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2024-04-14

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通用10篇)

篇1: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龙场镇创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工作

目标责任书

为了搞好我镇各村社区建设工作,做好创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相关工作,迎接省、市、县的检查验收及国家民政部的评估验收,按时完成各项创建任务,特制定此目标责任书。

1、各村要按照民政部“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评估标准40条的要求和《贵州省农村社区建设基本规范》的标准实施创建。

2、各村开展对本村(居)的办公设施、服务功能等的摸底调查,并于3月20日前上报摸底调查情况到社会事务办,为镇党委、镇政府决策提参考依据,为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奠定基础。

3、各村根据《贵州省农村社区建设基本规范》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本村社区建设经费进行测算,并上报。

4、根据《龙场镇创建“省级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镇”工作实施方案》(龙府发【2013】24号文件),各村要成立龙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开会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及组织实施。

5、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原则上按 “一村一社区”的要求进行建设。各村要因地制宜、区分村情,加强村社区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6、各村要围绕“五个结合”,打造“五型”农村社区。健全村管理服务组织,建立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在村社区实施 “11721工程。” 即: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厅;一个室外健身活动场地;七个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卫生室(计生服务室)、警务(网格室)及矛盾纠纷调解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志愿者服务室、环境管理室(减灾防灾室);二个专栏:党务公开栏、村务公开栏;一个购物超市(内设慈善柜台)。社区综合服务厅内设立农业服务窗口、社会事务服务窗口、卫生服务窗口、社会保障服务窗口、综合治理服务窗口,建立志愿服务组织,提高服务效能,设立农村村民学校。

7、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做到“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清垃圾、污泥、路障;改旧房、厨房、厕所、猪圈;通水、电、路、信息;村容村貌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建设规划整齐、卫生整洁、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优美型“农村社区。

8、引导村民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谦互让、互帮互助;制止打架斗殴、非法宗教、盗窃等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调解民间纠纷,化解群众矛盾,消除治安隐患,做到小事不出村落;积极协助村级组织做好治安联防,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开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违法人员的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黄赌毒”行为,减少刑事案件,维护农村稳定,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确保居民文明生活和社区社会稳定。

龙场镇人民政府(公章)责任村:(社区)(公章)

镇长:(签字)负责人:(签字)

二○一三年三月二十日

篇2: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一、包组干部要全面负责辖区内安全保卫工作。

二、认真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一般矛盾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及时上报。

三、配合家庭、学校搞好青少年教育,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四、认真做好“六五普法”工作,使群众基本掌握一般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懂法守法。

五、加强宗教管理,坚决打击一切邪教组织。

六、认真组织好打更巡逻。

七、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切实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后顾之忧。

八、认真落实平安创建的各项措施。

九、此责任书一式两份,具体内容由村综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村:

篇3: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一 接受问卷的比例分析

1. 性别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 男性为45%, 女性为55%。

2. 文化程度的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 小学为27%, 初中为37%, 高中为19%, 大学 (包括中专、大专、本科) 为8%, 未上过学的为9%。

3. 对社区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比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满意 (包括很满意、满意) 为67%, 不满意 (包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为33%。

二 集中居住后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1. 社区化管理后取得的成效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数据统计分析可知, 农村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11人, 占总人数的3.25%;认为提高收入的有32人, 所占比例为9.47%;认为推进乡村文明的有104人, 所占比例为30.77%;认为改善村容村貌的有166人, 所占比例为49.11%;认为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有25人, 所占比例为7.40%, 见图1。

2. 社区化管理后, 对村民生活工作影响的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可知: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就医方便、放心便宜的有83人, 所占比例为15.90%;认为警务机制、居住环境更加安全的有62人, 所占比例为11.88%;认为居住环境优美卫生的有143人, 所占比例为27.39%;认为文化娱乐设施多、生活充实的有130人, 所占比例为24.90%;认为便民超市便利生产生活的有90人, 所占比例为17.24%;认为办事便利的有14人, 所占比例为2.68%, 见图2。

3. 集中居住后, 对体育活动场地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对体育设施满意的有154人, 所占比例为66.96%;不满意的有20人, 所占比例为8.70%;认为一般的有30人, 所占比例为13.04%;感觉无所谓有26人, 所占比例为11.30%;如果以3、2、1、0分别表示满意、不满意、一般、无所谓, 则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3, 标准差为1.07, 从总体上看, 村民对集中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满意, 见图3。

4. 社区化管理后, 对村民所住楼栋垃圾清理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可知:社区化管理后感觉垃圾清理及时的有195人, 所占比例为86%;感觉不及时的有24人, 所占比例为11%;对垃圾清理没注意的有7人, 所占比例为3%, 见图4。

5.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闲暇时间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有123人, 比例为34.55%;看书报杂志的有58人, 比例为16.29%;打牌打麻将的有82人, 所占比例为23.03%;学习钻研技术的有15人, 所占比例为4.21%;从事其他活动的有78人, 比例为21.91%, 见图5。

6.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月收入的分析

由调查数据可知:村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82人, 所占比例为37.44%;1500~2000元的有72人, 所占比例为32.88%;2000~3000元的有41人, 所占的比例为18.72%;3000元以上的有24人, 所占的比例为10.96%。如果以1、2、3、4分别表示由低到高的月收入, 我们得到村民的月收入平均值为2.03, 标准差为0.97, 因此村民的月均收入稍高于2000元, 见图6。

7.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家庭开支的分析

由数据分析知:集中居住后村民的消费主要是小孩教育、家人看病和日常生活消费, 大约占村民总消费的90%, 村民的日常消费与集中居住前未发生多大变化。详细数据, 见图7。

三 村民集中居住及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分析

1.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与村委会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认为村民与村委会关系融洽的所占的比例为42.2%, 认为互相对立的为11.4%, 认为说不清的为46.4%。总体来说, 集中居住后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一般, 通过我们的访谈了解到出现相互对立主要是由于住房分配感觉不合理、小区绿化不太好, 以及社区相应的配套设施未及时建成, 见图8。

2. 社区化管理后, 村民迫切希望增加服务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社区化管理后村民最希望增加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保健服务, 大约超过希望增加服务的一半;劳动就业服务和法律援助也占很大比重, 见图9。

3. 社区化集中居住后,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村民社区化集中居住后感觉社区服务较少、对困难群体的关怀欠缺、缺乏活动场地和公益设施, 这些大约超过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一半, 这影响了村民对社区化集中居住的认同感, 见图10。

四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认为农民对现有生活基本满意, 农民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 在新农村建设中征地补助、拆迁补助感觉及时到位的村民不到一半, 这已成为许昌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 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村民感觉水电费较贵、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老年人养老及子女上学费用等问题, 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 多考虑一下新时期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因此, 许昌市委、市政府在建设许昌新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一、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短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涉及村庄的整体拆建,而且涉及大量的公共服务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充足的建设资金及多元的融资渠道是保证社区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资金短缺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型农村社区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社区的建设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投资来源,包括节省土地产生的补偿资金、群众交纳的资金、村集体积累资金、争取到的政策扶持资金四部分,其中集体积累资金多数村为空白,群众缴纳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基本明确,但土地置换补助资金要等到土地复垦验收后合格才能到位,时间滞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很多单位,这需要一个综合部门来协调涉农单位的项目资金集中向社区有序投放,如村内道路、用电、排水设施、文化广场、广播电视等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因而社区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仍然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社会资金参与不多。虽然各地在引进社会资金方面出台了政策,但是据调查,目前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建设的还比较少。三是缺少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后续支撑,实践证明,推进社区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产业经济发展作支撑,凡是社区推进较快的地区,必定是地方产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二)土地问题突出

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论是旧村原址改造型还是新建村舍搬迁型都涉及占用土地,尤其是新建村舍搬迁的社区,需要占用土地的数量较大,且大部分需要占用耕地进行周转置换。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地从哪儿出”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由于一些干部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缺乏战略高度、对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部门监管措施不得力等原因,当前社区建设当中集约用地的目标差距较大。一是社区规划用地存在“宽打宽用”现象。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通过村庄整合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同时要打破传统批划宅基地的模式,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位,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最终目标。但实践中无论是统筹城乡的总体发展规划,还是单个社区的详细规划,在使用土地方面都存在着“宽打宽用”的现象。作为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国家对农用地转用的审批严之又严,地方政府每申报一宗建设用地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土地的经济价值和利用价值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社区建设中,无论是新占土地,还是利用指标周转占地,以及搬迁后腾出的建设用地,都应当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对那些“宽打宽用”的规划,管理部门必须给予严肃纠正。二是“增减挂钩”政策没有运用好。“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作为解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用地的一个很好途径,在全国各地都有成功的经验。但截至目前,各地在实际操作当中利用“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进行项目建设的社区很少,取而代之的做法是在社区规划区内一次性大范围占用土地。在当前我国严格的土地制度下,放着政策指标不用而选择非法占地的行为,必然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三是拆旧还耕难度较大,节地目标难以实现。各地社区建设中,新建村舍搬迁型模式远远多于旧村原址改造型模式。其主要原因是“改旧村”拆旧难度较大,且过渡安置需要大量安置资金。因此,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如果没有更优厚的条件引导村民整体搬迁,短期内拆旧还耕的难度很大。长此以往,则很可能会形成新社区规模像“摊煎饼”般地不断扩大、而老村庄不能拆除逐步形成“空心村”。据调查显示,按照目前大多数社区推进的方式,超过半数以上的群众认为,旧宅拆除还耕可能要持续10~20年才能完成,而到那时,新社区又将成为旧村庄。

(三)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1.社区管理体制是新社区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新社区是一个介于城乡之间的新生事物,非城非乡,亦城亦乡。新社区发展的趋势必然要逐步与城市社区相衔接,但这期间还有一系列体制与管理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涉及到土地制度、集体资产的改制、城乡管理体制的统一等。

2.利益补偿是新社区建设面临的棘手问题。在集中拆迁旧房核算补贴标准时,由于建房成本高低、时间长短等情况不一,必然会使部分村民利益受损,甚至一些地方不可避免地要侵占农民利益,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妥将会产生很多矛盾。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地区盲目推进新社区建设,出现了“圈地造城”的情况。许多社区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将会出现农民上楼穷、被上楼的情况,在只有继续外出打工才能维持生计的时候,新的“空心社区”仍将不可避免。

3.社域认同是新社区治理的重要后续问题。新社区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变换,更应是真正的居民组织与管理形式的变革。农民的生活方式、习惯,村庄秩序和村级治理模式等都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农民对社区的认同,农民非农化、市民化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比如,许多老人常年习惯于院落生活,对于封闭式的单元楼房很不习惯,因此不愿意搬迁。还有那些特困户因拿不出最基本的建房款,搬迁也会受到限制。

二、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河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人口居全国首位,即使到2020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全省仍有近4000万人生活在农村。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新社区建设便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切入点。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由于涉及到农村地区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带有重大的使命和价值,所以我们必须谨慎地对待相关问题。当前,应按照“政府推动、村民决策、市场运作”的要求,以加快人口聚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土地节约为目标,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家园,培育新居民,营造新生活,建立新体制,使新社区成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努力走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一)加强对新社区建设相关指标体系的研究

首先,应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预测新社区的人口规模。根据人口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新社区。每个新社区的人口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000人,山区、丘陵的新社区人口规模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600人。其次,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要尽量完善。就像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一样,新社区建设也要做到超前规划设计,期间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比如用地性质、占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停车泊位、建筑退红线、建筑限高、设施配置等。其中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提倡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对局部小气候的利用、特色绿化(经济作物)的利用等;住宅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少于50年,其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防灾减灾、活动场地等主要基础设施要齐全;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和市政公用等主要服务设施要跟得上;居住人口达4000人以上的社区,宜设置1处邮政所,小于4000人的社区宜设置邮政代办点;根据社区人口每千人需保洁人员2人以上,社区道路保洁率应达到100%等。

(二)注重节约用地,合理布局,持续发展

第一,节约用地,占补平衡。确保耕地面积稳中有增、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产量稳中有增。争取分期建设,加快进度,建成一批,拆迁一批,滚动发展,尽量占用原村庄地面,这样既减少了复耕投入,又避免占用基本农田。加大拆迁复耕力度,对已入住社区的原村庄要尽快拆迁复耕,确保占补平衡。充分挖掘荒坡、荒地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可耕地占用面积,对部分老村形成的废弃、低效建设用地和村内空闲地进行彻底清理整治,采取先占后补、边拆边建等办法,有效化解用地难题。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他非耕地进行新社区建设,鼓励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现有村庄为基础建设新社区。充分考虑各地自然、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考虑到农民承受能力、生活习惯、耕作半径等因素,不宜过分贪大求洋,更不能搞“大跃进”。规划可以考虑交通的便利性,但应避免沿公路布局。

第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地理条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的村庄,不宜整合迁并,应就地改造,逐步建成独具特色的新社区。比如,其中历史文化名村和申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应禁止迁并整合,不得破坏或改变经认定应予以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活动应确保遗产的安全性和遗产环境的和谐性。规划要避开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占压区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第三,增强产业支撑能力。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充分体现农民就地就业,就地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形成三次产业互相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交通沿线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或特色园区,附近社区群众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可选择在这些园区就业。对于一些文化层次低、不适合在这些园区就业的,鼓励他们从事社区服务业。在偏远的乡镇农区,应依托镇区优势,创新经营方式,促进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和合作社集中,特别偏远的山区应鼓励群众发展旅游业、编制加工业、农家乐等。

(三)加快农村土地、宅基地确权工作

为了确保群众有恒产、有恒业、有恒心,要依法为农民土地、宅基地确权。为入住社区居民进行住宅用地审批,办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住宅用地需要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的,按协议出让供地,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允许农民将确权后的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自由转让、抵押、出租、互换等,盘活农村宅基地和房产资源,按照“地随房走”的原则,允许社区内居民住宅用地进行流转。对入住新社区的居民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办理房产证,允许社区居民房屋所有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转移,社区居民房屋可以转让、出租或抵押。协调金融部门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新社区住房作抵押贷款,政府给予适当贴息,改变长久以来农民土地能种不能用和房屋能住不能抵的现状,为入住社区居民扩大再生产拓宽融资渠道,让“死资产”变成“活资本”。通过确权,入住到社区的居民普遍觉得住在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上,心里更踏实。

(四)多途径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首先,实行建房购房补贴。财政对中心镇中心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按照1:1进行奖补,对新社区节约复耕土地成绩突出的要加大奖补力度,奖励资金主要用于村民购房补贴和拆迁补偿,降低村民购买新房的成本,提高村民入住社区的积极性。其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新社区建设。住建、水利、交通、扶贫、林业、农业、文化、教育、科技、金融、供电等部门向上级申请的项目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的原则,将各项惠农政策、资金、支农项目进行整合,打捆使用,确保有关涉农项目集中向新社区倾斜。最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落实单位帮扶、企业援建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社区建设,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探索运用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社区建设上来,解决建设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招拍挂所获土地出让金净收益部分全额返还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以地生财、企业资助、土地置换等办法筹措建设资金。

(五)完善的社会保障确保新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

把满足农村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新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社区建设要始终以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明显改善作为重要的检验指标,新社区建设的目的不但要让居民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新社区内居民生活的改善既要靠社区的持续建设又离不开完善的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此,要加快推进农村居民由主要依靠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确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真正让农民就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

打破户籍分割,实行同城同保。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入住新社区的居民均可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并能享受到更为优越的待遇保障,缩小因“身份”带来的城乡差别。入住新社区的农民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将户口转为非农业性质,农转非之后可保留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继续享受农村的计生政策、民政优抚和救助政策及其他的农村各项优惠政策,享受城镇居民相应的医疗、低保、养老、就业等待遇。对于社区内的居民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参加新农合或者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愿意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个人交费标准仍按新农合缴费标准执行,差额部分由市财政补足。逐步提高新社区内贫困家庭低保水平,尽量缩小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之间的差距。

不断增强农村社区的服务保障功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针对社区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留守儿童、困难群众的专项服务。为妥善安置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新社区建设要配套设置老年公寓等,对低保、五保户等弱势群体集中建设小户型房屋,必要时可无偿搬迁入住,确保实现整村搬迁。

篇5:漕湖村社区建设汇报材料

2010年12月

漕湖村位于北桥街道西南部,南临漕湖,东接苏虞张及绕城高速公路。凤北、凤北荡两条公路东西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捷,已列入街道“两园一区一村”发展规划。漕湖村由原张华、丁家、西钱三个村合并而成,行政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5个自然村,设有18个村民小组,现有总户数1113户,户籍人口3651人,外来人口896人。漕湖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其中2个非公经济支部,共有党员152名。

2010年预计完成工业产值2.1亿元,上交税收655万元,实现村级支配收入51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28元。我村先后获区级先进社区服务中心、“两个率先”先锋村,苏州市民主法治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建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围绕“以人为本,民生为上“的原则,强化工作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注重服务质量,务求工作实效,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组织领导,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为了确保社区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村支书记任组长,村委主任任副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同时,我们到社区建设先行村进行参观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社区工作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为使社区建设建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领导多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划分职能,明确分工,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们抓住卫生村建设契机,结合环境整治要求,全面加速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实现道路硬化12千米,翻新桥梁3座,建立全村垃圾站12个,疏通河道2千余米;环境方面,清除露天粪坑310余只,节点绿化、村道两侧、家前屋后绿化种树18300余棵,种花16万多枝,墙面美化刷白6万多平方米。全村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并于上月通过了“江苏省卫生村”的验收工作。社区服务方面,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集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村民一站服务室、阅览室、健身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便民场所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我们为保证社区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所有社区建设工程,都按照上级设计、质量要求进行公开招标,并对工程的全程建设进行严格把关。

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优质服务平台。在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民生为上“的原则,尽可能让全体村民享受到社区建设带来的好处,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了人口计生、社会保障、社区卫生、综合治理、社区警务、党员服务六个服务站(室),都设有专人服务,做到对口服务,专业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坚持全天上岗,热情服务,切实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我们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社区自正式运行以来,积极为辖区群众提供给农业生产、文教卫生、计划生育、法律服务、规划预拆迁等各种便捷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远、办事难,部门多、找人难等实际困难,受到全体村民的一致好评。

四、推进民主进程,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我们按照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一是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按照村务公开的规定,做到村务及时公开,保证了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认真落实民主自治,2010年党总支采用公推直选的方法,充分发挥党员志愿,产生了新一届党总支班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采用了无候选人一票直接选的选举办法,充分发挥了村民的选举权,选出了人民满意的新一届村委会成员;三是完善民主议事制度,重大事务由村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共同讨论决定。四是完善重大项目的招标制度,重大项目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五是推荐民主理财小组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其中既有懂财务的老会计,又有对村务熟知的老干部,他们对村财务定期进行审核,确保村财务的透明、公开。

五、重视寓教于乐,积极开展社区活动。我们按照社区建设要求,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各 类社区活动。在“三八”妇女节期间,展开羽毛球、乒乓球和健身比赛,既锻炼了身体,也陶冶了情操;社区还每年进行“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此外社区还不定期展开健康宣传和义诊活动,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在上级的支持下,开展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系列活动,把先进文化、科技带给广大群众;开展妇女、团员志愿者活动,开展义务健康检查、义务植树、清理卫生死角等利民活动。

六、关怀民生民情,健全社会保障网络。近年来,我们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推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2010年完成全村3789名失地农民规划,并完成第一批的农保转城保;为散居五保户的房屋进行修缮,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做好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的生活保障工作,对困难户做到“应保尽保”;开展助残扶贫专项募捐行动,募集善款近2万元,援助贫困学生10名,还定期看望资助困难户、重病户。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我村的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社区相比还存在许多差距,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是由于村级收入影响,经费投入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社区服务还处于浅层次。社区服务面不够宽,服务质量不够高,服务效益不够好,社区的 自身造血功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各位领导,我们下一步将在巩固完善社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扎实工作,更好地做好、做活社区文化,繁荣社区经济,推动社区建设迈上台阶。

篇6: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大新庄乡东新庄 郭 磊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大新庄乡全体大学生村干部在汪书记的带队下到大新庄乡郭庄村进行调研。

一、郭庄村基本情况

郭庄村位于大新庄乡北部10公里,距县城6公里。东邻薄口公路,全村主要道路和与相邻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郭庄村人口2200人,共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党员56人,村两委成员7人。里郭姓氏占人口比例的90%以上。郭庄村耕地面积2240亩,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郭庄村有木板厂三个,成规模的养猪场三个养鸡场一个。多数农户经济收入靠外出打工。

这次调研活动共发出调查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63份,调查结果主要如下:

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住房需求的占32%;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住房需求但没有启动部分,因资金不足占85%,因结构不合理(比如两家共用一个山墙)占5%;因社区公共建设跟不上(比如社区道路、水电、卫生、教育等等)占10%;新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视的占80%;

通过这次调查反映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新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农户在短时间内拿出的资金已超出他们的能力,将一大部分有住房需求的农户拒之门外。

2.农户对新社区附近现有的教育现状不满,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到县城购房或租房。

3.新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农户对新社区的水电,卫生道路,能不能和新社区建成同时到位。

4.新社区现有的娱乐、文化、购物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意见和建议:

对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考虑,把有入住需求的农户分类分别对待,对症下药。对社区规化有异议的可以局部调整,对资金不足的设法协调资金,对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有共同需求的提前建设,在建设新社区的同时拿出实际行动,改善现有的教育现状等等。

一、多方协调资金,加大对入住社区的农户的补贴力度。

一户新社区从开始建设到能够入住要投入将近15万元,对于这样一笔开支,多数农户承担不起。可以考虑由政府协调无息或低息贷款,农户之间相互担保。在新社区建设过程中加大拆旧建新宣传力度,把能用上的资源加一利用,旧宅基地收回集体等等措施减少在新社区中的投入。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古时尚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何况是现在。通过这次调查,有不少村民因为子女入学到县城购房或租房,由此可见农村对子女的教育已经相当的重视。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监管力度。可以通过听课、开座谈会、家长会、德育教育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让村民们切实体会到目前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超过任何一个

时期,感受到在我们的社区同样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让社区基础建设先行一步,共同参与建设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一些水电设施、排水设施、卫生设施、绿化等等一些基础建设搞在前面,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户对我们社区的出行、卫生、生活品位满意。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指导和帮助社区制订村规民约、完善村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参与试点建设的全过程。

四、发挥理事会作用

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大发展,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逐渐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探索,涌现出如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诸城模式、宁波的“联合党委”模式、中山市“2+8+N”模式等一批较为成功的典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但在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与阻碍。为此,本文也总结了一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 新农村 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社区管理

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更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更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性推向了新高度。

自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我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村民委员会制度,即在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委员会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村民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域。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现有的农村管理和组织体制还很不相适应[1],农村管理也明显滞后于农村整体发展的步伐[2],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源整合能力弱,农村基层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二是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低,不能满足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由温饱迈向小康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1]。因此,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了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通过原始村落进行整合改建而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地,并在此地域内形成全新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共同体[1, 3]。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一个行政村或若干行政村合并,统一规划并建设而成的新型社区。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大多采取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方法推行,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实现农民居住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形成农村新的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一村一社区模式,其以现有村落为基础,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依靠原来的两委组织执行;一村多社区模式,该模式多见于一些原来建制较大的村落实行;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以现有乡镇为单位,对所辖村进行重新整合,选择中心村或者较大的村落为基点设立农村社区;集中建社区,即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居民小区设立“社区”[1, 2]。

当前典型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有:一,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这类社区的特点是经济发达且工业和非农收入占村庄收入的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纳入现代公司制度,实行集团化经营,内部社会分层,村民具有多种身份和职业,其村委会负责社区的行政事务和管理事务,村企业为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和资金来源。二,诸城模式,该模式突出了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了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在农村社区内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它还从保障人力资源、资金投入、规章制度、考核监督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运行保障机制。三,宁波的“联合党委”模式,该模式保留行政村体制不变,把若干行政村组合为一个服务区域,统一提供公共服务,依托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管理体制,设置社区联合党委作为区域内政府型公共服务供给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社区内的政府型公共服务提供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四、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即“2+8+N”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2”是指各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协调委员会和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以及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N”是指跟据当地居民需要,增设若干服务项目。其实质是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了农村社区[1]。

以上较为成功的农村社区管理范式非常值得其它地区借鉴和学习,但同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也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医疗服务中心、问题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应有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却不完善[2]。二,国家行政管理的干预过多,政府承担的社区职能过于繁重,也使社区管理过度依赖于政府,挫伤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健康发展[1, 2]。三,行政村与新农村社区之间的交叉管理浪费了管理资源,降低了管理效率[1]。四,农村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的缺失,新型社区的

管理队伍主要来源于原来的“村两委”,其管理理念和能力与年初社区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2, 4, 5]。五,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薄弱、设施稀缺、服务功能不健全或专业程度低,对村民的各种新需求不适应[2]。六,农村社区管理资金的匮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巨大的服务消耗[1, 5]。七,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城镇迁移,造成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社区发展缺乏动力[2]。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参与、引导和支持是需要的,故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时,科学的规划是必要的前提工作,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要兼顾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拓宽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途径,建立教育机制以提高村民素质,从而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健全村民参与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一站式”服务大厅、会议室、图书馆、警务室等。第五,积极拓多种社区管理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以确保资金稳定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六,加强组织领导,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提高社区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吸引有能力的外来人才到社区建设队伍中,优化 人才队伍,吸引年轻人,做好社区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还要充分发挥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第七,因为社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所以有效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也尤为重要。[1, 2, 5, 6]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必要准备,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7]。建设高水平农村社区管理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面,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的最终落脚点。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已有的典型范式都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村落特色而构建并发展的,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推而广之也有其局限性。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资源的积极投入下,随着我国农村社区实践的发展,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必将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2] 王璐.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4):3-5.[3] 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功能及建设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1):80-84.[4] 克淑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J].新农民月刊, 2012(12).[5] 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 2013(4):51-54.[6] 蔚霖.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6,22(10):84-87.[7] 吕新发, 周晓娟.解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9):193-195.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_GBT_7714-2005]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24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篇8: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初探

中国的地理情况决定了中国是以农村为主的农业大国, 同时也决定着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将来也必须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社会主义, 无论哪种性质的社会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奴隶制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被推翻和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专政带领人民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上无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社会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几代人的艰辛探索才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 其中在农村问题也是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转折点。首先, 新中国成立伊始, 面对建国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土地革命, 先后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们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规解决了东北、华北、华东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并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随后,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发展经济实力就必须改变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基本国情, 党从1951年开始采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直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然后, 为了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 走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但是在这次道路并没有使中国得到预计的发展反而很消极的影响, 直到1960年冬, 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 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最终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建国以来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

经历上述的四个步骤, 中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得到恢复, 对新时期农村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 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 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 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 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其中有几个试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农村社会的改革。济宁市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 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 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 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 各村经济事务则暂时仍由各村负责。德州市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 成立社区党支部, 选举产生“大村”村委会, “先成一家人, 再进一个门”。潍坊市奎文区成立社区党委, 在其领导下, 建立健全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潍坊、泰安、莱芜等市的一些地方在社区创建了民主共治性质的利益协商组织——发展协调委员会, 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协调多方利益、减少社区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起着组织保障作用。

三、未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毕竟还算是一个新的概念, 其发展仍在探索中, 还有些地方需要补充和创新。第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在执行但是并没有新型的合法的组织框架为其支撑, 这样遇到一些新的状况就没有合理的准则来解决这类问题。第二, 社区委员会和社会发展协调委员会没能得到成文的法律保护, 这给社委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其职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第三,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不是完全的得到允许也没有得到独立法人的地位。这样既不能很好的保护股份合作社的成员也不利于农村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总体来讲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在探索中, 随之也存在着相应的法律漏洞, 完善法律规范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对的一个重要也是必要的问题。

总结

本文以中国发展的史实中的农村建设发展为根基对新农社区建设命题的由来、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并结合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其发展的趋势而拟定了几条建议。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而读史使人明智, 而本文正是在剖析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的基础上对此提出的几点建议, 希望会对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对国家的建设提供一份灵感。

摘要:中国近现代的几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无论是哪一件都证明了中国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其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带领中国人民向前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问的思想基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剖析中国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农村问题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贾先文.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宗族的作用——关于课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宗族”研究报告[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0) .

[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 (Howard J.Wiarda) 著, 娄亚译.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吕俊平.城镇化的新路径——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4]曹洪, 何代忠.加快我国农村社区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J].农村经济, 2006 (03) .

[5]周联兵, 朱海霞.论社区在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6]李长健, 李伟, 薛报春.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篇9:镇与村社区建设目标责任书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淄博高新区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郊区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村域规划编制,居民点改造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产业结构提升等内容;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低效无序利用的改进提高用地效率,改善村居环境,腾退建设用地,并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淄博市高新区共有55个行政村居,常住人口14.9万人。除城中村、居外,主要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指位于城郊的47个村居。近年来,高新区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新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障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建设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南营村等86%的村庄社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对腾退土地的再次开发,带动集体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自村域经济的发展特色,村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同时应该看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启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绝不能急功近利。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因经济实力、还房政策、集体土地流转经营、其他配套政策等各类问题给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现根据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观点。

1、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应遵循上位规划,根据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及实际情况编制村庄改造规划,以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郊区的村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近郊和区县新城周边的村庄会逐步被城市化,而村庄就会成为新城中的社区。远离城区和郊区的村庄,交通以及自然条件不适应继续居住的可适当考虑合村并居,个人以为大规模的人为合村并居不适合我国国情。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从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个层面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同样不能背离城镇化进程的轨道。在城市總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界定的功能分区基础上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此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前置条件。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同的村庄会有不同改造模式,只有先做好村庄改造规划,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和村民意愿,对村庄的改造、建设内容进行合理、可行的统一规划,强化村庄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以科学合理有序地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使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2、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及建筑单体方案设计水平,延续村庄原有历史脉络,体现独有特色

在做村庄规划的时候,许多村庄都是另辟新区,建成风格相似的住宅小区。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比以前的状况好多了,但实际上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和特点,丢掉了农村独有的特色,这对于目前经济实力平常的村庄来说,从长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其实一些村庄老宅大院经过简单的返修整治,完全可以改作活动室,一些石板、石子道路,也没有必要全部改成水泥路面。

因此,我们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一定要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村改造的方式,创出自己的特色,坚决避免“一刀切”,特别是在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区域实情,延续原有村庄特色,保护地方风情,以生态、环保、宜居为出发点,结合人口、用地规模,设计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基础配套设施,并注意在设计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规范的最低标准,要为新村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3、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加强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与服务工作,确保改造合法、有序地顺利开展

新农村社区建设应纳入规范的建设审批与管理程序,合理、合法、有序地逐步开展。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城镇、村庄正确认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让其认识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从初期选址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自主建设,任意作为。尤其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批复之后,许多村庄在未取得合法的开工建设手续、未取得有关部门审核的施工图纸,未通过正式的勘察放线定点……就拿着一张图纸,自行放线开工建设,这样的行为往往造成工程边开工边修改图纸、监理不及时、施工安全保障不力等许多隐患,甚至有的村庄出现擅自易地建设、变更路网格局等较严重的违规建设行为,打乱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整体格局,往往造成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不能得以实施,改造规划频繁调整,牺牲了老百姓的利益,破坏了村庄所属镇(办事处)驻地的总体规划。

加大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管理力度,树立良好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管理服务意识,从审批的各个环节主动地与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简化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程序,减少因程序冗长、服务不到位等可能阻碍新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开展的现象,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审批环境,确保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4、新农村社区建设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摒弃短期见成效的急功近利思想,有效地发挥试点村、试点镇的带头作用

农村有其存在的原因,农民需要这种生活生存的土壤。对不具备条件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我们应顺其自然,决不可不切实际,一哄而上。在村庄改造过程中,要杜绝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庄的外在形象,盲目照搬城市建筑风格,在把先进昂贵的技术以及住宅搬到农村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甚至超过了自己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使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要有一个过程,决不是住上楼房就等于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这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过程,经济可行,有限投入。实用为主,不搞面子工程,避免铺张浪费。这正是我们实行试点村、试点镇所要达到的示范效果和作用。

新农村社区建设决不可超越自身实力互相攀比,比如近郊和远郊农村则应分别从其区域位置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合各自发展的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发展。市郊农村,要考虑今后城市发展需要,改造更多要立足于城市开发用途。而远郊农村,应当更多考虑保持农村的纯朴风貌,更好地改善生活环境,而不是不考量实际,一味的强求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甚至个别村庄会有拆旧建新扩大消费增加收入的冲动,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名,行开发房地产之实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篇10:后洋村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后洋村位于黄岩区104国道迎宾大道东侧,东、北与永宁公园相邻,南临八二省道,总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334户,人口1418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农民人均年收入7680元。村内有工业园区、购物超市、医疗室、幼儿园,并投资100万建造一幢村文化活动大楼。自开展创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以来,后洋村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注重特色,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自西城街道后洋村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以来,在区民政局,西城街道办事处直接领导下,村两班子高度重视,成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书记担任服务中心主任,村主任担任服务中心副主任。服务中心下设六支队伍,包括综治调解服务队、计生卫生服务队、信息咨询服务队、帮扶救助服务队、社保就业服务队、文艺体育服务队,由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队长。村社区服务中心多次召开会议,按照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制定具体的服务建设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服务计划及责任制度等,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各项责任和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全新工作,后洋村村干部、广大群众在区民政局、西城街道的支持下,多次在村内举办新农村社区建设、民主法治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知识宣传活动。共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怎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怎样建设好和谐后洋”等话题,通过展板、画册、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了农村党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去,形成了人人关心、大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组织活动,开展服务。后洋村建设农村社区以来,为方便群众办事,专门建立了社区一站式服务办公室,统一受理街道党委、政府各部门委托社区开展的各类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工作。

1、信息咨询方面。上阶段,为村民办理家电下乡提供服务,针对办理家电下乡涉及部门多、手续繁、时间长的三大难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商议,由村社区服务中心牵头,邀请街道工办工作人员来村办理家电下乡各项手续,方便群众。相关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对后洋村符合的村民情况进行全面排摸、整理名单,并电话通知村民,宣传国家的政策。6月23日一天内共受理了家电下乡42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2、帮扶救助方面。今年九十几岁的李彩云是尼姑,没有父儿,前不久,老人患病卧床不起,这一情况被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得知后,立即与村两委商议救助办法,一方面由村干部为其办理了低保手续;另一方面村干部每人捐款200元,并向村民发出捐助倡议。在村干部的带头下,干部群众共捐款5000余元,老人得到了及时救助。为确保困难党员的基本生活,村两班子多次对我村困难党员进行了调查摸底,同时成立了走访慰问工作小组,看望和慰问困难党员,送去节日慰问金和节日物资。村两委还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联系企业主,加大法律援助,及时帮助解决他们的工资拖欠问题。

3、社保就业方面。3月16日,第一期农民技能培训班在村党员活动室举办,培训班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前来授课,培训按照省劳动保障部门的标准程序,采用互动式扮演角色的教学方式,向广大培训学员介绍了涉及到包括集体及个人创业、商户经营等知识,内容十分广泛,整个培训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为配合黄岩区新型合作医疗的展开,10月5日到10 月9日在社区服务中心对前来参保人员进行登记服务,登好之后及时讲信息输入新农合网站,2009年新增177人,退保37人。

4、计生卫生方面。社区服务中心抓住冬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健康妇检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了计生宣传教育入村、入户、入脑、入心,在全村大街上悬挂条幅2幅,张贴各类计生宣传标语口号10余幅;更新村“两栏一报”2块;录制了计生法律法规、关爱女孩、打击两非等内容的宣传磁带,由各村广播喇叭每天定时播放。今年是后洋村社区服务中心开展村卫生室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管理的第二个年头,部分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已下放给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管理,并列入了服务质量的监控。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为村民进行健康管理、检测血糖、针灸、门诊就医、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发挥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5、文艺体育方面。在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8月8日)到来之际,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后洋村男女老少开展了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每到黄昏来临,村民都自发开始跳起了健身运动“排舞”,以往宁静的永宁公园此时已是欢声笑语,乐声飞扬。学跳排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10月22日,我村社区文体服务队派出了以杨青为领队的七名成员参加了黄岩区西城街道第三届老年运动会,此次比赛共分为中国象棋、飞镖射准、足式保龄球、投掷套圈、飞向月球、门球撞柱和门球7个项目,经过激烈的层层筛选,我村获得了一枚银牌和一张优秀证书的好成绩。

6、综治调解方面。全面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制定治安巡逻制度、考勤制度、责任分工制度,组建一支巡逻队,由16名护村员组成,每月每支队伍按排7天分区进行巡逻。举办了农村青年法律知识培训班,来自全村的40多名农村青年参加了培训,增强了法制观念,对维护稳定,构建和谐后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巡逻队还积极配合做好村民事纠纷调解工作,调解满意率达96%以上。

二、主要效果

1、农村社区经济建设有声有色。后洋村共有1块集体留用地,与滨江世纪资产置换,由滨江世纪建设,一块基建已完工,预计年收入可达150多万元;八二省道营业房34间,店面营业房已分批全部出租完毕,预计年收入可创收40余万元;老工业小区房租收入可达30万元。

2、农村社区基础建设焕然一新。编制村总体规划,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布局,达到有序、合理、优化。村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上,全村道路基本上达到硬化标准,主道、干道两侧及村庄路口全面绿化,村内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100%;村里有清洁员5人,每日2次清扫垃圾,并运往中转站进行无害化处理;村内设有公共厕所1个,村民改厕率达到100%;添置多种运动器材,建造篮球场一个,有专门的台球室、篮球场和乒乓球活动室,增加村级娱乐活动场所,丰富村民的日常娱乐生活。

3、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强化了社会保障,完善了农村低保和五保集中供养政策,探索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符合条件困难群体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创优卫生服务,建设了高标准的卫生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廉价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6%以上的村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平安建设,建立了警务室,组建了治安联防队伍,实行警力下沉,促进了农村社区稳定;活跃社区文化,组建了腰鼓、排舞、羽毛球队等文体队伍,引导群体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搞好就业指导。建立了农村社区社保就业服务站,为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指导和培训。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是全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后洋村紧紧围绕“建立良好社区秩序,优美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社区人际关系”这一总体目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构建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1、扎扎实实做好社区党建工作,为构建“风范道德型”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农村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凝聚领导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社区的局面。因此我们将注重发挥党支部在社区的核心导向作用,把社区党建工作与搞好村民自治、加强社区管理融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部各项制度建设、社区工作职责、“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员服务站。实现社区共建、文明共创、资源共享的目的。

2、认真做好各类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我们将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作为社区一切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一是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在2009年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困难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主要任务。二是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三是主动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积极为社区已婚育龄妇女建立信息卡,及时掌握他们的基本信息,四是做好社区治安工作、促进社区稳定。

上一篇:冬钓鲫鱼下一篇:官场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