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2024-05-11

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共8篇)

篇1: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信息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甚至是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判断市场经济发展状态的一项指标,而大量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给企业发展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危害、表现特征和原因之后,给出了解决防范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原因;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期,在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过程中,会计信息是企业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而会计信息失真在企业中普遍存在,没能发挥出会计信息应有的作用,给企业和国家带来十分不利的经济后果,因此,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现状、形成原因等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在披露和核算的过程中,无论是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行为,不能表现出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状况就是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一方面会给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带来误导,容易给他们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

扰乱经济发展秩序,阻碍经济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

第一,原始数据凭证失真,这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不合格甚至是虚假,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账户,或者根本就不设账户,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使用不合法凭证、以表代账、白条抵库等现象存在,甚至企业中的某些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利制造假凭证以中饱私囊。

第二,成本费用不实。

理论上采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成本费用就不同。

在记账过程中,常常采用少提或不提折旧费用来降低成本,通过虚列费用、超额计提折旧等方法来增加成本。

不论多算成本还是少算成本都没有将真实的费用反映在会计信息中。

第三,虚报利润。

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一些企业在上报企业会计报表时,往往不是将有关会计记录真实反映出来,而是根据需要来人为改写报表。

例如:在纳税时,为了逃税,采用各种手段隐瞒利润额;在向银行借贷时就夸大资产总额和利润,掩饰企业不良资产;进行企业改制时,把企业资产利润变为负数。

第四,财务账目管理混乱。

一方面,由于原始凭证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就无法对账目系统进行完善建设,只能将错就错,在账目系统中出现连锁性的负面效应,造成整体账目数据的失真。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会计人员在进行账目记录管理之前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数据整理过程中那面出现数据的一楼,导致账目无法完善的建立起来,进而造成财务账目管理的混乱。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会计失真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各种会计造假事件频发,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居高不下,企业融资困难,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失真的信息引发错误的决策

会计信息的传递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包括投融资以及利益分配的计划、控制和决策,而企业中的许多投融资决策都是基于这些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如果在一项投资中虚增了成本和投资额,就会减少这项投资的利润,甚至亏本,因此就不得不放弃这项工程,则浪费了一次投资机会。

与之相反,如果在一项实际不可行却基于虚假会计信息的论证报告得以通过的情况下立项,时常会投资效益不佳,甚至变成烂尾项目。

在宏观层面来说,会引发错误政策的出台,进而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2. 不正常的利益分配损害各方利益

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有一部分利益被某一群体或者个体不正当占有。

如在一项购销业务中,如果入账价值大于商品实际价值,则一定存在一些不正当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不正当利益。

另外,企业为了减少税金的利益驱动,很可能采用隐瞒销售收入,降低利润。

通过虚假会计信息的逃税,使用了错误的规定,分配方法占用工人的权利,更严重的是,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传播虚假会计信息,直接相关的部分经济活动,造成经济损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的亏损,亏损增加的金额越来越多,值得我们反思,是不是这些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

3 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有些会计信息的问题是不真实的,如会计票据造假,不合理的费用,搞“两个账户”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如国有资产转移。

这些行为导致企业决策失误,亏损甚至是倒闭,工人或失业,造成集体利益损失。

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生产经营活动无法科学化,制度化,企业无序。

使国家不能有效地集中财力,政府职能发挥的影响,导致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政策的失败。

经济秩序混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 治理结构不合理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企业股份结构方面。

一部分企业的股份过于集中,呈现一股独大的现象,让众多中小股东丧失了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控股股东滥用股东权,直接左右公司决策;与股份过于集中相对,有些企业股权却过于分散,众多小股东很难联合起来对企业施加有效影响,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选举受到高管人员操控。

其次,监事会不够健全。

公司监事会多数情况下为兼职,缺乏自己的常设办事机构,多听命于董事长或者董事会的安排,在行使职权时所支付的费用时常受到管理人员的制约,其监事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2. 内控制度不健全

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一方面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繁荣期,许多企业对会计信息进行粉饰以便获得融资优势,而且一些企业内控机构设置不独立,甚至没有设置内控机构,再加上审计工作者责任不明确,缺乏责任心以及相关的专业指导,不熟悉工作流程,内部控制执行沦为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冲击,原有的内部控制的外部环境、环境、方式、手段、范围、安全风险以及审计监督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进一步健全完善。

3. 人员素质不够高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都需要高素质人才,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在现实情况中,许多企业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够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独立性,法律意识也不强,只听有关领导的话,而某些企业领导或领导集体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考虑,通常采用各种手段来掩盖企业真实信息,这大都要涉及到会计信息,再加上监督人员素质不高,容易被贿赂,自身业务能力不强,工作不够细心,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快速迭代,给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的人才较少,很容易在工作中产生各种麻烦和错误。

4. 监管体系不完善

会计信息的形成受到内外两方面的监督,在企业内部微环境方面,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

在外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间不长,各项会计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执行的有效性也不高,政府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审计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对于发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处罚较轻,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收益一般远大于期望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变相鼓励了会计失真现象的发生。

此外,政府部门中的部分干部为了搞政绩,下达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逼着企业为了完成相关任务,完不成任务的企业只得修改会计信息,因此,这也是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篇2: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成因 对策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实践获得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我国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和顽症。

找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决策

众所周知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调整时,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直至各个企业的各种信息,其中企业的会计信息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在企业会计信息含假较多,其对决策的有用性大大降低,以此为依据做出的宏观经济决策调控力度必定是软弱的,难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造成投资者的盲从,侵害投资者利益,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公司债券,从投资市场筹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所需的资金。

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高低诸因素来决定投资方向的,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

假如没有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就成为一种冒险、盲从,其利益受到损害是必然的,进而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三)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形成滋生贪腐的温床

会计数据能在各种场合作为经济利益分配和业绩评估的重要依据,能给造假者带来私利以及官场升迁,为满足个人金钱、荣誉与地位,造假者就成为一些经营者的经营之道了,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一)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中的不确定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

由于各企业具体情况不一,准则只能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提出基本原则和规范,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就会有多种备选的会计处理方法。

如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从而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何种方法才算“如实反映”?此外,会计准则的制定颁布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

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使会计处理“无法可依”。

在会计实务中,不确定性问题的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在固定资产核算中,残值、折旧本质上是一种估算,况且由于存在多种折旧方法,每一种方法对经营绩效的评价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再如应收、应付款项的计算就与信用度有着很大联系。

(二)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及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单位领导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然而,一些单位领导的指导思想不正,为了种种目的利用自己的权力,指使会计人员造假,这在当前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一线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相当一部分学历较低,会计后续教育大多又流于形式、缺乏力度;有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坚持原则、严格执法的少,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这样进一步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不合理

由于会计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所以当此类“结果”受到特别关注、而会计信息产生过程不为看重时,此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必然大打折扣。

长期以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

三、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正确认识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和改进法规体系,注重对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和实际工作安排的理性分析,最大可能地细化、明确会计工作全过程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并严格进行控制,从每一个细微处入手,尽量减少实际会计工作中标准的可选择性和主观人为的不确定性给财务报告结果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要处理好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避免个别企业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操纵企业利润。

从定量的角度对待不确定性,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进行反应和评价,将经验分析与数学分析结合起来使用。

(二)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意识及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

必须组织单位负责人学习会计法规,使其提高会计法规意识;加大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有效解决单位负责人唆使会计人员作假的问题。

同时,会计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应及时、定期参加组织培训,加强对新制度、新规则的学习和对新问题的研究讨论,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不做假账”为道德标准,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成为每一个会计职业人员的基本理念和自觉行动。

(三)改进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树立业绩评价实现的目标是引导人们更多去关注“程序理性”,而不仅仅是“结果理性”的观点。

积极探索、构建一个以“程序理性”目标为起点、适当考虑“结果理性”特征的、科学合理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防止盲目追求“结果理性”的现象。

篇3: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

1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非常大,不但违反了真实性的原则,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还助长了腐败之风,败坏了社会风气。使决策部门失去了准确的依据,造成决策失误,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1.1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制定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必须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这样使用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会计信息失真、不可靠,就会误导使用者,甚至做出错误的决策,贻误工作。

1.2信息的失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利税的流失,一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上虚增支出,少列收入,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

1.3信息的失真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有些国有企业经营承包的情况下,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片面夸大利润,以获得承包资金。而有些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通过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改变国有资产的真实比例和数额,变相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占为私有。

1.4助长了腐败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会计职能不仅仅真实地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所有者控制经济经营者的一种手段。国家企业法规中有关标准、比例等的确定要依据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政策法规偏离轨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许多企业通过做假账,掩盖一些不合理的支出。腐败之风在社会上漫延。

1.5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多数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利高低等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非常重要。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根源。既有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以及企业内部为追求自身利益等主观原因。

2.1会计规范不健全。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比如: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实;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如果资产估价低于真实成本,负债估价高于实际金额,可能的收入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加上信息披露不完全、不及时,这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等。

2.2市场主体多元、利益驱动的结果。与单一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实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这一方面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容易滋生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片面追求个人和集团利益的需要的不良现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增值国有资产、不断扩大再生产;而地方和企业就可能会以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就会出现:“合谋造假”。即有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合谋,其目的是在总利益分割中尽量增加企业和地方的份额;另一种是企业管理者和职工之间合谋,其目的是尽量减少积累扩大职工的消费,结果是国有资产和利益被企业和个人侵蚀。这就是企业代理机构所造成的会计信息虚假问题。

2.3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一。《会计法》第23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虽然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任免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如此。企业由领导掌管大权,会计对按领导的意图办事,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2.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弱化。当前我国国有公司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在运作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董事长或总经理大权独揽,失去制约和控制,内部人控制行为严重,监事会形同虚设,起不到监督制约作用等等。当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的利益偏好时,会计核算和监督不是以兼顾利润集团为核心,而是以经理人利益为核心。会计成为经理人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图的工具。

2.5社会监督不力。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高素质人员较少,需要加大对这一机构人员的迅速培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税务、工商、审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还不够,更有甚者查与被查串通一气,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2.6会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

3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已普遍存在,那么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根本上讲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会计模式。优化会计行为的内外部环境,完善会计法规,严肃财经纪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切实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的问题。具体如下:

3.1建立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颁发,对规范会计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内容需要不断完善。对一些重要的经济信息的公开或披露,会计准则应做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使会计信息公开和披露机制,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强制披露信息和自愿披露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

3.2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方向,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会计管理和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有些是旧体制向新的体制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有通过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在现代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这是保证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前提。

3.3加强会计工作管理的法制化

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即必须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完整,并且对造假、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加强对《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3.4强化社会监督的作用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机制,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此外,还可由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再监督,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抽查复审,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应对有关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属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惩罚,增强审计责任意识。

3.5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业务熟练、专业知识丰富扎实,就能为企业的所有者、主管经营者和债权人提供有用的信息;反之,就难以处理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会计人员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图私,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总之,我们要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加大社会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快会计行业整顿和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几个问题》.《会计研究》1996年第一期.

篇4: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监管 对策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1. 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的原因分析

1.1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1.2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1.3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法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发布实施后,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能。

1.4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环境不够优化,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很多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会计造假成本更加剧了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造假。

2. 加强会计监管的对策研究

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甩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造假代价大于造价收益。

2.2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威性。

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造价损失,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2.3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账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

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2.4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關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2.5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

2.6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源于管理层和外部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一个完善和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有效市场监督的基本保障和治理机制,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力工具。规范有效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保障投资者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强化资本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为此,要促进我国现有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和信息披露规则的完善,使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规范化,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性要大力加强证券市场监管,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坚决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和虚假陈述等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大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观念和风险意识,实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恢复证券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篇5: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一、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真实性概述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它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政府对微观企业的监控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会计信息作为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效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也影响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因此,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等质量特征,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核心

真实性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之一,它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数据可靠。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来源,是包括投资者在内的各个方面做出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会计工作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甚至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导致经济决策的失误。因此,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工作应当正确运用会计原则和方法,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应有的质量特征被动摇,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愈演愈烈,其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超出常人想象

二、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特征与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核算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向外界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与会计核算主体的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不符,会计信息资料缺乏应有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相关性,对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方造成误导及损失,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两方面。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依据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 3

求、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产生的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情况。而之所以会出现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是因为会计受本身特点和制度的制约,在会计政策、规范和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择性及缺陷,并且在实务工作中,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可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及方法,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制度性失真。非法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人员出于各种目的,违背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准则及会计制度的规定,实行会计造假和舞弊,使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相背离。

会计信息失真的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

(一)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虚假原始凭证的方法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的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二)原始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管道不能明确地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三)账目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账目混乱,账证、账账、账表、账实严重不符。

(四)会计报表虚假。具体表现在撇开账簿,人为地调整报表数字。甚至编报两套报表,一套自用,一套对外提供,导致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五)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收入的失真主要表现是截留、转移、坐支收入;成本失真的表现是多列或少列成本,甚至通过人为方式调整损益,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费用失真的表现是该进专项资金不直接进的生产成本;资产不实主要表现为企业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企业各项资产的实际拥有数额,资产管理混乱,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

三、中国企业非法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一)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上级考察下级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成绩,主要是以利润和产值来衡量的,只要有利润产值,下级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同时,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会计信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及其他使用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政府的行为规则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有的地方政府直接管企业,对企业领导实行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

(三)监督力度不够

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国家审计的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是监督不到位,表现在国家对基层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仍停留在以国有单位为对象,对大量非国有单位缺乏必要的经常性的制度化监督,同时监督主体是多元化趋势,多个部门对同一单位会计工作进行交叉检查的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监督和再监督不力,少数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其监督职能难以施展,监督效力偏弱;外部审计独立性虽强,但也存在会计师事务所为自身利益而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报告避重就轻。

(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虽然近些年已相继制订和修订了《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五)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把注意力集中在利润、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性评价指标上,而较少运用和分析一些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只强调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通过哪些程序来达到这种结果的,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六)会计人员素质及专业技能低下

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一方面会计人员的业务整体素

质还不高,在一线从事财务工作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甚少,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一些会计人员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较低,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的处理;另一方面,会计人员整体职业道德素质也不高,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少。

四、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观念、完善会计法规建设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单位领导人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使之能带头遵守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积极支持会计人员创使监督职责,自觉接受监督。同时,还应完善会计法规建设。《会计法》中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违法收支不予办理。但在实施《会计法》的过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普遍、处罚难办”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法》的可操作性。比如将虚假信息提供给国家、社会和投资者,并造成损失的人员在《会计法》中明确规定应给予重罚,但缺乏处罚的具体标准和细则,操作起来很难掌握。所以,应提高《会计法》的可操作性,使会计法规体系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会计人员只有遵循《会计法》的规定工作才能防范和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对敢于坚持制度、坚持原则和秉公办事的财会人员,要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会计信息的社会评价,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管,建立检查和处罚的联动机制,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和监控作用,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形成强有力的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中介组织的监督作用,要逐步实现企业会计报表必须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加强监督、管理,以利于净化执业环境提高执业质量。

(三)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四)加强监督力度

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纠正,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有关人员处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发挥审计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五)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强化对从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保障。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会计信息的发源地,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道德观念,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业务水平,对从源头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培训,重点是增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在会计人员中树立诚信会计观念,使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维护会计法规、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促进会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加快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步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其具体原因多种多样,而且极为复杂,要防范则必须注重结合多种措施综合利用。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加强执法力度惩治腐败,完善各种治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开展各种形式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总之,会计信息质量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篇6: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出发,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经济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寻求合理恰当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需要它,投资者为了投资的正确性和回报的保证需要它,政府为了掌握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它。离开了会计信息,市场经济便无法正常的运转,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危害: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多种形式:第一、从表面方式上来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使会计报表成为“万用表”。有的企业送给意向联营单位的是“如意表”、送给开户行的是“高兴表”,送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企业留存的是“如实表”。其根源是法制观念淡薄监督不利。第二、从会计处理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会计凭证反应经济业务不实,会计帐户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贯性的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其中以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不实尤为严重。

由于以上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表现,给社会企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第二、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第四、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第五、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发展。

第六、会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的利益,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特征和危害,会计信息失真已是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背景进行探讨。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或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而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企业改革的不完备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是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由于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二、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事管理

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的流动困难重重,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职工,其业务工作开展要受企业领导的指挥,不少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了监督权利,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会使生产经营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事实求是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帐,设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有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

4、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由于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营运;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宏观上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属于改革中的问题,有些是旧的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分配方式,如年薪制等。

(三)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使虚假的信息一产生便受到严厉的查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要明确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把编

造虚假会计信息同制售假冒商品一样,严惩不怠。

从微观上来分析。

(一)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法》,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查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并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7: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略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摘 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当务之急。应从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入手,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同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外部监督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要依法进行监督。只要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就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控制;审计监督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最基本任务。但是在经济转轨的今天,会计失信范围之广,程度之重,危害之大,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给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企业微观管理、投资者和债权人等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极大的危害。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反腐倡廉,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我们应研究制止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虚假会计信息带来的危害。其治理措施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而要多种治理措施综合运用,应以整治企业管理结构的不合理为前提,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使会计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1·健全企业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既可以防范舞弊行为,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一是完善产权制度。会计信息交流或传导的效率,取决于企业的产权是否明晰。如果产权关系模糊,产权结构不明晰,则无法发挥产权制度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规范和界定作用。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就要进一步对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明确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的主体,解决产权主体模糊甚至缺位的问题,真正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从而引导和保证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合理化[1]。

二是改革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对国有资产实行规范的授权经营,建立与行政职能分开的国有股权管理体系,即依照目前国有企业财政隶属关系,由各级政府建立国有控股公司、资产经营公司等国家授权的行使企业出资者职能的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要完善有关制度,如产权登记制度、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制度、产权收益监缴管理制度、资产评估管理制度以及国有资产经营的绩效考评制度等,使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和规范。应对国有企业逐步进行公司制改造,吸引非国有资本对国有企业参股,强化投资者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营造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发展机制,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率。三是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构。我国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国家委派董事长及经理人。由于他们中有的人关心的不是公司的发展,而是自己的职位或待遇高低,因此法人治理结构有时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应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的职责是聘任和解聘经理人,制定经理人报酬计划,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要对经理人兼任董事加以限制,避免国有企业改制时出现的由企业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情况。董事长应熟悉企业发展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资产运作能力。董事会应有通过民主程序产生的职工代表参加。应通过优化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2]。

2·完善对经理层人员的管理机制。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合理的约束机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

一是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加快培育一个透明度高、规范性强的经理市场,使企业出资者可以在经理市场上选择合适人员取代不合格的经理人。经理人的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会使其在经理市场上声誉受损,影响其未来的职业前途,增大其会计造假的成本。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的企业兼并行为,既有政府主导型,又有市场主导型,今后应逐步过渡到市场主导型,通过市场对经理人进行选择,进行约束。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1)选聘经理在注重经营能力等经济标准的同时,要承认和尊重企业家的人力资本价值,做好企业家利益的分配,尽量建立市场化、动态化、长期的激励机制。在激励方式上,要使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他的个人收益挂钩,以解决经理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经理人个人目标和企业总体目标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财务决策遵循企业财富最大化目标,从而减少管理成本。2)根据国有资产经营的综合评价体系(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评价并重)对经理人进行考评。经理人的薪酬与业绩评价和工作表现挂钩,而不是单纯以会计信息、财务指标作为股东对经理人的监控手段。单纯以会计信息为业绩评价的标准,会助长信息操纵行为,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应重视非财务指标在业绩考评中的应用。3)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经理人从较为长远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经理人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挂钩,解决经理人任期内行为短期化问题。如通过设计,使部分任职报酬根据经理人离职后几年内的公司业绩情况分期支付,使经理人在任期内比较注重公司的长期利益。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近一二十年遍布全球各国的公司治理活动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强调公司责任,其基本规范就是进行诚实和守信教育。不能只重视制度安排,而忽视全方位的诚信教育。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尤其需要进行诚信教育[3]。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会计信息由企业提供,因此建设会计诚信必须从源头加以控制。在我国企业中,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薄弱的现象比较普遍,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1·应明确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一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其目的在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本单位生产经营环节的规程和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从而发挥内部监督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二要实现内部监督责任制。应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监督责任制。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会计监督的第一责任人,除了自己要带头遵纪守法外,还应积极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履行监督本单位经济活动的职权。应当将内部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会计核算和内部监督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而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如能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将内部监督与会计管理、成本核算、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监督于管理中,就能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提高内部监督的有效性。三要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政府监督不同,具有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的特点,是外部监督无法代替的。只有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日常性与全程控制作用,才能把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4]。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会计人员不断提出新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依法办事,不弄虚作假,敢于抵制不正之风。当巨大的利益驱动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一丝不苟的诚信理念,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二要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会计制度也已进行了很多改革,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会计知识需要尽快学习。因此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会计人员走出记账、算账、报账的“三账”境地,做到懂经营,会管理,抓效益,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左膀右臂”。3·建立会计人员奖惩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的行为除受其素质影响外,还直接受利益机制的驱使。有的人为了经济方面的利益或其它好处,往往放弃会计监督,对不符合规定的行为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甚至与某些不法分子串通搞弄虚作假。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惩恶扬善。对监督不力的会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经济处罚;同时,要对在会计岗位上敢于与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在法律上予以保护,在行政上给予支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在经济上给予激励,促使会计人员积极有效地进行会计监督[5]。

三、加强外部检查和监督

外部监督,指政府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对各单位经济活动依法进行监督。它的特点是代表国家、社会公众的利益所进行的监督,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外部监督对内部监督起弥补和再监督的作用。

(一)加强政府监督。政府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机构,代表国家,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对各单位会计行为的国家监督,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1·政府各有关机构应依法行政。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众多,各监督部门之间有的存在着职责不清的现象,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往往产生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监督的作用,防止和避免政府监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职责不清,重复检查的弊端,《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对所有的单位实施以保证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重点的全面监督检查;审计机关依据宪法和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对各级政府的财务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和检查;税务部门依据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税收为主要目的,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实施监督检查;人民银行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实施监督管理,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账等情节随时进行稽核、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违反规定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对金融机构按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它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监督检查;证券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以及公告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分派或者配售新股情况进行监督。有关部门在实施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必须在检查后出具检查结论。

2·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责任约束机制。为使政府监管部门充分履行其职责,还需要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如由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等组成社会评议机构对政府监管行为进行评议,或建立政府监管人员对其监管行为承担后果责任的制度。这样做,可以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少数监管人员公权私用,实现政府监管科学化,提高政府监管工作的效率。

3·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领导实行审计。面对“官出资料、资料出官”的现象,应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即由审计部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审计结果作为组织人事部门考核、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到“不经审计,不得离任;不经审计,不得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领导干部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骗取荣誉和被提拔重用的不正之风。但目前鉴于国家审计机关力量有限,不能大范围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应充分调动整个审计组织体系的力量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侧重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机构则可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授权和本部门、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的授权,在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民间审计组织则主要受托开展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

(二)强化社会审计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等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依法进行审计,并据实做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它是一种外部监督,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必须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监督和服务作用。

1·完善审计准则及有关法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制定的相关法规与准则不能跟上新情况、新问题的发展。因此,急需对原有的法规、准则进行修订完善。同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准则中没有相应规定的应尽快出台。如在合伙制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如何确定等。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无限责任合伙制一直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组织形式,很少有事务所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组织形式。而在我国,绝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选择了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很少采用合伙制。选择哪种组织形式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所承担的责任程度,有限责任形式仅对其行为承担有限责任,这与其事务所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不相匹配。而合伙制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业务行为承担无限责任,可满足其对审计质量承担连带经济责任的要求。当前有的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之所以不断造假,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只承担有限责任,对其违规行为处罚很轻。只有加大违规成本,才能起到制止违规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事务所推行合伙制组织形式。3·完善审计委托制度。目前企业,不管是上市或非上市公司,聘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均是由管理当局决定的,即使由股东大会决定,也仅仅是形式而已。这十分不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持其独立性。为确保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可由企业建立审计委员会来行使这一权利。审计委员会由企业的非执行董事和监事组成。

4·优化执业环境。目前的会计行业,尽管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完成体制改革,但地区封锁、行业垄断仍屡禁不止,政府干预企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干预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的现象并不少见。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难以保持实质上的独立性。为此,有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禁止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政府官员干预等现象的发生。当前会计师事务所为抢拉业务,部分压低审计收费。一旦审计收费过低,由于资金原因,注册会计师必然无法执

行全部审计程序,导致审计结论不准确。因此,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应该停止恶性竞争。有关监管部门,应当通过适当的法规和监管,防止恶性压价竞争造成的后果。5·建立健全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目前,中介机构不讲诚信、不够尽责的比例比较高,这与处罚力度较轻有直接关系。处罚没有对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违规行为起到警戒作用,也没有对受害者的利益损失起到补偿作用。解决技术与诚信的困境,简单的办法只有一条,就是建立赔偿机制,让造假成本大于收入。同时,要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要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在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新问题、新知识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知识、业务能力能与发展形势同步前进,要加强后续教育,更新和提高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业务能力[6]。[参 考 文 献] [1] 朱锦余.会计信息失真综合分析及对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247-264·

[2] 刘玉廷.安然事件新论[J]·商业会计, 2002,(6): 6-7·

[3] 纪乐航.六分之一CFO被迫做假账[J].国际金融, 2002,(8): 2-5·

[4] 古淑萍.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A].当代会计前沿问题探索,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300-305·

[5] 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 2002,(8): 14-19·

篇8: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论文

一、会计信息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

(一) 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

产权概念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 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或研究目的出发, 对产权概念做出了多种定义。张维迎认为产权等价于财产所有权, 是指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等多项权利的复合。阿尔齐安和艾伦 (Allen) 认为“产权是使用经济物品的人权”, 配杰维齐[S.Pejovich) 认为, “产权详细了在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所有的人所必须遵守的与物相对应的行为准则, 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准则的处罚成本。”笔者认为产权是产权主体之间的关系, 强调的是由于物的存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质是一种人权。

基于上面对产权概念的回顾与分析, 可以看出, 会计信息产权是规范在会计信息的生产、提供和使用过程中, 谁应享有什么权利、谁应履行什么义务以及谁应承担什么责任。所以, 笔者采纳杜兴强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定义, 会计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会计信息的存在 (供给和使用) 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

(二)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内在联系

企业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多种不同契约的连结 (詹森、梅克林, 1996) , 而且, 这些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就成为了公司经营情况的信息向投资者、贷款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传递的一种机制, 因而是尽可能降低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装置。恰当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将有助于提升利益相关者决策的效率, 促使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利益相关者作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他们之间的效用函数是不一致的,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朱国泓把会计经济后果性定义为不同会计处理方法所导致的利益相关者所得利益的绝对额及其利益格局的变动。Zeff和Scott认为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具有天生的经济后果性, 他们主要探讨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性, 即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影响。

由于会计信息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后果”, 它直接影响着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配的结果。但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能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普遍需要, 那么部分利益相关者将因会计信息而受益, 而另外一些利益相关者则可能因会计信息而受损。因此, 会计信息必然成为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而界定会计信息产权也必然成为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工具。目前, 我国政府试通过制定规范 (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 来规定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从而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并调整他们之间的行为;但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只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行为规范, 还需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维护主要是通过对违反产权界定的行为进行惩罚来维护。即如果没有对违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行为进行惩罚的话,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就有可能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目的, 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 故意违背会计规则编制与实际不符的会计信息。所以对会计信息产权的有效维护, 可以提高信息提供者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 从而起到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 国外研究方面

加比赫拉·瑞扎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与原因, 认为财务报表舞弊的动机包括逃避纳税、提高股价并创造发行新股的需求、获取上市资格或避免退市风险、掩盖资产滥用的事实、隐瞒管理上的失当行为。他指出, 公司治理结构的无效是导致会计报表舞弊的主要原因;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前主席阿瑟·利维特建议向上市公司、金融机构 (如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 征收信息使用费, 为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筹集充裕、独立的资金。他认为金融机构的相关决策有赖于会计准则所促成的透明度, 但它们在受益的同时却并不付费;乔斯华·罗恩提出了一个以财务报表保险解决会计危机的市场方法。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并披露它可获得的保险赔偿金额以及为此支付的保险费金额。这样, 当投资者知道他们所买证券的保险赔偿金额有多少时, 他们就能判断哪些公司更值得信赖。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来审计拟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 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助于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赔偿金额及保险费金额。另外, 2002年7月25日, 美国国会通过了萨宾斯一奥克斯莱法案 (Sarbanes-Oxley Act) , 加强对违法编制财务报告的刑事责任, 最高可处500万美元罚款或者20年监禁, 对证券欺诈的法律责任, 最高可处25年监禁。

(二) 国内研究方面

林钟高、谭劲松等学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是产权关系模糊与企业市场法人主体资格的缺位。因而认为明晰产权是一个重要的治理对策;杜兴强专门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 会计信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而言, 其实意味着“权利”, 为了降低利益相关者之间因会计信息而产生的矛盾, 应进行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刘峰曾对会计信息产权的利益主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界定, 他同时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并诱发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相关的法律制度安排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治本之举。当某个个体的行为不符合现有制度的规范时, 法律应当提供足够有效的强制力, 如通过惩罚使个体行为不经济;王跃堂、孙铮、陈世敏认为,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赖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以及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谢德仁 (2005, 2006) 提出另设独立于经理人的审计委员会来独立行使企业外部会计事务的积极权力, 以制衡经理人拥有的内部会计事务积极权力, 尽可能隔断经理人的道德风险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不良影响。

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要依靠会计信息产权界定与会计信息产权维护这两方面共同的努力。

三、影响会计信息生成的五个方面的分析

笔者所提到的会计信息生成过程是指从会计信息的生产到最终被利益相关者获知的过程。分析会计信息生成的五个方面可能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都是基于会计信息产权方面的研究, 不包括由于人类有限性等一些客观因素所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 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

会计规则是为规范和约束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而设置的一种规则或制度, 也是界定和维护会计信息产权的规则。以国家强制力的形式来提供的会计规则是针对利益相关者缺乏集体理性导致的、会计信息产权并未恰当分配给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 尽可能恰当地将会计信息的各项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给各利益相关者。所以, 会计规则的建立、实施和修订实际上就是一种会计信息产权的建立、实施和修订。我国会计规则制定一般由国家政府部门起草, 然后面向专家征求意见稿, 最后面向全国要求执行, 政府权威在会计规则制定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而各种利益集团在此过程中所起作用甚少, 政府的权威代替了各方利益集团的参与博弈。

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 因此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会计规则主要是界定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协调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会计规则制定者既要认清隐藏在会计规则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要认清不同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带来的不同经济后果。对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划分不清晰或不合理将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像会计信息提供者如果不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不承担义务可能受到的处罚, 就很可能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提供信息, 而不是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二) 会计规则执行人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

企业管理当局在经营过程中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然后再根据自己了解的结果去选择是真实地报告企业情况还是虚假地报告企业情况, 其他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观测到了企业管理当局的会计信息的报告情况, 但无法观测到企业的真实情况, 因而无法判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企业的真实情况。正是由于这种对企业真实情况上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信息的经济后果性, 才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有可能进行真实报告还是虚假报告的选择行动。

企业管理当局提供虚假报告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不违背会计规则的情况下, 会计信息提供者根据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提供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但并不是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会计信息;另一种情况就是会计信息提供者为达到自身的利益而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会计规则执行人选择故意违反会计规则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势必要损害一部分利益相关者的正当权益, 也就是说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即依法享有使用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进行侵犯, 这属于违反会计信息产权界定的行为。对这种行为应该进行惩罚, 也就是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所以, 仅仅界定会计信息产权是不够的, 还需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有效的维护。

(三) 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

尽管公认会计准则一经颁布, 其权威勿庸置疑。但企业仍存在较大的选择空间。会计政策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 从这个意义上讲, 会计信息多半是主观判断的产物, 是各个利害关系集团如股东、债权人、政府、企业管理当局等各方利益博弈均衡的结果。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属于剩余控制权的组成部分, 相关利益者中的董事会和经理构成的管理层享有公司剩余控制权。因此会计政策选择权属于管理层。但是会计政策选择后产生的各种经济后果却会影响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对一项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 都取决于企业内部各方博弈的结果。所以, 会计信息产权结构不均衡会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的公允性。为了维护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 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公允性和由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就必须在界定和维护会计信息产权关系过程中考虑会计规则执行人行为动机及其激励与约束问题。

(四) 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但也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现有制度的安排, 管理当局有能力左右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具体会计行为, 会计岗位可以视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职能在会计层次的延伸和细化。尽管在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中涉及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但会计人员并不是产权所有者。在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中, 只有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不触及产权关系, 无需界定两者间的产权边界, 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会计人员应站在企业经营者的立场为企业经营尽职尽责 (吴水澎, 2000) 。因此, 这方面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影响分析可以归并到对影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的第三方面即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上。

(五) 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

从现行股份制企业契约安排来看, 经营者占有会计信息, 有提供会计信息的义务。由于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始终存在, 其操纵会计程序的可能性就不可能根除, 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无法保证, 需要审计对经营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输出审计信息, 供信息需求者决策使用。从服务的结果来看, 无论内部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都提高了被审计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由于会计信息可以视为是一种信息产品, 因此, 财务报表审计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所生产提供的一种信息产品, 它附加在会计信息之上, 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这过程中也免不了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利益动机烙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是公益机构, 大量理论推理和实证研究表明, 注册会计师在利益的权衡下出卖“审计意见” (吴联生, 2005) 。这表明注册会计师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内部审计人员也是。所以, 在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和维护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中的内部审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因素。

四、基于会计信息产权的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思路

从对影响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五个方面分析来看, 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要依赖于合理的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更依赖于有效的会计信息产权维护。

(一) 加快会计信息产权的明晰界定

杜兴强认为, 投资者和管理当局对企业所有权分享的现实决定了双方对企业的产出拥有产权, 因此共同分享了反映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一一会计信息的产权,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谢诗芬、彭玉龙;而陈冬华认为, 会计信息的本质是企业所有的一项经济资源, 而企业又归股东所有, 因此会计信息天然的产权所有者应该是企业的股东。笔者认为会计信息产权界定应该使利益相关者清楚地知道自己所享有的权利、应承担的义务以及不承担义务可能受到的处罚, 即要使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利益相关者效用函数的一个自变量, 起到调整他们行为的作用。同时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是一个持续博弈过程, 企业所有权是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基础, 剩余索取权为会计信息产权博弈提供动力, 剩余控制权决定会计信息产权博弈的动向。

(二) 加强会计信息产权维护

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只是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行为规范, 如果没有对会计信息产权进行维护, 这一规范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没有任何的作用与意义。

1.加强政府对会计信息产权的维护

政府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界定会计信息的产权, 具体执行对违规者的惩罚, 来保护已界定的会计信息产权。对会计信息产权的有效维护, 可以提高信息提供者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预期成本, 从而起到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

2.促使企业自觉维护会计信息产权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利益相关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博弈 (其中利益相关者主要指人力资本所有者与非人力资本所有者) , 也就是源于目前会计信息产权的界定并不清晰, 或者说目前关于企业产权的制度安排并不合理。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应依赖于合理企业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会计信息产权制度的制定与有效实施。

笔者认为,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性的对策是确立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平等的企业主体地位, 共同分享会计信息产权。一方面, 物质资本之所以要与人力资本进行合作, 是因为物质财产所有者期望通过物质财产与人力财产的结合, 实现物质财产的增值。因此, 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合作时, 保留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但要让渡物质财产的使用权, 以便于人力财产作用于物质财产, 使物质财产价值增值, 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了经营权, 同时也获得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 也就掌握着会计信息的控制权。但人力资本不能独立存在, 只能存在于承载者的身体之中, 所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人力资本惟一的所有者和占有者。这也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最难监督的特性。有观点认为, 应该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从而两者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 外部性最小, 使企业总价值最大;另一方面, 哈特等人的研究表明, 剩余控制权的获得必须与剩余索取权对应。这样, 人力资本所有者必然提出获取企业剩余收益的要求。所以, 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应该按照一定的权数分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包括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因此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权数分享和拥有会计信息的产权。

但是, 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享受其应该分享的会计信息产权, 则取决于双方的博弈。随着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加强, 它将以其稀缺性、对生产的特殊性的贡献、自身禀赋和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较高的退出成本, 首先会对物质资本发难, 取得了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权利, 参与利润的分享。同时, 如果物质资本所有者不能控制人力资本, 则不能保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 但由于经营权掌握在人力资本所有者手上, 会计信息生成控制权也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掌握, 所以物质资本所有者通过分享会计信息供给控制权来掌握会计信息产权中的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来保护自身的利益。

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应该是以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为基础、以外部审计为依托, 在功能上互为补充的治理整体行使, 单独强调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难以达到其功能需要的。所以, 企业还可建立一个代表以物质资本为中心的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的会计信息监督控制主体, 对外负责注册会计师事务, 确保注册会计师代表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行使会计信息监督控制权;对内享有对内部控制的知情权, 并监督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行为。

3.发挥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权维护方面的作用

根据产权经济学的观点, 产权是可以交换的。与传统的产权维护方式即政府和企业的产权维护不同, 一个新的思路是另设一个权利市场, 使那些原先通过管制的方式得以保障的权利在市场上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从而实现以市场机制来部分地替代管制。乔斯华·罗恩曾提出了一个以财务报表保险解决会计危机的市场方法:公司购买财务报表保险并披露它可获得的保险赔偿金额以及为此支付的保险费金额。这样, 当投资者知道他们所买证券的保险赔偿金额有多少时, 他们就能判断哪些公司更值得信赖。保险公司聘请会计师来审计拟投保公司的财务报表, 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有助于保险公司确定保险赔偿金额及保险费金额。

所以按照新的思路, 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市场机制, 部分地替代政府和企业进行产权维护,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会计信息失真。如果法律规定了信息劣势方的利益相关者拥有获得真实会计信息的权利, 侵犯这一权利的公司要赔偿其损失, 那么就可以为这类权利建立一个市场, 利益相关者可以在市场上事先出售这一权利, 也可以保留这一权利直到侵权行为发生。这种市场机制的具体设计有待于将来进一步地探讨。

五、结语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父亲节礼物下一篇:无锡市初中级资格考试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