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2024-04-21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共8篇)

篇1: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单位:铁渠完小 姓名:张慧霞

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试行)》颁布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本文就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剖析与反思。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陷入困境

教师既然需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那么信息技术培训本应该是受到欢迎的。但是,当各种形式、各个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蜂拥而上时,教师的反应并不那么积极,大多数教师对目前开展的信息技术培训并不叫好。据调查了解,大多数培训机构开设的信息技术继续教育课程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受到众多教师的追捧,而今甚至无人问津,即使参加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本应是“及时雨”的信息技术培训成为教师排斥、埋怨的众矢之的。这无疑是陷入了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的产生呢?

1.培训内容偏离教师的需求,缺乏实效性

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培训部门在安排培训内容时,应深入调查、分析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这样才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许多部门在缺少调查研究的情况下,想当然地将培训内容设计出来。这就造成了培训班中部分信息技术水平相对低的学员“吃不消”,而信息技术水平相对高的学员又“吃不饱”。这种培训缺乏针对性,久而久之,教师对此失去了兴趣。

在对我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应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要学的内容,大大打击了教师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这一点,笔者作为信息技术培训者深有体会。我曾经开设过几次Flash课件制作高级培训班,但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培训初级内容。事实上,该班在招生时,要求参加者具有一定的Flash基础,但结果许多教师在选择课程时不理会参加条件就盲目报读,造成该班的学员层次不一,甚至差别很大,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难免会顾此失彼。

2.不能学以致用,培训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在培训结束后不能学以致用,导致所学内容在一段时间后所剩无几,最终培训流于形式。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部分学校的领导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不够,没有给教师创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环境;二是部分教师在忙于应对中、高考,没时间、没心思研究信息技术;三是部分经济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硬件设备,受训教师回到学校后没有实践的机会。

3.对培训承办部门缺乏必要的考核

主讲教师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培训质量。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承办部门师资力量的考核,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培训教师理论陈旧、技术水平不如学员的现象,使学员对培训怨声载道,失去热情。有的培训班请来高校教师授课,他们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却不了解中小学教学实际,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只能讲授一些不能联系实际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对学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对承办部门师资的考核也是必需的。

4.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经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全员培训和考核,教师已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且也能够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简单的应用,能够解决一些操作问题。笔者在中小学调研中发现,教师制作课件的工具主要是PowerPoint,他们认为PowerPoint既简单又易操作,而其他课件制作工具则较少使用。对此,多数教师误认为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已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没有必要有更高的追求。其实,他们也感觉到PowerPoint在教学应用上的极大局限性,但由于没有一定的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去学习,部分教师职称又到了相应学校级别的极限,再没有晋升的可能,因此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课程,完全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任务。

二、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反思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如何解决?传统的培训模式是否真的无可救药了?我们现在以及今后的教师培训应当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既是对以往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追问,也是对正在进行和将持续进行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提醒。追问引起反思:我们的教师究竟需要怎样的信息技术培训?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更新的是培训的理念,而不是培训本身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彭智琨老师认为,转变培训观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真正满足教师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今后培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发挥教师的培训主体地位

培训工作如果忽视基层教师的主体性,缺乏教师的主动选择、参与、配合和接纳,这种培训必然是低效的。这也是以往培训工作受到有关领导批评和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所以,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既要以改进工作为目的,充分了解教师目前工作的难点和未来工作的需求,也要从教师发展出发,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和专业化需要,进而确定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例如,培训机构可以利用每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央电教馆定期举行的中小学教师多媒体课件大赛的常规活动,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力度,以满足中小学教师制作课件的需要,让教师真正做到有目的地学习。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认为这方面的培训和交流是非常需要且迫切的,但实际上又得不到这方面的有效培训。

2.分层培训,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基础层、网络管理层和综合应用层。基础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的中小学教师,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使他们建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整合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网络管理层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专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络管理教师,他们是对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的主要力量。综合应用层的培训从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培训对象主要针对那些已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以实际应用教学实例进行教学交流为主,使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激励工具与教学环境创设工具,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经过整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另外,要实现分层培训,还要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避免形式上分层而实际混合的现象,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培训方式要更灵活、互动性更强

培训可以采用圆桌式、马蹄型、对话型、活动型等模式,组织小组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经验交流、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等学习形式,实施民主的、创造性的教与学,建立起培训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坦诚对话、相互观摩、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助共进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式的培训能够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碰撞出思想。对于专家讲座式授课,应设计适量的思考题,并留有充分的时间与学员共同研讨。例如,英特尔未来培训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模式,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培训力度。与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培训不同,英特尔未来教育将目标定位在帮助教师从初步应用阶段向初步整合阶段过渡,帮助教师在案例学习中了解和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掌握一些技术应用的方法,逐渐获得应用技术的自信。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的教师不仅学会了在本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而且还建立了教师本人和每个学生都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进行交流和学习的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是英特尔未来教育的精髓,所以它称得上是一项“换脑”的培训。

4.加强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大力发展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

要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的实效,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加强培训者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证明,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的教育培训机构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开展,避免了培训流于形式和盲目性。这种教育培训机构对培训者专业、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培训者除了具有培训能力外,还应具备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培训者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教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并实施各种形式的培训。同时,通过教育科研,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开展研究,以寻求问题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办法,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区的培训机构集培训、教研、科研于一体,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而成。在这十多年当中,曾经出现过多次分与合,目前该模式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好评。

5.加强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管理

集中培训不可能解决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需求,其效益也有待在实践中检验,为此必须有后续活动。重点是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培训,以取得确实的效益。因而,应该对校本培训进行有效管理,以提高校本培训的效能。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反思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行动研究和案例分析为抓手,旨在解决学校发展和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校本培训管理要求做到五个统一:学校发展需要与教师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培训管理导向与教师自主导向相统一、自我驱动与人际互动相统一、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和培训实施的区别性相统一、培训规划的总体把握与培训目标的分层要求相统一。

篇2: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摘 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已经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广大的小学教师中,或者说是中国目前整个教育的大环境中,都会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存在这样活那样的片面认识,或者是错误的认识。现在,有一些少数的小学教师至今还会只是把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只是一阵风潮,过端时间这个时尚就会退去,而没有意识到这将是小学科学课堂改革的一种趋势,更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唐整合到底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不要只是觉得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这是把它当成是因为是上级号召的所以应用信息技术是不得不应用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的整合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或者是更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 现状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课堂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让小学科学的教学朝着自主、特色的教学方向发展。

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很大一部分的不足就是总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这个年代都比较远的相应的统计信息,教学的内容有明显的滞后现象出现,落后于时代的进展。在当今的世界上最鲜活的,且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的小学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的内容,由于受到了教材编写的限制,导致作者很难在教材中及时而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和信息,不仅能够使小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所学的内容和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是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在很大限度上调动小学生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小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内容应该满足社会和小学生双方面的需求。所以,在小学生的科学课堂的材料应选择更加贴近小学生生活的,还要符合现代科学的技术发展趋势的,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有利于为小学生们的人生建造知识的大楼为永久基础的最必需的内容。

而我们正是在利用了信息资源和现代化的手段来跨越这个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充分的利用各种的信息资源与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的脉搏,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更具有这个时代气息、更加的贴近现在的生活和现代的科技发展,要改变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要让科学教材“活”起来,使得更多的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学习置身于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时代,同时更要拓展教师的科学知识视野。

2.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整合

现今的世纪是人类社会的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本身的主要的特征就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要关心人,尊重人,一切都要以人作为信息社会的主体旋律。信息化整合小学科学课堂也应该是要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和形式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手法的尝试,它主要的是摒弃了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的,来对小学生进行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了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要在教师的认证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体系。信息技术和小学学科课堂的整合教学的教学整体过程中,教师起到的作用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要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等不同的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的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来起到最终达到使小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而建构出来的目标。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让小学生自己本身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社会的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去,这样不仅能开阔小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知识,并且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要将传统而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到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的有效课程整合的网络信息的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课堂整合的教学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够达到标准的同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不同潜能与价值。所以,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堂方式的进行整合,这样不但可以呈现出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还可以努力渗透一些好的教育思想。让小学生学习到,可以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和拓展信息的自主的对科学进行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小学生科学评价力,小学生的决策的判断力,最终使小学生形成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老张扬小学生的个性特征。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小学生科学课堂的学习一定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的方式。让小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题的学习和活动的过程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生科学课堂应向小学生提供充分的对科学进行探究机会,使小学生们在像科学家一样的进行对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快乐,增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和善于质疑科学的态度的能力,进一步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慢慢的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可以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的整合,让小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课题研究。

小学生是科学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小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学习科学应该是小学生们主动进行参与的过程。科学课堂的学习必须要建立在满足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来提供小学生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生科学课堂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4.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计算机是辅助工具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后,而计算机要只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的掌握,是需要有一个比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小学生掌握的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欠缺熟练性,主要的还是小学生,这就造成往往会因为相关的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的辅助的教学本身也遇到障碍。

4.2小学生的科学课堂要由需求角度使用计算机

从科学小学生课堂的角度需求出发而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要用计算机而使用计算机。要注意强调教师的心理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的基础,要在已经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来使用计算机,一定要充分的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其它的需求,而只要运用计算机就可以了。

4.3网络知识丰富,但不能直接用于课堂教学

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非常的丰富,什么样信息都有,但是这并不等于教师能直接将这些信息用于教学中,这会导致重复的现象较多,质量也会比较低。要是全部由教师来进行自制,这样又会投入过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又会受到教师的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准确地表现出设计的意图,这样还会耽误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

结语:

总体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堂的整合,无疑将是这个信息时代中占到主导地位的科学课堂的学习方式,这一定会这个新时代小学学校的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科学课堂整合的教学手段,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好的整合途径。

参考文献:

[1]闫英琪.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02期

[3]陶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03期

[4]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J].中小学电教.01期

篇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与反思

1 过分注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教育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并且在很多城市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教育课程, 30年来, 计算机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很多高中都开展了计算机教育课程。当前信息技术处于一个发展的巅峰期, 而且人们也认识到不可能通过计算机课程来囊括所有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教育只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部分, 并不是全部内容。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标准, 我国教育部早有相关规定, 并且对于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被正式列入在我国高中的教育体系中。

一般来说,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开始进行教学的, 因此普及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点教学内容, 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学科不断更新, 计算机技术教育已经不再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了, 因为信息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与目标, 如果一味地强调计算机教学, 可能会使得信息技术教学失去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使得学生可以获得获取信息的技术与能力, 在传导信息上更加便捷有效, 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相关文化与理论问题, 能够具有信息的使用与传递能力, 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将信息获取作为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对于信息化时代, 学生能够更加适应, 为将来的进一步深造以及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这种情况, 对于技能教育的重视是一个方面, 但是信息技术学科不能局限于此, 应当更加重视人文性教育与社会道德教育, 当前的阶段, 许多学校以及信息技术教师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 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学, 而计算机基本技能虽然也很重要, 但是在一些阶段并不能将其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 应当更加关注信息文化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 对于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其进行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品质。

2 课时难以得到保障

当前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总课时有限, 一般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分为两个模块, 一个是必修模块, 另一个是选修模块, 一般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年会学习计算机的必修课程, 在第二年则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 无论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都难以保障较多的课时。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一般有40个课时, 但是除去一些必要的考试以及节假日之外, 学校的其他活动及其他原因导致了课时量的进一步缩小, 由于必要的课时难以得到保障, 导致有些教学内容不够连贯, 学生往往难以系统地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 有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选修课模块, 课时难以保障使得教学计划过于急促, 如果按照教材来施教的话, 就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而如果没有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 就会使得重点难以取舍。

当前的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在于如何处理与交流信息, 包括获取信息、获取的工具、如何进行加工以及表达, 最后如何进行发布与管理等内容, 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并且教材具有开放性, 可以使得非常多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补充, 一旦课时无法满足, 就会使得整个教学任务难以实现。在当前的形势下, 要将整个教学任务完成是不可能的,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要努力地钻研教材的重点内容, 对于教材的内涵进行理解, 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特征来展开教学, 并且要积极开发教材,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内容的穿插应用, 做好整体规划, 更加注重教学的质量。

3 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属于必修模块, 但是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由于不是高考的科目, 缺乏健全的机制进行考核, 因此学生普遍不够重视, 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学习的动机性不强, 因此教学的效果也就难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动员一切力量来改变学生的意识, 尽快地树立起相关意识来使得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习惯。

学生应当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的信息利用能力已经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必要技能。只有提高信息处理与获取的能力,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信息处理与应用的能力, 只有通过平时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加工才能逐渐增强。所以, 必须树立起时代意识与信息责任意识, 争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合格的信息使用者。

课堂应该尽可能地丰富多彩,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其中, 根据教学内容与特点来进行设计, 形成丰富的教学活动, 组织多样化的比赛, 将学习与乐趣充分结合起来, 针对信息技术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重点, 一些信息交流工具可以在教学中予以应用, 如QQ等通讯工具, 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信息交流工具。而高考报名以及学校资料查询则是对学生非常有用的技巧, 这些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网络应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这些内容, 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最后, 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 还应当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来感染学生, 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使得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良苦用心, 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

4 学生的起点差异明显

由于小学与初中存在着差异, 进入高中以后, 每个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有的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 因此在教学中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 这是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基于这种情况, 应当先掌握教学的方法,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以模仿为主, 对信息技术进行规律性探索, 逐步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对于基础较好、并且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学生, 应当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留问题给他们自己解决。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感, 有的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想象力对于信息技术有更深一步的理解。

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 对于不同程度、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循序渐进地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概况, 对其信息进行记录, 并且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有效地激励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 让学生有成就感。

5 缺乏合理的考核机制

由于是一门非高考课程, 虽然在高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但是没有必要的考核机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受到限制, 许多学生基于这种情况而不重视该学科。因此, 当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考核机制的缺失, 应当引入竞争机制,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

首先, 要在课堂中建立起学生的评价体系,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教师的总评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位。通过网上评价系统展开评价, 对于阶段性学习进行阶段性评价, 通过不同的指标体系对于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在学期末通过整体性指标进行检测, 并且公布成绩的名次。

在校内开展计算机作品的比赛, 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的兴趣。作为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平台, 作品大赛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作品进行评比与展示, 许多学生会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在学习中更有方向感, 并且可以形成竞争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最后,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融入选拔功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教师应当挑选出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组成兴趣小组以及其他活动小组, 积极地参与校际比赛或者省市级比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6 小组协作模式存在弊端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往往采取小组模式共同交流与合作,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存在偷懒的问题。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应当对于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 准确记录, 对于每个学员都要有相应的记录表, 从而避免有人偷懒的情况发生。

让每个学生自选主题, 进而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对于每个小组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调查, 交给每个小组独特的任务, 使得小组之间杜绝抄袭的现象, 对于每个作品都应该注明作者, 每个模块的负责人都应该注明, 教师应当对于每一个模块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精心设计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7 教学管理较为混乱

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般在网络教室进行, 而学生进入网络教室后会比较兴奋, 因此难以进行管理, 有的各自进行活动, 计算机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一个屏障, 在这种情况下, 课堂教学的管理容易陷入混乱。因此应当事先编制座位表, 学生对号入座, 做到有规可循, 进行有效的制约。另外, 要树立教师的权威, 教师要通过展示人格魅力来树立威信, 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教师的敬畏会有效地遵守课堂秩序。在主张开放性教学的基础上, 还不能放纵学生, 应当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一定的约束力。

当前是信息化的社会, 信息技术学科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 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有效地体现。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若干改进的意见, 希望对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水平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梧秋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活物理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 2011, (26) .

[2]杨曦.现代教育技术与西藏牧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结合[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1, (7) .

篇4: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

目前,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巨大推动力,这不仅是因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被广泛使用,更是与人们生活的数字化息息相关。网络对于人们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当前的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也是一门重点。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主要进行的是计算机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度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况进行反思,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辦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任何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教师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既能增强自身教育素质,又能提升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效率低下,对其运用和操作更是远远无法达到教学任务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目标有关。因为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他的教学方法的好坏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诸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较低,不会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于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视而不见,根本就无法意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的选择方面,太过于注重自身的教育要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行为方面,往往不能更好地从头至尾地贯彻自己的教学方针。这些因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不佳,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各种知识。

二、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相关意见

1.学校积极推进教学反思工作

教师教学反思工作的开展,首先需要学校的积极推进作用。学校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会提升教师的反思动力,让他们重视自身教学的不足。学校推进教学反思活动,让教师定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反思成果进行组织交流,加强他们对教学反思知识的培训工作,让他们对自身整体的教学方法、内容和模式都有一个完整的反思过程。学校也可以积极构建起教学反思平台和组织,当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有相应的人对他的问题进行指导,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师必须重视反思工作

反思工作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更好地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教师明白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尽善尽美,总会有不足的地方。对于不足之处,就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教师首先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反思意识,对于课程开展过程中自身的不足进行改正,结合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认真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学反思是他们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人无完人,没有谁是没有一点缺陷的,我们需要通过反思,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反思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的真正需要,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出面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水平,从而使教师自身不断地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王绍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1(06).

篇5: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对小学生的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师资力量不够、对其教学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实施困难等现实性问题。因此, 教师要分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解决现实性问题来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策略, 以期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现实性问题;

信息技术, 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更是为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教育带来无数便利的科技发展的产物。小学阶段作为教育基础培养的重要起点, 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这门技术是当务之急, 因此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 在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经是一种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只有小学阶段为学生学好基础性知识, 才能让小学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这些技能对其今后的发展起作用;其次,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课程, 能够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且能够在学生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切身实地地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再次,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开设整合性课程能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在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其他学科内容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最后,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娱乐性的学科, 符合小学生的接受知识的能力相符, 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有限, 他们学习知识主要依赖的是自身的求知欲和对认识对象的兴趣, 所以兴趣在小学阶段是影响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一) 学校的专业师资力量不够, 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这个“不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学校的专业师资充足, 但在信息教学能力方面欠缺, 有些比较难得知识甚至连教师都不会, 所以很难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一些贫困的农村地区, 其配套的基础设施跟不上, 很多偏远山区是没与网络的,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差, 从而使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存在问题。

(二) 学校总体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够重视, 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

可以肯定地说, 学校、教师以及家长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性的.基础课程当中, 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重视不够。然而, 小学作为信息技术素养培养的基础性阶段, 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制定切实可行教学计划, 使得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进行安排以及落实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失衡性。

(三) 学生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教学计划实施困难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属于实操性课程, 需要学生积极地动手练习。处于小学基础阶段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一点即通”, 不需要教师的反复指导, 而有的学生则接受的慢, 需要反复的教学, 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很难把握教学计划的, 很难适应所有学生的要求, 因此这也是信息技术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解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的具体策略

(一) 利用微课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话

微课是利用网络技术跟学生对话的一种上课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之间随时随地地进行情景再现和对话语境, 同时通过“微课”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讲解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初次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时, 会因为自身对于新奇事物的探索与好奇心理, 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例如, 教师可以事先整理教学内容, 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后, 开始设计微课的内容, 选题、设计完成后, 开始进行编写、录制视频, 后期剪辑等工作, 生成学习视频, 完成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便可以将这个教学内容放到“微课”的云盘上供学生下载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为学生初高中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状态。

(二)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景, 呈现教学目标

任务驱动法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通过把具体的学习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积极地做出反应, 把学到的知识上升为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对学习任务和过程的分析来知道怎么把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顺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成为惯性意识与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把生活中的某个实际现象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利用合作探究+教学展示法进行分组教学

教师可以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差异对其分组, 根据每个小组的学习能力和有机配合能力来制订教学计划, 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有层次的、个性化的划分。在小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调动小组成员的有机配合,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提高每个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 加强学校的专业教资力量, 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学校应录用和培养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加强学校的基础设备建设, 软硬件都要硬。此外, 还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投资, 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

总而言之, 小学信息技术的设置, 可以影响小学生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学校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和学生的认知习惯, 改变以面授形式直接面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 通过网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龚胜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 .

篇6: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 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跨入高中,相互还不是很熟悉,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这又是他们在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 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主要特征,能够说明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以获取更多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体验正确分析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体验认识事物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信息的关注,认识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什么是信息以信息与信息载体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五、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

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激趣法、游戏法、事例分析法。

激趣法:在导课部分我利用引人深思的托德和鲍勃的故事,引发 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入本课的学习。

游戏法:在信息载体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我作你猜的游戏,在游戏和互动中,使学生了解信息媒体及媒体的多样性。在介绍香农 的定义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游戏,使学生通过猜谜语理解香农的观点,加深学生对信息的认

识。

事例分析法: 在信息特征部分的教学环节中,我准备了一些小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掌握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

2、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

(2)软件资源:Powerpoint、多媒体教学课件 收集相关教学资料(图 片、谜语等)。

六、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引发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A(鲍勃)和 B(托德)的故事

师:

A(鲍勃)和 B(托德)的差距是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意识对一个 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并自然的引入本节教学内容。

(二)互动体验,学习新知

(1)感受身边的信息(展示图片信息)

老师展示提问并引导学生说出一些身边常接触的信息,然后让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说出自己对信息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看两个中外学者对信息的认识,共同感受一下什 么是信息。

(2)通过猜猜看,理解香农的观点,感受什么是信息。

香农的观点: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课件出示猜猜看。

师:同学们是怎样猜到答案的?

生:思考回答

(4)通过小例子,理解钟义信的观点,进一步感受什么是信息、我国信息论专家钟义信提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也就是说凡是表述了事物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的现象都是信息,信息包含了自然界或社会中的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或变化方式。

展示文字,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哪些信息?

(5)总结什么是信息

从信息的本质来看,信息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种资源。从信息的作用来看,信息是用来消除人们对信息所描述事物的不确定性。从信息的内容来看,信息描述了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

(6)巩固练习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信息有了一定的认识,举例请同学们思考。

教学意图:感受信息,加深对信息的认识,接着进行练习,以加深巩固。

2、分析信息的特征

(1)普遍性

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信息,上课的铃声,交通的红绿灯,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无不是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普遍性

教学意图:通过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出信息的特征,使用事例,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信息的特征。

(2)载体依附性

将士点燃的烽火本身不是信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是有外敌入侵,这才是信息,而烽火只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载体。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依附性

游戏:我做你猜(一位学生做“猜测者”背对黑板,另一位学生以动作示范来表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动物名称(不能说话)使另一名学生猜出动物名称。)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游戏中信息都是通过什么载体进行传递的。

生:思考回答

师:

信息可以通过不同的载体来传递,虽然载体不同,但是他们传递的信息是相同的。

(3)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航班、机票打折等信息。

结论:信息是有价值的,但是要以积极开拓的心态去使用信息,才能发挥信息的价值。对于我们人生也是一样的,你要实现人生的价值,必须以积极上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具有相对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

我们只有不断提高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有效地理解信息、把握信息和应用信息。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价值性和相对价值性。

(4)时效性

李小姐看到一个海报,说是百货大楼服装八折销售,于是兴高采烈的去大楼购物,可是到了大楼,李小姐却很失望,原来大楼是为庆祝建店二十周年而搞的三天打折销售活动,现在活动已经结束了。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时效性

时效性比较强的信息:新闻,海报,通知等等。

(5)共享性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结论: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

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共享性

(6)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信息还是可以压缩、存储并使之有序化,还可以转变原有的形态,体现了信息具有可处理性。

如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有人把其全过程刻录成了光盘保存。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存储性和可处理性

(7)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地球上的控制中心通过无线信号控制太空中的卫星。历史书就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发生在古代的事情。

课件展示观看奥运会球赛的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传递性。

(8)不完全性

课件出示“盲人摸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不完全性(9)真伪性

课件出示诸葛亮“空城计”图片。

课件出示信息的特征:真伪性(七)小结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特征。

(八)布置课后作业

文学探究题。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因为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触信息技术课,所以他们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强。而且现在的学生有个性,喜欢表现自己,并且这又是他们在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理论课,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在设计教学时,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发言和参与表现的机会,通过对事例的分析,使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新内容很好的迁移和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个人的信息知识体系。

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通过三种观点帮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践经历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信息的特征。

故事导入效果较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对知识点期待值比较高,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和睦共处。

虽然是一节理论课,但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并不感觉乏味,恰恰收获颇丰。培养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知识点和技巧也得到了加强,课堂达成度较高,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版社出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本节是初中信息技术理论部分学习的基础,也是本教材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程的开篇。着重分析了什么是信息,归纳出了信息的几个主要特征,拓宽了学生对信息的形态和内涵的认识,也是后面信息获取、存储、整理、分类、统计、加工、利用和传播的知识准备。

《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测评练习第一环节 选择题(3 道)

关于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第二环节 文学探究题(16 道)

1.“老黄历看不得”。

2.“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烽火戏诸侯,一笑值千金”。

5.

诸葛亮的“空城计”。

6.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7.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8.

读书以明理。

9.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

10.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三人成虎。

12.

一传十,十传百。

13.飞鸽传书。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5.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6.红灯停,绿灯行。

两个环节都旨在考察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

课后反思

课前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差异,所以采用故事引入新课,课堂上尽量举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例,让孩子们体会到一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也为从而放松心情,兴趣浓厚,和睦共处,也为整个学习过程奠定了感情基础。

我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自己一次次的不断成长,在反复推敲的过程中受益匪浅。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努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堂小组合作环节不够突显;没有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对个别同学的点评过于简单、粗略。以后会进一步加强评价方面的培养,这也是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标分析

本节课选自泰山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插入图片》和第二节《图文混排》综合应用,内容比较复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利用 word 制作邮票,插入图片,运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及插入文本框制作邮票,文本框的插入编辑、位置的调整以及邮票的设计,对象整体的组合及折分。

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强,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精心设计制作。层次分明,美观漂亮。教师可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小老师”演

示指导,采取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由一个兴趣点出发,设置实用的任务操作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动手实践,完成相关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

篇7: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反思与分析

信息技术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提高搜寻信息、整理信息、传递信息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市场交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基础,其广泛应用促使现代经济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处在转轨时期,信息技术为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旅行社企业将信息技术的应用纳入到变革与发展战略之中是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也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手段。

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以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产生于20世纪中叶。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起来,并逐步在发达国家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其作用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作用的范围限于企业之内或少数来往密切的客户之间。信息技术真正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并为企业广泛使用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成功搭建将信息技术送到了普通消费者的家中。信息通道的变革迫使全球企业考虑应用新的市场沟通手段,并相应改变企业的经营战略。

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数据库应用等方面。应用的范围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市场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又以国际互联网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应用手段。

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与专门的外部设备互相连接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按照规模大小和延伸范围来分,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和广域网。计算机网络的早期商务应用主要为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国际互联网具有通用的地址体系,是由功能逐步完善的网络软件支持的、由成千上万互相协作的独立的信息网络,根据可相互进行通信的TCP/IP协议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的集合体。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其功能是在相距较远的计算机网络间传送信息包,由此来作为降低计算成本的手段。国际互联网使得计算机网络可以通过公共主干网相互连接。

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或web)是互联网家族中相对较新的一个成员,于1990年创立。Web使用互联网主干来发送来自服务器的信息、储存文件信息、进行浏览,或是进行软件设计来显示文件。应用Web,可以进行超媒体文件的传输,可以进行网页的链接,用户只要在网页上设置了超级链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干跳转到世界上任何网站。正是万维网的出现使得互联网的应用变得平民化,从而促使企业考虑改变经营模式以适应有能力掌握充分信息的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

企业外部网是指基于互联网标准将企业与其供应商、经销商及经营伙伴连接起来的网络,不对公众开放。外部网代替了原来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企业内部网是指运用与互联网一样的软硬件和连接技术的内部专用网络,可以将企业在全世界的各个分公司连接在一个统一的通信网络中。

所谓电子商务,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包括制定企业发展策略、提供销售支持、连接合作伙伴、通过外部网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与供 1

应商和经销商连接,通过内部网进行内部通信。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改造的结果,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

这里的数据库主要是指用来储备市场需求信息和竞争者信息的营销数据库。营销数据库最初的含义是为实施直复营销而收集的顾客和潜在顾客的姓名和地址,后来成为市场研究的工具。这些数据储存在数据仓库的数字化表格中,然后通过软件的采掘而转化成有意义的信息,从中可以采掘出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从而使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旅行社是典型的服务企业。服务与制造业产品相比较,其主要区别在于服务具有“无形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具有不同的运营模式。服务的提供由于服务人员与消费者的共同参与具有了定制化的特点,运用数据库技术而进行的客户关系管理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之在制造业的应用更加合情合理,并且更加具有紧迫性。

旅行社在旅游业中扮演着包价产品的生产者和旅游产品的分销商两种角色。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旅游者消费个性化的增强要求旅行社细化旅游市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来大规模提供定制化产品以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分销渠道的运作模式,旅行社应该顺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

二、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中国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时间上看起步并不晚,但从应用规模和应用水平上看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当然与我国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整体水平有关,也与我国旅行社业自身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人才缺乏相关。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在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是我国最早涉足信息技术应用的旅行社企业。国旅总社有自己的计算机中心,总社还通过与澳大利亚的JETSET联网运营加入了全球预订系统(GDS)。国旅总社的计算机中心主要在对外招徕和内部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1994年,在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电脑还仅仅派打字用场时,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就研发了春秋广域网软件,直接建立电脑终端联网,并且不断降低门槛,吸收全国近100个城市的近400家春秋以外的旅行社与之联网,代理春秋的产品。网点的铺设,使得春秋的辐射力也越来越广。以上海地区为例,周边200公里以内,都能做到电话预订后免费送票上门。网络成员运用规模优势,抓住日渐扩大的散客旅游市场,真正促动了旅游消费市场的形成。

中国青年旅行社总社改制后的特征是“高科技”旗帜鲜明。中青旅的“青旅在线”网站成功地建成了旅行社“B-to-C”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一段时期内吸引了一部分高端市场的注意。

除此之外,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热”的冲击。一部分具有一定规模的旅行社纷纷“上网”建立企业网站或主页,追赶网络大潮。但是,这些主页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宣传促销方面,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活动并未成为旅行社网站或网页的主要功能。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与信息沟通只是信息技术的初级应用,我国大多数旅行社尚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登堂入室的水平。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网络企业大面积滑坡的现象,在捣灭互联网泡沫的同时矫枉过正,连累了一批非泡沫的互联网企业。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受到影响,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以“青旅在线”为代表的建设得比较好的旅行社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受到消费市场信任危机的不良影响,业务未能正常发展。但是,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我国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改变,类似的电子商务平台在未来将发挥出传统旅行社与互联网相结合所产生的威力,成为旅行社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而发挥作用。

三、中国旅行社信息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一直是国内外旅游业所关心的话题之一,如何认识旅行社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矛盾是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旅行社业目前正面临市场结构的重大变化,同时,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又要求我国旅行社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旅行社业正处在行业转型重组的关键时刻,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是旅行社业能否把握信息技术发展所提供的机遇的关键。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在讨论中国旅行社业信息技术应用前景这一问题时,首先要解决怎样看待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和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然后再展望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转型中的作用和未来在转型后的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

1. 辨析信息技术对旅行社业的冲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起,由于国际互联网(主要是万维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消费者有能力以低成本获得大量的产品信息,从而改变了产品与服务的传统分销渠道,一时间网络直销盛行,商品信息中介企业纷纷落马。当时,欧美旅行社业表现出面临行业倾覆的恐慌,纷纷求助于互联网,或者购买网站、或者建立网页,以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经营手段。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是否会将传统旅行社取而代之”。

事实上,以上的疑惑产生于对一个基本概念的误解。欧美受到信息技术冲击较大的旅行社与我国的旅行社定义不同,并非同一种类型的企业。欧美的旅行社分为批发经营商和零售代理商两大阵营,前者主要提供包价旅游产品,属于旅游市场上五大主力部门之一,与住宿接待业、交通运输业、景区景点、餐饮业等并称为旅游产品的供给方,而后者主要代理交通、住宿、景点、包价产品等的销售,属于旅游产品的销售中介机构。在欧美的旅行代理商代理的产品中航空公司的机票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航空公司采用信息技术建设了新的分销渠道后对旅行代理商的打击很大,以航空公司票务佣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旅行代理商要考虑摆脱困境、重建行业经营模式,因此会出现全行业的恐慌状态。我国的旅行社在性质上类同于欧美的旅游批发经营商,未来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远不会像欧美旅行代理商所受的冲击那样严重。

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旅游批发经营商应该如何面对信息技术的冲击”。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旅游者通过国际互联网完全有可能自行预订包价旅游产品中各个项目,从而有可能越过旅游批发经营商完成整体旅游产品的购买与消费,从而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市场有可能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以上谈到的情况都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可能”给旅游批发经营商带来的冲击,事实上情况未必一定如此。

首先,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其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决定了这种行业不可能消失。旅游批发经营商在组织包价旅游产品时的角色类似于制造业产品供应链中分销商的角色。一般来说,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而

数量较大,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分销商在供需之间架起了桥梁,弥合了供给与需求之间产品种类与数量的差距。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同样起到沟通供需双方的作用。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减少了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供应商与整体旅游产品消费者之间交易的次数,为单项产品的供应商和整体产品的使用者分别节省了搜寻信息、签订购买协议、监督协议执行等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降低了整个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水平。社会分工的深化基于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旅游批发经营商在旅游市场中能够提高交易效率、节省交易费用,因而旅游批发经营商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不会轻易消失。

消费者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购买产品时可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然而,旅游批发经营商同样可以得益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获取优势,而且,由于旅游批发经营商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组合与销售,因而在获取规模效益方面、在专门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分辨能力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可以认为,当旅游批发经营商与旅游消费者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时,旅游批发经营商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高效率与低交易成本依然为旅游消费者自助购买时所望尘莫及。在个人信息获取效率极大提高的条件下,旅游批发经营商的存在依然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当然,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消费者乐于自组产品、自助出游,他们在意的是自我服务的乐趣。从旅游市场出现的时刻起,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一部分消费者,他们的存在与是否利用信息技术无关,他们始终不属于旅游批发经营商的目标市场范围。

其次,后工业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所导致的服务分工的细化要求旅行社继续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服务经济将服务的主要成分定义为智力服务,而非原来的、附加值低的体力服务。在后工业时代,服务业不会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萎缩,结果恰恰相反,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除核心竞争能力之外的职能都有可能通过外包的形式完成。服务业面临着分工细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导致了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在买方市场上需求的个性化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模式。市场消费行为模式的变化要求服务企业改变经营模式。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将是未来服务产品的主要发展趋势。旅游批发经营商也不例外,寻找新的商机、追逐旅游市场上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模式、提供定制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批发经营商的未来发展方向。

2. 中国旅行社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旅行社业以国际入境旅游接待业务起家。目前经营业绩较好、规模较大、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大多是“国际旅行社”。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旅游市场异军突起,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国际旅游市场。从近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的产品需求主要包括国内休闲旅游产品和出境休闲旅游产品两大块。从远期来看,国内旅游市场上专项旅游产品、商务旅行服务的需求量将大量上升。我国的旅行社应该调整经营定位,重新考虑主营业务与经营模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首先,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明确定位为“旅游服务提供企业”。定位的重点在于旅行社是“服务”的提供者,而不是包价旅游的组织者或交通票务的代理人等。这样,旅行社可以不断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产品创新,而不至于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现有的产品和现有的经营模式。

其次,我国旅行社的主营业务应该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转移:从以国际市场为

中心转变为以国内市场为中心;从主要提供常规线路包价旅游产品转变为根据旅游者需要提供定制化旅游产品;从着眼于休闲旅游市场为主转变为商务旅游与休闲旅游并重等等。

第三,考虑到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我国的旅行社应该改变目前的经营模式。旅行社在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以地接社的面目出现,更多地是充当旅游产品供应商的角色,因此旅行社的选址与布局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然而,当旅行社针对国内旅游市场开展业务时,产品的开发、销售、提供同时由旅行社完成,要求旅行社能够充分接近市场,了解市场信息,为旅游者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因此,市场结构的变化要求旅行社在选址与布局方面做出相应的改变。旅行社应该按照一般服务企业的选址规律,根据市场规模的大小和所在区位选择店面,并根据市场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

3. 信息技术在中国旅行社业中的应用前景展望

中国的旅行社业在发展中一直受到政策的保护。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种保护将逐渐弱化,中国的旅行社将不得不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的旅行社与国外实力雄厚的大社进行竞争时优势少、劣势多,劣势主要体现在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中国的旅行社来说是一次提升行业总体竞争能力的重要机遇。事实上,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万维网为主力的国际互联网对于发达国家的旅行社来说也是新鲜事物,国外的旅行社也存在着应用信息技术重组企业经营模式的问题。中国旅行社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把握的好,可以奋起直追先进水平,把握得不好,将进一步拉大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瓶颈之一。旅行社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根据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情况和旅行社业的自身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信息技术未来在中国旅行社中的应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内部管理。面对广大的国内市场,大规模旅行社的理想状态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点,各营业点之间的信息沟通应该通过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来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是旅行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进行科学管理的必经之路。在国际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网技术的成熟为布点分散的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

在第二个阶段,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旅行社企业外部网的建设。旅行社的产品是住宿、交通、景点等单项旅游产品的组合。与合作单位之间建立外部网联系,可以加强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及时互通信息,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旅行社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产品预订和结账的规范化操作,可以防止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信息错误和不良债务的发生。

在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旅行社应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整合营销系统,加强市场信息搜集、促销、分销与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等。这一阶段的应用成果对旅行社来说意义尤为重大。

首先,旅行社属于典型的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核心产品中,狭义地讲,不存在物质产品的成分,服务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相比较,其内部管理中营销管理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营销管理是旅行社在未来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其次,旅行社应该是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提供旅游服务的企业,消费者需求信息的获得是旅行社

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营销调研信息系统效率的提高对旅行社提高经营效率至关重要;第三,当信息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以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寻找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将成为普遍现象,旅行社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促销和分销是未来交易渠道变化后的大势所趋;最后,当消费者可以低成本地获得产品信息时,旅行社进行的大规模市场营销活动将无用武之地,通过营销数据库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制化服务才是旅行社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高的启动成本和维护成本。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副产品可能是促进行业结构的调整。大社可以借助成本优势完成网络化布局,实现经营网络和信息网络的结合,从而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小社没有能力单独建立信息系统,最终只能走上依附大社、成为大社网络成员的道路。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广泛的冲击,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企业转型时所必须学习与应用的概念。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其他类型的服务企业所应用的电子商务手段在中国的旅行社中都可以运用,关键是中国旅行社首先要完善自身建设,强化科学管理的理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以效率和效益取胜,信息技术为企业提高效率与效益提供了共同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技术手段,不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不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行社,而应用信息技术的旅行社要依靠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充分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所获得的信息来寻找商机才能实现发展的目标。中国旅行社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不足以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后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但是,只要抓住信息技术提供的机遇,并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行业变革紧密结合,中国旅行社终将找到适合自身的信息技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Hannes Werthner, Stefan Klein.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Springer Wien Newyork.1999.2.Pauline J.Sheldon.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CAB International.1997

3.(英)维克多·密德尔敦著,向萍等译.《旅游营销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

4.(美)克兰多著;劳国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北京,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1.7

5.迈克尔波特,“互联网与战略”,《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期.6.田茂永,胡明沛,庞瑞江,刘晓芳,“新服务经济浮现”,《IT经理世界》,2001年第16

篇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分析

●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

在对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传统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得出信息技术学科与传统学科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自身特点,那就是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具有异步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交互特点;学习方法上具有典型的相互协作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结果评价的开放性等特点。

1.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的异步。

传统学科教学已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和统一教学内容方面具有高度的“同步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技术指标体系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很难形成稳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知识体系。从而导致信息技术课不大可能出现传统学科的那种高度统一的局面,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

2.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几者之间进行,学生学习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式”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的状态。信息技术课必须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信息技术课能否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立足于“交互”的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如何。

3.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作的特点。

学生在传统学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非常系统而且是循序渐进的,无法进行很好的协作学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生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顺序不正确或错误,此时常常需要其他同学对其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协作式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减轻教师工作量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指导学生搞好协作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学会生活”,更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4.在教学评价上,传统学科以考查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

而信息技术学科则采取开放的方式方法。以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为评价标准,注重操作过程,采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成果提交的综合评价办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和评价,对我们每一个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者来讲,应抓住该科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提供的特殊教学环境,扬长避短。在“异步”中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在“交互”中实现目标;在“协作”中让学生学会和会学。教师则应以“开放”的态度选择方法,用“开放”的态度和手段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受原来的计算机课程的影响,教学方式传统陈旧,教育观念保守,教学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忽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资源匮乏,或者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合理的使用;教育内容陈旧,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使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并没有落到实处。

2.随着信息素养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资源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高速增长令人难以预测。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从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作为一项教育发展目标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来看待,真正为国家培养具有时代精神,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优秀青年。对于我们处于信息技术教育第一线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开创多种渠道,努力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洪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述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9)

[2]王彩.中外信息素质教育现状比较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03)

[3]徐万胥,刘向永.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国远程教育,2005(05)

上一篇:尝试教学法实施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讲立严警示教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