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多媒体成为语文课的唯一拐杖

2022-09-11

有这样一个现象, 一旦遇到公开课大赛, 普通话水平高、教态比较有优势的教师就成了种子选手, 随之而来的就是成立集体备课组, 还一定包括一个多媒体制作高手 (如果校内没有只好出钱去请一个) , 种子选手经过多次试讲进行演练, 基本功和火候差不多了, 核心组就陪到现场。可以这样说:一个成功的教师背后一定有一个教师群体,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一定要看多媒体的使用状况。可是, (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无可厚非) , 学生自然也用不着“感叹”教师板书的风彩, 课堂练习也不用着卷子。全体学生一起跟着屏幕的翻动吼一遍, 课堂气氛的活跃度就不必耽心了, 其间也不乏学生的朗读, 也有教师的提问。但仔细一想, 如果没有多媒体, 这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好像也能实现。扪心自问, 这一幕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 而且还在发展着, 不知道这算不算作秀。一方面是理论上的大力倡导, 被“专家”推崇。另一方面是在现实中严重脱节, 教法风景依旧, 法还是那个法, 路还是走的老路。对此, 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远离语言本质, 搞花架子

语言既是工具, 更是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如果一堂课过分追求视听效果和动画效果, 过多采用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音乐、动画, 这与看电影、电视有什么本质区别, 电视中的人物与作品中的人物是有区别的……

品味语言需要一个特定的环境、方式, 正因为如此, 学生接受时呈现出个体差异和特质, 象前面列举的现象, 上了一堂公开课后, 学生没从真正意义上收获到较多有效东西, 语文课就不成其为语文课了。

二、生搬硬套, 走过场

在一些赛课活动中, 总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环节, 甚至课堂中提出的问题, 包括答案都设在课件上, 上课时想方设法把学生思路引到课件流程上去, 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在运用多媒体, 而且娴熟流畅。从表面看, 整堂课在只是教师向学生炫耀自己如何博学多才, 多媒体技能如何高超而已, 多媒体反客为主, 它不是在为学生服务, 只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使其课堂缺失了艺术、机变, 对学生来说, 没有自主学习时间, 也没有操练时间。

三、过于直白, 远离真正的想象培养

想象是在已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人在各个实践领域中都不能离开想象, 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任务之一。

没有想象, 就没有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多媒体很轻易就能展示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动画合成也不难做到, 但诗人蕴含在诗句中的依恋没有学生的想象和揣摩是无论如何也品不出来的, 何况一旦画面成型, 就“死了”, 并且或多或少束缚了学生想象空间。

四、突出容量, 忽视一课一得

为了在一堂课中展示所有的要求, 达成多个目标, 势必面面俱到, 对于这一点, 多媒体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赢得了时间 (至少教师不用花时间板书) , 于是在课堂上既要解读文本, 又要培养情感, 还要课外延伸, 既有阅读理解, 还要有写作片断练习, 可谓马不停蹄, 无疑会促成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多媒体实现了博览, 却丢掉了精读, 何况一节课只有45分钟, 能不顾此失彼吗?

语文教师一旦让课件束缚住自己的头脑, 它在课堂上就会迷失学生的双眼, 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灾难, 甚至使学生迷失学习语文的方向, 一味追求时髦, 就会“误入藕花深外”, 被后来的觉悟者责骂是少不了的。我个人认为, 多媒体课件这一形式当用则用配合用, 不需用时就不要用。古人说:过之犹不及也。

最后要申明一点, 本人无意贬低前沿科技, 多媒体不是万能的, 但它毕竟是一个好东西, 教育者理应扬长避短, 多媒体是新生事物, 大力推动之后, 需要一个理性回归的过程, 才更具有生命力, 也才能走得更远。

上一篇:我国应急物资储备财政管理的改进策略下一篇:浅谈初中物理总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