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

2024-05-13

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精选6篇)

篇1: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

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

动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2、影响因素:物体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

物体的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物体的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动能公式:Ek=mv²/2(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

注:①动能是标量;②动能具有瞬时性,在某一时刻,物体具有一定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动能,动能是状态量;③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势能

1、定义:势能是储存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势能是状态量,又称作位能。势能不是属于单独物体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

2、势能分为:重力势能、磁场势能、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引力势能等。

注:势能大小Ep与力F、距离h(弹性势能为x,引力势能为r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既是d(Ep)/dh=F。也可以写成Ep=∫Fdh,既是保守力所做的功的大小。

高中物理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运动的物体能够做功,它由于运动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

2、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注:判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主要是看物体的运动速度和相对高度的变化,因为物体的质量不变。

动能和势能的区别

1、动能是因为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还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动的东西都具有动能。

2、势能是物体因为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也越大;还与高度有关,高度越大,势能也越大。被举高的东西都具有的势能。

物理学习方法

图象法

应用图象描述规律、解决问题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因图象中包含丰富的语言、解决问题时简明快捷等特点,在高考中得到充分体现,且比重不断加大。

涉及内容贯穿整个物理学.描述物理规律的最常用方法有公式法和图象法,所以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善于将公式与图象合一相长。

对称法

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像课本中伽利略认为圆周运动最美(对称)为牛顿得到万有引力定律奠定基础。

估算法

有些物理问题本身的结果,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但是,往往需要我们对事物有一个预测的估计值.像卢瑟福利用经典的粒子的散射实验根据功能原理估算出原子核的半径。

采用“估算”的方法能忽略次要因素,抓住问题的主要本质,充分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快速数量级的计算。

微元法

在研究某些物理问题时,需将其分解为众多微小的“元过程”,而且每个“元过程”所遵循的规律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只需分析这些“元过程”,然后再将“元过程”进行必要的数学方法或物理思想处理,进而使问题求解.像课本中提到利用计算摩擦变力做功、导出电流强度的微观表达式等都属于利用微元思想的应用。

物理学习技巧

1、理象记忆法:如当车起步和刹车时,人向后、前倾倒的现象,来记忆惯性概念。

2、浓缩记忆法:如光的反射定律可浓缩成"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平面镜成像规律可浓缩为“物象对称、左右相反”。

3、口诀记忆法:如“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

4、比较记忆法:如惯性与惯性定律、像与影、蒸发与沸腾、压力与压强、串联与并联等,比较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

5、推导记忆法:如推导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即p=F/S=G/S=mg/s=pvg/s=pshg/=pgh。

6、归类记忆法:如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单位时间里做功的多少叫功率,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单位面积的压力叫压强等,都可以归纳为“单位……的……叫……”类。

7、顾名思义法:如根据“浮力”、“拉力”、“支持力”等名称,易记住这些力的方向。

8、因果(条件记忆法):如判定使用左、右手定则的条件时,可根据由于在磁场中有电流,而产生力,就用左手定则;若是电力在磁场中运动,而产生电流,就用右手定则。

篇2:物理动能势能知识点

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②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动能与势能转化问题的分析:

⑴首先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决定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看动能和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如何变化。

⑵还要注意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增大——如果除重力和弹力外没有其他外力做功(即:没有其他形式能量补充或没有能量损失),则动能势能转化过程中机械能不变。

⑶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则“光滑”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水电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处的水落下时把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水的一部分动能转移到水轮机,利用水轮机带动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练习:☆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的目的是什么?大坝为什么要设计成上窄下宽?

答:水电站修筑拦河大坝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水的重力势能,水下落时能转化为更多的动能,通过发电机就能转化为更多的电能。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当温度为790℃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

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没有直接关系,只有在没有返回(即向着一个方向运动)的直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一定是相同。除此之外,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例如,在竖直上抛运动中,物体上升时,速度方向(向上)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同,下落过程中在落回抛出点前速度方向(向下)与位移方向(向上)相反,若过抛出点后还可以继续下落,则此后速度方向(向下)又与位移方向(向下)相同。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大都不同。因为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上任意两点的连线(位移)方向多数成不为零的角。

篇3:高势能已经向动能转化

势能正转化为强大的推动力

“切实提高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用能中的比重, 到2020年, 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消费比例占建筑能耗的15%以上。‘十二五’期间, 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连片推广, 进一步丰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形式, 积极拓展应用领域, 力争到2015年底, 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25亿平方米以上, 形成常规能源替代能力3000万吨标准煤。”财政部、住建部的604号文中上述的描述表明了中央政府的决心。这个决心成为势能转化为动能的直接动力。“在现在的商品房销售中, 很多打起了环保、生态牌, 因为这样可以增加品牌的含金量。据我所知, 一些民营地产在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就积极行动了起来。他们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地产发展的大趋势。”北京节能环保中心副主任郑拴虎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政策技术论坛”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如是说。

在郑拴虎看来, 新能源的推广利用在中国不仅是潮流, 还关系到国家能源的安全。正是基于此, 政府采取政策激励与约束制度双管齐下的方法推动太阳能等新能源的规模应用。“新能源的推广利用已经进入新的春天”, 郑拴虎这样认为。他说, 现在新能源的推广应用与“十一五”示范阶段不一样, 现在已经进入到标准化、制度化、规模化阶段, 北京正在启动规模化, 正在制定一系列标准、法规。郑拴虎之所以认为新能源利用已经进入新的春天, 还因为, 政府现在非常关注民生尤其是农村的采暖供应与环境的改善。“农村要实现城镇化、现代化, 而用能的现代化是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政府在城乡统筹的前提下会拿出一部分财力予以支持。”

综上所述, 在中国, 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利用不仅是潮流, 还涉及国家能源安全、民生的改善。在这样的大势下, 在财政补贴与强制执行的压力下, 巨大的势能不转化成动能都难。在巨大的正能量的冲击下, 各种负能量只能日渐消解。

新能源消耗不计入总量控制是另一股正能量

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这是中央政府应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贯彻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大基本国策、强化节能减排管理的战略新举措, 体现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国家意志。然而, 两三年过去了,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迟迟未能出台。之所以难以出台, 是因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牵扯面甚广, 涉及多方复杂而巨大的利益博弈, 控制方案的制定与施行面临诸多问题与困难, 方案制定部门不得不慎之又慎、反复权衡, 在扑朔迷离中艰难抉择。

风雨之后见彩虹。上述艰难抉择或将在2013年尘埃落定。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政策技术论坛上, 赵晓伟透漏说, 北京明年 (2013) 将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下发正式文件, 对常规的化石能源总量进行控制, 而像太阳能等新能源予以支持, 暂不计入总量控制。赵晓伟表示, 这是对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的重大机遇, 地方政府应该把握这个机遇。

郑拴虎则表示, 中国对能源消费的控制即将从控制相对量 (能源强度) 过渡到相对量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双控阶段。显而易见, 双控就是对传统的化石能源, 而不包括 (起码是暂不包括) 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这对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巨大而现实的利好。

篇4:动能和势能

1.知道能量、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掌握分类法,控制变滑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5.使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探索意识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 具〗

斜面、平板(装有三个轨道,其中两个一样高,余下一个高一点)、三个小球(其中两个一样,余下一个质量较大)、两块相同的木块、多媒体课件。

〖重 点〗

1.动能、势能的概念

2.影响动能、重力势能的因素

〖难 点〗

能的概念、势能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有关能量的片段),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能量,简称能,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应用,能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物质运动的一般量度,对应不同的运动形态,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电能、内能、化学能(对照播放的片段说明)等等。我们将逐步认识和学习各种形式的能量,本节课我们学习最常见的能——动能和势能。

二、进行新课

1.能量的概念

(1)复习功的概念,推动粉笔盒在讲桌上移动一段距离,分析重力是否做功,推力是否做功,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2)课件演示小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在碰撞木块的过程中,小球是否做功?

(3)教师归纳讲述: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能量反映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能做的功越多,物体具有的能量就越大。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是焦耳。

2.动能、势能

(1)课件展示,六幅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事例,让学生将它们分类。

①流水推动竹排 ②高挂在枝头的苹果 ③飞鸟撞坏飞机

④拉长变形的弓 ⑤高举的打桩机重锤 ⑥压缩变形的弹簧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将上述事例按动、势能进行分类,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板书。

3.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课件展示,微风只能使树枝轻轻摇动,而飓风却能把大树连根拔起(让学生体会到动能大小)。

(2)演示实验

A、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向下滚(同时碰撞木块,表示速度相同)、碰撞木块,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速度相同时,质量大的物体,动能大。

B、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讓一个以一定初速,另一个从静下从同一高度下滚、碰撞木块(不同时碰撞木块表示速度不同,先碰的速度大,后碰的速度小),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速度大的物体,动能大。

师生共同归纳上述得出结论: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质量相同时,速度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动能越大。

反馈检查:引导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路道上,不同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为什么骑车的速度不要太快?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归纳,质量一定的车,速度越大,动能越大,为了安全应限速,质量大的大型客车、载重汽车速度大,动能就更大,为了安全应规定速度慢些。

4.重力势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

C、两个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向下滚,小球同时碰撞木块,比较木块移动距离。

师生归纳得出结论: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大的物体,重力势能大。

D、两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同时向下滚,小球不同时碰撞木块,比较木块移动的距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高的物体,重力势能大,归纳上述得,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举高度有关。质量相同时,位置越高,重力势能越大,位置相同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反馈检测:引导同学们讨论“瑞士的大笛其桑斯大坝高284m,我国葛州坝水电站的木兰河坝高70m,有人说前者水的重力势能比后者的大”,能够这样简单地得出结论吗?

教师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说明,比较物体的重力势能大小时,要考虑质量和高度两个因素,不能只看高度,不看质量。

三、小 结:引导学生归纳。

四、作 业

1.分别举三个物体具有动能,势能的实例。

2.教材第117.2。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做功,它就具有能量,单位:焦耳。

2.动 能

(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3.重力势能

(1)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2)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高度。

篇5: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

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簧片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

(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

(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回答上述问题)

2.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回答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

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

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演示课本图1-7(水平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教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始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②从弹簧形变最大到恢复原状:弹簧弹性势能又转化为钢球的动能。

(3)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先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单摆,引导学生观察摆球在高度最大处和最低点的速度大小,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人造卫星:教师先指出:卫星在远地点,势能最大,在近地点势能最小。问学生:卫星由远地点向近球点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怎样变化?能量怎样转比?引导学生回答:卫星由远地点到近地点,势能减小了,减小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速度增大。再让学生回答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能的转化情况。

③撑竿跳高:由于过程比较复杂,可由教师分析讲解。为使问题简化,分析时一律不考虑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时向上的速度决定。即起跳时的动能转化为最高点的重力势能。

撑竿跳高时,人在起跳时使撑竿弯曲(形变),这时人具有动能,撑竿具有弹性势能。到最高点时,撑竿恢复原状。人的动能和撑竿的弹性势能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

故撑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导学生回答:起跳时为什么人要向下猛压跳板?(答:使跳板形变,具有弹性势能)人离开跳板时的动能是哪里来的?(答:跳板的弹性势能转化来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决定?(答:由起跳时的动能,也就是由跳板形变最大时的弹性势能决定)

注意:不讨论人在空中的翻转。

3.板书设计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4.想想议议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将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平木板上,观察木块上的黑色圆斑),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为什么木块上是圆斑,而不是黑点?(答:因为皮球发生了形变)

发生弹性形变的皮球具有的弹性势能是哪里来的?(答:由动能转化来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动能,这个动能是哪里来的:(答:弹性势能转化来的)

最后提出:皮球从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点,说明这一过程能的转化情况?

(点名要学习好的学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滚摆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来,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引导学生回答:物体运动要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要消耗物体的机械能。最后机械能完全被用来克服摩擦和空气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体最后要停下来)

教师点明:消耗掉的机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了。这个问题以后将学到。

(3)物体能做功才具有能,举高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为什么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引导学生回答:举高的物体落下来具有动能,动能可以做功,但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故我们说势能可以做功,实际上是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而做功)

(4)钢球落在钢板上,也会反跳起来,反跳时的动能是怎样转变来的?教师指出:钢球和钢板相碰,也要发生弹性形变,只是这个形变较难觉察。事实上,任何坚硬的物体相碰时,都要发生形变。

然后让学生回答。

5.布置作业

(1)说明下列过程中机械能的转化:

①雪橇从山坡上滑下;

②炮弹从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远处地上;

③玩具弹簧枪将“子弹”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妈妈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荡着。

(2)你骑自行车时,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紧蹬几下;汽车司机在开车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门,加大速度。从能的转化来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3)弹簧门在推开以后能自己关闭。说明这件事怎样利用了能的转化。

篇6: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

(1)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认知的主导。在这节课上,由于我的设计和在课上的教学行为处处体现教师的行为的示范,替代了学生的意见表述、思考、讨论,没有给学生说话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也许正在思考,而教师就迫不及待的演示了结论,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

(2)实验的演示不太成功,原因是实验的准备不充分,实验的设计过于墨守成规。这节课带电物体的吸引和排斥实验,应该是三个,只做成功了一个,教师对实验的研究不透,不深,不能把这个实验设计成用其他学生常用的三角尺等工具来做,没有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对他们来说印象是很深的,是不容易忘记的。

(3)对多媒体计算机过于依赖。过于看重计算机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认知的是客观世界,是现实的。用Flash动画代替了学生的实验,学生只能从假象中学习,但是,对现实中的器材的操作、以及产生的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也可能带来失败,学生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师用计算机是好事,比以前的干巴巴的讲授要形象多了,但,对于物理这门实验科学来说,重点应该放在实验上,放在动手动脑上。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没有体现出来。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是了解性的,比较简单,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用讲授代替了,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在导体中移动实验结论是要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完成的,教师只让个别学生总结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来的及参与到探究讨论中,这些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是今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能力,必须得到教师的重视。

(5)各部分知识点的过渡衔接过于生硬。教师在设计上,对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没有弄清楚,使上课时处理上就自然而然产生了过渡不自然的现象。教师吃透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因素之一。

(6)学生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知识的环节做的比较成功。不少学生进行总结,学生讲出来,就比教师讲出来效果好。这一点做法今后值得推广。

上一篇:美丽的名树园写景作文下一篇:信息技术与物理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