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2024-04-14

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精选8篇)

篇1: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高等院校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庞大教育系统。而高校师资管理则是这一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其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自适应系统,以便持续、高效、低耗地输出功能。在高校,正确地把握高校教师的需要特征,不断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并据此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而且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高校教师管理中实施激励的必要性

1.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满足教师的需要,有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它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求获得补偿的主观感受。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需要居于核心地位,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原驱动力。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而需要的满足则是激励过程的完成,一定的需要往往要有特定的激励去满足。只有针对性地实施激励策略,了解个体的需要,才能发挥教师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教师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较为普遍而且有迫切要求的有:学历、职称、业务培训、科研经费、课程进修、国内外学术交流、住房等。当然,教师的需要也因人而异,具有层次性、相对性。因此,在实施教师激励实践时,主观上要有意识地把实施激励与实现上述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在可能的情况下,针对个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急其所需,分别实施不同的激励方法,以此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确保一个稳定优质的教师队伍的形成。

2.激励机制能强化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社会学家认为,人是社会人,人在社会中具有各种不同的身份,担任不同的角色,人们对社会角色的要求、认识也不一样,使得其行为不能始终符合社会的要求。在高校对教师进行激励时,一方面要给予表现突出的教师进一步认可、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增强自己作为一名现代经济时代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他教师在对比中找出差距,从而修正和调节自己错误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地履行岗位职责。因此,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群体氛围,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3.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励的.过程包含三种基本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刺激变量、需要和动机等机体变量、行为反映变量。人们的行为过程,就其本质来说,就是由刺激变量引起机体变量产生激活与兴奋状态,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反映,实现目标,提高工作绩效。激励无论从教师追求的目标,还是从调动教师积极性的过程来看,它是教师行为的动力系统。进行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营造一个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群体氛围,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鞭策和推动作用。在这种氛围下,能够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使教师的创造性潜力能够得以充分发挥。在当前我国高教有形资产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效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功能的有效措施。

二、高校教师激励中存在的问题

复旦大学秦绍德教授曾经说过:“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激励实践中,各高校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物质性的激励,轻精神性的激励;重群体激励,轻个人激励;重职称激励,轻岗位激励;重行政、科研激励,轻教学激励等一系列弊端;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一是重量不重质;二是心态浮躁,评价周期短,重眼前利益,不看长远效果;三是校内、圈内、国内自我封闭,在人才评价与激励上形成不正之风。”这是目前高校教师激励的普遍现象。我认为,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的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过于简单化。高校的管理者,其工作思路和模式或多或少的沿袭了过去人事管理的风格,认为激励就是提供物质刺激,激励就是年终津贴的发放和年度先进工作者的评选,认为高校教师激励与教师管理的其他方面没有关系。其实,高校教师的选聘、培训、职业规划、绩效评估、薪酬核算等,都是激励的内容,它们是息息相关的。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他们的需要不同于企业一般的员工,仅仅从物质方面给予满足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对所有教师采取同一激励方式或手段,也是导致激励效果不显著的重要因素。

2.激励机制死板,激励模式单一。很多高校的教师薪酬与其课时数量、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等直接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多上课、多发论文或多做课题,忽视了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升。在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由于受经济利益的诱惑,缺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个别教师不思进取,教案几十年不变,发黄了还在用,下课时间一到,匆忙离开教室,离开学生。学生有事或有问题找不到教师。以至学生对部分教师意见较大。这是高校教师考核机制不健全的结果,也说明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不灵活,激励模式有待改善。

3.高校教师激励中公私天平的失衡。我国旧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直不承认教师的“经济人”特征,排斥人的“自利”行为。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提倡自我牺牲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结果人们的“经济人”行为被扭曲,这是公私天平失衡的一种极端。其表现为有的教师,甚至是教授、博导过分以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过分追求个人名利。教学、科研本应是高校的功能,而教学理应是第一位的,而现在高校片面重视科研,以论文数量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主要指标,导致教师不安心教学,上讲台的名教授更成了“稀有物种”。知名教授往往在某一学科领域颇有建树,有忙不完的社会活动,惟独冷落了讲台,成了“不教书”的教授,热衷于个人利益,热衷于社会兼职。这种脱离实际的公私失衡现象,其结果必然是制度效率的损失。

4.高校教师激励中物质激励普遍不足教师个人收入相对偏低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历史地看,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个人相对收入已跌至历史的低谷。如:1933年,各国立、省立和私立大学教授的月平均收入为0银元,是当时一般劳动者收入的几十倍。1957年,我国高校教授的最高工资与机械行业工人最高工资的比率达到了3.2倍。而,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只是城镇在职职工的1.33倍。

5.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物质激励的形式主义严重。个人收入与个人的贡献、业绩脱节,分配平均化现象严重。在我国高校中,职称、职务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依据,职称、职务越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无论贡献、业绩如何,同等级职称、职务者的个人收入差别不大。不同等级个人收入差距小,使得高校的职称、职务独具形式,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抑制了人们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着高等教育效率、效益的提高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6.高校教师激励中主观因素过多,随意现象严重。高校激励这种经常性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在很多单位有淡化的趋势:一是除科技成果奖外,其他奖励的评选条件模糊,评选办法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科学性不够;二是评选中仍有轮流坐庄的现象;三是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或是该重奖的强度不够,奖金使用上有平均主义倾向。

三、不断完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议

面对上述的种种问题,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高校管理者的激励意识。一方面鼓励高校人事管理的干部职工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激励理论,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掌握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高校高层管理者应该将高校师资力量纳入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这有利于高校教师激励的制度化和科学化。高校管理者只有向企业管理者学习,重视高校人才的管理,形成以人才管理为首的核心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使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完善业务培训机制,优化学历结构,满足发展需要。建立与完善业务培训机制是优化高校教师学历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迫切要求满足的发展需要。以某大学为例,根据教学评估数据显示,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共有333名,其中拥有博士学位11名、硕士学位193名、学士学位127名、其他2名,岗位涉及专职教师、教辅和行政。除部分教师已经开始读研、读博外,至少还有20%的青年教师渴望攻读硕士学位,30%的青年教师渴望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情况要求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具体如: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以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3.建立和完善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励机制。高校应该根据教师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为其提供能充分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并不断创造条件,优化教师的工作、生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提高对教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产生很强的自豪感、责任感,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任何有效的激励都应考虑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要不断完善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为教师的工作和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竞争、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4.改善科研条件,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满足创业需要。教师创业需要的满足取决于主体能力,又受制于外部价值诱因和条件,评价的科学公允程度以及学校整体教学、科研等基本条件都是决定教师需要强度的因素。美国大学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工作七年后可享受一年学术休假,从事科学研究或著书立说;英国凡有终身职位的教师每六年可获一年科研和著述假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虽不可照搬,但为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应该而且尽可能积极创造条件,如加大购买先进科研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设立教学研究基金、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科研成果转化基金;安排合理的学术假期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创造与成就需要。

5.关注收入,注重公平,满足物质需要。首先,报酬和奖励应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教师的需求。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困难,并据此确定报酬和奖励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报酬与奖励制度的有效性。例如,住房问题是压在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身上最重的一座大山。对此,作为高校的管理部门,应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居住条件。对于这一点,不管是引进的人才,还是“土生土长”的人才,学校都应该按照激励的“公平原则”进行正确对待。其次,报酬和奖励的多少应与工作业绩挂钩,建立向专职教师适度倾斜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如果实行的岗位津贴制度,其级差差距悬殊,那么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公平原则”,使一些专职教师情绪低落,进而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6.高校教师激励既要遵循原则,也要适度灵活。企业员工激励的原则也适用于高校教师的激励,但高校教师激励还要考虑到其特殊性:首先,教师收益应与人力资本投入动态平衡,教师的收入、职称评定、生活质量等要与其学习、工作、科研等方面的付出和投入相平衡;其次,人性化与制度化平衡,人性化是激励的前提,制度化是激励的保证;再次,竞争与合作平衡,教师之间的竞争可能产生激励功能,但一味强调竞争可能破坏团结,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建设,不利于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所以,高校教师的竞争应是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7.不断总结和借鉴其他高校教师激励的经验,适当变革激励模式。高校教师的激励机制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理论的发展、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高校之间的竞争状况等不断变化,否则激励就流于空谈,必将出现教师满意度的下降甚至人才的流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低可能出现四种后果:一是向相关领导提出合理建议,积极投身于解决问题中;二是继续努力做好自己份内工作,认为解决问题是领导者的责任;三是消极怠工,减少工作投入;四是放弃现有工作,离职。由于高校人力资源市场上优秀人才供给不足,一旦优秀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其跳槽的可能性较大。所以,激励制度应相对稳定,激励模式则应有灵活性。

总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一方面留住并吸引优秀教师;另一方面使在职教师持续努力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者就必须在了解激励现状的基础上制定激励计划,做到全员激励,全程激励,坚持以教师为主体,以激励为主导,有效运用激励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篇2: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措施

【论文摘要】明确高校教师激励在教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找出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培育高校科研实力、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何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特点,改进以往教师激励的不足,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摆在每个教育研究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激励的含义及其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作用

“激励”在中文词典中释为鼓动、激发使之振奋或振作。通常是指通过某种有效的操作激发诱导他人,使其进入高动机状态为某一目标的实现努力奋进。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不同学科对激励有不同的解释。作为管理用语,激励是指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生的过程。作为心理学术语,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作为管理心理学的概念,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是指通过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员工努力工作、爱岗敬业、提升个人绩效、实现自我价值的潜能,并最终促进组织发展和绩效提升的过程。

高校教师激励是指在尊重广大教师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外部诱因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从而激活其内驱力和维系其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对高校教师的管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效率

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的关键是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生的增强。在新的形势下,教师的积极性对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洼的作用。对于高校而言,维持和利用一定的激励手段,为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可提升高校学科发展水平

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和专业。通过激励,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给教师提供有利的环境,使教师能够关注到本学科的学术发展前沿,提高充实自己的同时投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去,提升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

(三)达到组织和个人目标的整合

在管理过程中,要采用目标激励等作用,让教师明确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学校目标形成自己的目标,只有目标一致以后,才能形成凝聚力和向上的氛围,实现学校管理目标。

二、高校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当前教师激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激励作用得到重视,激励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但是仍存在大量的问题。

(一)激励模式单一,缺乏心理需求分析

教师薪酬与课时量、发表论文数量、承担课题数量紧密挂钩,导致教师片面追求上课数量,申请课题项目,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过于简单化,认为激励就是给予物质刺激,殊不知,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仅仅从物质上是不能满足的,高校只有根据不同教师的需要,让其根据自身的需要具有充分的选择,激励才能成为改善绩效的有力因素。

(二)激励缺乏弹性

把奖励的时间、内容、力度定得很死,一般只有年底和教师节才有表彰。激励的内容也不外乎评优秀和先进工作者,平时即使发现有个别教师表现得很优秀,往往也是拖到既定的时间套入既定的奖项和奖励力度予以表彰。缺乏时效性和内容的特定性,使得实际奖励效果人人打折。

(三)分配标准不合理以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目前高校一般实行工作业绩与收入挂钩的制度,但对工作业绩如何定位,分配标准如何科学制定,作为高校教师其教学、科研、管理的量与质应以什么为参照物,其标准众说纷坛。尽管高校已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但现实中平均主义现象仍很普遍,工资矛盾仍很突出。传统的“不患寡患不均”的观念仍存在,内部公平无法实现,外部公平考虑得也不够。一旦以平均牺牲公平,使人才的潜在收益大于成本,就会出现人才大幅度流动。

(四)培训制度不健全,影响了激励的发展性

培训对象单一,培训范围过窄,培训资金和教师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了对教师进修的忽视,特别是一般院校教学型教师更很少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求,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教师队伍总体上不能适应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的需要,教师的培训需求增大,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的要求多元化。

三、改进教师激励的措施

“管理深处是激励”。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员工能力的发挥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唤醒教师工作热情,激发教师自身潜能,这对于创建现代化学校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设置有效的考核标准

考核标准也就是教师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具有导向性。有效的考核标准应该是详细的,在设置过程当中应该强调员工共同参与完成。在教师考核中,要进一步细化和量化考核标准,对不同岗位的人进行不同的评估。根据目标设置理论,当个体渴望得到并努力去首选某个目标时,这个目标就成为一个激励因素。

加大考核的透明度。考核过程的透明度越高,越能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性。管理部门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科研论文、论著和获奖成果录入计算机,经审核,将业绩提交到网上,将考核与分配挂钩,从而增加考核的透明度,将封闭的人事管理变成开放的。

(二)引导合理的.流动,多种激励并用

引导教师的合理流动,也是高校教师激励的一个主要方面。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在满足他们物质需要的同时,应根据他们的劳动特点,满足他们自尊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合理流动的激励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激励。一般来说,一个人在一个环境中待久了就会对这个环境产生感情,不会轻易改变,因此,高校教师一般不会轻易更换自己的工作环境与职业。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一方面应该抓住教师的这一心理特点,增强学校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另一方面要时刻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对于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学校要加以重视并给予解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专心工作。让他们在教学事务、学术研究等学校建设方面都有发言权,使教师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为学校贡献力量。

2.成就激励。首先,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出自己的水平,使学校取得良好的声誉,使教师以在这样的学校工作而自豪。其次,学校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系统的教师培养方案,对教师的考研培训给予鼓励,对于教师在科研及课题研究方面的创新和成就给予奖励,提高他们学习与科研的积极性。

(三)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实现教师分层激励

培训在教师激励中的作用在于它能满足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专业的发展。

要满足高校教师不同的培训需要。对高层次人才进行激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他们的权利需要、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培养的需求设置不同的激励。对新进教师要紧紧把住岗前培训教育关,通过岗前培训激励,使教师迅速融入学校组织。对教学型教师,要注重教师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历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培训机会,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研究型教师,要紧抓高学位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出国留学进行学术交流。

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对教师的培训工作进行监督考核,提高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从目前来看,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教师培训工作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但是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的重要部分。

(四)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他们总是将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得薪酬的公平性,从而影响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进行比较后,员工觉得薪酬是公平的,他可能会为此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瘦。反之,则会消极怠工或是辞职,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与酬劳和过去的情况作比较,当发现版支比例与过去协调时,就会产生公平感,增强工作动力。

1.作好薪酬调查,确保教师薪酬与外部薪酬的公平性。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薪酬激励时,不仅要立足于学校本身,还要考虑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学校要对同地域同行业的薪酬保持敏感性,使自己的薪酬保持优势,以防止人才的流失。

篇3: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一高校教师管理中注重精神激励的必要性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赫茨伯格的双因素

理论指出:改善外部条件的激励方法, 虽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但未必能导致人的积极行为。要调动和维持员工的积极性, 首先得注意保健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激励是必不可少的, 但只能维持一定水平, 只有从人的内部进行激励才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 恰当的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有效、更持久。精神激励实质上是一种内在激励, 它能够发挥其他激励手段所起不到的激励作用。通过精神激励, 在某种外部或内部刺激的影响下, 可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状态中, 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因此, 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过程中需要精神激励。

2满足高校教师心理需求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

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要。在不同时期, 人会有起主导作用的优势需要, 管理者应根据不同人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 研究调动积极性的问题。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不断充盈, 物质激励的“边际效应”逐渐递减。德鲁克提出知识化管理的今天, 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层次的需要, 往往更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员工的典型, 他们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 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 高度重视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激励仅仅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 而更应关注他们的更高层次需要。

3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最具创造性的因素和最活跃的核心资源, 早在1995年江泽民同志就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 关键是人才”, 后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使命, 而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崎先生所言, “所谓大学者, 非有大楼之谓也, 而有大师之谓也。”按此, 那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能, 造就更多“大师”, 使大学之“大”名副其实, 这就成为一个值得高校管理者们探讨和践行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精神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激励手段, 精神激励也逐渐引起了管理层的重视, 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各大高校的教师管理工作中,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物质激励轻精神激励。尽管精神激励逐年受

到重视, 但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高校管理者在处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的关系时往往还是有失偏颇, 不能厘清两者的关系, 通常表现为重物质激励而轻精神激励, 视精神激励为员工的福利一样可有可无。高校管理者对激励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其工作思路和模式或多或少的沿袭了过去人事管理的风格, 认为激励主要就是提供物质刺激, 却忽视了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 他们的需要不同于企业一般的员工, 仅仅从物质方面给予满足是远远不够的。

2激励的方式不合理。具体表现为激励形式单一, 缺乏针对性。一些高校管理者主观地认为所有被激励者都想得到同样的东西, 忽视了他们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沿袭了政府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 实行“一刀切”式的激励, 没有根据不同教职工或同一教职工不同时期和场合的不同需要来确定相应的奖励, 激发出提高工作绩效的热情和创造力。精神激励实施评个先进、发个证书了事, 只是走过场流于形式, 激励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3激励时机欠妥, 缺乏弹性。精神激励具有时效

性, 过早或过晚地进行精神激励可能都起不到应有的效用。时间是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 它具有激发人们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高校管理者们通常把奖励方法定得过死, 过于通用, 缺乏灵活性, 而且时间固定, 为典型的“程序式激励”, 即使管理者发现人才表现很好, 也总要拖延到既定日期才予以表彰, 使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而奖励时间与工作绩效却又息息相关, 只有在恰当时间给予激励才能激发被激励者后续工作绩效的潜力。

4“马太效应”式的激励及忽视青年教师的需

求。高校在进行精神激励时, 总是局限在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身上, 荣誉的光环都往他们头上戴, 这种“越是有的人得到的越多”的做法可能使他们应付各种场合身不由己, 而且时间精力也不够, 而且还会引起周围同事的不公平感, 影响他们和同事的正常交往, 让他们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后而畏于前进, 进而有被“捧杀”的可能。另外, 高校精神激励容易忽视的青年教师精神上的需求。刚参加工作的初出茅庐者往往遇到这样一个境遇:被置于阴暗的角落 (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 , 浇上一头大粪 (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 , 任其自生自灭 (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这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虽然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 但管理者往往不能把握好“度”, 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高校教师管理中精神激励的有效性

1精神激励应遵循的时效性原则。精神激励要及

时、恰当, 其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在组织成员取得工作业绩后要及时给予激励, 不然, 待事过境迁再对员工进行激励, 这种激励就会成为“马后炮”无济于事, 员工会不知所以然, 而这种看似莫名的激励又会使其他员工产生不公平感。因此, 组织管理者应在恰当的时机给予组织成员激励。

2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离开了精神激

励, 物质激励势单力孤,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而离开了物质激励的基础, 精神激励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是虚幻没有意义的。物质激励是基础, 精神激励是根本。用个形象的比喻, 两者就好比人的两条腿, 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它们都健全且配合好了才能迈得更稳更快。因此, 管理者在现实工作中既要重视物质激励, 又要重视精神激励, 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华东师大的俞文钊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即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 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其方法的关系式表示为:激励力量=物质激励x精神激励。该式表明:只有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 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激励作用。同步激励法是我们讨论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一个简要的最好的表述, 这种方法不同于单纯物质激励, 也有别于精神万能论;它不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简单拼凑或相加, 而是两者的有机融合。

3精神激励应遵循权变性原则。管理的权变理论

告诉我们管理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管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应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做出相对应的管理决策。激励目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组织外部的环境条件、组织的内部因素和被激励者自身的因素等等, 因此管理者制定的激励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对教师的需求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 建立一个动态的灵活的多维激励体系。在运用精神激励方法时尽量灵活、巧妙、多样、合理。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 不同需要, 对症下药, 因材激励, 满足不同教师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 通过人性化管理来提高被激励对象对精神需求的满意度, 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这样各种优秀的人才才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

4精神激励遵循点面结合原则。精神激励就其作

用范围的大小, 可以分为点激励和面激励, 前者是指对少数人的直接激励, 后者是指对大多数人的直接激励。一般来说, 点激励对10%左右的特殊人才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起到留住人才、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为了产生示范效应, 有些点激励的手段不适宜用在面激励上。突出少数的先进分子, 能够在员工中找到“领头羊”, 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但是, 如果经常仅仅采用点激励, 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马太效应”现象:受激励的总是那几个人, 大多数人总是没有机会得到表彰和肯定, 激励的效果就会大幅度降低, 甚至还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因此, 对面激励也应该重视, 特别是采用精神激励时, 更应该注重扩大激励面。应该良性地激励青年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给予青年教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 让他们尽快从“蘑菇堆”里脱颖而出长成“灵芝”。

5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精神激励机制。根

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 有计划, 有步骤地实施精神激励。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 通过制度来引导、规范、激励、约束被激励者, 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实现组织目标上来。同时, 要将精神激励机制纳入学校的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之中, 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框架建设之中, 从而进一步保证精神激励工作能够正常展开。

总之, 高校教师管理者应把对教师的精神激励摆在一个突出的地位, 遵循精神激励的基本原则, 把学校的实际和精神激励的常用方法结合起来, 来开展激励工作并形成自身的一套精神激励机制, 以此来激励员工, 就必然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同时, 管理者也应认识到精神激励是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在开展精神激励工作的过程中, 应不断地总结经验, 不断地研究探索, 不断地改进创新。并进一步学习运用各种精神激励的方法, 挖掘教师的潜力, 造就更多的“大师”, 从而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使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善鸿, 等.精神激励的内在逻辑用操作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7) .

[2]王朝晖.精神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济论坛, 2004 (24) .

[3]苏东水.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4]张洪慧.试论高校教师管理的精神激励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1) .

[5]谢章烈.学校管理要重视激励方法的运用[J].泉州师院学报, 1999 (5) .

篇4: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目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过去形成的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加之对高校教师的个体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其教师激励机制仍有许多不太完善或不太科学的地方,无法满足高校发展需要。因此,探讨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

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对于高校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

意义。

一、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激励机制的长期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其影响因素进行

多维分析,从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得出了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三点。

1.激励主体职能履行存在缺失

高校管理者在激励机制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其职能履行

的缺失影响着激励效能的发挥。首先,高校激励经费保障不足。其次,激励政策执行不力。比如,在高校薪酬分配中,参考的因素有工龄、学历、职称、职务等,即使教师业绩不一,但是只要岗位相同,职称相同,其薪酬方面差距不太大,这样一来,使得教师感到自身的劳动价值没有在薪酬分配中得到体现。

2.激励客体的特殊性限制了激励制度的正确实施

教师是高校激励过程中的客体,处于被动的位置,但因教师的特殊性而最终限制了激励制度的正确实施。首先是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他借助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长期积累,通过不断学习,将本身储备的知识借助教学或科研等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无法控制或监督的教师工作,给激励带来实际困难。其次,教师思想的独立性。再次,教师需求的多样性。

3.激励环境不完善

激励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等宏观因素,也包括高校组织、体系、财务、学术等中观因素,还包括高校的各种人际关系等微观因素。在这些环境中,有某些不合理的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给高校激

励机制造成困扰。比如,激励过分强调教师的成果,因此,高校教师为了某种成果而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论文发表或课题研究上,忽视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抑制了教师创造性潜能。还有就是高校的分配机制不太健全等原因,教师间因利益争夺而引发的沖突等

也时有发生,加之高校教师没有参政议政等权力,最终导致激励效能不高。

4.激励方式不健全

在激励机制中,其核心是激励方式的好坏。一是激励方法过于单一。许多高校在教师激励方面,仍注重物质激励,没有考虑教师其他方面的需要,如精神需要、成功与荣誉需要等,并不能满足高校教师的需求。二是激励手段弹性太小。由于高校教师在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个性化需要并随时变化,但教师激励机制的制订并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差异,许多激励机制已经程序化与制

度化、统一化,缺少弹性,导致激励效果低下。

二、解决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对策

1.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考虑可操作性

合理而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建立,其科学性是基础。激励机制要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适应高校发展规律和自身实际,更要公平公正,对教师有积极的正面引导,同时,要还尊重教师的心理特点,考虑激励机制的可操作性。

2.既要注重公平性,又要考虑其绩效性

人们习惯把自己的所得所失与他人进行比较。因此,在确立激励机制时,必须把绩效与公平性体现出来,客观地衡量教师业绩,让所有教师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绩效,以及与其他教师的不同

或差距,并且能够独立进行考量,做到在激励机制中,没有平均主义现象发生,也没有激励一部分教师和挫伤一部分教师的现象

发生。

3.既要注重激励强度,又要考虑学校发展

实践证明,高校激励机制采取薪酬水平与绩效挂钩等方式,往往会无形之中给教师以压力,使教师产生负效应。因此,只有学校发展、教师付出与激励物质三者间协调一致时,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效应。一方面,激励要随着教师的需要而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调动各方面的激励因素,激发全体教师为之努力。

4.既要注重竞争性,又要考虑差异性

事实上,激励机制对于不同的教师个体,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必将引起不同的反应与实施效果。如对教授与助教等激励就应不一样,对不同个性与不同价值观的教师激励也应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明确要努力拼搏,才是成长的出路,这样一来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使压力变为动力。

5.既要注重环境吸引,又要考虑规范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环境,所以,高校要从改善教师的环境,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等环境,首先是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教师身边小事,同时建立规范高效的薪酬制度、聘任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促进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形成教师激励机制的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翁光聪.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

[2]全祖馨.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体育教师激励机制初探[J].价值工程,2011(10).

[3]药会青.关于教师激励机制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11).

篇5: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关键词:高校;经济合同;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合同作为连接市场交易主体间的重要纽带,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传统观念中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逐渐被社会普遍认可后,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更多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表现的越来越活跃。经济合同作为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形式,有的高等院校因缺乏对经济合同的足够重视,没有统一的合同管理机制,导致出现经济问题时责任不明确,法律纠纷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因此,加强经济合同管理成为高校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健康、安全与否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观念淡薄,风险意识不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应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严格办事,有效地规避风险。然而很多高校由于对经济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缺乏足够的认识,把经济合同简单的理解为经济交往活动中的一种书面记录而不注意保管,有时甚至碍于面子、人情等不签订任何书面交易凭据,或者只是抱着一种“走过场”的心态草率的签订经济合同[1]。这显然没有认识到合同与市场、合同法律、合同管理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导致合同签订生效后,在履行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极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2.经济合同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落实。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明确的经济合同管理部门,对经济合同的确定缺乏统一的管理,有的高校也主要是流于形式,应付检查,并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其次,经济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经济合同的涉及面较广,专业性较强,因此要求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很少配备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把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简单的事务性工作,甚至直接指定由一般办公人员管理合同,管理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证高校在经济活动中规避风险的要求。最后,缺乏具体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网络,高校现有的相关规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缺陷,没有把经济合同管理看成一项重要的高校管理工作来抓。因此,一旦发生经济合同纠纷,由于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学校自身来承担。

3.经济合同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当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与外单位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够严谨,不严谨就是指签订的经济合同不准确和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和产生歧义,导致合同难以履行或引起争议。订立合法有效的经济合同,应体现双方的真实意见。不能只讲正面,不讲反面,如果经济合同本身内容不严谨,条款不完备,那么一旦发生违约情况则很难处理,最危险的还是其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和经济损失。

4.经济合同履行,缺乏监督。经济合同是高校行政管理,特别是高校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如果对经济合同管理、履行缺乏监督,常常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单位视经济合同为儿戏,不依法签订经济合同,或签订后经济合同后,高兴就履约,不高兴就不履约[3]。需要变更或解除的经济合同,不按法定程序办理,口头打个招呼或找个电话,草率了事。作为签订经济合同的主体单位高校,也没有任何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致使高校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损失。

二、加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主要对策

1.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我国的司法体系也越来越健全,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和指引。这就要求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和精通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但是我国的法律体系多于复杂,涉及的条款众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我国的种类繁多的法律条款,这个时候聘任专业的法律顾问,在学校的经济合同管理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顾问不仅可以为高校在经济合同签订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咨询和处理意见,也可以为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提供相关建议。所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对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建立、健全经济合同管理体系。高校从传统的教书育人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经济合同管理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特点,统一制定具体的、明确的和切实可行的管理体系,要以规范合同管理、防范风险、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目的,这是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做好高校经济合同管理的保证和前提。最终,促使高校经济合同管理体系成为学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方针,并且为防范经济风险起到指导性作用。

3.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强国的保障,能有效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而对于高校来说,专业的技术人才,能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经济合同管理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非一般的事务性工作,它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因此,对经济合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应重视经济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邀请经济合同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工作;定期举办专业培训及提供对外交流的机会。其次,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特别需要引进一批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专业性高级人才,为学校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

4.严格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经济合同管理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把好经济合同的签订关和审查关,这是高校提高经济合同履约率的前提和保证。第一,需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把关经济合同签订和审查的关键,特别是组织审计、财务、招标以及合同起草单位等多部门领导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完成会签手续[5]。第二,需要负责经济合同起草和校对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细致审查,有效推进工作效率。

三、结语

总之,经济合同的管理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高校的经济合同的管理必须是全过程、动态性、系统性的[6]。高校要确保经济合同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保证高校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靳锋敏.高校强化经济合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的实践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4):69-71.

[2] 魏飙.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6):104.

[3] 国英.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190-192.

[4] 马贵繁,刘长安.简论经济合同 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EB/OL].豆丁网.

[5] 孟祥君.深化合同监管,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40-42.

[6] 王惠玲.医院经济合同管理及其风险控制研究[J].经济师,,(11):258-260.

篇6: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党政部门对学校事务的组织管理活动,是高校在设定了工作的目标之后,通过运用一定的行政方法和行政措施,领导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利用既有资源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既定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工作在于处理好教职工、学生与党政部门的关系;教学、科研与管理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一、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

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集中体现高校管理与服务的水平,直接反映高校的对外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学校的三要素为:行政管理、教育与研究。教育与研究是高校的基本社会功能,它们的实现需要由行政管理做基础,需要发挥好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在取得了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这对高校行政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许多高校在迎接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过程中显得缓慢而被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正确认识和分析高校行政管理的特点、提高效率的意义及面临的新问题,据此得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探求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方法和路径,是服务“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三大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高校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更是扩大到国际范围。wWW.133229.cOM但高校间竞争的层次反而有所降低,从原先高水平的学术竞争,演变成低级别的生源争夺竞争。例如当前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内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高校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生源争夺竞争。高校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科研与教学水平、人文素养以及行政管理水平等综合实力的竞争。高校在竞争中的成败实际上取决于自身实现三大社会功能的优劣程度,高校如果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应通过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效率,来提升自身的科教水平和人文素养,最终以综合实力战胜对手。

(二)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各项事业高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的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呼声。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有赖于高效率的行政管理能力。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机制转化、减员增效和精简机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成绩不够大,改革的速度比较缓慢。这就要求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以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速度。

(三)是高校社会形象的重要决定因素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限于从事高校日常的行政管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而且还要充当高校与社会各界交流的纽带。因此,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各界对高校的看法,直接关乎高校自身的形象。另外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从而影响高校三大社会功能的.实现情况,这就间接地影响了高校自身在社会中的形象。因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高校塑造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由之路。

二、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制度落后制约管理效率提高

当前高校的行政管理制度比较机械、单一,主要依靠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各类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这虽然能够保证政令的畅通与落实,但却极大地压制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管理制度之下,管理人员容易产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滋生思想惰性,办事循规蹈矩而又缺乏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这就严重地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管理框架存在不合理性

由于高校管理模式存在路径依赖的现象,长期实行的权力集中的管理模式得以沿袭至今,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按照岗位的级别被限制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由上到下层层节制,权力过分向上集中,形成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框架。这种管理框架虽然便于保障管理工作运行的平稳,却容易滋生“官本位”的思想。在这种管理框架之下,领导具有极大的权威,民主氛围欠缺,管理人员唯上不唯下,为了向领导负责甚至牺牲工作效果。权力的过分集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可能削弱科研和教学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容易形成管理人员的权力崇拜。

(三)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缺少科学性

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在设置上模仿政府机关的机构设置,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权责不清、令出多门、人员冗杂、人浮于事、决策和执行效率低下等问题。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的不科学导致部门和人员职责的重叠,同一件事情往往涉及到几个部门或几个管理人员。一旦出现问题,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在增加了高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时,反而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在当前国家整合教育资源,高校合并频现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的庞大带来了管理问题的进一步严重。

(四)管理方法和理念跟不上时代要求

当前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却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对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的认识和掌握不足。仍在凭过去的经验和方式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甚至固步自封,抵制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涉及面广、涉及对象复杂多样、工作量大和重复性相似性工作内容多等特点。实践证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难以满足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要求,成为制约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巨大障碍。

(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社会功能,教学和科研工作理应处于高校工作的核心地位。但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服务好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当前许多高校并未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重视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和增强师资力量,忽视了对行政管理队伍的建设和投入。导致当前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来源复杂,专业管理知识欠缺和业务素质不高等情况。这就严重制约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许多高校也并未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处于一种受忽视的氛围之下,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受到打击,缺乏职业使命感和归属感,更遑论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一)完善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体系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绩效管理体系的完善,是改善当前落后的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现实措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首先,明确各岗位的职责。通过科学地分析各个岗位的特点,明确岗位的职责内容、职责权限和职位要求。然后根据岗位特点和人员特点来安排合适的人员,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其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通过全面考虑各岗位的特点和性质,制定合理可行的绩效目标,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再次,制定科学的绩效考评办法。在制定了合理的绩效考核目标之后,绩效的考评办法就成为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考评办法,对管理人员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考评,以确定奖惩程度。最后,有效地利用考评结果。将考评结果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机会、职位晋升和薪酬调整等联系起来。同过考评结果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激发他们提高工作效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改善行政管理体制并调整管理部门和精简人员

当前高校普遍建立起校、院两级行政管理体制,以应对办学规模的扩大。但这种管理体制下权力还是处于过于集中的状态,这不利于提高院系的运作灵活性,压制了基层组织创新的积极性。权力的过于集中还会使上层管理人员面临道德和法律风险,滋生“官本位”的思想。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分配格局应进一步下移,使基层管理组织具有更多的权力和自主性。同时调整行政管理部门和精简管理人员。通过合并和裁撤等方式使部门权责进一步清晰,部门间工作范围的界限进一步明确。依照部门职责精简管理人员,以杜绝部门或人员之间扯皮、推诿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篇7: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关键词】 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评价机制;培训;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32―01

建立一支高素质、师德过硬的教师队伍,并始终如一地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是每所学校的管理人员所面临和必须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不同地区,由于地域文化及经济水平差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需求必然有其不同的变化和特点,本文主要探讨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对策。

一、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存在的问题

1.收入偏低。近年来,西部中小学教师收入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较发达地区和社会上其他行业同等学历人员进行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通过地区差异、行业差距等多方面对比,西部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

2.评价与晋升机制落后。大部分中小学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考核占比最大的年终终结性评价以专业技术人员考评结果为准,而此项考评标准不能与医护、工程设计等专业的技术人员相区别,不能很好体现教师工作的特点,很难切实起到激励作用。

3.工作强度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既包括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文化?n的学习,还有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学生人身安全的保障等。这些工作的实施,不仅限于八小时上班时间,教师普遍存在隐性工作时间。

4.培训机制不能满足自主发展需要。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国家要求教师培训经费要达到公用经费的5%,很多学校还未能达到这个标准。在一些地方,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这样一来,教师不仅参加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缺乏针对性。

5.学校管理水平欠佳。随着全面改薄项目的实施,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普遍改善,但学校的管理水平依然低下,学校领导缺乏管理知识,缺少人文关怀,缺少主动接近教师,关心教师工作、学习、生活,倾听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意识。学校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西部中小学教师激励策略

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调动和维持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首先要注意满足教师的保健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面。

1.保健性因素下教师激励措施

(1)增加收入。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力统筹协调,争取资金,提高教师薪酬收入,切实落实好绩效工资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工资结构,重点体现教师工作的过程性考核。适当组织开展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和奖励面,给教师物质奖励

(2)提高管理水平。学校领导应主动接近教师,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平等、公正、诚恳地待人处事,获得教师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奉献精神。

(3)改善办学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学校要完善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为新教学手段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凝聚团队精神。学校的组织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管理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用现代管理理论管理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出台学校决策之前要尊重教师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充分和教师沟通,帮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5)增加编制。目前很多中小学的人事编制是满员的,但随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细化,产生了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根据实际增设诸如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等岗位编制。

2.激励性因素下的教师激励措施

(1)优化晋升机制,提升教师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要科学规划岗位设置和评聘名额,使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参照目标,实现教师主体的自主发展。制定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考核办法,有效量化和评价中小学教师工作,让师德水平高、工作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晋升机会。学校内部要建立健全晋升体系,对于每个序列层次从学历、职称、教研成果、业绩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规范,让校内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工作。

(2)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培训制度。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和创造自我提升的培训机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使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培训或进行自主学习。

篇8:高校教师激励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

所谓的激励是激发和鼓励的意思, 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的热情, 启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人的创造精神和潜能。是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也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任何激励机制都会涉及到两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被激励主体的需求;二是指明激励机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即激励者所期望的效果。

2. 当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收入不能满足教师需要, 造成人才流失

近些年, 教师工资待遇有了显著的提高, 但是在大部分的高校, 尤其是西部高校, 教师的待遇仍是不尽如人意。教师工资待遇低于期望值, 导致高校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人才, 也使现有的教师利益得不到保证, 需要得不到满足, 这样他们就无法安心工作, 最终导致高校整体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止步不前。

2.2 教师职务聘任制仍然存在缺陷

近年来, 很多高校推行了教师职务聘任制, 有关这方面的一些政策、制度制定得很合理, 有的方面已逐步趋向完善了。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使原本比较完善的制度无法顺利进行, 而这些问题也是高校激励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考核方法老套, 考核模式单一

在大部分高校现行的考核体系当中, 教师薪酬水平是与其课时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直接相关的, 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对数量的盲目追求而忽略质量上的提高, 更没有创新的思想。这些都是高校教师考核模式单一的结果, 也说明了激励机制不够灵活。

2.4 过于依赖物质激励, 缺乏其他方面的激励

我国高校的主要激励方法仍然停留在物质激励上, 这一点离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根据奥尔德弗的“三种需要”理论, 基于生存需要的物质激励方法, 只能满足教师低层次的需求。高校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型员工, 仅仅靠物质投入是难以激发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

3. 改善高校激励机制的对策分析

激励高校教师更好地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需要更加完善的激励机制, 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教师的实际需要进行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以达到学校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符合。

3.1 完善几项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1)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目前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薪酬制度设计缺乏弹性, 未能很好地与绩效挂钩, 这样就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只有根据实际绩效建立起的薪酬制度才能真正达到激励教师的效果, 要适当拉开教师的工资差距。当然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平的原则, 因为当个人认为自己待遇过低时, 就会产生不公平感, 表现出消极工作的行为, 这一点对于高学历的高校教师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

(2) 坚持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同步进行的原则。

针对当前对教师的激励过于依赖物质的现象, 高校应该将精神层面的激励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在保持物质利益激励力度的同时加大精神激励。

3.2 完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

教师岗位聘任制是激励机制建立和实施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贯穿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从目标设置、绩效考核、奖酬分配到需要满足的全过程。目前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已经在我国很多高校开始推行, 但仍然很不完善, 要对这项制度进行完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教师的招聘应具有公开性;其次, 教师的聘用应与相应的待遇结合;再次, 教师的聘任需要有严格的聘任条件和考核程序。这有保证了以上三个步骤, 才能使教师岗位聘任制度更加完善的进行。

3.3 建立自主的激励环境

高校教师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强, 工作思维丰富等特点, 所以在高校的激励机制建设中应该更多强调教师的自律和责任感, 强调更加灵活性的工作安排, 给教师尽可能大的学术自主性, 以便其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

任何激励机制都离不开绩效考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可以帮助高校及时掌握教师的思想情况、业务能力, 从而找出他们的优势与劣势, 并合理地使用他们。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规范和强化每个教师的职责行为, 增强责任感, 调动教师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5 重视对教师的培养, 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 除了物质刺激外, 学习机会也是很重要的, 尤其对于年轻教师, 他们是学校的未来的中坚力量, 他们渴望进步, 渴望学习, 所以进修学习的机会对他们的激励程度也最大。我国高校也应该在提供学习机会的同时建立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 督促教师在职积极学习,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上一篇:安徽写生感悟下一篇:心如铁石 是不是褒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