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2024-04-10

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精选9篇)

篇1: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现代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系统的思想和方法,二是风险管理。目前,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只有实现系统化安全管理才能保证具体工作系统的安全运行,才能保证在工作系统层次之下的具体预防措施的落实。要预防事故的发生,须关注事故发生之前的风险,有效的控制不可承受的风险。

事故发生的三个主要原因:

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安全管理存在缺陷。

安全标准化建设就是:

1、岗位达标,规范人的行为;

2、专业达标,纠正物的状态,排查隐患;

3、企业达标,完善管理制度,解决管理缺陷。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充分体现风险管理和事故预防的思想,并可以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推行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系统,对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安全生产有如下意义:

(1)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系统化、量化管理,有利于夯实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的基础,实现系统的安全管理。

(2)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的全过程控制,有助于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全员、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形成安全管理的良性循环。

(3)建立预防为主、超前防范的工作机制。

(4)实现管理、场所和操作都有标准可循,以此规范冷水江钢

铁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行为,提高安全的可靠性,推动安全管理上等级、创水平。

(5)有助于形成具有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

篇2: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作为旅客运输企业,始终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及“强化责任、细化措施、综合整治、确保安全”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意义

1、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更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责任主体。企业对待安全生产标准化态度是积极与否,决定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开展的深度、层次、水平,以及能否取得实际的效果。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能够进一步明确企业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中的责任,提高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积极性,激励企业自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从而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真正取得成效。

2、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我们现阶段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和效益工程。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预防生产安全事故,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企业的安全工作与其他基础管理工作均有机结合,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经营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涵盖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是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搞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将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从而推动企业所有经营活动得到明显提升进步。

1、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从战略高度理清管理思路

安全生产标准化抛开了企业作为个体的角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抓安全模式,超出了企业简单为了追求运输盈利的狭隘观念,将自身放大到整体层面上,从面向社会、服务群众、肩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重大责任的角度,以健康与环境的广阔视野,将安全管理与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与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组织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与支持相结合,促进企业理清安全管理思路,真正确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安全管理理念。

2、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充分考虑了公路客运管理所及各项要素的自身特点和有机结合,突出了综合治理理念,注重了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立足于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设备完备、手段有效、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隐患预防与治理、事故处理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健康、安全与环境、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系统梳理了各部门职能和关键岗位职责,强化了协调效

应原则,促进企业组织战略的定位、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形成。

3、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管理精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将安全生产管理所及的各项要素作为各项控制指标予以设定,并细化为更具可操作的考评要点子元素,这些子元素既各自独立、个性独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形成有机整体。标准化又将企业各管理层级间搭建了高效、通畅的沟通平台,并将沟通体现在全方位,贯穿于全过程,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问题都能够循步骤、有条理、按程序地解决,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更加精细化,使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得到有效掌控。

4、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提升全员安全素质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考核评定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面评价,涵盖了企业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均有对应的指导作用;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的模糊定性认识,采用了准确定量的评价方法,便于员工对自身安全行为的约束和安全技能的提升,为员工全面、准确、真实地认识生产安全状况和科学合理分析处理安全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为安全风险的预控和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企业安全管理步入现代化轨道、全员安全素质得以迅速提升。

5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利于安全生产目标提升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目标、管理体系、管理行为到生产条件、生产环境、生产工艺环节等,都在标准化的控制之中;标准化对生产中各项控制指标的设定又突出了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与可行性,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目标的变化、生产工艺的变化、管理制度的变化、操作规程的变化等,都能使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及时了解和掌握,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有效发现薄弱环节,对安全问题及时修正,使员工的安全能力充分发挥,达到企业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安全管理的要求,促进企业安全目标的有效提升。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旅客运输企业的新要求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生产达标工作,旨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水平,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运营与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这就对旅客运输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要求企业确立明确的安全发展规划与目标

企业要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研究制定指导企业安全生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立明确的安全生产总体目标,依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计划和安全生产目标,为制定细化的安全专项活动方案、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操作措施提供依据。

2、要求企业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作为安全生产管理的综合部门,要与企业的规模相适应并可独立运行。安全管理机构要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和运行规则,对其它职能部门的安全工作具有综合协调和监督职能。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企业按相关规定合理配置的专职或兼职人员,处于企业安全管理的执行层级,要具备必要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安全管理力量。

3、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

安全责任体系包括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架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及体系运行。安全生产责任的体系架构是企业中凡与安全生产相关的各管理层级的组织结构。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核心。是将企业各级负责人、职能部门及全体职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按各自的岗位性质、特点及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规定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并制定明确的考核制度,依此规范各从业人员的生产作业行为。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基础内容。是企业按不同岗位的特点和生产组织,对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实施程序作出的统一规定,依此消除或减少可能导致人身伤亡、造成设备与财产损失及危害环境的因素。安全责任制体系的运行需要企业各从业岗位人员按不同的职责分工,依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在完善的安全生产条件下有效运行。

4、要求企业必需的安全投入及设备配置

安全生产费用是企业为完善和改进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企业应按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车辆配备需符合行业技术标准规定的技术等级,持有有效的相关证件,放置醒目客运标志牌和必要的安全设备。企业须对因资金投入不足、装备设施不足或维护管理不善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5、要求企业提升监控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包含科技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管理方式的改进。科技创新需要通过安全生产科技攻关与课题研究,依据自身的经营性质,开发应用现代化先进手段。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根据各职能部门的需求及行业管理要求,按科学合理的运营流程,搭建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企业通过信息化平台,运用各类先进系统进行指挥、调度、监控、管理等,提升安全生产的监控管理水平。

6、企业要加强队伍建设与业务管理

加强队伍建设,及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继续教育培训、技能操作培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以控制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业务管理要求安全负责人带班制度的执行、现场调度与驾驶人员执行操作规程的规定情况、交叉作业、营运车辆、运输经营行为、警示标志设置等情况的考核管理。

7、企业要组织对危险源辨识、风险控制、隐患排查与应急救援 对危险设施或场所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护;对作业活动设施和设备进行危险、有

害因素识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予以防治;制定隐患排查方案,组织隐患排查,分析隐患原因,制定针对性控制对策,开展隐患治理;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时的组织、技术等措施,使相关人员应知应会,通过演练达到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8、事故报告调查处理

发生事故时企业要及时、准确、如实报告,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发生后,按规定要求组织或配合相关部门的事故调查,分析事故的直接间接原因,提出并落实事故整改措施,严格追究责任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9、职业健康与企业安全文化创建

客运企业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与行业责任的履行休戚相关。企业要以维持职工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处于良好状态为目的,将职工安排在适合于其生理和心理的工作环境中,保护职工免受工作环境影响或健康因素的危害;按规定组织对职工的职业健康检查,办理伤害保险,实施危害告知,提供符合职工健康要求的工作条件。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价值观、企业安全行为准则、安全知识和技术的综合体现。要组织安全宣传教育,提供安全文化环境;开展安全承诺,印发安全手册;组织安全竞赛,组织安全检查评比。使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10、企业要组织绩效考评与持续改进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不断组织评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情况,对安全生产目标、控制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和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所反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制定、操作规程等进行修改完善、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安全绩效,提升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构建企业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篇3:论路标标准化对交通安全的意义

一、交通标志设计依据

(一) 必须符合规范

道路交通标志是在管理交通时, 用图形、符号、颜色和文字向交通参与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道路交通标志是交通组织与交通管理的“硬件”, 是交通执法的依据。对交通标志进行合理的设计, 能够起到平滑交通、提高道路交通能力、防止交通阻塞、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等作用。交通标志的设计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 不能提倡地方特色。因此, 在交通标志设计中, 首要的原则就是标志的图案、颜色、尺寸等鲜明特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二) 必须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交通标志是服务于人的, 因此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交通标志设计中必须要予以重视。例如, 标志的设置位置和高度要考虑驾驶员的视界。驾驶员的视界是一个很小的锥状空间, 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 视界的角度一般只有3°左右。另外, 还应该注意到驾驶员的心理特征, 如果他在驾驶过程中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 不能及时对信息做出反应, 这就要求交通标志提供的信息明确、简洁。同样, 如果在一段道路上设置的标志过多, 也会导致驾驶员的认知心理疲劳。

(三) 必须满足道路使用者出行和交通安全的需求

交通标志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交通参与者。因此, 在设计过程中要以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为前提。此外, 对交通安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交通标志应该应当做到的任务, 其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交通标志适当的诱导和警示。交通标志经过不断发展, 已经从最初的简单的路径提示装置发展为集指路、指示、控制、警告、诱导等为一体交通系统, 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安全功能。

二、目前我国的交通标志分类

(一) 主标志

主标志是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标志。它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和指路标志。它们各司其职, 各尽其职。警告标志是对车辆或行人起警告作用的.颜色分别是黄底、黑边、黑图案, 形状为顶角朝上的等边三角形;禁令标志的作用是禁止或限制车辆、行人的一些交通行为, 形状有圆形和顶角向下的等边三角形两种, 颜色分别以白底、红圈、红杠、黑图案为主;指示标志用来指挥车辆、行人行进, 形状一般为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指路标志用来传递道路方向、地点、距离信息, 形状多为正方形、长方形。在各个标志中, 除了地点识别标志有所不同外, 其他标志若是一般道路, 大多为蓝底、白图案, 若是高速公路, 除了里程碑、百米桩和公路界碑以外, 多数为绿底、白图案。

(二) 辅助标志

辅助标志是附属于主标志下的, 它通常是不会单独使用, 只是起到辅助说明作用。辅助标志根据作用不同分类也不同。通常分为表示时间、车辆种类、区域距离、警告和禁令的辅助标志以及组合辅助标志等。辅助标志的形状是长方形, 其颜色为白底、黑字、黑边框。在路标中, 我们以主标志为主, 但是也不能忽视辅助标志的作用, 它通常能在主标志的基础上, 把某种特殊的信息及时显现出来.传达给驾驶员和行人, 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

三、路标标准化对交通安全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 城市空间狭小, 道路容量不足, 而车辆却越来越多, 特别是使用私家车的比率在逐年提高。虽然道路建设在不断地扩大及改造提升, 但交通拥挤的现象丝毫没有缓解, 交通安全、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这给经常出行的人们带来了很多不便, 也埋下了许多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 路标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了。路标标志的颜色、形状、字符等编码都是经过试验研究确定的, 具有一定的标准性, 通过路标的一系列指示, 司机和行人都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 只有交通标志标准化了, 驾驶员才不会对路标感到陌生, 当他们去不同的区域时, 第一时间就能对各个路段做出准确、快速的反应, 不会发生因对路标识别时间过长而导致的交通问题。因此, 交通标志标准化能够更好的为交通参与者服务, 保障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对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不同的国家公路上都有路标, 只不过在图案、颜色上有诸多的不同, 但是无论是哪个国家, 都是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需要设置路标的, 其作用都是为了给人们的一个提示, 而且必须要简单易懂、醒目可见。这样才能发挥路标在交通安全上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摘要:路标作为交通安全设施的组成部分, 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减轻事故的严重性、警示和排除各种纵向和横向的干扰, 保证车辆能够安全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为了能够让每位交通参与者准确的理解路标所表示的意义, 从而做出准确反应, 提高道路的服务水平, 路标的标准化更显得重要了。

关键词:路标,标准化,形状颜色,交通安全

参考文献

[1]孟祥海、李红萍:《交通工程实施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凌天清、李淑庆:《道路与交通工程》,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年。

[3]《国际通道标志设计方法及设置有效性研究》,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2009年。

篇4:水稻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及意义

关键词:水稻;质量;经营

中图分类号: S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02-1

1 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5万公顷,覆盖了白城市6个乡(镇)。示范区带动农户达到了1万多户。水稻单产由8990千克/公顷,提高到2012年的9 290公斤/公顷,年平均总产量达 13.5万吨。水稻年平均产值达4亿元,现有4个水稻全程机械化村和1个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基地。

2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与示范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政府累计投入300 多万元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2.2 完善标准体系

在充分吸收、借鉴绿色水稻国家、行业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洮北区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标准体系》,标准体系既涵盖了水稻种子质量、检测、种植标准,还涵盖了土壤、农药、肥料使用准则标准,同时还涵盖了其产品大米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检验方法标准、农产品包装、标识、运输、贮存标准。其中包括通用标准29项,技术标准30项,管理标准10项,工作标准5项,从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到产品的每一环节都有科学、实用和可操作性的标准所依。

2.3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舆论先行、宣传引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制作了《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科教片,并利用电视讲座等形式向农户普及,推广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标准化培训,至今累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制成各种宣传手册下发到农户手中,使其家喻户晓,人人会用。

2.4 建立溯源制度

建立从浸种、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到大米加工全过程的生产档案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水稻种植农户姓名、地块、农药化肥施用品种、使用量、病虫害防治情况等全过程的生产纪录,消费者可以追溯到大米生产源头,从而实现了农产品标签的可溯源性。

2.5 发展产业化经营

把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在培育、扶持大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引导企业建立标准化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区年加工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已发展到5户,年实际加工量在5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发展到20户。企业和农户签订定单,要求农户按照示范区建设标准进行生产,从备耕生产开始,就实行全程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用水、统一栽培技术。实现了示范区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协调发展。

2.6 打响大米品牌

通过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确保了大米的品质和特色,进一步打响大米品牌,使其影响力不断加大。大米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

3 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成果

3.1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得到全县认可

在种田观念、科技种田、规模化种植等方面,标准化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各有关部门、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示范区建设工作在认识的转变和加深过程中起到了推进作用。农业标准化已深入了千家万户,标准化种植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

3.2 农民在标准化种植中得到了实惠

随着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已有95%的示范区乡(镇)获得订单,成为大米加工企业的原料基地,稻谷平均收购价高出市场价格20%~30%,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3.3 推动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为大米加工企业搭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广阔平台,大米加工企业由原来的几户发展到了20余户。

3.4 形成了多种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

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使农民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现代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农户+订单+标准”、“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基地+标准”以及“公司+基地+标准”等典型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全部由公司统一供给,费用年末收购时扣除,这样能有效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供给符合绿色食品质量要求,成为“龙头企业(公司)+农户+订单+标准”的典型标准化生产模式。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从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入手,将标准实施落到实处。从肥料、种子、农药到水稻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按标准化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3.6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有效运行

以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从生产资料投入、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一直到大米成品实行全过程跟踪监测。以每年的“农资打假专项整治”活动为契机,有效发挥质监部门职能,集中力量开展“金质惠农”、“农资打假护农保春耕”活动。

目前,由政府推动、典型示范户带动、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拉动的农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企业和种植户的标准化意识进一步增强,水稻标准化种植的整体水平和产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有效保障了洮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

篇5: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1安全标准化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企业就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企业包括煤炭、冶金、有色、建材、黄金等部门。他们为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内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对开展此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江苏省、山东省的4市26个试点单位进行了安全标准化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提高了试点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根据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并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已于2005年12月16日下发“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试行)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实施安全标准化活动。

2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意义

第一,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我国危化品行业中,中、小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薄弱,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较低,作业环境相对较差,事故隐患较多,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从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主要集中在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以及生产场所环境不良方面。大量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成果表明,事故的发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起死亡事故的后面都伴随着几千次的违章操作行为。《规范》是以承诺、安全生产方针、目标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强调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将传统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

第二,安全标准化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必须从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基础工作抓起,落实企业安全责任主体,建立自我约束、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在遵守法规、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制和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寓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它要求企业将安全生产责任逐一落实到每个操作岗位和每个工种、每个从业人员,强调了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完善了标准化考核和评级办法,真正落实了企业作为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从基础上保障了企业的安全生产。

第三,安全标准化是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等高危行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从制度保障、相关措施和作业条件几个方面对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13项基本要求。这是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有效实施安全监管和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措施,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制度保障。这13项基本条件要求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从制度、规章、标准、操作、检查等各方面,制定具体规范和标准,使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安全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工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所规定的标准,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从而满足高危企业安全生产的市场准人条件

1安全标准化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企业就开展了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为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适应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行业内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企业包括煤炭、冶金、有色、建材、黄金等部门。

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织起草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江苏省、山东省的4市26个试点单位进行了安全标准化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提高了试点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篇6: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的意义

企业实施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规范,是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是安全监管监察工作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是加强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全局性工作。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提出的“在全国所有工矿、商贸、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企业生产流程各环节、各岗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生产质量责任制。生产经营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我省相继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机械制造(含中小型机械制造)、冶金、有色、地质、水泥、陶瓷、家具、商贸、邮政通信等12个行业(领域)启动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制定了一整套安全标准,指导一批企业完成标准化达标建设。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整治了一批安全隐患,改善了企业生产安全设施设备和工艺水平,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意识和规范生产安全行为,有效识别控制了企业的安全风险,提高了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实践证明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强化行业监管,防范生产安全事故,促进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举措。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进展不理想,与发展安全生产监管事业的需要及企业和员工对文明安全生产的愿望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全面深入推进,使得安全生产领域的一些基础性的、共性的、深层问题日益暴露。一是企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不高,工艺技术落后,安全生产设备设施薄弱,安全生产管理不力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二是一些企业安全标准意识淡漠,不了解标准,或有标不循,“三违”现象突出。三是推进标准化工作的相关制度、配套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致使不遵循安全标准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量存在,生产安全事故常有发生。

实践表明,要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事故隐患,有效控制安全风险,达到本质安全水平,就必须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作为增强企业安全发展能力的固本强基工程来抓,作为政府、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项主要任务认真实施。各地区、各部门务必要从实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有利条件和机遇,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广泛动员,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篇7: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安全标准化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也是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安全评估,实现企业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进一步要求。它对企业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完成。

企业安全标准化建立分为六个阶段,在这些阶段中,安全主管的工作或者说角色定位是做指导、做技术支持,其中有主导,也有协助,最主要的是做审核确认。

总体来说安全标准化的建立离不开安管工作的协调和组织。

其角色的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安全主管高度重视,落实责任

1、企业安全主管充分认识安全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对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要十分重视,组织专门人员对《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逐条进行研究,分析企业是怎样做的、规范要求怎样做、我们存在什么差距、该如何改进?在此基础上,制定安全标准化工作方案,并以《关于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的通知》下发各部门,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分步骤有序实施。安全主管除在企业工作例会、安委会上安排安全标准化工作并不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外,还需召开安全标准化工作专题会议,对照安全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落实方案。

2、可将安全标准化工作与增资方案挂钩,并纳入安全责任制考核,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在总结安全标准化建设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标准化验收达标奖励办法,鼓舞各部门安全标准化建设热情。特别是安全主管要积极起到安全标准化管理示范和模范带头作用。只有发动企业全体职工积极参与,才能使这项工作全面、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地健康开展起来。保证各项工作安全、规范、有序、高效进行,“说到的就必须做到,做到的就必须有记录”,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务求取得实效。

二、强化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安全管理

1、安全主管对照《规范》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对企业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例如《关键装置及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制度》、《生产设施拆除和报废安全管理制度》、《外来协作、施工、承包单位管理制度》、《变更管理制度》等,并以发文形式下发至各部门贯彻执行。

2、对动火作业证、进入有限空间作业证、高处作业证、抽堵盲板作业证、临时用电作业证等需修订完善,增加风险分析等内容。

3、安全主管需对各部门安全记录、台帐进行清理规范,统一印制班组安全活动记录、安全培训记录、安全培训计划报表、安全员及工艺员专业检查记录、车间和工段综合(日常)安全检查表、防毒防护用品安全检查表、开停车安全检查表、车间隐患整改记录、变更申请及验收表、检修作业条件确认及验收表、单位应急救援演练及评审记录表、安全培训台帐、安全设施台帐、安全奖惩台帐等。

4、以集中脱产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使全体职工的风险意识、标准化意识不断提高。

5、在规范各种制度、票证、台帐记录及加强安全培训教育的同时,加强监督执行力度,逐步使各级组织和人员把执行规范标准变为一种习惯,有效防范和避免事故的发生。

6、企业把事故预防和稳妥的应急措施相衔接,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结合企业实际,安全主管需牵头对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全面修订,指导各部门制定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及重大危险源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完善企业应急预案文件体系。并需向市安监局、区政府、区安监局等相关部门备案。指导、督促各部门针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及重大危险源进行应急演练及效果评价,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加强危害识别,有效控制风险

安全标准化规范为危害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手段。企业通过不断完善风险评价组织体系,做到全员、全过程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

1、企业安全主管需组织各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制定控制计划。有需要时可牵头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程度》进行修订,完善厂级、车间风险评价组织体系,细化风险评价准则,并引入工作危害分析法(JHA)等进行危险源识别,对生产、检修等作业活动进行作业危害分析及风险评价。指导各车间(部门)风险评价小组理出《作业活动清单》,组织各岗位员工对各自生产岗位每个作业活动(工作任务)按照生产工序、操作步骤进行工作危害分析。指导、督促各车间对照车间设备设施台帐及工艺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查表内容,覆盖车间所有设备、设施、作业场所和工艺过程,使安全检查表法(SCL)对日常性的危险源识别更全面更充分。组织、指导各部门不间断地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对重大风险、不可容忍风险制定控制计划,落实安全责任人和风险控制措施。

2、企业安全主管在进一步完善厂、车间级风险评价组织体系时,要做到全员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对常规活动,以岗位、工序为评价对象,在组织全员进行工作危害分析、辨识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的基础上,引入安全检查表分析,对固定设施设备装置进行危险性分析和风险评价,掌握风险控制措施,增强事故预防和处理能力。组织开展风险评审工作,总结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另外通过风险评审,确认各项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大量危险源是否被消灭,不可容忍风险的控制方案是否有效、充分。对不可容忍风险需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安全责任人,限期整改完成。

3、对检修、改造等非常规活动,在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价,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否则不予办理作业票证,有效控制风险,防范事故的发生。

四、以安全标准化创建为契机,全面进行现场规范整治

企业安全主管应按《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制定具体的安全整治标准,要求各部门加强现场安全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各种安全隐患和问题、安全死角,推进安全标准化操作,全面规范生产秩序,提升职工安全环保文化素养。并以车间为单位,组织全体职工开展岗位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价工作,使职工掌握所在岗位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增强事故预防和处理能力。

五、定期进行自评,不断改进安全绩效

安全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发扬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提高的循环,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才能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深入、不断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企业安全主管需组织自评考核,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改进方案,要求各部门认真进行清理整理,进一步完善标准化组织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规范管理,发现问题要求各部门限期整改,有力地保证安全标准化有效运行。

六、总结

篇8:安全标准化建设意义

历史教训证明大量的安全隐患及事故均来自于企业和个人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监管不到位, 制度和管理存在疏忽和漏洞, 因此国务院安委会力求各个行业企业全面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 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 建立预防机制, 规范生产行为, 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 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 并持续改进, 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它的基本内涵是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分析生产安全风险, 建立预防机制, 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使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等规定, 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 并持续改进、完善和提高, 使企业的人、机、物、环始终处于在最好的安全状态下运行, 进而保证和促进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健康快速发展。

2 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背景

由于煤矿事故频发, 在20世纪80年代原煤炭部就已经在全国煤矿企业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 通过质量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随后有色、建材、电力、黄金等多个行业也相继开展质量标准化的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 国家加大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安全生产总体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办[2010]23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化“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 (国发办[2011]11号) 精神, 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强化安全基础管理,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国务院安委会提出, “十二五”期间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分行业 (领域) 开展达标验收。其中, 煤矿要在2011年底前, 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企业要在2012年底前, 非煤矿山和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 (领域) 规模以上企业要在2013年底前, 冶金、机械等工贸行业 (领域) 规模以下企业要在2015年底前实现达标。对于在规定时间内未达标的, 地方政府要依法暂扣其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 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整改直至依法取缔和关闭。

3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

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 将能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改善安全生产条件, 提高管理水平, 预防事故, 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大意义。具体来讲, 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 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的必要途径。

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明确要求, 严格企业安全管理, 全面开展安全达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对生产经营单位在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健全责任制和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还明确了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 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主体, 要通过加强企业每个岗位和环节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要求企业将安全生产责任从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开始, 逐一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每个从业人员、每个操作岗位, 强调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主动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 从而真正落实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

2) 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的长效制度。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了增强人员安全素质、提高装备设施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 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 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安全生产标准化借鉴了以往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经验, 要求企业自觉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落实主体责任,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 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环节、人员、机器设备、物品材料、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安全工作, 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要求, 达到和保持一定的标准, 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 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满足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愿望。

3) 是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 就是要求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建立严密、完整、有序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完善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使安全生产工作经常化、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能够进一步规范从业人员的安全行为, 提高企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场各类隐患的排查治理, 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 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事故发生, 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 强调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将传统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预防。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岗位标准, 严格执行岗位标准, 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 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4) 是维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

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安全生产工作做不好, 安全生产没有保证, 企业不仅没有进人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 甚至会被关闭、淘汰, 生存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抓好安全生产标准化, 做到强基固本, 才能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 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

一个现代化企业, 除了它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外, 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对职工安全和健康负责的良好社会形象。现代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不仅是资本和技术的竞争.也是品质和形象的竞争。因此,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将逐渐成为现代企的普遍需求。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 一方面可以改善作业条件, 增强劳动者身心健康, 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工伤事故及职业危险、有害因素, 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发展也具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4 结束语

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释义.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教育学意义

[关键词]标准化学校 教育学 意义

[作者简介]李雪(1979- ),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教育干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67)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62-02

近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热点,我国“穷国办教育”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建设“标准化学校”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构建“标准化学校”的理论研究在不断深入,实践也日益高涨。研究者们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和谐等角度剖析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举措,它将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对我国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教育学角度来揭示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必要性。本文从教育目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影响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标准化学校存在的理论基础,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目的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前提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一界定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针对所有社会成员实施的基础教育,其教育对象为全体适龄学生,教育结果是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所有成员的正常生存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义务教育是通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我国义务教育的目的没有地区差别,也没有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别。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进而导致入学机会、办学基础、公用经费等呈现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开始出现分化。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突出,也逐渐导致人们在学校、教师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上呈畸态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目的的分化。标准化学校是在义务教育领域内根据法律规定,对学校规模、校舍等物质条件与师资队伍条件提出定量和定性的实施标准,确保全国基础教育大体拥有条件均衡的规范化学校。它是为了克服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区域、种族等差异给个体受教育者带来的任何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个人都有权利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为实现教育公平所建立的一种教育机制。标准化学校要求同一区域内同级同类的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品质不应存在等级上的区别;教学基本条件不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别;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需要条件。换言之,标准化学校的价值诉求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其次,义务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和身体、心理素质。精英教育观使得许多老师和家长片面追求学生的成绩增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部分薄弱学校的学生则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丧失了公平发展的机会。

建立标准化学校,逐步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环境,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一,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许多优质学校在师资、生源上享有垄断性优势,由此产生的择校风导致优质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急剧膨胀,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降低了教育质量;而薄弱学校则由于经费紧缺、师资力量薄弱,使其基本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标准化学校通过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再分配,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率,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薄弱学校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优质学校的竞争也将使学生面对极大的心理压力。标准化学校将保障每一个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功能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基础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教育至少有三种重要的功能:将青年人“整合”到社会及各种成人角色中去的“社会化”;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其出身群体的局限,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不公平。但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所发挥的实际功能与上述描述相去甚远。教育以人为对象,其最基本的功能应是促进个体的适应和发展,但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追求升学率”现象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异常突出,其最基本的功能反而被人们轻视或遗忘。学生为了进入少数优质学校,必须通过激烈的竞争和筛选。在强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不得不牺牲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以换取考试成绩的高分;教师和家长也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这种教育功能的异化导致诸多“高分低能”者的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精英教育”“重点学校”价值取向的政策因素也拉大了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教育资源分配的差距,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垃圾学校”,进一步削弱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标准化学校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间的差距,缓解优质学校学生学习的竞争力,使学生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生活、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职能。另一方面,标准化学校将为所有学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学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公平地通过教育促进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

当前多种内外部因素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加剧了教育内部的不均衡。从起点公平来看,现有的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没有考虑起点学校的差距。由于起点学校的差距过大,导致择校之风盛行,而高额的择校费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不得不“望洋兴叹”。教材内容中的城市化倾向,又使农村学生处于学习劣势。多项调查表明,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是由于教学难度过高,导致许多学生难以承受,从而选择逃离校园。从过程公平看,优质学校在师资、经费等诸方面均占有绝对优势。优质学校的学生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的享用上与非优质学校的学生有着巨大差别。从结果公平看,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同,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实现社会地位转换的结果不同。教育的不公平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必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首先要做到不同地区、不同等級学校对教育资源占有的平等。标准化学校的建设通过适当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向落后地区倾斜,以主动缩小差距。通过关注学生,尤其是薄弱地区、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权利,间接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因此,建设标准化学校是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三、影响因素是标准化学校建设的依据

任何教育活动都要受四个基本要素的影响,即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这四个方面也为我们建设标准化学校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使得建设标准化学校的构想开始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

1.学生。学生是教育活动质量的体现,教育活动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我国现阶段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差异显著,影响了学生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主动性的下降。要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对我国现有生源分配制度进行合理调整,保障标准化学校学生生源的相对均衡,促进义务教育向相对平等的方向发展,最终使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更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义务教育同等教学质量的机会。调整的措施包括: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基本原则;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进行学额、班额控制;探索和完善初中的招生方式,缓解“择校”压力;开设贫困学生助学基金,对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进行资助等。

2.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完成。由于发达地区、优质学校更容易得到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硬件设施、教育经费等更容易申请,教师的待遇和发展都好于落后地区、薄弱学校,因此,教师纷纷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从一般学校流动向重点学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内容不仅包括改善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建设,又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要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化,可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缩小校与校之间的工资差距;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建立地区内和地区间师资力量合理交流的机制;在教师评职和晋级时,优先考虑其在薄弱学校的工作经历;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地区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

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影响物。国家或社会应为义务教育阶段同一类型的学校提供大致相等的基础课程,使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结果的平等。但每个人的能力、天赋等不同,建设标准化学校不是要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型,而是要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条件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过程中,不能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建设条件上,更要重视如何使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教育公平观。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开设、教学过程的推进、质量目标的追求等方面,实行“多样化”“特色化”。总之,力求在保证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优良潜质,使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4.教育手段。教育手段包括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运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完善的教育手段是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必要的物质保证。在标准化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对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指标设定相对统一的标准。合理可行的设施标准一方面可保证学生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上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另一方面可以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消除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现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此外,建设标准化学校,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最大化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研究方向。

建设标准化学校,增进教育公平,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和期望。但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标准化学校的建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德平,孙鹤.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J].教育研究,2005(9).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兆山,金金.建设“标准化学校”搭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操作平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

[4](美)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彭波.湖南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6]曾昭耀,等.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

上一篇:秋是什么诗歌下一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