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2024-04-29

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精选8篇)

篇1: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容里小学麦健泉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出现了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较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已经悄悄地走进小学课堂里,被确定为小学的一门必修课,但很多老师一听到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总感觉很难上,要兴师动众,大费周章,不是一两星期就能完事的课程,因此,很多老师惧怕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甚至把综合实践课上了语文、数学、英语课,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权利。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要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提高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

一、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从这句俗话中,我们就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大。团队合作精神是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组织形式,在小组合作中如何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并能取长补短,在团结融洽的气氛中分工协作,有效地开展活动呢?那就要求老师学期初就要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分组。分组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一般采取这样的做法:考虑班内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根据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搭配分工。组长一般先让能力强、学习好,并且乐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当。其次,教师一定要培养组员友好合作的习惯,培养组长管理、组织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学习后,根据活动的内容可轮流让每个组员当一当组长,展示他们的领导和组织的能力,都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愿望,也可增加学生合作的信心。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外来工子弟比较多,居住比较分散,首先我会根据居住的地点进行划分,选好学习小组长后,让其他同学自由组合,鼓励同学团结友爱,不应对一些同学存在偏见,应该看到他们在活动中的优势,达到和谐进步。小组成员确定后,我会根据小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再进行微调,达到各个小组基本平均,又宜于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二、有效的小组分工是顺利开展实践活动的“内燃机”

综合实践的一个具体活动,一般由信息收集、走访调查、亲身体验、动手去做、总结展示等一系列过程组成,因此任务较多、跨时也较长。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分工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照顾那些平时在班上处于劣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和自信。如我在六年级上学期的《茶文化的探秘》这一课时,我按排了以下的探究的题目:《茶的起源与传说》、《茶的分类与品牌 》、《茶的种植与加工》、《茶与健康》、《茶叶的销售与贸易》、《茶与文化》等六个题目。由于探究题目较多,我先召集小组长开会,做好部署。我要求小组长根据组员的情况和特长,对小组进行有效的分工。比如:家里有电脑的负责《茶的起源与传说》和《茶与文化》两个题目,自己家有种植茶叶的同学负责《茶的种植与加工》,对家长或熟悉的人进行采访、调查,有条件的组员和父母一起去参观顺德第二届茶叶博览会,了解茶叶的分类与品牌、销售与贸易等。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后,小组成员马上行动。由于分工合理,不到两个星期,各个小组已经有了详细的资料,然后再在小组进进行交流、回报、整理资料。全班交流时,各个小组争先恐后的汇报,所调查的资料不尽相同,让全班同学吃了一顿丰富的茶文化大餐,收获良多。

三、教师加强小组合作指导是顺利完成任务的“助燃机”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关我的事,我只是管好上课时的交流总结,往往收不到预设的效果,学生总结不全面,调查不深入,任务没完成等现象。这是与老师的适时指导有关,光是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是上不好综合实践课的。所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指导。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并直接授予合作技巧。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小组实践活动有了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就能避免名存实亡的无效合作现象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能更得法,实践活动才能更有效。如六年级的《岭南佳果》这一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先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内容,组织小组内自由的交流讨论;接下来组长根据组员的兴趣,自由“认领”研究任务;然后指导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写出活动主题目标、活动时间、研究内容、人员分工、成果展示、所需工具、可能遇到得困难如何解决?先小组讨论研究,发挥自主性,自由设计出具有小组特色的活动计划。在学生自己的活动计划制定得差不多的时候,我请一组计划制定较为具体全面,而且比较有本组特色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为其他组引路,这时我作为一名点拨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更加完善自己的计划。接下来,小组要再次讨论修改,完善本组的计划。通过对学生小组合作有效的指导,学生才能将实践、体验的收获进行整理,形成多种多样的成果,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理解、宽容、合作、分享,学会客观分析与辨证思考。

四、教师的适当评价、鼓励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润滑剂”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小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翘起的大拇指、一句“你真棒”,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都是最好的评价或鼓励。有些学生在实践活动遇到困难多半会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帮我吧。”这时,老师不耐烦地训斥或批评学生,自然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老师应该心平气和的鼓励学生,可以亲切的对学生说:“老师相信你是有能力完成任务的。”并给学生适当的帮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胆尝试去解决问题。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我在《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一课中,我安排一次以“我节约,我光荣”的浪费现象大检阅活动。我安排了本节课的任务后,小组做好活动计划后,很快展开了调查活动。在汇报交流中,很多小组都只说水电的浪费,其中一小组的回答令我惊叹,记忆犹新,他是这样回答的:每当我当值日时,去垃圾房倒垃圾时,我都发现那里有许多我们用过的废纸,如果每班都把这些废纸收集好,就是一笔不简单的数字。他不单是发现这样的一项浪费现象,还做了详细的调查:每回收利用1吨的废纸,可节省纤维原料约500千克,可造纸850千克,可节约木材3立方米,节水120吨。这一精彩的发现和调查,让全班同学目瞪口呆,鼓掌说好。一阵掌声后,我对这精彩的发言给予高度的评价,还给他“环保小卫士”的光荣称号。这样及时地评价、鼓励,使学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勇于标新立异,赋予了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新的生命力,成为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引入竞争机制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催化剂”

竞争机制的引入会让小组的合作更加有效,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我在每一次实践活动的交流汇报时渲染竞争的气氛,主张学生挑战自我,挑战老师,挑战别组。在竞争下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个人每一个组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表现自己。而且在下一次的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会更加懂得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我们强调的是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进行合作,强调的是团体的力量,而非个人间的竞争。为了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首先,我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起组名,树立自信心,如“茶圣组”、“茶王组”、“茶仙组”、“御茶组”、“贡茶组”等等。我还让每个小组为自己小组定下活动的口号,如“1+1>2”、“团结就是力量”等。我重视引导,明确告诉他们,各小组之间

展开竞争,主要是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动手动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注意吸纳别人的观点。如在《茶文化的探秘》的实践活动中,某小组调查的资料比较详尽,引起其他小组的兴趣,我及时加以表扬,并冠以 “茶王”称号,要求其它小组向他们挑战。这样获得表扬的小组为了保持先进更加努力,其他小组是紧追不舍。在小组竞争中,对于那些总是取得胜利的小组,我也适当地调整他们的小组成员,尽量使合作学习中的竞争趋于公平。组间竞争,解决了小组中学生不能友好相处的问题,使他们明白了他们组的成员之间有着“荣辱与共”的关系,他们必须合作才能成功,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

总之,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尤其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实验、重探究、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的奠基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发挥潜能的平台,而且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努力探索,加强指导,积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2: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整合力量,发挥大案要按领导小组职能

近日,星子县纪委成功查处了一起贪污受贿案。接到群众举报后,县纪委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专案组,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谋划,统筹安排,确保案件查办工作顺利完成。在该案件的查办过程中,通过整合各方面资源,从协调办案力量、解决办案难题入手,不断优化专案组工作方向,完善办案工作机制,抽调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其次,该案件查办难度大,案件牵涉到一些社会人员,其不配合调查,造成了外围调查取证的困难,星子县纪委发挥大案要案领导小组联合办案职能,整合人力物力,汇同公安、检察院、法院、审计局,顺利完成外围取证调查,从而保证了案件的顺利查办。在县委的领导下,在纪委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办案组克服种种困难,历时两个月,该案件顺利告破,取得了市纪委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强有力的震慑了腐败分子,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腐败分子得到了查处,百姓拍手称快,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

篇3:让“小组合作”更好的发挥作用

在笔者所听过的课堂教学中, 百分之八十的课堂上出现了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教学环节, 有的甚至在一堂课上达4~5次之多.我们不禁疑惑, 是不是小组讨论就是一味万能药引, 什么样的情况, 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用它来解决呢?其实,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 就会发现, 并不是每次讨论都能达到让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目的的, 甚至闹闹哄哄之后, 学生什么也没有得到, 不懂的还是不懂, 同伴之间也没有情感的交流, 反而浪费了时间.这样的小组学习, 既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也不是学生所需要的.

二、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 有的是内容根本不适合讨论, 有的是讨论之前,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有的是教师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 有的是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进行合作……总之, 是小组合作的组织者———教师, 对合作学习的本质只是片面的、形式化的了解, 而缺少深刻的领悟.著名教育家肖川在《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中明确阐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在形式上以小组或小团体出现外, 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有其独特的功能、特殊的意义:

1. 加强思维交流的平台

正如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 那么, 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彼此交换, 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 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吸收别人的观点, 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从而能够建设性的解决问题.也许, 有人想出了解题方法, 他可以阐明自己的思路;也许, 有人思绪还很模糊, 他可以倾听时让思维更清晰;也许, 有人还摸不着头脑, 他可以在交流中茅塞顿开.

2. 发展学生个性的契机

元认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 如自我认知、自我指导、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这符合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发展学习能力的现代教学观而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舞台.班级学习由于人数较多, 让每个孩子都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机会不大, 特别是那些胆怯的、自信心不足的孩子, 更加没有发言的机会.而小组讨论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沃土, 每个人可以在小组里畅谈自己的观点,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竞争意识.

3. 促进同伴关系的时机

学会聆听他人讲话是小学生应掌握的与同伴交往的技巧之一.越是善于聆听的人, 同伴关系就越融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要求每一位成员能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 并和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同时, 也要求每位成员能够采用合适的方式, 选择合适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意思, 孩子们在聆听、思考、讲述的过程中, 增进了彼此的交流, 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关系.

三、策略: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既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在我们的教学和培养学生个性方面不可或缺, 那我们就有责任使之更加合理, 运用得更加到位.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精心选择内容

小组学习虽然有许多优点, 但也不是万金油,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或必须通过讨论探究得来的学习小组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 或者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而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则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组中经过思维的碰撞, 得出合理的结论.符合学生需要的、具有探究合作意义的问题才能达到我们的初衷,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同时也是学生所需要的.

2. 细心指导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是学习的主导,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为主, 但教师作为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了教师的指导, 小组讨论将是闹哄哄, 杂乱无序.首先, 小组合作之前,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述, 提出明确的要求.其次, 在学生合作之中, 教师要参与到其中, 倾听学生的发言, 也可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交流不仅是学生之间的互动, 也是师生之间情感、思想的交汇, 教师不可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 不仅要置身其中, 甚至必要时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进行合理的干扰.最后, 合作之后, 教师要组织小组之间的汇报, 对小组达成的一致意见进行总结, 但总结不必面面俱到, 应简明扼要,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丰富合作形式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所以“小组学习”课堂的教学形式不必仅仅停留在讨论和交流上, 还应有很多的形式可以运用, 如角色扮演、辩论、游戏、演示、动手练习, 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选择合适的形式如讲解相遇问题, 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 让两名同学扮演两辆汽车相向而行;教学“可能性”单元时, 可以采用游戏合作的形式;教学空间图形等内容时, 往往可以采用合作演示的形式;而当对一些陈述性知识的理解有偏差时, 则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的形式……

总之, 我们要用心去策划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 让它真正成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成为教师教学的需要, 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摘要: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 促进学生交流合作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但是,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存在着走形式、无效率的情况, 我们不禁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到底有什么意义?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提高符合学生需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本文从困惑、思考、策略三步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篇4: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师作用 初中物理 实验课

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课程改革之初的被动合作,到今天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合作的嬗变,显示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课堂上的教学自觉。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一直是挥之不去的一个话题,笔者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发现不同课型中,教师作用发挥也是有所不同的。就物理实验课而言,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的是实验知识传授者、实验过程组织者、实验结果评价者的作用,而当合作学习成为实验课的主要形式时,教师的作用发挥便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点,期与同行分享。

一、实验前合作学习的指导作用

通过无数次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观察与评价,笔者发现对合作学习的关注与研究不能掐头去尾只关注合作过程本身,应当将合作前、合作时与合作后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尤其是对于实验课而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基于合作学习的要求而展开,就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物质的比热容”(苏科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中,有“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的实验,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对相等质量的沙子和水分别装易拉罐中进行加热,然后比较升温的快慢以及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哪一个吸收热量更多。通过这两个比较的结论,最后可以得出比热容的概念。

从概念构建的角度来看,这个实验是比热容概念的基础,因此可谓是十分关键。但教学经验也告诉我们,如果纯粹地由教师来讲授,则学生在理解此知识时会发生很大的困难,因此合作学习成为最佳的选择。问题是,由于本实验中的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很多,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观察实验,如何得出数据,如何进行比较,这些问题的同步解决才能让最后的实验结果有说服力,而初中学生往往缺少的就是这种协调能力。因此实验前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合作学习的要求,笔者的指导思路是先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去构想实验过程,并且反思自己的实验是否合理。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的有效性体现在能够在学生观察真正的实验之前,能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思路,而阐述思路的过程,就是构思实验过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实验的预演),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學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可以互通有无。如在控制变量的时候,有的学生只想到要控制质量相等,而就有学生在合作时补充:最好还应当控制初温相同;在充分合作之后,还会有学生认识到热源的相同也很重要,因为吸收的热量只能通过控制热源与加热时间来确定。

二、实验时合作学习的调控作用

实验时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当前的实验一股都是分组实验,因此必然存在合作问题。笔者发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教师在对学生实验中的合作进行设计时,提出“分工”的观点,即某学生负责操作,某学生负责计数,某学生负责记录等。从实验结果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实验结果如果没有意外也能顺利得出。但从实践来看,这一过程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实验素养的提高,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学生实验中的合作应当是指向每一个学生实验素养的全面提高的,负责记录的学生也需要提高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而事实上恰恰做不到这一点)。这其中的关键在哪里?显然在教师,教师给出什么样的合作思路,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合作过程与结果。因此笔者以为,初中物理学生实验课上的合作学习,应当让每一个学生关注实验的全部,教师在其中发挥调控的作用。

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为例,在上一步合作指导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做好操作、观察、记录、分析、表达的准备,在组装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可由一个学生调好杠杆平衡,然后让另一个学生去尝试挂上钩码,然后再由另一个学生去控制杠杆平衡……如此类推,这就是教师在学生合作过程中调控作用的发挥。

当然还可以换一种形式,可以对实验进度较快的小组提出问题:知道了为什么要控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那可不可以在非水平位置平衡的情形下完成实验,那样的挑战在哪里?笔者发现这样的问题,常常能够让完成实验合作的小组重新凝聚起来,进入新的合作学习状态。

三、实验后合作学习的评价作用

好的合作学习一定需要一个好的合作后的评价,某次合作后的指导还有可能是下一次合作学习的良好开端。笔者非常重视合作全的评价,因为合作后的评价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合作过程的重新回顾,这可以发现合作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尤其是对于实验课而言,其还可以梳理实验思路,让实验过程进一步清晰化,这对于学生构建实验知识、提高实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很大的好处。

篇5:如何有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太岳中学

关莺

自主学习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手段。课堂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改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那么,该如何让小组合作在高效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呢?

一、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而且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一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最终找到规律、获取方法。组长又是一个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系教师与全班学生的纽带。因此选好组长,直接关系小组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成败。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长主要负责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和裁判。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

第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听别人说完。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第三、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

三、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撑船者”,不能代替学生“划桨”,否则学生永远是乘客,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四、及时激励与评价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为了充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培养小组的团结协作意识,发挥小组的群体作用,小组评价采取加分制,即同样的问题,1至6号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正确解决分别给予6分至1分的分数;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真正做到小组内帮优扶差,共同促进;小组间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再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戏,差生看戏”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完成后,我先让6号同学发言,只要6号同学会了,那么这一组同学就都会了。我在评价时,重在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篇6: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通州区张謇学校

顾玉梅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强调的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小组合作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合作交流是否有效,同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地位就越突出,学生才会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一、教师的组织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做好有关的组织工作。首先教师要划分学习小组,一般是四到六名同学为一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心理素质等,进行分组组合,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能力高的学生得到提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得到锻炼,能力差的学生学困生得到帮助。

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每个小组中安排一名组织能力强、会表达、乐于助人的学生当小组长。上课前教师要对小组长进行了培训,让小组长在活动中,能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本组的交流学习。

最后为了让课堂合作学习取得良好的效果,还应建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如讨论之前,小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认真倾听,不要盲目跟从,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要争论,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交流,还要踊跃发言,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其他组员要认真倾听,最后形成整组的统一意见,让每个小组的每个同学人都有思考和表达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

二、教师的参与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首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大部分都是围绕问题解决来展开的。因此,问题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教师要精心的设计适于合作讨论的问题。比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我让小组合作讨论:题目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描写天游峰?这样的问题有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的难度既能发挥学生现有的水平,也能够借助小组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习到后文时,针对老人爽朗地说:“30年后,我还请你喝茶。”让学生讨论,30年后,老人能否实现这一承诺?这样开放性的问题,能最大程度促进学生的思维解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探讨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小组中的成员在互相帮助、共同思考中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三、教师的引导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后就要进行小组成果的汇报总结,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的形式。

在学生汇报总结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会出现困难,只会停留在表层,这时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作好小组的总结。在小组交流总结时,教师应注意调控,让各组成员认真倾听,鼓励他们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让他们对先前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让学生把思路说完整,讲清楚。

四、教师的反思可以深化小组合作学习深度。

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课堂小组活动的观察;课后跟踪调查,找学生了解谈话;学生作业批改;收集小组合作学习的反馈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否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合作,对小组合作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是否给予及时的肯定;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是不是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到少数;小组合作学习中有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教师通过撰写反思记录,可以进一步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走向扎实深入。

篇7: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合作式学习能充分调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以及师生互动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它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便于发挥学生的群体力量和智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运用积极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强调学生的互动,并非否认教师的存在,而是把教师重新定位,由“教学”转变为“导学”。那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尤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发挥教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呢?本人为此努力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尝试。

一、精心分组,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我在班主任按照学生总成绩组建的基础上,关注每一个学生,又根据学生历史课学习情况、学生课堂表现、学习历史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个性倾向,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及其为有利于学生个方面互补,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使学生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而进一步做了些调整,按5——6个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班6个小组,组建了历史课堂小组,并根据平时学习表现,不断及时进行了个别调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成为活跃分子,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又要让每学生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尊重了学生,又有利于使学生做到了乐学、善学、会学,这有利地促进了学生合作学习。

二、对学习小组组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我们根据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设立好各组的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加强小组长的辅导培训,教给他们怎样组织小组发言,如何处理小组意见不统一时的矛盾。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做人,学会社交。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及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设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这些做法使学生的合作学习得以较好地进行。

四、加强学生先充分自主学习,做好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和内容.合作学习强调人人参与、集体荣誉、个人责任,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效进行。开展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一定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有时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和内容,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并且学生在讨论之后是各有所得的,共同进步。

五、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让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

首先,各组员要明确在小组中的责任和义务,有明确的合作学习目标,帮助各小组制定小组目标,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协助他人共同学习完成任务。其次,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中彼此互相尊重,要善于倾听并积极思考、记笔记,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不能随边发言,注意发言有序,有不同见解要商讨,不能因此阻断别人的发言,使小组发言更完整,更有序。便于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在组长来带领下进行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学会相互交流,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先由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或若三人发言,进行评价综合学习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交换看,使资料共享。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合作方法,久而久之,各小组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六、建立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适时恰当的评价,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实践表明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有效促进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发言和学习表现,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作出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的评价。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促进合作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相结合,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你的回答真棒”,“你回答的真全面”,“你听得真认真仔细”,“你们真是智慧小组”等等,促进小组之间出现互动、互勉、互相促进的局面,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并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增强学习兴趣、合作学习的欲望。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合作学习意识大大增强,学生的表述能力、创新普遍提高,学习成绩也有较大提高,有其后进生提高快。但我们作为农村中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遇到了很实际的困难: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小组合作交流无法真正实现。只能有说的有听的,还有不会说也听不懂的。

2、给一些调皮的学生创造了“肆意”发挥的机会。不学光玩,或者装腔作

势的学实实在在的玩等等,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效果。

3、有写学生纪律性差,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是时间浪费,有时会完不成当堂的教学任务。

采取的有效对策是:

1、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并根据性情况,做及时合理调整。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杀不正学风。多和纪律不好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谈心,加强他们想好的方面转变,并给他们提前新课学习辅导,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以利于合作学习的有序有效进行。

3、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作用,让组成员互相监督自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有针对性的表扬鼓励。

4、树立合作学习榜样,学生有榜样可学,积极竞争和进步。

5、让学生多比较自己的过去现在,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体会合作学习自己带来的提高和帮助。

6、提倡学生互帮互助,并加强指导。

篇8: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

(一) 教学内容的分块合作学习。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有三部分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奴隶的悲惨生活。根据教学内容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是手工业组, 第二组是农牧业组, 第三组是奴隶生活组。然后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广泛收集本组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可利用学生阅读的机会, 了解各组收集信息的情况。接着各组将收集的信息展示交流, 每组选派一位代表对得出的结论进行讲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课讲了吐蕃、回纥、靺鞨、南诏四个民族的有关内容。按内容教师可在课前指导学生分四组收集各族的有关资料 (各民族生活在哪里、各民族生活习俗、各民族的杰出首领、各民族与唐朝的关系) , 课上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共同讨论有关各民族的学习内容。然后各小组的同学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点评四小组上台发言的学生的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发言, 掌握了各民族的发展概况及不同特征, 这样就能把四个民族讲得清晰明了, 透彻生动。

以上是根据教学内容分块分小组进行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 学生在合作活动中相互帮助, 相互学习, 相互勉励, 共同提高, 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 辩论式的合作学习。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所拟定的辩论主题应以评价性、争论性问题为主。诸如对某个历史人物功过的评价, 对某个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看法等。《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教学中教师可借此组织正反方辩论, 这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如上册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中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对当时的百姓和历史发展有什么影响? (肯定和否定) 教师可让学生按小组自由结合为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 并提供事先准备材料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为学生提供辩论依据。在辩论中, 学生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 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予以肯定, 对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予以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脱离主题的同学予以评议, 帮助其分析原因, 使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接着教师进行小结, 概括指出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意见, 并且指出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 角色扮演中的合作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 进行角色扮演, 让参与学生体验其中感觉, 让其他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这是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创新。同时扮演者更需要在过程中的配合, 这既是一种合作, 又是学生表演才能的体现。如在我市初中历史评课活动中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 有位教师就编排了“特务是如何监视臣民的”这一历史小品, 学生自告奋勇扮演有关角色, 通过短短的准备, 学生把人物的性格、动作、造型等表演得惟妙惟肖, 有的学生还适度创新, 台词、动作都夸大渲染。教师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全班学生也纷纷鼓掌, 让参与者有一种成功感受。这一教学环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又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四) 活动课中的合作。

新教材安排了不少活动课, 目的是提高同学间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活动课成功开展的前提是教师先制订出设计方案, 划分学习小组, 布置有关任务, 学生在课前广泛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教师要及时了解各学习小组的准备情况, 并给予帮助。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活动的进行过程中, 小组间都需要合作和密切的配合。如上册中的活动课一“寻找历史”一课,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分组、分类收集有关能反映历史的资料, 明确活动课的责任分工, 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的内容, 了解到历史学科的某一个特点。经过准备, 第二步进行分组交流, 再由每组选出的代表上讲台, 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介绍和展示, 最后教师点评各组的课前准备和课堂表现, 给各组打分。

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 现我将在这一方面的做法小结如下。

(一) 认真学习, 转变观念。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要真正领会其精髓就必须全面学习有关理论,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我曾系统地学习《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的新取向》、《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等专论, 认识到了在新课程中师生角色、地位的变化, 明确了确定教学形式、教学评价、教学目标的新要求、新做法。

我还组织学生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学。再加上农村学校学生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差, 如果不转变学生的观念, 就很难开展合作学习。因此, 我打印了大量的学习资料, 组织学生学习。

(二) 加强指导, 掌握方法。

1. 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合作学习只是前提, 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 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为此, 我经常开展学法指导活动, 如“合作学习中如何分组”、“在合作学习中如何交流”、“合作学习中如何处理好角色任务和学习任务”、“合作学习与个人自学的关系”、“历史课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如何组织学习流程) ……

2. 加强小组长的培养。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其能力素质与小组学习的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我每月召开小组长会议, 或专门培训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或调查各小组的合作情况, 或共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 (不是知识上的) , 使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的保障。

3. 注意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一个班8个小组 (每个组6—7人) , 各小组的整体学习能力必然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注意鼓励各小组相互学习, 共同提高, 凡发现某小组在组织形式、内容设计、问题探究中出现的优点即时指出;此外, 我还从网上下载一些优秀的学习案例组织学生学习, 切实提高各小组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技巧。

(三)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同时, 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忽视。合作学习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 它是成功实现合作学习的桥梁。在整个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激励、指导等方面。

“组织”, 指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策划、小组分工、活动中组织应变等方面, 必须充当一位“总设计师”、“总导演”、“总调度”。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备课, 对课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要心中有数, 避免出现被学生“问倒”的尴尬局面。

“激励”, 指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畅所欲言, 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造性思维火花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创造一种热情鼓励、真诚帮助、宽容体谅的良好气氛。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指导”, 指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深入小组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分析他们的看法, 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 以便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 并能及时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决不能放任自流。另外, 在小组总结、提炼时, 教师要概括学生已发现的结论, 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 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等。

(四)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在开始开展合作学习中最忌的是两点:一是方法指导不足, 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美其名曰“合作学习”, 其实是“放任自由”;二是教师操之过急, 要求过高, 损害了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作用。我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为了逐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主要采取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 具体问题合作学习阶段。这是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 合作学习主要解决历史学习中教师或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 这种合作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各小组针对问题各抒己见, 互动交流, 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及明确各角色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第二步, 学习目标合作学习阶段。教师只对一节历史课提出学习目标, 各小组讨论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及学习过程, 然后分工合作, 共同解决。这种合作学习必须是建立在有章可遁、有据可依的基础之上。如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时, 教师只出示学习目标:按照“甲骨文与青铜器”“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两节课的学习过程, 自学本课, 知道秦汉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各组编写“解说辞”, 以历史博物馆讲解员的身份向同学们解说。

第三步,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阶段。这种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合作技巧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之上的。这种合作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课内自主合作学习, 一是课外合作探究学习。

各阶段并不是具有必然的先后顺序, 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合理安排。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哪种合作学习方式, 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引导、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任务不是减少了, 而是增多了。

(五) 合理评价, 保障效果。

合作学习将“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 评价重心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结果, 更主要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进步。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体表现的需要, 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乐趣, 最终实现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评价、探究活动成果评价、日常作业评价中都把小组成员的合作、参与情况作为重要项目, 并且建立了“历史学习留言板”和“小组成长记录袋”两个主要评价机制。“历史学习留言板”用于公开展示各小组同学 (或个人) 课堂表现、作业情况、优秀成果等;“小组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各小组“课堂学习记录表” (每节课教师都给各小组发放一张)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调查表”及“各小组阶段小结、计划”。

(六) 持之以恒, 形式多样。

哪些教学内容适合采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时间如何把握等问题也是关系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许多教师以为合作学习就是几个学生共同讨论一个问题, 讨论时间也是三五分钟, 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不经常采用, 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难以培养。

我依据历史课文内容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一般合作学习控制在15—30分钟, 课文难度较大的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要少些, 集中讲授时间稍多些, 课文难度较小的合作学习时间相对多些, 但无论哪一课,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

此外, 一味地用合作学习解决“历史问题” (小组讨论历史问题) , 久而久之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各小组开展辩论赛、故事会、知识接龙赛、编演相声小品或课本剧、知识擂台、历史解说、历史情境复现等活动, 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实现上得到协调发展。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如何开展好合作学习, 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

上一篇:把根留住作文750字下一篇:餐饮店长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