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2024-04-11

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通用6篇)

篇1: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来研究语文教学的应用理论学科。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阐释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学科,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中学语文教学法任务: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规律。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方法。传授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学生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职业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培养大家从事语文教育的兴趣和信念以及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3、红领巾教学法:是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苍岑教授接受苏联普希金的建议,在师大附中指导实习生试教《红领巾》(小说)注重用谈话启发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指出朗读,复述,分析课文时语文课的主要因素,不能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改进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理论性:把语文教学一切现象作为研究的客体,解释其内在规律获得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普遍法则。

5、实践性:表现在从生动丰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源穷理进行科学抽象,做出理论的概括,同时把科学抽象出的理论,有用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并受其验证。

6、综合性:表现在研究的对象与多种学科有着血缘关系,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美学,哲学,都是相关的基础学科,他拥有了广泛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它们都指统摄与本学科研究对象之中,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7、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以一定的语文知识武装学生,训练学生的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构建学生完美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的过程;

8、过程:就是指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种因素而统一开展的过程。

9、教授法:是教师以口述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它是传统教学方法,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它的最大价值在于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示范性等方面。

10、议论法:是师生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信息的教学法,议论法一般有提问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组成,是普遍受到重视的一种现代教学方法,但运用时要防止论题以偏概全,讨论放任自流,对于要学生幸福的基本知识,不宜滥用讨论法。

11、语文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语文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情感信息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积极、合理地运用教学媒体开展语文教学,往往能够促使语文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法效果。

12、语文学法指导:要求教师按照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指导学生了解学习心得,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和技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13、兴趣: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趋向性和选择性的体现,语文学习兴趣是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产生的认知倾向。

14、语文学习理论:是指导学生迅速,高效地学习语文理论依据,也为教师成功地教学提出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参考。正确掌握语文学习理论不仅有利于促进语文学过程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5、阅读是阅读主体以文学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理解,从中提取信息领悟意义并获得感受,以适应社会及自及特定需要的复杂的心智活动。

16、阅读能力:是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根据对阅读过程的纵向考察,阅读能力是由认读、理解、鉴赏,活用四种基本能力构成。

17、文学作品教学:是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各类文体的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除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服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外,还应重视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

18、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又是一种意蕴丰厚,益智陶情,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

19、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兼容文字,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因素,具有多种艺术相交叉,互为渗透的多重性特征。

20、文言文:是和白话文相对而言的,是以先秦典籍所反映的古代语言为基础,至秦汉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定型化的古代书面语言。

21、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对自己的积累进行选择、提取、加工、改造的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表达思想服务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一种能力,作文教学一旦形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形象力的主要途径。

22、听话能力:是指一切语言的听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话能力,不但能更直接的,更广泛地吸收信息获得知识,开拓事业,更能促进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23、口头辩论:是一种高级的话语训练形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座谈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4、思想品德教育:简称为德育。德育的内涵和实质,及时把统治的人生观、世界观、政治立场,态度及道德规范,通过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活动。

25、政治素质:是指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信念。

26、理解能力:是指读者把感知的阅读材料联系起来,运用自己原来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和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领悟并把握其基本含义的能力。

27、鉴赏能力: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及审美价值等进行鉴别欣赏的评价能力。

28、活用能力:就是指读者能够把通过阅读理解,鉴赏而储存起来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根据需要灵活提取使用的能力。

29、导读法:是教师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诱导学生阅读思考,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并养成自读习惯的教学方法。

30、设疑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设疑解难,激疑促思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1、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朗读,讲解,影像等手段,展现生动的场景,抒发强烈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的方法。

32、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和说明事物、事理的文章,它或对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构造、关系、成因、功能进行介绍说明,或对事理的规律、本质进行剖析,解说,让人有所知。

33、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推理来阐明道理,揭示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文章体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内容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论辩性三个方面。

34、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体材。

35、语文素质:是指正确的理解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提高文言素质与开发学生智力,是相互依存地辩证统一体,学生语文素质地培养,不是纯粹讲授,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也不是单纯地训练听说读写语文技法,而是把观察、想象思维同理解,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地能力。

36、想象力:是在客观事物地影响下,在言语地调节下,人脑中已有地表象经过构造和组合,而产生新表象地心理能力。

37、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

38、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

39、发现阅读法:在正确理解读物原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读物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新意义的一种读书方法。

40、阅读教学过程:在教学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对于教材(课文)的认读、理解的过程,就是阅读教学过程。

41、略读:对精读中所获得的技能技巧的熟练运用,是培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训练方法。

42、朗读: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的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这就是朗读。

43、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44、45、语文教科书:是依据《中学课程计划》《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编写的专供语文学科教学和语文活动课程使用的教学用书。

46、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份量、安排,进程和时限总和。广义的课程包括教学大纲和教材。

47、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48、语文教学原则:是依据语文教育教学目的和语文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针对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倾向,而制定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和要求。

49、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50、教学研究论文的构成:论题即论文题目、引论、本论、结论。

51、“泛指”的语文教材是一切对别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

52、“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学校开设的语文课上师生使用的教材。

53、“专指”的语文教材是指语文教科书。

54、“精要”就是教学要抓住重点,把各项知识中最关紧要的、切合实用的部分教给学生,力求做到精选内容,要言不烦。

55、体态语:指表情、手势、身势等言语表述的辅助手段。

56、学业考试又称“成绩考试”,考查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状况。

57、水平考试如果用于选拔,又称“选拔考试”,高考就属于选拔考试。

58、学能考试用以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又称“潜能考试”、“预估考试”。

59、诊断性考试用以了解考生能否使用某种知识或是否具有某种技能。

60、所谓整体优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内,使学生学的好一些、多一些、快一些。61、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组织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任务的最重要的材料,它是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物,是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的凭借物。62、助读系统:旧式的文选型读本,常文末加一些注解,或在文中加一些评估的话,这些文字,对读者理解选文有助益,因此可称为助读材料。

63、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64、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识活动来完成的。

65、语文教学法则: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法则。66、智力:智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辨别、判断、想象、推理等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其核心是人的思维能力。

67、综合讲评:讲评的基本方式,这种讲评要求教师根据作文指导时提出的训练要求,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的概括分析,肯定优点,指出缺点,并举例说明。

68、典型讲评:教师先出有代表性的几篇作文进行深入分析,用典型指导一般。

69、专题讲评:抓住作文中一两个主要问题结合原有语文知识集中进行讲评,重点突破。70、查读法:指的是运用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助读方法。

71、猜读法:指的是在阅读过程中用文中的和自己脑里的已知知识法推测文中的末知部分,从而理解文意的一种阅读方法。

72、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73、鉴别力:在教育测量学中被称为“区分度”,区分度指试题对应试者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74、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

75、命题作文:是由教师直接出示作文文题,规定题材体裁,规定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76、单项作文训练:也叫片断训练,又称小作文,是指为培养写作的某一种能力而进行一些局部的,片断的练习。

77、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教师出题目,给材料,没需要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练习。78、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影”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自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一种作文训练方式。79、知识短文:指教材中用一定篇幅专门介绍语文基础知识的文章。80、标准参照考试:又称“目标参照考试”,它用以测量考生是否达到某种事先决定的目标或标准,学生考试一般都属于标准参照考试。

81、常规参照考试:把一个考生的成绩放在考生团体来衡量。也就是与其他同类考生的成绩相比较,从而判断该考生的水平。

篇2: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语文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第一,语文教师是设计者;第二、语文教学设计,说到底就是学程设计。一定要坚持以学习者及其活动为中心;第三、语文教师作为教学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和吸收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要了解本学科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走向。目前教学设计有多种模型及其变式,例如过程展开型、问题解决型等。

一、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标是国家或地区颁布的指导和规范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献,它具有法规性和强制性,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对语文教育的要求与规定。语文课标集中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的语文观是当下国人语文生活对语文教学要求的学科自觉。具体而言,语文课标对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等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因此,它是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性文献和重要依据。语文课标的研读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建构新的语文观

3、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所教学段的目标。)

二、充分了解学生(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建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都具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和潜能的观点,并以此指导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对学生的了解包括成长背景、学习动机与需要、认知状况等。其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关键。第一、学习者的认知现状及其学习风格;第二、最近发展区;第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团队——学习者共同体的构成与智能状况。)

三、正确选择和使用教材(对学科内容的透彻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它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解读和加工上。首先,能够确认并解释本学科的关键概念和基本技能。其次,了角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和细节。最后,是对当前学科内容的课程方法的熟悉程度。)

四、教师对自身的认知与了解(第一、教学效能感,只有中等强度的教学效能才是最有利于教学实施的。第二、教师作为学习者,对语文学科及其相关内容的感悟、体验与沉醉。总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与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应有资源意识,将自身作为开发课程与教 学资源的内容之一。)

五、熟悉知识的类型与教学

(依据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这是进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策略教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论是过程展开型还是问题解决型,都要强化师生的策略意识。第二,教学设计时,要尽可能联系教学情境,把策略运用的内部思维过程,借助相关的媒介外化出来,以便于学习者对其作进一步的了解、内化、为后续的自觉应用提供支持。第三、注意总结、归纳有价值的教学策略,善于发现,收集教学策略,尽可能地丰富策略包的内存。)

第二节、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阶段——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效果预测、)第十二章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第一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一、什么是现代信息技术? 狭义的理解有三种:其一,信息技术就是信息处理技术,因而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其

二、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其

三、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的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技术,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主要指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含义的界定,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整合为一体,使之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目前整合的重点是在课程实施层面,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语文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种整合不仅包括学科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包括构建新型的语文教与学的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立足点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关注的焦点是语文课程而非计算机。

有研究者根据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同程度和深度,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整 合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飞速以展推动了语文课程的改革;

(二)、培养现代人必备的“读、写、口语交际和信息”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课程改革发展的潮流;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是随着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石”,传播理论为课程整合提供了信息论基础,思维科学理论为课程整合搭建了“桥梁”。这些理论从不同层面共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第二节

语言课程的质变及教学的转型

一、现代信息技术引发语文课程五大质变:

(一)、教学环境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只局限于“场所,”而且还包括“学习资源、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教为中心转为学为中心。单一的班级制转变为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班级授课、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假设”、“主动探究”“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不再是教师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而是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过程,将教学过程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动态的生成与转化、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四)教学媒体的转变(传统的教科书、黑板、视听媒体向现代教学媒体即:教科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转变)

(五)、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老师、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

二、语文“听、说、读、写”教学亟待转变(1、阅读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文字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数据库对话中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2、写作工具由纸笔到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写作方式由单一的文字手稿转向图文并茂、声形并蝐的多媒体写作;写作过程由传统的构思、成稿、修改的线性的静态结构转向超文本,任意流动的网状动态结构。

3、交际方式已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走向远程交流,虚拟空间对话,网上各式各样的交谈、讨论区,可以随时自由平等地即兴交谈。)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

何克强教授主持的语文“四结合”和“跨越式”教学改革试验等,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一)、多媒体、网络与阅读教学的整合(各地探索出了许多阅读整合模式如“主题探索式阅读模式”、“支架法教学模式”、“互动拓展阅读模式,这些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为教学提供的丰富资源环境,通过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加工和应用能力以及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基本都包括这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建构应用;效果测评”)。

(二)多媒体、网络与写作教学整合(强调思维加工的“思维加工型作文心理模式”;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作文教学模式”;以及“看图作文三维教学模式”、“命题作文三维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多由“创设情境、搜集素材、表达修改、评议发表”环节组成。)

(三)多媒体、网络与口语交际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来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说话情境)

总之,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 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当然,实践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重形式、忽视过程和结果;教学模式的结构大同小异、表述基本雷同;教学模式的研究还过于笼统,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相应调整;教学模式适用条件并没有明确的说明;口语交际教学模式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教学模式中,多媒体网络更多的是 发挥演示功能。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未来发展空间。

(一)个别化语文教学——智能辅助教学系统

(二)电子化语文教材

(三)虚拟化教室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在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中,它有自身优势,如提供可快速提取的大量教学信息,并实现教学信息的优化组合;提供互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发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载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走入误区,不要让机器主宰课堂,甚至走向唯技术主义,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它教学资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构

网络写作教学,为师生建立起一个交互性网络平台,为写作教学插上了翅膀。在网络环境下,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可以通过写作张扬个性、发表见解、互通信息、互相学习等。一旦写作有了读者,具备了交际的实际意义,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教学系统的建构,《这样作文》系统按写作学习的一般过程设计,分为感受积累、思索求新、表情达意三大块。其间贯穿了观察、联想、想象等能力点的教学板块,并打破了年极界限,按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分为基础和提高两级。每个教学板块又细分为“引你入门”、“指点迷津”、“实践提高”、“习作借鉴”、“名篇欣赏”。

二、资料库系统建构:资料库按景、物、人、事、理、情、技、体八部分展开。

三、网络互动系统的建构(实现功能:学生分组、我的文稿、学生授权、查看作文、双人交流、多人交流、信息发送、查看信息、查看计算机名、资源管理、远程控制。)

第十三章

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语文教学范式的时代转型

一、语文教学范式的界定(范式这一概念最早是 由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其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语言教学范式界定为:语文教师群体对语文教学共同的认知、公认价值和常用技术的总和。)

二、接受教学范式的弊病:传统语文即接受范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独白式教学,它承认并维护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力中心地位,学生则以知识“容器”的身份存在。这就造成了“满堂灌”、“满堂讲”的封闭、孤立、静止的教学方式,实质上这种教学方式只是一种知识的复制或再现,注重的结果即知识的掌握,至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被忽略。

三、对话范式出现的必然(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是教育的基本精神,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对话教学的理念成为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第二节

对话的概念、类型和前提

一、对话的概念: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到了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那里认为对话是一种方法论,对话是达成现代交往最为合理、最为有效的一条途径。对话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基本方式,对话具有隐喻意义和实际意义。对话不能单纯以形式来判断,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对话的品质。对话的品质就是交流,就是相互的理解。对话不一定通过言语来进行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举手投足之间可能都在进行着对话。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强调的是对话的行为方式与效果等。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促进实际意义上的对话实际意义上的对话以隐喻意义上的对话为指引。

二、对话的类型:(1、从对话主体间平等的程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独白式对话、主客式对话和平等式对话

2、从对话的效用性可以把对话分为有效对话和无效对话

3、从对话的真假程度来分,可分为真对话和假对话

4、从对话的言语活动方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对话和隐性对话

5、从对话的适用场合来分,何分为日常对话、教学对话

6、从对话程度的深浅来分:深度对话、浅层对话

7、对话声音不同的质:单调对话、复调对话

8、是否具有反思性:反思性对话、非反思性对话

9、对话的表现形成:作为隐 喻的对话、作为实然的对话

10、从对话者的态度与情绪方面来分:对抗性对话、合作性对话

11、从哲学方面分:作为本体论的对话、作为认识论的对话、作为方法论的对话

12、从对话的规模来分:微型对话、中型对话、大型对话。)

三、对话的前提

(一)巴赫金的对话前提(1、对差异性存在的确认。

2、对存在未完成性片面性的确认。

3、对人的社会性的确认

就对话的具体情境而言,对话需要一种共同统觉背景。对话的进行需要说者和听者有共同的统觉背景。)

(二)弗莱雷的对话前提:(爱与谦虚的态度。

所以在教学对话中师生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平等、谦逊、信任的态度投入其中,而不能采取相反或破坏性的态度。)

(三)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解前结构指的是,人们进行理解活动的背景知识的总和。此“理解前结构”由三前构成,即前有、前见、前设。)

巴赫金的对话前提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教育对话存在的必要。教育的前提是差异,如果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差异也就不需要教育。有差异就需要有对话。所以对话是教育的内在需要并且是本质需要。弗莱雷的对话前提对我们创设对话环境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对人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和师生对话以及自我对话都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语言对话教学的理论支点

一、指向自我实现的教学目的观(对话式教学由于其反思性,摆脱了教育仅仅向外的指向,而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与内部需要,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旨归。

对话式教学并不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识与能力,但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话维护学生自身的价值和利益。总之,对话式教学最终是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的。老师 和学生通过自我对话最终实现自我确认、自我认同、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自我实现。)

二、教学合作观(在对话式教学里面,教学是师生合作共同进行的主题探究式和问题解决式学。老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学习型组织”。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他们在本质上一体两面的。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中的新手。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发展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发展是学生的内在追求,也是教师的任务与职责所在,这样教师与学生 就内在地联结在一起。这就是他们合作的基础所在。学生的发展是师生的共同目标。)

三、交往生成方法论(对话式教学所用的教学方式是交往生成的方法,交往生成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师权威所制订的既定教学设计或教学程序,给予新生思想以充分生成的机会与空间。交往生成所指向的最终目标是“悬置”的,而不是“实现”的。交往生成的方法具有两端性。一端是教师的指导,一端是学生的学习。在交往中生成学习认知的结果,也在交往中生成师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生成师生互尊互爱的品质,生成对话的精神、态度、能力、品质等。)

四、深度师生关系的建构(教育成功的表现不仅在学生习得了知识与能力,也表现为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所以师生关系的建构并不是教育 的附属而是教育的本体追求之一。

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性格、态度等多方面的相互深入了解与认识,也表现为师生之间情感的逐渐加深。深度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之间生命的相遇,而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相遇。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平等、民主、真诚、合作、理解、宽容、关心等品质,为建构深度师生关系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

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模式

阅读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语文教学对话可以从阅读对话、教学对话和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阅读对话: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本身的对话;另一方面是读者与文本相关的对话。

1、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何以可能(1)、言语的模糊性和意会性(2)、文本空间(3)、意义空间(文本空间是可以确定的,但意义空间却是无限敞开的。换言之,文本空间是由作者有意无意留出的,意义空间却由作者呈现出来,甚至由读者创造出来的。)(4)、读者空间(阅读的过程是读者充电的过程,是读者获得知识与意义的过程,也是读者知识结构、内心深处不断提高、调整、调适的过程。)

2、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第一、进行相关知识的针对性指导,第二、随课文举 例,教会学生提问。第三、帮助学生清除阅读对话障碍。)

3、读者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首先是读者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是一元的,即理解作者意图的对话。其次,是读者通过文本与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对话。还有一层对话是读者通过文本与课文编辑者的对话。)

(二)课堂教学对话

这五种课堂教学互动分别是:(1)、教师和学生个体间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

我们以对话的内在空间存在形式把对话教学的结构理解为以下几种:

1、上下互动式

2、对等互动式

3、交错互动式(上下式和对等式结构交错出现)

4、视域融合式(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对话都理解为视域融合式。对话者之间所具有的是差异,是各不相同的视域。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

(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对话;也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的对话不仅包括自我对过去之我的反思性理解,在与他人对话中进行反思性理解,还包括在这两种反思的相互作用中反思理解自我。)

二、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

(一)语文教学中假对话的表现

1、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A在教师权威压力下,学生不敢、不愿表达自己真实意图,这就很容易说言不由衷的话。B在老师方面,教师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而掩盖真实意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 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对话的一个追求是真诚、真实。)

2、游离主题的对话(有主观游离和客观游离两种情况)

3、不具实质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无效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所致。)

4、独白式对话(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

5、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在两条逻辑线上展开,根本没 有思想与观点的碰撞,根本没有理解的试图。而对话的本质就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对话。)

(二)避免教学假对话的措施

1、警惕并学会识破“对话陷阱”

2、及时规劝对方回归对话主题

3、对话者自觉遵守对话规则

4、选择富有价值的话题

5、教师要提高对话素养。

三、语文教学对话思考(对话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层次,它并不是一直在同一个对话层次上进行的,但无论在何种层次上的教学都具有对话性。对话应成为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理念,每个教师与学生都应学会并具有对话品质。对话讲求平等、民主、开放等,但并不是说只有对话才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追求对话教学同时也要允许其他教学的存在。)第十四章

语文考试与评价

第一节

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改革

一、传统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考试的形式主要是回忆式的纸笔测验。这种考试丢失了学习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内涵,如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情意能力,以及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等)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一)、评价目的片面(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指标,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二)、评价范围狭窄(把评价范围局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是强调知识和技能取向。而现在拳课标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构的,因此评价也必须紧紧抓住三个维度进行。)

(三)、评价手段单一(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在,而忽视定性的研究。)

(四)评价主体局限(也就是说,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只能充当被评价的对象。这种状况严重违背了以主体培养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课程标准中的几个重要评价思想(第一、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改善课程设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在课程评价的取向上摒弃片面的评价观念,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课程的全貌。第三,在课程评价手段上,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第四,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注意将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以及 家长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此外,“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的原则、方法,与重视定性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改革趋势相适应。)

第二节

关于完美语文考试的若干思考(教育评价就其目的不同,通常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种类型。)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考试,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它至少应体现下列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水平。二是有利于突破旧有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语文教学评估体系,为综合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依据。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平日的语文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在目前条件下,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考试改革至少可以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要突出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从一分语文试卷来说,它离不开局部测试与整体测试,但应加强整体测试。)

二、语文考试要加强综合性(语文考试有单项性测试与综合性测试,应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就阅读测试而言,所谓综合性,一般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

三、注重语感,知识的查考要尽可能地结合语境。(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

四、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应更重视主观式试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在一份试卷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式试题和主观式试题的不同编制上。主观式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校之客观式试题,它更容易检 测学生的语文的实际水平。)

五、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没有积累就没有发展,没有继承也不可能创新。考核语言文化的积累要体现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语文学习的内容不同,方法不同,考试评价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第三节

国外语文考试举隅

一、英国:对高中生的考查主要侧重于能力,而非需要大量记忆的知识,内容也要宽泛很多。语言占60%文学占20%口头表达占20%,英国的语文考试,着眼于语文教学全过程,它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弊病,有三大显著变化:一是从内容上看,基本上取消了语法知识方面的考试,从形式上看,既有笔试,还有口试,而且是被作为正式考试内容确定下来的。二是把考试与平时大量的练习结合起来。三是教师可以参与对本校学生的考评。英国最新的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把听说读写的要求具体化为十级,作为衡量学生达到某种水平的标志。

二、法国:法国的语文考试非常重视毕业阶段的考试,如高中分会考前考试 和会考两种。会考前考试,笔试4小时,试题3个供考生任选:分析辩论性文章;文学评论;写一篇以文学为主题的论文。会考前考试还有口试,时间20分钟。毕业会考也分为口语考试与书面考试两种形式。总之不管是采用侧重于平时作业与考试结合的模式,还是采用侧重于毕业阶段考试的模式,语文考试突出了考查语文实践能力,反映了听、说、读、写都重要的教育思想。

三、美国:ACT是由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公司主持的大学入学考试。ACT组试由四个分测验组成,其中“语言分测验”和“阅读分测验”的内容及一些方法与我国语文考试有相似之处。(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组成1、分测验的组成及其考查范围(新版本的测验分为语言、数学、阅读、科学推理四个分测验。这些分测验各自由“测量方面”、“试题项目”“试题”三个测量层次构成,测量结果除了报告测验的总分之外,还要报告“测量方面”层次的子分数。ACT语言分测验分成两个测量方面:a、应用方法,指对标准书面英语惯例的理解b、修辞技能。ACT阅读分测验是以测验所用文字材料的学科范畴来划分“测量方面”的,分成a社会研究b自然科学c艺术d文学四个方面。)

2、试题编制与考查水平:(ACT语言分测验所有的试题分别来自于五篇短文,它们对语言表达的整体性和上下文语境关 联的要求比较高,一些试题的答案选项包含了书面表达惯例的多方面要求,另一些试题则是对整个一节文字或一篇文章而论的。ACT阅读分测验的试题自称不考查短文之外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记忆力,不考查词语和逻辑规则。ACT语言、阅读分测验的测量均采用多项选择题题型。)

3、测量与时限:ACT语言分测验共有75个试题,时限为45分钟,包含读通、读懂和检查的时间。ACT阅读分测验共有40个试题,时限为35分钟。

(二)ACT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学能测验的启示:第一、ACT语言阅读分测验并不局限于中学课内教学的内容,它凭借各种学科“全域式”的书面语言文字材料设计了新的问题情景,增强了学能测验鉴别和预测的效用。第二、ACT抓住了“语言”、“阅读”能力测量中有效的考查项目。这些项目在学科课程中是具有统摄力量的,又是可以分解的,是简约而丰富的,因此便可以分量表的方式对测验结果进行分析与组合。第三、ACT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单纯的“短文+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考查“语言”、“阅读”中多种技能和综合程度较高的能力水平。它在短文与问题之间、题干与选择项之间的命题思路对我国语文考试是颇有启发的(首先,ACT挑选的短文往往带有“研究性”的色彩。其次,ACT的短文与问题的有机组合造成了“活”的能力题。)第四、ACT具有充分的题量,这既是能力测验在时间强度上对被试的一种要求,又提高了测验的信度。第五、ACT不考查作文,不直接考查“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六、ACT没有提供能力因素的定义,以及这些因素的结构描述。第十五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一节

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得出的重要命题,又是语文教师应对课程改革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同时也是他们获得专业成长必然的策略选择。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含义为:

1、教师专业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4、教师专业发展 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目前我国对促进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

1、更新观念,加深教师对专业化意义的认识

2、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技能要求。

3、建立建全教师教育制度

4、加强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5、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创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辩证关系:课程与教师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

语文教师在与新课程同步发展时应做到: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使用教科书和其它材料。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应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按照学校的规划,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究,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教师还必须拥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那就是: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别的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自我发展。

教师作为课堂教师、同事和职业团体一员的构想,提供了一种判断教师专业发展性质和结果的标准:首先,教师专业发展要以用教师课堂工作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来衡量;其次,教师专业发展也可用其专业团体所作的贡献来衡量;再次,教师专业发展还要用教学工作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来评判。

当前世界教育学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归为如下 三类取向:

1、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智取向(具有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2、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主要目的不在于外在的、技术性知识的获取,而是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促进教师对于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物、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以促进所谓“反思性实践”为追求。)

3、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的发展方式,即由小组的教师相互合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式。)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以终身学习为发展的坚实基础(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如下新原则:

1、连续性原则

2、一体化原则

3、可发展性原则。终身学习思想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培养三段制: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培训、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教师提高自己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思考,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成长。)

二、以自我反思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教学具体说来,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第二、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第三、反思性教学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把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与要求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的教学。)

教师的反思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努力:第一、教师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专业行为和活动作反思。它的作用是直接促进教师对专业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益。(反思的内容可以包括

1、把课前设计的期望目标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反思。

2、把学生的需求、收获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结合起来反思。

3、利用各种资源,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第二、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作反思。

三、以校本教研为发展的主要依托。

(一)、语文校本教研的概念(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校为本的教研,它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所谓校本教研,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

(二)、语文校本教研的主要特征(第一、语文校本教研的主体是语文教师;第二、语文校本教研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第三、研究对象是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则语文教师自己的问题;第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始终贯穿在研究过程之中)

(三)、语文样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语文校本教研的理论基点是:学校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语文校本旗帜鲜明地强调以下在三个基本理念:

1、学校应该是语文教学研究的基地。

2、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主体

3、师生共同发展是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其中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考察语文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是否与学校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连结起来。))

第三节

语文教师的教育创新

(语文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离不开三个方面:

一、富有创新精神(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其次、必须不断改革,勇于探索。

二、善于利用教育环境

三、善于发掘自身潜能。))

篇3: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翻译教学方法的僵化与落后在我国高校的普遍存在, 是严重阻碍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 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改革教学方法, 是翻译教学摆脱困境、提高质量的首要任务。

关于自考英语教学的方法, 外语教学界历来都存在较大分歧, 其主要分歧在于用如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所谓“学无定法”, 教亦无定法。翻译的实践性决定了翻译教学的方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翻译的艺术性又要求翻译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传统的高校外语翻译课上, 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师徒相传式的教学方法, 讲解技巧, 让学生做练习, 然后逐字逐句地核对参考答案, 或用例句来验证翻译技巧, 甚至在有些院系的研究生翻译教学中, 教师也只是讲评译文或进行译文比较赏析, 最多简单介绍一下“信、达、雅”和“神似”、“化境”等中国传统译论, 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工匠式的传授方法, 不讲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使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只知“鱼”而不知“渔”, 无法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更大的主动权。

二、对自考英语翻译教学的改进

翻译能力是衡量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 翻译能力的培养是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 也是最高级的必修环节, 是培养学生外语几大技能的重要手段,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作用和意义都很重大。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方法

与普通全国统招生相比, 自考生的英语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从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看, 大部分学生只求自考学历, 学生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甚至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学习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自考英语翻译教学更加注重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 提高学生对翻译价值的认识。比如, 翻译材料应尽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翻译冲动, 让学生在翻译中体验翻译的乐趣, 而尽量避免选择那些过时、冗长、晦涩难懂又充满陷阱的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兴趣方向, 选择有利的翻译素材。另一方面, 要善于运用课堂Spark Case引起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略显枯燥的英语翻译理论课堂上通过Spark Case活跃课堂气氛, 引起学好奇与兴趣, 可以考虑结合生活用语和翻译词汇的多义性加入情景会话:The teacher came in when the students were talking loudly in the classroom.He shouted:“Order!Order!“ (纪律!纪律!) And then a student answered:“Beer!Beer”

对于基础相对薄弱, 学习方法相对不成熟的自考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因而, 决定自考毕业生英语水平的关键并不在于学生目前所掌握翻译知识的多少, 而在于自考英语课程对英语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善。

2、对比教学法

把彼此性质对立的事物或针锋相对的观点放在一起议论比较、辨别正误, 这种论证方法称为对比法, 也称比较法。英语翻译中的对比法可以对不同情境下以及不同词性下的词义进行对比, 既比较不同情景的翻译方法的异同, 也可以对普通英语和一些专业英语的不同用法进行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 在正反映衬的对比中, 鲜明、生动, 比孤单地从一个方面阐述道理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比较法在自考自考英语的翻译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英语的结构和本质;能够预言、解释、改正和消除母语对英语翻译可能产生的错误。教师应当主动地在英语翻译课堂上应用比较法, 极大地提高自考英语翻译教学的效率。例如:“What do you mean by saying that?/mean value and mean value Inequality/used foul means to gain power”显然在上述三个情景中, “mean”的词性及词义都不尽相同。通过以上利用对比法所进行的讲解, 教师可因势利导, 增强学生的记忆,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年。

篇4: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一、总体情况分析

2006年版徐中玉、陶型传主编的自考类大学语文总共52篇课文,文言作品与现代语体作品各占一半,课本设“作者简介、注释、提示、思考练习”四个栏目。一个学期课程约16周,每周4节,总共64个课时,这当中包括授课与复习。按每篇课文1个课时计算,复习的时间也只有12个课时。因此,课时量的限制使得自考类大学语文分配在每篇课文上的时间不可能像大学以前的教学那样一篇课文几个课时。

鉴于此,现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谈谈具体的应对措施。

二、具体措施

1.重视课堂教学,直击考点

《寡人之于国也》考点如下:①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②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民何以才能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说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术;③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特点;④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四个考点在语言层面没有作具体要求,同时,鉴于初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文言词语知识是一个重点,学生在这一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大学语文也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故而在词语疏导、文言语法知识方面不用花太多时间,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着注释先预习一遍,上课时教师再把一些文言实词过一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文从字顺就行。

第一个考点,孟子的王道政治、民本思想在课文导读上有所提示,这一知识点在大学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接触过。因此,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积累,让学生没有陌生感后问学生读书可以“以文见人”,那么在本篇课文中何处可以见及孟子的这一思想?学生找出“不违农时……不入池……以时入山林”“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可以食肉……可以无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后,这一点就结束。

第二个考点,文章的层次分析,拎出文章的线索,体会孟子文章的说理艺术。本文共七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原因;第2~4自然段分析该原因;第5~7自然段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通过这一分析与归纳,文章的线索凸现出来。层次、线索清楚之后,请学生找出何处为抑、何处为扬。孟子一针见血地道出梁惠王与邻国无异于五十步笑百步为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为扬;批评君王不顾百姓死活而怪岁怪兵为抑,“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为扬。两抑两扬明确后,孟子散文的抑扬兼施的特色便一目了然。

第三个考点,理解类比法说理的特点。这一点,只要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子就行。“五十步笑百步”以战为喻,有声有色,抨击了他自诩有功的矜态;“非我也,兵也”揭穿统治者惯于推卸责任的丑恶嘴脸,议论尖刻有力。一个考点,两处体现,学生了然于胸。

第四个考点,认知文中的排比句,理解其表达作用。排比句式的磅礴、排山倒海之势的特色,不论是在古文、现代文的阅读中,还是在学生自己多年的写作实践中,都有着真切的体会。因此,对这一考点,在学生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后,让学生多诵读几遍。吟咏之间,音韵的铿锵、论辩的雄浑、语气的滔滔不绝等孟子散文的特色在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2.青睐考前强化,以真题一线贯之

笔者通过对2002~2008年共32份真题加以研究发现,真题对考点的透视,在复习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等是所有模拟题难以匹敌的。

《寡人之于国也》历年真题统计分析显示,单项选择共计10题,考查体现文章主旨的孟子王道政治、民本思想的为6题,占60%;多项选择共6题,考查王道思想1题,约16.6%;两篇阅读分析中各有一问涉及文章主旨。深入考查王道、民本思想的单项选择题为3题,占30%;多项选择题为2题,约为33.3%。考查比喻类比、排比等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单项选择题为10%;多项选择为16.6%。阅读分析中的比例较大,各占每次题目分值的66.6%。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达到自考类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提高通过率,考点在授课与复习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此,我们教师也应清楚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有限的学习时间,教师该从何处着手,为学生传授知识、指点迷津,让攀登自考一个又一个高峰的学生踏好大学语文这个坚实的台阶。(作者单位:江西蓝天学院)

篇5:自考中学语文教学法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试题

课程代码:0929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明确目标要求→选择内容和形式→课余时间排练→表演中提高口语水平→自评互评”这种口语交际训练方法是 A.演讲法 C.表演法

B.对话法 D.点拨法

2.《醉翁亭记》中的“之”的用法,很多是作语助词“的”或代词用的,但“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还有很多,可借助的语文工具书为 A.《诗词曲语辞汇释》 C.《说文解字》

B.《古汉语虚词词典》 D.《汉语同义词词典》

3.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六个环节:“选定主题、组建团队、制定计划、开展活动、展示成果、反思总结”自始自终强调的是 A.选定主题 C.在语文中学习实践

B.开展活动

D.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整合

4.在教学中回顾发现现象;在现象观察中提出问题;在问题探究中获得认识;在认识运用中改进教学。这说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课程的学习要求之一是 A.形成自觉反思行动 C.反思形式灵活多样

B.反思过程循环发展 D.做到行思知三者一体化

5.专项口语交际教学要做好话题指导。话题指导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围绕话题确定主题、明确目标、安排内容、组织过程、反思总结。其中明确目标时要做到的是 A.使话题包含恰当而充实的内容,保证口语交际教学活动达成目标 B.使话题引导学生走进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热情 C.使话题的指向清楚而具体,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要求 D.使围绕话题的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程序合理,活动有序 6.“教学后的反思”的直接作用是 A.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C.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B.使教学优质高效 D.使教学活动复杂化

7.札记的特点是不拘体例,取材广泛,随手记录。因此札记可以是 A.笔记,心得体会 C.诗歌,散文

B.故事,调查报告 D.日记,笔记

8.在以下选项中,不属于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是 A.过程和方法

B.内容和结果 C.知识和能力

9.从语文教学实践看,语文教学的实质是 A.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C.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D.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B.实施语文教学计划

D.利用课文材料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活动

10.一般用于古诗文和文言文教学的读的方式是 A.默读 C.齐读

B.朗读 D.速读

11.对“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新的语言环境使原来已接触过的字呈现出新的意义,所以要进行识字教学 B.由于信息技术、网络语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字,需要教学

C.“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的要求中,增加500个新字,需要教学新字 D.对以前误认的字,进行不断地教学

12.在写作前脑中已有规范性标准,在写作时要放开心灵,放开思维,放开手脚,放开笔墨,放胆为文,写了以后改、修剪、约束,以把握写作的规律。这种写作方式是 A.“先放后收”式 C.“收—放—收”式

B.“放—收—放”式 D.“先收后放”式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3.默读《山中访友》,有学生批评作者缺少安全意识,雷雨中跑到大树下避雨,引起同学呼应;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引导大家讨论和总结雷雨安全知识。

14.在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中,学生写出:“莲,暗地里接受淤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也是可以的。

15.《愚公移山》中“三夫”的注释是“三个能挑担的人”,是对的。

16.语文教学方案的各项活动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国家需要,适应学生需要,适应教师发展的需要。

17.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为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等其他环节是并列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8.简述“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基本含义。19.简述语文工具书的具体作用。

20.简述课外实践活动中口语交际训练的任务。

四、论述题(本题9分)21.面对文学文本的多元意义,你认为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22.仔细阅读下列文字,发现其中的错别字,分析每个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纠正。

搬门弄斧、布署已定、明知固犯、怨天由人、手屈一指、题纲挈领 按装机器、欢渡春节、完壁归赵、脉膊微弱、痴心忘想、面面具到 英雄气慨、拙拙逼人、偃苗助长、瞻养父母、一窃不通、鬼鬼崇崇

23.一位教师习惯于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本着负责的态度一一指出,但学生似乎并不领情。有不少学生当着这位教师的面埋怨其给分太低,这位教师总是说:“给分低?怎么不看看你自己作文中有没有问题?怎么不看看老师给的批语?”你认为这位教师的作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六、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札记(本题18分)24.一次初中作文(或阅读、或识字写字、或口语交际、或综合性学习)教学课。

篇6:自考大学语文作文范例

在汉语中,与“独”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一枝独秀”、“独当一面”、“特立独行”、“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断专行”、“独善其身”、“独木难支”。请在以上成语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

《一枝独秀》

我们常以“花团锦簇”、“遍地开花”形容花的美丽,似乎花朵与我们一样属于“群居动物”,其实也有标新立异的花的,譬如那株“冰雪佳人”

说其冰雪,并非“傲霜斗雪”,而是“狂放不羁”,不与他人为伍;称其佳人,是与其匹配的,绽放笑容的红玫瑰能不美吗?

其实乍看它,也挺纳闷的。高高的花梗,一圈圈绕着花梗盘旋而上的枝叶,密得很,可在顶部只有它茕茕孑立,独占鳌头,是一位孤傲的女王,一名高高在上的贵妇,尽享风光。瞧瞧它周围的团团“西洋杜鹃”,比它矮多了,却很是亲密,一朵挨着一朵,形似手足兄弟。一朵朵粉色的五瓣花儿,招引来了许多蜜蜂。即使美丽,也只是一群“世俗之辈”。

看看它身边的株株“黄花菜”,仍高不过它,但尤为茂盛,叶子向四周垂落,像瀑布,又像绿色的蓬蓬裙,姿态万千,却贯穿生出了一颗颗狗尾巴草,纵使有型,也只是一名凡夫俗子。唯有“一枝独秀”的玫瑰,是超然脱俗的象征,她长得很高,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魅力,而是不愿与平凡人一样,她要看见外面的世界,她的叶子很多,深绿的颜色展现着她顽强的意志力,很扎手,不是孤立的意图,而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她零立枝头层层叠叠的花瓣包裹着她细细密密的心。红色的花瓣虽抵挡不了风雨,有了些褶皱,但她本着一份坚强、勇敢的执着。难怪他皱着眉的花草对其“俯首称臣”。

玫瑰花都能恪守着自己的本分,高贵而不庸俗,典雅而不失雍容,一枝独秀,是名副其实的君子。连娇小的花都这样了,何况是我们造物主-----人呢?

(一)掌握这些成语的内涵意思。

1,“一枝独秀”:一枝独秀就是其他花没有开放,只有这一只枝开着。比喻枝高一筹,优势明显。有独领风骚、独占鳌头、无出其右、鹤立鸡群、超群绝伦等的意思。作文写作两个角度:(1)“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特立独行,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不追随大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2,“独当一面”: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的意思。

3,“特立独行”:独来独往,怪,我行我素,独树一帜。泛指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普遍形容人的志向高洁,不同流俗,不人云亦云,不追随大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4。“独辟蹊径”:辟:开辟。蹊径:小路。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体裁。别出心裁、匠心独具、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意思。

5,“独具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有匠心独运、独树一帜、。巧夺天工、别具一格的意思。

6,“独断专行”:按个人意思办事。行事专断,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有独断独行、刚愎自用、专横跋扈的意思。

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批判这种独断专行的工作态度;

7,“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指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成加强个人的修养,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8,“独木难支”: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有孤掌难鸣、回天乏术的意思。作文写作角度:可写成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

(二)选择一个或者两个,至多不超过三个成语写作。

(三)最好写成夹叙夹议夹抒情的议论文

上一篇:劳动委员竞选稿下一篇:开会迟到检讨书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