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2024-04-17

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按照集团公司内部整合的统一部署,科工贸公司当前的主业为出租车服务业。如何集中精力做好出租车服务,把它做大做强,使之成为集团公司客运板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全国各地出租车手续炒作、倒卖之风严重,出租车这个行业部分经营者已转变为投机者,邯郸的出租车手续也炒到四十余万元,价格已远离价值。投资越高越难收回成本,要么继续炒作,要么无限期延长经营权,这样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大,形成恶性循环。政府出台的某些政策措施一旦对出租车不利,动辄以停运、封堵道路、围堵政府机关等手段向社会和政府施压。此类事件多以政府出面,要求政府或其它关系人妥协了事。越是这样越助长了出租行业一部分人屡屡以此要挟的不正之风,处理矛盾和问题,不能通过合理正常的渠道加以解决。

虽然相关部门正积极出台纲领性文件,用政策、法规来规范市场运作。比如尝试公司化经营或规定经营期限,到期后收回重新分配等。但采取和推进类似的措施,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更会产生矛盾、遇到阻力。否则,矛盾会越积越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行业稳定问题将遥不可及。

面对目前这种行业状况,针对我司实际,我们多次研究探讨出租车产业做大做强的途径:

一、通过内部整合,扩大我司出租服务规模和影响力。要想在一个行业内有所作为,数量规模和在行业内所占比重 1

必须足够大。我们曾经尝试通过外部整合、吸纳社会车辆来扩大规模。许多个人公司管理和服务虽不那么规范,但其经营成本较低,整合难度极大。通过发展我们的自有车辆扩大规模,目前要增加出租车,政府有压力,但伴随主城区范围的不断扩大,争取申请出租车指标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走内部整合扩大规模这条路。

科工贸现有挂靠出租车1236部,同连远大,共有1663部,约占全市现有出租车总数的39%,分属三个出租中心、三个法人机构。因此行业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还不大。鉴于这种情况,下一步应当在适当时机,将几家出租中心整合在一起,不只是要在形式上统一领导,而且要在业务上整合在一起,设备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对外统一公司名称,真正成为一个大的出租中心,在行业内所占份额有相当大的比重的同时,在服务质量、活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高度统一起来,成为一只攥紧的拳头,将在行业增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将有效提高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二、做大做强出租车二级维护及相关零修配件业务。出租车二级维护业务是出租车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司重要的收入来源。我司现有客运公司专业汽车维护厂,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断努力,出租车二级维护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以来陆续投资购买设备,从社会上招聘专业技术工人,现每季正常维护车辆达1700部。无论在场地、设备、规模,还是在业务流程、操作程序等方面,都已经成为我市出租车二级维护行业内的第一家。客运园区内有检测站、加气站、洗车台等设施,且空间开阔,无论搞例会培训,还是举办其他大型活

动,都有空间保证。依托这个资源优势,我们下一步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在零修配件业务上下一番功夫,做出效益。沿着2009年确立的“维护带维修,维修带配件”的基本思路做下去。从无到有,2010年零修配件业务已累计完成收入十余万元,为我司增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加强市场培养与开拓,争取5年内成为我司的另一发展支柱。

三、提高服务质量,创出企业品牌。

就我们目前的经营模式来说,经营就是服务。我们直接的服务对象是车户,通过车户又间接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提高服务质量是我们的工作重心,通过员工培训使服务更系统、更专业;通过软硬件两方面的提高,在我市出租车行业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为便于广大司机对一线服务人员的监督,今年5月,我们在服务大厅设立了公示栏和举报箱,员工要有服务承诺,接受广大司机监督。为便于管理我们投资增设了大功率电台。对车户搞好服务的同时,听取司机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助司机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维护其正当、合法的权益。为出租车协调增设了市内停靠点,油补发放及时到位,把好事办好办快。做好车辆保险等工作,最大限度保障车主和公司利益。通过人本管理和温情服务,造就“四有”司机,即“工作上关心,使司机有钱赚;政治上关心,使司机有地位;生活上关心,使司机有亲情;安全上关心,使司机有归属感”。

对于服务社会方面,通过例会、培训等途径,要求出租车司机恪守职业道德,讲究文明服务,热情待客,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出租车司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便民服务活动,以此来回

报社会。以各种方式向社会公布我们的服务承诺,认真接待乘客询问和投诉,及时帮助乘客查找丢失物品,妥善处理出租车司机与乘客之间的纠纷,协助主管部门查处违法经营者以及违反职业道德、违反文明经营和服务守则的出租车司机,维护出租车行业正常经营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

四、调整出租车服务费,增加公司收入。

从长远来看,发展自有车辆,是转变经营模式、壮大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但发展自有车辆目前还不现实。目前切实可行的、有可能实现的是调整出租车服务费。出租车服务费标准已有十余年未做调整,各出租公司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就此问题,我司与同行单位已多次与管理部门沟通,力争抓住燃气价格调整的有利时机,实现出租车服务费、出租车运价一并调整。目前,主管市领导已批复,责成物价局协同出租处拿出成熟的实施意见。由收费处长、出租处长及科工贸共同组成的考察组现正在河北省及邯郸周边地级市进行调研考察,有望于近期拿出意见。如果能实现服务费调整,虽然不能从体制上解决根本问题,即使服务费标准调整幅度不大,也会使公司效益得到较大改善,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

2010年 11月

篇2: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屏山县政府课题组

屏山县烤烟产业独具优势,如何利用移民迁建的机遇将烤烟产业做大做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课题组通过对中都镇、新市镇、富荣镇和太平乡等烤烟生产重点乡镇认真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屏山烤烟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历史

屏山县位于四川省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屏山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4.9℃。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为主,占幅员面积43%,其次为紫色土壤,占幅员面积26%,土壤PH值6.0—7.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以及氮、磷、钾和氯含量均属优质烤烟的土壤要求范围内,是生产优质烤烟的理想基地。

屏山县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所产烟叶有较好的烟叶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具备开发“焦甜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质量基础。屏山县自八十年代初引种烤烟成功以后,迅速在中都河流域、金沙江河谷一带各乡镇发展。九十年代初期,屏山烤烟生产发展进入高峰期,1997年烤烟总产量达到历史最高峰2.7万担。1998年以后,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烤烟生产大幅下滑,至2002年止,产量下降到8000担左右。2003年被取消种植计划。2006年,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北烟南移”的发展机遇,决定加快屏山烤烟基地建设,实现恢复性种植:2006年产烟1万担;2007年产烟1.6万担;2008年产烟3.5万担。

(二)发展现状 2008年,屏山县种植烤烟有7个乡镇,48个村,186个组,种烟农户831户,移栽面积15186亩,占市下任务的101.2%,收购烟叶35193.87担,占任务数的100.55%,产值 2474.07万元,均价 7.03元/斤,实现烤烟税544.29万元。2009年,屏山县烤烟主要分布在中都镇、太平乡、新市镇、富荣镇、夏溪乡、新安镇、锦屏镇、福延镇和大乘镇9个乡镇,共有61个村,种烟面积1.6万亩,产量有望突破4万担,现已基本形成屏山独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三)烤烟恢复种植以来并迅速发展壮大的原动力

1、政策大力倾斜。仅2008年一年,屏山县在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2317.933万元,其中烟水配套工程718.734万元,在36个村进行规划设施,其中水池424口,新增蓄水容积2.9万立方米,使4510亩基本烟田受益;整治山坪塘10口,新增蓄水容积4.8万立方米,3520亩基本烟田受益;新建和整治二型沟渠35条为36.86千米,5180亩基本烟田受益;铺设管网202.9千米,控灌基本烟田面积3590亩。建密集型烤房433座,投入777.375万元,解决了10825亩烤烟的烘烤问题;新建和整治机耕道7条110.7公里。大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烟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山区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得已实现。

2、收购环节明显好转。一是在收购上把握好公开、公平、公正的量级原则,收购秩序不断规范;二是坚持以烟农为本,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随着烤烟价格的大幅提升和奖励政策的推行,烟农种烟效益好,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

3、技术力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是烤烟生产成败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全县烤烟面积的扩大,县烟草营销部已组建了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服务骨干队伍,出台并实行分片包干负责的考核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切实为烟农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科技兴烟意识不强。烤烟生产的先进技术推广较慢,技术力量不足,技术人员数量与当前的烤烟生产技术服务需求不对应,烟技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烤烟行业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配合不够密切,未形成整体的合力。少数烟农种植烤烟肥料投入不够,科学施肥和科学种植、田间管理不到位,打顶抹芽不彻底,严重影响烤烟的产量和质量。烤烟烘烤设施滞后,烘烤技术掌握不足,导致烘烤烟叶质量不好。致使屏山烤烟产业发展与现代烤烟农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一是相对集中连片的种植烤烟面积较少;二是烟区基础设施仍然滞后,烤烟烘烤用电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烤烟生产的长足发展,极大地制约了屏山县烤烟质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三)烟区劳动力相对紧缺。受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烟区劳动力严重不足,致使烟农队伍不够稳定。

(四)有少数烟农存在种“应付烟”的现象。少数烟农种烟的动机是为套取国家的烟水、烟路等配套项目,不拿好田好土种烟,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影响着适宜区烤烟面积的拓展。

(五)烤烟风险救助体系不健全。烤烟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是投资大、风险高的农业产业,风险体系不健全,很大程度制约着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六)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尚未组建。烤烟基层站点功能不全、设施简陋,使屏山烤烟生产向规范化、科技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三、当前烟区群众的思想动态

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烟农是发展现代烤烟产业的真正主体,是政府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助农增收的服务对象,是烟草公司发展壮大和赖以生存的基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通过广泛走访调研(中都、太平、新市、富荣三镇一乡适宜种烟区的20户群众:其中2009年已种烟有12户,未种烟的有8户),就烟区群众对发展烤烟产业的看法和意愿进行了调查,其思想动态表现如下:

(一)有意愿扩大种植规模的群众认为:发展烤烟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严格把握各个技术环节,不遇自然灾害,肯定比种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效益更好。调查说明了我们值得思考:一是扶持烟农的政策和收购环境稳定问题;二是烤烟技术服务队伍、服务能力建设问题。

(二)自身意愿发展一个单烤房种植烤烟的群众认为:今年多数烟农经济收入高、效益好。调查中得知,自己想种植,但调土地困难,希望给予帮助和支持。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搞好烤烟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持观望态度的群众认为:今年烟叶赤心病较重,风险救助体系未健全,烟农亏损严重。调查中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应尽快完善烤烟风险救助体系问题。

(四)没有能力种植烤烟的群众认为:家里就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没有劳动力种烟。调查中得知劳动力缺乏的现实问题。

四、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的对策措施

打造现代农业产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做大做强屏山烤烟产业必须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全县烤烟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

根据县委、县政府计划2012年全县发展8万亩、产烟20万担规划,需要扎实做好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着手打造重点烤烟基地乡镇、基地村组,培植一大批基本烟农,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全县烤烟产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好田好地种好烟”思路抓好烟田规划,切实做到“三个转移”,即烤烟种植由贫瘠土地向土质好、非灌溉区向宜灌溉区、分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种植转移,不断巩固和发展基本烟田。具体应做好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

1、重点抓好老烟区的规划。老烟区有一定的人力、技术、基础设施等烤烟种植基础,只要规划科学合理,效果会相当明显。要根据烟区土地资源、宜烟土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基本烟田筛选划定、基础勘查、档案建立等基础性工作。要通过规划,将瘦薄地、斜坡地、沙油地等剔出,不再种植烤烟,转而种植其他耐旱农作物或者植树造林保护土地;将好田好地纳入烤烟种植地,种植优质烤烟,提高比较效益。

2、抓好新烟区的开发。注重挖掘最适宜种烟村组的潜力,着重开发宜种烟地区。

3、注重规划方法。抓好种植条件较好的100亩以上规模小区域规划,做好小区域内的烟田基本信息管理,抓好基本烟田的定界管理。

4、抓好面积规划。按种植面积二倍以上的比例来做工好基本烟田规划,以便科学轮作,科学统筹,打造集中连片区,提高烤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

(二)引进烤烟新品种,减少病虫害

由于云85、云87在屏山推广种植已多年,虽然具有较好品质,但是抗病害能力已明显下降。为此,县烟草营销部应根据烟叶市场的需求,合理引进二至三个适合本地自然生态条件种植的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示范种植,积累生产技术,淘汰不适宜品种,然后在同一年度按1—2个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延长优良品种的种植时间,减轻病虫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三)合理配置资源,实现烤烟规模化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转包、让包、土地置换和土地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组织和引导当地农民参与到土地流转工作中来,把宜烟耕地适度地转移到种烟能手、种烟大户、专业合作组织手中。如中都镇黄桷村全村、太平乡龙潭村、富荣镇玉峰村二组都是将所有农户的耕地按比例调整出来后,引进大户承包种植,这样可以有效解决零星分散种植的问题,但工作起来难度还是较大。因此,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引导,整合企业、农民、社会等各方力量,多途径、多形式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创新烤烟生产组织模式;引进卷烟工业企业建立烟叶原料基地,发展中介组织推进社会化服务,培养职业烟农承包土地发展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大户承包、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四)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培育一支基本烟农队伍

劳动者是生产关系的主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决定作用。因此必须提高烟农综合素质,一是要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转变烟农思想,把要我种转变为我要种,只有烟农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意识增强、种烟积极性高,种烟效益才能提高,烤烟发展才能实现规模发展;二是要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使各项技术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在各生产环节中技术人员要进行到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让农户真正依靠技术促效益、科技兴烟上水平。

积极打造一支基本烟农队伍,一是通过烟农、烟草部门双向选择,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通过积极引导,筛选确定与未来3年烟叶种植规模和产量相配套的基本烟农,为确保全县8万亩的种植目标,屏山应长期保持2000户左右的基本烟农,并建立基本烟农电子档案,加强对基本烟农的服务和管理。二是加大对基本烟农的培训力度:重点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得提高基本烟农素质,烟农知识化是烟叶生产现代化的关键,烟叶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烟农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因此要建立定期的基本烟农培训制度和召开基本烟农技术研讨会制度,拓宽基本烟农的知识面,达到互相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得引导烟农走职业化道路,积极探索烟叶生产新模式,积极创建职业化烟农队伍,打造一支有活力、懂技术、会经营、能从事烟叶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职业化烟农队伍,使职业化烟农年烤烟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0%以上,年均种烟30亩左右。

(五)整合力量,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正确指导烤烟发展

烤烟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必须依靠科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优化区域、优化农户、优化地块 “三优化”的原则,大力实施 “科技兴烟”战略,狠抓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创新烟叶生产关键技术,在稳定种植区域和面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保证产量,主攻质量,实现烟叶亩产280斤以上,达到优质适产。为此,烟草部门一是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加大技术培训力度,让技术人员真正懂烤烟生产技术。二是增加技术人员力量,解决烤烟收购期间无人指导生产的现象,具体做法可以将乡镇农技人员和大学生村官这只队伍的作用发挥出来,县烟草部门和所在乡镇党委都要出台激励政策予以调动,从而解决技术人员紧缺问题。三是加强对技术人员从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意识,正确指导烤烟生产;四是加强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建立烤烟生产技术培训和科研研发基地,加强对干部职工、基层烟技员和烟农的技术培训,以增加屏山县烤烟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烤烟的单产和品质,为屏山发展现代烤烟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六)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烟区群众生产条件

继续加大对烟区道路交通、生产灌溉、烤烟用电、烟地耕作等农业基础设备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对烤烟集中区域给予重点倾斜、重点打造,尽早、尽快改善生产条件,减轻烟农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七)构建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体系

大力培育种烟专业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健全烟叶生产专业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统一供种、统一供苗、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烘烤、统一分级,促进主要烟叶技术标准化、主要劳动过程机械化、主要业务操作专业化;完善烟草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搞烟叶生产技术水平和烟叶科技创新水平;大力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精准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完善烟叶业务管理模式,统一烟叶业务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全面提高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1、以烟点为基础,集中培植育苗工场。免费为烟农提供优质烟苗,以减轻烟农负担,调动烟农种烟积极性,更便于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2、健全烤烟风险救助体系。规范烤烟保险理赔规程,提高勘验理赔工作效率;加强防灾减灾体系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风险防范体系是减少烤烟生产风险,保障烟农收入,促进烤烟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组建烟农协会,发展烤烟专合组织。以村为单位,烟农自发或村党支部发动成立烟农协会,在县级烟草营销部和基层站(点)负责协会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和信息咨询。按计划合同要求,明确对烟农的扶持政策、补贴范围。在烟农协会的基础上分别成立育苗专业队、农机服务专业队、测土配方专业队、病虫害防治专业队、烟叶烘烤专业队、烟叶分级指导专业队等,专业队由烟农协会统一安排指导工作,在烤烟生产不同阶段分别完成各自的功能和职责。从而实行统一调整和连片种植、统一品种和集中育苗、统一预整地和移栽、统一物资供应和配送、统一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统一采收和集中烘烤等,使烤烟生产各个环节得到集中统一指导和管理,推进烤烟规模化种植迈上新台阶。

以村为基础,成立服务烟农、进退自由、地位平等、管理民主的烟叶生产合作组织。烤烟专业合作社实行市场化运作,烟农以土地和劳动力折资入股,烟草行业对其进行指导,通过建立烤烟生产为主,其它高附加值产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增加合作社最终收益,其收益由烟农按出资比例和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合作社发展烤烟生产应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指导,重点在烤烟种植布局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创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生产水平上下功夫,最终实现烤烟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

(八)建立烤烟病虫害预报和综合防治网络

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一是要继续开展烟田主要病虫害的综合控制技术研究。二是要全面促进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措施和有效生态手段,经济、安全、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的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要根据各烟区主要烟草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病虫调查情况,及时确定预防及防治的关键时期。四是要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指导烟农及时组织农药、器械对大田烟株进行统防统治。注意做到适时对症下药,并准确掌握用药量。

(九)严格基本烟田保护和合理轮作制度 确定为基本烟田的地块,建议以立法的方式划定、保护,规划保护区域和数量,明确界线,登记造册,编制图表,设立标志,予以公告,签订保护责任书,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对已划定的基本烟田要确保不被挤占,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除轮作和国家重点建设需要外,不得将基本烟田擅自改作它用。

通过大力宣传、积极引导以及配合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切实做好烤烟两年轮作,积极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合理轮作,为烤烟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烟田病虫害,提高烟叶质量和品质,加快扭转普遍连作的恶性状况,保证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

(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奖惩逗硬

篇3: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关键词:恩施州,魔芋产业,瓶颈制约

魔芋为多年生南星科草本植物的地下块茎, 含有葡甘露聚糖、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等多种成分, 特别是葡甘露聚糖, 自然界只有魔芋这一种作物能提供, 葡甘露聚糖具有水溶性、可食性、皮膜性、可塑性、粘连性、胶凝性、乳化性等多种特性。因此, 魔芋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纺、日化、印染、造纸、钻探等多个领域, 魔芋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恩施州是全国四大魔芋适宜种植区域之一, 魔芋适种区域万亩, 魔芋产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 做大做强魔芋产业, 对推动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一、魔芋产业的发展选择

1、恩施州种植条件得天独厚, 适合魔芋生长繁殖。

魔芋为半阴性植物, 喜阴、喜暖、忌高温, 生长适宜温度20℃-25℃, 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丘陵地区。恩施州地处湖北西南部武陵山余脉与大巴山之间,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从低山到高山跨亚热带、温带和中温带三个气候带, 其海拔、土壤、植被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 气候湿润, 多雾寡照,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魔芋生长繁殖条件得天独厚。同时, 恩施州73%地区海拔800米以上, 现有可耕地面积28.75万hm2, 适宜魔芋种植区耕地面积9.33万hm2, 适合大面积种植魔芋, 发展魔芋产业。

2、恩施州魔芋绿色富硒, 竞争优势明显。

恩施州被誉为世界硒都, 土壤中富含硒元素, 通过植物、动物食物链的传递, 恩施州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富含硒元素。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 对癌症、克山病防治有特殊疗效。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 我国22个省市和地区缺硒。因此, 恩施州魔芋除了具有其他地方魔芋产品的共性外, 还富含硒元素, 这是世界上其他地方魔芋产品所无可比拟的。

3、恩施州魔芋产业富民强州, 解决就业促进增收。

恩施州地处偏远山区, 交通闭塞, 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传导弱化, 集老、少、山、穷为一体, 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 人民生活较为贫困, 而魔芋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经济作物, 是恩施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随着魔芋生产由传统零星种植向规模商品种植转变, 魔芋产业正在成为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魔芋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供的就业岗位较多, “富民”效应较其他行业要强, 其快速发展能缓解就业压力, 促进农民增收。

4、恩施州魔芋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优越, 前景广阔。

恩施州地处湖北鄂西山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主要板块, 推进绿色繁荣有后发优势, 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实验区, 而且恩施州属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享受西部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 为魔芋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恩施州现大力实施“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的战略, 推进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发展魔芋产业, 魔芋产业发展前途不可限量。

二、魔芋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1、魔芋种植业面临风险较大, 魔芋生产良种缺乏。

种植是产业的第一道基础链, 而在魔芋种植的过程中却面临很多风险。一是病虫害袭击。近几年恩施州魔芋种植面积虽有大幅度增长, 但在魔芋生长过程中, 病害表现仍十分严重, 主要病害有软腐病、黑腐病、白绢病等, 其中软腐病表现最为突出, 成为制约魔芋种植业乃至整个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般年份减产20%~30%, 严重的减产达到80%甚至绝收, 而目前还没有找到防治它的有效办法。二是魔芋的扩繁系数一般在3-5倍, 种植面积扩大仅有人工自繁自种一种途径, 种芋调运贮藏期间损伤容易造成病害, 导致种芋繁殖能力的退化。三是自然灾害。2008年由于遭受百年一遇低温冰冻雨雪灾害, 魔芋种植面积急速下滑, 如建始县高峰时期曾有8万多亩, 而当年基地面积仅3.5万亩。由于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老区魔芋基地面积呈下滑趋势, 而加工环节产能扩张需求扩大, 鲜芋产量跟不上, 制约魔芋产业发展。部分企业反映, 无法满负荷生产, 存在着产能空置、“吃不饱”的现象。

2、产业链条短,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一是产品粗加工为主。加工企业规模小, 设备更新不快, 科技投入不足, 魔芋一半以上以原料形式出口, 加工集中在芋角、芋片、精粉、微粉等中间产品上, 魔芋饮料、魔芋膳食胶囊、仿真食品等的开发刚刚起步, 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高附加值产品偏少。二是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创新能力弱, 低端产品易于模仿, 一旦获利丰厚的产品出现, 一拥而上导致产品利润迅速下降, 伤害了行业的发展。三是产业发展资金掣肘。虽然各级各部门加大了投入, 但与魔芋产业建设不相称, 加之体制机制上的原因, 致使魔芋科技推广、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病害防治、品种选育、产品升级等难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在魔芋丰收时节, 加工企业需要垫付收购资金, 企业缺乏融资渠道, 往往只能“望芋兴叹”。

3、龙头企业不强, 辐射带动能力弱。

近年来, 恩施州魔芋产业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龙头企业, 如湖北恩施宏业魔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始金源行、巴东清江、绿梦公司等多家企业。但与省内百威啤酒、稻花香酒厂等一些企业相比, 这些龙头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档次偏低, 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 难以带动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4、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国际市场出口难度增大。

从国内看, 最近十几年来, 不少省份将魔芋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如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等, 而且各省种植都有一定的规模, 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这给恩施州魔芋产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从国际看, 恩施州魔芋产品主要销往国外, 出口销售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如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魔芋生产者和国内消费者的利益减少进口配额, 提高进口关税, 利用卫生安全, 质量认证等技术贸易壁垒设置很高的市场准入标准等等, 加之金融危机下需求不足对魔芋出口量形成不利影响。

三、做大做强魔芋产业路的对策建议

1、以科技创新为驱动, 降低魔芋种植风险。

政府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 组织恩施州农业科学院魔芋研究所与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 加强对魔芋病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加速抗病、优质、高产、耐储的新品种选育, 着力解决种芋储藏、病害防治等突出问题, 争取早日攻克病害难题, 促进魔芋产业的发展。

2、以基地建设为推动, 创新巩固魔芋共赢发展模式。

恩施州针对魔芋产业的发展, 逐步探索出了产销结合、订单种植的路子, 部分县市还形成芋农与企业的契约化生产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恩施市已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23家, 包含加工企业 (大户) 59家, 形成“企业+专业合作社 (协会) +基地+农户”的板块基地发展模式。如建始县推行订单生产, 与农户签订魔芋种植合同, 确定最低保护价, 科学发展示范样板。宏业魔芋开发公司拥有面积3万多亩的魔芋良种繁育推广示范基地, 也是清江流域立体农业模式试验基地。实现企业、芋农共赢, 要继续推进基地建设, 重点扶持更多有规模、上档次的板块基地, 将发展观念强、思想观念新、生产技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 既善于种植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农户培养成种植大户。

3、以延长产业链为拉动, 走精深加工的路子。

进一步拓展产品精深度, 推动产业链条延伸, 提高产品附加值, 不仅能提升企业效益水平, 而且能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鲜魔芋亩产2千公斤, 收入仅4千元左右, 加工成可作食品原料、添加剂的魔芋精粉, 产值升至6-8千元;制成各种凝胶食品、仿生食品、饮料等, 产值增值40%以上。企业要跳出“原料仓库”和“加工车间”的初级价格的圈子, 应以市场为导向, 延伸产业化链条。目前魔芋产业深加工应着力围绕魔芋膳食纤维保健品、魔芋系列饮料、魔芋仿生食品、魔芋环保型涂料、魔芋可溶可食薄膜5个方面展开。

4、以龙头企业为支撑, 走扶优扶强的路子。

一个产业发展得好不好, 龙头企业的作用至关重要。龙头企业掌握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市场, 这是恩施州魔芋产业扩大影响、走向成熟、立足于国际舞台的基本要素。政府应该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 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 为龙头企业发展建立绿色通道, 打造一批产业主导性突出, 带动能力强, 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 实行龙头带动, 系列开发, 发展订单农业, 逐步推进和完善魔芋产业化经营。

5、以创建知名品牌为抓手, 扩大销售市场。

品牌知名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销量, 恩施州魔芋产品应充分利用“富硒、天然”的金字招牌, 打造特色, 创品牌、提身价、抢市场。一方面要在质量上下狠功, 质量是品牌之本, 应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档次, 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HACCP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等, 并对获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获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物资奖励。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宣传, 提升产品知名度, 扩大需求, 一可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手段宣传恩施州魔芋产品, 并突出恩施州魔芋产品“富硒”的特色, 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二可率先推出“中国恩施魔芋节”活动, 提高恩施州魔芋产业知名度, 全力打造“恩施魔芋”知名品牌, 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消费恩施州魔芋产品;三可鼓励龙头企业在大商场, 超市设立魔芋产品专柜, 在主要城市建立魔芋营销网络体系, 提高市场占有率;四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和重大节庆会展活动等契机进行联合宣传推介, 以扩大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羽、杨培君、曹新有、陈雪燕:陕南地区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 2009 (6) .

[2]袁正亮:秦巴山区魔芋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农业, 2008 (3) .

[3]黄光昱、滕建勋、杨承富、盛德贤、张文学、陈永波、杨朝柱:湖北省恩施州魔芋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3) .

[4]张文学、于斌武、柳文录、黄志敏、胡承轩、李恩红:恩施自治州魔芋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果菜, 2007 (6) .

篇4: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关键词]广西;农垦;做大;畜牧;思考

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成立于2002年(以下简称永新),是由11个股东出资组建的国有控股多元化投资的法人实体,良圻原种猪场为母公司,还有金光、西江、新兴和格林饲料等4个子公司。是广西目前养殖规模大、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产品质量好、产业带动强、农户受益多,集种猪与商品猪自繁自养、饲料加工、销售、品牌化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控股畜牧业企业。现有员工约1000人,专业技术人员315人,其中高级15人,中级29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31.5%。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GSE)AAA 级认证的畜牧业企业,各子公司都通过了ISO9001-2000 质量管理认证。“永新源”、“西江”牌生猪荣获中国品牌、广西名牌产品称号。产品建立了质量追溯体系。2003年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4年成为国家级6个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创建农场之一,后纳入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查询追溯系统;公司成立8年来共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被列入广西“十一五”十大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

公司现总资产3.13亿元,净资产1.91亿元,固定资产0.8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6.65%。2002年出栏生猪14万头,其中种猪6000头,企业利润200多万元;2009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107.28万头,其中种猪突破5万头,年产值16.53亿元,其中国有控股出栏猪38万头,销售收入6.36亿元,利税5951万元。

相对于温氏、中粮、扬翔、双汇等养猪强优企业,畜牧集团尚有较大差距。著名的双汇集团2008年的销售收入350亿元,利税32亿元;畜牧集团分别为其4.8%、5.2%,显得不够强大。

一、畜牧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分析

1.技术水平领先

不断引进消化和应用新技术新措施是永新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宝。经过近20年的努力,畜牧集团各子公司不同程度地建成了畜牧人才小高地,依托人才和技术,现已从国外引进曾祖代sPF(无特定病原)瘦肉型原种猪,从根本上保证选育种效果;建成七点式生产工艺(分种公猪站、头胎母猪区、经产母猪区、保育区、后备母猪培育区、育成区、育肥区)、全进全出分阶段小单元饲养、水帘降温系统、大功率换气风扇、B超鉴定发情母猪、A超测背膘厚定喂量等,有效阻断疾病传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参照美国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制订永新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根据MLI、TsI和sPI指数值进行选留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核心种猪群进行应激基因(氟烷基因)检测,确保猪群无应激基因,提高了种猪和商品猪的质量与销售价格。

2.基本设施现代

猪场建成并使用现代高床生产设施和降温设备。良圻原种猪场严格按照国家现代集约化原种猪场的要求和广西特点来设计布局,实行三点式全进全出分阶段隔离饲养,每个阶段养殖区相对独立,场间距≥1000M。实行净道与污道分开设计、雨水与污水分渠独立达标排放。在产房和保育舍全部安装铸铁高床产栏和高床保育栏,并安装大功率电扇或进口排气扇,自动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空怀配种和妊娠阶段实行定位栏饲养。育肥阶段以全价配合饲料实行大栏饲养。为保证公猪精液的质量,实行集中饲养,应用水帘降温方式减少公猪的热应激,使猪舍温度维持在22-23℃。其它养殖阶段配备有喷淋降温或滴水降温以减少热应激的装置。

3.拥有广西唯一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畜牧集团1998年一次性从加拿大引进sPF原种猪247头。2001年又从丹麦引进sPF原种猪100头,两次引进原种猪347头。品种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是国内一次性从国外引种最大规模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通过多年纯繁扩群,现有生产母猪近2万头,其中纯种原种猪5000多头,二元杂母猪近15000头,年出栏种猪35000头,是广西目前规模庞大的、档次高级、设备精良、种猪质量良好的原种猪场。也是国家重点原种猪场,是国家948育种基地。

4.精细化管理先进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畜牧集团开展“6s”现场活动,对公司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行“三定”和“五统五分离”管理。即集团公司对所属各单位和管理部门“定岗位、定工资总额、定技术文明指标”、“统一技术、统一财务核算、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饲料配方”、“采购计划、定期招标、验收、付款与监督相分离”的制度,通过由集团组织招标确定购销价格,尽可能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人为误差,确保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结果的一致性,公平、公正、公开和权威性,既能提高可比性、透明度和执行力,又可强化监督,相互制约,为奖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引导员工努力向上,奋发有为,朝着既定目标迈进,企业的公信力也随之大为提高,是广西第一家通过“GsPc”AAA级(企业标准体系)认定白畜物公司。

5.产业带动力强

畜牧集团建立并实行“公司+基地”或“公司+标准大户”经营模式,将发展基地和大户的主攻方向放在农村。公司与农户间以签订生猪购销、技术服务合同为契约形式,坚持“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建设猪舍,统一提供的猪苗、饲料、兽药,统一饲养管理技术方案,统一销售生猪”“五统一”的管理原则,实行定价购销,现金交易,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资金、种猪、人工授精、防疫、饲料、饲养技术、培训、保价回收等方面对养猪生产进行扶持。至今已在横县、柳城、柳江、龙胜、贵港10多个县(市)区建立50多个养殖基地,累计推广种猪约14万头,直接销给农户9.95万头,直接间接改良并年出栏商品猪360多万头,实现销售收入约30亿元,带动农民和农场职工养猪致富3万多户。

(二)劣势分析

1.体制不顺。控股子公司的不是畜牧集团,而是良圻原种猪场,造成良圻原种猪场“直接控制生产经营”;二是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责权不够清晰。

2.疫病侵扰,防疫体系、冷链体系、监测体系尚未完善。

3.各子公司之间发展不平衡。

4.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5.人才流失,技术力量断层。

6.聚合力尚嫌不足。

二、做大做强农垦畜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农垦畜牧不愧为广西畜牧产业的龙头企业,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一龙头目前并不特别强大。进入“十二五”规划期,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农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成广西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广西农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实力,以充分发挥对“三农”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要达到目的,必须做强做大主要产业。综观当前的农垦各行各业,大多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经经历了多轮的转变磨合,糖业、生化淀粉、剑麻、茶业等现有产业由于原料基地和产业基础的限制,在短期内都缺乏迅速做大做强的跨越发展空间;而畜牧产业由于它的特殊性,以及前几年受重视的程度不够等原因,潜力大、后劲足、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相对而言却存在有做大、做强的空間,所以近期内将其做大做强是十分必要的。

(二)可行性

1.过硬的技术、完善的管理为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

一是管区具备了完善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种猪繁育体系。主要猪场都能实行全进全出分阶段单元式隔离饲养一流技术,把养猪作重要产业发展和商品来经营,出栏率达>200%;二是畜牧集团一直能保持与先进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永新已被美国谷物协会定点为免费技术指导单位,每年派4—6批专家到公司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区畜牧业已形成以科研项目带动生产经营的风气;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管理体制蕴藏巨大潜力,在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框架下,实行全员联产计酬工资制和标准化管理,对饲料厂进行技改扩建,生产能力由原来单班产3万吨提高到6万吨,对原种猪场进行技改扩建,由原来4000头扩大到1万头,基本可以做到自繁自育自养,管理水平有确切保障。

2.环境优越

一是地理环境,畜牧集团子公司及外围农场猪场分布于全区12个地市近20个县,用土地均为国有土地。这种格局较能适应多点式分离隔离饲养的战略布局需要,而且这些单位大多地处城镇郊区,邻近粤港澳,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适合将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周边环境,农垦养猪,加快了农村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三是政策环境。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增大,仅2004年就为地方缴纳各种税费1700万元,由此地方政府对农垦养猪产业也持积极帮扶的态度,当前国务院 、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税收、土地、疫病防控”等各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3.农场具备一定养殖基础并有合作成功范例

广西农垦管区先后兴办养猪的农场有34个,据了解,管区大多数适宜养猪的农场都有跟畜牧集团合作发展养猪的意愿。他们谋求在畜牧集团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扩大猪场或重新经营猪场,盘活猪场现有资产,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

4.业已形成出口品牌

畜牧集团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永新源”猪肉肉质细嫩可口,产品质量好,诚信度高,商标品牌好,符合国家供港澳冰鲜肉屠宰用活猪要求,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境动物养殖企业备案登记证。同时由于产品知名度高,在世界其他各地市场也很畅销,产销率达100%,种猪更是供不应求,常常半年未到就已预定到年底。

5.加工销售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年人均猪肉消费量34千克,到人口高峰期达到16亿时年总需求量为544亿千克,属世界最高,应存在55.1亿千克的供应缺口,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近4亿千克猪肉。同时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人口也相当稠密,消费猪肉的人群约有1.3亿人,年人均猪肉消费为20.5 千克,年总需求量为26.65亿千克,但近些年,我国对其年出口不到1.4亿千克,缺口巨大。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做好发展规划布局,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农垦局和畜牧集团应对养猪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全面研究,认真分析畜牧集团内部优势、外部威胁和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围绕年产值100亿元目标,制定未来的五年“畜牧发展专项规划”,在管区具有养殖基础的区域进行养猪产业布局。强调畜牧集团为主、带动农村;四大子公司为主、带动农场养猪;种猪仔猪养殖为主、带动饲料屠宰加工销售,将畜牧集团建成中国一流大型的现代畜牧企业集团。

规划期内,应当强调高起点建立广西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畜牧博士后工作站,扩大布局规模。挖掘下游产业,明确投资责任,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注资2至3亿元。

(二)理顺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强化管理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大型养猪企业应努力争取企业彻底转制或改制,从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在浙江省金华市种猪场的基础上完成企业转制成立股份公司,转制后发展很快;四川省原种猪场、湖北省三湖种畜公司等企业都成功地实现企业的转制。永新畜牧集团虽然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以下方面仍需要改善:一是应当进一步调整畜牧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二是应当调优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依法给子公司放权。

(三)加大融资力度,扩大土地注资

一是要加强投融资工作,保障畜牧集团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农垦畜牧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清理历史债务,给畜牧产业轻装上阵,公司改制时由农场划过来的巨额债务应作技术性处理,名义上重新划归农场承担,实际上仍由畜牧集团帮其偿付,借此降低负债率、提高畜牧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三是适当划拨土地,增强畜牧集团经济实力。

(四)推广和完善现代健康养殖新技术

一是提高养猪装备水平,强化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二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与疫病防控体系。三是扩大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生态养猪建设。按照环保、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要求,强化畜牧产业的循环经济,大力开展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五)扩大推广“公司+基地+大户”、“多点式饲养”等经营方式

除了上述循环经济的要求之外,育肥猪养殖尤其适合选择经济较不发达的区域,远离工业发展区、居民区的位置,扩大养殖规模。实践证明,只要水源干净、供电正常、道路畅通,选择在距乡镇村屯1公里以远、周邊无工厂、医院、垃圾场等污染源的山地、果园、鱼塘一带建场是比较理想的,密度小、隔离好,成活率更高,农户积极性高,每头可节约成本40多元。上述经营方式既符合防疫的要求,也适应做大畜牧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一些贫困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值得在管区贫困农场和周边农村逐步推广。

(六)延长产业链,开发深加工

畜牧集团产业不能局限于养猪,还要实现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到饲料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和一体化发展,将产业风险分散到养猪生产、生猪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等四个环节中去,消除猪产业链中明显的条块分割,实现产业条链有效集合,产生更大的效益。

(七)加强资产整合,开展品牌化经营

小而全比不过专而精。要改变目前各个子公司都养种猪、母猪和仔猪,都生产饲料的分散经营的局面,实行专业化整合、合理化分工布局,给擅长养殖种猪的猪场专门养种猪、擅长养母猪的专门养母猪、擅长养仔猪的专门养仔猪,以此实现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通过整合产生聚集效益和比较效益。

(八)加强人才和人员管理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营销、金融人才队伍引进和使用,做到引得进、用得上。采取引进和使用并举、引才与引智并重的方式,不断壮大人才资源库。对于引进的人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职工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相关管理职位实行每三年一竞选的制度,努力实现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为人才成长、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搭建优越的平台。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锻炼,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和福利条件,加强人员从业管理,处理好内部存在的“同业经营”现象,设法在企业营造专精敬业的工作氛围。

(九)先做好市场,再扩大规模

畜牧集团扩张的速度和规模,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合理控制,慎重起见,必须在做好市场后再扩大生产规模,而不应该扩大规模后再开拓市场。如果企业因为发展扩张速度过快,而管理水平不能同步提高,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经营成本提高、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也随之加大。

[参考文献]

[1]陈健雄.养猪企业的产业化经营[M].现代化养猪,2003,(2):6~10.

[2]何信龙.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M].今日畜牧兽医,2007,(10):5-6.

篇5:做大做强邯郸文化产业的思考

申玉琦卜金超史慧敏1 2

3【内容提要】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深刻探究邯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汲取邯郸文化精华,弘扬邯郸文化的主流精神,做好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相关产业。

【关键词】文化 产业 思考

【作者简介】申玉琦,男,1971年6月出生,河北邯郸人,单位:邯郸县康庄乡。卜金超,男,1974年7月出生,河北邯郸人,单位:中共邯郸市委党校。史慧敏,女,1984年10月出生,河北武安人,单位:中共丛台区委党校。

邯郸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不等于文化。只有当一种物质或思想能够形成该地方人们的主流性格,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有无形的强大的影响力,对该地方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时候,这种物质或思想才能真正称之为文化。文化是用来体味、传承的,文化是用来挖掘、弘扬的,文化是用来运用、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产业,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新的资源,新的动力,新的优势,将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一、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深刻探究邯郸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内在本质

邯郸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和文化因在中国文化史上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声名赫赫,彪炳史册。从人祖女娲到国之大傩,从磁州民窑到响堂石窟,从太极拳术到广府古城,不仅有不可胜数的历史文化遗迹,更重要的是这些作为几千年历史文化精华和代表的文化奇迹,每一项都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高峰。

因此,我们要去除浮躁的研究作风,深刻思考,系统探索,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有益价值。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铸造邯郸文化的新辉煌。要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丰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不断发扬广大。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优点和长处,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邯郸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要从我市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外来文化进行具体分析,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要善于从时代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深深扎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融入人民群众开拓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清醒认识时代发展变化对文化建设的深远影响,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的新变化,使文化发展极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1与社会主义事业齐发展,在人民群众的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使邯郸文化更好地适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同时,我们更要重视邯郸文化的教育宣传,充分发挥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组织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使邯郸人民了解邯郸,熟悉市情,真正理解邯郸文化和邯郸各文化脉系的真谛,进一步增强热爱邯郸的热情,增强作为邯郸人民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使邯郸文化踏出市门,走向全国,迈向世界,同世界先进文化进行交流对比比较,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汲取邯郸文化精华,弘扬邯郸文化的主流精神

饯行邯郸文化,我们不能陷入“王婆卖瓜”的思维定势,不能停留在对文物价值本身的保护和宣传上,不能抱残守缺,躺在老祖宗的丰功伟绩上洋洋自得,盲目乐观,不能使邯郸文化仅仅是口头炫耀的资本,故弄玄虚、大搞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资本,更不能再使邯郸文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中,纪念碑上。

饯行邯郸文化,第一,使邯郸文化真正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城市精神,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就要大力宏扬,充分发挥“开放,进取,包容”的改革精神,将相和的精诚团结精神和重社稷、轻荣辱的高风亮节,敢于拼搏善于斗争的完壁归赵精神……

第二,严格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学习那些真正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邯郸文化,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实践——认识、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充分发扬邯郸优秀文化中的精粹,真正理解邯郸先进文化的内涵、本质和精髓,努力践行先进文化,使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性格和人格魅力,内化为能力、本领和精神,内化为自身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内化为我们自觉行动的纲领和指南;使自己具有思想政治上的高标准与道德品质上的高境界、理论素质与知识运用上的高水平、廉政建设上的高风尚和高效率、业务上的精通和身心上的健康。

第三,通过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教育、同化广大群众,用邯郸文化的精华来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使邯郸先进文化社会化、普遍化、大众化,变群众的被动应付为主动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民心,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支持。

简言之,就是要将邯郸文化转化为人文精神,转化为行为自觉,从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三、做强做大邯郸文化产业,要做好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相关产业

邯郸丰厚博沉,纷华耀眼,名闻遐迩,魅力无限。邯郸是一个文化大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整体上把握,邯郸文化,第一,时间跨度大,历朝历代闪烁着文化之光。旧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春秋战国的赵文化、秦汉时代的邺城遗址、唐宋暑期的磁州窑遗址、清代后期的太极文化及现代129师革命文化,不同历史阶段,邯郸都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第二,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相匹配。邯郸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传统革命文化塑造的红色旅游资源,深厚文化底蕴诞生的古色文化旅游资源,雄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勤劳质朴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第三,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等级高。赵国的休闲文化和时尚文化领世界之先;制陶工艺,在全国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称;武安傩戏,破“黄河以北无鬼戏”之说;永年广府杨、武式太极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奇葩。此外,还有很多的地方民俗、地方剧种、民间艺术等。

做强作大文化产业,必须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加大相关产业的改造力度,提升其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必须不断深入开发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强市,树立大文化观念,发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文化,繁荣现代文化;必须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保护开发好地方特色文化;必须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化艺术,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扩大影响,塑造邯郸知名文化品牌;必须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大力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抓好广播电视数字网络改造、数字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必须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

篇6:如何做大做强出租车产业的思考

一、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2003年初启动了“三三九”旅游发展格局(即发挥滨海风光、人文景观、自然生态三大资源优势,完善星级酒店、旅游交通、导游服务三项配套,建设九大景区),2005年提出了建设“生态工贸港口旅游强县”的发展定位,将旅游产业的发展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2年以来,全县新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全省30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省19个)。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被省政府列入“福建十大旅游品牌”,赵家堡荣获“福建最美的十个乡村”称号,我县被评选为“福建十大空中最美家园”、“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百大目的地”。2002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65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7000万元;2007年到漳浦旅游的游客总数为158万人次,全县旅游总收入3.3亿元,旅游经济总量五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7.4%。

二、存在的问题

1、对发展旅游产业定位和认识不到位。一些部门和乡镇领导把旅游产业当成“接待事业”,而不是作为“培植产业”来看待,发展旅游产业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够。

2、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较薄弱。县城没有旅游服务中心,没有星级酒店,难以把现有的5个国家级景区(火山、天福、石雕园、东南花都、赵家堡)串珠成链,整合成二日游线路,旅游业难以带动第三产业成规模发展。

3、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顺畅。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难以协调,旅游项目建设(例如县城区两个星级酒店)存在扯皮问题。

篇7: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当前我县蔬菜生产的主要问题:规模不大。技术不精。质量不优。硬件不够。

如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一要解放思想,立足大发展。组织干群赴寿光、新绛包括本县一些蔬菜典型村参观学习,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甩膀大干。

二要多方融资,支撑大发展。金融部门,特别是信用社要克服撒胡椒面的作法,集中支持一些适于发展蔬菜的乡村大力发展。蔬菜村干群要严守诚信,按期还款,这对农民和银行绝对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三要依靠科技,引导大发展。农业部门要引导农民种植新品种,接受新技术,推广新模式。

四要市场促销,催化大发展。市场决定生产,效益促进发展。有关部门要利用我县农业部认定的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8个无公害网蔬菜品种这个优势,加强市场运作,打出优质品牌,增强市场竞争,提高蔬菜效益,催化蔬菜产业的大规模发展。

篇8:对霞浦茶产业做大做强的思考

1 霞浦茶产业基本概况

霞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地区, 依山面海, 环境优美, 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土壤肥沃, 地理条件十分优越, 为茶叶种植生产适宜区, 霞浦现有14 个乡镇 (街道) , 除海岛乡外13 个乡镇种植茶叶, 涉茶人口达13万多人, 占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2014 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0.3 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9.5 万亩, 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三品一标”认证2.3 万亩, 茶叶总产量达7013 吨, 产值达4.43 亿元, 其中名优茶产值3 亿元, 销售产值8 亿多元。2 个省级龙头企业, 6 个市级龙头企业。5 个省著名商标, 10 个市知名商标。3 个省名牌产品。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98 家, 其中规模以上茶叶企业10 家, 24 家茶厂 (公司) 取得食品加工QS认证。霞浦县茶叶技术推广体系较为健全, 具有承担省、市级技术推广和实验示范项目的基础和经验, 曾荣获农业部“名优茶丰收栽培技术推广”叁等奖;荣获农业部“福建省无公害茶园建设”贰等奖;荣获宁德地区1996-2000 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茶树品种丰富, 结构合理, 良种覆盖率达90% 以上, “霞浦元宵茶” 为省级良种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霞浦春波绿’被审定为国家级茶树良种。“霞浦县元宵茶”、“霞浦春波绿”、“四季春”被列为福建省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霞浦已经成为全省春茶开采时间最早 (正月元宵前后) 采摘期最长的茶区, “霞浦元宵茶”为中国第一早茶。主要生产炒针、龙井、翠芽、炒绿、毛峰、茉莉花茶及乌龙茶, 红茶、白茶, 所产产品以低“农残”、高品质享誉市场。多年来, 在各类名优茶评比中成绩突出, 荣获茶业博览会等几十个国内外大奖, 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2 茶产业发展主要存在问题

2.1 茶园标准化程度低, 经济效益不高

我县茶园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垦种植的, 茶园不规范, 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水利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管理能力较低, 致使茶叶单产较低, 种茶收入不高, 效益不理想。

2.2 机械化程度低, 生产加工工艺落后

茶叶加工企业多数是小初制厂或家庭作坊式, 生产厂房简陋, 加工设备陈旧, 加工环境差, 没有规范的生产工艺流程, 茶企经营者质量意识不强。

2.3 茶叶品牌建设滞后, 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茶企初制厂规模小, 缺乏抱团合作, 统一对外的精神, 各企业单打独斗, 各自为战, 存在着乱、小、杂、散现象, 品牌意识淡薄, 缺乏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大路产品”多而品牌产品少, 除霞浦元宵茶小有名气外, 至今未形成合力, 也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带动霞浦茶产业发展。

2.4 龙头企业实力不强, 行业带动能力小

目前我县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龙头企业实力也较小,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缺乏竞争力导致销售市场打不开, 带动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弱, 辐射面窄。

2.5 资金投入不足, 扶持不够

资金缺乏, 借贷困难, 投资乏力, 生产难以发展。茶农新建茶园缺少资金支持, 茶叶企业资金紧张很难获得银行贷款, 政府财政虽然重视, 但对茶产业投入很小。

3 茶产业做大做强对策

针对霞浦茶叶发展的现状, 要重振霞茶雄风, 就要站在新的起点上, 切实把茶产业作为稳定发展茶区经济, 持续增加茶农收入,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式, 通过创新、强化服务, 落实各项措施, 力争实现“十二五”茶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县委、县政府, 特别是茶业主产区乡镇党委、政府更要紧紧抓住中央、省委、省政府重视茶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我县被列入第三轮 (2014-2016 年) 现代茶业项目县的契机, 真正把茶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程, 以更高的标准去谋划, 真抓实干, 把霞浦县茶产业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 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人认为应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3.1 务必“两个加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建立完善县乡 (镇) 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落实全县茶产业整体发展规划, 与相关政策。建立检查、督促、批评、奖惩、考核制度, 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二是加强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大关于加强茶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霞浦茶产业的政策规定, 充分利用中央、省、市产业政策与项目资金和融资政策, 加大集中投入, 保障发展需要, 保证扶持政策兑现。

3.2 加大“两个投入”

一是以民营经济为主体,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业主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已是茶叶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茶叶产业经营的主要融资渠道。要继续围绕茶叶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方针, 依托现有的资源, 包括、老茶叶基地、农民合作组织、乡村集体老茶场, 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外引内联, 多方吸引民营资本投入茶叶产业, 并以此带动千家万户茶叶种植的发展。二是以政府扶持为动力, 切实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财政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当前要抢抓国家增加投入、拉动内需的机遇,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资金, 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投入, 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升级换代。同时, 县、乡两级要进一步加大本级财政支农力度, 一方面要加大投入, 优化基地建设。继续对茶叶基地建设实行良种补贴, 不断扩大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受益范围, 积极支持鼓励发展高优茶叶种植;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才培训, 完善人才支撑机制。加大茶产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 加强适用技术推广, 使茶叶的生产和加工再上一个档次。

3.3 扩大“两个规模”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围绕扩大茶叶产业化基地规模, 必须坚持一手抓新基地开发, 一手抓老基地改造升级。加强建设六大茶叶集中片区, 即重点加强以柏洋乡洋里、后垅片区, 崇儒乡溪边、坪园、路口片区, 牙城镇后山、文洋片区, 水门乡芦阳、茶岗片区为中心的4 个万亩茶叶片区建设和以溪南镇芹头、左湾片区, 县茶场大京片区建设现代设施茶业基地为中心的2个5000 亩茶叶片区建设, 以及30 个500 亩以上的种茶专业村。加快发展步伐, 走高产高效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之路。要大力推广茶叶标准化种植, 完善茶园基础设施, 加快推广无性系良种栽培技术, 分期分批对老化茶园实施改造升级, 逐步改良老基地的茶叶品种, 提高茶叶单产和总产。二是扩大企业规模。围绕培育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通过无偿投入、贴息、贷款等方式, 重点扶持几家龙头企业, 尽快做大、做强。同时, 鼓励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对全县100 多家茶企有选择地优化资源与力量整合, 或进行改造、兼并、重组、控股组团, 对茶叶加工厂进行清洁化改造, 实现自动化清洁化生产, 全面提升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 扩大规模效益, 真正打造出茶叶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3.4 抓好“两个环节”

一是生产加工环节, 要重点抓品牌建设。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茶叶加工企业, 引进先进的加工工艺和设备, 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有机茶、绿色食品、无公害茶、SIO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GAP、HACCP、QS认证的申报力度, 扩大认证面积和数量, 并要争取更多的茶叶精品列入国家、省级知名品牌, 同时要实施品牌战略, 要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和扩大利用, 共同打造“霞浦元宵茶”公共品牌, 不断提高品牌茶叶产量, 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弘扬茶文化, 助推茶产业发展。二是产品销售环节, 要重点抓网络延伸, 引进互联网+ 茶叶。要逐步打开茶叶的销售市场,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霞茶的知名度, 并要在全国各大城市加快销售网点建设, 加大电商培训建设, 开拓销售市场, 提高市场的占有率。

3.5 强化“两个支撑”

上一篇:南朝小学听课心得下一篇:2018年简报第6期十九大学习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