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2024-05-14

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

篇1: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心随水流

“志者乐山,仁者乐水“,那天在越秀公园游玩,不自觉拍下了这些照片。平日里就喜欢用照相机拍拍照,因为捕捉住的景物会在一瞬间成为永恒。流动的水虽然被定格了,但仍旧有细水长流的感觉,细细的水缓缓地流着,流着,流着……那种源远流长的意蕴令我向往,心不自觉的随水而去,思绪随之越飘越远……

我喜欢风平浪静的大海,因为容纳了百川;但我更喜欢涓涓细流,它让我感受到流动的生命。看到这个小小的泉流,喜悦不仅从心底涌出。在树木的遮蔽下,它显得有点神秘,但它又显得如此亲切,因为它真真实实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我希望去触摸它,但现实阻隔了我与它,这种相法曾让我有过一丝的失落,但当那细细的泉水轻轻地流过我心头,内心的尘埃被冲刷掉,心灵为之一亮。或许现实就是需要一点距离,适当的距离会让彼此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我喜欢美,但我不喜欢去探寻美的源头,所以我选择远观,远远地观望。在绿树的映衬下,水会有另一番景致。虽然无法体会摄影家面对青山绿水时的心情,但我喜欢接近大自然,每每接触自然,内心会得到一瞬的平静。

细水长流,流向遥远,流向永恒,心也随之流远……

篇2: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艺术的力量”,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8集8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17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国的参观者,“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洛兰,描绘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DAVID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不见天日,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炫目阳光,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片中说,在梵高这里,“艺术取代了宗教。”

毕加索集没人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

至少曾经克服过形式玩闹和孤芳自赏的毛病。

篇3:信息技木在艺术欣赏课中的作用

[课堂聚焦一]课件导入,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花鸟画欣赏课的教学中,课前我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鸟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制成课件。上课伊始,学生带着“你喜欢哪些鸟的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这些既有趣又直接切入主题的问题,欣赏一组组精美的鸟的图画。工笔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细腻到一根绒毛、一条花纹都清晰可见的百灵或杜鹃,水墨画中寥寥数笔而成的翠鸟、老鹰,油画中色彩斑斓的大雁、鹦鹉等,无一不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案例透视: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独特的优势,学生在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声中,艺术热情和欣赏美的需求被激发出来。“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情不自禁地感叹和议论中,情感的共鸣被唤起,审美的火花被点燃,艺术细胞在滋生暗长。

[课堂聚焦二]游戏魔力助学生攻克重难点

在讲解完中国画与油画的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用Authorware做成的小游戏。游戏是这样的:小画家“我”必须到艺术学院学习各种画的技巧。在到达任意一所专修学校时,都会出现各种画的图片,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从这些画中找出与专修学业相关的图片。如在进入工笔画专修学校时,小画家必须找出工笔画图片,找错了就得“补修”。在闯关的过程中,屏幕上会同步出现对该类画特点的介绍。

案例透视:游戏恰到好处的运用是花鸟画欣赏课教学中又一突出的亮点。游戏中有趣的卡通人物、绚丽的色彩、悠扬的音乐,加上游戏本身对学生的“魔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倾情投入,不畏挫折,力争成功。这种方式既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中国画各种种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课堂聚焦三]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审美水平、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在民乐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我使用集视频、图片、音乐、文字于一体的CAI网页型课件进行教学。该课件包含各种民族乐器的造型、图片、来源、音色特点、乐器的名曲欣赏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琵琶,就选择“学习琵琶”这一板块的知识,欣赏《十面埋伏》。有的学生对古筝感兴趣,就去学习古筝的相关知识,聆听《高山流水》等古筝代表作。还有的学生被二胡、三弦、葫芦丝等乐器的优美音色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听赏这些乐曲。

案例透视:网页超链接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有关艺术课的文字、图片、声音、录像片段等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充实他们的大脑,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体会的多一些、深一些,欣赏能力相对低一点的学生体会就少一些,浅一些。

[课堂聚焦四]通过BBS开展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

我们在每一课教学活动结束后,都在校园BBS论坛上开展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学生们可以在BBS上就学习内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课堂表现等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参与,教师把握局面、适时引导,形成人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

案例透视: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活动对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较弱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BBS的交互性可以让学生就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他们互相启发思维、拓展思路、互相补充、相互指正,不断丰富和提高彼此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

篇4: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效果;教学

一、用语言激发兴趣

教师的语言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影响着整个教学效果。教师语调的高低适度,一般以让后排的学生听清为准。语气要轻便重得当、缓急协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一致。教师的语言要富于感情,才能使师生情感达到共鸣。

二、注重学生说的参与

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对时代背景及作曲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学唱几遍主题音乐。第一遍愉悦地聆听,让学生说说听后有何感受,他们都觉得情绪是热烈欢快的。第二遍分段细听,要求学生对各段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进行分析对比,说出每段不同的情感及其风格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第三遍评价式聆听之后,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曲式为“引子+A+B+C+尾声”,整首乐曲情绪欢快热烈,带有很浓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尽情地抒发了翻身农民幸福、欢快的思想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调动学生动的参与

在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尝试有些音乐让学生自助创作表演,可以以舞蹈的形式、话剧的形式、游戏的形式等,只要是能表现音乐的,并且是你觉得合适的,你所理解的音乐的感觉都可以大胆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音乐时也可以借助于身体的动作表现乐曲中的音乐形象。

四、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度挖掘学生情感,情感可以带动学生的音乐认识和审美理解,可以帮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中,走进音乐创造的世界中。另外,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音乐作为音乐欣赏的范本,流行音乐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喜欢流行音乐,喜欢流行音乐的明星,教师可以将流行音乐作为活用教材的一个创新方式引入课堂中,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总之,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艺术是在教师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练就的,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以实现高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效果。

篇5:梵高艺术欣赏心得体会

他认为艺术与他的生命的价值息息相关,并且试图在物质 的表层下唤起象征与神秘。梵高追求自我精神的表现,一生都在追求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真谛,每一个笔触、每一根线条、每一块色彩都是在表达他自己,一切形式都是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他是个真正为自己而创作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对 20 世纪表现主义和野兽派影响深远,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的画家,他们从梵高的作品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所以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家。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其市值一度达到了一亿美元左右。这与《星月夜》突出的特点密不可分。

一、风格独特

没有受过专业院校的科班训练梵高的画常随着心灵的飞翔在构图、色彩和线条上“随心所欲”。他崇尚朴素的手法,而且从不拘泥于流俗,用画笔的放声歌唱使画面充满情感的张力。梵高受到过印象派画家、点彩派画家修拉及曾共同作画的高更的影响。他喜欢用纯色的点、线作画,通过高纯度色彩的并置、短促笔触的有序密集排列,达到了既粗放任又富于动感的效果。尽管受到印象主义画家的影响,但是,梵高始终按照自己的兴趣探索着自己独特的题材、技法和风格。他清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关于伟大艺术的理解绝不轻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并能对一些指责“不以为然“。

二、笔触厚重、粗犷之美

点状漩涡的笔触,给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回旋于夜空中的大小星星,再如形成了一个漩涡的月。他的笔触是奔放的、自由的、不受拘束的来自内心的表现。画中不同的景物也用了不同方向的线条,像松柏如同火焰一般向上漩涡,教堂的尖塔也不安地伸向夜空,让画面充满了不安的感觉。而底部的村落则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来表现一种宁静。天空中是奔涌着的、巨大的波浪形的云团,星星和月亮旋转着发出漩涡般漾开的黄色辉光。大地上丝柏树冠火焰般不安地升腾、直插云霄, 教堂的尖顶醒目地矗立。梵高通过个性化的笔触的塑造,有力地传达出神秘、不安和极为惊惧的意味。在他画的麦田等风景画中,也常有翻卷旋动的笔触,增强了画面的运动感和情绪渲染力。

三、色调

整个画面的色调采用的是阴郁的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来突显画面的压抑与冷郁。而明黄的星星与主色调产生强烈的对比,显得星星是那么近在眼前,但又遥不可及。同时这黄色也表达了画家内心的期寄。整个小村庄看似笼罩在平静的色调中,但夜空中如漩涡般明黄的星星却又让人感觉快要爆发一般。

梵高的色彩总是那么纯粹,善用尤如儿童画一般的高纯度色彩,又有着装饰意味。用色又很厚重,热烈而炙热,但在这背后却透着忧伤和深沉,让画面给人一种扭曲、阴暗的感觉,这大概与他个人生活经历有关,而明黄的亮色与暗色对比,也是画家现实与期盼冲突的真实写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梵高,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为艺术而生的,我却觉得梵高是历史的预言家。

梵高的《星月夜》创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一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记得在看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时,在故事的最后整个太阳系被降维打击之后的描述,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她们看到,这幅画竟是梵高的《星空》。程心吃惊并不仅仅因为画的珍贵,她曾经看过这幅画。那是在四个世纪前,在一个周末,她去了曼哈顿的纽约现代艺术馆,就在那里看到了梵高的几幅画。她印象最深的是梵高对空间的表现,在他的潜意识中,空间肯定是有结构的。程心当时对理论物理知道得不多,但知道按照弦论,空间与实体一样,也是由无数振动着的微弦构成的,而梵高画出了这些弦。在他的画中,空间与山、麦田、房屋和树一样,也充满了细微的躁动,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星空》。

“星环”号飞出冥王星和卡戎构成的峡谷,把两个暗冷的世界甩在后面,飞进浩渺的太空。这时,她们看到了二维太阳的全貌,木星的二维化已经基本完成。现在,除了天王星,太阳系的绝大部分都已经二维化。 “天啊,星空!”AA失声喊道。程心知道她说的是梵高的《星空》,像啊,太像了。她脑海中那幅画的记忆,与眼前的二维太阳系几乎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太空中充满了巨大的星体,这星体所占的面积甚至大于它们之间空间的面积,但星体的巨大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实在感,它们像是时空的旋涡。 宇宙中,空间的每一处微小的部分都在惊惧和疯狂中流动着、翻滚着、颤抖着,像燃烧的火焰。却只散发出酷寒。太阳和行星,所有的实体和存在,只是这时空乱流产生的幻象。程心现在回想起两次看到《星空》时奇怪的感觉:画面中星空之外的部分,那火焰般的树,暗夜中的村庄和山脉,都呈现出明显的透视和纵深;但上方的星空却丝毫没有立体感,像挂在夜空中的一幅巨画。因为星空是二维的。他是怎么画出来的?

篇6:《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学习心得
艺术欣赏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使我们对生活充满 激情,解老师从古希腊神话讲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从贝多芬 的《月光曲》到马克西姆的《出埃及记》,让我们现场感受 音乐的魅力,感受不同音乐带给我们的感受,通过对解老师 《艺术欣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艺术本身最大的价值就是被欣赏。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 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 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而欣赏是每个人 都能做到的事情,它不同于艺术研究,也不是艺术资料枯燥 的堆砌,它是一种心领神会。音乐、影视、绘画等都是运用 艺术语言对生活的传达,而进入欣赏的境界就意味着观者与 作者对生活在传达方面产生了感受的共鸣。艺术是美的体现。尽管 “美”不完全等于艺术,但艺 术必须是“美”,中外美学史和群众的审美实践表明,作为 意识形态的艺术,虽不是美学的唯一对象,却是美学的重要 的对象,艺术的门类众多。但就艺术与生活,创作动机与艺 术效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等方面来说它们之间具 有互相一致的共同本质。艺术是艺术家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即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 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底自然冲动的创作,表现

出民族性或个性。人人都神往艺术,向往他那种艺术美的感 受,正是如此,人们需要真正的艺术家来创造艺术美。而艺 术需要现实生活,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没有这些又何来艺术 美呢?艺术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的按照美的 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因此,艺术作品 的艺术美也是真、善、美的统一,人们只要欣赏她就能够感 受美、体验美。艺术欣赏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文化素养基础,以帮 助我们从更深层次了解艺术。虽然大多数艺术作品是雅俗共 赏的,人们只需要徜徉其中就是享受,对于不同身份、不同 层次、不同地域的人都能够带来快乐。但是不论何种艺术,都有《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之分,不同的人对同一件 艺术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则为我们 从更深层次理解艺术提供了一个通道,随着我们对艺术作品 的认识不断提高,包括多创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等的 了解,更能让欣赏者和创作者产生共鸣。因而,文化素养的 提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读懂艺术。就音乐本身 来说,比如《祖国啊!我永远热爱你》,歌词语

言优美、朴 实无华、感情真挚,由衷地表达了对祖国的赞颂和爱恋之情。欣赏这一类作品,一般不需要作过多的探究,也不需要借助 更多的资料,我们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旋律之美,还能从歌 词从感受到那种对祖国热爱的情愫。但是对于柴可夫斯基的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如果不了解柴可夫斯基或者 不懂歌词,就只能活动音乐旋律带来的美感和享受。艺术欣赏本身有助于开发大脑。科学实践证明,人的大 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 功能,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则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称之为“音乐脑”。通常情况下,人们左脑用 得较多,右脑相对用得少,两者发展不平衡。大量事实证明,学习音乐是开发右脑的重要图径,且能充分调动大脑功能,开发人的智力。由于音乐旋律的起伏波动能引人遐想,能活 跃人的大脑思维,调动人的想象力,激发人的创造力。像古 今中外许多智力超常的伟人志士都与音乐有不解之缘。古有 中国的孔老夫子、曹操、孔明、李世民及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能演奏古琴,有的还是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现 有著名的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等都在音乐上有所建树。最 典型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他能高水平的演奏小提琴和钢 琴,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而艺术欣赏也就是 在提高我们的想象力。


篇7: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心得体会

课程体会

院系名称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课 程 名 称 中国绘画艺术欣赏

老师李佳

姓名 闫美辰

学 号 ZY1514218

2015年12月13日

通过这次人文专题课程——中国绘画艺术欣赏几次课的学习,虽然时间并不长,但是对于自己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虽然之前并没有任何绘画艺术知识的学习,但是绘画艺术作为从古至今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承载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灿烂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个从小画画就不好的工科女来讲,当时选这门课程时的确也不清楚这门课程到底是讲些什么内容,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否会有所提升,不过在我完成这几次课程之后,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填补了之前这方面知识的空白。同时,之所以为欣赏课程,我想并不是要我们深入地去研究去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只要能对于古人的绘画艺术、绘画形式以及画家想传达的绘画思想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可以了。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这些对于我们这样一直接受理性教育的工科生来说,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绝对算是一种感性教育,更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另一种激发与培养的方式。

课程中,老师利用五次课程分别介绍了中国近古五大时期的美术绘画艺术,分别是: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与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生活与人们意识的不同形态。在这五个时期里,我对于唐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最感兴趣的。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国力最为强势,社会生活最为安定,思想最为开放的朝代,也随之孕育出了繁盛的唐代艺术形式,而其中的绘画艺术也是中国封建绘画的鼎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也是我了解最多的一个朝代,唐代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唐太宗“柔怀万国”,贞观之治为邻近列国所仰慕。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儒、释、道“三教”并立,诗文、乐舞、书法、绘画以及文论莫不昌盛。唐代的绘画作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绘画名家辈出,见于史册者就达二百余人。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初盛唐的作品是“灿烂而求备”,指绘画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表现和包括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等技术因素在内的完美统一,这也是对整个唐代绘画风貌的概括。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各个门类,在这个时期都以独立的姿态立于画坛。通过课程和文献了解,唐代的绘画已经分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国画传统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都是意境的内涵素质,其艺术魅力就是画已尽而意不止,笔虽止,但意无穷。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在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境界。画家们的艺术审美思想和审美取向,皆取源于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唐代绘画折射着儒释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论不仅为绘画艺术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造空间,而且直接促进画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于对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的同时,指出其“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张璪总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直为后人所奉行,指出绘画是一种心灵化的艺术,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画论、画史著作亦显示了唐代美学理论的深度,与当朝绘画创作一道共同谱写了大唐绘画的辉煌乐章,完善了民族绘画体系。

唐代的诸多著名画家中,我最喜欢的一位是阎立本,可能是因为我和他同姓,所以在看他的画作时,总有一种亲切感。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著名。他的作品用线劲健坚实,显示出刚劲的铁线描,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在人物塑造上不仅重视形貌的描写,而且十分着意人物心理与细节的刻画,造型准确生动,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

位。他画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由唐太宗亲自为每一位功臣写了赞语。他还画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纳谏图》等。他画的《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会见吐蕃使禄东赞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气魄,禄东赞的谦卑有礼又自信的神态皆刻画的生动传神,气氛隆重而融洽。歌颂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记录了汉、蕃两族的友好。他画的《职贡图》描绘了南洋的婆利国、罗刹二国的使节前来朝贡,途中又与林邑国结队,全幅共二十七人,画中人马各自成组,由右往左前行。描绘出初唐时“万国来朝、百蛮朝贡”的情景。

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在唐代绘画中仍占主要地位,大体分为道释画、肖像画、仕女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无论是吴道子、阎立本、周昉、张萱还是带有西域画风的尉迟乙僧等,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道释画兴盛,重要人物画家皆擅佛道壁画,当时宫殿、衙署、厅堂、寺观、石窟都有壁画装饰,气势恢宏,色彩灿烂,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萨、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象,飞天凌空飞舞,表现天国世界的美好,画面的繁复与盛大既给人敬畏与向往,又给人以美感与享受。壁画艺术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画准确而生动。唐代卷轴画也开始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

篇8:艺术欣赏课的心得体会

大自然的造物竟是如此神奇!

于是, 我不满足于美术字、书法、线条、色彩的一般教学内容, 决定用这块奇石为教具, 以《华阳藤韵》为课题, 给扶贫校学生上一堂奇石欣赏启蒙课, 教育学生亲近自然, 欣赏自然, 在与自然中的接触中发现、挖掘自然的艺术之美, 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前, 我仔细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准备。

课堂上, 我首先从《华阳藤韵》的石形、石质、石色、石面、石图、以及石神、石韵、石趣等多方面, 多角度, 多层次对奇石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解读、和感悟, 以丰富学生的赏石知识, 启发学生发现美的敏锐性。其次, 我将事先择定好的几块奇石分组交换展示, 要求学生依据奇石的“形, 质, 色, 纹, 意、韵”尽情地展开想象翅膀, 试着完成由虚到实、由表到本、由简到繁、由形到神、由意到韵、由妙到玄的抽象艺术升华。最后我告诉学生, 提高赏石水平要有文化作基础, 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就是打造自己扎实的赏石基础。基础好, 悟性就高, 空间就宽, 发现就广, 就能在奇石世界里飞得更高, 看得更远。

我认为, 奇石可遇不可求, 尤其是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奇石欣赏的目的主要放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在亲近自然过程中认识自然之美 (当然也不要因为无知错过机遇) 。基于这一启蒙理念, 这堂课我给学生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是:到沙滩找上几个你喜欢的河卵石, 仔细阅读它的形状, 并用所学绘画技能作画, 认知“应物象形”技法。后来, 孩子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河卵石上, 依其形状彩画上各种图画, 有花草, 有人物 (诸如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头像) , 更多的是动物 (诸如牛、鹿、蛇、鸭、兔、老鼠、蜗牛、猫头鹰等) 。

在同学相互欣赏、辅导老师选择点评的交流课堂上, 孩子们脸上写满了欣喜和满足的表情。显然, 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很愉快的, 《华阳藤韵》的奇石感染力显而易见, 孩子们的艺术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我相信, 艺术的魅力是强烈的, 是永久的……

在艺术扶贫的进程中, 我的教学总是试图以亲近自然为视角, 以本地资源为题材, 用手中的彩笔, 身边的景物, 一步一脚引导学生欣赏自然、透视自然、表达自然, 一点一滴感知美术、认知美术、创作美术。这是艺术扶贫活动给我带来的启迪和心境。

(二)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继续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培训工作, 使更多的人了解,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三)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对掌握特殊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要保证传承人能够有效地实施传承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及提供其他帮助, 有计划地征集并保管各级代表传承人的代表作品, 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 给传承人提供一个非常有利于生存和传承的环境条件。通过发掘、培育、扶持等有力措施, 对具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尽力保护, 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

几年来的艺术扶贫活动, 我感触甚多, 感悟甚深。

以“关注农村、关注教育、关注贫困”为主题的艺术扶贫工程, 把我和县文化馆的同事们带进了艺术教育贫乏的农村中小学。我深知贫穷与文化有关, 和贫困的学生在一起, 我逐步认识到现在学校的贫困生, 需要的不再是温饱意义上的帮助, 他们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照亮。

然而, 农村艺术教育的相当贫乏。农村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历来比较薄弱, 课程属于副科, 位置相当次要, 副科经常还要让位主科。农村艺术教育师资匮乏, 课程一般由主科老师兼仼;农村教师身兼数门学科教学, 艺术教育作为兼仼课程, 农村教师难有精力、也难以用专业状态投入, 以致于使许多孩子对手中的美术、音乐課本认知肤浅;再加上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短缺, 也就难以深化孩子们的美术线条、音乐符号、舞步舞姿了。

农村贫困孩子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心境, 只能茫然。虽然城里在寒暑假办起了许多美术、音乐、舞蹈培训班, 可那都是营利性的, 只能满足几个有钱家庭的孩子。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 他们不仅交不起培训费, 进城食宿也是一大问题。艺术培训的招生广告比比皆是, 农村贫困生的艺术兴趣、潜能或天赋在这些招生广告面前, 简直是头顶上的一盆冷水, 进而生成心境上的一种无奈和压抑。

艺术扶贫工程让更多的山里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不愧是扶贫工程的一项明智之举。它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观, 即统筹城乡文化发展。艺术扶贫工程的和畅惠风, 敦促各县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走进当地农村中小学校, 向贫困孩子们打开了艺术教育大门, 激活他们艺术兴趣、潜能和天赋, 使他们欢天喜地、满怀激情地走进了美育世界。而且, 文化馆各类专业人员在填补农村艺术教育贫乏的同一过程中, 不仅拓宽了视野, 发挥了专长, 施展了才干, 而且扩充了舞台, 服务了社会, 升华了境界。

艺术扶贫工程不仅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而且推动了文化馆事业的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形成了多赢的局面。我对自己所拥有的一点艺术知识和技能能够给贫困孩子带去乐趣和慰藉感到愉悦, 也拥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我乐于在农村这块艺术教育贫瘠的土地上, 不断播撒美的种子, 不断生成我的新的艺术扶贫教学课题。

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 使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四) 加强陈列展示。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 我们发掘到不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品, 要充分利用市、县 (区) 现有的非遗展室, 用以陈列、展示固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获得的大量实物、文字和影像资料, 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市精神文化产品新的服务平台, 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作者简介:

篇9:信息技术在艺术欣赏课中的作用

【课堂聚焦一】课件导入,创设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花鸟画欣赏课的教学中,课前我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鸟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制成課件。上课伊始,学生带着“你喜欢哪些鸟的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这些既有趣又直接切入主题的问题,欣赏一组组精美的鸟的图画。工笔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细腻到一根绒毛、一条花纹都清晰可见的百灵或杜鹃,水墨画中寥寥数笔而成的翠鸟、老鹰,油画中色彩斑斓的大雁、鹦鹉等,无一不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刺激着学生的感官。

案例透视:利用多媒体视听效果独特的优势,学生在精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声中,艺术热情和欣赏美的需求被激发出来。“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在情不自禁地感叹和议论中,情感的共鸣被唤起,审美的火花被点燃,艺术细胞在滋生暗长。

【课堂聚焦二】游戏魔力助学生攻克重难点

在讲解完中国画与油画的内容后,我出示了一个用Authorware做成的小游戏。游戏是这样的:小画家“我”必须到艺术学院学习各种画的技巧。在到达任意一所专修学校时,都会出现各种画的图片,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从这些画中找出与专修学业相关的图片。如在进入工笔画专修学校时,小画家必须找出工笔画图片,找错了就得“补修”。在闯关的过程中,屏幕上会同步出现对该类画特点的介绍。

案例透视:游戏恰到好处的运用是花鸟画欣赏课教学中又一突出的亮点。游戏中有趣的卡通人物、绚丽的色彩、悠扬的音乐,加上游戏本身对学生的“魔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倾情投入,不畏挫折,力争成功。这种方式既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又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生在愉快的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中国画各种种类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教师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内容,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课堂聚焦三】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个性化学习

学生之间存在审美水平、审美能力的差异,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呢?在民乐欣赏一课的教学中,我使用集视频、图片、音乐、文字于一体的CAI网页型课件进行教学。该课件包含各种民族乐器的造型、图片、来源、音色特点、乐器的名曲欣赏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喜欢琵琶,就选择“学习琵琶”这一板块的知识,欣赏《十面埋伏》。有的学生对古筝感兴趣,就去学习古筝的相关知识,聆听《高山流水》等古筝代表作。还有的学生被二胡、三弦、葫芦丝等乐器的优美音色所吸引,聚精会神地听赏这些乐曲。

案例透视:网页超链接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包括有关艺术课的文字、图片、声音、录像片段等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充实他们的大脑,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体会的多一些、深一些,欣赏能力相对低一点的学生体会就少一些,浅一些。

【课堂聚焦四】通过BBS开展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

我们在每一课教学活动结束后,都在校园BBS论坛上开展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学生们可以在BBS上就学习内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好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课堂表现等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也可以在BBS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参与,教师把握局面、适时引导,形成人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互学习。

案例透视:研讨、交流、互动、评价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活动对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较弱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这时学生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BBS的交互性可以让学生就教学内容畅所欲言,他们互相启发思维、拓展思路、互相补充、相互指正,不断丰富和提高彼此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

综合以上几个案例可以看出,艺术课教学最重要的是创设各种各样的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激情,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生天真烂漫、好奇多动。他们的学习活动多以兴趣为驱动,以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事物为载体。信息技术正好适应这一要求,利用它可以大大改善和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信息技术提高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能弥补艺术感受“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将一些大师的绘画、书法、音乐等杰作以极富感染力的生动画面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展示给学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愉悦、欢快、轻松的环境中接受艺术熏陶、感受艺术魅力,去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

篇10:艺术欣赏课《欢乐的泼水节》

2、了解傣族人民生活的地域、风俗和服饰等特点。

3、学唱歌曲,学跳傣族舞蹈的音乐部分和制作孔雀羽毛,感受傣族人民在欢庆泼水节时的欢快和喜悦情绪

活动重点:抓住人民生活风俗中的艺术要素开展教学活动。

活动难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自主探索学习。

活动准备:关于傣族人民的(服饰、居住、乐器等)相关图片,彩笔、油画棒、卡纸

剪刀。

活动过程:

一、     导入:舞蹈《金孔雀》

问:这是哪个族的?你们了解傣族的什么?泼水节是傣族人们中最重要的节日,在那一天人们穿上漂亮的衣服,为免除灾难,互相泼水,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给人带来幸福。

二、  走进傣族

1、随着孔雀的介绍了解了关于傣族的居民、服饰、乐器等

今天我们就去傣族,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你们想去吗?想和大家一块来跳孔雀舞吗?那好我们一起坐上自己的火车,去傣族,出发了!(播放音乐)(1)搭乘火车的音乐。(2)由孔雀当导游,创设情境、自然的让幼儿带入今天的艺术活动中,以优美的音乐和欣赏傣族的服饰、居住、乐器等图片带给幼儿美的感受。

2、             学习歌曲

小朋友快来,欢乐的泼水节开始了,人们唱起了优美的歌声(放音乐)

(1)放音乐欣赏歌曲

(2)跟着琴声用lu来哼唱。

(3)带入歌词

(4)完整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两遍

3、制作孔雀羽毛。

4、学跳傣族舞蹈

(1)(放音乐) 欣赏教师舞蹈

( 2)幼儿学习简单的舞蹈动作

(3 )尝试创编动作

| (4 ) 跟这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5、边唱边跳,结束活动

篇11:悲剧艺术的欣赏

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艺术是有明确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对苦难命运具有大致认同的基础上,怀着悲壮的豪情践履自己使命的情操。那些悲剧人物往往不畏险恶,甘愿为承担时代的苦难而付出,甘愿将其牺牲纳入道德的谱系中,牺牲者并因此获得精神的永生。同时,由于社会分为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结构层次,这种道德追求和社会评价的标准也会各不相同,而道德标准的异化也会滋生痛苦哀伤的情愫,因此而在艺术形式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道德生命同样会喷发出情感的岩浆,从而凝铸成悲剧艺术的基石。

中国悲剧艺术的艺术特征

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悲剧艺术中,悲剧人物的人格形象,是伴随着悲伤苦难而逐渐在大众审美过程中被不断接受和确立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悲剧艺术才总是有一种英雄的壮丽色彩,而在人们的情感反应中,也总是带着惊奇和赞叹的成份。悲剧艺术强调群体与个人二元价值的弹性选择,悲中有怨,怨中有悲,呈现出价值评判式的矛盾冲突的展示方式,从而构成中国悲剧艺术的独特模式。

一、叙事的冲突性。歌德说:“悲剧的关键在于冲突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如梁祝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一代代少男少女,而且也令许许多多的成年人为之伤感。人们如今已经习惯将这个故事界定为“悲剧”,称其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悲剧艺术的特征,即人类情感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归结起来悲剧艺术的根本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冲突的不可解决性;二是悲剧冲突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哀怨甚至焦虑、孤独、崇高、毁灭、死亡等情感体验;这些悲剧冲突的体验形式共同渗入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悲剧性在不同层面的体验之中显现出来。如《汉宫秋》以表现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冲突为主线,同时,爱情线索与政治线索之间的冲突也以悲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伴随爱情与政治线索之间的冲突便是怜悯和恐惧。因此,随着剧情的发展,到冲突的加速,作品呈现出了完整的悲怨情感的体验形态。对于悲剧冲突来说,由于其主要在于展开苦情的冲突历程,追求剧情的曲折性,即善恶、忠奸、正邪、美丑的多层次冲突,所以,得到的是悲愤激烈、凄惨的苦情审美效果。

二、审美的情感性。悲剧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情感,因而悲剧艺术的怜悯也是一种审美同情。悲剧艺术除了能唤起人们的怜悯外,同时能唤起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我们欣赏悲剧艺术时,就好象观看一场大风暴。我们先感到的是,面对某种压倒一切力量的那种恐惧,然后那令人畏惧的力量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它在征服我们和使我们感到敬畏之后,又会使我们振奋鼓舞。欣赏者欣赏悲剧艺术时,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会与主人公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境界,使人们感到振奋,产生快感。

三、题材的国民性。从悲剧意识上看,作为中国最著名的爱情悲剧《梁山泊与祝英台》,与在西方同样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刻画出的国民性就不同。两者结局虽大同小异,主人公最终殉情,但反映出的两位作者的悲剧意识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却“大相径庭”。中国的“梁祝”最后终于“化蝶双飞”,是一种凄美的结局,更体现了一种“神往”的祝愿。而西方的“罗朱”最后的结局很平凡,也很实在,是一种值得人信服的结局,因而给人以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中国悲剧艺术所表现出的悲剧结局和西方不同。西方悲剧的结局意在普遍引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甚至恐惧,使人们的思想在悲剧冲突中得到提升。而中国悲剧艺术并不重视悲剧结局引起的人们的种种情感体验,它不主张人性在悲悯中得到净化,而总是在悲剧事件结束之后,又续接一段体现剧作家或观众的理想愿望的情节,使悲剧冲突得到淡化,理智地去调控由悲剧冲突引起的情感体验,使之渐趋平缓,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安慰,这不仅符合“中和之美”的美学原则,也符合中国大众传统的文化习惯和民族心理,正如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①

中国悲剧艺术的大众审美价值

大众审美价值总是从具体而多样的艺术现象中“提取”出来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艺术现象不同,审美价值就可能体现出明显差异。悲剧艺术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从对人性的透视和人类价值的评判中,来达到心灵共鸣、精神启迪的作用。归纳起来,中国悲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之美。亚里士多德最初在解释悲剧时指出:悲剧是人生中严肃的事情,它不是悲哀、悲惨、悲痛、悲观或死亡、不幸的同义语,它与日常语言中的“悲剧”一词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作为美学对象的悲剧艺术,必须是能够使人发奋兴起,提高精神境界,树立对幸福人生的理想。悲剧艺术通过丑恶对美好的暂时的一种压抑,来强烈地展示美的最终和必然的胜利。实际上,悲剧艺术所显示的审美特性必然展现出一种对幸福理想之憧憬,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悲剧艺术中,人们面对失败的惨象,却有胜利的感觉。那是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的失败,而不是怯懦者的屈服投降。因此,对悲剧艺术来说关键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且是对待痛苦的选择方式,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艺术。引起人们快感的不是痛苦和灾难,而是反抗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的执著追求。

因此,悲剧艺术在无意间产生出合乎道德理想的深远影响。因为理想之美受到摧残时,又导致其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反弹,使人们从悲剧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它能唤醒人们,鼓舞战斗,从而使人们的道德情感得到陶冶。

上一篇:屠宰场票账管理制度下一篇:中学高级教师竞聘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