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2024-05-01

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共10篇)

篇1: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苏战湖

岳阳市云溪区路口镇南太小学 湖南 岳阳 414011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但是目前,我们学校孩子们的书包中很少有字典的身影,就是有,在遇到问题时,也不愿拿出来查找,以便解决问题。而是寻求最直接的方法,求助于老师、同学或家长,他们一般情况下认为翻字典是十分麻烦的事,实际上求助别人远不如求助《字典》印象更加深刻。如何让字典(词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呢?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

二、在平时的学习中训练学生使用字典(词典)。

三、在不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巧用字典(词典)。

1、巧用《词典》自学生字。

2、巧用《词典》辨析词义。

3、巧用《词典》读准字音。关 键 词:小学生 语文学习用字典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要使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但我们学校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查字典的那段时间,还有几个学生的书包里有字典,但只要学完了,学生的《字典》基本消失了。三~六年级的学生书包里根本找不到《字典》或《词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叫《一典通》的工具书,我一般把这种书叫懒人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表现非凡:每一课的生字他都会组词;他会用课本中任何一个生词造出水平很高的句子;他会给老师提问的词语释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他会十分准确地给每一篇文章分逻辑段,段意归纳得出人意料的精炼、准确、完整;甚至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毫不含糊,他都能又快又好地回答出来,课后习题对答如流。但这样的照本宣读又能让学生记住些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想就我校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合理利用教科书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针对我们学校学生使用《字典》的现状,我准备到二年级听一堂关于查字典的课。在上课之前,我来到二年级二班老师的办公室,确认一下她这堂课是不是有关“部首查字法”的教学。我想了解一下她是不是布置了学生在今天都要带好《新华字典》。老师的回答让我意外,她说:“开学的时候我就布置了。”我再次追问:“你昨天有没有强调今天要学习查字典,一定要带《新华字典》。她很真诚地告诉我:“没有。”我马上让她去了解学生带了《新华字典》的有几个人。结果只有三个同学有字典。于是我让她马上去我们班(六年级)收集字典,发给她们班同学。上课了,老师很亲切地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查字典。老师先告诉学生如何分辨汉字的部首,这个问题并不难。下一步老师开从例举的汉字中选择了“什”字进行部首查字法的教学。当老师问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准确地回答。老师又问学生:“这个部首是几画?”老师引导学生在部首目录里找到二画,再在二画中找到“亻”,在“亻”的右边有一个页码,老师要学生把页码告诉老师,这时老师犯傻了,学生报出来的页码五花八门,因为学生准备的字典版本完全不同,老师略有调整自己的教学,但课堂已经乱了。老师告诉学生根据这个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相应的页码在找到“亻”的字,然后再根据除去部首的笔画数,找到我们要查的“什”字。在“什”的右边又有一个页码,再在“正文”中找到相应的页码中就能找“什”字的相关信息。看起来这个老师的教学程序上是没什么问题,完全符合查字典的正常程序。但当老师要学生自主查“浪”字时,几乎没有学生能查出这个字。在老师的一再提醒指导下,才有两个孩子查到了“浪”字。听完这节课后,我无语了,这样的课堂效果怎么行?于是我找到上课的老师坐下来,认真地找原因,想办法。首先,查字典是一项基本功,学生必须得学会。老师在课前准备、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程序上都存在问题,所以教学效果才会如此糟糕。首先在课前准备上,老师应该安排学生准备版本一至的字典,这样才能便于初次教学。第二,在正式教学查字典之前,我们首先得认识字典,不然学生根本分不清“部首目录”、“检字表”和“字典正文”,更加不知道“部首目录”中的页码和“检字表”中的页码是怎么回事,学生会犯糊涂。第三,老师选择的范例也有很大的问题。“什”字,部首是二画,除掉部首还是二画,学生容易混淆。根据分析的情况,老师马上调整教学方案,在不同的班级,再上一堂相同的课,结果教学效果良好。

二、在平时的学习中训练学生使用字典(词典)

在我们学校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从二年级下册开始,学生的书包里面很难再找到字典(词典),学生只是在周而复始的练习题中训练如何查字典,学生也很难再有亲自查字典的机会。我曾经在我们学校的12位语文教师中调查一个问题:当学生遇到不会认的字,或是不会写的字,你是怎么做的?除了我以外的,另外11位老师的回答惊人的相似:“不会认的告诉他这个字念什么;不会写的,拿笔马上写给他看。”后来,我继续进行调查:“如果你们的学生问了一个你自己也不会认或是自己也不会写的字怎么办?”其他11位老师的回答还是惊人的相似:“我会查字典。”我明白所有老师的心理,他们要学生自己查,太麻烦,时间太长,自己代劳,省事。但长此以往,学生把类似的问题都集中在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上,而不会自己去主动解决,其实这样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的。后来我在一次例会上,告诉全校的老师们我的做法:当学生问我这个字念什么时,我会回答学生:“你去查字典。”当学生问我这个字怎么写时,我告诉他:“你去查字典”。当学生问我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时,我还是让他查字典。久而久之,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不再找我,而是主动的拿出字典,从此我们班里的每一个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了一本《字典》。阅读时,不会再有人问我什么字怎么读,什么字怎么写,什么字怎么组词,什么字(词)什么意思。很多老师认为这种做法很好,于是,我们学校买字典的学生越来越多了。也许用好工具书,字典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们不仅仅锻炼了学生如何用好字典,同时告诉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很多平时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自己解决,当老师不在身边时,工具书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三、在不同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巧用字典(词典)

对于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查字典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儿,但我们学校很多高年级的学生做关于查字典的习题时,一般都做得不错,那是因为从一年级开始这样的训练就比较多。如果要学生自己实际操作在字典上查一个字,不管是用“音序查字法”还是“部首查字法”都不能快速、准确地查出这个字来。很简单的道理,因为平时不怎么用字典。那是不是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掌握的知识多了,没有必要查字典了呢?恰巧相反到了高年级,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加复杂,学生不能停留在用一本新华字典就能解决常遇问题了,那此时,老师应该让学生的工具书更新一下了,应该准备一本查阅范围更广的《词典》。到了高年级,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角度训练学生巧用《词典》了:

1、巧用《词典》自学生字。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大加强,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识字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学生字,但老师们一般不放心,以为自学生字就是完全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而置之不管。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可行的。老师应该预设好生字自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字的学习存种哪些不一样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词典》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如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中,学生要掌握的生字比较少。我让各学习小组中,分工负责利用工具书自学这四个生字;然后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生字;最后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让学生加深印象。但这四个字的学中,教师应该明白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对“鼎”字的笔画掌握是最难的,因为在《词典》上找不到汉字的笔画,老师需要强调性的集中学习。

2、巧用《词典》辨析词义。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一些比较生僻,学生难以理解词语,我们不能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把词义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可能在课后并不能记住它。但如果老师把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词典》,再通过小组内讨论然后结合上下文的意思,确定是哪一种含义,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了。

3、巧用《词典》读准字音。一字多音这是汉语的一大特点。课文中有很多多音字很难确定它到底读哪个音。如:在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有一句“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中的“奔丧”一词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到底读哪个音呢?学生从《新华字典》上找不到答案。只有在《现在代汉语词典》上能找到原原本本的答案:“奔丧bēn sānɡ: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这很符合文中的意思。这样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工具书是学习的拐杖,是无声的老师。小学生最重要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小学生如能主动借助字典(词典)就能自行解决许多学习上的疑难,提高语文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养成使用工具书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主要参考文献:

1、网络资料来源:

http://tno=1207

2、主要参考文献:

[1]秦训刚 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2: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慎用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张 燕(繁昌县繁阳镇城关三小,安徽 芜湖 2412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进入了语文教学的阵地,以它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语文老师,语文课堂也随之异彩纷呈!可是,如果多媒体运用得不恰当,一味地为了用而用,就会起到反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慎用媒体,真正地让多媒体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218-02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但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普遍存在信息量太大的现象,或把多媒体当作美丽的板书。认为多媒体教学课的信息量就是要大,只要有大信息量,才能体现多媒体的优势,只有整板漂亮的文字,才能体现课堂结构的严谨。结果使教师学生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多媒体辅助教学反而起到“画蛇添足”的作用。

一、忌脱离语文课的本质,盲目地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作用不用质疑。但实际中,许多老师对多媒体认识比较肤浅,理解较为片面,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1.偏离文本,多此一举

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会读文章、赏文章、写文章。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为中介,通过想象体会其意境,感悟其意思。学生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形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印象,才能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所以语文多媒体课件不可偏离文本,为了用多媒体而用,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引导入境,营造气氛,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能够体味到作品的深邃意境,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现在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形式上的多样而滥用、乱用课件,过分地夸大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不但没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反而偏离文本,多此一举。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草原》时,在新课伊始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草原美景视频,配以悠扬的草原歌曲,其景色之美、时间之长、乐曲之悠扬陶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接着老师将视频关闭,问:谁能讲一讲,草原上有什么?学生的回答:有牛、羊、马……学生的思维与回答说来说去都在围绕刚刚看到的一段视频,不离其中,脱离了文本,错过了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忧伤、欣喜,错过了文字本身那美妙的音律与节奏,也失去了自己思考和用心感受的过程。教师用多媒体直观的画面代替了文字本身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把自己的思维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现在很多课件制作得越来越漂亮,的确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教师在使用的时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

2.追求时尚,不求实效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它应该是为提高教学而运用,不该用时不用,当用时则用,绝不能流于形式。

例如上文所提到的《草原》一课,笔者在上这篇课文时是先让学生读课文,细细品味课文,然后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学生借助课文,想象出不同的具体形式,这种具体形态更个性,更精彩,学生会主动去思考、体悟,其感受也更加贴切和深刻。

笔者还听过一节课――《圆明园的毁灭》,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的板书,教师忙着操作电脑鼠标,多媒体大屏幕上文字上下翻腾,赏析内容跳荡出现,图案迭换,孩子们就是一个劲地盯着屏幕。这样的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似乎兴趣盎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其实整节课学生都好像在看电影,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更别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了。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课件必须要能够凸显教师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论文 )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应亲自制作,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易于接受,不要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用,也不因使用多媒体,把本来简单的非要搞得 “枝叶”繁杂,花里胡哨。这样只能背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作用,使学生不知所措,更弱化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要“画龙点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理解知识必须有感性认识作支柱。而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事物很复杂,有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的更是闻所未闻。而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能在拓宽学生信息通道的同时,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赋予冷冰冰的铅字以生命,从而达到感性感知,理性认识,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

1.对比图文,加深理解

多媒体的使用能把语文教学中的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具体的图像,将课文还原到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笔者再出示视频:在阳光的照射下,西沙群岛的`海面上波光粼粼,犹如漂亮的钻石闪闪发光。高耸的山崖和幽静的峡谷在清澈的海水中相互辉映,鱼儿在海里快乐地嬉戏,海参蠕动得缓慢,大龙虾悠闲地晃来晃去。多媒体的声画同步,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立刻便感染了孩子们的情绪,情感上产生共鸣,既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拓展小学生的海洋知识。

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找有关资料。有的学生在网上查找到了有关庐山瀑布的资料,直观地看到了庐山瀑布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他们赞叹不已。直观形象的画面,相当于一位好导游,对于引导学生“入诗境”“悟诗情”是很有帮助的。对照诗文,结合图画,让学生说说“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画面的能力,并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小池》相对来说内容比较简单,但诗中的 “泉眼”“小荷”这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或想象。例如:“泉眼”这个词,它的意思就是泉水的出口,但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泉水的出口到底什么样?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也许见过。如果课上老师硬灌输给学生一个解释,学生也只能把它死记下来,不能理解泉眼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可以制作一个小视频:在一小块池塘里,有几个小小的泉眼正在不停地向上冒着泉水,池塘里不时地荡起层层的涟漪。这样一来学生便对泉眼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知道了这就是泉眼。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学生的印象也加深了,这样教师枯燥的讲解就被一个生动的画面代替了,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中的北京所处的北方离我们所在的南方比较远,所以文章中的一些词语意思学生肯定不太理解,比如“逛天桥”“空竹”“庙会”等词语“在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这些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他们会误认为天桥就是城市中的高架桥,在教学中,笔者事先在网上找到了“天桥”“空竹”“庙会”等图片,课上用多媒体放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了“天桥”是指北京民间艺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在过年过节时那里有许多小商贩卖吃的、喝的、穿的,还有很多杂耍艺人在那玩呢,而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城市中的高架桥。而“空竹”学生也能很直观地看到是什么样怎么玩得。“庙会”也可以知道就是设在寺庙里面或附近的集市,最具北京春节特色。

如《阳光》这篇课文,在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时,为了加强学生对“锦缎”的直观现象,笔者用课件出示几张图片,展示了什么是锦缎,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对锦缎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出示一张阳光下的小河,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河闪耀着光芒,和锦缎的图片一对比,学生马上就清楚了,阳光下的小河和锦缎一样闪耀着光芒。接着笔者又使用多媒体出示了几张图片,比如阳光照耀下的花朵,阳光照耀下的校园,让学生用“( )里的(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学生从画面具体形象的感受中,很快就答出了“(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鲜艳)了。”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一张张具体形象的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所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明确目的,立足于实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决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为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以提高教学手段和效率,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多些、快些、好些。一句话,就是注重教学实效,因课因人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该用的要积极去用;可用可不用的不用;没有必要用的坚决不用。那些学生比较熟悉,或内容比较浅显易于接受和把握的课文,没有必要采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有些课文的内容,虽然学生不易理解,如果无法用多媒体信息手段来表现,或不能发挥多媒体信息手段的特长,也不要勉强去用。但是,对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的,或学生缺乏直接经验而又深奥的内容;对于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清的重点、难点,或虽能讲清而占用时间多、教学效率低,多媒体信息手段有能发挥自己特长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内容,则应当尽可能地采用多媒体信息手段进行教学。

2.实践语言,丰富想象

电脑网络集图、声、文于一体,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就会提高教学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成果。如: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先初读文本接着让学生观看大潮录像,指导学生在背景音乐声中品读文本,细细体味大潮来时的美和力,然后拓展练习请同学们给录像写解说词。接着一边播放大潮录像,一边请同学朗诵解说词。这样,不但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中,充分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学习效果是传统阅读课望尘莫及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探究、发现、自主的态势。

总之,慎用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法变得丰富多彩,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要使之真正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沈丽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5)。

[2]江春妹。浅谈网络与古诗教学的链接[J].小学教学参考,,(28)。

篇3:让批注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一、正确引导学生做批注

在小学阶段, 批注点主要包括:生字词注解, 课文内容概要, 疑难问题, 课外资料填补, 阅读感受, 中心思想体悟, 写作特点鉴赏等。做批注时, 老师应告诉学生找好切入点。

1. 有感批注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语句优美, 联想生活情境, 对感受相同的部分做批注, 更好体会文章主旨。老师在带领学生欣赏文章时, 将感人语句标出, 体会其中情感和人物形象, 做好批注, 从而深入理解文章

2. 鉴赏批注

鉴赏批注, 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经验、生活经验积累过程中, 对课文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赏析, 从而不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验、评价能力的过程。我依据小学生的特点, 简单分为以下两种:

(1) 对关键词句深入体会

语言文字就像一座桥梁, 它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读者。读者想要了解作者心灵深处表达的思想, 就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阅读、揣摩, 以求理解。我们应主要对动词、修饰语、经典词语等进行赏析, 通过对作者精妙语句的体会, 使学生的语言感悟和运用能力逐步提高。

在读文章时将重点词句批注, 长时间揣摩体会, 相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和运用能力一定可以提高。

(2) 对写作技巧反复揣测

高超的写作技巧可以精准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也就是文章的灵魂。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 体会文章怎样组织素材表达文章主旨, 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

3. 联想批注

文章的空白部分是语言文字没有外现出来的意义部分。空白可以给人以无限遐想, 其实对文章主旨的表达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因此, 在教学中, 师生应恰到好处地利用文章的“空白”, 去寻找文章的“弦外之音”。

如, 教学《二泉映月》时, 我引导学生对课文第4自然段进行批注:“刚才读了课文第4自然段, 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让自己走进七十年前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 阿炳出去卖艺, 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 阿炳卖艺回来了, 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就在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 病倒在床上, 你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阿炳?来, 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有的同学写道:“北风呼呼地刮着, 阿炳来到街道的一个角落里, 拉起了二胡, 他拉得那样认真, 那样专心, 他将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全都倾吐在这二胡曲中。”

教师巧妙地抓住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批注, 使本来相对静止、凝固的“坎坷”在学生心灵中被激活了, 并赋予了强烈、深刻的生命活力。

二、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引导学生做好批注

1. 预习课文时, 学生自己做批注

预习阅读课文是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首次了解。这时, 老师可布置针对预习效果的批注:

(1) 在阅读课文时, 找出生字和生词, 借助字典、词典, 自己查阅并做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批注。

(2) 找出阅读时让人印象深刻、感触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并将阅读的感受写下来。

(3) 把文章的概要用自己的话简单表达出来, 写在题目空白的地方。

(4) 利用课外书、网络、报纸、新闻、杂志等把与文章作者、内容有关的信息整理并记录到文章对应处。

(5) 在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的基础上, 提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并写在文章末尾, 带到课堂一起讨论。

以上学生所做的批注可以帮助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 老师也可以通过批注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2. 重点讲解, 引导学生做好课堂批注

要求学生做好课堂批注, 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解决掉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培养语言素养, 对课前预习进行补充和完善。

3. 自由探讨, 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大家分享班集体主要分两种方式交流:

(1) 小组内交流。在各个小组内, 要求每个成员要积极发表自己在阅读理解课文时的观点和成果。老师可以有侧重地关注后进生的发言,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讨论。

(2) 班集体交流。依据课堂讲解,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课前和课堂中所收获的观点和想法。老师要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心声。

4. 课后整理、修正、识记课堂批注,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一篇课文学完后, 学生要对所进行的批注做修改和反复的诵读, 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对课文的主旨把握得更加深刻和准确, 对于疑难问题也将自行解决, 同时可提高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

篇4:让数学日记成为学习的好帮手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日记被广大教师重视起来,渐渐成为学生倾吐数学学习心声的一方天地。我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有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共享。

一、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师生互动,增强师生间的情感

在数学日记中,我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评价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把激励的立足点放在“学无止境”上。如××是学生中的佼佼者,每次写的数学日记都很有意义,我这样勉励他:“你真棒!你是个非常有潜力的学生,你已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绩,但是不要沾沾自喜,要有‘视今天为落后的精神。只有这样,你才会勇往直前!”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采取“刚柔相济”的激励策略:“你的日记写得虽不是最好,但是老师已比较满意了。任何人只能一步一步成功,是金子,就快快发光吧!”针对学困生,我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如×××同学的学习习惯比较差,常令各科教师头疼,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有一次,发现他写了一篇高质量的数学日记,我就这样给他写批语:“你分析得太好了!我一直认为你是个聪明可爱的学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每天写一篇高质量的日记,你就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数学日记是我和学生之间的“心语”交流。

写数学日记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学习兴趣,架起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数学日记中,学生可以谈学不好的原因,可以谈对教师的要求,也可以谈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师生之间充满了理解、信任。数学日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就会对数学及教师产生情感倾向,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同时,教师通过批阅日记,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情商。数学日记,让我和学生的心更近了!

二、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数学日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机会,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我注意引导他们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

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让每个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圆柱体,想办法推导圆柱体侧面积公式。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效果非常好,有许多学生写了关于这次活动的日记。如一个学生写道:“今天,我做了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比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好。好在什么地方呢?它可以像轮子一样滚动,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就不能那么容易滚来滚去。当把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就变成一个长方形。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如果要求侧面积,就用底面周长乘以高。”也许,他经过多次努力才做成一个圆柱体,又经过反复观察才发现其中的奥秘,但最后当他用日记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思维就很有条理了。

三、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我要求学生解题后,再回顾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分析自己思维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

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有很多学生都在日记中反思、比较这几种图形的计算方法。其中一女生写道:“我觉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来表示,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乘高再除以2表示,而梯形的底包括上底和下底。”这位学生在反思中找到了图形面积计算的共同点,把看似复杂的问题分析的非常简单。我在评语中写道:“你真是太棒了!能把你的想法说给全班的同学听一听吗?让他们也学学你的方法!”

数学日记也可以记录自己解题或实践活动后得到的结论或启示,这样既拓宽了解题思路,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如一学生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后写了一篇日记:“今天,我用萝卜做了一个圆柱体,把它平均分成8份,试着拼了几次,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我发现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体积是用底面积×高,那么圆柱的底面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通过这次操作活动,我有一个想法:求一个新图形的体积,可以先想办法把它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利用数学日记,引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利于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

四、数学日记可以促进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再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我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情况,用百分数知识说几句话,写一篇日记。第二天阅读学生的日记,我发现学生的视角遍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今天,妈妈在街上买了一篮水果,我刚想拿一个吃,突然想起老师的话: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于是,我数了数,共有苹果12个,橘子20个。我想:苹果个数占总数的37.5%,橘子个数占总个数的62.5%。”“我妈妈在银行工作,以前经常听她说存款的利率是百分之几,贷款的利率是百分之几。那时我问她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她解释了好半天我也没弄明白。今天学习了百分数,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利率的含义。比如妈妈常说的存款年利率是3%,就是指将一百元存一年时间,得到的利息占存款本金的百分之三。也就是说,存100元,一年可以有3元的利息。哈哈,我终于明白了!看来,学好数学还真有用啊!”……这些日记内容,无不与生活息息相关。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指导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会数学的丰富内涵与成功的喜悦,感受成长的快乐,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篇5:让课堂笔记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课堂笔记的实际功用,没有将记笔记和用笔记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只是被动地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罢了。对此,作为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做好和充分使用好课堂笔记,使课堂笔记真正发挥效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第一,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

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都应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真仔细地预习。通过预习,明白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有的,哪些内容是课本上没有的;哪些是自己短时期内还无法弄通弄懂的,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一标记。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对于老师补充的内容和自己预习时没能理解的内容可作为重点部分来认真记录。这样,既能减轻学生听课的压力,也能避免教师“满堂灌”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心理;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听课做笔记,防止有些学生不懂装懂,蒙混过关。

第二,要求学生在听课时,必须本着“先听懂后记笔记”的原则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虽然一直在做笔记,笔记记得非常整齐、全面、细致,但就是不见提高学习效率,问题就在于他们整堂课只忙于记笔记,而忽略了对笔记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必须提醒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尽力跟着老师的讲解思路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好相应知识点和相关内容的记录。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控制讲授节奏,给学生留出一定时间来整理和消化笔记上所记内容。

第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做好课堂笔记

在教学中,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不一定都与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接近或相吻合。这就意味着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每位学生不能没有自己的认真取舍和准确判断。比如说,如果本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和知识点大部分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相差甚远,而只有极少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相接近,那么,学生记笔记的重点就应放在这“极少部分”上,而不应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浪费在无法理解的内容上。

第四,要求学生课后对当堂笔记进行认真的整理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要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把所需要的知识点和内容都完整且准确地记录下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在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对本节课的课堂笔记加以认真整理,通过借抄同学笔记或请教同学、老师等方法,及时将未来得及记录下来的部分课堂笔记补充和完善。这样做既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加深对难点、重点的理解。

第五,要求学生尽力做到每天翻阅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的主要功能就是把老师对于课本知识适度拓展的相应知识点加以完整记录,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本知识内容,并在实际的学习实践中能够准确应运。因此,教师要督促学生善于运用课堂笔记,勤翻课堂笔记,不断地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并循序渐进地掌握所记录的内容,以求真正地发挥课堂笔记的实际功用。

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通过一单元或一章节的学习之后,找出最切合自己掌握能力或理解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全面反映本单元或本章节内容的部分的、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予以重点学习并单独予以记载,以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掌握与理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来辐射和带动其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篇6: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整合 形象演示 语文素养

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新的天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不仅能节省时间,把学生的各种感官一起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语文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意会,并进而创造。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教学有关的课件,把抽象的东西以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我在讲《春笋》一课时(播放多媒体课件,FLASH演示),轰隆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竹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娃娃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学生从春笋的样子、颜色中体会,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如教《火烧圆明园》这课,我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让学生从图文声像的信息中了解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有什么联系,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着这种感情去学习,课堂效果会更好。信息技术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一)让教材由难变易。

利用信息技术后,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由难为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赵州桥》这是一篇说明文,学生缺乏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教学中仅靠语言讲解,既枯燥又难懂,往往构成了教学中的难点。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由难变易,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语言的分析与品味上,这样学生能理解的更深,记忆的更久。《爬山虎的脚》一课讲到爬山虎的脚时,学生很难弄清它是怎么一脚一脚地爬?为什么它的叶尖都一顺儿朝下?我们可以通过CAI课件演示,学生便能轻松地明白。

(二)让教材由薄变厚。

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课堂有效时间利用率高,而且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信息量大,内容饱和充实,使思维活动量大,有深度。这样学生也就在单位时间内接收的信息量多,覆盖面大,使课堂教学在投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物力,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所谓“厚”,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解读教材时,可以不光局限于课本以内的,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资料加以补充,这样学生既可以把握好文本的内涵,也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丰富素材,拓展思路,掌握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想像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例如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看图习作时,我先出示图,要求学生仔細观察图的内容,然后根据图的内容说一说,我再投影事先准备好的两篇例文:一篇是写好的范文,另一篇是有问题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照,大家评评、议议,说出存在的问题,并作修改。最后出示要写的图片,再进行习作。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方法,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有作文点评课上,用课件出示学生的问题习作,大家集体改,学生便会一目了然的知道自己习作中的问题,以后作文中就会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

三、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习题:省时、全面、多样。

为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形式,分层次,因人而异地设计习题内容。教师节省了抄习题的时间,学生更明白了习题的要求,这样能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反馈信息。

如:题型——从易到难自选

1、观看课件,背诵文中的段落,增加形象记忆,积累优美词句。

2、根据画面内容,判断出描写课文的哪一部分,并用简短的一句话做出概括。

3、依据画面内容,指导学生即兴进行口头习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科的整合是必然的。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上述可见,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大的,也是势在必行的,但是教师应根据课文学习的内容,适当地安插必要的、相应的信息技术,使它必须服务于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语文教学的好帮手,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资料]

(1)陈莲莲,《略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材》[M].电子工业出版社

篇7: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不同学习时段的应用

1. 在学习新知识时, 应该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理解。

如学习“细胞结构”知识, 由于传统教学中一般采用挂图、模型讲解, 虽然比较直观, 但所有细胞内部结构都呈现在学生眼前, 学生就会很容易分散注意力。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细胞结构一部分一部分清晰地逐步显示出来。

2.学生练习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技术围绕课本中的知识点出好题目, 尤其能设计很多表格和图表题目, 对一些选择题、判断题等可以实时批改。

3.复习时, 通过投影把知识系统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还可让学生动脑动手, 提高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实验时的应用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常用的手段。由于实验室条件有限,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操作性较难充分体现, 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 不但能提高实验演示可见度, 增强实验的有效性, 加强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 还能为学生进行实验创设条件,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

1. 教师演示实验时, 有关操作注意

事项可以用图片、幻灯、声音等形式告诉学生,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情趣。如教师做“组装电路”演示实验时, 课本中只有串联、并联的电路图片, 教师就展示电路动画, 放大演示动作, 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再补充播放水电站图片, 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和课外参观的欲望。

2. 学生分组实验时, 遇到问题只靠教师在旁边讲解还是不够及时和准确。

如六年级学生分组做“框架”实验时, 学生简单的框架制作好了, 他们很高兴, 有的说:“我这一个比你那一个牢固。”这时一些学生提出了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更牢固框架的问题, 教师此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三角形框架比四方形框架牢固的画面。学生很快明白了制作方法。

3. 学生实验结束时, 由于太多学生还

处在兴奋阶段, 这时用适当的投影, 让学生巩固知识, 再延伸一些有关的知识。

4.对于一些学生无法亲历的实验, 如学习“岩石”这一内容时, 由于火山爆发是学生无法亲历的, 也不可能通过直接认识获取事实, 我们只能依靠多媒体设备把事实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资料、材料,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运用逻辑推理、判断等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

●应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学生不能观察到的现象, 比如电流, 这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正电荷流向负电荷的动画, 帮助学生观察。

2.培养记忆力

如教学“化石”这一内容时, 有关“琥珀”化石的形成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生动画面, 把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琥珀形成过程变得清晰易懂, 也让学生长时间记住了。

3.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表现为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过程中概括、判断和推理的水平。在学习“日、月食”这一内容时, 教师通过动画展示月球、地球、太阳从左到右位置关系, 演示三球同时运动, 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影区, 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 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这种动画的播放, 使月食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变得形象易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生比较天真, 想象力丰富,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展开教学。再如学习“日、月食”这一内容时, 先播放一段生动的动画:夜空下一个小女孩坐在小凳上看月亮, 配上音乐, 便唤起了学生展开想象。

5. 培养操作能力

学生的操作能力大多是通过做习题来形成的, 多媒体可提供或设计密度大、层次多、不同类型的练习题, 供不同需要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 这样能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 以及技能的不断提高, 另外通过回答问题, 提出质疑、建议, 参与编写习题和课件制作, 就更助于操作力的增强。

篇8: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究竟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怎样才能发挥出小小字典的巨大作用呢?一本好字典的选择和查字典的习惯培养都不容忽视。

一、拥有一本适合小学生的好字典是学好语文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辞书编纂和出版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目前,仅“当当网”在线出售的小学生字典就有180多种,小学生词典更多达350多种。这些字典、词典,封面五颜六色,开本大小不一,内容五花八门。若让学生自己挑选,真的会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据广大师生反映,最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当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编小学生字典》。这是我国唯一荣获中国辞书奖、全国教育图书一等奖的小学生字典。

新版《新编小学生字典》,具有更强的释疑解惑、辅导学习的功能,是与广大小学生时时相伴的良师益友。

二、小学生人人拥有一本字典是学好语文的基础

人手一册,随时随地都可使用,每位小学生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字典是必要也是需要的。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和部分城市地区的小学生还不能做到字典人人有,2012年底,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中央补助资金的通知》,要求各地财政、教育部门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配齐正版字典。显然,这项政策将字典正式纳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范畴,使得广大农村和部分城市生活困难家庭的学生都可以免费获得一册正版字典。

也许有人会对此不解,字典真有那么重要吗,需要像教科书一样做到“人手一册”?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常用语文工具书,随时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障碍,是这个阶段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语文基础教育需要达成的基本目标之一。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这一学段,《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字典等语文工具书的使用是必要的,也是高频率的,人手一册的配备完全必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般家庭,由于破损、遗失等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为孩子多次购置字典也已非常普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查字典习惯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应该是主动学习知识。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字典是工具书的一种,

能帮助学生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让学生做到无师自通,为自主阅读和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1、养成课前预习查字典的习惯。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水平是大有裨益的。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养成课外阅读查字典的习惯。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不仅课内要读书,而且课外更要多读。多读书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所以,我们就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怎样进行课外阅读呢?课外阅读时一般没有老师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很可能会遇到许多“拦路虎”。这时,学生就可以请教第二任老师——字典,字典能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要鼓励学生把查出来的字的读音、意义写下来,就更加可以加强记忆,牢记不忘了。

3、养成写作文时查字典的习惯。

学生在写作时遇到不会写的字或同义字定夺不了时,教师要鼓励督促学生查字典解决,并就结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尝到了甜头,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便会主动去查字典,久而久之,自然就成了习惯。这样不但减少了学生写作时出现错别字的几率,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4、养成随时查字典的习惯。

学生不仅要在课前预习、课外阅读和写作文时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平时在写作业时也要如此;不要只是局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要养成查字典的习惯;不只是在学习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有疑问的字,都要有一种查字典的意识。

篇9: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运用多媒体,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历来被许多人公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但是, 由于以往教学手段的落后, 情境教学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在可把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同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整合。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 富于感染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 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 刺激学生多种感官, 引发学生兴奋, 使之轻松活泼,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有位教师讲授《雨霖铃》时, 在多媒体课件片头, 导入了“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这首歌曲, 上课铃一响, 课堂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歌声, 学生的心顿时被这种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牢牢攫住, 进入上课的状态也就非常的自然了。

另外, 多媒体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教学中, 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 难免感觉枯燥无味。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 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 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口技》中, 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动物的图片, 运用动画模拟动物的叫声, 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 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王维的五言律诗《使至塞上》,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评其诗“诗中有画”, 在讲授这首诗时就可以抓住此特点, 所涉及的景物: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皆可入画。学生可根据诗意自由发挥, 加以比较和鉴赏。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的思维, 又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在对作品心领神会的过程中进行想象, 表现出活跃的创造力;而这个过程又给人以美的享受, 净化心灵, 达到真正理解作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的目的。

●●运用多媒体,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讲练结合, 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技术参与教学则可以最大限度的加强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学习的整合。因此,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优势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们只是一本书, 一张嘴, 一支笔, 或者再配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 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教师教得累, 学生也学得累, 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课堂上提供信息, 通过动画、录像等激起学生兴趣, 再以人机“对话”的交互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例如, 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时, 教师可以依据每一句诗制作八幅幻灯片:亭子、水面、早莺、新燕、乱花、浅草、湖东、白沙堤, 课堂上适时播放, 学生通过直观感受, 就会获得知识上的积累和人文精神, 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提高欣赏古典诗文的能力, 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自主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者, 而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从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主动学习。

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 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可以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 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 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课文, 再设计一些问题, 学生大多能很快发现问题, 有的发现不了, 通过讨论发言, 学生们基本达成共识。这样, 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分析, 从而提高他们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让字典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好帮手

一、创设平台

利用微机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熟练的程度在WORD中使用拼音或搜狗输入法开展兴趣活动。把学生电脑入门阶段,作为学生复习巩固拼音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汉语拼音的声母和韵母。入门时,学生的打字速度比较慢,组织学生编辑自己老师、家人、亲戚、班级同学的姓名,编辑姓名一般情况就得把汉字的声母和韵母完整地在键盘上敲出来。这个过程,就很好地促使学生复习声母和韵母,准确判断韵母的前鼻音和后鼻音,在练习中就加强了对声母、韵母、前鼻音字、后鼻音字的判断和记忆了。在有一定熟练程度的基础上,进行在规定时间里编辑文字数量比赛、编辑全班同学姓名比赛。通过一些比赛,迎得学生电脑和学习拼音的双重兴趣。这样,学生既获得了一定的打字技能,同时,有效地复习巩固了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逐步掌握前鼻音和后鼻音的汉字。

二、熟练汉语拼音

通过文本编辑,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学生在电脑入门期是他们的兴趣高潮期,要较好地保持、延续他们的兴趣,也就是较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虽然同是练习打字,但在训练编辑的内容上要有新的变化。例如,编辑自己的个人简介,包括自己的爱好、理想、家庭简介等方面的内容;编辑自己喜欢的古诗、名言、歇后语、成语、寓言故事、背诵的课文段落等。这些内容对于每个学生耳熟能详,又没有难度,学生对这些内容也会很感兴趣。在这样的兴趣动力的作用下,复习巩固、熟练掌握汉语拼音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三、训练准确注音

前面的两个阶段主要训练了学生汉语拼音的拼和写,拼和写的能力加强了,也就是能够正确拼写音节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准确加注声调的训练。这方面的训练借助电脑word的“插入”和格式菜单中的“拼音指南”。给已经编辑好的字、词、句或段注音,先利用word工具栏上的“插入”菜单注音,再利用工具栏上格式菜单中“拼音指南”进行注音,对于同一个字词的两种注音方法加注的拼音进行对照检查,看采用插入办法加注的声调是否准确。这个环节的训练,主要是利用了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心理因素来强化训练的,也是进一步的巩固训练,同样是以兴趣作为训练动力的。

上一篇:士力架广告效果分析下一篇:年反风演习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