”干部全部纳入了商业保险,每人每年缴纳180元(每月15元),资金由县、乡、个人各负担三分之一,主要针对村干部的意外伤害和养老保险。

3、采取多种措施,积极营造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宽松环境。一是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村干部的办公条件。采取“县财政拨付一点、留存党费补贴一点、乡镇匹配一点、村级组织自筹一点”的办法,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添置办公设备,解决村干部无处办公和办公条件差的问题,先后投入360余万元用于村级组织活动室建设和添置办公设备。二是坚决打击“村霸”及各种黑恶势力影响村干部正常开展工作的违法行为。对阻碍、威胁、甚至打击报复村干部的现象和人员予以重点打击,坚决遏制农村“村霸”和黑恶势力干扰、左右村干部工作的不良势头,先后对3名干扰村干部执行公务的“村霸”给予了治安处罚。三是在项目上对村级组织倾斜。积极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村级组织扶贫济困、兴修水利设施、修路打井、改善基础设施等,并努力为村干部干事创业提供帮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干部受提拔表彰面窄,政治上难“出头”。村干部的身份“说官非官,说民非民”,他们不是国家公职人员,在选拔任用方面只能下不能上,既不能进事业单位,更难进入公务员行列。在晋级晋职方面除极个别的情况外,村干部要想成为国家公务员、享受级别待遇是十分困难的。在职时倍受重视,退职后缺乏关心,家庭不理解,社会有偏见,自己心理上也不平衡。同时,村干部受表彰面也很窄。全县**名村干部中,每年各类表彰的村干部比例仅占2%,而且受表彰的基本都是村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的表彰则微乎其微。

上一篇:题画诗与题画文下一篇:香榧公园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