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鉴赏教案

2024-05-09

影视作品鉴赏教案(精选8篇)

篇1:影视作品鉴赏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

《影视鉴赏》是一门选修课程,是一门美育课程,属于素质教育课范畴。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们了解并掌握影视艺术的基本知识、影视艺术的发展简史及其审美鉴赏方法等,丰富学生的美育知识,提高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及鉴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健康良好而又多元开放的审美情趣,并且开阔思路,形成综合性、创造性的现代思维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既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及衔接关系,又要注意在全面教学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侧重电影艺术及其鉴赏)

2、除按规定统一在课堂上观看中外经典电影外,学生应尽可能多看中外优秀影视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

四、作业训练要求:

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习题和设计练习,目的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布置思考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在作业训练中,试题选择注重有代表性、典型性、具有客观实际性,并且难度适当的论述题和观后感。

1.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结晶。

影视艺术与大众传播媒介。

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

影视既是艺术又是特殊形态的商品。

2.从下面的影视术语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影视艺术的符号性、蒙太奇、长镜头、空镜头、声音、服装、色彩。

3.从下面的电影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后感。

《乱世佳人》、《教父》、《辛德勒名单》、《尼罗河上的惨案》

4.从下面的电影中任选一个,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后感。

《马路天使》、《李双双》、《立春》、《集结号》《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夺面双雄》、《孔雀》、《美人依旧》、《地道战》。

五、电影

《泰山》、《乱世佳人》、《教父》、《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追捕》、《人性的证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尼罗河上的惨案》、《大蓬车》、《马路天使》、《李双双》、《立春》、《集结号》《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黄土地》、《夺面双雄》、《孔雀》、《美人依旧》、《地道战》、《过年》、《霹雳娇娃》、《指环王》、《猫和老鼠》《办公室的故事》《美丽人生》。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如果有特殊情况,有些电影需要进行调换。

社科部 XX

20XX年X月X日

篇2:影视作品鉴赏教案

-永不停息的自由之路

知识目标

1.了解影视作品中台词艺术和反讽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受和分辨象征艺术手法在影视艺术形式中的广泛应用。能力目标

学习多角度深层次解读作品及文本的涵义。德育目标

感受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希望、自由、救赎、友情等情感价值。

硬件准备:《肖申克的救赎》DVD 教师推荐:

1、鉴赏分析电影主旨思想。

2、《肖申克的救赎》带给我们的哪些感动?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救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人心里都有一个需要解救的自我,这关乎信仰,关乎对生命的期许与责任。在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对自己生命的态度,那是一种永不放弃的执着,那是一种对自由和幸福真诚地渴望。

二、剧情简介

《肖申克的救赎》所讲的故事是1947年,年轻的银行家安迪•杜沃伦以杀妻罪被判无期徒刑,关入肖申克监狱。安迪开始适应监狱生活,并和犯人瑞德建立友情。安迪由于精通财务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帮助狱警哈德利免税地继承兄长的遗产,狱警请犯人喝酒。安迪也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它变态囚犯的骚扰。成为监狱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但他同时坚持不懈地向州议会写信要款,为监狱建造了图书馆。后来年轻犯人汤米证明安迪没有杀人。典狱长为了留住安迪为其服务,杀死了汤米,安迪知道按正常的方式出狱无望,坚持不懈地挖掘隧道,最后越狱成功,重获自由。并揭发典狱长诺顿受贿的罪行,令其身败名裂,在办公室内自杀。瑞德获得假释后,找到安迪,老友重逢。

三、观赏正片: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

四、影片分析

1、执著的希望

这是一部描写监狱生活的影片。银行家安迪被诬陷进了监狱, 受尽狱警和犯人的折磨, 可是矢志不渝, 乐观对待人生, 充满希望地面对一切, 最终运用智慧逃出冤狱,并使恶人伏法。影片告诉人们:无论什么, 都关不住希望, 一切皆因希望而起, 一切只要有了希望便变成可能。

2、渴求自由

在监狱中, 什么是最大的希望?对, 就是自由, 自由是最大的最后的希望。最让人难忘的镜头, 是安迪爬出监狱下水道和排泄管后, 脱去衣衫, 伸出双臂去拥抱风雨的镜头。在这里, 风雨给了安迪洗礼, 洗涤了他的过往, 让他摆脱旧我, 实现新我。

3、患难与共的友情

影片结尾处, 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 安迪开心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无比畅快。这部电影带给人们更多的震撼不是自由和希望的力量, 而是安迪和瑞德的那种不同寻常真挚感人的情谊。

五、隐喻、象征手法的使用

象征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地用于电影中,它是借用一件事物去暗指另一事物,用特殊事物来类比相近特征的事物,从而表达作者情感。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多次通过啤酒、音乐等具体事物展现对自由、希望的珍爱。其中有三处是感人至深的。

六、课堂讨论

请同学谈谈自己的收获,用200-300字总结。

七、课后任务

在课后寻找运用了反讽和隐喻、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再次感受艺术魅力。并且分析这些手法对我们写作的帮助。下次课交流。

八、课后反思:

骆驼祥子观看鉴赏

一、教学目标:

1、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作者、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

2、应培养的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作品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刻画。

2、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理念:

1、传授知识重精,不在多。

2、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3、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

四、课时准备: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欣赏电影《骆驼祥子》片段,激趣。

2、明确学习内容。

3、了解作者:

学生根据自己完成“前置性作业1”的情况来谈,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

4、全班一起欣赏《骆驼祥子》的其中一个片段,使学生对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有更深的感受:

5、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下列问题,从而把握《骆驼祥子》所要表现的主题:祥子的命运如此悲惨,你认为是社会的原因,还是他个人的原因?为什么?

6、小结。

7、布置作业:

写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谈你对祥子的认识,要结合作品中的具体内容或相关的语句来写。

六、课后反思:

《阿甘正传》观看鉴赏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了解影视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 人生的认识。正确理解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 升艺术欣赏品味,丰富精神生活。

2、能力目标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影视作品,提高欣赏水平。

3、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验剧中人物的语言及内心世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明白“英雄源自凡人”。教学重点 : 1.了解蒙太奇手法。

2.对影片的全面梳理和解读。教学难点 :

对影片的梳理和解读。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充满着好莱坞电影回归的保守主义精神。展现历史与个人的约定,以小人物的经历透视美国政治社会史的史诗片。

三、影片分析

《阿甘正传》就是这一时期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它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通过对一个智商为7 5的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独特的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了展现。它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

四、对《阿甘正传》的评价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篇3:文学作品的鉴赏教学

一.读懂文学作品, 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力

鉴赏文学作品, 首先要对文学语言有一定的敏感, 这就需要平常多读文学作品, 语文课文尤其是散文, 训练学生的语感。每一篇文学的作品都是由字、词、句、段落组成的。要读懂文学作品, 最基本的是要做到读懂字词句意。在初中语文课文中, 往往会穿插一些文言文和白话文, 这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对个别难懂的语句进行指导, 尤其是古文中, 一些字词有古今异义, 一些词语存在着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在讲解的时候, 除了指导外, 还要对词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从而增加趣味性的教学, 给学生增加印象。此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 脑中不由地浮现出文章所描述的场景, 使得文学作品变得有血有肉。朗读文章是读懂文章基本的一步。这样反复训练,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要对文学作品进行进一步的鉴赏, 还需要学生扩充其他领域的知识。

二.传授文学作品鉴赏的方法

鲁迅在《看书琐忆》中, 曾经写道:“作者......表现人物的时候, 恐怕在他心中是存在着这人物的模样的, 于是使读者的心目中也形成了这人物的模样。”学生在脑中能够再现作家心中的意象, 才算是真正接受作品。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给学生“再创造”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同感法、创境法、体情法来鉴赏文学作品。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 采用了体情法。首先, 让学生谈谈自己家里的父子、父女的琐事和感受。其次, 认真阅读课文, 仔细分析课文, 体会文中各个部分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感情。比如父亲在旧社会的惨淡与颓唐, 以及父子相别时的无言, 后悔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去体会三次落泪的情节, 感受对父亲从饱和、聚焦、爆发的感情过程, 通过“大衣”、“橘子”、“来信”三件物品, 寄托了作者此时浓重的情感, 深刻地理解作品中丰富的情感。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味意象的组合

由于诗人经常使用某一种意象, 导致人们对这一意象有了比较统一的审美习惯。例如在上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一首诗时,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整首诗总共只有28个字, 却包含了11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在开头三句, 就包含了九个意象, 而且意象之间, 没有任何连词, 精妙地把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 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画面。景中生情, 在苍凉的背景下, 渲染了游子的孤独和寂寥。在上到这一首诗的时候, 就需要好好引导学生去品味。让学生去挖掘, 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情感体验, 感受作者游子般断肠的心。

此外, 除了读懂文学作品, 为学生提供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还需要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 对文学作品的主题、材料以及语言进行鉴赏。同时, 还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以及创作的背景。只有在掌握了关于作品的基本知识之后, 同时对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状况进行了解后, 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同的作者, 思维不同。同一个作者也会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 文学作品所寄托的感情也会不同。所以, 在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之前, 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是十分有必要的。

总之,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作品鉴赏能力之前, 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文学知识, 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 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 增强语感。同时, 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学生平常的阅读知识积累是十分重要的。相信把初中文学作品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就一定可以推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篇4:影视作品鉴赏教案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

“作品的内涵”是指作品所展现的特定社会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指作品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使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展现出来的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通过“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而获得的。

【知识汇总】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主要出现在记人叙事类的散文中。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散文刻画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精当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精神情感。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考查方式】

对作品形象的理解赏析,可以有不同层次的考查。有概括形象的特点的最基本的考查,有理解形象的作用的考查等等。

主要题型有:

(1)分析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或物象。

(2)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收到怎样的效果。

(3)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物象或形象,有什么深刻的意蕴或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题讲解】(2012·湖南卷)

忆韦素园君

鲁迅

现在有几个朋友要纪念韦素园君,我也须说几句话。是的,我是有这义务的。

怕是十多年之前了罢,我在北京大学做讲师,有一天,在教师豫备室里遇见了一个头发和胡子统统长得要命的青年,这就是李霁野。我的认识素园,大约就是霁野绍介的罢,然而我忘记了那时的情景。现在留在记忆里的,是他已经坐在客店的一间小房子里计画出版了。

这一间小房子,就是未名社。

未名社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而其中的骨干就是素园。

于是他坐在一间破小屋子,就是未名社里办事了,不过小半好像也因为他生着病,不能上学校去读书,因此便天然的轮着他守寨。

我最初的记忆是在这破寨里看见了素园,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然而,我同时又有了一种坏印象,觉得和他是很难交往的,因为他笑影少。“笑影少”原是未名社同人的一种特色,不过素园显得最分明,一下子就能够令人感得。但到后来,我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了,和他也并不难于交往。他的不很笑,大约是因为年龄的不同,对我的一种特别态度罢,可惜我不能化为青年,使大家忘掉彼我,得到确证了。这真相,我想,霁野他们是知道的。

但待到我明白了我的误解之后,却同时又发见了一个他的致命伤: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认真会是人的致命伤的么?至少,在那时以至现在,可以是的。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

我到广州,是第二年——一九二七年的秋初,仍旧陆续的接到他几封信,是在西山病院里,伏在枕头上写就的,因为医生不允许他起坐。他措辞更明显,思想也更清楚,更广大了,但也更使我担心他的病。有一天,我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

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然而我没有法。

我因此记起,素园的一个好朋友也咯过血,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我那时却记起了伊孛生的《勃兰特》。他不是命令过去的人,从新起来,却并无这神力,只将自己埋在崩雪下面的么?……

我在空中看见了勃兰特和素园,但是我没有话。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画,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作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

自素园病殁之后,转眼已是两年了,这其间,对于他,文坛上并没有人开口。这也不能算是希罕的,他既非天才,也非豪杰,活的时候,既不过在默默中生存,死了之后,当然也只好在默默中泯没。但对于我们,却是值得记念的青年,因为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

未名社现在是几乎消灭了,那存在期,也并不长久。然而自素园经营以来,绍介了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安特列夫,绍介了望·蔼覃,绍介了爱伦堡的《烟袋》和拉夫列涅夫的《四十一》。还印行了《未名新集》,其中有丛芜的《君山》,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我的《朝华夕拾》,在那时候,也都还算是相当可看的作品。

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我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记念的时候,倘止于这一次,那么,素园,从此别了!

(选自《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有删节)

例1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综观全文,辨析、提取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应该进入作者思想情感的层面,指出其普遍意义和典型性。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整体把握和信息整合能力。

答案①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②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③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

例2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本题考查对段落的赏析,关涉内容与形式、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细致的赏析,凸显高考阅读考查的“文本意识”。学生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文本中的内涵,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造成随意发挥,结果失分严重。

答案①该段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作者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充分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方法归纳】

一、对散文中物象的鉴赏方法

1. 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 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 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二、对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1. 将人物置于文中的具体事件和特写中去把握,揭示其思想、精神特征。

2. 借助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表达技巧”来解读人物语言及其行为,找出其“独特”性。

3. 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品味和感受人物的心理和感情。

现场练兵

茶花

桑飞月

①茶花的出场是颇富戏剧性的,有些许幽默感。

②深秋,抑或说是初冬,反正天要冷了。草木们纷纷脱下红衫绿裙,摘下行头,拾掇拾掇准备关门闭窗泅渡寒冷的冬天。此时,天格外的灰,格外的暗,仿佛小剧场的话剧演完了,即将落幕。就在这时,“哗啦”一下,花枝招展的茶花们登台了。红艳艳,白灿灿的,像千万朵灯盏,意欲照亮即将暗下来的季节。想不惊艳都不行!

③我趴在窗台上,看楼下那丛茶花的秧歌舞,觉得别扭。在这样晦涩的季节里,兀现这么一片含苞欲蕾的生机,定然不是什么冷静的表现吧!于是笑它们:真晕,给点儿阳光就灿烂!也不看看时令,就这么傻头傻脑地开了。还开得那么浓艳,像大冬天着了件红裙子,卖俏!

④茶花们仰着一张张精致粉浓的脸,不说话。安静的表面下其实是颗狂热的心,有点儿诗人气质。

⑤冬月,在杭州,随处可见或红或白的茶花阵,气宇轩昂,让人有种兵临城下的感觉。那成片成阵的繁密花苞,涌动着无穷力量,恍若在酝酿着一场起义。大概,它们是想在冬天执政前颠覆其暴权,成全民意,让季节直接进入春天的吧!同时,又像是对“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菊花们的一种宣战。在这个季节里,的确常有一些英姿飒爽的菊花的——深秋里的花,开起来总有一种兵气。“吹牛吧,看谁能撑到最后!”茶花们说。

⑥不久,菊花们果真知趣地“抱香枝头老”了,不再言当年之勇。再看那些茶花们呢,仍是一副傻傻的,壮志未酬的模样。难免不让人为其捏把汗,大雪不日将至,不知那些如婴儿般尚在襁褓中的花蕾,将会是一个什么下场,剧情在此让人紧张。记得有一女友曾对我说过,春天尚早,茶花已经开了。她以为茶花是春天的花。不管怎样,这表明它是会越过冬天的。

⑦闲时,去一朋友的工作室,看到他为一女孩儿拍的写真。波浪长发,有大风吹过的痕迹。然而就在那个凌乱的边际,别了一朵艳艳的玫红色茶花。风尘之美!此时,仅用妩媚来形容是不够的了。突然明白,小仲马为什么将他笔下的玛丽·杜普莱西称为茶花女了。她和茶花有着相同的属性,是风尘味的,生活的风尘,爱情的风尘,理想的风尘……集了一身。但它又会引导着人,跌进美丽和妩媚的崖谷。

⑧茶花耐看,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唯一遗憾的是,它没有香气。仿佛山没有水,人没有灵魂和思想。但这也似乎没什么不好,没有谁的命运会是完美的,这并不妨碍有人将赋的文体赠与它。

⑨很久之前,我也曾惯性地认为,花开即意寓着温暖的到来。这也是我对冬日茶花之风尘感慨的原因。

⑩犹记得,那年春天,桃花的屋还黑灯瞎火,我从城市的一个角落启程,寻找一份新的开端。突然,我看见了红艳艳的茶花,只不过,已是一地凄红。是夜晚的春雨,摧灭了她春日的梦。心里格外的悲伤:它忍冷挨冻地越过冬天,到底,还是落红,在季节真正明亮之前。和玛丽·杜普莱西的命运还真有点像!

(选自《扬子晚报》201221)

1. 概括文中茶花的形象。

2.请探究作者笔下的“茶花”具有哪些深刻的意蕴。

3.分析第⑤段的表达特色。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098316424)

篇5:影视作品鉴赏音乐剧《猫》鉴赏

《猫》的剧本取材于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尔斯·艾略特1939年创作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而从小就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安德鲁·劳伊德·韦伯,1977年开始着手为《擅长打扮的老猫经》编配音乐。

由于起初这首诗没有戏剧情节,没有戏剧张力,不具备创作为音乐剧的条件,韦伯只打算写一些在舞台上演出的散曲。在1980年的爱德蒙顿音乐节上,韦伯公演了他写好的几个片段。艾略特的遗孀瓦莱里·艾略特也参加了音乐节,并且带给韦伯许多艾略特没有发表的诗和故事。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世界名曲的《回忆》的原型《魅力猫——格里泽贝拉》。

后来韦伯与特雷沃尔·努恩等人经过共同努力,《猫》剧诞生了。音乐剧《猫》的音乐与舞蹈一样非常动人。全剧近三个小时,共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场面的舞曲之外,前后四次出现的主题曲《回忆》更是一首百听不厌的金曲。全剧几乎有舞必有歌,随着不同角色的出场不断地变换音乐主题。从猫之命名、Jellicle舞会之邀、到唱反调的搞怪猫、再到年华褪去的Grizabella,音乐从最初的由远渐近,到摇滚乐风的「The Rum Tum Tugger」,以及《memory》,配乐从大提琴沉稳的弦乐低音,中间大提琴木管乐的舒缓,慢慢到铜管乐来势汹汹的气势,无不令观众陶醉其中不能自拔。而在剧中四次出现的《回忆》(memory)更是已经和《猫》剧紧紧地连系在一起,成为该剧的招牌和象征。在音乐形象的铺垫方面,《猫》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这样不同形象通过各异的音乐来达到的,如,如犯罪猫,它无恶不作,甚至绑架德高望重的领袖猫,每当有它出场,音乐都显得阴森恐怖;小偷猫,它的音乐通常是伴随着跳音,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鬼祟,令人可笑又可恨。

在音乐结构安排方面,全曲主要有三个主题,它们穿针引线般将剧中各个角色联结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有群猫聚会的欢快的《杰里科猫之歌》的主题;有表现领袖猫的柔美的长笛主题动机;有表现核心角色魅力猫的阴郁伤感的主题动机。在全剧中,这些主题在不同的情节中以重复,模进,紧缩,扩展,变奏等形式出现,贯穿全剧,给人以提示和渲染情节的作用。而其余神态各异、性格迥异的猫,则由丰富多彩,形象鲜明的音乐来表现。

在音乐衔接推进方面,音乐剧中音乐的衔接是自由、宽容的,它并非将音乐排在了第一位,而由各个不同的因素,如对白、舞蹈、剧情共同来完成表达。在全剧的立意框架下,音乐的衔接则是利用剧情、利用对白、利用舞蹈、利用音乐的层层递进升华进行转换。有用一只人类的鞋的掷出来打断猫的合唱,用对白来缓解聚会的热闹气氛,缓解观众神经,用独舞过渡,表达舞会的开始,用接二连三的欢乐舞曲积攒情绪,为之后情感的爆发做铺垫。

《猫》像一个大杂烩,吸收着各式各样的体裁形式。整体风格上显得轻松活泼、诙谐有趣,表现了作曲家的鬼斧神工、丰厚的作曲功底。在其中,以爵士乐为主,表达聚会的欢快,同时快节奏、快速度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极大的调动了观众们的热情。除了爵士乐,还有西方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宗教音乐,来表现猫族的虔诚。剧中还穿插了剧中剧的富有民间风格的苏格兰风笛音乐;还有优雅的舞剧;当然,缺少不了具有时代感的流行音乐。它们的每段分曲独立存在,节奏丰富,旋律动听,时而俏皮、时而奔放、时而冷艳、时而伤感、时而无奈、时而讽刺、时而深沉、时而热闹、时而冷漠、时而狂欢、时而歇斯底里、时而温馨从容。

剧中的名曲《memory》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随着它安静平和的曲调,讲述了一只被称为“魅力猫”的动人故事。“魅力猫”—— Grizabella,曾经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只猫,可是它厌倦了猫群的生活,离开了猫族去到了人类的世界。但是,它并没有因此感到快乐,当她最后回到猫族的时候,它已经变的蓬头垢面,落魄不堪,再也没有了昔日的 “魅力”。所有的猫们都厌弃、远离、歧视它。不属于任何一处的它,只能整日和memory度过。有过昔日辉煌又有如今糟粕的她,深情地唱出了她对幸福与生活的感悟和体会,触动了猫们的心灵,唤起了猫族对她深深的同情和怜悯,最终她获得了升天重生的机会。

《memory》的确是一首不同凡响的歌曲,那提琴组挥弦拉出了的阵阵悲伤深深地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魅力猫”的表演者是有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之称的依莲·佩姬,那一双水灵动人的眼睛,更让人从内心对“魅力猫”产生了怜悯。虽然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的表达,但由演唱者带有一丝微笑的唱出这句歌词的时候,却那样地让人心痛,让人不敢去想在这微笑的背后隐藏了多少的心酸和悲痛,这样的坚强又是经历了多少伤心才换来的。当歌曲到达高潮时,伴奏突然由低音提琴巧妙的切换到了高音提琴,将歌唱者所表达的情绪升华到了极点,道出了“魅力猫”内心深深的渴望:

Touch me 靠近我吧!

It is so easy to leave me 离开我是如此的容易

All alone with the memory 就让我独自留在凄凉的回忆里

Of my days in the sun 回想那些曾经灿烂的时光

If you touch me 但如果你靠近我 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 你就会了解什么是幸福

Look, a new day has begun...看,新的一天,已经到来„„

篇6:古诗鉴赏: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篇7:影视鉴赏复习提纲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影视鉴赏?应该如何理解影视鉴赏?

答:一般的影视观看活动并不等于影视鉴赏,影视鉴赏是观众观看电影作品时候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观众通过影视影像和语言、音乐等媒介,获得对影视作品所所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一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

对于影视鉴赏的含义应该从两方面加以理解:A,影视鉴赏是一种认识活动。一方面,观众通过感知影视艺术的形象,通过影视作品这面“生活的镜子”来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从而更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另一方面,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只有通过这一认识活动,才能最终得到实现。B,影视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影视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反应,既有审美对象——影视作品的客观原因,更有鉴赏主题的主观因素。影视鉴赏中情感反应的主要来源是作品所展示的艺术世界中活跃着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当观众在鉴赏影视作品,沉浸到眼前的艺术世界中时,他可以暂时忘却现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2.电影艺术

答: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明显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它的艺术门类是不知道自己生日的,而电影知道。本篇论文就从这一不同点入手,从电影艺术的产生开始,论及电影的语言。它的基本语汇是画面和音响;蒙太奇则是贯穿其中的语法和修辞手段;擅长拍摄运动着的对象,也让运动性成为了电影的语意。画面、音响、蒙太奇和运动性,让电影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魅力更突出的展示在有电影语言产生的电影的特性之中。

电影的艺术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言的。本文选择了戏剧、小说、绘画、电视作为电影的比较对象,从各个角度论述了电影艺术的特征。假定与真实、扮演与制作、旁观与同化之间的区别划分了戏剧与电影的界限;演故事与讲故事、观看与阅读、时空综合与时间性让电影与小说区别开来;即便是与具有很多共同“语言”的电视相比,由于其观看环境与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叙事的完整性和片断性上相互区别,并且在画面与声音上各有侧重,这些区别也让它们作为两类不同的艺术而存在。

所以,与戏剧相比,电影是体验真实的“梦境”;与小说相比,它是呈现于时空中可视的故事;与电视相比,它是必须在影院环境中观看的,具有仪式性的一项活动。

3.简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

答: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第一部电影诞生。拍的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主演是谭鑫培,说明第一部片子就是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在一块儿,就是京剧。到1949年是中国电影拓荒时期和初步形成规模的时期,这一段当中主要出现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变化,尤其是30年代以后共产党介入电影业,开展了一个主题电影的工作,就把早期的《鸳鸯蝴蝶片》、《鬼怪片》拉回了现实,投入了抗日和民主的洪流,当时拍的《余光曲》获得了莫斯科电影奖,还有1935年拍的《风云儿女》部片子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拍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比如说《马龙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歌颂光明,引导人们向着光明的路上飞奔。

第二个阶段从1949年到1966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成立了北影、上影、长影等一些电影基地,以它们为骨干也成立了一些电影厂,每一年都做出了很多好的影片,尤其是1959年到60年初这一段,当时出的《难忘的1959备忘录》、《早春二月》、《阿诗玛》、《五朵金花》都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当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

从1966年开始到1978年是电影相对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在1976年之前,因为这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比较多的政治运动,四人帮控制着,但是就在这一段当中,电影人顶住压力,拍出了《创业》、《海峡》、《闪闪的红星》,而且有一些得到了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肯定。从1978年到90年代,开展了思想解放运动,拍出了《芙蓉镇》这一批带有伤痕的电影,而且拍出了《开国大典》、《大决战》这些革命历史大片,形成了一次新的高潮。

从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电影除了美国一枝独秀以外,其余的民族电影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电影的发展,1996年专门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一个电影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影视河流”等等方针政策保证了中国电影的正常顺利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六大方针,2002年中国电影只有100部,2003年到了140部,2004年到了212部,2005年到了265部,而且整个票房开始上升,综合实力开始增强。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的好多影片进入国际市场,不仅得大奖,而且高居票房榜首。比如说《英雄》在国内创造了2.5亿票房,在国际上北美地区连续两周票房榜首,这是以往中国没有的情况,应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电影摄影的原理

答:首先是视觉暂留原理的发现和确立为电影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是视觉暂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时候可能见过并玩过一种叫做幻盘的玩具。在一张圆形的硬纸板上,一面画着一只小鸟,另一面画着一个鸟笼。当你拉紧系在纸板两端的绳子,让纸板快速旋转时,好像小鸟关在笼子里了。如在黑暗中点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圆圈快速挥动,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人圈。这些就是视觉暂留现象。是静止不动的呆照。但是,通过给我们以连续运动的幻觉,这就是运用视觉暂留原理而产生的效应。

其次,电影的发明是在摄影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影,而普通摄影的拍摄对象,一般只能是静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摄和表现出连续运动中的人和物。拍摄一个简单的动作竟如此困难和烦琐,如要拍摄快速复杂的连续运动,自然更加无能为力了。1888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制成了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才首次为电影摄影奠定了初步基础。还有,适应电影摄影需要的胶片,必须依靠化学工业及其技术才能生产,而胶片必须通过放映机平稳、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银幕上也并非易事,它有赖于机械工业为制作放映机提供先进的技术条件。

5.简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中国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当数1905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的《定军山》。这是一部短戏剧片,主演是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定军山》是谭派的保留剧目。本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的电影事业的萌芽时期。

1917年,中国有了第1所自己的电影企业——商务印书馆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样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纪录片、风光片,动画片都出现了,但基本上还是在探索阶段中。那时拍出的一些影片,如《严瑞生》、《红粉骷髅》等,无论在影片的内容上、艺术性上,都很低劣。不过那时也确有一些影片具有积极意义。如我国的第1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办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国人出资、中国人拍摄的《庄子试妻》成为第1部送到外国去的影片。1931年,还诞生了我国的第1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30年代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标志着左翼电影的兴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唤起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出了许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又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影片,如《春蚕》、《桃李劫》、《风云儿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狼山蝶血记》等。孙瑜执导的《野草闲花》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且其中的《寻兄词》开了我国电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渔光曲》,在中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电影艺术家对于电影语言的运用更加纯熟了,推、拉、摇、跟、升、降的摄法,各种蒙太奇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1937年以后,我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拍摄了《塞上风云》、《八14百壮士》、《长空万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等影片而物质条件技术设备极差的解放区也开始建立了自己的电影企业,1946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在现在的黑龙江省鹤岗成立,为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放后,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仅成立了许多新的电影制片厂,一些著名的优秀电影艺术家创作。拍摄了许多优秀的影片,而且涌现了许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钢铁战士》、《梁山伯与祝英台》、《聂耳》、《我这一辈子》等还在国际上获奖或者获得好评。十年浩劫,曾给中国的电影事业带来了极大损害。打倒“四人帮”以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空前繁荣的时期。许多新的题材、新的办法、新的电影艺术家大量涌现,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谢晋、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导演们拍摄了一批《天云山传奇》、《黄土地》、《红高粱》等有国际声望的电影,中国的电影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已稳步走向世界。

6.简述中国电影六代导演的划分标准及代表人物。

答:模仿与开创——第一代导演。张石川和郑正秋是最有代表意义,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电影开拓创造者。作为中国电影饿开拓者和建设者,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尝试与摸索——第二代导演。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活跃的舞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蔡楚生、袁之民等人。这些导演在默片领域和有声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这个时期也为电影导演施展了才华提供了一个很宽广的平台。

成熟与开拓——第三代导演。则是与新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步并进、共同成长的创造着,其中具有明显风格特征的谢晋、水华、成荫等人。作为时代的呼应者,他们的电影创作形成共同的趋向,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赋予的总体特征,如强烈的政治观念和阶级意识,明显的教化意图和拯救倾向。在艺术风格上,明朗、朴实、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同时也具有明显的风格差异。

继承与发展——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一般是指“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在电影美学范畴,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传统向世界电影的现代化敞开胸怀,中国电影掀起了一个新的历史高潮。这一世界,中国现实的主意的传统更为深入地呈现出来,创造了电影的又一次辉煌。大环境促使第四代导演在复苏之始就出手不凡,被激发的强烈的创造欲望得到最大的限度发挥。代表人物有黄健中、谢飞,吴天明等人。

探索与分化——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明显增多,无论是在题材还是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的传达出时代的特征。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李少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困惑与反叛——第六代导演。他们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的出现,在创作中也有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有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管虎等人。

7.电影音乐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能通过电影音乐突出影片的主题,达到歌颂主题思

想,帮助观众明确电影的思想意义。

(2)用音乐来加强剧中人物的动作、思想和心理活动

等,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立体化,更加鲜明动人。

(3)推动和帮助剧情的进展、延伸情绪等并起到连贯作

用和加强蒙太奇的组接作用。能用音乐和歌曲把一些原来分散的镜头组合成完整的有关联的艺术整体。

(4)描绘自然生活,描绘时代空间,描绘民间民俗,描

绘地方风貌,能引起观众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联想。

(5)擅长用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和改变影片的节奏

和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对刻划人物性格起很大作用。

(6)通过听觉感受使观众的心理感觉上形成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的立体感,因而使银幕形象更丰富、生动、真实,大

大加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世界电影的主要流派 答:(1)布莱顿学派

20世纪初 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2)欧洲先锋派

20世纪初强调先锋性和纯粹性,过分注重抽象的画面造型以及视觉情绪节奏;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电影是小众的无功利的纯粹艺术品;反对叙事,反对情节和人物刻画,主张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和空洞的抒情做为全部内容。反对理性,喜欢联想,拒绝现实,喜欢梦幻。

(3)电影眼睛派

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

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

(4)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20年代蒙太奇是电影的基础,在镜头与镜头之间运用对比、隐喻、重复、变换节奏等组合手法。

(5)英国纪录电影学派

始于30年代,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

(6)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20世纪30年代

特征: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缺陷: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

(7)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 意大利

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

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

(8)法国新浪潮电影

1959-1961 法国。强烈反传统、强调艺术创新;将抽象的哲理转化成具像的画面。作者电影往往集编剧、导演、对自、音乐,甚至制片于—身,形成了统一的制片方式。

(9)新德国电影

60年代处---现在。

1962年《奥伯豪森宣言》。

(10)美国青年电影运动

6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

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社会来源为“嬉皮文化”,摇滚乐,后现代诗歌。(11)新好莱坞电影

60年代--现在(30-40年代为古典好莱坞时期)

承认传统规律;承认明星制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给电影充实新的内容;利用和发展各种电影类型表现手段。

9.中国香港电影发展的启蒙期。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1896年初,路易.卢米埃尔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而电影就是这样传入香港。自他离开后,香港电影直至1898年才再有活动。当年,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这几部有新闻纪录的电影虽然不是香港电影公司的出品,可是它们是在香港拍摄的,内容又是香港景物,可以把它们称为「香港电影」。

从1896年到1903年,香港放映过一些很短的纪录片,每次放映十套以上。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有关报导是这样的:「现在中环街市对面,即同记办馆面前,准十五晚开演「成套戏本」(即整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法国导演下.齐卡当年的一部名片《基督的受难》。

1907年,香港有不少电影院纷纷开办,而且公映的次数和数量都较以往为多,因此被视为香港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年代。1909年完成的《偷烧鸭》,是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在香港拍摄的一部默片谐剧。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故事讲述一个小偷(由梁少坡饰演)想偷烧鸭,却被警察捉住了。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偷烧鸭》虽在香港摄制,却并非香港电影公司的作品。该片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结束了他在上海的电影事业,回美国路经香港时,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10.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由来

(一)对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1.从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到现在,在哲学、艺术和文化学界都没能给出后现代主义一个绝对的定义。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一书中曾对“后现代主义”和“ 后现代性”作了区分。在他看来,后现代性是一种与启蒙主义规范相对立的一种思想风格,“它怀疑关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的经典概念,怀疑关于普遍进步和解放的观念,怀疑单一体系、大叙事或者解释的最终根据。”

[2]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

[3]。在文化学界,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把“后现代主义”命名为“后现代社会”,而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名之为“后工业社会”,文艺批判家鲍德里亚名之为“传播信息的狂喜”时代。但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是对文艺复兴以来建立起来的“现代主义”的解构。它以反传统性、反理性、反主体性、反崇高性的形式来重新构建一种新的思想文化体系。11,(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二十世纪是电影艺术辉煌的一个世纪,这种由叙事艺术、图画艺术、语言艺术和表演艺术相结合组成的新的艺术形式在整个二十世纪展示了非凡的生命力。随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电影艺术不可避免地开始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从而,后现代主义开始在电影艺术中运用。后现代主义在电影艺术中的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2.1968年后的法国电影,尤其是戈达尔的影片和德国导演马里-斯特劳布的若干影片,已经包含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反叛精神和若干形式因素,如画面的随意拼贴、拍摄现场与电视采访的插入和故事情节脱离主题等颠覆传统电影艺术的手段。同时,在许多电影理论家认为,费里尼的《八部半》和安东尼奥的《女人的证明》等早期的反叛性电影也可以作为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先声。

3.到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电影开始大量涌现,在1982年波兰电影大师吉斯洛夫斯基拍摄的《盲目的机遇》,九十年代,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低俗小说》、德国导演汤姆-提克威拍摄的《罗拉快跑》和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的《重庆森林》等影片都开始大量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拍摄和表现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都越来越大。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12.摄影流派中的新现实主义 1.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2.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3.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13.什么是印象主义电影?

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14.什么是自由电影?

自由电影(free clllerna)英国国家资料影院于1956至l959年放映的六套实验性影片的总称,同时又是以这一系列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作的一次电影运动的名称。1956年开始,英国电影学会的实验基金会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同资助一批有志于“复兴英国电影艺术”的青年拍摄了一批短片,并陆续在英国国家资料影院公映。在上映影片的司时,这些青年导演联合发表了一些声明,宣布他们的创作目的是向社会上和电影界内部的保守观念挑战。他们强调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要求重视日常生活题材和创作中的个性表现.他们强烈希望摆脱电影制片业的商业桎梏,取得创作自由。

在自由电影的名义下拍摄的影片都是以表现真人真事为内容的,但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们忌讳用纪录性一词来描写他们的影片,因为他们认为,由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曾倡导用纪录电影来为政府机构或社会团体的利益服务,纪录性一词已含有粉饰和美化现实的涵义。这一运动的倡导人林赛·安德逊甚至宣称,纪录手法将妨碍电影杰作的产生。这些青年导演虽然对电影制片业持敌视态度,但并不反对同职业电影工作者进行合作。象瓦尔特·拉萨里和约翰弗莱彻等著名电影摄影师都曾为他们拍摄影片。自由电影运动同当时出现在英国文学界和戏剧界的反对保守观念的潮流也有密切联系,例如以反保守著称的剧作家约翰·奥斯本就同自由电影运动的主要人物在影片创作上有过密切合作。

15.什么是真实电影及其特点?

1950年代末开始的,一种以直接记录手法为特征的电影创作潮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 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

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尚.胡许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16.什么是第三电影?

第三电影 Third Cinema

泛指第三世界电影工作者所制作的反帝、反殖民与反种族歧视、反剥削压迫等主题的电影。其具体主张由古巴导演费南多.索拉纳斯与奥大维.杰提诺在1970年代初期合写的《迈向第三世界电影》(Toward a Third Cinama)一文,他们称资产社会依其封闭与被动的艺术观所拍摄的电影商品为「第一电影」,作者电影、巴西新电影、表现主义电影等强调个人经验的作品为「第二电影」,「第二电影」是第一电影的一条出路,但是已是体制的极限,而在革命中产生,与体制对抗的电影则是「第三电影」,亦可称为解放电影与游击电影。

这两位导演强调「第三电影」必须是制作体系无法吸收,且异于体制的须要。在《迈上第三世界电影》一文中,作者提到:「摄影机是影像/武器的无穷徵收者,放映机则是一秒发射24格的步枪。」

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及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梯诺于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索拉那斯宣称,“第三电影”的斗争目标是揭露“第一电影”(“以好菜坞电影为代表的帝国主义电影”)和“第二电影”(“以拉美国家模仿好菜坞电影的商业电影为代表的宣传新殖民丰义的民族电影”)的反动性。

17.什么是巴西新电影?

巴西新电影 Cinema Novo 指巴西在1960年代兴起的新电影运动,特色是以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有地方色彩的电影文化,以挣脱外来,尤其是北美电影文化的主导形式。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现实的观点较为犀利,美学原创力亦非常丰富。最早以葛劳伯.罗恰领导的电影合作社方式经营,重要导演还有鲁伊.盖拉、尼尔森.皮瑞拉等。他们的电影既反映了社会现实,也极力寻求大胆甚至古怪的美学风格,如罗恰的《黑神白魔》(1969)等。在海外影展亦有不错的成绩。巴西新电影曾被激进左派批判为太重美学意义,并在发展上与电影工业互相唱和。此外,巴西的观众仍然较喜欢重娱乐的商业电影,对于新电影较不接受。1964年巴西军事叛变,检查制度变严,而重要创作者如罗恰到海外拍片,所以新电影运动没落。但巴西新电影对于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以电影运动有不少的影响。

18电影是如何诞生的?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制成了电影视镜。它的形状像一只小箱子,里面装有放大镜,能让一个人观赏活动影片。由于电影视镜只有胶片而无银幕,故还不能算作电影。

1895年12月的一天,在法国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墙上挂着一幅几平方米大小的长方形白色幕布。屋里的人处于幽暗之中,一个个面对幕布,翘首以待奇迹的出现。随着一道刺眼的光束照射,白色幕布上出现了奇特的影像。尽管影像无声无色,却是那么形象、逼真。这是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俩发明的电影。从此,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电影的诞生日。

1896年在上海播放的西洋影戏,就是从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演变而来的。1905年,我国进口了一台手摇式电影机,拍摄了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出演的《定军山》。这可算作电影在中国的诞生。

19电视的产生与发展是什么?

1.电视的产生——电视产生的基础是无线电和广播的出现。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吉·贝尔德研制成功了机械电视系统,然而很快就被性能更好的电子电视系统代替。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电视的形式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演出。从此这一天便成了世界电视诞生日。新中国电视的诞生日是1958年5月1日。当天晚上7点整,北京电视接收机的荧屏上出现了“北京电视台”的字样。当天播出了座谈会,新闻记录影片、诗朗诵、舞蹈、科教影片等节目。

2.电视节目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节目也在发展。早期的电视节目主要是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电视剧等。早期的电视仅有节目的概念。电视节目只是单个节目的概念,节目与节目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如前所谈的新闻,体育比赛、电影、戏剧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栏目化已经成为电视节目制作和经营的重要手段。电视栏目是将同一定位,反映同一内容或同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个专栏,便其有固定的栏目名称、栏目片头、主持人、板块构成,风格特征、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予以播放。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说法》、等栏目。经济频道的《生活》、《幸运52》、《开心辞典》等栏目。综艺频道的《同一首歌》、《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栏目。电影频道的《流金岁月》、《佳片有约》等栏目。

20影视鉴赏中的文化储备包含哪几个方面?

影视鉴赏者在鉴赏之前,对鉴赏对象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如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恐怖片。这种选择既与鉴赏者的世界观,人生修养有关,也与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积淀和审美能力有关。这些都关乎一个人的文化储备。

(1)审美情趣——审美情趣表现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有人喜欢看恐怖片,有人喜欢看爱情片,有人喜欢看武侠片,有人喜欢看科幻片。这就是不同观众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2)文化积淀——文化积淀主要指鉴赏者知解影视作品所需要的知识存量。如果不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就看不懂《乱世佳人》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如果不了解苏联的卫国战争,鉴赏《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就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就要了解这部影视作品的有关情况。

(3)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鉴赏者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看电影或电视《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贾府,贾宝玉马上叹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接着又说:“似曾相识今谋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敏锐的感受力。敏锐的感受力是审美能力最基本的因素。审美能力对影视鉴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审美能力却不是轻易就能养成的,它需要长期的审美实践,才能养成

电影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1)电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尽管电影是诞生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之后的“第八艺术”,但它却包含着前七种艺术的众多因素。一部电影的拍成,是编剧、编辑、导演、演员、美工、摄影、作曲、录音、化妆、服装、道具等各种专门人才综合劳动的结果。可以说电影是对前七种艺术的兼收并蓄、熔于一炉。第一节

影视鉴赏的含义与过程:电影与电视

(2)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电影要艺术地再现生活,必须运用胶片、摄影机、照明、录音、洗印等包含现代科学技术的材料和设备。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光学、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都会参加到电影制作中来。因此,电影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

(3)电影是一门真实感最强的艺术——戏剧、音乐、舞蹈,较多地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假定性来表现生活。电影表现的则是实实在在的环境和实实在在的人。电影所展现的情景和刻画的人物形象,不允许有假定性。电影必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4)电影是一门受众广泛的艺术——一台音乐、舞蹈、戏剧的受众,即使连演一百场也不过几万人。一部电影可以拥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观众。一部电影可以翻制成若干拷贝同时在国内放映,还可以送往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

(5)电影还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电影一旦摄制完成付诸发行,如果发现还有什么不足之处,无论编剧、导演、演员,还是其他创作人员,面对银幕,都会因为无法挽回而感到深深的遗憾。因此,电影工作者在迷恋于电影魅力的同时,也常常感叹电影是遗憾的艺术。

中国的第五代导演

1,第五代导演主要是指“文革”时期被耽误学业,落脚在乡村插队或工厂从事体力劳动,新时期考入电影学院的第一批导演们,以及年龄、经历相近在80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导演们。开放的年代给予艺术创作创新的天地,他们的阅历给予电影艺术丰厚的内涵。新电影观念给予他们艺术表达创新的方向,同时又没有市场功利的挑剔和限制,因而使他们能够专心于艺术本身的探索与尝试,从而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影像本体变革成果。

2,第五代导演的重要创作特征是文化反思与哲理思考的自觉意识。比之以前的电影,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文化含量格外明显,无论在题材选择意义还是观念表达方面,都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特征。而注重影像本体意义,创作性的影像语言表达,则是他们超越传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当今影坛大名鼎鼎的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以及李少红、黄建新、夏钢、周晓文、孙周、何群等人。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

1,第六代导演也称“五代后”或“新生代”导演,用来统称学院派年轻导演和90年代以来有作品面世的新晋导演。他们与前几代的人员统一、边界清楚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他们带有很强烈的不确定特征,有些人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是第六代导演。他们也未能从产生之初的星星之火而蔓延为燎原之势,但是凭着自身的锐气和才气他们勇敢地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以创新和反叛为自己在第五代导演的环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2,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没有统一的风格和集体标志,他们以个体形象而不是以群体面目出现,在创作中也各自为政,作品更是纷纭复杂,极具个性色彩,这也许就是90年代以来电影多元化的最形象的显现。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管虎、冯小刚、路学长、霍建起、冯小刚等人。

美国的奥斯卡金像奖

1,当前世界上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颁发。最初奥斯卡奖的授予,采取宴会形式,以后改为发奖大会,后又在发奖大会上增加了文娱节目。自第一届以来,除了1930年和1933年外,都是每年举行一次。1927年5月,在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成立的宴会上有人建议,为了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对有成就者应给予奖励。当时叫这个奖为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奖,简称“学院奖”。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叫“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奥斯卡只是一个别名。

2,奥斯卡奖杯的主体为一座高13.5英寸、重3.9千克的镀金男像,由美国著名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设计。按照奥斯卡奖有关的评选规则,一项奖的获得者只能领取一个金像奖座,如果一项奖有两个人共获,则应分别授予他们每人一个金像奖座。金像奖的样子是裸体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握着一把长剑,站在一个五环片盘上。每一个环代表影艺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部门:制片、导演、编剧、演员、技术人员。

3,最初的奖座由梅耶拨出五百美金交给乔治制作。奖座高十三寸半,重27·4磅,内里是合金,外表鍍上一层金色薄片,看起来闪闪发光,所以称为金像奖。金像奖图样的设计是出自赛奥克·吉朋斯。他当时在米高梅公司担任美术师。上司梅耶指定由他担任这项工作,而吉朋斯是影史上最杰出的美术设计之一,他不仅设计了金像奖,日后更得到了金像奖。从第二届开始到第廿九届为止,28年间级共获得了三十九次提名,其个人独得了十一次金像奖。由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优秀影片,吉朋斯几乎都参加美术设计工作。

戛纳国际电影节和中国部分获奖人

1,戛纳电影节成立于1939年夏天,而其间因二次世界大战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财务因素等原因,曾断断续续进行数年。1969年后的影展活动日渐稳定,且增设了“导演双周”,到1971年后,市场交易就愈来愈热门了。在短短双周之内,影展的活动分为六个项目:“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有两组的评审委员分别评审长片和短片。“正式竞赛”部分由各国电影文化界人士组成,其人选都是颇有声望的导演、演员、编剧、影评人、配乐作曲家等。由其中一名担任主席,然而,主席常会影响到大奖评审的客观性。所以,最近几年常遭人诟病。另外,在非竞赛的部分,主要则是提拔新人,以及让杰出的非商业影片有机会公开映演,且“导演双周”及“一种注视”几乎已发掘了不少有潜力或已成功的导演。

2,有关奖项部分,则分为“金棕榈奖”、“评委会特别奖”。第一个奖属于大奖,算是最佳影片,象征了导演的最高荣誉。第二个奖常选一到三部优良作品颁发。另外还有一些名目不少的个人奖,如:“最佳导演奖”、“最佳演技奖”、“国际青年批评家奖”等。竞赛部分通常从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为开幕或闭幕的影片,不参与竞赛。80年代以来,亚洲电影特别是中国电影几乎得遍了包括德国柏林、意大利威尼斯、法国戛纳三大顶级A类电影节的奖项。

3,陈凯歌:获得了目前中国唯一的戛纳最高奖——金棕榈。他对戛纳奖一直不懈追求,从《孩子王》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直到2001年和6位世界名导合作,拍摄了《10分钟年华老去》。巩俐:她是中国去戛纳次数最多的演员,曾携其主演的《菊豆》、《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霸王别姬》、《刺秦》等作品参赛。1997年出任戛纳影节的评委。虽然她没得过戛纳奖,但其笑容风靡戛纳。张艺谋:1990年送的《菊豆》铩羽而归,1994年送的《活着》败在《低级小说》手下。两年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终于捧回摄影技术大奖。葛优:电影《活着》对葛优的意义远远大于张艺谋,戛纳称帝对他的表演事业是个里程碑。之后,他坚持走商业明星的路子,成了大腕。

二,论述题。

1.概括影片《勇敢的心》剧情。

在威廉·华莱士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格兰的英雄马索·华莱士在与英军的斗争中牺牲了。幼小的他在伯父的指导下学习文化和武术。

光阴似箭,英王爱德华为巩固在苏格兰的统治,颁布法令允许英国贵族在苏格兰享有结婚少女的初夜权,以便让贵族效忠皇室。王妃伊莎贝拉是个决断的才女,她知道这道法令会让英国贵族有意于苏格兰,但更会激起苏格兰人民的反抗。年轻的华莱士学成回到故乡,向美丽的少女梅伦求婚,愿意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然而梅伦却被英军无理抢去,并遭杀害,华莱士终于爆发了。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后”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

苏格兰贵族罗伯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杀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兰护国公。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英王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英王汇合了爱尔兰军和法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倍受打击。

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了阴谋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对父亲的诡计感到怒不可遏,华莱士终于被判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所有人。几星期后,在受封时,罗伯高呼前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

2.概括影片《花木兰》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徵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

3.故事由一个美国士兵克里斯泰勒给祖母写信的形式展开叙述。一九六七年,19岁的克里斯泰勒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大学生,他放弃了学业,和其他参战的美国士兵一起,乘坐C-130

运输机飞抵西贡。

到越南后,他被编在一个步兵排里,在毗邻柬埔寨边境的热带丛林里执行任务。泰勒所在的步兵排里有各种各样的人,对泰勒影响最大的要属巴恩斯中士和伊莱亚斯中士。他们俩是一对好朋友,在越南战场并肩作战多年,但两人对战争的看法却完全不同。由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巴恩斯的心肠变得极为冷酷,几乎成了一架疯狂的杀人机器。而伊莱亚斯则没有丧失理智,他认为即使在残酷的战争中,也要遵守必要的行为准则,不能乱杀无辜。两人都以自己的观念影响着泰勒,而泰勒则徘徊在两者之间,极力想弄清战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影片具体表现了克里斯泰勒参加的四次战斗。泰勒第一次参加巡逻是在一个夜晚,他们遭到越军的伏击。眼看着一个新兵倒在自己的身边,泰勒吓得呆若木鸡。第二天清晨,当他们进入一个越南村庄时,看见一棵树上吊着一个美国兵。整个野战排都疯狂起来。进村后,见人就杀,克里斯也端起枪对准一个吓得发呆得越南人得双脚就是一排子弹。巴恩斯下令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整个村庄,疯狂地屠杀村民。伊莱亚斯却保持着冷静,极力劝阻巴恩斯得暴行。两人因此而大打出手,关系搞得十分紧张。巴恩斯因伊莱亚斯将情况向上级汇报而更加怀恨

在心。

一次,这个排在密林中遇到越军伏击,伊莱亚斯只身冲入敌后,泰勒和另一名士兵火力掩护。一阵激战之后,巴恩斯闻声赶来,命令泰勒背另一名受伤得士兵撤退,自己却潜入密林,举枪瞄准伊莱亚斯,连放两枪,当巴恩斯走出丛林时,正撞见返身而来得泰勒。泰勒追问伊莱亚斯得下落,巴恩斯慌忙掩饰,拉起泰勒直奔前来救援得直升机。当直升机缓缓升空掠过一片丛林时,泰勒突然发现满身血污的伊莱亚斯正在丛林中急奔,几十个越南士兵在他身后紧追不舍,伊莱亚斯终因伤势过重倒地身亡。泰勒痛苦地扭头逼视巴恩斯,巴恩斯忙掉头望着窗外。在一次更大的战斗中,美军阵地失守。美国空军对失守的阵地进行扫射、轰炸。巴恩斯想乘混乱之机杀掉泰勒灭口,正在这时,一颗炸弹落下,两人都失去了知觉。当他们醒来时,巴恩斯命令泰勒去找军医,泰勒端枪对准了巴恩斯,毫不犹豫地扣动了扳机。

战斗结束了,双方伤亡惨重,负伤的泰勒乘直升机离开了战常此刻,他思绪纷乱,就像

刚从一场噩梦中惊醒。

4.概括影片《投名状》剧情。

1870年秋,大哥一身官服,在城墙顶俯瞰自己的就职典礼舞台;充满理想、胸怀壮志的他,如果没有走上这条不归路,极可能是推翻腐败清庭的新中国革命者之一,创大事业名留青史,可惜……

两个强盗和一个女人改变了他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这两个强盗是曾跟他矢誓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二哥和三弟,而那个女人正是二哥的妻子莲生(徐静蕾饰演)。

率性而为的二哥,乃一条光明磊落的好汉,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二哥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把自小成为孤儿的三弟视如亲弟。

三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男人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杀手的狠冷,更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因此在他的生命中,同生共死的兄弟情义是他视如生命的永恒感情。自从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这个陌生人为替他挡箭而受了伤,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天生的狂热使然,他对大哥的崇拜竟超过他对二哥的崇拜。

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三弟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带领他们投效清廷,二哥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大哥。

作为男人世界中的一个好兄弟,二哥在女人世界中却是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不合格的丈夫,浓烈的大男人热血,令他少了那种迷住女人的浪漫魅力;他的妻子莲生却偏偏又是那种深信一见钟情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尽管他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尽管他很努力的去关怀莲生,但目不识丁的他就是没有莲生所喜欢的文人书卷气,始终得不到她真心的爱。

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借助以二哥、三弟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暂时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屠杀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只为怕降兵造反。他利用三弟的狂热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那一边。

本来,大哥距离成功已仅有一步之遥,但他的作为伤透了对他崇拜不已的三弟。就在就职大典上,就在权势如日中天的最辉煌时刻,大哥竟横死于刺客之手……

5.概括影片《阿甘正传》剧情。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在学校里为了躲避别的孩子的欺侮,听从一个朋友珍妮的话而开始“跑”。他跑着躲避别人的捉弄。在中学时,他为了躲避别人而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就这样跑进了大学。阿甘被破格录取,并成了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大学毕业后,阿甘又应征入伍去了越南。在那里,他有了两个朋友:热衷捕虾的布巴和令人敬畏的长官邓·泰勒上尉。这时,珍妮已经堕落,过着放荡的生活。甘一直爱着珍妮,但珍妮却不爱他。在战争结束后,甘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在一次和平集会上,甘又遇见了珍妮,两人匆匆相遇又匆匆分手。在“说到就要做到”这一信条的指引下,甘最终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在他的生活中,他结识了许多美国的名人。他告发了水门事件的窃听者,作为美国乒乓球队的一员到了中国,为中美建交立下了功劳。猫王和约翰·列侬这两位音乐巨星也是通过与他的交往而创作了许多风靡一时的歌曲。最后,甘通过捕虾成了一名企业家。为了纪念死去的布巴,他成立了布巴·甘公司,并把公司的一半股份给了布巴的母亲,自己去做一名园丁。甘经历了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时期,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依然如故,纯朴而善良。

在隐居生活中,他时常思念珍妮。而这时的珍妮早已误入歧途,陷于绝望之中。终于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她和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在一天夜晚,珍妮投入了阿甘的怀抱,之后又在黎明悄然离去。醒来的甘木然坐在门前的长椅上,然后突然开始奔跑。他跑步横越了美国,又一次成了名人。在奔跑了许久之后,甘停了下来,开始回自己的故乡。在途中,他收到了珍妮的信。他又一次见到了珍妮,还有一个小男孩,那是他的儿子。这时的珍妮已经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甘和珍妮三人一同回到了家乡,一起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

珍妮过世了,他们的儿子也已到了上学的年龄。甘送儿子上了校车,坐在公共汽车站的长椅上,回忆起了他一生的遭遇。

6.《秋菊打官司》影片的剧情。

答: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她从乡里告到县里,又从县里告到市里,各级裁决都判定村长赔钱,可是村长一直不肯正式认错道歉。

秋菊不服,再向市中级法院上诉。在除夕夜,秋菊难产,村长不计前嫌,组织村民连夜把秋菊送到医院,使秋菊顺利生产。秋菊以为她与村长之间的官司就此了结,不料市中级法院此时判决下来,村长因伤害罪被捕入狱。秋菊望着带村长的警车远去,感到茫然和失落。

深刻含义略„„

7.《南京》影片的剧情。

答:剧情分析,影片是从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深刻含义:(略„„)

8.《末代皇帝》影片剧情。

剧情简介,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

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略„„

9.《天下无贼》的剧情简介。

答:男贼王薄(刘德华扮演)和女贼王丽(刘若英扮演)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恋人。他们在一列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王宝强扮演)的农民,他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要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王薄和王丽最初想对他下手,后来却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并由此与另一个扒窃团伙(葛优扮演其头目)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亡命恋人。两人在富人家里设圈套,连骗带威胁抢走了男主人的宝马车,然后千里迢迢到西部将车倒手卖掉。王丽发现自己已经怀孕,因此想脱离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出于对二人小偷身份的羞愧,令她怀疑自己和王薄能否当好家长,因此心情非常复杂,而王薄对这些无从知晓,两人在途中几次发生矛盾。在回程的火车上,二人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的民工,带着在西部打工挣下的一笔钱想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执意带着钱上了路,王丽因与傻根曾有一面之缘,深深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和他包里的钱,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而车上另有一扒窃团伙,想将傻根的钱偷走,于是,王薄、王丽二人与这个团伙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团伙头目黎叔意欲收服王薄遭拒,该团伙其他成员与王薄比试皆败下阵来,交手之中却被潜伏的警察把钱掉包,后警察现身,将双方逮捕,黎叔和王薄、王丽均欲从车厢上逃走,却相遇。王丽先走后,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与黎叔交手不敌,临终时意欲惊动警察,并发短信给王丽,安慰她没事,剧终黎叔被捕,画面定格于王丽。略……

篇8:浅析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鉴赏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1.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被称为是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的曲目是《和平进行曲》, 是由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正式发表的, 中国钢琴民族化创作的帷幕就由此中国钢琴作品拉开了, 也就代表着中国开始有了自己创作和改编的钢琴作品。文化意义的中国钢琴作品的真正出现应当是贺绿汀的钢琴作品《牧童短笛》, 它1934年进入人们的视野, 出现于齐尔品 (俄国作曲家) 发起的“中国钢琴曲征集”活动中, 最具有代表性。它凭借简洁明了的旋律, 形象生动的勾勒出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历程中的里程碑, 带领着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进入了具有中国风味的时代, 有效的融入了中华民族音乐表现的艺术方式, 以其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钢琴创作, 开拓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新局面。

钢琴独奏曲《二泉映月》根据华彦钧的同名乐曲改编, 显现出独具特色的情致。它音色对比鲜明、织体丰富。《二泉映月》这首钢琴独奏曲是最传统的民间音乐用最典型的西洋乐器表现出来的范例。总而言之,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对比雄辩的说明, 只有吸取了民间的特色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才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 使作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因而也才真正成为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2.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具有通俗性

任何一种音乐作品的创作都是为给听众欣赏, 钢琴作品更是如此。因而人民的意见决定了对一部钢琴作品是否能够跻身优秀行列举足轻重, 如果钢琴作品不能得到群众额赞赏, 那么无论它从创作艺术上讲如何完美都无法配得上优秀作品的称呼。大众对钢琴的熟识程度正逐渐提高, 满足人民的审美需求, 适应人民的审美趣味是钢琴作品必须具备的审美特征, 非此这部作品无法得以长久流传。以此观之现今钢琴作品过多盲目追求个性、新异, 但这种作品因缺乏审美心理基础群众难以接受, 当然, 这样的作品要想流传开来也一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举个例子, 《黄河》, 凭借其本身的较高艺术成就, 普及程度在中国普通大众中较高, 可以说目前为止, 中国还没有任何一部其他钢琴作品可与之比肩。此外, 从审美需求角度来看待中国钢琴的发展, 不断加强钢琴教学和音乐教育的需要凸显出来, 只有这样, 大众审美文化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3.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特色化

首先, 特色化的乐器模仿手段, 中国钢琴音乐作曲家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 对吹拉乐器、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的音色进行模仿, 这就使中国民间音乐的意境和韵味在钢琴音乐中体现出来。《阳关三叠》和《梅花三弄》这两首钢琴曲就是弹拨乐器模仿的运用, 通过运用钢琴不同的表现手法, 在钢琴音乐中作曲家模拟再现了古琴声, 曲中用钢琴的依音模仿滚拂散音、琵音模仿古琴的单散音、和旋模仿复散音, 古琴音色的空旷之感在音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冀北笛音》则是吹拉乐器模仿的例子, 笛子的各种声音特点同样通过创作者不同的钢琴演奏手段得以再现, 笛声的花舌音、颤音、滑音通过钢琴的各种装饰音来模拟了出来, 飘渺悠远的笛子感觉听众在钢琴音乐中可以品味到;

其次, 特色化的和声和旋律, 在调式上, 中国钢琴音乐的旋律, 以民族五声调式为主, 就如黎英海的《绣荷包》《蓝花花》《嘎达林海》《三十里铺》《采茶扑蝶》等, 在旋律上, 转调在这些钢琴音乐有多次运用, 许多当地地区的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 从而呈现出了更加浓烈的民族化氛围。

二、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欣赏

1.《春江花月夜》——意境的完美把握

“意境”的塑造在我国传统审美概念中最为讲究, 无论是绘画书画还是诗词歌赋都十分讲究意境。意境落实在中国音乐风格上, 体现为情感交融与情景合一的效果, 要达到这种效果, 必须要有人声与乐器的绝妙配合。例如, 夕阳、扁舟、山川、月亮、暮鼓、花枝、树影等是钢琴曲《春江花月夜》中的主要意象, 这些意象组合如同将柔和清丽、色调淡雅的一幅水墨写意画在听众面前展现。曲中音乐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在含蓄恬淡的意境中体现出来, 这首钢琴曲因此而成为“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完美阐释, 经久不衰, 至今常演常新。

从演奏技巧上来看, 全曲中传统的变奏体结构的采用, 使得节奏呈现多变流畅的效果, 基础为高调式, 在变奏中将旋宫转调的调性对比进行了运用;从表现手法来看, 古筝、琵琶等的演奏技巧被巧妙借鉴, 对中国支声复调织体的表现方法有所吸收。全曲循序渐进的情绪扩展, 有着逐步增强的速度和力度的对比变化, 渲染润色十分细腻。

2.《平湖秋月》——气韵的表里相应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艺术作品强调情与理统一、文与质兼具、天人合一, 是人心与自然的交融, 滋长出的审美情趣中和平淡。“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有多种意义, 中国古代的哲人对这一概念都有所论述。儒家和道家学说都将心性论气, 强调主体在心性之内包容气, 气贯通, 而后韵足, “气”“韵”能合而一体、表里相应, 并由此达到推崇的境界。

例如, 《平湖秋月》这首钢琴曲。它由陈培勋改编自同名广东音乐, 在钢琴音色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 保持了广东粤曲浓郁的风格, 乐曲中包含着钢琴织体的充分运用, 琶音多种音型的贯穿使用, 描绘了一幅西湖湖光秀丽、风光旖旎的图画。充分继承了虚实相间、宁静淡泊的中国民族风格特征, 是一首极具演奏水平并十分受欢迎的钢琴作品。

3.《谷粒飞舞》——生活的完美演绎

《谷粒飞舞》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 以中国农村为背景, 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人民丰收时的喜悦心情和热闹的场景, 从侧面刻画了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带之情, 讴歌了劳动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贡献。整首钢琴曲以清新的曲风, 生动的音乐表现, 优美的旋律, 展现出高超的技术水平, 成为一首优秀钢琴作品, 极具表现力。

整首乐曲的风格演变包括欢快、活泼与抒情的风格, 悠扬的歌唱性具有鲜明的色彩。尽管这首钢琴曲篇幅十分短小, 但富于变化的曲调和音调, 十分自然的不同段落和部分的过渡和转接, 使旋律优美动听, 流畅自如。《谷粒飞舞》根据浙江民歌改变, 此作品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第一部分中, 展现了谷粒飞舞的场景, 乐曲采取中国最通行的锣鼓节奏, 听到此部分, 丰收忙碌的景象浮现眼前。漫天纷飞的谷粒中, 人们脚踏打谷机, 热火朝天地进行丰收劳作;第二部分中, 旋律逐渐变得悠扬抒情, 展现的是农民围在一起小憩, 休整忙碌的劳作。此部分音乐流畅, 然后歌曲开始歌唱丰收, 描绘了一片欢庆场面和欢快的心情;第三部分有第一部分节奏的再现, 描绘了一派喜庆场面, 锣鼓喧天;采取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大力度的强奏, 推动乐曲进入另一个高潮, 表达出了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总之,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创作上的主要是以“民族化”的旋律风格创作为主, 节奏节拍具有民族特色, 同时, 还通过通俗化以及特殊化的乐器模拟, 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钢琴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探索创作之后, 中国钢琴音乐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但是, 与西方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意境表现和音乐作品的深度等方面。中国钢琴音乐至今仍处在发展的不成熟阶段, 需要努力, 不断进行发展, 但我们充满信心,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今后的发展中定会有不一样诠释, 体现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席悦.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特色[J].青春岁月, 2012 (04) .

[2]张卫华.传统与现代的完善结合[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5.

[4]张璇.论中国古曲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D].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影视作品鉴赏教案】相关文章:

影视鉴赏课之影视艺术论文04-24

影视鉴赏习题05-24

影视鉴赏心得04-07

功夫影视鉴赏04-08

影视鉴赏引言06-02

影视鉴赏论文范文05-10

法律影视鉴赏范文05-25

英文影视鉴赏范文06-04

影视鉴赏作业答案07-25

影视鉴赏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吉祥春节对联下一篇:公安扁平化指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