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2024-05-15

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

一、概述

· 学科:

英语

年级:

九年级

· 课题来源: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

目标》Go for it!

课时:

1课时

· 学习内容: 学习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应用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促进交流。

· 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接触现实生活的事物时,能用英语简单地叙述它的起因,用处等。促进学生进一步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应用,以及与外国朋友们的交流。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Learn these new words: invent, be used for, scoop, slipper

2.Learn the grammar: the Past Passive Voice: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was/were+Vp.p

3.Master : 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

过程与方法:

1.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看与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2.展示电视,电脑,汽车,电话等图片,看和听

相结合,体会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应用。

3.读,写结合,操练反馈。

4.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有进一

步学习的渴望。

2.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学,轻松掌握所学内容。

3.小组合作增强孩子们与人协作的意识,培养孩子们关爱别人的品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三年的小学学习英语和两年的初中学习英语的经历,对起使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可是因为个别学生受一些家庭的不良习惯,网络的负作用等的影响,成绩不尽如人意,基础竭然不同,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所以我通过家访,个别调查,以及小测验等把学生按异质分类,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给他们更多的爱,用爱呼唤学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每一种方法策略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选择。

我在设计第九单元第一课时时,注意到: 1..学生年龄----根据视频能理解和思考;2.示范模仿----根据听力材料,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 3.操练反馈----灵活应用,举一反三;4.学生异质分组----帮助学习,提高课效率,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室.2.视频

3.音频

4.下载的电视机、电脑、电话、汽车、勺子等

图片

5.九年级英语教材

6.学生自己准备的实物教具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Learn the past passive voice Teaching processes: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Leading-in(导入):Watching the program《走进科学》from CCTV, then think.Tv is very useful.But do you know when it was invented? 2.Listening and learning to say.(体验)When was the Tv invented? It was invented in 1927.When were the cars invented? They were invented in 1885.3.Practicing in groups.Using more pictures makes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What were they used for? They were used for scooping really cold ice cream.Who were they invented by? They were invented by…….4.Sharing own work.5.Homework..Using the past passive voice to describe the objects around yourselves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评价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

1.语法: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和基本用法。要求学生能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自如,灵活的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叙说身边事物的发明等。

2.能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造句且书写流利。3.能与小组合作。评价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掌握invent, be used for______ 良好

能掌握invent, be used for,scoop,slipper _____ 优秀 能掌握When was it invented? What was it used for?

Who was it invented by?______ 良好;

能自如应用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叙说身边事物——

优秀

能理解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的用法、构成——良好;

过程与方法:

评价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否积极地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能否掌握学习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学习的渴望,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八、帮助和总结

对于基础较好的,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自由时间和充足的练习内容;对于基础较差的,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辅导与学说空间;加之,异质小组合作,帮助学习,促成进步也是一种好办法。

信息技术要根据实际内容而应用,基础的东西还是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要而应用,恰当的融合效果才为最好。

篇2: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过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有顺序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

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过春节的一两件事

吗?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

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

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

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 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

主要事例

腊八

腊八粥,腊八蒜

腊月十九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

二十三

祭灶

除夕

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

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元旦

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

客,逛

庙会

元宵

悬灯结彩,放花炮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元

宵节)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篇3: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创设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教学, 在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方面比其他媒体更形象、直观。尤其是在一些抽象的科学课中更能明显体现这一优势。比如, 在五年级《地球的运动》一课中,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航天器及宇航员从遥远的宇宙深处陆续显现, 并配以神秘的星空背景和空灵的音乐。强烈的感官冲击, 立刻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研究地球的愿望。再配上动感文字:“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之一, 她是人类的母亲”, 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及时抓住学生此时的探究欲望进行教学, 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建构知识。

●●突破重、难点

科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难懂的内容, 运用了信息技术后, 就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规律、不可见的事物变化过程、微观结构和受条件限制难以展现的不同时空发生的事物现象等, 通过多维的动画形式, 显示在屏幕上, 使学生获得的动态形象的信息, 形成鲜明丰富的感性认识, 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提高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例如, 《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而日食这一自然现象平时很难见到, 学生不容易理解。运用多媒体课件模仿或再现日食发生的过程:火红的太阳出现在蓝色的天空中, 太阳的一边开始变黑, 慢慢地, 黑暗面逐渐变大, 最后天空中一片漆黑。“太阳哪里去了呢”?学生们带着疑问注视着屏幕, 太阳又慢慢地出来了, 大地一片光明。这时候, 我及时提出问题, “太阳在这期间是消失了还是被别的天体挡住了?”答案肯定是后者。接着引导学生分析, “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 而且边缘是圆的, 那么就是月亮了。”最后结合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 得出日食的成因。然后再用动画演示三个天体运动的情况, 进一步说明日食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事物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有序地观察事物。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怎么样搭配食物》一课时, 我在课前特意找来了一个电子秤,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精确量。如果把电子秤放在讲台上, 那么称出来的数只有坐在前面的学生可以看清, 而后面的学生会站起来争着看, 影响了纪律, 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我就巧妙地借助实物展台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将实物展台的头转向讲台, 对准电子秤的数字显示区, 秤上显示的数字直接出现在背投上, 清清楚楚。原来都是老师自己称自己报, 现在老师放上物品, 学生就能报出重量。这样, 每一个学生都能看见, 课堂效果很好。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 又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篇4: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策略

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正引领着小学教师与信息化技术接轨。在信息教学模式的带领下,教学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这对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与传统的教学体系相比,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小学科学教学拥有更大的开放空间,对于促进学生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讲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

具,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式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提出高效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1.教学设备匮乏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设备就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设备的普及,一些乡村小学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有计算机教师,也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设备匮乏是普遍现象,这将会阻碍我国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对整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在讲课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而现如今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并不具有广泛运用性,所以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并不习惯于整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只是偶尔运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并没有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课堂中。

3.整合能力差

整合能力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身上,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够及时地吸收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也不熟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起来,这对于信息化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小学科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多接触一些科学知识,对于外界有着更多的了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存在着设备匮乏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助申请。小学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所以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可以向政府等有关部门申请教育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教育经费,进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备。

2.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引导者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科学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去教学。不仅如此,科学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去进行一些实际的活动,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课,让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3.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定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课件的制作,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丰富的资源信息库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体系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将所设计的课件和搜集的教学素材等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类和整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一些策略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创新式的教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只有不断地采取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菊平,张立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4):132-139.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7):198-199.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篇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篇6: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数学教学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整合是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2011版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使得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概念,烦琐的演算过程,复杂的数形关系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我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数学课堂进行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而具备了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高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难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初三几何《圆》第一课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flash动画,当采用方形车轮和圆形车轮在公路上行驶,让同学观察画面,感受为什么车轮必须是圆形的?这时,学生一看动画,激发了学习兴趣,由此所设置的情景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本课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圆》这一章节的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动耳听,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二、信息技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整合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含义是很广的,它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新规律,得出新结论,直至提出新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是创新教学的归宿。

1、纵横变通,拓展思路,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例如:在讲初三“二次函数”时有一道习题

如图1,Rt△PMN中,∠MPN=90,PM=PN,MN=8cm,矩形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8cm和2cm,C点和M点重合,BC和MN在一条直线上,令Rt△PMN不动,矩形ABCD沿MN所在直线向右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如图1),直到C点与N点重合为止,设移动x秒后,矩形ABCD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c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PABDCMN

由于图形不断变化,所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动画,让矩形ABCD运动让同学们感受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结果,如图

2、图

3、图4 PADEMCN B图2

PABM图3

FDCN

PABM图4

FGDHCN

最后达成共识,由于图形是连续变化的,学生掌握的就不是孤立的几个题目,而是一类问题,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相反,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研究,就要分别画出许多图形,然后分析、判断、论证,这样花时多,难度大,又不易掌握。

2、展现过程,发展能力,把数学实验引入课堂

从这一思路出发,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诸如当C运动到N点不停止,继续向右运动直到B与N重合时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图

5、图

6、图7)

PAFHMBG DNC

图5

PAMB图6

GDNC

PAEM图7

DC

BN这一展现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空间,使学生不仅值得发现过程,而且领会到规律成立的依据,使认识进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高度。

2、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带给我们的好处

数学新课程理念中提到:新课程应体现信息社会的精神,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新课程中的几何部分,又添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等,传统教学模式就更难适应了。所以适当引入信息技术,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扩展思路,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平时我充分用几何画版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近四年一直在毕业班上课,每年进行中考专项复习时,我都会制作一些学生不太好想不易理解数学题的“几何画版”动点课件,尤其是针对中考最后压轴题的动点课件。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研究表明: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它的特色首先能把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形象化,最大的特色是“动态性”。普通的几何教具往往很难表现的运动的几何问题,几何画板很好的解决这一点,而且能深入几何的精髓,突破了传统教学的难点。教师利用该平台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能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

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并乐意学数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4、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的整合

面对未来,我们现在的教育宜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人格。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也就是由信息技术创设一个好环境,即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通过QQ、收发E-mail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让全体学生得到共享,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要求。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了学生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中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篇7: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践与思考

摘要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质是教学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如何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我们试图从实践研究过程中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

[理论依据]所谓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发送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又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一、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整合课堂中对象:除了教师、学生外,还有大投影屏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黑板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由原来的单纯主讲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教学的镜头多数是教师和学生平分秋色,甚至学生占据大部分成为主角(在基于网络资源的处主学习、网络环境的协商学习、角色扮演、综合活动课及Internet的远程合作学习中)。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媒体由单纯的教师的演示工

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尤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支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校园资源库生动、活泼地学习过程。师生积极合作、发现探索、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互相评价的热烈气氛和教学、学习过程。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某些枯燥的知识,缺乏实践机会与自身经验的亲历性,这就需要创设相关的环境、氛围,不仅会缩短教学和现实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使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机会,而且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学生触景生情从而激发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境性学习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迁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了信息技术掌握能力。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操作系统时,通过计算机设计几个情景:

(1)操作系统是人机交互中介(动画)(2)操作系统管理所有资源

(3)OS为其它软件提供统一的工作环境(4)多种OS的差异性

学生在这些模拟现实生活的情景中边看边说,不仅了解了操作系统概念,而且知道它的作用,它的职权范围,以及其它一些相关术语的含义。基于情景的教学中,学生会很快联系起自身的学习经验,会很快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投入到学习中。那么这种情境的创设,是要由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同样网上的信息也要靠教师去精心的筛选,引导学生不去浏览不相关的资源,这就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际上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是统一的集合体,统一的具体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如何检验,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包的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等设计方面,所以,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体现得越充分。

二、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各有优势和不足,最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此理论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信息技术,不能仅看作是辅助老师“教”的演示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

注意:不是在一节课中,你用了计算机机,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至多只能算作是浅层次的整合。很多时候,虽然计算机教师在网络教室上的,学生也多数时间在操作,可教师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说,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本没有体现,这能说是一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吗? 在多媒体环境下,由于呈现了大量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内容,对同一主题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包括师生的互相交流和沟通,研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创造性的组织和交流信息,共同探究完成一个主题。(1)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学习。即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当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如:在学习某些知识或应用课件过程中,自己只能找到书面的方法,或根本不会用,可以通过呼叫键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这样,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借助别人的帮助,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料完成了任务。

(2)小组间的协作学习。即小组和小组,小组和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如:制作板报、海报,设计一个班级网站等。每个小组都有2-4人,大家共同完成一个主题(在每个组当中,其实也包含着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完成一个小组的任务)每个小组之间相互协调,把班级的网站建立得更加完美,在此过程中,学生得到更多参与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良好品质和精神,同时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三、网络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网络化的课堂评价,改变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学习、评价、反馈、补救各环节的脱节。

(1)学生自评。此环节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作品后对自己作品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学生自评时:一方面能及时地发现不足并修改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能主动地通过网络浏览其他人的作品,并将他人的优点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他们主动深入推敲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应用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2)学生互评。此环节中学生通过网络选择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并把评价反馈给这位同学,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尽相同,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可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意识。实践证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序,综合素养也得到提升。

(3)教师点评。学习练习完成后,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即时点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课堂评价中,教师往往受以往印象评价作品,所举例子仅限个别作品。通过网络,教师可以迅速地浏览所有学生的作品,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以及评价时所需要的多

种类型的典型范例,再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每一位学生,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从多个角度进行精彩有效的点评了!

四、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对老师的要求

1、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任何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声深刻变革。这需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另外这种理论是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2、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

以前的老师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浇水”,而现在,教师的任务不仅需要给学生浇灌适量的基础之“水”、知识之“水”,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发现哪里有“水”,如何去找“水”……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国内外的都有免费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

(可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老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校校通”工程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建设起了自己的校园网,里面有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在教育的是量的扩展方面,网校将优秀师次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递到不同的地区,使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秀的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区差异所的教育差异。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的扩展”,更应该追求“质的提高”,即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3、要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能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每位老师都应结合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的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类型是多样化的,但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两种教学模式就是“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信息时代,我们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摆脱书本与权威思维的禁锢师生的思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与张

扬。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知识和新理论,要有破旧立新,敢于向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挑战的勇气和精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任重而道远!

初中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实

践与思考

篇8: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所学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的讲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是创新式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地提出高效的教学方式,才会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会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1. 教学设备匮乏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就是信息化的教学设备,如果没有基础性的设备就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还没有实现信息化设备的普及,一些乡村小学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有计算机教师,也未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化教学设备匮乏是普遍现象,这将会阻碍我国小学科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 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对整合教育的理念认识不够,在讲课时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学习,而现如今的信息化技术教学虽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并不具有广泛运用性,所以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并不习惯于整合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教师只是偶尔运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一些信息资料,并没有充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课堂中。

3. 整合能力差

整合能力差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教师身上,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对于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较差,不能够及时地吸收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对于信息化设备的运用也不熟练,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够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起来,这对于信息化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1. 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小学科学是一门应用范围很广的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小学生多接触一些科学知识,对于外界有着更多的了解。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存在着设备匮乏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对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应该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助申请。小学教育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所以一些条件较差的小学可以向政府等有关部门申请教育资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教育经费,进而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备。

2. 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引导者和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定期对科学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让教师能够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去教学。不仅如此,科学教师还应该带领学生去进行一些实际的活动,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整合课,让小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体系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3. 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是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定期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素质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课件的制作,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等,这些都是信息化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加强科学教师的专业性培训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4.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丰富的资源信息库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都是根据书本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体系的作用。所以教师有必要将所设计的课件和搜集的教学素材等内容进行统一的归类和整理,然后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一些策略方法,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化的教学体系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和创新式的教学,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只有不断地采取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部门对教育行业加大了重视和管理力度。科学是小学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今也与信息化技术紧密相连。针对现如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及整合策略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整合策略

参考文献

[1]崔菊平,张立宇.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4):132-139.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7):198-199.

篇9: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教学设计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策略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已经成为必然,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以及电脑的应用普及,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使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能够给学生开辟一个更加直观的、开放的学习空间,弥补以往信息量的不足。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内涵主要是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科学运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以及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能够融为一体,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这种整合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然而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但是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主要是为教师提供有利的教学工具,是学生提高认知程度的有效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材形态。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制约因素

(一)教学设备匮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必须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物质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很多小学教室中缺少多媒体设备,只是配备了计算机教室,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所以教学设备的匮乏,就阻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

(二)对整合的认识不够

由于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是受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认为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形式,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重要性,他们还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倾向于运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教学方法。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真正认识整合的内涵,对于整合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有些教师认为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上搜集学习资料就可以了,没有真正地理解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三)整合能力差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很少从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进行整合。此外,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且能力方面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整合策略的实施。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

(一)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由于小学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要想解决硬件设备短缺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提高政府的重视度。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可以与一些办学条件差,而且规模较小的学校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以满足整合的硬件要求。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师的观念对整合的实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例如,学习相关的学科整合的基本理论,使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并且组织观摩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研究课,在理论和实践中做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教师培训

对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制定专门的培训计划。针对一些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能力欠缺情况,进行组织培训,其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课件、音频、视频、图像的处理、制作网页等方面,培训的方式主要是运用远程的学习和参与校内培训。为了使培训能够有效地实施,可以制定各个科教师课程整合设计比赛,这样能够使教师在比赛中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

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能够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多积累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教学素材增添内容,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一些教师不能将所有的信息资料都集中在一起。有些信息资料和教学的课件只是通过教师自己去搜集,这样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库,运用局域网来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设置自己的个人网页,通络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五)重视课程目标

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能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夸大,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同时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课程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整合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没有固定不变的整合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合理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整合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只有在最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崔菊萍、张立玉,《.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04

2.李桂敏,《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7

3.王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模式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2.05

4.林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的有效整合》[J],《青春岁月》,2013.02

上一篇:优秀员工简历下一篇:乡人武部2006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