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作品教案

2024-04-08

广播电视作品教案(精选6篇)

篇1:广播电视作品教案

2011福建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广播播音参评作品点评

宋 康

此次参评的广播播音作品共23件,其中,新闻作品9件、新闻专题8件、新闻评论1件、文艺5件,入围16件。总体而言,鲜有振聋发聩之作,即便是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

被评为一等奖的作品有3件,分别是:《风从大海来》《中国,别一直按着“快捷键”》《英雄不寂寞—“莆田三兄弟”义举引发如潮爱心》。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赵彬演播的《风从大海来》专为厦门特区成立30周年而作,显得厚重而大气;泉州人民广播电台赫明春播报的评论《中国,别一直按着“快捷键”》是“7·23”动车事故后采制的一件颇具思考价值的作品,立意高远,角度平实而理性;莆田广播电视台方丽荔演播的新闻专题《英雄不寂寞—“莆田三兄弟”义举引发如潮爱心》,选取的是被广为传颂的“莆田三兄弟”见义勇为的事迹,唱响了正气之歌。三件作品都属于重大、热点题材。好的作品为播音员提供了良好的播音二度创作的激情,因而基本上实现了题材风格与有声语言的和谐统一,准确生动,既有磅礴大气,又有细腻深情,语流疏密有度,庄重大方,“播”与“说”、“评”与“论”相得益彰,彰显了演播者对原作的驾驭能力。

每次播音主持评奖既是发掘优秀作品的过程,也给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同行提供了研讨、切磋专业业务的好机会,由此可窥见全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现状,为今后的走向提供参考。广播播音组的评委们从广播播音参评作品中发现了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归纳如下:

一、播音员要更加注重基本功的夯实。从参评作品中可以发现,不少播音员忽略了对播音基本功的训练,功底不扎实,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一些吐字归音不到位,重音、停连不清晰,播讲状态与作品不吻合,气息不讲究,„„诸如此类的播音技巧问题,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在播音与主持两大表达类别中,播音被视为要更具功力方可驾驭自如的类别。“话筒前一分钟,话筒后需十年功。”良好的语言和技巧等基本功的训练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

二、播音员要做语言规范的楷模。每次的播音评奖,都会出现由于读音错误而导致作品奖次不得不被降级的结果,此次也不例外。播音员要做纯正、准确的普通话的示范员,在不能确定某字某词的准确读音时,切不可凭借想当然,按照自己的习惯性印象来演播,而一定要查阅相关的资料细加求证,备稿时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手中的稿件,以免贻笑大方。

三、播音要尽量与作品内容互动融合。播音员多半是借助记者、编辑采编的稿件,用有声语言进行再度创作,如对作品未能充分理解或完全未参与作品的采编,便容易出现作品与播音相分离的现象。杜绝出现该现象的对策是:播音员要尽可能地参与到作品的一度创作中,走出演播室、录音间,到采访的现场去亲身感受新闻事件,这样才不至于在传达作品时完全置身事外,为播音而播音。

四、播音风格应力求与时代接轨。一些县级台的作品,乍听恍如时光倒流,陈旧、过时的播音技巧、风格仿佛把人带回到十多年前。时代的变革必定会带来节目内容及播音技巧、风格的改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OUT,变革对播音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探索、创新中前进,在前进中求生存、求发展。虽然大多数县级台的条件和设备与省市级台不可同日而语,但网络时代为收听节目带来了便捷,借助网络在线收听全国各地的广播节目或微电台已不再是一件难事,学习的途径四通八达,关键是我们的播音员是否有这份进取心。

五、要把握好“播”与“说”的分寸拿捏。近年来,很多电台的节目都在努力改革与创新,引入适合广播特色的新元素,许多节目由录播改为直播,以快速、准确、权威的报道在第一时间引领舆论。与此同时,还增加了评论的力度,提升了舆论引导力,加大了民生新闻的数量,彰显“以人为本”的媒体责任,增强了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公信力、亲和力。这些理念都会直接带来对我们播音员在节目中的作用及播报方式的改变。从“播”到“说”的改变会拉进广播与受众的距离,但播音员不能一味注重亲和,而应根据稿件的具体内容来处理好得体的分寸把握,做到不偏不倚、不失不过。

此次评奖还引发了我们对未来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些思考,比如,对广播电视行业新人的培养和老播音员主持人的余热利用问题;比如,广播在引入采访嘉宾的录音时,是不是不仅仅只是冷冰冰地播报某被采访者的名字,而应该使用更加符合广播收听习惯的“某某说”“某某认为”“某某强调”等。毕竟,广播的表现手法不像电视那样借助字幕就能一目了然,广播还是要靠有声语言传达细节的。

愿播音主持界的广播人对自己所热爱的这份事业更投入、更专注、更用心、表现得更加出色。

(点评者系播音指导、厦门广播电视集团节目中心副主任)

篇2:广播电视作品教案

小组成员:冉维佳(组长)李津 高月 陈婍烜

不同点:

1、是同一类型题材的电视新闻作品,都是关于刘翔在田径赛场上夺冠为国争光的报道;但报道的具体事件不同,是对同一类型题材不同事件的报道,时间上一前一后,一个是较前的奥运会夺冠的报道,另一个是较后的世界锦标赛创造世界纪录之后的报道,在时间上为纵向相关,两个作品放在一起也让观众从纵向上看到了刘翔作为一个运动员在短时期内充满爆发力的成长和他运动生涯中一个非常精彩的阶段;

2、世锦赛的报道中采用了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直接出现在新闻第一现场报道当

时刘翔比赛的情况,带来当时的现场画面,新闻时间地点形成统一,具有真实感和现场感,与观众产生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且时效性强;同时,能及时出现在重大事件的现场也体现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3、奥运会夺冠报道一直停留在一个现场即夺冠现场,现场声音画面错位组合,产生“1+1>2”的效果。而世锦赛中不仅报道了夺冠现场还延伸到发布会,灵活处理了固有理论的参考价值;

4、奥运会夺冠报道中的语言具有绝对性和主观性,语言使用上带有浓重的官方

色彩,比如“牵动着十三亿中国人的心脏”“注定要成为今晚全场的焦点”“所有人都在担心”,用词绝对性和主观性太强,超出了新闻的“合理想象”;而“这场巅峰对决”“生死对决”之类的用词不符合体育报道语言使用的恰当范围,带有浓重的江湖观念和暴力色彩,与体育精神有悖;相较而言世锦赛的报道中语言使用则较为客观适当,恰到好处。

相同点

1、两个视频都通过表现现场观众和媒体对刘翔的关注和簇拥来正面衬托出刘

翔获得荣誉后受到的追捧,而奥运会夺冠报道中加入了刘翔夺冠后其他运动员在一旁的落寞表现来侧面衬托出刘翔为国争光后的充满荣誉感的积极形象和胜利姿态,在这个细节处理上更加具有表现力;

2、都捕捉到了刘翔夺冠的最有价值、最精彩的新闻瞬间,着力的新闻眼相同,反复播放或放慢刘翔比赛冲刺的场面和夺冠瞬间,用新闻眼的扩张和放大来强化所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

3、都反映了媒体的新闻判断和新闻选择,所传递的新闻价值观也相同,传递了

篇3:广播电视作品教案

关键词:赏析,作品,诵读,写作

0 引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通过教师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 以便陶冶学生之心智情操, 提升彼等文学分析与鉴赏水平, 以及用手中之笔准确表现自我思维情怀, 艺术再现社会人生之能力。然浮躁堕落世风之浸染, 中小学功利教育之遗毒, 视觉化快餐化的网络文化之风靡, 大学课程改革中基础课之集体沦落, 未来就业之现实考虑等等, 让莘莘学子或疲于应付各种证件考试, 如驾驶﹑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普通话﹑教师资格﹑研究生入学﹑公务员选拔等诸多考试, 或奔波在做家教﹑发传单﹑摆地摊﹑开网店等各种兼职工作的路上, 或因担任大学社团的各种职务而琐碎着, 抑或沉迷于爱情和网络的甜蜜与虚幻中……总之, 大多数同学与经典﹑阅读﹑诗性﹑批判﹑精神﹑责任之间, 已渐行渐远。正如有文所言:“社会上存在着明显的‘重知识、轻修养, 重科技、轻人文, 重物质、轻精神’现象, 自然会出现文化使命感的丧失和人文精神关怀的淡漠。这种阅读消费的感官化、平庸化、娱乐化, 自然会造就一批‘空心人’、‘欲望人’和‘物质人’。”[1]如何改善上述不良习气, 需要每一位有担当之教育者的反思与行动。而笔者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读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在和四十六位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一年的交流对话中, 结合他们所学专业和就业前景, 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形成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 祈方家指正。

1 追慕大家沉潜学问之风

古典文学源远长, 博大精深, 就典籍而论, 有《尚书》之古奥艰深, 《易经》之玄妙精炼, 《论语》之简明畅达, 《庄子》之汪洋恣肆, 《诗经》之整饬典雅, 《楚辞》之瑰丽多姿, 《史记》之酣畅淋漓, 《汉书》之冷心冷面, 《文选》之沉思翰藻, 《世说》之隽永传神, 《李太白集》之飘逸高远, 《李商隐诗集》之幽眇绮丽, 《西厢记》之一往情深, 《窦娥冤》之悲愤沉痛, 《西游记》之光怪陆离, 《红楼梦》之寄寓遥深。就题材主题而说, 游子思妇之恋, 文士不遇之悲, 人生如旅之叹, 民生艰难之痛, 咏史怀古之歌, 山水田园之吟, 爱情难觅之伤, 友情弥新之赞, 侠肝义胆之抒, 沙场驰骋之壮, 市井风俗之摹, 书斋生活之描, 写景状物之咏, 自我情怀之发, 忠君恋阙之表, 谈禅说理之论。就体裁而言, 大而论之, 则有诗、词、文、戏曲、小说;略分之, 诗则有古体诗、近体诗, 文则有散文、骈文, 戏曲则有杂剧、散曲、南戏等, 小说则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就古代文学所承载的时代思想和文化背景而谓,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而以儒、墨为显学;汉代以儒学独尊, 杂以阴阳五行、法家之说, 且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互相争鸣;魏晋以来, 玄学盛行, 名教自然之争屡见不鲜, 并有释教思想之引入;入唐以来, 儒释道之势互有消长, 而彼此融合似指日可待。两宋时期, 三教水乳交融, 禅宗公案语录层出不穷, 理学援释入儒却力批佛道之弊;明清以降, 思想专制愈严, 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等, 迫使多数士子明哲保身, 转向朴学, 而如顾炎武、黄宗羲、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鲁迅等辈, 却在传统文化与西学之引进中, 沉潜于文章学问, 汲汲于世道人心之救治, 不仅成果斐然, 且道德人品让后生学辈高山仰止。

是以赏析古典精品之先, 吾先力图拉近学生与古典作品之距离。据吾之了解, 学子们于中学时代于经典名篇, 亦有接触, 然所学科目既多, 且杂有应付高考之多重目的, 故而所知实为有限。又古典作品在文字、文体与文化内蕴方面, 与今日之时代相距甚遥, 部分学子虽有爱好, 但古文之根基颇浅, 多愿读时人选择不精, 且错讹实多之选本、译本, 如《白话史记》, 若要其阅读《史记》三家注, 则畏难情绪溢于言表。时贤曾云己讲授唐诗时, 言及清人所编之《唐诗三百诗》无李贺诗时, 深以为憾。有学生立即拿出《唐诗三百首》, 李贺诗赫然在目, 且有四首。其初甚怀疑己之记忆有误, 转发现兹选本录有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之咏菊花诗, 即“飒飒西风满院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与“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二首诗, 顿悟此乃今人所编之伪滥本。因黄巢在清人眼中是乱臣贼子, 不可能把他选入到乾隆时代所编之《唐诗三百首》。倘有学子以此版本为据, 言清代政治开明, 并没有史家所谓之严酷文字狱, 岂不谬哉[2]。而大家学者, 多学风踏实, 成绩卓著。在教学之时, 余以时彦前彦在治学路上的故事为例, 适当介绍他们的传记和治学论著, 让学生在感动于大师们人生故事之基础上, 了解治学之基本方法与为人之道, 从而受到濡染熏陶, 并将心沉静下来, 即使以后面对人生之挫折和诱惑, 那些故事之明灯依然能昭示他、安慰他。正如司马迁在游览了孔子之故地, 观览了儒生们之礼仪演习后, 不禁引《诗经》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来表达对孔子之企慕。

2 坚守诵读、赏析与写作三者并举之风

无论是古代之诗词大家, 抑或是古典文学之研究者, 均重视诵读之功。如汉代王充在《论衡·自纪》中云“受《论语》、《尚书》, 日讽千言”。老辈画家兼诗人之范曾, 每日五点起床, 恒诵古诗, 故其能用八分钟快速背诵《离骚》全文, 并曰“三天不读诗, 口齿不香”[3]。清代桐城派之代表人物刘大魁在谈到古文鉴赏时, 指出“歌而咏之, 神气出矣”。确实, 古代诗、文、词以及戏曲, 与音乐之关系极为密切。俞平伯先生即云“古代诗乐同源, 歌诵一贯, 三百之所以可诵可弦可歌可舞也”[4]。是以古典文学多数体裁非常讲究声音之道, 押韵、平仄、选字率多有严格规定, 若赏析时不用吟诵方法, 读者很难体会其中之音律之美。二是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与古人神交, 探其深远之旨。谢榛《四溟诗话》曾谓:“熟读之以夺神气, 歌咏之以求声调, 玩味之以裒精华。”三是熟读背诵有触类旁通之效, 进而影响个人创作之思路与文辞。前人有言:“熟读胸中有本, 细作笔下生花”。词学泰斗钱仲联在回忆无锡国专学习时, 于当时背诵之功亦赞赏不已, “唐文治先生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注重诵读, 通过朗诵来表现对于古文辞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他当时已经双目失明, 上课时用助教。助教朗读一遍, 他阐述发挥一通。但这样的做法仅限于讲授《论语》、《孟子》之类。讲授古文辞时, 即使是长篇巨制, 也多由他自己全文背诵。唐文治先生的示范朗诵, 抑扬抗坠, 阳刚阴柔之文不同其调。学生们都仿效其读法, 每日之渊渊金石声充盈天地之间, 我们号称‘唐调’。当然, 朗诵并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要反复熟诵。由于我当时在反复熟读上多下功夫, 不少诗文名篇倒背如流。通过熟诵, 才能融会古人的精神于自己的面目中, 得心应手地具有写作骈散文、诗词的技巧”[5]。

在吾之具体教学中, 首先将拟讲篇目分作泛读、熟读、背诵三种不同类型, 泛读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了解文意;熟读者则规定学生朗诵流利, 能传达出作品之情韵;背诵者则让学生反复吟诵, 直至烂熟于心, 自然成诵。同时, 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之背诵能力, 如平时抽查法, 每一节课上课之前, 必留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背诵抽查;考试督促法, 如期末考试除填空题与默写题与名句与默写有关外, 赏析题之对象, 唯有诗文之题目与作者, 而无具体之文辞, 则鉴赏之前学生必须对文句了熟于心;定期举行诗文词朗诵与背诵大会, 通过此种活动激发学生之学习兴趣;教师背诵法, 对于所讲授之作品, 吾尽量不看教材讲义, 而是在看似随意中进行背诵, 以达到言传身教之目的;接力赛背诵法, 一人背出上句, 另外一人接着背下一句, 如此轮回背诵, 让学生在游戏的快乐中完成背诵的人物;化整为眼、为节法, 即抓住背诵作品之关键字眼与写作之顺序, 在理清作品之脉络基础上进行背诵。当然, 背诵之法多样, 要因人而异, 应采取不同策略以生发学生自主吟诵之动力。

如何赏析古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古典名篇, 看似简单, 却并不容易。在以往的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们三种不良倾向, 一是因古典文学研究者极多, 相关的赏析论著亦不少, 学生们唯须轻轻一点鼠标, 粘贴复制就可拿来应付老师,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二是习惯于将原本意蕴深厚的一篇美文剖析成不成文章的几大要点。三是完全脱离作品具体文字和整体内容, 对作品写作之具体背景与作家之风格倾向也茫然不知, 故而所谓之赏析与作品本身大相径庭, 与赏析的本质亦相距颇远。有鉴于此, 余作了以下方面的尝试:

在开学两三周内, 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节课的时间, 让他们赏析古典名作, 但规定必须把所有书本放进包里, 关掉手机以及其他通讯设备, 课桌上只要有本子和签字笔即可, 以杜绝抄袭之可能。在课堂外再布置一首古诗的赏析, 兹诗虽属大诗人之作, 然任凭学生们找遍图书馆或是在百度上搜索, 皆无相关之鉴赏文章。通过上述二次习作, 吾对彼等之水平, 存在之问题, 已有大致之了解, 此其一也。前人有言, 欲治吾国之古典作品, 应先通小学之音韵、训诂、文字, 旁及经学、史学、文献之学, 唯此才能真正进入古典作品之内蕴中。是以赏析之前, 须明了作品之文字, 不能人云亦云, 这是赏析是否深透之关键, 也是避免贻笑大方之前提。如苏轼之名词《水调歌头》之“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有人谓此二句表明东坡先生希企天上之生活, 亦有人言此表达了其在人间之逍遥。然斯二说均不准确, 上阕词人已言“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可看出其对天上仙境之怀疑恐惧, 而“何似在人间”又明确表示和自己影子跳舞的情形不像是在人间。联系词序作者言“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 兼怀子由”, 则恍然大悟, 原来词人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喝醉酒的时候, 既不是在天上, 亦与一般的人间生活有别。再如杜牧名篇《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其中“商女”二字一般论著和赏析文章悉解作卖唱于酒楼之“歌女”, 并云此诗主题是批判醉生梦死的封建统治阶级。但当代著名学者钟振振先生通过排比五代宋初之多条诗词材料, 得出“商女”的真正定义应是随商船漂泊的商人的女眷。并云“宋人叶桂女《咏江州琵琶亭》诗曰:‘乐天当日最多情。泪滴青衫酒重倾。明月满船无处间, 不闻商女琵琶声。’这里的‘商女’, 不就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吗”?在此基础上, 钟先生运用了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得出如下结论:

一、唐代商人娶妓女为妻妾的现象甚多, 故“商女”能“唱《后庭花》”是顺理成章的事。二、唐代够得上的达官贵人多在自家的府第园林或官衙内宴饮, 由家妓唱曲侑酒, 只有杜牧这样的中小官吏才是酒楼的常客。三、因此, 说杜牧诗旨在抨击达官贵人云云实在是一个误解。其诗的真正含义是:诗人生活在唐帝国晚期的风雨飘摇之中, 忧国之心不能自己, 因商女歌《后庭花》而牵动幽思, 念及国运, 发为咏叹, 是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6]

足见解除文字障碍于文章之理解具有莫大之功效。此其二也。传统古典文学教学中存在之弊端, 如过分注重文学史、意识形态灌输与理论阐释等, 应加以修正。吾之教学, 多从审美和艺术手法去品味作品, 将某篇作品放到特定体裁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 引导学生深入思索某类体裁艺术嬗变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而能把握作品艺术美的内在本质, 与同类作品的异同优劣, 进而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此其三也。赏析, 需要欣赏者将自我的情感投入到作品中, 这正如《文心雕龙·知音》所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并有自我的想象, 把作品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品味出来。然传统之疏通文句、介绍背景、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之分析归纳法有将意境浑融之作品支离之倾向。故余在分析作品之基础上, 用诗化的节奏、流畅的语言与充沛的情感, 将课前准备好的自我赏析之文在学生面前吟诵一遍, 让他们从感性的角度领会到鉴赏的内在之美。此其四也。须指出的是, 吾无家学之渊源, 中学时乱读书, 接触古典作品, 了解何谓文学是在大学之后。每每看到大家之文, 总感所知甚少, 深以为憾。因此, 向学生们推荐大家之论著实有必要。如学生们在完成鉴赏之文后, 吾在认真批改的基础上, 再在课堂上拿出学者之文加以对比分析, 鉴赏之得失, 学生们当深有体会。此其五也。

谈到文章诗词创作, 虽学校设有写作学课程, 但在我们的教学中, 依然加入了写作训练。缘我们的吟诵也好, 鉴赏也好, 最终之目的, 皆是希望同学们学有所用, 能真正提高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余在多年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过程中, 屡屡发现同学们要么大段抄袭他人之笔墨;要么语病频现, 标点错误;要么词汇贫乏, 语言枯燥, 更遑论古代诗词文之创作。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谢谦先生就曾痛心疾首地感叹, 学生们花了四年的时间来学习我们的专业, 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安身立命的基本本领, 改变个人和家庭的生存环境。倘若我们只是培养出了眼高手低的“绣花枕头”, 只熏陶出文学素质较好, 夸夸奇谈之无用书生, 这岂不是教育之过。传统古典文学之学习, 多是学习语言的艺术, 表达的艺术, 即“文章之学”。如姚鼐所编之《古文辞类纂》, 其之所以流行, 缘其可供士子练习写作。今日社会对文学与新闻系学生之需要, 殆出于能写一首好文章, 特别是应用类的文章。故谢先生指出, “古典文学的教学, 既要务虚, 更要务实, 以培养学生的气质、情趣、谈吐与文笔为主要目标, 让学生多读细读文学名篇名著, 从中体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古典文学的魅力, 并辅以背诵与模拟练习, 将古典名篇的语言艺术化为己有, 进而转化为一种实用的技能, 即能以优美的文笔撰写各类文章, 包括应用文、学术文和美文。”[7]具体到吾之教学, 有下列几种措施, 一是, 效仿程千帆先生所用之法, 最初之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用文言文与白话文写自传, 目的在于提醒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重要。二是, 培养学生在写作中的文体意识, 因不同之文体其写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有各自之要求。如词中小令与慢词, 小令寥寥数语, 首二句可用偏锋, 而结句则应有言外之意;长调章法布局则是关键, 其起承转合, 须开合呼应。三是, 模拟练习, 要求学生在具体写作中, 有意识地借鉴前人之语言文句, 即宋代江西诗派黄庭坚所提倡的“换骨法”与“夺胎法”。“换骨法”指袭用前人语意, 而改变原来的语言创造出新的语句这种点化方式;“夺胎法”则指沿用前人语意, 并在前人语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修饰、润色、形容的化用方法。四是, 为了提升学生的归纳、分析与理解能力, 结合具体作品的相关问题, 要求他们查找相关的论著资料, 并用评述的方式提交读书报告。五是, 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挂到博客上去, 鼓励同学们加以评点分析, 以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通过一年的写作训练, 虽有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 如写七言律诗, 应注意平仄、韵律、对仗、起承转合等, 但所交作业或是自由诗, 或经过修改后平仄和韵脚字依然不符合要求。但大部分学生有了习作的一些经验后, 对经典作品有了了解之同情, 其间创作之甘苦与艺术手法之优劣, 自能揣摩出来, 语言表达能力亦有较大提高。

3 崇尚多种文体与作品传播、改编之风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不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还须他们有开阔的视野、批判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之教材与教学, 所选篇目和作家, 或是一代文风之代表作家作品, 如杜甫之“三吏”、“三别”, 李商隐之“无题诗”, 苏轼之《水调歌头》, 李清照之《声声慢》, 关汉卿之《窦娥冤》, 马致远之《天净沙·秋思》等, 且很多作品与中学课本重合;或专主经典文学﹙主流文学﹚, 而对俗文学﹙亦可称通俗文学、民间文学﹚中的歌谣、敦煌曲子词、白话诗、俗赋、弹词、宝卷、道情、武侠小说等言之草草, 甚而一字未及;或标举所谓的纯文学作品, 如诗、词、小说、戏曲等, 而目碑铭、序赞、哀悼文、对联、宗教仪式诗文、八股文、劝善书、禅宗语录等更偏重于应用性的文体为非文学, 故而侧目视之;或咸趋文学一途, 但于处在多种艺术之间, 又有文学特质之石窟诗文、题画诗、唐戏弄、花鼓戏等未加以留意;或习惯用一般之“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法, 唯从背景、作家与作品三个角度介入, 而不涉及作品之传播以及历代对其接受、改编之况。兹种习尚, 不利于学生将来从事出版、传媒、影视等行业。

然高校课程改革之后, 专业基础课的地位愈发尴尬, 课时量不断压缩,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涉及多种文体、风格之作品, 其难度可以想见耳。吾在教学中所能采取的措施其一是开设相关之专业选修课, 如敦煌大足石刻艺术, 此门课除让学生领略敦煌大足石刻之雕塑、壁画之美外, 还特别突出了敦煌文学中俗文学和应用文学的地位, 例如俗赋、变文、讲经文、曲子词、白话诗、俚曲小唱、词文等当时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 并注意以具体作品为例, 揭示说唱文学在历代久经不衰之艺术技巧原由, 启发学生思考在市场与艺术追求的二难选择中, 怎样做到雅俗共赏以及如何化用、提取、剪裁传统作品中的有益 (下转第26页) (上接第36页) 成分。兹门课在开设的几学期内, 期期选课人数爆满, 最多时有将近两百个学生选修, 足证它在补充传统课程不足方面所起的作用。其二, 在讲授作品时, 留意其在今日之广告、新闻、电视、电影以及其他流行文学中接受与改编之具况, 如琼瑶剧对宋词之化用, 流行歌词中的古典成分, 武侠小说与武侠类影视作品中在意境、语言、故事背景、人物形象和主题等诸多方面对传统作品之引用与借鉴, 流行之影视大片, 如《赤壁》、《满城尽带黄金甲》、《封神榜》、《大话西游》、《画皮》、《甄嬛传》、《梁祝》、《赵氏孤儿》、《红楼梦》等对经典名著之改编。其间的况味纷繁复杂, 吾在教学中提醒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后, 须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 如中国传统经典中的人文精神、批判眼光、思想内蕴等是否有现代化之必要, 在尊重历史, 尊重原著的同时怎样做到脱其藩篱而自成面目, 改编作品之得与失等。其例甚多, 兹不赘述。其三, 设立师生间相互探讨的平台, 如将课堂内无法讲授的重要文体和作品挂到网上的共享资源里, 学生们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也可相互提问, 以此形成开放的探讨氛围, 此举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

总之, 上述论说, 只是吾之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看法。此外, 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思想上平等交流, 走进他们的内心;但在学习习惯上却应严格要求, 鞭策他们, 点醒他们, 做到宽柔相济。同时, 余亦以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 正如荀子所言:“是故无冥冥之志者, 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 无赫赫之功。”S

【参考文献】

[1]张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J].语文学刊, 2004 (04) .

[2]莫砺锋.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5) .

[3]刘梦溪.“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30岁生日献词[J]国际人才交流, 2009 (03) .

[4]俞平伯.诗的歌与诵[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34 (03) .

[5]钱仲联, 涂晓马.犹有壮心歌伏枥:钱仲联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 2003 (05) [6]钟振振.一稿为例话治学[J].江苏高教, 1992 (02) .

[7]谢谦.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误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06) .

参考文献

[1]张俊.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文学经典阅读[J].语文学刊, 2004 (04) .

[2]莫砺锋.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谈[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05) .

[3]刘梦溪.“博学于文, 行己有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30岁生日献词[J].国际人才交流, 2009 (03) .

[4]俞平伯.诗的歌与诵[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34 (03) .

[5]钱仲联, 涂晓马.犹有壮心歌伏枥:钱仲联先生访谈录[J].文艺研究, 2003 (05) .

[6]钟振振.一稿为例话治学[J].江苏高教, 1992 (02) .

篇4:电视纪实作品的主体意识

与专题片的创作手法不同,电视纪录片在拍摄之前并没有明确的主题,也不知道事件发生的最终结果。它要求创作者运用现在进行时的新闻镜头,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忠实地展现生活的原生态和完整过程。也就是说,它排斥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渗透,强调将带“毛边”的生活直接交给观众自己去体味和评判,从而保持了对观众的最大尊重。

排斥主体意识的渗透是保持纪录片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纪录片创作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另一方面,纪录片的创作又离不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它对于主体意识有一种本质上的需求。首先从本质属性上看,纪录片具有新闻和艺术的双重属性。作为艺术,它是创作者在其创作激情驱动之下的产物,因此就必然会打上创作者的激情烙印。其次从创作主旨上看,纪录片的真实并不是生活的原本再现,而是一种被创作者多重选择、重新组合之后的真实,是具有创作者审美情趣的真实。而这种选择、组合、审美情趣,本身就倾注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再次从作品效果上看,观众需要的是风格化和个性化的作品,而没有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渗透的作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风格化和个性化。从这个观点上说,不包含任何主体意识的藝术作品是不存在的,即使存在,也必然陷入“自然主义”的泥潭。

电视纪录片的这种对主体意识的既排斥又需求的关系构成了创作上的一对矛盾。那么,如何理解和处理纪录片创作中的这一对矛盾呢?本文从选材、采摄两个环节,对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作用于纪录片创作的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

选材时的渗透

选材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选材的角度不同、内容和创作手法也就不同。在纪录片的选材上渗透了创作者较为明显的主体意识。

首先,选材与编导的个性有关。电视编导的选材,往往与自己的创作风格、创作个性和创作习惯相吻合。一个电视编导,驾驭题材的能力是和他的生活阅历、生活环境、文化素养、创作风格和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的。

其次,选材与编导的视点有关。纪录片当然应当忠实地记录生活,但由于编导的视点不同,他的选材内容就会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不同电视编导也会有不同的视点和切入点。这种视点和切入点具有编导的主观色彩。同样一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积极乐观的编导可能将视点放在“无限好”,而忧患意识较浓的编导则可能侧重于表现其“近黄昏”。

再次,选材与编导的心态有关。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反映真实的艺术,所记录的客观现象是经过“多重选择”的。对客观现象的这种选择受到创作者心态的影响。这是因为客观现象必须让创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情感上产生认同。不能让创作者的情感掀起波澜的题材,拍出来就很难有生气,更谈不上感染观众。前苏联的伊戈尔·别利亚夫在《纪录片的形象》中说:“我的原则是只记录那些触动我心弦的东西。”纪录片不同于新闻报道,它是一种艺术创作,这其中创作者的心态和情感投入至关重要。

采摄中的渗透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是前期的艺术。也就是说,前期的采摄活动是纪录片创作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活动。采摄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创作者应和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干涉生活,不能构筑情节,不能组织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实、更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但是,距离不排斥参与。创作者对生活的参与,能够起到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把握事件的发展规律,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多重作用,而对于纪录片本身的结构、表现及风格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作者的参与从形式上可分为无形参与、有形参与和直接参与,而从主体意识渗透的角度则可起到下述作用。

一是引导作用。创作者的引导作用在节目主持人进行现场采访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原则上,主持人的采访应是中性问题。通过中性问题的引导作用,创作者可以是含蓄、更隐蔽地渗透其主体意识。这与《焦点访谈》等一类节目中,采访者抓住一个话题深入追问,不让对手“跑题”,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引导有所不同。

二是触发作用。现代纪录片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从展现表象走向展现心灵。而有些采访对象的内心情感,单凭主持人的采访或创作者与其短期接触是无法捕捉的。这时可有目的地引导拍摄对象进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经此触发拍摄对象的内在情感,实现信息、个性、情感的集中展现。而触发什么、怎样触发,这种有目的性的“预谋”,就体现了创作者的主体意识。

三是推动作用。纪录片不能为追求戏剧化而人为地制造情节,但对生活的自然流程却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可分为客观推动和主观推动。客观推动是被摄对象对镜头时异于常态的一种下意识的反应,就像一个人面对镜子就会不自觉地整理衣服一样。客观推动是无意识推动,它不以纪录片编导的意志为转移。试图让被摄对象面对摄像机而认为摄像机不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主观错误。而主观推动则是创作者根据主题和主体意识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渗透于纪实作品创作的各个环节。当然,这种渗透不是任意的、毫无节制的渗透,而应是与作品的有机结合和融合,笔者认为,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处理其主体意识。

1.主体意识应来源于镜头前的现实生活,应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而不应是创作者“一厢情愿”的主观愿望。因此,主体意识的形成应在拍摄活动的过程之中或之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2.主体意识应尽量淡化,在作品中应体现一种若有若无、欲说还休的状态,它需要纪实性的而不是艺术性的铺垫、营造和培养,是水到渠成之后由观众口中得出,而不能强加于观众。

3.对主体意识的“遮、隐、掩、藏、借”处理,应体现在作品的整体构思里,体现在结构的合理安排中,体现在准确的艺术表现上。而不是一览无余的直露式表达。

4.选材要客观全面,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采摄时应顺其自然,不能改变生活的本来情状;表现上不能下结论,不能随意煽情,不能滥用特技,不能“蒙太奇”。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广播电视局)

篇5:电视作品欣赏试题

答:传播快速,篇幅简短,题材广泛,内容鲜活

2、消息类新闻分析要点是什么?

答:时效性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语言分析;

3、专题片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答:1.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电视专题片;

2.从内容上分为形象(城市、单位、产品)专题片、人物专题和事件性专题片3.从文体上可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特点:电视专题片是介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片之间的一种电视形态,要求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4、专题片与消息类作品的报道方式有何不同

答:专题片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消息类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

5、分析《焦点访谈》栏目的节目特点,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平面媒体新闻评论的异同。

答:1.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

2、突出真实、突出现场、突出感染力。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传统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缺乏对新闻作品背景的全面介绍,评论员热衷于断章取义;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基本关照,满足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口诛笔伐;缺乏对辩论对手的人格尊重,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冷嘲热讽;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辩论中深文周纳;缺乏对辩论主题的有效思考,不断偷换概念愚弄读 者。

答:《焦点访谈》的内容是当前的热点、焦点话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焦点访谈》通常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正面的宣传报道,另一类批评报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曝光”。《焦点访谈》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纪实风格是《焦点访谈》的另一特点。

6、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报道特点是什么?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共性要求,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

7、什么是新闻性访谈节目?

答:节目的性质:公共新闻(或民生新闻)节目的形态:互动式的新闻性的谈话节目。节目的传播方式:电视现场直播(地点在小型新闻演播室)。新闻谈话应在热烈、活泼中保持理性,语言要轻松,并保持适当的张力,节凑适中偏紧,连接自然。主持人要淡雅自然不夸张。

8、分析《东方时空》栏目访谈节目的特点。

1、明星主持人的谈话艺术2话语空间广泛,选题独具匠心。直指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积极正面的情感诉求9、1、社教类节目的使命是什么?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

10、分析《实话实说》与《往事》两个栏目的异同。

《往事》创立于2005年,由上海著名主持人刘凝主持,是国内最早的口述历史栏目。它打破了访谈节目散点化叙事的常规,采用严密的故事化叙事方式,以纪录片创作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真 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史料、真实细节”基础上的戏剧化表达,使“口述历史”的学术性与电视传媒的公众性成功嫁接,成为国内电视界传播“公众历史”观念最 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11、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

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

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1²节目内容。2²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3²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4²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天网》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一档制作播出以记录历史名案大案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栏目,同时又是记录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典型事件的系列纪实专辑时段,是展播社会法治类纪录片和系列纪实专题节目的重要平台。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对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案件的真实记录,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案、要案、名案。

篇6:广播电视作品教案

001、《快乐战癌记》 002、为了这片深爱的土地 003、关爱残疾人

全社会的责任 004、爱我你就抱抱我 005、田野之歌——丰收 006、老师们,嗡嘿呦(加油)

007、今日黑土地---现代农业科技体验计划008、俺们村的女支书 009、毕大姐和她的农民夜校

对象性节目类作品

一等奖

营口广播电视台抚顺广播电视台大连广播电视台鞍山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卓

一、史蕊、丁歌

冯秋荣、赵景彬

刁琪(雅琪)

越琦、雅威 张勇、邵青、温淳

李纯玉

王岩、张巍巍、佟光、李占军孙涛、王仲蕾、李丹、冯璐 刘海鹏、曲临工、玉凯峰

二等奖

010、无处安放的青春 011、同在蓝天下 012、《的哥与“老外”》 013、《 如此排坐,伤了谁?》 014、大连儿童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015、阳光下的真情相助 016、12316金农热线 017、爱情地铁 018、车险的烦恼 019、爱要说出口 020、了不起的社区书记

本溪广播电视台丹东广播电视台营口广播电视台营口广播电视台大连广播电视台鞍山广播电视台鞍山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部伟男、郭大鹏、肖迪 李冉霞、陈明浩、李杰 泓颖、倪峰 卓

一、杨帆 王晓伟、栾雪晶 崔珅、文旭、慧明 高华、吕岩、焦佳 刘玉蕾、高锐

关金、杨曼、任嵩屹、范博

于博文、安鹏翔、鄢冬梅、杨曼 尚军 孟竹、倪楠、张巍巍

021、辽南走俏市场的“四小”产业 022、科技富农专题之“菜地通电” 023、脑瘫孩子刘家良

024、金色年华 025、魅力小主播

026、《道岔子为何这么堵?》 027、残联之声——暖人心的“创建”028、四年的守护

029、价格过山车,农民怎么办? 030、盆栽苹果知多少 031、农民歌手的红色之旅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三等奖

阜新广播电视台 大金新区广播电视台营口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孙涛、张媛媛、董哲、王仲蕾 张媛媛、董哲、王薇薇

陈婷婷、韩文娟、王婷、郑伟 吴师川、孙瑶

刘祝郁

信心、俊丞、兆尔樱 王莎、李倩、魏东

杨国强、郭志英、王京

那其灼、唐佳菲、郭亚男、周涛

齐旭

程伟、陈婷婷、李刚、裴文婷

公众性节目类作品

一等奖

032、躲躲藏藏的幼儿园游泳池水质报告 阜新广播电视台 033、曙光照耀觉华岛 葫芦岛广播电视台034、凌水明珠

朝阳广播电视台

035、《在线110》特别节目---女儿,早点回家

本溪广播电视台 036、一个路况报道员的幸福生活 丹东广播电视台 037、上路拦车为哪般

锦州广播电视台

038、缝补生命 修复艺术:访东北锔瓷第一人王振海

抚顺广播电视台

039、失衡的幼师教育

大连广播电视台 040、《药匣子话健康》:关注爱眼日 鞍山广播电视台 041、科学解读核辐射

沈阳广播电视台

宋朝晖、金笛

秦红英、佟琳、河延泽 王旭、肖玉英、刘欣、张艳波红杨 孙咏娣

刘景、李刚、陈晓辉、唐丽

王颖

焦佳、李学东、吕岩 林松、金水、张浆

陈美儒、冯秋荣、陶然042、讲述震后新生活 043、变废为宝的地沟油

044、走近航空母舰

045、中国足球“大审判”进行时046、家和万事兴

047、心中的旗帜

048、两个农民发明家的PK 049、政风行风热线——一周反馈050、理性消费迎新春 051、《我们为党歌唱》

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二等奖

阜新广播电视台 丹东广播电视台 丹东广播电视台 锦州广播电视台 营口广播电视台

华红辉、邵青、金岩、魏东 徐诗、那其灼、姜雪竹、那其灼、毕丹、汪湛、胡畔 王金鑫、沈璐、李欣、王艺霏沈霞、王晶、谷子、丁淑萍

刘效实、韩丹 李杰、赵雪迎、王茵 王龙帝、石其智

彭辉、于蕾、刘宾、金丹 史蕊、张凡、阿布

许崇鑫

052、《政风行风回音壁》 营口广播电视台 053、我的家乡抚顺美

抚顺广播电视台

054、追寻赫图阿拉的足迹:记抚顺满族作家王开 抚顺广播电视台055、全城寻找女司机 大连广播电视台 056、他用心灵看世界 大连广播电视台 057、2011中国体育标记

鞍山广播电视台 058、星光夜话——生活中的分担于分享 沈阳广播电视台 059、天天说法——大墙外的天空 沈阳广播电视台 060、汽车小辣椒315特别节目

沈阳广播电视台

061、父母离异,如何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小

辽宁广播电视台

062、司法解释破解企业转制职工维权难题 辽宁广播电视台 063、候鸟消防队

辽宁广播电视台

泓颖 李丹、吕巍 姜艺玮 安安、苏琳 吴涛、晓伟、刘洋 孙源媛 孝江 李倩

关金、任嵩屹、刘晓明、李鸿承

杨艳波、郑阳、江洋、何昱 张兆东、刘险峰、白云、王涛 宋宏路、南秀婷、李秀红、李英军

064、爱的奉献

辽宁广播电视台 065“议事厅”里议出和谐社会 辽宁广播电视台

三等奖

066、演唱会的素质比赛 阜新广播电视台 067、边境小城的英语的哥 丹东广播电视台 068、丝路亚心——和田红枣

锦州广播电视台

069、《 新起点 新发展 新契机-----2011 营口房地产高峰论坛》

营口广播电视台

070、爱心送考(片段)抚顺广播电视台 071、罕王冲甲遐想

抚顺广播电视台 072、关注民生,服务百姓——行风热线 大连广播电视台 073、理想•宽容 •爱

大连广播电视台

齐旭、玉凯峰、冯璐 王晶、戴锡新、单旭、丁淑萍

孙瑶、金笛、宋朝辉、单勇 夏桂禹、徐欣、金晶 汤昕、刘铭、彭辉、刘宾

谭莹、丁歌、周浩

吴敬红、李纳、孙博、李丹

曲绍波、高爽 然声(杨胜军)韩丹丹

074、从房产纠纷话和谐人居 沈阳广播电视台 075、房交会里是非多

沈阳广播电视台 076、说房论价——限购令满月谈 沈阳广播电视台 077、感冒吃药有学问 沈阳广播电视台 078、锦湖轮胎“糊”了吗 沈阳广播电视台 079、过年吃点儿啥?

辽宁广播电视台

080、拄着拐杖讲党课——记坚守基层理论传播岗位的退休老党员宁佩英辽宁广播电视台

闻克珂 杜巍、朱艳娇 刘旭

林晓玲、王汀汀、王春颖 王茂松

侯晓宁、佟光、王晓革、姜楠

付兴华、毛伟丽、张伟、张晓明

访谈节目类作品

一等奖

081、“老海书记”的百万民情日记 082、“虎妈战歌”的思考

083、咱们一起说说酒后驾车的那些事 084、在创业中成长——访问90后网商曲阳085、最美女大学生

辽阳广播电视台辽宁广播电视台二等奖

鞍山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

贺纲、肖莉、刘小欧、林洋杨艳波、郑阳、何昱、江洋王文、韩迅明、朱琳琳

李多娇、张渭

郑阳、董德军、吴静、李薇

沈阳广播电视台

特别节目类作品

一等奖

086、光辉足迹——锦州那个地方

087、生命的牵动 088、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089、光阴的故事

090、抑郁症青年沈城走失 交通广播全城搜寻

091、辽西-----义勇军进行曲的摇篮

092、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锦州广播电视台

大连广播电视台 鞍山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辽宁广播电视台二等奖

锦州广播电视台大连广播电视台

陈晓辉、赵明、吴剑华、萧辉、杨秀丽、张云婷

徐丹

苏玲、何文旭、崔珅 罗欣、刘玉蕾

霍焰、单亮亮、车彦宁

汪岩、汤昕、赵明、李赫男、彭辉、李静

伊然

093、张贺芳,留住评书的根 094、桃李芬芳话园丁 095、永远的光荣 096、像他那样活着

097、沈阳早高峰-----冰雹之后

098、聚集梅花

099、新春特别节目——非常开心过大年100、审酒

101、《对话——进入国家战略之后》 102、庆祝评书戏曲广播开播五周年

鞍山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沈阳广播电视台

三等奖

本溪广播电视台

丹东广播电视台 锦州广播电视台 营口广播电视台 辽阳广播电视台

马莉莎、李威

温淳、张勇、金岩、洪飞 华红辉、黄宁、张勇、温淳 张渭、晴川

曹鹤、田园、杨曼、嵩屹

王悦、于永

焉玢、孙冬梅、孙建平、沈洪涛 刘景、侯剑、徐冬梅、郭维 谭莹、周浩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之思下一篇:春天来了高二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