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辩护

2024-05-02

为诗辩护(通用9篇)

篇1: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了自己关于诗的观点,在他看来,应该禁止一切模仿性的诗,“除掉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他的观点主要基于两个理由:首先,诗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模仿和真实相隔很远;其次,诗有损人们的道德,诗会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滋养哀怜癖,使人沾染小丑的习气。

柏拉图思想的中心是“理念论”,他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另有一个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由于模仿理念世界而来,而文艺模仿的不是理念本身,而是理念的影子——现实世界,因此文艺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所以,柏拉图认为诗歌是不真实的。

而且,柏拉图的哲学观念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他对艺术功用的理解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念上的。他强调文艺要有益于城邦,符合城邦制定的规范,教育应该为城邦培养具有英雄人格的保卫者,而荷马史诗与其他悲剧诗人却把神明与英雄写得同常人无异,不利于青年成为真诚、勇敢、镇定而有节制的城邦保卫者。而且诗人往往摹仿人的情感情欲,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对人们的道德有害,因此,他认为应该把诗歌逐出他的理想国。

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哲学和政治理念而言的,对于诗歌,我有着不同的看法。

首先,诗歌并非远离现实。柏拉图认为诗歌与真实相隔很远,是因为在他看来,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而来的,诗歌模仿现实,因此是模仿的模仿,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提出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而且比现实世界更加真实,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所具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即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诗歌的真实性。英国诗人锡德尼也提出,诗在模仿自然时创造了另一自然,且超过了自然本身,更符合道德标准。

其次,诗是能够起到教育和愉悦性情的目的的。锡德尼在《为诗一辩》中强调,诗的作用在于正确地评价善和恶,肯定诗在维护道德方面的积极意义。他说:“由于德行是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的终点,所以诗,由于它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工人”。对于认为诗歌滋养放纵情欲,迎合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的观点,锡德尼则认为那是因为人的滥用,不应使它的正当使用遭到非难。

此外,在《为诗一辩》中,锡德尼还提出,在一切学问中,诗是最原始的,可称为学问之父。“诗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保姆”。诗是所有知识的源泉和最初的表达形式。哲学和史学被认为是两门比较高深的学问,但是哲学家和史学家最初都是以诗人的面貌出现的。在起初,哲学家和史学家若不先行取得诗的伟大护照,是不能进入群众审定之门的。

综上所诉,我认为,柏拉图的诗歌观念是基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观和政治理念的,有其局限性。

篇2:为诗辩护

或慷慨激昂,或如溪水幽鸣

但请你不要慵懒,把时光怠慢

我感觉到了,这混浊的空气

隐藏着不安的躁动,这虽是春天

却死气沉沉,没有阳光和雨露

大地干涸了,农夫徒劳的哀叹

也无法驱散这绝望的幽灵

快来吧,这正是你的时代

地牢里的囚犯,把头探出

渴望的眼神、悲哀的年迈

请你唱出最绝妙的音调

我的.生命的唯一的天使

你的步伐正悄悄临近

来吧,这是你的时代

你的光彩,在这里

篇3:为诗辩护

文艺复兴是继黑暗中世纪后14到16世纪遍及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化思想运动, 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 也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菲利普·锡德尼 (1554-1586) 正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和文学理论家。锡德尼所处的伊丽莎白时代正值清教运动的兴起。清教徒鄙奢华, 尚俭朴, 属于新教中的一支进步力量。但“清”字所及, 有时也产生了至清无鱼的苛责。表现在文学领域, 首当其冲的就是指责诗歌伤风败俗。当时, 英国一位清教徒作家斯蒂芬.高森写了一本题为《骗人学校》的小册子, 抨击诗人欺骗公众, 败坏道德, 并且未经允许就把这本小册子献给了锡德尼。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驳斥观点, 锡德尼于1580至1583年间创作了《为诗辩护》这一文学理论著作, 并在书中极力为诗歌辩护。

文艺复兴时期,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宗教政策及美学思潮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诗辩护》系统表达了锡德尼在新时代到来前夜的种种思考。他批评了英诗当时的现状, 并且提出了重建英国诗坛的艺术理想——回归古典的正确主张。在分析这篇著作前,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 什么是诗?文中的诗并不是我们现代传统意义上单纯的诗篇。书中明确告诉我们, 所谓的诗就是泛指文学, 书中提到诗的外在形式只是一种装饰, 而非诗的本质或者诗的成因。所以锡德尼作品中的诗是泛指文学, 而非狭义的诗歌, 但是以诗歌这一文体为主。以下将对书中锡德尼的两个主要观点展开讨论:1诗的创造性;2诗导致德行的作用。

二、诗的创造性

锡德尼在开篇很快就引出了他的第一个论点---赞颂诗的创造性。他通篇都在用一种比较手法来突出诗优越的创造性, 比较的对象则是当时社会鄙视诗人的突出代表:哲学家, 历史学家, 以及道学家。锡德尼对每一个对象都详细讨论。英国人把诗人称为创造者, 这是个十分崇高的称号, 正好呼应了这个称号, 诗人和那些哲学家, 历史学家, 道学家的最大不同是他不受任何规则与服从的束缚, 它是作者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抒发。诗是尊重自然的, 它可以凭借个人的想象力从自然中寻找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体裁, 并大胆描写出比自然产生的更好的事物, 或者完全崭新的, 自然中所从来没有的形象。锡德尼为这些崭新的形象举了很多例子, 英雄, 半神, 独眼巨人, 怪兽, 复仇神等等。

锡德尼在大赞诗的创造性和诗人的伟大创造力的同时, 提出了他毕生推崇的一大文学主张:用诗创造出一个金色的世界。他认为诗人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打造一个金色的诗世界, 让这种金色的美丽与辉煌渲染到每一个读者。在他看来, 只有诗人不屑被各种规范和条例所束缚, 他们大胆发挥创造才智, 创造出比自然所产生的更好的事物。正如《为诗辩护》中写到的, “难道自然中曾产生过像忒阿革涅斯那样忠实的情人么;像皮拉得斯那样有始有终的朋友么;像罗兰那样英勇的人物么;像色诺芬的居鲁士那样公正的君王么;像维吉尔的埃涅阿斯那样方方面面都卓越的人么……”?[1]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角色都是诗人通过他们的观察构思与创造所奉献出来的成果。通过阅读, 这些创造成果将会感化人类, 丰富人类的精神食粮,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这些是自然无法给予的。诗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正是这种创造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金色的诗世界, 使我们在这世界中随意享受诗带给我们的魅力。锡德尼认为诗人肩负起了文学创作中最艰苦和最伟大的任务, 他们就像先知一样, 运用着最优美的语言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思想。

三、诗导致德行的作用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提到, 真正的诗人创作是为了模仿, 模仿既是为了怡情, 也是为了教育。锡德尼所谓的“怡情”就是为了“教育”。锡德尼指出, 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就是致以德行, 而诗是最能启发德行的技能。因为诗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 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学问的作用是道德和教化, 诗恰恰是感化人去行善的最自然通俗的载体。为了突出诗可以导致德行这一观点, 锡德尼将诗和当时社会重视的哲学和历史来进行比较, 进一步突出诗的优越性。哲学是“凭箴规”, 历史是“凭实例”来教育人们。然而哲学家的箴规在人们的想象力之前会黯然无光;而历史学家的实例既受世界的真实所束缚, 又缺乏创造趣味, 显然比诗次了许多。除了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还能够与诗人在德行方面并肩比较一下, 剩下的数学家, 天文学家等等也就不言而喻了。就像在一本晦涩的教科书和一则优美的诗篇面前, 没有人会考验自己的耐性去阅读教科书, 除非你一心向之, 因为想象比概念更容易被接受。诗的创造性正是为这种易接受, 有感染力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诗不但可以提供各种知识, 而且还可以净化人类心灵, 所以在导致德行这一目的上, 诗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四、结论

诗的创造性和导致德行的目的是《为诗辩护》中的两个主要论点, 锡德尼有理有据的反驳那个时代对诗的异议与批评, 积极为诗辩护, 彰显了作为英国文学史上杰出诗人和学者的深厚的知识底蕴与独特的文学视角。《为持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有力的批驳了中世纪基督神学对文艺的否定和指责, 对诗在文化中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诗的本质特征、诗人的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全方位的论述, 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 因此该书被视为近代英国诗学和美学的开端。

摘要:本文结合英国文艺复兴这一时代背景, 系统阐释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中的基本诗学思想。

关键词:诗,诗人,创造,德行

参考文献

[1]陈嘉, 1986, 《英国文学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出版。

[2]菲利普·锡德尼, 1998, 《为诗辩护》[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3]RichardHarland, 2005, 《从柏拉图到巴特的文学理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刘炳善, 1993, 《英国文学简史》[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5]刘意青, 2008, 《简明英国文学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韦勒克, 1997, 《近代文学批评史:第四卷》[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7]杨匡汉, 刘福春, 1988, 《西方现代诗论》[M], 广东, 花城出版社。

[8]姚永彩, 左宜, 1986, 译《文艺复兴》[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篇4:为诗辩护

关键词:菲利浦·锡德尼;雪莱;为诗辩护

一、菲利浦·锡德尼的《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一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辩护,通过论述诗的创造性本质、虚构的创作手段及怡情悦性和道德教化的社会功用,有力地驳斥了宗教禁欲主义和柏拉图对诗的攻击。第二部分阐释了英诗的过去和现在,以及锡德尼对英诗未来的看法。本文重点集中在对《为诗辩护》的核心思想———诗的创造性和德道教化作用的梳理上。就诗和诗人的创造性,锡德尼首先论证了诗的创造性和诗的德行教化作用,以此为基础,一一驳斥了诗歌攻击者们的言论。整个论证根基扎实,有理有据,绝非“作者‘自上而下提供的诸多证据直接摆到读者面前”。[1]就诗的目的:怡悦性情,教化德行而言,在锡德尼看来,“一切人间学问的目的之目的是德行”,这种德行不是关于德行的观念,而是见诸实际的实践活动。对于诗人而言,“只有那种怡悦性情的,有教育意义的美德、罪恶或其它等等的卓越的虚构,这才是认识诗人的真正的标志。” “怡情是为了感动人们去实践他们本来会逃避的善行,教育则是为了使人们了解那个感动他们,使他们向往的善行。”[2]

二、雪莱的《为诗辩护》

雪莱在《为诗辩护》一文中,先谈到何为诗、何为诗人,然后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诗的社会影响,举例论证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最后驳斥皮可克的观点。关于何为诗,雪莱对诗下了定义,譬如“诗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3]“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4]雪莱认为语言、颜色、形象、宗教以及文明行为的习惯都是诗的工具和素材,广义上都可称为诗。狭义上的诗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表示语言的、尤其是具有特殊韵律的语言。何为诗人?雪莱这样写道:“审美力最充沛的人,便是从最广义来说的诗人。”[5]在论述诗的社会影响方面,雪莱强调了两点:①诗对人类道德的促进作用;②诗是最有用的。他认为:“诗唤醒人心并且扩大人心的领域,使它成为能容纳许多未被理解的思想结构的渊薮。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它的影响将遍及与同时存在的一切思想和行动中。”[6]

三、西方诗学史上为诗辩护之路

自从柏拉图宣布将诗人逐出理想国之后,西方世界的诗人就仿佛生活在一道阴影之下,时时要起而为诗辩护。柏拉图的主要理由是:诗人除了模仿技巧外一无所知,教人混淆是非,甚至腐蚀城邦中的优秀人物。柏拉图关于诗人的两个判断:诗人是模仿者、诗人有碍道德,影响深远,后世关于诗人的争辩,也主要围绕这两点进行。亚里士多德采纳了柏拉图关于诗是模仿的观点,并由此出发建立了古典诗学理论体系。贺拉斯的《诗艺》主要谈创作方法。他强调诗的道德教化作用,认为诗人应歌颂本国的事迹,应给人益处和乐趣,对人的生活有帮助。锡德尼是英语世界中第一个为诗辩护的名诗人,他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郎吉努斯等古典作家的思想,进一步提出诗人的创作不仅模仿自然,而且胜过自然。在雪莱之前还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两位诗人为诗进行的辩护。

实际上,沿着与柏拉图直接对话的思路为诗辩护到雪莱就达到高潮,告一段落了。雪莱宣称,诗人是世界未被公认的立法者。这已经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道德判断,没必要再沿着这个思路辩论下去了。另辟蹊径的人是华兹华斯,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诗歌定义: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他明确主张用日常语言写诗,反对使用机械陈腐的写法、所谓的诗歌用语和陈陈相因的题材。但是华兹华斯在形式方面没有创新,而是沿袭了传统格律。而柯勒律治同华兹华斯一样远离了古典主义,不同意“简朴”的 诗学。他认为拥有想象力的诗人像神一样,通过掌握的材料创造和再创造。诗人既要掌握想象力,还要有深刻、强大的哲学洞察力。他指出伟大的诗人必然是强大的哲学家。总的来说,柯勒律治的思想受到了德国理想主义哲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在西方,诗以及诗人的崇高声誉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期的质疑,抵制,有时甚至是蛮横恶毒的攻击。为诗辩护在西方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纵观西方诗学史上各个时期的诗人为诗辩护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为诗辩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诗和诗人的地位受到了质疑。与之发生冲突的主要是什么呢?在仔细梳理了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是——哲学,宗教和理性。关于为诗辩护的缘由,也就是这三对冲突,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1]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65页.

[2]同上.

[3]同上.

[4]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78页.

[5]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68页.

[6]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72页.

参考文献:

[1]唐雪妹. 论菲利普· 锡德尼《 为诗辩护》[J].

[2]张晓东. 论诗的目的与功用——西德尼《 为诗辩护》 的诗学思想[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4 (21): 48-49.

[3]宋咏梅, 洪震. 浅析锡德尼的《 为诗辩护》[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47-49.

[4]沈楠. 浅谈雪莱的《 为诗辩护》[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0(2): 28-30.

[5]程文. 为诗辩护: 历久弥新的话题——评杰伊· 帕里尼《 诗为何重要》[J]. 外国文学, 2010 (2): 139-146.

篇5:我为诗狂现代诗歌

端坐在书桌前面

撑起稿纸和笔

吮一口浓浓的茶

在文字的清香里沐浴

撰写一个诗人的疯狂

是来自

一颗涵盖广远的心

根生于

一抹任意漫跃的灵魂

品味着

一种流逝的情感

没有形声的诗兴

满意出

无尽的沟通与暗合

人——总是会一个人

在黑暗的角落里

探寻着某种东西

填充渴望疯狂的心

从平静中换取些平静

描绘了

一个诗人无限的疯狂

诗——是诗人的诗

是疯狂的诗人

将尘世境界化的东西

将疯狂的诗冲进茶杯

倒进身体的`每一根血管

隐约的诗意

蕴含了几份美妙的假

阳光的线条

如水漫纱的轻微声响

把我的思绪切成碎片

明明没有雨落

地上却是一片雨滴的水渍

那是一个诗人

疯狂的情感吐露

一个人要是失去了知觉

就意味着他已经安息了

所以我永远不会安息

因为诗不会安息

篇6:静夜无眠花月为诗散文

一阵清风吹过,冷月无眠,记忆的触角伸展腰身,思绪泛滥成一泓泉水,流淌在花寂流年的愁思里。就如那一株青草,茂盛出刻骨的划痕;就如那一只小虫,爬进铭心的记忆,啃噬下灰白的岁月。想起就是一种温暖,还带着一丝疼痛的愁绪。时间斑驳了走过的季节,每一次的转身和飘落,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看着花开花落,任芳香飘散在泥土里,思念早已成伤,就像一棵发芽的种子,种在那里,忘记就是一种砍伐,痛彻骨髓。懵懂的爱恋,淡雅了如水的青春,你清澈的眼睛,明亮了一个人,而今都成了厚重的记忆,那份美好还散发着芬芳,虽然有些苦涩。一个故事,两颗心,几段无法忘怀的影像,越想忘记越记忆犹新,只有藏在心底。花开寂寂,花落无声,人生就是一场聚散的晚餐,完毕,你奔你的黎明,我奔我的梦乡,弯月清冷难圆。把最好的青春,把如莲的圣洁给了你,再回首,流年如梦,落英堆积在旷野,流年花寂是一种感动和流泪。

生命的过程,也是一个耕种耪锄的故事;从梦里醒来,经过一次生命的等待。沉思,种下一念如莲的意向,让梦盛开在月色中,聆听着风花雪月的豪放与婉约,心灵休憩在花间,任凭风雨划过指尖,刺痛脆弱的神经,柳笛声中温暖抚摸曾经。一颗心,开始爆裂,新芽已在悄悄舒展身姿,等待一场颜色的爆发,谁能阻止生命的脚步,谁能挡住梦想的前行。生命的律动,从没有停止,只是思想的翅膀,蒙上了犹豫和灰尘;忘记了扇动和转身,漂浮的身影,在时间的疾驰里,跃上蔚蓝的天空,感悟生命的挣扎和苦痛。茧子的形成是汗水和痛感的凝结,也是一种生命的顽强和盛放,描绘蓬勃和单调,摇曳拔节和晶莹,阳光下,林木整齐如诗行。生命的旅行就是从沉静到沉静,从有声到无声,即使化作尘埃,化作泥土也无悔此行。那就让灵魂,站在最高的枝头,带着雪花的气质,梅花的个性,迎接着花开花落;像一个如诗如画的生命故事,诠释生命和灵魂。

面对冬季,面对着一个祝福和理解,每一朵雪花都是一种语言,一种只有知者,才能感悟的韵律,沿着思绪飘落在逝水流年。每一个季节的转身,安静地守候着这份宁静淡远的时光,生命中充满了惊喜和丰腴。时间斑驳了走过的脚步,心中有爱永远不会老去。紫陌红尘,一起生,一起活,相遇就是一场修炼,一起看花开花落,你温暖的目光就是我永恒的守望。

花月为诗,徜徉在花的逸态里,感受着月的灵动;在月的清辉下,静想着心的情思。诉说在思绪的黄昏,在没有风景的记忆里,荒芜了哪片天地?一个多梦的季节,就埋在心底,花香里闻到了寂寞的气味,月光踏着云影,浮载多彩人生的啼哭,月亮才会聚散成月缺月圆,悲欢离合的故事。爱,也燃烧着诱惑,在上帝面前,才会坦露我们的真实,每一次读着这样的诗句,我的脚步,就会如风一样的摇曳,我也就找不到来时的.路,于是,很多故事都在结束,很多故事又在开始。

静夜无眠,梅花弄影,花红叶绿,柔情与谁诉说?清风明月把盏,煮一壶滚烫,生一堆篝火,感受着今生的偶遇,享受着一场爱的烟花。对月把酒,畅谈一路豪情。阡陌红尘,用生命的芬芳,与你携手并肩,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美丽的夜里,用夜莺一样动听的歌喉,唱一曲妩媚。像诗经里的小娘子一样,用婉约娇美唱出绵长的酥软沉醉。期待着十指相扣,凝视依偎,怒放着灵韵的舞步,让相思伴着清风明月,阡陌红尘,把盏相随。

那年的风,很温柔,吹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凋落牵挂,岁月都变换了颜色,可心里的季节还在停滞在那个年代。老去了容颜,可记忆还停留在青春燃烧的岁月里,你的浅笑和泪眼,成了心里永恒的风景。每一个雁来雁往的日子,我都会遥望远方,捎去上万个日子的惦念,只为了相逢,相遇,相知。你在远方那牵挂的目光,捆绑着思乡的稻草,每一次收割的季节,都是一回阵痛,只为了怀念和思念。于是,把思念都装进发黄的日记,埋在心底,可谁能控制住它发芽和拔节,让泪眼婆娑,这一切都成了你的乡愁。桥这边有你,那边有我的影像,都写进彼此的文字,想起来是温暖,放下是怀念。只有把寄托写在花月的意象里,重温着一次又一次的难舍想念,我站成一棵树,你飘落在黄河边。可我们熟悉的文字,行走在天涯海角,传达着彼此的安好,哪里都是晴天。雪的燃烧,才会考验松的意禅。

一朵小花,盛开在北方,一个小镇,迎着料峭的寒风,绽放出蔷薇花一样的芬芳,你就是用一朵花的姿势,笑傲风雨和炎凉。你懂得雪花的个性,你懂得季节的急促,你学会了摔倒和爬起。我自认为自己是以树的姿势,活着,所以懂得那份祈盼,守望,梦想,坚毅,人走在路上,心也要走在路上。可我们还要品尝人间烟火的五味,品尝无奈和苦痛,原来幸福就是用泪水和汗水的搅拌。只有文字才是无人的时候,抚慰心灵的最好良药,于是你在多少个无眠的夜,游走在文字的世界,游走在风花雪月的浪漫里。也是因为文字,你才会结识了很多文字的朋友和知己,你才会熟悉了德高望重的老师们,一同畅游在这条路上,讴歌生活和梦想。你没有牡丹的华贵,你没有玫瑰的娇艳,你就是一朵大自然中耐寒的蔷薇花,用自己的个性和执着,报得一春晖。

篇7:为诗辩护

唐代人才辈出,韩愈是其中一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南)人,郡望昌黎,世称昌黎韩愈。中唐文学家、思想家,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之一。韩愈不仅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在诗坛上也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散文创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仅某些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在表现手法上,亦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这与他提倡儒学复古、反对骈文是一脉相承的。

韩愈写过不少现实意义较强的诗作,“不平则鸣”的文字观点在韩愈的诗中继续体现出来。韩愈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文为诗”。

韩愈以诗为文

他常常把散文的篇章结构、句式、虚词等用于诗歌写作中,使诗的形式散文化;又喜欢在诗中横生议论,有的通篇以议论为诗;还喜欢用赋的铺张雕绘方法,洋洋洒洒直陈其事。这些表现手法产生了一些风格独特的`佳作。韩诗的另一特别,便是追求奇、特、险、怪。

篇8:为诗辩护

一、诗是文学的起源, 文化的乳母

诗是西方文学的缘起。《荷马史诗》之于西方文学的意义, 正如《诗经》之于中国古典文学。西德尼在《为诗辩护》中所说的诗, 可以泛指文学艺术。西德尼认为, 诗不仅是文学的最初起源, 还是早期人类整个文化生活的乳母。

“诗, 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 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 是其最初的保姆, 是它的奶逐渐喂得无知的人们以后能够食用较硬的知识。”2p2相较于哲学和历史, 诗既开始得早又存在得久。在人类生活早期, 诗的作家“作为其他作家的起因而占先, 先用他们那使人着迷的甜蜜, 引诱粗犷的头脑来钦佩知识, 教化蒙昧时期如石如兽的人”2p3。后起的哲学家和历史家只有“先行取得诗的伟大护照”2p5才得以进入群众的视野范围。例如柏拉图, 虽然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哲学的, 目的是道德教化的, 其“外表和美丽却是最为依靠诗的”2p31。那些以学问为业而诋毁诗的人, 显然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西德尼认为其行动如同没良心的学徒自己开了店铺之后用尽办法来中伤他们的师傅, 在道德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二、诗可以怡情悦性, 可以教化德行

批评诗的人提出:既然哲学、历史这些知识更有功用, 人们的肠胃也已经可以食用, 那么我们何必继续在诗上花费光阴呢。这种观点从表面上看貌似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则不然。可以食用并不等同于乐于食用。诗的地位不仅凭借自身的资格老, 更重要的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 诗的目的和功用优越于哲学和历史。即使人们的肠胃成长到可以食用哲学、历史这一类较硬的知识, 诗仍旧以其独特魅力存在和发展。

在《为诗辩护》一书中, 西德尼对诗歌的“怡悦情性”和“教化德行”两大功用做了突出的强调。西德尼认为人们读了诗犹如吃了放在樱桃里的药一样。诗既甜美可口, 又能促进人类的健康成长。哲学家以自己的方式哲学地陈述智慧、英勇、公正等观念, 以促人上进。但人们的天性却“喜欢像小孩似的被诗哄得去吃有益健康的东西”2p31。诗使得抽象的观念便有了好味道, 人们的心灵在好味道的诱导下离开邪恶, 达到德行。哲学和历史不仅不能取代诗的地位, 还要借助诗的功用才能达到自身的目的。

西德尼充分考虑到了实际生活中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问题, 并从这个角度揭示出哲学与历史的局限性, 证明了诗的优越性。因为哲学家固然教导人们弃恶从善, 但是他教导得晦涩难懂, 以致只有有学问的人能够了解他听从他。哲学家只能教导已经受过了充分教育的人, 这样的人数量并不多。而诗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宜于大众广泛接受的。在教育方面, 诗所虚构的形象, 比起哲学的常规教学来显得甜美可口, 更贴近生活而易于理解, 因此更有力量。历史学家追求真实但又拘泥于真实。但这真实被一个现实世界的愚蠢真实所束缚了。历史家的“真实”常常成为善行的鉴戒和放肆的邪恶的鼓励, 在促人向善方面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真是讽刺。而诗在提供知识方面促使心灵向往值得称为善良, 值得认为善良的东西, 从而促使人去行善, 感动人去行善。诗人的怡情妙手确是比别的任何的技艺更能有效地吸引心灵。

西德尼由此得出了结论:由于德行是人间学问的目的所在的终点, 而诗在传授德行方面是最通俗的, 在吸引人向往德行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确是最卓越的工作中的最卓越的工人。这样一来, 真正的诗人就在教诲人和感动人的领域戴上了桂冠。

三、诗的虚构是一种创造, 而非欺骗

诗人的批评者攻击诗所描述的是虚构之物, 因而诗人是在说谎, 是谎话的母亲。西德尼认为虚构不能简单地与说谎划等号。恰恰相反, 诗人“从来不用魔法来圈住人的想象范围, 使人相信他所写的是真实的”2p46。西德尼认为, 在诗里本来只寻求虚构, 叙述仅仅是一个有益的创造的构思基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 诗是个模仿的艺术, 诗是一种再现, 一种创造, 一种用形象的表现, 一种说着话的画图。诗人在这种模仿和再现中发挥自己天才的创造力。通过虚构的人物, 诗人“结合了一般的概念和特殊的实例”2p19, 给予了完美的图画, 以生动鲜活的第二自然引导我们, 吸引我们, 不仅指明道路 (如同哲学家和历史家所做的) , 而且画出道路所通往的远方景物, 既吸引人们, 又使人们有所遵循, 最终“到达一种我们这样带有惰性的, 为其泥质的居宅染污了的灵魂所能够达到的尽可能高的完美”2p15。诗人凭虚构做到了哲学家和历史家想要做但并未做好的事, “以虚构唱出了激情的最高音”2p26。因此, 西德尼把诗人称为“我们的君王”2p30。

西德尼通过对“诗人”这一词进行词源追溯, 说明了诗最重要的特性在于其创造性。希腊人称诗人为“普爱丁”, 它的意思是“创造”。那么诗人的意思也就是“创造者”了。人类的技艺都是以大自然的作品为其主要对象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对于大自然的模仿和学习。西德尼认为天文、几何、音乐、道德哲学、法学、语法、修辞、逻辑、医学、本体论等等过于依靠大自然, 以至它们“似乎是大自然所要演出的戏剧的演员”2p8。这也正是哲学家和历史家在教化人们向往德行方面发挥作用时受到的先天束缚。而“只有诗人, 不屑为这种服从所束缚, 为自己的创新气魄所鼓舞, 造出比自然所产生的更好的事物, 或者完全崭新的、自然中所从来没有的形象。”2p9诗在遵从自然的基础上升入了另一种自然, 从而诗人与自然携手并进, 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局限于自然的赐予所许可的狭窄范围”2p9, 而“自由地在自己才智的黄道带中游行”2p9。诗人由于自己创造的第二自然胜过了哲学家和历史家。

对于批评者对于诗所提出的种种谴责和污蔑, 西德尼进行了逐条批驳。但西德尼并不否认现实中诗的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在《为诗辩护》中, 他提出了自己对于英国诗的看法, 对其语言运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是对诗的滥用, 也就是诗的功用并没有得到正确的发挥。人的才智本应该使诗用形象表现出好东西, 而在现实中诗的想象力沾染上了坏东西, 这与诗促人向善的本来目的是相背离的。但诗并不应该因其被滥用而受到责难, 人们不能因此诗的被滥用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因噎废食。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驱逐诗人, 一向是诗的批评者们倚重的作为证明诗应该遭到摒弃的重要证据。西德尼辩称, 柏拉图主要是针对那种对于神的错误主张, 而对诗, 柏拉图并不吝以崇高的和真正神妙的赞美。柏拉图只是驱逐滥用而不是驱逐被滥用的东西, 不但不驱逐诗而且给以应得的荣誉。所以, 柏拉图是诗的保护者, 而不是诗的敌人。

四、对诗的喜爱与对美的追求统一于人性的本能

西德尼敏锐地指出了诗歌优越于历史和哲学的原因不仅在于诗歌自身的审美特质, 还在于人们对于生动形象的诗歌的由衷喜爱。这一点, 不仅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还具有美学意义。人类对美的追求体现在文化领域就是对诗歌和艺术的喜爱, 因为诗歌和艺术都是用形象来表达的, 人类对诗歌的喜爱具有普遍的生理基础和心理机制。

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的”,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5p50也就是说, 美是人的天性, 人的本能。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并塑造自我。诗歌的目的和作用正是美的规律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体现。

20世纪后期以来的社会生物学思想主张人类社会的一些现象具有生理意义上的普遍性, 比如说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美的普遍认同, 对感性形象的普遍喜爱, 这种普遍性的基础“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人类从动物进化成智人时所保存下来的遗传基因上。”4p4也就是说, 基因决定了人类对美的喜爱和追求。这种生理因素是超越文化差异的。这些研究成果为西德尼对诗的辩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五、结论

《为诗辩护》沿袭了西方文艺理论关于诗的手段是模仿, 目的是教化的主流看法, 就一些细节问题有精彩独到的见解。以“放在樱桃里的药”这一比喻来说明诗歌的教化作用, 生动而贴切。以“滥用说”回应批评者的攻击, 起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对于诗或文学的创造性, 西德尼有明确的见解, 充分肯定了诗人的创造性, 以铜与金的对比形象地“说明了文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1p94。西德尼的诗学趣味是古典的, 情怀则是人文的。在文学的社会地位遭受市场化、商品化大潮冲击的今天, 重新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文学的功能和作用, 不无裨益。

在辩护中, 为了驳斥对手的观点, 西德尼在极力赞扬诗的目的和功用时不免矫枉过正, 对诗的作用有一些夸大。比如, 西德尼认为诗“在用字方面的精确遵守音律、韵律和那种为诗人所特有的高翔的想象自由, 确实似乎有点神力在其中”1p7。其实这“神力”也就是指“形象比概念更容易接受, 更有感染力”。而感染力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神力。西德尼在这里含糊其辞, 给诗添加了一丝神秘色彩, 可以理解为是论辩的需要。

另外, 阅读文学作品的实际效果要根据文学的接受者的具体条件来加以考虑。悲剧是崇高而卓越的, 但悲剧并不能“使得帝王不敢当暴君, 使得暴君不敢暴露他们的暴虐心情”2p37。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文学能否对现实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 这还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 西德尼把诗的最终目的和功用限定在导向德行这一狭小范围内, 未能突破“寓教于乐”说的藩篱, 是很可惜的。诗的怡悦情性可以作为导向德行的手段, 但怡悦情性本身也可以作为诗的目的。就总体而言, 《为诗辩护》精彩有余, 深度不足。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著作的一个特点。

注释

11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2 . (英) 西德尼著, 袁可嘉译.《为诗辩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3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44 .彭锋.《回归——当代美学的11个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55 . (德) 马克思著, 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篇9:新世纪“为诗辩护”命题的讨论

关键词:“为诗辩护”;柏拉图;锡德尼;雪莱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153-04

西方的诗辩已经进行了二千多年,具有代表性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德尼、雪莱的诗论分别对应着西方文论史上的三段黄金时期: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浪漫主义。中国学术界非常重视“为诗辩护”这一经典命题,新世纪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为诗辩护”的起源论

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是西方文艺思想的源头和基础。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学者们一致认为是“为诗辩护”的起源。长久以来柏拉图的诗学思想却经常被简单地归结为“敌视诗歌艺术”,这引发一些学者从柏拉图思想全局角度去挖掘其著作中为诗辩护的一面并试图以此给柏拉图正名。童庆炳在《西方文论专题十讲》中提到柏拉图主张驱逐煽动人情感的诗人。童先生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阐释柏拉图诗学思想,只是在讲述到亚里士多德时提到继承并发展了柏拉图的诗学思想。童先生认为柏拉图在对待艺术的社会作用上是主张驱逐煽动人情感的诗人,从这句话中也能看出柏拉图其实并没有反对所有的诗与诗人,只是驱逐不利于城邦发展的诗人。新世纪以来对柏拉图的研究大多都认同了柏拉图对待诗学态度上的矛盾心理。也正是因为对他的矛盾态度的研究佐证了柏拉图是“为诗辩护”的源头所在。吴琼《西方美学史》讲述柏拉图美学中,关于诗辩的主要内容为:一是讲述了柏拉图对于诗人灵感态度的矛盾性。二是阐述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柏拉图对诗人的攻击。由此看来柏拉图并不是完全放弃诗和诗人。在朱立元、陆扬的《西方美学思想史》中就讲述到柏拉图并不是彻底反对所有的诗,而是对诗划分等级,有利于城邦发展的诗他还是依然赞同的。在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中讲述了柏拉图诗学思想,提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诗人的态度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矛盾态度。他一方面讲述了柏拉图罗列的诗人的罪状;另一方面则讲述了柏拉图反对的只是有损城邦大业的艺术,并不反对艺术本身。这样看来在西方文论中对柏拉图对待诗与诗人的看法学者的观点大致是一致的。事实上,历代层出不穷的诗辩,遵循的还不外是柏拉图网开一面,给诗人留下后路这个传统。方姗《美学的开端——走近古希腊罗马美学》讲述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中提到“谁据有真理?”的问题,他总结到:尽管柏拉图大力声讨诗人的各种罪状,要把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提倡建立诗歌的检查制度,但是,又是柏拉图仍然置诗于重要一席”。朱钦运在《中文自修》发表的《“理想国”为何要驱逐诗人?——诗与哲学之争,及柏拉图的真实意图》中谈到柏拉图在谴责诗与诗人,却也在《理想国》中直接间接地为其进行辩护。对于学者的研究来看还是发现了柏拉图在某些方面对诗的辩护,这也是在例证柏拉图为诗辩源头的研究所在。对于柏拉图这样的矛盾态度,许多学者也是苦心研究,最终也只能归结于柏拉图诗学本身的内在矛盾,正如四川大学孙化显发表在《青年作家》的《浅谈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中指出“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理想国》中那种严肃的“敌视诗歌艺术”的诗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在柏氏著述里体会到了其为诗辩护所做的或直接或间接地努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种思想都可以在柏氏对话里解读出来的原因,许多学者干脆认为柏拉图的诗学思想本身就带有一种内在的矛盾,并由此从多重角度对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的根源进行探索”。柏拉图的“灵感说”也是诗学理论的重要观点,尤其是他认为神是灵感之源的说话,后来的文人也是对此争议很大。凌继尧《西方美学史》,在第一编希腊罗马美学中讲述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两点内容:一是讲述柏拉图从道德标准出发,批评艺术与情感诗作。二是在柏拉图论述艺术创作时又肯定来源于艺术灵感的诗作。刁克利在《诗性的拯救》中提到柏拉图是实用诗人论最早的倡导者,并指出亚里士多德、锡德尼、雪莱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成为了源头思想。

从以上的学者们的研究来看对柏拉图关于诗人研究大都从他的理想国说起,总体来说都在提出他对待“诗与诗人”的一种矛盾态度。柏拉图对诗人的态度不同时期也会有所不同,从否定到审查再彻底否定,他没有肯定的为诗辩护,只是对后续的诗辩奠定了基础,因此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可以看做为诗辩护的源头。

二、“为诗辩护”的发展论

既柏拉图之后,为诗辩护迎来了它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亚里士多德、锡德尼和雪莱。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推动诗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研究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献,被认为是诗学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著作,它的影响与作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著写的《文艺理论译丛》中提到在一百多年后文艺复兴时期才被加以阐释,对欧洲文学的影响也有好有坏,这是对诗学比较中肯的评价,但是它对推動诗辩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观点尤其是在模仿说里关于对诗与诗人的肯定态度形成了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看法,推动了诗辩的发展。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第一讲模仿中讲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诗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两点:一是指出亚里士多德写作《诗学》的明显意图是针对批评家对诗的指责,提出反驳这些指责的原则和方法。二是在对待艺术的社会功能上,把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相对比。正是亚里士多德敢于突破权威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才成就了他的诗学思想。延安大学李俊伟发表的硕士论文《西方文论中诗与真理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中谈到“柏拉图否定诗的真理性,贬低和诋毁诗,而亚里士多德却竭力调和诗与哲学的对立,为诗辩护”。在为诗辩护的进程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柏拉图的基础上突破了柏拉图的观点,在批判中发展了自己的诗学观点,也正是因为柏拉图对诗与诗人的责难,才会促进亚里士多德的对诗与诗人的辩护。刁克利在《诗性的拯救》中提到,有了诗理论同时就会有对诗的刁难,然后就会出现对诗的辩护,这一局面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成为了开创者。朱立元、陆扬《西方美学思想史》讲述了亚里士多德诗学思想,在模仿说中谈及《诗学》是采用散文来为诗辩护,由于模仿的旨趣在于亚里士多德给柏拉图谴责的诗专门得到了辩护。这是亚里士多德对诗的肯定的态度,同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诗作用的观点上认为写诗比写历史更具有韵味,认为诗比历史更有意义。方姗《美学的开端——走近古希腊罗马美学》中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美学,他谈到艺术模仿论其中用很小的一个篇幅谈到亚里士多德对诗的看法可以概括为:诗人可以为了达到应有效果而写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不是错误的行为。这段话就是说明了亚里士多德认为的诗不是虚构的,指出诗能表现共相,揭示现实的规律,亚里士多德把诗与现实联系在一起,肯定了诗的现实性。南京理工大学沈楠《为诗辩护——浅谈诗学史上的三次论辩》中提到亚里士多德是经验主义者,他在诗学中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的传统观念,持着唯物主义的理念来看待诗和这个现实世界。从上面的研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是在他《诗学》的基础上提炼出他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是通过与柏拉图的对比与批判中发展了自己的观点,大多研究表明他对“诗与诗人”的肯定态度,尤其是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为诗辩护”的发展跨出了重要一步。

(二)锡德尼的“诗辩”研究

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在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书中,锡德尼针对清教徒牧师高森对诗和诗人的污蔑和抨击为诗进行了辩护,阐释了诗的特质和作用等。通过这些阐释我们也能了解锡德尼的诗人观。锡德尼是“诗辩”命题研究的核心和关键人物。他著写的《为诗辩护》一书使诗辩的发展达到了高潮,也为诗辩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重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全面地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者的诗学思想,以及它对诗辩做出的贡献,锡德尼的这一批评文本有着重要的样本价值。然而我们国内对外国文学研究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除了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史中简单的评述外,主要的研究形式就是论文研究。论文对他的研究大多观点重复,新角度和创新的较少,以研究内容为主。在翻看研究锡德尼“诗辩”的论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主要的集聚点在对于锡德尼《为诗辩护》的内容阐述主要从他对诗与诗人的作用以及著作的影响这个角度展开的研究。

锡德尼的“教化说”根植于西方古典文论的传统,体现了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大学权莉发表的《从教化观念解读锡德尼诗学思想的继承和推进》中从教化的历史渊源,时代精神以及对后世影响三方面对锡德尼的教化说做了系统的研究。锡德尼的“教化说”是他对诗的作用肯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如此,他还极力为诗人辩护,论述诗人是最伟大的创造者。马新国在《西方文论史》中讲述内容主要两个:一是锡德尼是从基督教义角度谈诗的作用,二是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诗人是创造者。对于诗或文学的创造性,西德尼有明确的见解,充分肯定了诗人的创造性。但是锡德尼的《为诗辩护》难免有夸大诗与诗人地位的成分存在。对于锡德尼的伦理价值教化作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杨瑞在南都学坛《诗的本质与社会功用: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的美学思想》里总结了诗辩的局限性,他谈到锡德尼并没有探讨诗歌的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系,未说清诗歌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且锡德尼的出发点都局限在道德教化方面,诗歌始终没有从伦理的牢笼里解脱出来。以上的这些都仅仅是从内容层面的研究,未涉及到实质问题。锡德尼的《为诗辩护》是在伊丽莎白时期的重要作品,我们还可以从锡德尼对待戏剧的态度与观点这一新型的角度来进行分析研究。郑玉洁《对锡德尼〈为诗辩护〉的再认识》中突破了常规,分析了锡德尼文学批评中忽视英国民族戏剧发展的原因,指出了锡德尼对戏剧观点的缺陷,并正确评估了锡德尼文学批评的意义。除了在80年代邱紫华先发表过一篇有价值的研究文章《英国人文主义的美学宣言——论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外,自新世纪以来很少有对锡德尼的《为诗辩护》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但是在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唐雪妹发表的一篇《论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硕士论文,不仅分析了内容,还关注了当时的文化争论的本质和实际情况,以及对锡德尼人文主义思想的分析。《为诗辩护》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以及推动了诗辩的发展进程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雪莱的“诗辩”研究

雪莱是英国伟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为诗辩护》是他反驳皮科克质疑诗歌价值而著写的一部伟大作品,是雪莱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西方文论中很少有对雪莱“为诗辩护”的论述,在论文的研究中也仅仅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浅析。雪莱思想是复杂多样的,他受到柏拉图、卢梭、培根、但丁、弥尔顿等人的影响,导致他在诗辩中体现的了唯心思想、人文思想等,雪莱的美学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这点是最明显的,杨冬在发表的《雪莱的〈为诗辩护〉及其柏拉图主义》中指出:“从雪莱的诗论中分辨出两个思维层面,其一是,柏拉图主义的,其二是英国经验主义的,他似乎把这两者交替的应用到了每个所讨论的问题上。”并且在文章中还提到雪莱不仅是继承了柏拉图主义,也在有时超越了柏拉图主义更接近于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雪莱在论述和肯定诗与诗人的作用时采取的是无限放大夸大的手法,阐述诗高于一切,主张诗的神圣,诗人的伟大。中山大学陈晓星发表的《浅谈雪莱的〈为诗辩护〉》中阐述了雪莱《诗辩》的诗辩的内容以及体现的美学思想。“在论述诗的社会影响方面,雪莱反复强调了两点:①诗对人类道德的促进作用;②诗是最有用的”。雪莱毕竟是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中难免会有人文主义爱的气息,在为诗辩护中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点。杨国兰在《浅析雪莱为诗辩护中爱的真谛》中谈到诗是丰富人的伟大工具,使人达到至善至美,诗人与诗歌实现了道德上的最大的美德,实践了爱的意义,这就是其最大价值所在。雪莱的道德观中大力倡导只有诗才能填充道德的真空。罗义华发表的《雪莱诗歌和道德关系研究》中论述到:“为诗辩护”一文体现了雪莱一贯的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范畴来架构思想体系的精神和法则。雪莱认为诗是人类道德的法则,通过诗对道德的作用肯定了诗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价值。《为诗辩护》虽然是雪莱的未完成之作但他所著的《为诗辩护》中对诗的肯定和赞赏抨击了当时对诗讽刺的言论,他在借鉴众人的理论中也注入了时代思想,对推动诗辩的发展以及对19世纪文学批评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诗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从最源头的柏拉图开始,后续的亚里士多德、锡德尼、雪莱等都有相应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每个之间关于“诗辩”的观点都存在着某种对立统一。对他们的诗學思想的比较研究也不可能都一一道来,本文选了两个典型明显的对比来做研究。

(一)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艺理论的两座高峰。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的思想很多都是与柏拉图大相径庭,正如他说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下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诗学思想本质

柏拉图是唯心主义论,而亚里士多德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诗学。柏拉图的诗学是神本思想为基础的,他认为神的存在是一种实体的意义,是一切意义的本源,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神是事物的最后因,更注重人本和理性。陈太胜在《西方文论研究专题》中对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诗学进行比较,他谈到在文艺的本质问题上,柏拉图认为的诗的性质是非理性的,将诗的产生归为神的功劳。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的性质是理性的,把诗的领域作为一本科学看待。

2.对待诗与诗人的态度

在对待诗与诗人的态度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西方文论书中讲述柏拉图主张驱赶诗人,还为诗人列下了种种罪状,而亚里士多德则为诗人辩护,阐述诗与诗人的作用。但是柏拉图对诗与诗人的态度本来就存在着许多矛盾,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中存在着异议。中国人民大学郑绍楠《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谁在抬高诗?谁在贬低诗?》中谈到表面上看来是柏拉图在贬低诗,亚里士多德在抬高诗。但是实际上是结论截然相反,他认为他们真正的差异在于柏拉图在另外一种意义无限抬高了诗的地位,而亚里士多德依据理性主义原则贬低了诗的地住。

3.文艺与现实的关系

柏拉图认为现实事物是“理式”的影子,亚里士多德抛弃了柏拉图“理式”的概念,把文艺模仿的对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他肯定了现实的世界真实性。刁克利在《诗性的拯救》中提到与柏拉图以理式为核心,把神的世界看做绝对永恒的思想不同,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世界的实在性和人作为思考的中心。

(二)柏拉图与雪莱诗学思想的比较

雪莱的诗学思想比较复杂,吸取了众多的文艺理论,雪莱上承希腊罗马传统和锡德尼的《诗辩》,但是主要还是倾向唯心主义,我们从他的“为诗辩护”中就看出有存在的“柏拉图主义”倾向,尤其是在阐述诗的创作灵感方面都认为是来源于神。杨冬在发表的《雪莱的〈为诗辩护〉及其柏拉图主义》中提到雪莱一边写“为诗辩护”一边阅读翻译柏拉图的《伊安篇》和《会饮篇》,而且还差不多重复了柏拉图的“灵感说”。这就更好的说明了雪莱受到了柏拉图诗学思想的影响。但是雪莱在借鉴柏拉图的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柏拉图思想,尤其在对诗的作用的观点上的不同。雪莱是对诗与诗人的作用大大夸赞,认为诗可以超越一切,诗人是神圣而伟大的,这与柏拉图看待诗态度则是大相径庭。总体来看,他们两者对待诗与诗人的作用态度上都有些绝对。

三、结语

西方的诗辩已经进行了二千多年,具有代表性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德尼、雪莱的诗论分别对应着西方文学史上的三段黄金时期:古希腊时代、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在对柏拉图的诗学思想的研究中都表明了在《理想国》中他对诗人的态度表现了前后不一的矛盾态度。对亚里士多德、锡德尼和雪莱的研究前后都未出现太大的突破,一直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多只是停留在对他们著作本身观点的理解上。就国内的新世纪以来研究来看,仍然缺少系统的归纳和梳理。从前两部分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人编著的关于西方文论与西方美学史中的关于诗辩内容的课题并不是很多,尤其是锡德尼的《诗辩》常常是被忽视的研究内容。而在论文的研究中锡德尼却成为了诗辩课题的重要研究对象。在论文中对诗辩的问题都只是零星的论述,还没有做出整体的论述。因而,综合全国的研究来看,对诗辩的问题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现在上,对辩护的内容没有做出归纳,对诗辩的实质以及意义也未做出系统论述。总体来说,他们对诗辩的研究程度还只是停留在诗学的理论层面,并未涉及到诗辩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古至今,中国也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是中国对“为诗辩护”命题的研究有着一定的诗学意义。第一,我们在研究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知。第二,对于“为诗辩护”问题的研究不仅对西方对中国甚至整个世界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姗.美学的开端——走近古希腊罗马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孙化显.浅谈柏拉图“矛盾”的诗学思想[J].青年作家,2011,(02).

〔3〕李俊伟.西方文论中诗与真理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D].延安大学,2010.

〔4〕童庆炳.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朱立元,陆扬.西方美学思想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朱志荣.西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吴琼.西方美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凌继尧.西方美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朱钦运.“理想国”为何要驱逐诗人?—诗与哲学之争,及柏拉图的真实意图[J].中文自修2014,(13).

〔10〕程文.评杰伊·帕里尼诗为何重要[J].外国文学,2010,(02).

〔11〕陈太胜.西方文论研究专题[M].北京大学出版,2006.

〔12〕孟庆枢,杨守森.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为诗辩护】相关文章:

律师辩护05-01

辩护词姚04-12

公司辩护词05-17

委托辩护合同?05-22

律师辩护制度05-05

被告辩护代理词04-18

为有罪者辩护04-24

无罪辩护词范文04-30

成功辩护的秘诀05-14

案件成功辩护案例06-13

上一篇:mdf是什么文件,mdf文件用什么打开下一篇:英俊镇2011年春季防火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