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辩护读后有感

2022-08-29

第一篇:为中国辩护读后有感

《不要为失败找借口》读后有感

为什么大多数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情不成功失败或者被批评的时候,总是在找种种的借口在为自己找理由来告诉别人,那是因为他害怕承担错误,害怕被别人笑,所以会导致一个人性格变成心虚,懒惰,遇到困难很容易就退缩,因为他会找理由来告诉自己,自然而然就没信心.如果说你想成为成功人士的话,你眼里不应该有失败俩个字的,只能说暂时没有成功,有句话不是说: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所以我想,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在你为自己失败辩论的同时也增加对方对你不好的印象,还有不要推卸责任找借口,在公司里面,领导安排的工作给员工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推卸责任不服从工作安排,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一个员工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想成为一个优秀员工,就要把工作当作自己的责任,全力已赴工作,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个和个人处事是一样的,工作是不需要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对工作负责任的人才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才是领导心目中优秀的员工。虽然我不过成熟,但我能做到。

还有就是不要为迟到找借口 ,为什么总是在上班或开会的时候,总是有人迟到或者刚刚正点到,为什么就不能提前到呢?那是因为你对时间观念不负责,从一个人的上班时间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是否积极, 就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完成他内心渴望完成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具备工作的热情,只不过有的人习惯于将热情深深地埋藏起来。带着热情去工作吧!很难想像,一个学有热情的员工能始终如一地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更别说做出创造性的业绩了。其实我想说的是人都有惰性的,但仔细想下,早上上班的时候你能多睡半个小时对你自己有多少好处呢,为什么我们能迟到半个小时却不能早十分钟到公司整理下今天该做的事情呢,何必要等到整点或者更晚上班的时候又手忙脚乱呢?

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总是做不好,就在怪自己种种的原因, 我们经常听到的借口主要有:他们在作决定时根本不理他人说的话,所以这个不应当是我的责任(不愿承担责任)。这几个星期我很忙,我尽快做(拖延)。 或者是我以前从没那么做过,或这不是我们这里的做事方式(缺乏创新精神)。再者就是 我从没受过适当的培训来干这项工作。 我们从没想赶上竞争对手,在许多方面他们都超出我们一大截,以悲观的态度来看这个问题。不愿承担责任,拖延,缺乏创新精神,不称职,缺少责任感,悲观态度,看看吧,那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借口中背后隐藏着多么可怕的东西啊!借口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了找借口的习惯,你的工作就会拖沓、没有效率。抛弃找借口的习惯,你就不会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而沮丧,甚至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会大量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这样借口就会离你越来越来越远,而成功离你越来越近。

其实我想说的是:人非圣贤,谁不犯点错误呢,关键是我们能在犯错误的时候改正自己,并不是一味的为自己找借口,人都有惰性的,都有弱点的,问题是你能不能战胜它。在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经历很多失败。正是因为有这些失败,一个人才能由天真幼稚变得成熟稳重,经历的失败越多,获得的经验会越丰富,考虑事情也就会越周到,成功的几率也就越大。上次有位同事有些事情做的不对,我很傻,直接指出来了,并遭到对方反驳,最后搞的两个人都不开心,其实我自己都是一个很不会说话的人,然后表达方式又很直接,我想说的是你做的好坏和我没有多大关系,但我却„其实我感觉有人能说你并教你怎么去做的人并不多,在家或许只有我们的父母才会在你做错事的时候去骂你,在外面只有把你当朋友的人才会指出你那里做错了并要改,当然

说这话的人有时候也背着一定的包袱,因为他怕把你说的不高兴了,下次你不理他或者对他有想法了,有时候你反驳了把他也搞的心里不舒服,何必自己去讨罪受呢?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说多了谁都不舒服。所以我很感谢在工作中或生活中教导我的朋友,我也会虚心的去接受并改变的,虽然有时候会带点情绪,但事后我也很懊悔。我觉得为失败找借口除了无助于自己的成长之外,也会造成别人对自己能力的不信任。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拿出足够的勇气去承认它,不仅能弥补错误所带来的不良结果,而且能更好地得到别人的谅解。

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从不这样想,我把人生中每一个人都当成自己的导师,甚至到街头一个流浪者或一个乞讨者,乞讨也要很大的勇气啊„每一个人都他的优点,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他,我也总喜欢把别人的错误往自己身上揽,因为在我心中别人永远不会错,即使错了也是自己的不足导致的,一个巴掌肯定拍不响的,问题是你错了知道怎么去改,这样下次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从中我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上面说的问题我也经常遇到,但我能改,并会用实际去行动。

有时候想下,自己有时是不是有点好高骛远呢?自己有多大能力,自己最清楚,但我一直没放弃,对工作的热情,对生活的向往,因为我付出的并不比别人少,虽然有时候被人误解,可能是自己付出的不够或方式不对吧,呵呵„我也很感谢身边的朋友和亲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当然也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真的很感谢你们!

第二篇:读《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有感

马列新闻原著选读

浅析《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1842年,24岁的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并成为该报主编,他发表了一系列抨击普鲁士封建专制统治和德意志封建势力的论文,并在反抗封建专制政权实行思想禁锢和剥夺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中提出了“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政治观点和哲学观点还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思想着眼于人类理性的自我解放,为穷苦的人们争取精神武装,是按照民主主义思想描绘出的一幅关于理想报刊的图景。

《则是马克思在其担任《莱茵报》主编的第二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马克思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对“莱茵省总督对《莱茵报》发表的两篇文章提出无理指责并要求报刊做出解释“的答复,马克思以摩泽尔记者的名义,在仔细分析了各种材料(包括官方文件)和对摩泽尔河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极其详尽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论证对总督先生的指责作出了全面、客观、深刻的答辩。

基于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的把握,再通读一遍《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我将对文章中所体现的在我们今天的新闻实践活动仍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提炼,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报刊的人民性和出版的自由性共同构成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人民报刊思想”。

第一,关于报刊的人民性

1、马克思指出“人民报刊”产生和发展的真正原因在于人民的需要,而不是普鲁士政府的“施舍”与“宽容”。同时,马克思也预见到:“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2、自由报刊的目的是表达人民的呼声,代表人民的意愿。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的呼声”。这里要求新闻必须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贴近群众。

3、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报刊是“社会舆论机关”。它是“社会舆论的产物,同样地,它也制造这种社会舆论。”说它制造舆论,是指报刊通过客观地、根据事实描写、报道事实,来引起人民的关注和评价,进而形成舆论;而这种舆论又会成为报道的重要题材。自由报刊必须客观地反映舆论,而决不能无视舆论,歪曲舆论。如果舆论得不到全面客观的反映,报刊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而“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

4、自由报刊即“第三种因素”。马克思主张,自由报刊应该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三种因素”。它应该是政治的因索,但不是官方的因素,不以官僚的意志为出发点;它是市民的因素,但不直接和个别人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它具有“公民的头脑和市民的胸怀,”也即能理智地从整个人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在自由报刊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可以同样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而且此时双方不是“从属关系”,而是“权利平等”的关系。它可以不通过官僚的中介,原封不动地将人民的贫困怨愤的状况送到国家权力的面前。

也就是说,人民报刊是深深扎根在人民之中的。这里“人民”的含义为贫困的和一无所有的阶级,不是个别的受苦人群,而是整个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报业理论非常相似。他也近乎把报刊看成是“第三种力量”或“第四等级”,报刊的阶级性还没有明确化,还被看成是“人类理性”或“人类精神特权”的体现。这主要是由于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还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还没有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二,关于出版的自由性

马克思认为,处于贫困状况人民的需要必然导致人民报刊的产生。这样,他们就越出了精神领域,从由精神自由来论证出版自由而跨入到由人民群众的经济状况来论证出版自由的必然性;从把“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体现”而进一步要求报刊维护人民群众的真正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这里的出版自由已赋予了阶级的含义,他们认为,出版自由乃是“人类精神的特权”,是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没有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将成为泡影。包括争取民主与自由的斗争在内。”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极为憎恨专制统治者的思想压制。他把书报检查比作使夜莺失明,强制给自由人削发一样残忍无理,认为这是一种“拙劣的警察手段”。他还指出,书报检查的笨拙、无效,因为检查的结果,使每一本被禁的书,不管是好是坏,都成了“不平凡的作品”,从而对读者更有诱惑力。这些禁书会被人们看成是殉道者,既然是殉道,就一定有“灵光”和“信徒”。结果自然与专制统制者的主观愿望背道而驰。马克思赞美出版自由,追求出版自由,并把自由出版物看作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类自由的实现。”这一点与上升对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是颇为相似的。

报刊就其使命而言,“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并且,“正是报刊可使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使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换句话说,报刊乃是人民和正义的代表者,是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的“强大杠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利益的斗争,或政治或经济。然而,在社会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代,社会的声音呈现多元化态势,不同阶层的矛盾也事儿浮现,时而尖锐,社会浮躁不安。阶级虽不同于阶层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拥有相同利益或理念的群体有表达自己和伸张正义的需要,现代媒介也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使命,成为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的杠杆。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传播学说,几乎涉及了新闻传播领域的所有重要命题,包括出版自由、意见的自由市场、书报检查制度、出版法、自由报刊、报刊的使命、议题设置、报业垄断等。而人民报刊思想作为马克思报刊思想的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认为,报刊在发展的过程中,就像其他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可能会存在一些缺点,但报纸能够直面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并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的改进,同时,报刊本身是真实的、纯洁的,在对报道事实的选取上也是按照所选择的中心思想运用事实进行表达的。这对现在的新闻写作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会掌握大量的一手材料,但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才能表达出完成的符合人民精神的新闻稿件呢?这就需要记者对新闻材料进行筛选,“尖锐尖锐地、激情地、片面地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并不是说记者可以忽视全面而真正的片面的看问题,而是说记者应该以事实表达事实,读者能够从记者所选取的实施中看出事件的真相,这才是成功的新闻稿件,传播效果才会提升,同时也为坚持了新闻的真实性。

第三篇:为最美中国人喝彩——《最美中国人》读后感

为最美中国人喝彩

——《最美中国人》读后感

作者:江炳 林茵来源:2012年8月2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读《最美中国人》一书,书中人物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该书收录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战士”高铁成、最美“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人和群体的事迹,以及与这些人物事迹相关的评论文章。书中的人物在危急时刻和生死关头,用高尚义举铸就了道德的丰碑;他们在平凡的岁月里,用奉献谱写了人间壮美诗篇。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我看来,书中的平民英雄就像天使一样,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轻,把大义看得很重。他们的义举,让人感受到普通群众身上的道德光芒,激励着人们跻身于“最美中国人”行列。书中的人物把个人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勇于为人民而献身。比如,“最美战士”高铁成,北京卫戍区一名士兵,当他休假归队途经哈尔滨、在一家餐馆用餐时,餐馆厨房突然发生煤气泄漏爆燃,他不顾生命危险,三次冲进火场排险。面对瞬间的生死抉择,他显示出一名革命军人对职责使命的自觉担当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书中的人物秉持“助人、奉献”的人生观,弘扬利他精神,以“春天般的温暖”,为社会和谐而竭尽心力。“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青年女教师,当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她一把推开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压在下面。张丽莉爱身边人,更爱学生。当她得知学生张旭的父亲去世,张旭与患肾病综合征的母亲靠低保金生活后,便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元钱,给张旭贴补家用,三年来从未间断。“最美司机”吴斌,浙江省杭州市长运客运二公司司机,他恪尽职守,勤恳敬业。今年5月29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杭州时,一块铁片突然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挡风玻璃,砸中吴斌的腹部和手臂,导致他三根肋骨被撞断、肝脏被击碎。在76秒的时间里,吴斌强忍剧痛,镇定地完成换挡、刹车等安全操作,将车缓缓地靠到路边停好——24名乘客得救了,他却因伤势过重献出了生命。张丽莉和吴斌用善行诠释爱心、用义举书写责任,在平凡中显现出崇高。

还有,“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间55次无偿献血,挽救了数十人的生命;“最美洗脚妹”刘丽,10年间资助百余名贫困学生;“最美板凳妈妈”许月华,以残缺之躯,给130多个孤儿完整母爱;“最美护士”何遥,在被病人打伤之后,仍奋力相救跳楼的病人„„他们用平凡的善举抒写奉献之歌,让爱与付出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虽然如今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但爱心与责任仍是这个时代人性最绚丽的底色,是人们心底最坚实的认同。“最美”成为网上“热”词,一个个“最美”汇聚在一起,成为这个时代最亮丽的风景线,彰

显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书中的人物都是平凡人。他们被冠以“最美”,是因为他们都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他们用自己的义举树起精神文明新标杆,托举起社会向善的力量,丰富和更新了道德的内涵。他们的话语朴实感人,他们的人生平凡而崇高;他们用行动驱除冷漠和麻木,传递人间真爱真情;他们是彰显人性之美的楷模。他们向那些曾因好心而受到冷漠、误解的人证明,我们所处的世界仍然充满爱、充满光明和美好。我们脚下的土地曾孕育过无数英雄,我们的时代英模辈出。“人人皆可为尧舜”。无论你身在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你能坚守一份责任和善良,即便没有“一刹那”绚丽绽放,你也是人们眼中最美的风景。正如“最美妈妈”吴菊萍所说:“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每个人都能坚守一颗爱心,甘做“一滴水”、“一线阳光”,都可以成为这个时代“最美中国人”。

该书通过感人肺腑的故事、充满激情的评论,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示了当今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最美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最美的故事仍在延续。正是有无数“最美中国人”树起一盏盏道德灯塔,展现中华民族的向善和真诚,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和谐安宁,我们的国家才前途光明。

链接:

作品:《最美中国人》

作者:本书编写组 编写出版:中国方正出版社

(责任编辑:于洁秋)

第四篇:《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有感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新闻事业史里一部伟大的著作,是范长江一生里最出名的一部作品。本书成书于1936年,由64篇通讯汇集而成,内容囊括了作者在川、陕、甘、青、宁夏、内蒙等地的游历所见所思所想。此书激发起时人对西北局势的关注,也对后人了解当时西北历史文化大有帮助。

出生于1909年的范长江,在他二十六岁时,或与友同行,或孤身一身,从成都出发,过江油,渡涪江,翻大雪山,经松潘,抵甘肃,他一路沿着红军北上路线,接触了川甘两地的底层民众的贫困生活,深入观察了藏民生活和文化以及汉藏两族关系。不久,他既从西安旅行至兰州,一路上考察了陕北甘东边境和渭水上游的军政民情,报道了红军在陕北的情况。未待多时,便由兰州进入西宁,结识马步芳,在青海逗留一阵后,范长江深感民族关系之复杂,青海形势之纷乱,不久便越祁连山至张掖。他在河西一带游历,观弱水南岸风光,察酒泉风土民情,看凉州盎然古意,斥官僚之腐败无能,叹西北民生之多艰。他在旅行祁连山南北之后,转而游历贺兰山的四边,经兰州乘羊皮筏顺黄河而下至宁夏,再乘车抵包头,一路遍察甘宁蒙等地之形势。 此为本书的大致内容。我今仅就书中部分引发我思考内容浅谈一两句。

在《成兰纪行》开篇之处,作者便分析了‚都市工业对农村的剥削‛这个命题。作者提出‚工业以低价收买原料和粮食,而以较高价格出卖工业品‛,这便促成农村与都市剪刀形的发展,作者顺势指出,

中国的工业中心不在国内而在国外,这会导致中国农村的破产将比外国更快,得出‚中国农民生活之恶化,绝不能幸免也‛。此亦可见范长江扎实的经济知识和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范长江在二十年代末求学时曾列出七个问题,收集资料,以备研究,其中第一个便是‚国内农业现状之调查及其改造‛。等到六七年后,果然便用到了所学。可见,定下目标后的博学多识对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性。

作者不仅能够分析农村衰败的原因,亦能就都市发展有自己过人的理解。在《长安剪影》一文中,作者分析了长安城目前表面繁荣背后的原因,指出‚目前的长安,是以单纯消费景气和暂时‘剿匪’景气为实质‛,长安城的繁荣只是暂时性的发展,预示着若干时间以后的衰落。作者在本文最后指出‚社会的发展,如果脱离以一般社会福利为中心的正规,让钱于势交相为用的集中于一部分人之手,比生不平之鸣‛,细细思索,在某些方面,作者所担忧的,今日不正在上演吗?

作者不仅能揭发时弊,亦对底层民众抱有极大的同情心。在过松潘时,‚在红桥关南,有一垂死之男子,屈腹卧道旁,口唇时动,记者乃以馒头一枚予之‛,此乃作者对道旁饥者的援助。在酒泉黄泥坝,作者及友人借宿农家,免去了一位公事人模样的人对主人家的摊牌款。作者一路西行北上,发现许多地方种植鸦片,许多人亦吸食鸦片,致使人病家乏,地方衰落,作者在书中多次呼吁政府禁烟禁鸦片。

在《岷河沿岸》一文中,作者写道‚甘肃人对于军人和官吏之恭顺,乃为沿江沿海一带所万万不能者。随便一个稍有一点‘公事气’

的人,都可以向地方要马来代步。大小一个官,都可以受地方当局的招待。只要背了一把刀,在乡村也可以横行几时,这般汉人太驯良了。‛其实,哪怕公民意识不断崛起的今日,亦有不少人面对公权力瑟瑟发抖,甘心为奴。或许今日之人可以对‚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江西小吏,进行义正言辞的批评,又有几人敢对电视里那些互相揭短的市长书记们‚吐口水‛‚喷墨水‛呢?

全书处处精彩处处动人,写人写景写事写情,真情流露,令人动容。本书引人思考之处尚有许多,如作者对汉藏、汉回、汉蒙民族关系的思考,对新疆局势的思索,对军政治理的考察,时值今日,仍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今仅暂提此几处,若今后走上记者行业,亦能学到前人精妙之处。

第五篇:读后感: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感

我读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启发,读后感: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感。

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创造发明的人不一定都是科学家,还有从事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他们在劳动中找到不足,进行创新;发明一件东西,不一定光靠一个人,有的要靠大家的力量,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发明活字印刷的毕升就是一个普通的雕版工人,他一边劳动,一边总结经验,想出了活字排版的办法,并且通过反复实验,一次次失败之后,终于发明出了胶泥活字,读后感《读后感: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有感》。

这本书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我非常好奇指南针的磁石是怎么吸铁的;想知道火药在炮筒里如何发射出去。在自然界里,磁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些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我想,这些问题在将来的学习和阅读中,我一定能找到答案。

这本书不仅讲了四大发明的发明过程,还讲述了它们的发展,传播,完善,革新的过程。虽然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给世界文明带来了进步,不过随着四大发明流传到外国,外国人加以改进又创造出造纸机、印刷机、炮弹、枪弹、导航仪······想想咱们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被外国人革新后,我们的技术反而落后了,我心里非常难过。我们中国一定要赶上去,超过外国,我们要从小勇于尝试发明创造,开动脑筋,让中国成为世界科学文明发展的推进器。

上一篇:望洋兴叹文言文翻译下一篇:温总理语录整理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