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24

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9篇)

篇1: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高校考试及管理工作正处于经验性阶段.结合学校实际,要解决高校考试中存在的`同题.必须转变考试观念,注重平时考核,改革考试方式.严格考试命题,坚持教考分离,建立考试评估体系,健全考试管理机构,执行考试管理制度等,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周学元 ZHOU Xue-yuan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浙江湖州,313000刊 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31(3)分类号:G642.474关键词:高校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篇2: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发展;学生权利

学籍管理制度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高校发展是提高学籍管理制度文明程度的有力保障。学籍管理制度以条文的形式告诉学生学校为他们设计了一个怎么样的学习轨道,告诉学生在校期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制度上规定的各种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被管理者朝着高校发展的目标成长,从而促进高校发展,达到其教学目标。学籍管理制度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人信任和期待,可以激发他们全身心投人学习,在遵守制度的同时,发展其自身的个性,从而达到或超越学籍管理制度的要求。学生愿意做出新的尝试,接受新的挑战。在学籍管理制度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得以提高,高等教育得以发展。

1、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5年新的国家《普通高等学校学籍管理规定》将各高校将主辅修制度、重修制度、选课制度、学分绩点制度、免修制度等学籍管理方法上升成为制度。从形式上注重了依法管理和对学生权利的关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籍管理制度对学生的重视不够。

现阶段高校学籍制度,追求的仍然是保证管理者的管理自由,这种集权控制的学籍管理制度在高校职能的发挥上,不依赖于管理者的潜能发挥,而在于控制学生遵循规则的力度。部分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规定:“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或保留学籍期间不得报考其他学校”,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将学生的异动情况控制得非常严格,如果学生在保留人学资格期间发现了更适合于自己发展的道路,产生报考其他学校的要求,本就没有办法实现,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以前有一种说法是考上了大学就吃喝不愁了,所谓的60分万岁就是说你可以在学校混日子,反正到时候会有工作,国家会给分配,于是高校成了学生的“家长”,学生的命运把握在学校手中,学校强制管理的作风使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来临,高校收费和就业制度的出台,学校无争已经不复存在,学生需要自己交费上学,自谋职业,学校不再享有政府赋予的决定学生前途的政策权力,收了学生学费后,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籍管理制度应该成为满足学生需要的一种手段。高校现行学籍管理制度虽然己经有了权利救济途径说明和程序的设定,但学生权利还不够明确,学籍管理制度文本没有规定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维护权益在学籍管理过程显得形式化,表面化,忽视学生权利的学籍管理制度很容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诉讼案。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按计划与要求培养人才,专业划分过细,教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考,学习方法过死,评价指标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结果偏颇。与之相适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也具有同样的计划特点,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创新能力较低,个性发展不突出。

(2)学籍管理制度各高校特色不明显。

权力集中和强制服从的高教管理体制是我国高校现有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背景。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于一身,自上而下做出决策并进行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独立决策的权力较少。尽管国家新规定渗透了放权意识,但相当多的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仍然在不同程度地抄袭国家学籍管理制度,没有添加适合校本特色的相关内容。由于国家的制度无法顾及地区、行业和学校发展的差异性,高校对它的复制导致了千校一面的学籍管理模式,限制了学校之间竞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竞争呼唤学籍管理制度的校本特色,国家新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现了扩大高校自主权思想,为学校自主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强调国家学籍管理制度的指示作用,忽视本校实际和学校发展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籍管理制度与国家学籍管理制度雷同,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复。在制度设计时,各高校没有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没有在制度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体育学院、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各有特点,在学籍管理制度怎样与学校专业特色相吻合的问题上,各高校却很少研究。

(3)制度的产生过程不够民主。

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的形成首先来源于学校管理者的意向。制度文本的原始意图很少有学生的意见,文本成型后甚至未指派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学校管理者作为学生情况的旁观者,对学生情况的认识是有限的,制度生成过程中信息掌握不对称和不充分,民主和公开原则缺乏。学校要培养一批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和探究精神的新人,就应该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权威和纪律的态度。高校可以通过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性的判断能力与预见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责任能力的个体,使之享有与其责任能力相适应的自由权利。学籍管理者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民主制度的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度生成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感化,促使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形成制度的共同愿景。

(4)制度执行程序不够规范。

增强学籍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是制度执行过程首先应该遵循的程序,因为制度的透明度能提高管理效率,保障学生权益。关于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间公布这一工作,高校都做得不错,大部分学校都能保证在学生人学时人手一册,可是学校的宣传力度却很小,往往是一发了事,大学几年时间再不问津。要保证制度在学生中的高透明度,学校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将制度进行宣传,开展与学籍管理制度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将制度内容内化到学生身上,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引导学生认同并遵守制度。现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中宣传力度不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在学籍管理制度执行中,由于执行程序不规范,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高校学籍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建立科学、合理、严格固定的程序机制。正当程序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保障。

2、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增强学籍管理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

增强学籍管理的民主意识,首先在管理中将学生放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使管理工作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满足学生并努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校园氛围。其次让学生在管理活动中参与选择,参与创造,参与管理,参与决策,以增强学生对管理目标、制度、方法的认同感。最后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现代大学是由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个体组成,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和形成需要民主自由的外部条件。因此,保障学生民主自由的学习权利应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价值追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权力的设置和运用不能只受只受道德标准的衡量与限制,应该坚持依法治校,将教育关系作为一种法律关系来看待,应当将尊重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者的首要义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首先考虑的不应当是如何处置受教育者,而应当是这样处置是否合法,是否会侵犯受教育者的权利,真正将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平等的法律主体来对待。

(2)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籍管理制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学生学习空间、激发学习活力、发挥学生潜能。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免修。

即除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外,学生均可申请免修,申请免修的课程,经过免修考试,考试成绩达到规定分数即取得学分。

②免听。

即对自学能力较强、成绩优异、己修课程达到学校规定的可申请免听。免听期间,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方能准予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取得学分。

③辅修。

本科生人校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符合辅修条件的学生,可以自愿申请辅修第二专业学士学位或双学位,或选修其他专业。

④间修。

即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学生在对自己的潜力及对未来工作做出某种估计后,如果需要,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修满必要的学分。如果中途有某种合适的职业值得去尝试一下,他也可以去试试而推迟拿满学分的期限,在试一试之后再来选修课程时,学生可能因为获得了新的感受而能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3)规范学籍管理程序及行为。

缺乏正当程序,存在程序瑕疵,是高校在行使管理自主权时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乏规范的程序,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坚持正当程序原则,是使学校的管理行为公开、公正、公平的基本保证。高校自主管理权是法律确认高等学校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高校在行使自主管理权时,必须有正当程序予以保障。正当程序是行政主体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相对人、向相对人说明行为的根据和理由,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事后为相对人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以保证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公开、公正、公平。

篇3: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考试管理,问题,对策

0 引言

考试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教育管理的不断深化和细化, 考试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就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 为下一步提升高校考试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1 当前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考试功能和目的认识不足

考试作为一门科学, 从测试目的、组织实施直至结果分析, 都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律。课程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教学具有检查评价、教育激励、反馈调控等功能,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的考试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部分教师只把考试当成一项任务完成, 并不关心其它;二级学院对考试结果只反馈不反思, 未能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影响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考试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被忽略, 测量功能被弱化。在命题、阅卷、成绩评定、试卷分析及反馈等环节重视不够, 制度执行不严格。

1.2 在命题、阅卷、成绩评定、试卷分析及反馈等环节重视不够, 制度执行不严格

命题是考试的关键环节, 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在学校的相关考试规定上, 对考试命题、阅卷等有明确的要求, 但有部分教师命题时并不严格按照要求, 在覆盖面、难易程度、分布、题量及审核程序上随意性很大, A、B卷难易程度不一致 (使得部分学生产生错误想法, 考前以各种借口申请缓考, 把希望寄托在B卷之上) , 导致试卷出得不科学, 弱化了试卷应有的测评功能和考试的公平性;其次, 学校对阅卷的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任课教师自教自阅自评, 没有采取流水作业批改的形式, 甚至存在人情分现象, 不利于优良教风、考风的形成;试卷分析和信息反馈也只流于形式, 从系统中打印上交就算工作任务完成, 没有经过仔细的分析, 起不到提升下一步的教学和工作质量的作用。

1.3 考风涣散, 作弊现象屡屡发生

大学生考试作弊已是高校考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作弊手段也是越来越高明和隐蔽。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第一, 对考试的目的认识不明确, 考试内容和成绩评定形式僵化, 但高校现行的制度以及社会又过分看重学习成绩, 成绩多少直接影响到奖学金、入党、就业等的评定, 使得部分学生主观上存在作弊动机;第二,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平时不努力, 考试碰运气, 还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 获取评奖评优资格而不惜铤而走险;第三, 监考及巡考人员没有严格履行工作职责, 给了学生可乘之机, 巡考人员发现违规的监考人员往往碍于情面, 没有进行及时处理, 起不到督导作用, 另外, 监考人员抓到违纪作弊时, 在学生的“软磨硬泡”攻势下, 担心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就业, 并未上报, 使得学生认为并未有什么损失, 就一而再地存在侥幸心理;第四, 相关部门对违纪作弊行为的处罚只流于形式, 为了不影响就业率, 最后都撤销了各种处分, 因此各种作弊现象屡屡发生。

2 提升高校考试管理水平的对策

考试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 无论是考前、考中还是考后的管理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 只要有一个环节不到位, 就会使考试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达不到考试的真正目的, 也达不到检测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

2.1 加大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

考试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能缺少考试。所有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双方都有一个追求公平、科学的考试评价, 在此意义上重视考试、重视考试分数无可厚非, 但如果评价环境不公平公正, 取得的考试结果并不能为高校的教育教学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影响教学质量的测评和教学目的的实现, 甚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 要在广大师生中加大对考试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 教师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 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收益, 树立起正确的求知态度和公平竞争观念;在学生方面, 要从新生入学开始, 通过动员、学生手册、制度宣讲等规范学生从选课到考试的过程, 帮助学生规避影响成绩的各种因素, 并重点展示考试作弊的案例及违纪处理规定, 起到一个警示的作用, 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考试观。

2.2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 重视考试的过程管理

一方面, 学校要完善考试相关管理制度, 并将其编入《学生手册》做到人手一份, 并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 同时做到狠抓贯彻落实;另一方面, 规范考试管理的全过程, 让老师和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社会大环境下, 学生无论是评优、评奖学金、入党、推优保研以及就业等都是分数至上的, 学生会为了一个好的考试分数从多种方面“不遗余力”, 因此, 考试的过程管理就非常重要。首先, 任课教师要在上第一堂课时宣布正式选课名单, 同时还要告之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和构成, 使学生知道违背了规则将被取消考试资格, 进而使学生认真完成他选择的每一门课程。其次, 充分利用教学督导的力量, 监督教师的讲课质量和效果, 监督学生的听课和学习效果, 防止师生之间为了取得共赢结果而在学评教等质量测评时失真。再次, 考试前要公布学生平时成绩, 并受理有异议的成绩。最后, 在试卷命题及阅卷环节, 教学督导要进行抽样检查, 监管二级学院及教师是否严格执行了相关制度, 而不仅仅只流于审核签字的形式, 并对不合格现象作出相应处理。在以上环节都认真落实的前提下, 学生就会真真正正地在学习上下功夫, 而不是再向老师求情、请求考试范围甚至考题、考试作弊等方面不遗余力。

2.3 加强考务准备, 及早遏制可能发生的违规作弊行为

考前的考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环环相扣, 科学合理的考务准备, 能有效遏制考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规作弊行为。

2.3.1 科学安排考试课程

依据教学日历, 每一学期的最后两周是考试周, 如果考试课程安排科学合理, 对学生考前复习中靠“磨枪”和“抱佛脚”提高一定的考试分数还是有帮助的, 同时也有助于任课教师阅卷的质量和公平性。在考生众多、科目较多、多个教学楼考场的情况下, 要考虑考生的负重、教学秘书的巡考、主考老师试卷发放和检查、教师评阅试卷等多个因素, 尽量平衡这几个方面的要求, 没有科学排考是不行的, 因此, 我们需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确定每一场次大约的考生数量, 使得后勤、物业等保障部门可以承受;同时也能让学校校部机关、院系考试领导小组、教学督导、教务处巡考老师的每日工作量适宜。第二, 大课在前, 小课在后。所谓大课小课, 是指教学班级相对多和少的课程, 大课先考, 有助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评阅试卷和作试卷分析、反馈、归档和录入成绩, 也能够让学生在放假前看到自己的成绩状况, 确定是否需要在假期认真复习备战补考, 另外也有助于考试管理人员对各类考试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归档, 为下一步的考试管理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2.3.2 合理安排主考教师和监考教师

合理安排主考教师和监考教师的工作任务及职责对考试的顺利进行和考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 有多个教学班的主考教师只负责巡考, 并于考试开考前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在考场检查试卷是否无误, 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只有一个教学班的主考老师必须进考场任主监考。其次, 交叉监考制, 即由学生院系安排主监考, 其他院系安排副监考, 两者职责明确, 互相监督, 更有效地防止考生的替考、作弊等行为。

2.3.3 加强考前的动员、培训及突发事件预案

每一场大型考试的考前培训和动员是必不可少的, 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纪律性, 也是减少突发事件的关键环节。第一, 考前两周内对全校师生分级进行全员培训, 使教学负责人、教学秘书及教师熟悉各自的工作内容、处理流程及职责等;第二, 要求各院系对所有学生进行规章制度的学习和传达, 使其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 树立正确的态度, 规避各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2.4 加强考试过程管理, 严格考风考纪, 及时处理不恰当行为, 对违纪作弊者严肃处理

考试过程中的管理, 分三方面的内容, 只有严格履行工作职责, 把不良行为遏止在萌芽状态, 不能有利于优良考风的建设, 使考试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首先, 监考教师对考生查证入场, 防止替考;严格考场清理, 监考教师和考生均不得带入与考试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 并且考生要随机抽号入座, 减少违纪作弊的机会。其次, 巡考人员要全程巡考, 一旦发现监考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 例如聊天、打手机、看书报、评阅试卷等行为时要及进制止和上报, 不能因碍于情面而放任, 因为监考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考试的严肃程度。最后, 要贯彻落实制度, 如果发现学生有违纪作弊行为要立刻制止, 并按相关处现程序进行上报处理。处罚不是严肃考风目的, 但不进行严肃处理只会让考生越来越存侥幸心理, 不利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 也使得考风建设成为一纸空谈。

2.5 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 狠抓试卷、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度的落实

2.5.1 加强考试命题管理, 严格执行试卷审核制度, 加强试卷的保密工作

首先, 鼓励教师进行试题库建设, 实施教考分离。任课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知识体系进行通盘考虑, 避免教师在出题的方向和范围上受心理倾向的影响, 忽略自己在教授过程中知识上的盲点, 也避免会因某种感情或利益因素的影响而有意无意地降低考试要求。其次, 命题要紧扣教学大纲, 难度恰当, 份量适中, 严格按命题要求的比例命题, 并附有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既要考核基础知识掌握程度, 又要查看学生综合分析、独立见解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学院专门的命题审核小组要进行严格审核, 把好试题关, 不可走过场。

2.5.2 考核方式灵活, 试卷评阅和成绩评定科学, 重视考后试卷分析

课程考核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 按课程平时成绩规则给予学生合理的平时成绩;对试卷形式的考试, 要采用集体阅卷、流水作业的形式进行, 体现成绩的公平公正;建立试卷分析制度, 教师要对该课程考后的试卷情况进行分析, 并作出教学总结, 找出优点和问题, 使考试结果反馈能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考试是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而考试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考试管理水平, 才能最终促进高校良好教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长江.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4) .

[2]陶毅.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2, 16 (4) .

[3]左莹莹.试论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J].考试周刊, 2012 (39) .

篇4: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考试作弊的成因

1.学生自身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有:(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认真,学习动力不足,平时纪律松懈,行为懒散,对网吧、电子游戏之类迷恋不舍,到了考试时感到难以应付,就企图通过作弊蒙混过关。(2)恋爱热、打工热、考证热、考研热等耗费了学生相当一部分精力,部分学生对自认为不重要的课程就采取搁置手段,到头来却只能是临时抱佛脚,甚至考试时步入作弊行列。(3)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虽然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果不佳,产生精神压力,一提考试就怕,对补考和重修考试更怕,因而作弊就成了他们的惟一选择。社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大学生受弄虚作假、竞争不公、用人机制不健全和“读书无用”等不良社会现象和言论的影响,心理发生震荡,不良情绪由此而生,在考试中常表现为违规作弊。

2.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目前,许多普通高校都采用学分制的管理模式,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学分制,而是学年学分制。它采用的是学分制的积分方式,学年制的管理模式,因而考试还是传统的学期期末考试的方式。一般是由教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考试的整个过程,看上去是规范的,从出卷到阅卷到试卷分析,都有明确的要求,各个环节的组织也是有序的。但考试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各个环节繁琐、时间又相对集中、容易出现教学事故的复杂过程。看似规范的过程,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其一,考试时间过于集中,考试形式也较单一。由于普通高校一般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因此,各门考试时间都集中在期末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内,而且80%以上为闭卷考试,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由于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评奖学金、优秀干部、三好学生等等,影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影响到将来的就业。这样的考试跟自己的命运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种功利性成为作弊的动机之一。

其二,教考难以分离,试卷内容狭窄,题型陈旧。过去,普通高校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命题。由于科研是硬指标而教学是软的,任课教师平时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影响了对出卷的重视;加上有的任课教师平时上课就缺乏对教学大纲的严格把握,出卷时随意性大;有的任课教师为追求高及格率,或为了掩盖自己教学的不足,考前给学生划圈圈、指定复习范围。而学生也养成了平时上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的不良习惯,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学习。

其三,题库在建库和使用中,都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现象。第一,有些课程尤其是文科类课程发展较快,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题库却相对稳定;第二,随着专业改造与课程体系改革,带来了课程的整合和学时数的增减,教学内容也相应变化;第三,招生规模扩大,有的专业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试卷难易程度也需调整;加之题库本身的论证和完善也不够,造成题库的使用率不高。而无论是否使用题库,受传统考试观念的制约,试卷中多是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知识性、记忆性题多,需要作系统分析、论证并能检验学生自学能力的题少。这样的考试使得有些学习松懈的学生有机可乘,他们在考试中的夹带抄袭都是“有备而来”的。

其四,监考力度不够,影响了考试的严肃与公允。在考试中,总有一部分学生的舞弊行为未能被发现,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与监考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有密切的关系。有的监考教师在监考中聊天、看书或坐着不动,发卷前没有强调考试纪律,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松懈。同时,监考过程中又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给学生作弊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学生作弊的方式也越来越隐蔽,给监考带来了很多困难,落后的监视手段,也不可能有效地阻止学生的舞弊行为。加上普通高校扩招以后,学生人数急增,教师在短期内监考的次数过多,极易疲劳,影响了监考的质量。监考的失效不仅给作弊学生带来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严重影响了考试结果的可信度,不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其五,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管理评估机制。考试从出卷到成绩评定和试卷分析,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目前考试管理中,比较重视考试的过程管理,而轻视对考试结果的评估。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学生的成绩,对试卷的信度、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指标的分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考试管理部门,也只是回收成绩单,而没有对试卷质量、考试组织、考试形式以及考试效果等作出评估,使考试仅仅成为学生学业成绩认定的一种方式。

二、考试管理改革的对策

考试管理的全过程,是一次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且各个环节紧密相连,需从教务部门到各院系、到教研室、到每个任课及监考教师高度协调,才能有效完成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的规模、学生生源情况和学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以来的实践,对考试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规范。把考试管理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规划,制订或修改了学校课程考核的相关规定。从试卷命题、试卷审核、试卷打印规格、考试组织、监考、领导巡视检查到评卷方式、试卷分析、成绩归档以及重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避免了考试的随意性,最大限度地杜绝可能出现的漏洞,保证了考试的质量。但仍有许多环节需要改进和加强。

1.考试内容科学化。考试内容改革总的思路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创新并举。具体方案是:以科学命题为切入点,以实现命题科学化为目标,逐步加大主观题(这一点很重要)的比重,大大减少知识再现性试题的比例;调整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考核目标,减少对知识机械性的记忆和重现,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使考试能够真正地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我们认为考试方式的改革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改变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形式单一的弊端。探索更多的考试方式,以适应某些选拔的特殊功能需要,比如以问卷或面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以实习报告、调查报告、案例分析、作品设计等形式作为测评学生分析能力的手段;以课程设计(论文)、试验的方式检测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考试命题合理化。重视考试内容,提高试题质量,达到考试的既定目的,命题是关键。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既来源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适当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改革成果;试题组合要符合认知规律;考试题型要调整,要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要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一题多解题,锻炼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培养创新能力。根据课程性质尽可能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试题库建设。在教考分离制度下,命题与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和标准偏值较小,能更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教考分离既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利于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4.成绩构成多样化。要改变多数高校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实行综合评定方法,加强教学阶段的过程考查。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可通过作业、实践、小论文、随堂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这种全程考核模式,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式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达国家对大学生考核成绩的构成比较复杂,其考核形式特别多,另外充分利用平时考核,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重视考试结果分析。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体系,以高水平的考试,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考试结果进行深入地科学分析,也是抓好考试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卷分析获得的信息不仅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同时对提高考试质量,对改进考试设计、提高试卷命题质量也大有裨益。因此,阅卷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考试工作的结束,必须要对考试做出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定性分析包括对试题质量、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定量分析要求统计出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及所占比例,了解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从中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篇5: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经济合同;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合同作为连接市场交易主体间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逐渐被社会普遍认可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活跃。经济合同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形式,有的高等院校因缺乏对经济合同的足够重视,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经济问题时责任不明确,法律纠纷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安全与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办事,有效地规避风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经济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一种书面记录而不注意保管,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人情等不签订任何书面交易凭据,或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草率的签订经济合同[1]。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合同与市场、合同法律、合同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确定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高校也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经济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经济合同的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很少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把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甚至直接指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在经济活动中规避风险的要求。最后,缺乏具体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网络,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重要的高校管理工作来抓。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由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学校自身来承担。

3.经济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够严谨,不严谨就是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准确和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和产生歧义,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有效的经济合同,应体现双方的真实意见。不能只讲正面,不讲反面,如果经济合同本身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很难处理,最危险的还是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4.经济合同履行,缺乏监督。经济合同是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对经济合同管理、履行缺乏监督,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单位视经济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经济合同,或签订后经济合同后,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3]。需要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口头打个招呼或找个电话,草率了事。作为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单位高校,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致使高校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1.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司法体系也越来越健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和指引。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精通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多于复杂,涉及的条款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国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条款,这个时候聘任专业的法律顾问,在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顾问不仅可以为高校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关建议。所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高校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合同管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统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保证和前提。最终,促使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成为学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方针,并且为防范经济风险起到指导性作用。

3.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强国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非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邀请经济合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及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引进一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为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4.严格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经济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这是高校提高经济合同履约率的前提和保证。第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审计、财务、招标以及合同起草单位等多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完成会签手续[5]。第二,需要负责经济合同起草和校对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细致审查,有效推进工作效率。

三、结语

总之,经济合同的管理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经济合同的管理必须是全过程、动态性、系统性的[6]。高校要确保经济合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保证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靳锋敏.高校强化经济合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4):69-71.

[2] 魏飙.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6):104.

[3] 国英.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190-192.

[4] 马贵繁,刘长安.简论经济合同 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EB/OL].豆丁网.

[5] 孟祥君.深化合同监管,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40-42.

[6] 王惠玲.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研究[J].经济师,,(11):258-260.

篇6: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当首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同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 者:周波 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 档案管理 问题 对策

篇7: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政府财政部门在逐渐加大高校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好专项资金。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结论:及时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有效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学校实现全面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研究

University finance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inancial fun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expenditure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financial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 in increasing the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 unceasingly strengthening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fiscal funds.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iscal funds lies in how to manage the funds.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finance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existence question, then, is to solve the financial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deeply, draw the conclusion: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funds management, promote the school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ecial fiscal funds;research

1.前言

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政府财政部门在逐渐加大高校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好专项资金。基本经费和专项资金相比较而言,专项资金具有时效性强、专款专用、专项申报、政策性强等特点。对于高校部分人来说,财政专项资金这种强约束性的特点使得他们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还有一些高校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管理,把“专款专用”变成了“专用专款”。这种行为从短期来看,它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和项目的建设,从长期来看,它必将影响高校实现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2.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预算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显得越来越大,它大大促进了高校的各项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不仅从体制上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有利地推动了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但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毕竟是刚刚推行,还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它的一切都处于探索的状态中,无论是高校预算单位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目前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参考经验。因此,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少权责清晰、机构精炼、运行高效的管理体

由于我国高校在近年来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办学规模也在迅速膨胀,高校原有的那一套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难以适用。专项资金的高效性的属性决定了与之对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运行也应该具有高效性。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专项财务管理体制中缺少核心管理部门,管理层次过多,各管一摊。一笔财政专项资金牵涉到了过多的人员、单位和部门。而且还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职责划分不清、解决问题推三阻四等诸多问题。

一般来说,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包括报账销账人员、实际使用人、项目负责人、院系主管、职能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对于全校全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来说,高校财务处应当对学校的所有财政专项资金从以往年度到以后年度、从执行到决算、从申报到批复,都应该有长远规划和全面、通盘的考虑。对于院系专项来说,院系一把手应当对全院或系的所有专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执行计划、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批复和预算报告。对于同一个专项来说,项目负责人应当自始至终对整个项目负责。而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的变更, 负责人管理的项目太多、负责人繁忙等原因造成出现“轻管理、重投入”、“轻宏观、重微观”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管理。

(2)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

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情况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而专项资金并不是全部支持专项项目所有的活动,而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然而许多使用专项资金者,错误地认为凡是跟专项有关的,无论是有间接关系或者直接关系的,都可以使用专项资金给予报销。比如全部报销举办会议时的人员费用、邮寄费、电话费、住宿费、交通费、餐费,甚至还有一些人把专项资金挪用作其它与项目无关的开支上,通过会议、差旅等建立个人关系、达到游山玩水等目的,为个人谋取私利。捞取个人资本。

(3)专项决算存在缺少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

年度专项快要结束的时候,每个专项都应该采用专项决算报告的方式来把项目预算情况和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 整体评价全部的专项决算,抽查审计重点和大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样做能够通盘考虑和预测以后专项的申请、使用进行情况,总结专项执行情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却走了样,缺少相应的考核监督机构,“轻管理、重投入”、“轻宏观、重微观”,缺少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

(4)高校财务人员统筹、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有些高校财务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全局整体工作掌握不全面,对整体资金的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费用支出无定额、无计划,经费相互挤占,即使有计划定额但也很容易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忽视了资金使用中的控制和使用前的预测,常常只是依赖于事后核算,因此,这些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总的来说不高。

3.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要不断提高推进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是财政专项资金各项收支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有利于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体系,有利于高校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应该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及时提交预算书。各项目(课题)负责人对每笔来款到计财处提交入账通知单时,同时提交预算书。科研项目的预算书需交科技处审核并盖章,原则上要与项目审批过的预算一致,对不及时提交预算书或提交内容与批准预算不一致的,经费将不能入账和使用。第二,严格按照预算使用。经费入账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使用,对预算中没有的项目一律不准列支。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严禁列支招待费用,测试费必须凭发票列支,没有按规定签订协议或合同的科研协作费,一律不允许在校内或对外转账。第三,合理规划、加快使用进度。各项目负责人要对经费使用提前做好规划,经费到账后,要按计划保证经费使用进度,确保项目在计划期内完成。第四,做好项目结题审计工作。对即将结题的科研项目(课题),项目负责人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保证财务数据和财务凭证准确完整,避免因审计质量不高出现错误结论,影响我校后续科研经费申请,项目负责人聘请的会计或审计事务所原则上需具有一定资历,并曾承担过我校重大项目结题审计。项目负责人需提前将审计内容和拟聘请的审计单位报计财处审批,计财处将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并安排审计时间。

(2)要建立清晰、规范的业务流程

应该在专项资金预算申报、使用和决算业务上,让所有与这个专项资金有关人员清晰专项的各种流程,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做好各个阶段前期准备,包括决算过程中的资料、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期限、报账范围、批复文本、申报过程中的所需的资料、文本等。强化细化专项预算管理,在项目管理上, 对项目进行细化分类,根据项目的批复情况来将其划分为非政采类和政采类两大类,并把大额项目、重点项目的 “专项”管理和日常管理进行相互有机结合,重点关注和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使用情况、支出进度等。对于达到一定金额标准的专项资金项目应该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方式, 确立责任约束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在会计核算规范上, 对于专项购买的固定资产要按照认定标准来严格登记入账;拒绝使用不合格和白条的票据入账, 有效规范凭证单据管理和报账流程并及时入账, 要对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设立独立的项目号。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项目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项目资金,不准用于机构、人员经费开支,不准用于基本建设等支出。项目单位事业经费(或经营资金)与专项资金存于一个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存量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实际余额。

(3)实现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手段信息化

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新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和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这样就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高效管理得以实现,例如:远程审计、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同时也能够强化高校财务部门对

下属各专项资金的财务监控。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业务和远程处理能力,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进行转变。建立专用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数据库,既能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常规决策实践,同时又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智能化、高效益的财务管理。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仅帮助财务核算人员极大的简化了日常工作,而且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软件的财务分析功能,可结合自定义财务分析报表,以账务核算数据为基础,采用专业的财务分析方法,且以图表等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对专项资金财务活动的事后分析,对专项资金未来支出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引入引出标准格式的凭证、报表、摘要、工资核算方法等,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可以向上上报报表和凭证、往来对账单等账务数据,供财政专项资金编制合并报表或进行账务数据查询,满足应用的需要。

(4)加强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专项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认真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做到项目所涉及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切实可行,项目实施内容细化,安排的工作量实事求是,项目经费预算真实可靠、科学合理。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复,项目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不得自行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原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同时,要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控制与管理。项目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以及因故当年未执行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预算;对于当年已完成的项目和执行中途撤消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不得随意处置。

(5)有效完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机制

政府及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财政监督,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备和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务必做到有效加强财政监督水平。要定期对专项资金开展财务监督检查,以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为中心,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深入的检查。要重点加强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分配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审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有效发挥预警保障的作用。

4.结语

总之,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意义重大,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教育投资的政策,高瞻远瞩,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及时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有效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学校实现全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8: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对考试的目的和功能认识不到位。

课程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检查评价、教育激励、反馈调控等功能, 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目前的考试管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 部分教师只把考试当成一项任务完成, 对考试之外的事情并不关心。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 考试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的被忽略, 考试的测量作用被弱化。

2. 对考试科学缺乏深入研究。

考试作为一门科学, 从测试目的、组织实施直至结果分析, 都有其特定的运行规律。一般来说, 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等, 是根据实际需要, 以及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但考试的程序、步骤却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按照考试规律开展考试活动, 才有可能发挥考试效能, 实现考试价值。而纵观实际, 目前高校对于考试这门科学的研究深度不够, 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和培训。

3. 考风涣散, 作弊现象屡屡发生。

由于对考试的目的认识不到位,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的研究, 而高校现行的制度又过分看重学习成绩, 学生的学习成绩直接影响到奖学金、入党、就业等的评定, 使得部分学生主观上存在作弊动机, 各种作弊更是屡屡发生。

4. 对考试评价和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不够重视。

考试结束后, 部分教师和学生只关心成绩, 忽视了对试题和成绩的分析, 考试的检测、反馈、评价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考务部门在考试结束后未能对整个考试管理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影响了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 补考把关不严。

补考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如果不严格把好“补考关”, 就可能会使部分学生产生补考容易过关的错误想法。这使那些平时不认真学习, 考试不能及格的学生, 考前便以各种借口申请缓考, 把希望寄托在补考之上。

二、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体制与观念的, 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

1. 对高校考试效果的评价认识不足。

当前的考试对于教师来讲就是任务式的规定, 而非个人主观的需求, 其实际效果难以确定。对教师考试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 只局限于是否完成了考试任务, 而未对教师在考试工作中的能力、工作态度、投入的精力进行考评, 这种评价方式是不客观的。

2. 教考合一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教学、考试、评分由同一位教师完成的“考教合一”的考试模式。对教师来说, 教学随意性大;对学生来说, 考试缺乏公正性, 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对学校

4. 阅卷管理不重视。

阅卷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考试的信度、声誉, 所以阅卷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很多高校对阅卷环节的管理不够重视, 也不够规范。有的高校课程考试结束后, 任课教师私自带回家中自行评阅, 即使部分高校进行集中阅卷也多半流于形式, 也是全全包干, 没有采取流水作业批改的形式。学校对阅卷的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与管理, 人情分现象严重, 助长了一些学生的侥幸心理和不良风气, 不利于优良教风、考风的形成。

三、高校课程考试管理改革对策的探讨

1. 设立考试中心, 完善考试管理制度, 培养精良的考试管理队伍。

高校要建立健全考试管理机构, 成立考试中心, 统一组织和实施课程考试, 并对课程考试进行评估与研究。另外, 要完善课程考试管理规章制度并坚持严格的实施。此外, 还要建立一支稳定、精良的考试管理队伍, 并提高考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修养。

2. 开展科学研究, 实施科学的教考分离。

从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 或由其他高校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任课教师依纲命题, 并统一组织考试, 统一评阅试卷。以宿迁学院为例, 目前的七个系部基本上都已经推行教考分离制度, 每个系部都已经建立了试题库, 并保管于教务处。教考分离的推行, 大大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和水平, 也为学生成绩的评定、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也有效地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

3.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根据本门课程性质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 突出课程的考核重点。根据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 课程考试除了闭卷考试之外, 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面试、成果展示、答辩、网上考试、操作试、观察考核等方式。

4. 重视平时考试。

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情况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 逐渐改变所有课程均实行“一次性闭卷考试”的传统局面。可以将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对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可以实行百分制、等级制、面试答辩相结合的评分方法。我院的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占30%, 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平时作业、学生出勤情况等。

5. 对考试实行全程管理。

课程考试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 具体分为考前管理、考中管理和考后管理, 如果某一个环节工作不到位, 就会使考试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和公平性, 达不到考试的真正目的和效果, 也达不到检测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 要达到考试的目的, 就要对考前的计算机随机抽题组卷、试卷印制、保管、保密等做到严格规范, 对考场的考号编排做到合理、科学, 对考务人员、监考人员业务培训做到熟练规范;考试结束后, 要分系部实行统一阅卷制, 建立试卷分析制度, 进行考试后的评估。

参考文献

[1]黄燕妮.高校课程考试管理失范的成因分析.教书育人 (学术理论) , 2006, (10) .

[2]阮冬梅.关于我院教务管理的几点思考.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6) .

[3]郭永强, 夏晓天.关于考试全过程管理的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 (9) .

[4]汤明, 李宇.规范考务管理体系, 促进高校考风建设.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4, (2) .

篇9: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奖学金制度;问题;对策

高校奖学金制度的推行,在各个高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高校奖学金的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奖学金相关评定制度和评定程序。高校主要的奖学金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笔者以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奖学金为例进行说明。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定通过个人申请、民主评议、系(院)公示推荐、学生处审核、学校评审小组评审等程序。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按照各专业人数的3%进行发放,只能资助在校成绩优秀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优秀学生奖学金通过各系(院)以班级(专业)为单位按照综合素质测评学年积分进行排名,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推荐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学金候选人,并进行公示。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占参评人数的3%,奖金为1500元;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占参评人数的5%,奖金为800元;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占参评人数的10%,奖金为400元。优秀学生奖学金针对的是综合素质排名靠前的学生,奖学金种类的多样化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健康发展。

一、奖学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奖学金量化制度有局限

高校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强烈而鲜明的引导作用。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奖学金的评选非常敏感。目前,量化分作为高校综合成绩的一部分,也是评定奖学金依据的一部分,在评选过程中占据的分量不可忽视。但很多高校的量化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要求。此制度会出现以下问题:

第一,由于学生会集检查和加分权力于一身,各个部门都有量化的权力,量化的多少又决定着综合素质的高低,难免会出现徇私的情况。有些学生会成员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在执行学生会任务时,尽量多给自己加一些量化。

第二,由于量化制度涵盖不全面,无法把所有活动的加分都记载在学生手册中。为了大学生活的多样性,学生会会举行各种活动,会出现有些学生会举办学生手册中没有记载的活动,由于没有参考的标准,出现加大量化。

第三,学生会有选择地参加可以获取量化多的活动,达不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按照综合素质来评定奖学金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置实践能力的加分为的是使学生通过参加不同的活动,从中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加分是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和量化分都重要,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都能健康地发展。既然量化是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项内容,就应严格限制对学生会的加分权力。

2.贫困生条件有待核实和评定

国家奖学金政策规定,国家励志奖学金发放的对象是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类非常特殊的学生群体,在高校学生人数中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西部地区,达到30%,高校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至关重要。学校评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据是“贫困三级证明”,并根据三级证明投票选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许多学生反映“贫困三级证明”有不属实的情况。假期时,很多学生都会去开三级证明,即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之后,再拿到家庭所在地、乡镇以上的民政部门盖章。不难发现,家庭情况调查表可信度比较低,因为有些学生夸大了家庭的贫困程度,甚至捏造了一些不存在的事实,地方民政部门通常不认真审核学生的家庭状况,就在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上盖章。

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评选,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第一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确定必须切合实际,做到公平公正透明。然而有的高校图省事,不以三级证明为依据,直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标准就是“轮流制”,每学期轮一批人。每学期轮到的那一批和综合素质为前几名的就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奖学金名额就从这些人中产生。这种制度严重损害了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各高校都不能为了图省事就采用这种制度。

3.奖学金覆盖面窄、额度相差较大

很多高校都会出现奖学金重复发放给相同学生的现象,主要问题在于成绩排名靠前的学生,比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获得的奖学金种类多,导致少部分学生获得的奖学金额度较高,奖学金过于集中,挫伤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获奖等级较低的学生心理失衡。例如:当奖学金种类可以叠加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同学就会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则获得两种奖学金的同学可以拿到5800元,只获得一项奖学金的同学只有800元或400元的奖学金,而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同学一个班只有一两个人。于是,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会引来其他同学的不满。综合素质有一两分的差别是正常的,而因为一两分的差别有这么大的金额差别会让其他同学心理失衡。奖学金对学生来说是一项荣誉, 也是一种物质上的诱惑。同样都很努力,就因为相差一两分,看到别人得了那么多奖励,会挫伤其他同学争取奖学金的积极性。

第二,奖学金也会成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他人的眼里,获得了一次奖学金,通常意味着下次还应该继续得。获得励志奖学金的同学会一味地只是为了争取奖学金而努力,忽略了自身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奖学金制度的改进对策

1.完善量化制度

正如王名扬先生所说,一个健全的法律,如果使用武断的专横程序去执行, 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一个不良的法律,如果用一个健全的程序去执行,可以限制或削弱法律的不良后果。所以,应完善评定量化的程序。高校有关部门应该秉承公平的态度,避免攀比,完善量化制度:第一,要设立多部门监督一个部门的运作,监督部门也应该有发言权,形成监督机制,并经常对学生会开展思想教育,做到公平、公正;第二,学生会负责人和班主任要加强量化的管理力度,量化不合理不予以审批,仔细审查量化中有无乱加分的现象。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开评定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确定过程中,公平的原则应该贯穿始终。应加强监督辅导员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的程序,对不合理的或者不公平的现象要及时纠正处理。坚决抵制采用轮流制选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象。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真实性,辅导员应从各个班级中挑选几名没有填报三级证明的学生组成评选小组,评选小组应该仔细审查所填报的贫困证明,并结合该同学的日常生活表现,决定是否将票投给他。如果这位同学的票数超过三分之二,就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本年度评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同学,应坚持对他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他有乱花钱或者购买奢侈品的现象,就取消该同学下一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另外,也可以取消国家励志奖学金必须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规定。

3.奖学金普及化推行

首先,要扩宽奖学金的来源途径,使更多的企业、个人在奖学金上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一些自卑的同学可以从获得奖学金的荣誉中获得自信。其次,也可以从原有的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划出一部分,设立更多的奖学金项目。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奖学金,使更多层次的学生都能从奖学金中获得动力。

总之,奖学金评定制度的完善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各高校要及时发现高校奖学金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奖学金制度的实施,做好奖学金的评定工作,使奖学金的评定和发放更好地发挥激励和资助作用。

参考文献:

[1]范向前.高等学校校本学生管理规章理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格桑泽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

[4]刘德赢.中外奖学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及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09,(2).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线条画装饰教案《大嘴鸟》及教学反思下一篇:新春团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