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2024-04-30

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精选6篇)

篇1: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审判长、陪审员:

我受被告人XXX的委托,受黑龙江铁兵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出庭为XXX辩护。我首先对受害人因不慎遇难身亡和受伤表示哀悼,并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辩护人对于公诉人起诉书中对本案指控被告人XXX犯有交通肇事罪的定性不持异议,辩护人结合刚才的法庭调查,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本案被告人具有如下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现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考虑:

一、被告具有从轻减轻酌定情节

首先,本案被告负有一定责任,但由于XXX驾驶机车灯光不全,停车没有设有明显标志占有次要原因,也是形成本案交通肇事的原因。

其二、从主观上来讲,被告人属于过失犯罪并且系初犯,他以前未受到任何处分,工作也不错,经过调查邻居和同事司机们对其评价都很好,本案被告人犯罪其主观恶性不深。

其三、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从整个案件对被告人侦查的口供到起诉再到审判可以看出,在案发后被告人能够全部、彻底地向司法机关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说明被告人已经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改过自新的良好愿望。从今天的庭审情况来看,被告人能够主动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其四,被告人认罪态度很能好,积极赔偿,对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辩护人认为用“很好”来概括并不为过。从一开始找被告人了解情况,直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被告人自始自终都是诚恳的态度配合调查,如实陈述,真诚悔过,既不反复,又没狡辩,更没有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这一诚恳的悔罪表现,应当得到法庭的确认,并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事实根据。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被告人10岁丧父,家庭困难,在舅舅家抚养长大,其母亲年岁已大,在这种条件下,因经济条件和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开始工作后开始工作。在2003年从事为他人开车从事司机工作,驾驶车中肇事,此后,在家庭极其困难情况下,为安抚受害人家属,当时就给付了受害者家属部分款,并积极将死者安葬好,被告人通过其母亲和亲属积极借款,将赔偿款给予还清,合计花销和赔偿达9万多元,所以被告认罪态度很能好,积极赔偿。

二、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应当按自首处理。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该解释列举了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自首的情况,被告应当按自首处理。其理由是:

1、被告交通肇事时,当时显然还没有被司法机关所发觉;

2、从被告的笔录上可以看出,被告发生交通肇事后,主动给公安110和120急救中心打电话,投案和积极抢救伤者,并协助交警部门拉车,避免损失扩大;

3、交警部门到达后被告人主动如实交代了交通肇事经过,既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隐瞒事实;

4、从被告人的交代的讯问笔录内容来看,被告人交代的内容是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的,前后一致,悔罪态度是诚恳的。从上述四方面归纳来讲,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备自首的构成要件,应当按自首犯论处。

三、建议法庭对被告适用缓刑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以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告具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被告又不会有危害社会的可能,符合缓刑条件,建议法庭综合本案情况,请求法庭依法予以考虑缓刑。

综上所述,鉴于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又系初犯,主观恶性不深,又自首情节,希望合议庭能够对其从轻、减轻处罚,给被告人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机会。谢谢审判长、审判员!

篇2: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上诉人不服xx市人民法院(20xx)北刑初字第129号刑事判决,依法提起上诉

上诉请求:

请二审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撤销原判,依法改判上诉人无罪。

事实和理由

一、公诉机关认定上诉人为自首,一审判决却因为上诉人对案件的行为性质进行辩解而认定上诉人不构成自首是十分错误的判决书第1页倒数第3行至第2页倒数第8行:“公诉机关指控,……20xx年9月18日,廖xx到xx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投案自首…….被告人廖xx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其碰撞到被害人谢瑞萍的事实没有异议,辩称案发时与一辆摩托车发生碰撞后才碰撞到被害人。……”但第6页倒数第11行又认为:“……被告人廖xx在案发后逃逸后虽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但在庭审中未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自首不成立……”

既然公诉机关认定被告人为自首,且上诉人“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其碰撞到被害人谢瑞萍的事实没有异议”怎么又变成“在庭审中未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判决书明显自相矛盾、前后矛盾,一审法院认定自首不成立,明显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是十分错误的。

本案中,被告人廖xx在案发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过程的整个过程,使得案件及时侦破和审判,节省了司法成本,庭审中亦能:“对公诉机关的指控其碰撞到被害人谢瑞萍的事实没有异议”依法应当认定自首。

廖xx辩称本次交通事故遗漏了其他交通肇事者,是符合客观真实并有《司法鉴定意见》等证据证实的事实,其认为在疑点未能排除、案件事实未查清前,不应认为是犯罪的辩护瞥见是正确的,是正当行使辩护权,不能因此而否认其自首的成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在20xx年3月26日《关于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成立问题的批复》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被告人对行为性质的辩解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因此,一审判决未认定上诉人自首,在量刑方面没有考虑自首情节是错误的,请二审法院依法改正一审的错误判决,依法对上诉人宣告无罪释放!

二、一审判决指控被告人廖登构成交通肇事罪证据明显明显不足

一审判决书:“对于被告人廖xx及其辩护人辩称本案还有其他肇事者,公安机关所作出的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不能作为本案的定罪依据的辩护意见,经查,辩护人提供的广西公明司法鉴定中心桂公鉴字[20xx]第23号鉴定意见仅证实廖xx身上的印压(烫)伤痕迹不是其驾驶的轻便摩托车所致,未能证明伤痕为何时何原因造成;证人伍海玲当时不在事故现场,据被告人廖xx供述其交通肇事后发后并未告知家人其发生交通事故及受伤的事情,与伍海玲证明廖xx是因本次事故的被烫伤的证言相矛盾,且伍海玲与廖xx是同居关系,与廖xx有利害关系,因而本院对上述鉴定意见书和伍海玲的证言不予以采纳作为本案的证据使用”……

我们都知道《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上诉人在该事故中承担全部责任,是基于上诉人交通肇事逃逸、另一肇事人逃逸的情况下作出的民事责任推定,是遗漏了另一交通事故参与人的.情况下作出的,在公诉人指控上诉人犯罪与一审法院委托的鉴定机构的《司法鉴定意见书》存在严重矛盾情况下,公诉人的举证程度根本没有达到《刑诉法》

1、公诉机关举证责任没有完成

“第五十三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和程度。

上诉人认为尽管公诉人对此《司法鉴定意见书》有提出异议,但在没有证据足以反驳、推翻的情况下,一审法院有责任依法查明案件事实,在真伪不明时,只能作出对被告人有利的判决,而不是作出有罪判决!因此一审判决 “对上述鉴定意见书和伍海玲的证言不予以采纳”而判决上诉人有罪明显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和《刑诉法》第53条、第195条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 (20xx年 ) 第455条等有关规定,公诉人对鉴定意见提出异议,但没有申请法院延期审理和重新开庭,也没有充分证据推翻《检验鉴定意见书》的鉴定意见,法院只能宣布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罪证据不足,作出无罪判决!

2、上诉人相信,本次交通事故肯定还有第二个肇事者,上诉人廖xx本身就是受害者之一,上诉人无须自证自己无罪!

根据20xx年9月18日被告人廖xx投案自首时的《讯问笔录》

(第二页第8行)问:发生交通事故后你怎么处理?

答:我当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在现场受伤昏迷了,后来我被驾驶的摩托车排气管烫醒了,发现有人喊......

第三页倒数第7行:

问:出事后你受伤没有?有没有住院治疗?

答:我胸部受伤了,为了不想家人知道我出事后没有住院治疗。

20xx年12月28日被告人廖xx回来接受羁押时的《讯问笔录》

(第二页第5行)答: ......碰撞后,我也倒地昏迷了,大跃(约)十分钟左右,我醒来,我便驾车离开了......

......

问:出事后你受伤没有?有没有住院?

答:出事后,我受伤了,没有住院。

20xx年9月6日证人陆先胜的《询问笔录》

(第二页第6行)答:我从我铺往我家行路,大约相距现场大约50米远左右,我见到一个人撑住一把伞往前跌,当时只见到伞跌落,没有见人跌,没有注意到撞击声音......

问:你与陈玉芳是否行近现场?

答:我与陈玉芳都没有行近现场察看,只看到两个人睡在地上,车辆跌在旁边......

20xx年9月6日证人陈玉芳的《询问笔录》

(第一页倒数第2行)答:我就走出来,看见一男、一女倒在路边,摩托车也跌倒在路边草丛上......

上诉人在《讯问笔录中》交待是被“摩托车排气管烫醒了” “我胸部受伤了”和证人伍海玲出庭作证也证明被告人廖xx胸部烫伤是此次交通事故造成,但经向xx市人民法院的申请,依法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桂公明司鉴痕字[20xx]第23号《检验鉴定意见书》)为:“廖xx上身的印压(烫)痕迹不是其所驾驶的轻便摩托车所致。”是吻合的!以上证据起码可以证明以下三个事实:

首先,廖xx在本次交通事故中受伤

第二,所受的伤是胸部被摩托车排气管烫伤;

其次:不是被告人当时自己驾驶的助力车所造成!

问题出现了:

本次交通事故肯定还有第二个肇事者!廖xx本身就是受害者之一!

上诉人在每次讯问笔录中均供述了发生交通事故是胸部受伤(烫伤)、庭审中证人也出庭作证了,上诉人的举证责任已经完成!公诉机关如果认为廖xx的身上的烫伤不是这次事故造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举证责任怎样分配?应该由公诉机关举证,而不是要自证自己无罪!一审法院明显颠倒了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不是要求公诉人补充侦查或重新鉴定,厘清以上种种疑点,而是直接判决被告人有罪,实在荒唐至极!

3、本案遗漏了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

xx市人民法院依法委托广西公明司法鉴定中心作出的鉴定意见书:桂公明司鉴痕字[20xx]第23号《检验鉴定意见书》的鉴定意见为:“廖xx上身的印压(烫)痕迹不是其所驾驶的轻便摩托车所致。”

而xx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的公交认字[2011]第FW34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描述的当事人、车辆、道路等基本情况:廖xx驾驶合美牌轻便二轮摩托车,行人为谢瑞萍,并没有其他车辆和物品,显然与《检验鉴定意见书》“廖xx上身的印压(烫)痕迹不是其所驾驶的轻便摩托车所致。”存在的严重矛盾!证明还有一个人在本案被告人廖xx之前先行逃逸,也就是说本案遗漏了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说明本案确实事实不清。

三、请二审法院认真查明事实,不要把本案办成冤假错案!!

上诉人没有能力亲自抓获另一个的肇事者,但由于上诉人身上的烫伤确实是此肇事车造成,一审法院认为证人证言有“利害关系”“未能证明伤痕为何时何原因造成” “不予以采纳作为本案的证据使用”,连自己委托的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意见也不采信,法院只采信有罪证据,而对于一切无罪、罪轻证据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此种判决是是否违背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因此我们呼吁二审法院能够认真地查明案件事实,还上诉人一个清白,呼吁法院不要把本案办成一个冤假错案!!

综上所述,请二审法院认真查明案件事实,撤销原判,依法支持上诉人的上诉请求。

此致

xx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篇3: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关键词:交通事故,行政责任,推定,因果关系

一、基本案情及分歧焦点

2014年2月杨某因醉驾被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2016年2月23日15时许, 杨某驾驶一辆超载货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 李某驾驶一辆小轿车在杨某车辆后方行驶, 李某因饮酒驾驶追尾杨某的货车而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 杨某因自己系无证驾驶且车辆超载, 为逃避处罚而逃离现场。次日, 杨某被挡获归案。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 杨某系无证驾驶,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逃逸, 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李某因酒后驾驶操作不当而追尾杨某的货车, 负事故的次要责任。后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对杨某的行为定性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该起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 杨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称“解释”) 第2条第一款的规定, 杨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另一种观点认为, 杨某虽然属无证驾驶机动车, 但是杨某多年驾驶货车, 虽然曾因酒驾被吊销了驾驶证, 但其仍然具备驾驶货车的能力;杨某虽然在事故发生后驾车逃逸, 公安交警部门作出了杨某负主要责任的事故认定书, 但是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李某饮酒驾驶追尾杨某正常行驶的车辆, 交通事故发生在前, 杨某逃逸行为在后, 逃逸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杨某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以上两种分歧意见的焦点主要在于能否根据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书直接认定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二、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之间关系

根据上述《解释》, 分清事故责任是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的前提。公安交警部门依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上是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认定, 与交通肇事刑事责任认定性质和要求不同。

(一) 目的与功能不同

公安交警部门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行政管理主体, 其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属于行政权的范畴, 依据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 在责任认定上讲究“效率”“秩序”, 以维护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为目的。而交通肇事刑事责任的认定是司法机关解决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 依据的是《刑法》。交通事故刑事责任的认定要比行政责任的认定严格得多。

(二) 客观构成要件不同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规定,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酒驾、无证驾驶、超载驾车、逃逸等交通违法行为, 便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 即使这些违法行为并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行为人仍然要承担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而刑事责任的承担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1]根据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从字面上看, 连接词“因而”表明, 刑法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客观上要求重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造成的, 交通违法行为与重大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 主观责任不同

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认定实行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一定有过错, 在一些场合, 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也要承担行政责任。而在刑事责任的认定上, 严格实行责任主义原则, 禁止过错推定, 主观罪过是犯罪构成必备要件之一。在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时, 必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失 (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 。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

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书证, 也不是专门机关出具的鉴定意见, 当事人不能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它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行政文书。一般情况下, 公安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作用 (原因力) 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2]此时, 交通事故认定书可以作为认定刑法上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证据之一。但在出现“推定责任”的场合, 如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 不履行报警、救助伤者等法定义务 (源于行政法) , 逃逸致使事实无法查清的, 公安机关依法推定逃逸当事人负全部责任。此时, 推定责任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不一致, 不能直接采纳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划分, 将行为人的行政法上的责任认定直接应用于刑事责任认定。

因此, 在确定行为人是否负有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时, 必须依照刑法关于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 重点查明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过失。对于本文前述案例,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杨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参考文献

[1]黄凯.小区内交通肇事行为的司法定性分析[J].读天下, 2016 (16) .

篇4: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探析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刑事立法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汽车等机动车辆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交通事故不断攀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有报道,有效的现场救护能够降低20%的致死率,但近50%的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1]。因此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新审视我国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及判定

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了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危险驾驶罪:“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补充:“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从中可见,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处3 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作为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认定交通肇事逃逸以成立交通肇事罪为前提,只有先前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才能认定为“逃逸”。主观上“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是必备要件,如果脱离的目的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例如在交通肇事后,行为人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行为人由于受伤在身,由他人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他人向公安机关报案,该行为人就不存在逃逸行为。以下情况,通常认定为符合“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脱离现场”:(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2)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不负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3)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或驾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4)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往医院,但未报案又无故离开医院的,或者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7)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

二、对于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的不足

1.从上文得知,目前我国立法将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这就使得如果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其后面的逃逸行为就无法纳入交通肇事逃逸的调整范围中。例如,如果交通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行人的违规造成,汽车驾驶员弃伤者不顾而离开现场,就不能以交通肇事逃逸追究其责任。

2.2000年1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中第五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这些人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无罪责,只是其“指使肇事人逃逸”构成的是“逃逸”共同行为中的教唆行为,却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缺乏基本犯这一前提,不符合共同犯罪原理及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2],与罪刑法定原则相悖[3]。

3.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属结果加重犯,对死亡这一客观事实,《解释》第五条并没有对行为人主观罪过形式进行限定,不排除主观上具有故意的可能,现实中也存在故意的情形,比如间接故意。如此一来,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就是“基本的过失犯+故意的加重犯”,一种犯罪不可能同时既是过失犯罪,又是故意犯罪,这在理论上解释不通。

4.如果先前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结果加重犯处罚,这有违行为论。根据行为论,犯罪行为终了之后,随后的行为不能与终了前的行为并列作为犯罪构成要件。因此,逃逸行为与肇事行为的法律属性不同,逃逸行为不能作为肇事行为的一部分而成为交通肇事罪[4]。

三、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刑事立法完善

由于交通肇事行为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属二种不同的行为,在主观上交通肇事行为表现为过失,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则为故意犯罪;客观上,交通肇事行为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且通常表现为作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违反了先前行为产生的法定作为义务且一般表现为不作为;交通肇事行为侵害的法益是公共安全,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侵害的法益是特定人或特定财产的安全和利益以及交通肇事责任的认定、追究。所以,应当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独立构罪,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逃逸本身能发挥其量刑价值,不再依附于或者必须与先行的肇事行为造成的人员死亡或者财产损失相结合[5]。对此,国外已有立法例,日本《道路交通法》第七十二条第一项前段及第一百一十七条第三项都规定:“引起他人人身伤害的交通运输人员负有救护事故被害者的义务,违反此义务者,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及5万元以下罚金。”[6]德国1998年颁布的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了擅自逃离肇事现场罪,凡交通肇事者未完成证实或说明其身份、车辆情况之前离开肇事现场的,处3年以下自由刑或罚金[7]。结合国外的立法和我国国情,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交通肇事逃逸罪不要求逃逸方对交通事故的发生负有责任。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见,无论事故当事人在事故中是否负有责任以及责任大小,都负有抢救伤者的义务。交通肇事逃逸罪逃逸方的人身危险性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是体现在对交通肇事的发生上,而是体现在导致本可避免的危害结果实害化、违反了抢救义务和责任的认定,其行为方式是一种不作为。

2.通过交通肇事逃逸罪的行为方式,即逃逸的类型,可以将交通肇事逃逸罪分为三个量刑情节: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严重;构成交通肇事罪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可见,不是只要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就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罪,要求“情节严重”,这符合我国《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立法宗旨。此外,对第三个量刑情节“因逃逸致人死亡”中的死亡事实是由于逃逸行为引起,这应当与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相区别。《解释》第六条就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参考文献:

〔1〕梅丽华.交通肇事逃逸罪立法可行性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

〔2〕张明楷,黎宏,周光权.刑法新问题探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肖中华.论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与处罚[A].赵秉志.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探索[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2002.

〔4〕喻贵英.交通肇事罪中四种“逃逸”行为之认定[J].法律科学,2005(1).

〔5〕林维.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A].陈兴良.刑事法判解[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文涛.“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化与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问题[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7〕徐久生,庄敬华.德国刑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篇5:刑事辩护词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

江苏XXXXXX事务所接受被告人XXXX的委托,指派我作为其一审的辩护人,接受委托后,本辩护人查阅了案卷材料,了解了相关案情。现结合本案的事实及适用法律,发表如下辩护意见,供法庭参考:

一、对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XXXX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 性不持异议。

二、对本案中公诉机关指控的涉案金额有异议,本案中公诉机关指控的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被告人在哈尔滨X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任职期间所吸收的金额有异议,因为被告人在2012年4月中旬离开该公司,因此本人认为在其离开后被害人所投的钱不能算作其涉案金额,另外,对于起诉书中指控的2011年初至2011年底,被告人在深圳市XX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任职期间所吸收的10万元,根据被害人提供的合同及交款收据,交款时间为2011年8月27日,而被告人进该公司的时间为2011年10月初,因此该笔金额不能算做其涉案的金额。

三、在本案中被告人XXXX有以下酌定从轻处罚的情节;

1、2、被告人XXX属初犯、偶犯,无犯罪前科;

本案中,被告人XXX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较小,属于

从犯,可以比较主犯从轻处罚。

3、被告人XXX,自动投案,属于自首,应当从轻处罚,根据量刑意见,对于自首,综合考虑动机、时间、方式、罪行轻重,如实供述罪行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轻基准刑的40%以下。

4、被告人XXX案发后,能够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且

主动退回自己的全部所得,挽回了被害人的部分损失,根据量刑意见,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

5、本案中,被告人XXX学校刚毕业,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缺乏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应聘进入本案中所涉及的公司,以为公司有正规营业执照等证件,就是合法的,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其一直以为该公司从事的活动是合法的,对他来说这只是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而已。我相信,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该公司从事的是违法犯罪活动,他肯定不会在那工作,以至于直至案发后,才知道这几家公司从事的是犯罪活动,被告人也在得知自己触犯法律后,主动自首且积极的将自己的犯罪所得全部退赔给被害人,本人认为被告人XXX,主观恶性不大,社会危害性较小,可以从轻处罚。

6、结合被告人的家庭情况,其家庭贫困,父母身体不好,老婆怀有身孕,都需要他照顾,因此希望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综上所述,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希望法院能够从轻处罚,并且判处缓刑,给被告人一个重新做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辩护人:XXX

篇6:交通肇事纠纷刑事附民事起诉状

原告:朱开秀(系受害人李治军之母),女,生于1965年2月4日,汉族,小学文化,农民,住址同上。

被告:兰州市××运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腾达公司)。

法定代表人:雷涛,该公司经理。

被告:杨月国,男,生于1974年2月17日,住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村5组,因涉嫌交通肇事罪现被羁押在兰州市第二看守所。

第三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兰州支公司(简称人保兰州支公司)。

法定代表人:×××,该公司经理。

请求事项:

1、依法追究被告杨月国犯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2、判令二被告连带赔偿因交通肇事致原告李永贵、朱开秀之子李治军死亡的死亡赔偿金187002元,丧葬费8926元,交通费1000元,误工费1500元,以上各项赔偿金额总计198428元;

3、判令第三人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事实与理由:

2007年8月19日上午7时15分许,被告人杨月国驾驶兰州腾达公司所有的甘××号运输型拖拉机,从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九村载预制板十五张到西果园镇,当车行至七里河黄西公路11Km+200m处时,由于操作不当,所驾车辆制动不良,车辆侧翻,致路边行人两死一伤,造成重大车损人亡交通事故,其中死者之一李治军乃二原告人之子。该次事故经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交通警察大队第(2007)××62号认定书认定被告人杨月国担本次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行人李治军不负责任。

现被告人杨月国交通肇事一案,经兰州市公安局七里河分局侦查终结,已由兰州市七里河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另外,甘××号运输拖拉机系被告人杨月国2006年5月购买后于2006年11月17日变更过户到兰州腾达公司,登记产权为公有,车主是腾达公司。杨月国并与腾达公司签订货运汽车联合经营合同,由腾达公司于2007年 5月14日至2008年5月14日在第三人人保兰州支公司投保车辆保险,保额限额为250000元。

综上所述,被告人杨月国无视国家道路安全法规,造成特大交通事故,其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及相关法律规定,现二原告依法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判如所请!

此致

xxx人民法院

起诉人:xxx

上一篇:举手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杨青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