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

2024-05-08

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共9篇)

篇1: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

1.注册相关信息……… 2.质量风险概述……… 3.质量风险识别……… 4.风险分析………… 4.1风险失败模式建立… 4.2风险分析……… 4.2.1人员风险……

4.2.2设备、仪器风险…… 4.2.3用物料风险…… 4.2.4生产操作方法风险… 4.2.5生产环境风险… 4.2.6检验风险……

5.评估总论与建议…

6.本风险评估依据与文件资料……

信息执行,与注册信息相符合。

2、中药饮片产品的质量风险概述

本报告中药饮片产品的质量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估,对中药饮片产品涉 及的生产过程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重点控制的目标,制定纠正 和预防措施,对于高风险和中等风险的没有管理措施的必须确定降低风险的措 施,低风险加强生产过程控制,确保产品质量,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 可识别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如果采用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措施后风 险仍不可接受,应重新制定降低风险的措施和办法。本风险评估资料来源于公 司中药饮片产品质量档案,历年生产记录,各种涉及的偏差、变更、验证、工 艺规程、质量标准涉及等中药饮片产品生产的全部记录资料。

3、中药饮片产品风险识别

中药饮片产品质量风险详细见下表,并逐一展开分析和评价,找出风险点 进行控制,把降低风险的措施落实到每个环节。

采用表格的形式针对中药饮片产品质量风险,从人、机、物、料、法、环、测量六大因素进行风险识别分析:

4、风险分析

4.1中药饮片产品失败模式建立

上述通过图表识别了中药饮片产品生产主要风险因素,对中药饮片产品生 产质量风险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识别,为了更深入了解中药饮片产品生产过程质 量风险,下面通过建立风险失败模式(FMEA)进行详细分解分析中药饮片产品 生产风险因素及风险严重程度,通过建立 FMEA来减少,控制将来生产过程失 败。

4.2风险评分:

(1)采用 ICHQ9推荐的方法 FMEA(失败模式及效应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和管 理。

(2)风险 RPN值=风险发生的严重性(S)×可能性(P)×可检测性(D)(3)按受标准 RPN值≤8,评分标准见表 1、2所示。

(4)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对列出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打分见表 3: 失败模式效果分析评分见表 1: 表 1:

等级 严重性(S)

可能性(P)

可检测(D)

风 险 定量

低 尽管此类风险不对产 品或数据产生最终影响,但 自动控制装置到 对产品质量事素或工艺与 很少发生(不太可能 位,检测错误明显,在 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 发生)任何情况下失败都能 或可跟踪性仍产生较小影 且将被检出,措施充足 响。

尽管不存在对产品或 数据的相关影响,但仍间接

偶尔发生(预料以一 影响产品质量要素或工艺

个低频次发生)

与质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 性或可跟踪性;此风险可能

通过常规手动控 制或分析可检测到错 误。措施不足。通过人 工控制、统计控制的日 常工作,一般能经常检 中

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或对 企业形象产生较坏影响。

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要 素,或工艺与质量数据的可

靠性、完整性或可跟踪性。极易发生(预料经常 此风险可导致产品不能使 发生)用;直接影响 GMP原则,危害产品生命活动。

出。

不存在能够检测到错 误的机会,很可能不被 注意到的失败,因此未 被检测到(没有技术上 的解决;没有人工控 制)。无措施 失败模式效果优先管理顺序分析(风险优先系统 RPN=S×P×N)见表 2: 表 2:

风险 高 中 低

行动

对此类风险现无管理制度的建立管理制度,对现有管理制度及 操作规程进行改进及加强管理并强化管理,必要时进行验证。此风险对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管理过程要适当严格控制,避 免此风险出现。

此风险应维持管理、操作现状。但风险发生后危害比较大的依 然要加强管理。

RPN 16~27 8~15 1~7 4.3中药饮片产品各项风险分析 4.3.1人员风险 表 3:

人 员 可能的失败 模式 不符合健康 规定 质量意识差、责任心不强、上班有情绪、粗心大意等 导致错误操 作

技术不熟练,未经培训或 培训不到位 导致错误操 作 严重性 可能的原因

未按照直接接触药 品人员健康管理相 关规定执行 人员管理使用不 当,员工素质低,员工职业道德培训 不到位。

可能性 当前的控制手段

未经体检合格人 员不能进入生产 区

公司每年均加强 员工职业道德和 质量意识培训,对 生产员工素质各 方面均有考核 新进或转岗人员 必须培训合格才 能上岗;每次培训 必须对培训效果 进行考核评价

可检

RPN

测 1 2 1 违 规 操 作 3 2 1 6 3

新进或转岗人员未 培训考核合格就上 岗;培训方式不科 学未达到培训预期 效果 6

篇2: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要求,为了加强中药饮片处方管理,规范中药饮片处方点评工作,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一、医院应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参加中药饮片处方的专项点评工作,每月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中药饮片处方应由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处方审核、核对、发药以及安全用药指导。

二、处方的点评及实施细则:

﹙一﹚处方点评数量

门急诊中药饮片处方的抽查率应不少于中药饮片总处方量的0.5﹪,每月点评处方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不足100张的全部点评;病房﹙区﹚中药饮片处方抽查率﹙按出院病历数计﹚不少于5﹪,且每月点评出院病历绝对数应不少于30份,不足30份的全部点评。

(二)处方书写

1、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和方剂配伍原则。中药饮片处方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各地区有关中药饮片炮制规范要求,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进行开具和书写。

2、按照中医诊断(包括病名和证型)结果,辨证或辨证辨病结合选用适宜的中药饮片。

3、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应书写完整,处方书写应规范、字迹清晰,医师签名、签章应与留样一致。

3、中药饮片处方应当体现“君、臣、佐、使”的特点要求;

4、名称应当按我院中药饮片处方用名与调剂给付的规定书写;

5、剂量使用法定剂量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原则上应当以克(g)为单位,“g”(单位名称)紧随数值后。

6、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右上方,并加括号,如打碎、先煎、后下等。

7、对饮片的产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应当在药品名称之前写明。

8、根据整张处方中药味多少选择每行排列的药味数,并原则上要求横排及上下排列整齐。

9、中药饮片用法用量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无配伍禁忌,有配伍禁忌和超剂量使用时,应当在药品上方再次签名;

10、中药饮片剂数应当以“剂”为单位。

11、处方用法用量紧随剂数之后,包括每日剂量、采用剂型(水煎煮、酒泡、打粉、制丸、装胶囊等)、每剂分几次服用、用药方法(内服、外用等)、服用要求(温服、凉服、顿服、慢服、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等)等内容,例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12、按毒麻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的使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三)药品用法用量

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四)特殊药品的使用点评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贵重药品管理办法》对麻醉药品、毒性药品和贵重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五)处方合理用药点评

根据处方中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诊断和证型,评价处方中药使用的合理性。

三、奖惩制度

医院要将中药饮片合理应用作为对医师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与医务人员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并纳入医疗服务信息化监管体系统一监管,奖惩措施如下:

1、不规范处方每张扣除处方医师10元。

2、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除每张扣除处方医师10元人民币之外,还应承担由此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以及相应的赔偿金额。

3、对发错药或漏发药人员每次处罚10元,并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4、一张处方不复核,扣当天复核人员10元,若由此引起纠纷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5、对屡教不改者加重处罚。

6、奖励制度根据情况临时决定。此规定自方案下发起开始执行。

篇3: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

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是粉针生产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注射用盐酸地尔硫卓,基于多品种共线生产,而且是中药西药混合共线,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为此,针对品种共线生产做了评估研究,并将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应用其中。

1 成立评估小组

组建共线生产评估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技术研究部1人、生产部4人、质量部2人、设备部2人、物流部1人共10名与该评估工作相关的人员。评估通过小组会议讨论分析、生产偏差调查、现场考察等形式进行。

2 风险评估[3]

2.1 风险识别

(1)对产品特征进行描述,基于3个品种均为冻干粉针,剂型相同,既定的工艺流程也是相同的;均为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功能主治相近,因此确定了共线生产的可行性。

产品特征描述及工艺流程如表1所示。

(2)顺着工艺路线进行分析,产品的共线生产从配制阶段开始,部分配制罐、移动罐、除菌过滤器均多产品共用,存在着残留超标的风险;洗瓶阶段由于西林瓶均采用同种型号,且均在使用前隧道灭菌,暂无共线生产导致的风险;灌装阶段灌装泵、针头、药液分配管等器具共用,存在着残留超标的风险;冻干阶段由于冻干机有2台,存在产品混批的风险;轧盖阶段易发生清场不彻底,存在着产品混批的风险,如铝盖混批;灯检阶段也易发生清场不彻底,存在着产品混批的风险;包装阶段由于没有建立标签控制程序,易发生混批的风险;由于装盒机产品非共用,因此更换产品生产时要重组包装设备,设备的插线和排插一直没有安全的保护罩,存在着人为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断电或短路的风险;由于包装区空间有限,两套设备的摆放没有合理布局,看起来很乱,不便于生产。

(3)从工艺路线图分析共线生产的风险可知,目前识别到的风险为残留超标风险、混批风险及其他安全风险。

2.2 风险分析

采用简易的风险管理方法———因果图分析法,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详见表2[4]。

2.3 风险评分

2.3.1 评分标准

采用ICH Q9推荐的方法学FMEA(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

风险RPN值=风险发生的可能性O×严重性S×可检测性D

接受标准RPN值≤24,评分标准如表3所示。

2.3.2 风险因素FMEA评分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对风险因素进行打分,如附表所示。

3 风险消减

根据FMEA评分表,总结消减措施如下:

3.1 文件制度

(1)建立设备清洗的标准操作规程,建立容器具清洗的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清洗人员规范操作。(2)建立尾料管理规程,防止尾料由于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造成混批风险的发生。(3)建立清场的标准操作规程,防止由于清场不彻底,造成产品混批风险的发生。

3.2 措施改进

(1)人员培训。生产人员需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拿到合格证后方可上岗。(2)生产安排的强度应适中,防止人员因过度疲劳导致操作不当等风险的发生。(3)清洁验证及再验证。每个产品都要做清洁方法的适用性验证,即清洁验证。需考察另两个品种的回收率,以所有产品的合格标准中最低值为验证标准。因为地尔硫卓属西药,非中药注射剂,因此回收率应远远低于另两种产品,验证标准也因此较严格。(4)根据生产设备、清洁方法、取样方法、残留分析等方法和产品的实际情况,通过数学推导选取合理的安全系数,制定科学合理的残留限度。(5)灯检间和包装间的现场存放纸质操作规范,便于操作人员及时翻阅,生产负责人和QA双重把关,待包装产品和清场前后设状态标识。(6)规范包装设备布局,设计制作保护罩将外漏的插线和排插罩起来,防止人员触碰或其他原因导致设备断电、短路等风险发生。

4 结语

经过小组全面的风险评估以及消减措施的实施,偏差的报告量明显减少,公司对共线生产风险控制的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本次的风险评估虽完成了,但风险管理远没有结束。质量保证部作为项目的牵头部门,将持续性考察该风险评估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风险评分以及消减措施的实施效果等做回顾性分析,以使风险管理得到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余小亮.质量风险管理技术在小容量注射剂可见异物检查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6(6):30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EB/OL].[2011-2-12].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cmsresources/mohzcfgs/cmsrsdocume-nt/doc11169.doc

[3]Quality Risk Management Q9[EB/OL].[2005-11-09].http://www.ich.org/fileadmin/Public_Web_Site/ICH_Products/Guidelines/Quality/Q9/Step4/Q9_Guideline.pdf

篇4:中药饮片质量评估细则

【关键词】中药免疫组学;中药方剂;免疫调节;评估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43-02

在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中,中药的免疫调节作用一直是一项研究热点,中药对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中有着较好的辅助作用,这是因为中药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中药与西药在免疫调节作用方面相比,中药显著优于西药,因此在对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研究时,可以将其作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突破口[1]。传统的中药多是以复方为主,一剂药方是由多种不同的单味中药所组成的,因此多种单味中药组成了数量较多的中药方剂。此次研究提出中药免疫组学,通过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推测任意中药方剂对机体免疫学实验指标有可能会产生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影响[2]。此次研究通过查找参考文献信息学的原理,对与中药免疫方面进行过研究的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结合中药学提出判断方程,从而判断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此次研究在以此为基础的方法上,从而研究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单味中药免疫作用的技术判定

根据中药免疫效应评估数学模型[3]计算中药的免疫效应的概率,数学模型为:P单+(eA+B+C-4.087)÷(1+eA+B+C-4.087)。式中:A=0.235×果实+0.626×地下部分-1.134×其他部分(其他部分是指除根、种子、果实外的部分入药)。B=1.001×性平+2.079×味淡+1.374×味酸-0.793×味辛+1.172×心经+0.811×肾经+0.731×脾经;C=3.706×补益-17.532×化湿+0.774×安神+2.251×活血祛瘀+1.790×化痰+2.096×解表-17.949×理气+1.694×清热-17.592×驱虫+0.065×利水渗湿+1.540×祛风湿+0.678×祛寒-1.241×收敛+2.516×外用-17.631×消食+1.708×泻下+2.266×止咳平喘+0.082×其他。

中药的特性应根据2005版的《中国药典》的记载为准,当某药具有某种特性后,以1代入方程,若无特性则应以0代入方法。使用P单作为判断概率,使用0.5概率作为判断点,当>0.5时可将其判断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2 中药复发免疫调节作用的计算判定

根据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对此次研究中数学模型中所计算出的中药复方中不同的中药,进行有免疫效应的概率的评估,判定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概率为P75。概率的判断点为0.5,当概率>0.5时,可认为该种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1.3 中药复方免疫效应的验证

调出1980~2013年之间CNKI文献数据库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通过原始实验指标证实的免疫调节作用才可选取,将方剂所使用的单味药物使用表格列出。选取同一药方有两篇报道及两个研究单位独立完成研究后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可作为较为可靠的免疫调节作用;在《中药方剂学》中随机抽取125个方剂,将其作为随机方剂组。使用方差分析及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方剂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统计,P<0.05时具有显著性水准。

2 结果

此次研究共查及94篇文献(共68个方剂)与此次研究要求符合,68个方剂中有60个中药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符合率为88.24%;统一方剂研究结果一致,由≥2个研究单位做独立完成的文献有34篇(8个方剂),8个方剂中包括黄芪建中汤、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60篇文献为仅有1篇文献报道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2篇文献组免疫效应判别率与1篇文献组及随机方剂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中藥方剂免疫效应判别率

组别平均值标准差2篇文献0.900.041篇文献0.730.18随机方剂0.610.303 讨论

水煎剂口服是传统中药的主要使用方法,传统中药的基本单位应以单味中药水煎剂口服用药的药理效应作为基本单位[4]。此次研究以文献信息学及早期的实验研究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建立起数学模型对单味中药的免疫效应进行检测,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组成方剂的单味中药推定其所组成的方剂是否具有免疫效应。多糖在传统中药中是起到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多糖的化学反应性质较为稳定,因此在此次研究中可以认为对于大部分的中药组合,其拮抗作用以及协同作用所占的部分较少[5]。因此,可能假设单味中药的免疫作用能够使所使用的方剂起到独立地发挥作用,所以能够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根据统计学原理,数据较为稳定的是P25-75,然后再考虑中药方剂中的“无免疫调节作用”对有限的适应免疫指标较难反应出来,因此,此次研究使用P75作为免疫效应的判别概率[5]。

某种中药方剂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很难通过1次试验确诊,因为中药的特点及免疫学具有较为复杂的特性,但是由于关于中药免疫的原始研究文献较多,通过较多的学者及专家对其进行认定,部分中药方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研究机构进行多次的研究及实验,所得出的研究结果能够作为判断中药方剂是否能够作为免疫效应的基础。所以,此次研究通过CNKI文献数据库选取符合此次研究的文献,从文献数据库中共选取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文献94篇(68个方剂),68个方剂中,60个方剂经过计算判别后,其结果显示具有免疫效应,其符合率为88.24%;研究中所查找的94篇文献中,有两篇及两篇以上结果一致的中药复方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判别概率为0.90,其平均概率与1篇文献报道组及随机中药组的平均概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此次研究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认证。此次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药免疫组学对中药方剂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效果,从而对中药的任意组方进行免疫效应的评估,从而为中药免疫组学的研究提供途径及思路。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中提出的中药复方免疫调节作用的评估方法对中药方剂的免疫调节作用可以进行有效的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嵩(综述),郤庆(综述),沈朝斌(审校)等.中药对小鼠哮喘模型T细胞免疫调节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11):1578-1583.

[2]王丽佳,杨志云,王宪波等.中药单体成分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策略及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7):358-363.

[3]苑伟,杨慧,傅颖珺等.中药对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5):1041-1044.

[4]王甜甜,韩倩倩,吴芳等.中药对肿瘤患者的免疫调节[J].光明中医,2014,29(3):648-650.

[5]张建良,卢芳国.清热解毒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12,(12):87-88.

篇5:一、《评估细则》说明

1.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年度考核评估工作,促使我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根据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2、本细则在2009年评估细则的基础上,结合市政府、市教育局对旗县区政府和基层教育部门的考核条例,对个别条款及分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调整,力求使评估更贴近学校工作的实际。

3、细则中的共性指标可供初中和小学共同使用,但对各学段不同的要求在指标中予以了分别列项。

4、细则设置了“基础性指标”、“特色性指标”、“获奖加分”和“一票否决”四项内容。基础性指标是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督导、检查促成学校都要达到的基础目标。

特色性指标是为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打造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位与境界而提出的,其直接的目的是给学校提供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形成个性,以达到提升学校层次,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本细则设A级指标9项,B级指标35项,其中基础性指标设A级指标7项,B级指标29项,合计赋值900分;特色性指标设A级指标2项,B级指标6项,合计赋值100分;奖励加分三项13条,封顶20分。满分总计1020分。

5、本细则主要用于对市直中小学校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使用,评估结果同时也是各校参与其它评优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6、本细则对学校资源配置的检查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2008]19号)和部颁《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为依据,对其他基础性数据大多以自治区“两基”巩固提高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各校在备查时需认真研读相关文件资料。

7.自评是督导评估的前提条件,凡没有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自评且未按时报送自评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评比考核。

篇6:一、《评估细则》说明

1.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认真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考核评估工作,促使我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进一步向前发展,根据巴彦淖尔市人民政府和市教育局201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特制订本细则。

2、本细则在2009年评估细则的基础上,结合市政府、市教育局对旗县区政府和基层教育部门的考核条例,对个别条款及分数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和调整,力求使评估更贴近学校工作的实际。

3、细则中的共性指标可供初中和小学共同使用,但对各学段不同的要求在指标中予以了分别列项。

4、细则设置了“基础性指标”、“特色性指标”、“获奖加分”和“一票否决”四项内容。基础性指标是对学校的办学条件、科学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督导、检查促成学校都要达到的基础目标。

特色性指标是为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打造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品位与境界而提出的,其直接的目的是给学校提供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促进学校形成个性,以达到提升学校层次,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本细则设A级指标9项,B级指标35项,其中基础性指标设A级指标7项,B级指标29项,合计赋值900分;特色性指标设A级指标2项,B级指标6项,合计赋值100分;奖励加分三项13条,封顶20分。满分总计1020分。

5、本细则主要用于对市直中小学校年终目标管理考核评估使用,评估结果同时也是各校参与其它评优和验收的重要依据。

6、本细则对学校资源配置的检查以《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2008]19号)和部颁《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JY/T0385-2006)为依据,对其他基础性数据大多以自治区“两基”巩固提高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各校在备查时需认真研读相关文件资料。

7.自评是督导评估的前提条件,凡没有按照方案要求进行自评且未按时报送自评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评比考核。

篇7:艺术特色学校评估细则

一、指导思想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我市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构建与我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水平相适应,具有镇江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特制定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评价细则。

二、评价内容

㈠ 领导重视(15分)

⒈ 学校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订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把艺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制订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确定近期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目标及实施措施;努力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确保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进行。(5分)⒉ 学校分管领导加强对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每学期每学科(音、美、艺术)至少听课四节,定期检查、指导并作好记录;教务部门定期检查艺术教研组的备课情况,有评价反馈和整改措施;有艺术科研课题,并做到有方案、有过程、有材料、有成果。(5分)

⒊ 开展课外、校外学校艺术教育活动能够经常化、多

样化,面向每一位学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2分)

⒋ 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关心艺术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3分)

㈡ 课程管理(25分)

⒈ 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艺术(音、美、艺术)学科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2分)

⒉ 认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备课,有创新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环节紧凑,重点难点突出,教学中注重过程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7分)

⒊ 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合理,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学生有兴趣学习艺术,教学效果良好。(7分)

⒋ 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有成绩记录。(2分)

⒌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有个人业务学习笔记;领导、教师按上级要求按时参加艺术(音、美、艺术)学科教研活动,业务会议和基本功培训,按时上报各类材料;校教研组有计划、记录,能定期开展活动,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和课外艺术活动开展。(7分)㈢ 课外活动(20分)

⒈ 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和艺术活动(兴趣)小组,每个学生至少要参加一项艺术(兴趣)活动。(5分)

⒉ 学校结合自身情况,每年举办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在艺术教育中结合重大节日和庆典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艺术展演活动。(7分)

⒊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校园的广播、展览、演出、展示和整体设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学校文化艺术氛围。(3分)

⒋ 学校组织艺术活动全年无安全事故。(5分)㈣ 保障有力(20分)

⒈ 学校有一位校级领导主管艺术教育工作,有明确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注意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经费预算内确保艺术教育经费。(5分)

⒉ 尊重艺术教师的劳动,确认他们在社会和学校中应有的地位。对艺术教育工作中取得突出贡献或成绩的能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5分)

⒊ 艺术教师组织、指导学校课外艺术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2分)

⒋ 学校的艺术教室和艺术活动室,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艺术课程教学和艺术活动器材,并有较高的使用率。(5分)

⒌ 妥善安排艺术教师的进修、观摩、科研和创作的时间和经费,支持教师参加教师艺术团。(3分)

㈤ 办学特色(20分)

⒈ 学校艺术氛围浓厚,音乐、美术教育在全市有较大

影响,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较高评价。(3分)

⒉ 艺术教育成果显著,有一定数量学生在省、市以上艺术活动或比赛中获奖。学校里课外艺术活动活跃。学生有较高的审美素养。(7分)

⒊ 学校或教师在音乐、美术教育教学和科研中有成效,有教科研论文在省市相关评比中获奖,或者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成果展示,有较大的社会影响。(5分)

⒋ 有艺术学科的校本课程,在师资、教材、设施、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都能体现学校的艺术特色。(5分)

附件3:

篇8: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前景评估

关键词: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前景,评估

社会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 传统的中药饮片汤剂已经与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太适应, 难以有效满足临床应用的实际需要[1]。中药配方颗粒具有很多优点, 例如免煎易服、质量稳定、能够随证增减、使用或携带均很方便等, 为临床应用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2]。本文从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国内外现状以及其优势和不足角度, 对中药配方颗粒应用前景进行评价。

1 中药配方颗粒的由来

随着现在社会发展速度的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 传统中药饮片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这些都催生了新型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是新型中药饮片的一种形式。中药配方颗粒有很多名称, 如“中药新型颗粒饮片”, 也称“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或者“免煎饮片”等, 是将中药饮片作为主要原料, 严格按照炮制相关规定, 利用现代工艺展开各种处理, 具体包括对其进行提取, 然后对其浓缩, 进行干燥, 最后制粒等, 非生产的纯中药产品。对单味中药饮片处理, 经过提取与浓缩, 最后制成复方用水溶化服用的颗粒剂, 这种颗粒剂使用非常简单快捷, 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中药配方颗粒管理暂行规定》由我国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发布, 自2001年12月起, 中药饮片管理范围中就有了中药配方颗粒这部分内容, 具体管理采取批准文号的形式[3]。

2 国外中药配方颗粒的实际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产品, 与市场的需求、时代发展的变化相适应。在国外, 尤其是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 关于中药饮片的探索改进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而且市场规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日本汉方颗粒剂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并确定国民健康保险基金的使用范畴涵盖颗粒剂。汉方药厂的骨干剂型大部分采取汉方颗粒剂, 从临床来看, 对颗粒剂应用的医生在日本医生差不多达到了2/3。在浓缩颗粒剂研发方面, 日本发展很快, 日本研发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剂、复方中药浓缩颗粒剂品种丰富, 具体种类超过200余种, 与临床随证配方相结合, 产品已向世界各地远销。韩国开始使用中药浓缩颗粒剂具体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 并确定其属于健康保险用药范畴。

3 中药配方颗粒所具有的优势

3.1 有利于通过标准化管理, 保障中药饮片质量

中药饮片的质量往往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具体涉及加工炮制饮片工艺、自然条件、药材具体生长条件、仓储具体保管情况等。制作中药配方颗粒具体过程为参照炮制规范的具体要求, 对中药饮片展开处理, 对其提取、浓缩、干燥、最后制粒等, 生产工艺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必须重视保障产品质量, 严格落实控制标准, 对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参数精确设置, 使得配方颗粒质量达到稳定。

3.2 中药配方颗粒具有服用方便的优点

用开水溶化中药配方颗粒, 之后可以直接服用, 不必进行煎煮, 有助于更好地保持中药饮片的气味与作用。此外采用先进的技术, 如现代指纹图谱等制剂, 这样中药就能够达到高效、安全、可控、方便。疗效显著、剂量适中、起效较快, 携带、服用起来简单容易、储藏方便, 目前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科学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4 现阶段缺乏充足的中药配方颗粒

4.1 生产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饮片需适度粉碎的品种范围, 有的药材打碎处理并不妥帖, 对其进行打碎、干燥处理后, 往往会导致其有效成分 (像挥发油成分) 损失, 甚至出现异变, 最终对疗效产生影响。需要结合具体的药材, 对粉碎之后的粗颗粒最理想的粒度进行确定, 颗粒过粗, 容易影响到之后的机械化包装;颗粒过细, 则容易发生糊化情况, 会影响药汁滤出的效果。从内在质量至外观包装, 现行的中药配方颗粒还有很多方面存在不足。

4.2 在中药配方颗粒认识方面, 尚未达成统一意见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发展到今天学术领域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知, 不同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在接受性方面往往有一定的差异。是多种原因影响所致, 但经过精制加工后得到的配方颗粒, 和原药材比较, 在药物的性味与功效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 患者一直存在顾虑。

5 展望

传统中药汤剂的制作原料是中药饮片, 以中医处方为依据调剂混合后, 加入一定量的水进行煎煮, 使药物之间能够更好地发生作用, 实现对疾病的防治。中医临床用药中, 中药汤剂已经成为主要剂型, 具有很多优点, 能够随证增减、组方灵活、见效快、特别容易吸收, 但难以控制中药质量已经对其发展产生了制约。主要原因是难以有效保障中药材具有稳定的质量, 很多质量不达标的药材进入市场,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情况严重;且在市场上药材需要周转很长的时间, 不仅难以保障卫生问题, 而且不易保管;调剂时工作量非常大, 称量一般不够精确, 患者无法轻易核对。科学技术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中药汤剂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 患者自行煎煮中药汤剂, 既不能讲求科学的加工工艺, 同时质量也难以保证, 无法保证自然疗效。由于煎煮非常不方便, 导致很多急症、急病无法第一时间服药。

6 小结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可控、服用方便、便于规范化管理等优点可以有效改善上述不足, 但目前部分工艺仍需摸索、认识还需统一等问题, 总的来说应用前景广阔, 可以作为中药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鞠萍, 周广明, 孟祥红, 等.中药配方颗粒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基层医学论坛, 2013 (26) :3501-3502.

[2]李廷忠.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免煎颗粒小议.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6) :72-73.

篇9:教师教学常规考核评估细则

教学常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制度保障。根据《资阳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规范》,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教师教学常规考核评估细则》,由教务处组织有关人员对教师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和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一、计划(5分)

1.常规要求---内容全面,切合实际(1)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2)教材情况分析(地位或特点、重难点、前后知识联系、学生应达到的学科知识及能力、素质要求);(3)本学期计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4)教学措施设想;(5)教学进度安排。

2.评估标准

(1)制定而不上交或未制定者,扣5分。

(2)计划不全面、分析研究论证肤浅或马虎者,扣2—4分。

(3)雷同计划(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教学措施设想、本学期计划应达到的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均扣3分。3.评估实施

计划制定情况的考核,每学期评估一次。在开校一周时间内,由各教研组组长将教师教学计划统一收交教务处,教务处于每学期的第一学月内,组织教研组长实施跨年级的回避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反馈于各教研组。

二、备课(20分)

1.常规要求---吃透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要求,深入分析学情,认真研究学法,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构思教学流程。(1)章节、板块备课

一是章节、板块教学设计:①章节、板块教材地位分析及教学内容课时安排;②重点、难点、考点及题型分析;③教法分析---重难点突破措施,补充或拓展知识点(或题型),作业与训练设计;④学法分析---指导学生以什么方式去学习,学习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培养什么能力等。

二是课时教学设计:①课时重、难点及突破方式;②知识传授(知识探索及展示方式、注意事项、例题设计);③训练设计(课内训练、课外训练)。(2)课时教案设计

教案书写工整,文字简明,务求实用;教案内容详实、规范,有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重点的内容叙述和强化教学的措施;有教学难点分析和突破策略的预设;有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选用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安排,有教学流程、练习及板书的设计等。2.评估标准

(1)以章节、板块进行教学设计。①章节、板块教学设计分析透彻,措施 合理有力,否则扣5—10分;②课时教学设计覆盖章节或板块全部教学内容,画龙点睛到位,否则,每缺一课时扣1分。③教案检查,迟交1天扣1分

(2)以课时教案设计。①使用陈旧教案或网上下载教案,或以电子教案代替书面教案,发现一次扣2分;②教案中基本内容有缺漏,扣1--3分;③照搬集体备课所形成的书面资料,教案缺乏个性;或摘抄拼凑教学参考资料替代教案,一课(次)扣2分;④教案检查,迟交1天扣1分。3.评估实施

(1)教师备课情况,一般每月考核一次。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组织教研组长进行检查。

(2)教师学期备课得分=

各次得分和。

检查次数

三、上课(30分)1.常规要求

(1)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拖堂(体育课可提前2分钟下课);中途不随意离开课堂;关闭通讯工具,不坐着讲课;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教态亲切、语言生动。

(2)用普通话授课,板书工整精当,正确熟练地使用教具和电教器具。(3)面向全体,以生为本,以学为先,以练为主,有机互动,凸现主体;落实双基,注重实践,激发兴趣,指导学法;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4)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5)未经教务处批准,不得私自停课、代课,不得私自调课。2.评估标准

(1)课堂教学调研中,评价等次出现合格以下的,一次扣10分。(2)上课迟到、早退、拖堂或中途离开课堂一次扣2分。

(3)无教案上课,一次扣5分;课堂上使用通讯工具、坐着讲课,一次扣2分。

(4)随意调课,1节扣4分。(5)无故旷课,1次扣10分。

(6)课堂教学秩序差、课堂教学中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一次扣5分。3.评估实施

教师上课情况由学校教务处人员不定期抽查与检查,评估结果由教务处负责存档备查。

四、听课(10分)1.常规要求

(1)量的规定: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和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评课15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0节以上;校长15节以上,教导主任25 节以上,其他行政人员20节以上。

(2)科学评价:依据课程改革精神和课程标准要求,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以及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等做出客观评价。(3)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签好字。2.评估标准

(1)完不成听课任务,缺1节,扣0.5分。(2)听课记录项目不全,每课次扣0.5分。

(3)检查评估听课记录,迟交1天扣1分。(4)听假课者(自编听课记录),一经查实,每课扣2分,处50元罚款。3.评估实施

教师的听课情况,每月检查一次;由教研组长负责按月统计教师的听课情况,于次月5日前报送教务处;教务处进行抽查核实,期末长将听课笔记收齐交学校存档并进行学时登记。

五、作业(20分)1.常规要求

(1)精心选题。基础强化性、迁移拓展性和深化提高性习题三者兼顾,保证习题的典型性;题量适中,课内练习为主,初中生课外作业量:每天不超过1.5小时。语文的大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篇,小作文两周一次;数学原则上每课一次作业,每周不少于四次;外语每周不少于三次;物理、化学每周不少于两次,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每周不少于一次;其它学科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布置课外作业。小学生课外作业量:三至六年级每天不超过1小时;

一、二年级原则上不布置课外作业。鼓励教师进行作业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尝试。

(2)认真批改。批改及时,批阅方式和评语富于激励性;签注成绩(分数或等级)和批改日期,作文还应当有恰当的眉批、尾批;提倡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

(3)要指导和培养学生按时、规范、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关注作业中典型的、倾向性的错例,及时反馈、及时讲评校正。(4)注重讲评和订正。综合性练习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集中进行练习讲评,讲清解题思路,归纳题型特点,分析答题得失,引导学生自行纠错订正,迁移拓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评估标准

(1)出现作业量不足或作业量过重的,1次扣0.5分。

(2)作业批改要及时、正确,不得累批、隔批、漏批、错批和用学生批改或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代替教师批改,每出现一次扣2分。3.评估实施

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每月检查一次。由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 研组组织实施检查,教务处抽查。在检查中,各教研组可根据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作业性质等,确定作业批改量。

六、辅导(10分)1.常规要求

(1)认真完成教务处确定的培优补差辅导任务。

(2)辅导教师应精心准备,辅导中应恪尽职守,耐心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注重个别辅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辅导的针对性。

2.评估标准

各教师每月辅导学生至少4人次,并作好辅导记录,要被辅导学生的签名。月底最后一周星期五上交教务处。每少1次扣1分。3.评估实施

教师的辅导情况,教导处负责每月检查。

七、检测(10分)

1、常规要求:

按学校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执行,不实施计分制。2.评估标准

不按要求进行检测或检测后不阅试卷,每次扣2分

八、教研(10分)1.常规要求

(1)加强理论与业务提高学习,强化教学研究,以新的教学理念推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2)勤于总结反思,以开展教学反思为抓手,提倡“教后三省”:省得、省失、省改,一学期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至少1篇。

(3)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解决教学中和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以教法研究为出发点,研究课堂知识处理方式、重难突破策略;以学法研究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以什么方式、方法学习;以训练为出发点,研究作业配制和测试题命制及考试改革动态。(4)积极参与献课评课活动,教师每学年至少献一节校级及以上的公开课(观摩课、研究课、优质课)。2.评估标准

(1)教研活动,迟到、早退1次扣0.5分;旷工1次扣2分。(2)未完成教研任务,扣2分。

(3)未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案例,扣2分。3.评估实施

教师的教研工作考核由教研组和学校教务处共同考核,采取平时检查(每月)和集中评估(期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九、师德(30分)1.常规要求

(1)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和各级交办的各项工作。(2)热爱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3)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2.评估标准

(1)合理建议,尊重他人,不得无理取闹,否则每出现一次扣5分。(2)不完成教学任务或有意不讲应讲教学内容,扣5—10分。(3)乱收费、罚款,扣10分并退还所有收取费用或罚款。(4)向家长索要财物或请家长宴请,每出现一次扣10分。(6)造成责任事故的,按学校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执行。3.评估实施

由教研组、教务处共同考核,造成责任事故的,交学校行政处理。

十、总结(5分)1.常规要求

教师于每月检测后作出分析小结,每期末完成教学工作总结。总结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各项活动的开展及任务完成情况,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形成的经验、出现的失误与不足;对今后工作的展望与预期目标的拟定;对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建议与要求等。2.评估标准

(1)总结迟交1天扣0.5分。

(2)未按规定撰写并上交总结,扣5分。3.评估实施

教师的总结工作,由教务处每学期检查考评1次。

十一、附则

上一篇:高中数学究竟应该怎么学好下一篇:医院教学组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