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2024-05-02

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共9篇)

篇1: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大学生恋爱的矛盾分析与建议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而人类繁衍的根本动力是爱情及由之而来的婚姻。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大学里,联谊大行其道,光棍节年年流行,情人节更是成双成对,这些现象足以证明爱情在大学里似乎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

大学生为什么都要谈恋爱呢?各类报道中,有生理说,有空虚说,有跟风说,有功利说,有真爱说,有炫耀说,各类解释,层出不穷。那么真正的原因呢?在我看来,大学生已然成年,开始欣赏异性并想得到异性认可是一件不可抗的事。无论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追求爱情的脚步已经不可挡。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片面性,即便是真理,那也是片面的,因为它有它成立的条件。爱情,也是片面的,不必在这赘述它的美好,无数人前赴后继就已经是证明。可是爱情必然有矛盾,不可避免,不可消释。

这些矛盾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时间的不协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的生活,大学生更是勇敢追梦的人。每个谈恋爱的大学生都在陪男(女)朋友和学习上(或者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各种比赛)进行拉锯战。没有绝好的智商和情商,想要单方面平衡好这两者的关系,实在是毫无可能。一面是理想,一面是爱情,实在是难以抉择,拉锯战多了,终有矛盾激烈爆发。(二)恋爱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相恋的两个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受过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兴趣,拥有不同的朋友,持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只是饮食习惯,都可能天差地别。这世界有一种恋爱模式,叫柏拉图之恋,也就是精神之恋。大学生的恋爱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模式,大学生的恋爱不可能不注重精神交流,如果两人的三观不一致,矛盾的爆发是必然的。举个例子,男朋友认为官员贪污是有不可避免的,因为水至清则无鱼;女朋友认为,官员贪污是可避免的,因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两个人的人生观已然不一样,日后对相同的事件发生激辩极有可能,矛盾必然也由此引发。同时,我们在学校这个象牙塔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并不太明显,大学生恋爱的主要观念矛盾是恋爱观。一个认为既然相爱,就要事事分享;一个认为,只是恋爱,彼此独立,两人各自怀抱不同的想法,谈着相同的恋爱,对彼此抱着不一样的期待,最后矛盾爆发也可谓水到渠成。

(三)毕业后没有未来:毕业季就是分手季,这是大学生恋爱的真实写照。这些毕业分手的恋人,不是没有感情,可是最终败在现实的残酷里,最终没有担负起对彼此的责任。房价高居不下,生活成本急剧增加,就业压力不断上升,大学生对未来谈得上有几分把握?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把握,更何谈对恋人?大学生的感情也许最纯,可是没有任何经济实力的大学生,离开了父母,感情只能被迫牺牲。

这些矛盾不可避免不可消释,甚至还有更多的矛盾,只是这里没有一一列举。有矛盾就要解决,大学生的恋爱矛盾并非不可解的事情。聪明的人要学会解决问题。

首先,大学生的恋爱一定得要基于对彼此的喜爱,因为没有人会为不喜爱的东西克服困难,付出最大努力。如果不想努力的经营爱情,那么这份爱情必然很难走到最后。

时间上的不协调,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如果两人前行的方向一致,两人对未来的目标一致,那追求理想时也是在陪伴恋人。同时大学生应学着理解,学着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学着理智判断,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他人,也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感情,不会因为一时的时间不协调而爆发矛盾。

恋爱观、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需要大学生求同存异。人本千面,我们尊重不同的观点,保留自己的看法。有些不能求同存异的,需要双方软化,各退一步,我们的观念本来就是随着年岁而逐渐完善也逐渐在修改,为了达到一致,适当放弃自己的观点也无不可。不可太固执,坚持要维护自己完全不变,任何人的相处本就是相互磨合,朋友间也需要适时放弃自己所坚守的东西,何况恋人,只要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便可。

毕业后的未来,即便是没有恋爱的大学生也在为此烦恼,有恋人的大学生可能更烦恼。三十而立,大学生实在是没必要逼自己早早事业有成,要学会合理权衡。爱情和未来从来就不是矛盾的,爱情本就是未来的一部分。大学生要追求美好的未来,为何不能带着美好的爱情一起追寻呢?如今大城市居而不易,小城市发展不宜,一个人是很难承担两个人的未来,但如果各自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将未来设置的一样,那样,爱情和未来可以携手并行。所以,年轻的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这样才能对恋人负责。大学生恋爱这个话题太大,我能说的就这寥寥几言。大学生这个年轻的群体,无法拒绝爱情,无法避免爱情中的矛盾,只有学着解决,才能收获一份美丽的爱情。无论男女老少,在恋爱中总会有矛盾。大学生们并不特殊,他们的情感矛盾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但是一个群体之所以成为一个群体,必然有他的特殊之处,大学生亦是如此。大学生恋爱中的矛盾,集中在大学生的不成熟上,因为不成熟,所以在各方面的抗压能力都比较弱,所以不能从容的面对爱情中各种问题。大学生恋爱,矛盾不可避免,不可消释,只能努力成长,积极解决。

爱情,这个永恒而经典的话题,值得大家探讨。身为大学生,深入探讨大学生恋爱的矛盾,对自身的各方面的发展均有益无害。

篇2: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大学生恋爱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华中农业大学万融

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人生有两次出生:头一次是在开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则是在爱情萌发的那一天。

爱情是什么?从定义上说,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爱情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萌芽并绵延至今的一种人不可抗拒的心理情感。或许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日久生情,又或许是“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的一见钟情,反正不管是哪种,在大学我们都可能遇上,那么当还年少轻狂的我们遇到如此美妙不可抗拒的爱情时,有可能会遇到哪些必然出现的矛盾呢?

一、把大学里的爱情当成了一堂必修课

爱情必修课还是选修课? 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生命态度。人活在世界上都需要爱与被爱。我们出生后得到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到了青春期,便渴望一种来自异性的爱,也就是爱情。

刚刚步入大学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没有了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的约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认为当然应该在大学里展开一场完美的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时,爱情被当成了一堂必修课,当然我现在也还抱着这样的想法,大学里的爱情单纯的没有一点世俗的制约,可以不论家庭不论地方一切都不管,全凭感觉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只寻求一种快乐的感觉和摆脱寂寞。这种冲动的感觉不需要被指责,只是··我们应当如何解决呢?答案很简单,就像《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爱他人之前,首先要学会爱自己。作为女生,懂的自尊自爱,男生则要懂得尊重,当这样一种平等相敬的感觉建立起来时,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我认为这类矛盾是最容易产生的。女生不免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幻想情节,认为现实中的恋爱就应该该像小说里面一样,贴心的男主角,每天一起上课,在楼下痴痴的等着你,帮你买热乎乎的包子,一个小节日可以收到的大捧玫瑰花。可是现实总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课要上,所以早餐你要自己买;他有自己的学生工作要忙,不能总陪你;他现在靠的也是父母的钱,没钱给你买昂贵的玫瑰花。当这一切和小说背道而驰后,你还会坚持这是你要的爱情么?那么,既然我们还在校园里,放下你的小姐脾气吧,稍稍温和一点,你的男朋友还不懂得如何让你满足,小小的要求可以提出来,相信只要他能做得到,他一定会尽力去做,而你一定要在此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这样,满足感多一点,幸福就多一点。

三、男生的不成熟与责任的矛盾

男生的心理年龄总比女生要小个两三岁,心理年龄是什么?正统的解释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女生普遍生理发育早,相应的心理也成熟的比较早,我们从网上得到结论很是震惊啊,男女要想身体状态相当,那么男人的年龄应该是女孩的1.2857倍。也就是说,20岁的女人,和25岁的男人相当,也就是说在上大学时男生的心理年龄较女生小3-4岁,所

以在女生看来多多少少有些幼稚,现在他们可能冲动,做有些事全凭冲动不计后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付出,想不起来要对别人的感情负相应的责任,这种矛盾往往导致了女生心力交瘁,像老妈子一样照顾自己那不成熟的男朋友···

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负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所以,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

四、恋爱花费与大学生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 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 “恋爱消费” 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作为新时代“蜜罐里”长大的一代,大学生们有必

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五、恋爱带来的甜蜜于失恋带来的伤痛之间的矛盾

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调查显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可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呐,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总是有利有弊,有矛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有开心也有难过。忽然想起来一首小诗: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我微笑。在然后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可是既然上天让我在我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了那个最美好的你,不管

篇3: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高校学生管理,唯物辩证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从执政党科学执政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2]20世纪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正是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巨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高校就必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明确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以使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稳步发展。

(二)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并不排斥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面对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现实,要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的原则,“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并不矛盾。它们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有利于学术研究发展,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种真正和谐的局面。[4]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的必要性。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人的思想行为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并且是由物质利益所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思想行为是物质利益在人们头脑和行动中的反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5]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这是从根本上战胜新自由主义的有力措施。

三、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

(一)管理育人。高校管理育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管理育人的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7]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二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引导来塑造学生,三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对管理育人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育人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还不能适应新形式、新要求。

(二)服务育人。服务育人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具有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需形成“大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育人的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发展教育对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开展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围绕工作目标,把握工作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服务教育人、感染人、吸引人、引导人、发展人。在学生管理中,服务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将服务、教育、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统一。

四、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一)二者的区别。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两种管理方法。然而,过于注重刚性管理,依赖刚性管理的严密组织性与强制性已成为传统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当前,大学生自由、开放、自主的学习生活观已被广泛认可,以强化等级观念的刚性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性。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方式与刚性管理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沟通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这是柔性管理的前提。

(二)结合与互补。与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对应的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同时,要更为强调、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地位上从权威转为对话,在制度上从限制转为促发展,在情感上从冷漠转为热情,在管理过程从对象化转为民主、自主。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98).

[2]刘友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之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

[3]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EB/OL].(2009-10-14)[2010-03-20].http://www.swsxs.com/E_Read News.asp?News ID=576.

[4]欧阳美平,蒋长新.论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J].三峡论坛,201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2.

[6]朱小玲.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3).

篇4: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成因;引导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5-0037-002

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他们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由于涉世不深,加之对爱情、婚姻缺乏了解,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常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等关系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甚至整个人生。因此,了解大学生恋爱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存在问题,减少、消除其心理上的困惑,避免、纠正其行为上的盲目性,加强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和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分析

1.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一,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少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这种对两性关系的放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损害。近年来,在各高校因恋爱受挫而报复杀人或自杀的恶性事故中,因为婚前性行为特别是性关系处理不当占相当大的比例。

第二,恋爱理想化。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追求浪漫,个性冲动,在恋爱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凭感觉做出草率决定。一般只交流对学习、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逐浪漫的爱情色彩,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结婚、建立家庭等实质性问题而使恋爱理想化、浪漫化。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理智分析能力容易受到限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然而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第三,耐挫力较弱。大学生恋爱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这种恋爱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对爱情缺乏深刻地理解,对心目中的终身伴侣没有清晰地认识,在恋爱对象的追求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又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这是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能理性地对待恋爱中挫折的同学,一旦恋爱受挫,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爱情悲剧。

另外,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恋爱不一定遵循“地域性原则”,而社会就业状况很难照顾恋爱关系。这种客观的原因,既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也给恋爱双方带来沉重的感情痛苦。面临毕业的考验,这是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当代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也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加之我国在性教育方面的落后和社会对性教育的偏见,使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了解,对因生理成熟而带来的性意识,呈现出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好奇心理不断累积最终触发了恋爱体验动机,而恋爱与求学都是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部分学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虽在主观上不想早恋,但个性软弱,不善于拒绝,有的甚至出于同情、感激、照顾情绪而被动地恋爱,内心矛盾。“积极”探究、盲目接受是当前大学生恋爱的一个显著特征[1]。

二是入学前后校园环境的变化。大学学习较之中学时期,没有升学压力且自主空间大。经济上的自主权,也为恋爱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大学的集体生活和较多的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接触,为相互了解和培养感情提供了机会和方便;随着视野的开阔,古今中外文艺作品中主人公的缠绵之情、影视剧中刺激性镜头,促使部分大学生的爱情意识迅速膨胀。另外当前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他们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出门求学,远离父母,对新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特别是新生,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加上高年级恋爱学生的影响。于是,部分同学便很快投入恋人的怀抱。

三是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一部分大学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另外,受逆反心理影响,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禁欲主义”,把老师的规劝看作是“干涉自由”,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保守,由此产生种种心理对峙。

四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带给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也随之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受资产阶级“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家庭、外界等因素,崇尚自己做主,对恋爱极不负责任,把爱情视为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大众传媒对恋爱、性的夸张描写和渲染,也刺激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恋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震撼着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创造了“适宜的生存土壤”。自新《婚姻法》调整结婚年龄以后,社会上早恋、早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加之近年来,媒体对大龄女青年,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报导,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五是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又在异地读书,相对以前受父母约束少,精神上无所寄托,在这种闭锁、压抑的精神状态下,容易产生寻找异性朋友,弥补精神空虚的需要。

二、对当前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加强教育管理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守关于恋爱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尊、自爱、含蓄的恋爱美德。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还要加强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定期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

第二,重视对新生的教育引导。新生在新环境适应中有很强的可塑性,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契机,对新生进行及时的理想、道德、人生观、恋爱观等教育。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性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道德标准的。只有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了爱情,大学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

第三,加强青春期有关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正确看待有关性问题。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关系[2]。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等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3.正确引导

第一,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其次,要正确引导恋爱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合理的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

第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大学生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爱情的烦恼,如果没有心理咨询老师来疏导,得不到及时清理、舒缓,这种困惑就会越积越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发展。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表达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加强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理智驾驭情感,学会分析原因,积极转移注意力与情绪,及时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重新规划生活与未来。同时,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婷婷.党民科等主编.我的大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7.5.

[2]张芙蓉主编.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10.

篇5:大学生恋爱问题案例分析

2012-3-5 8:38:33 来源:网络 点击次数:1299 【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6月23日晚,犀浦某校一名计算机系大二男生从女生寝室6楼跳下身亡。

据悉,跳楼男子武卫(化名)来自德阳,在校成绩很好,一直是班上前几名,但平时不爱说话。前日,武卫与外校的女朋友分手了,情绪反常,喝了不少酒。当时就被同学发现并有一同学寸步不离守护他。昨日中午11时许,武卫冲上女生寝室,去六楼找“红颜知己”许开惠(音)聊天,他趁守护的同学不备,关上门从6楼纵身跳下„„据赶到现场的医生透露,当时武卫呼吸微弱,瞳孔已经放大,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分析

大学生恋爱已经不是一个新鲜问题,而大学生恋爱的后果却始终倍受社会关注,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许多在大学中恋爱的人,最后携手一生,而又又许多在大学中恋爱的人,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如上文所提供的案例的主角—武卫。因为失恋,走上了不归路。

1、大学生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向往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爱情。特别是经过了初中高中的恋爱禁锢,来到大学,恋爱不受限制的大学生们会迫切地想尝试恋爱的感觉。所以,武卫在大学里交女朋友是件很平常的事。

2、大学生意志薄弱。大学生因为缺少实践经验,心智尚未成熟,遇到挫折容易起轻生念头。此外,大学生因涉世未深,面对人、事都抱有梦幻般的美好憧憬,一旦不尽人意,就难以接受和面对。武卫只是失恋,但他却轻生了。由此可见,武卫的意志薄弱。

3、大学生的自我肯定不强。作为大学生,已是哥知识分子。但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差,不够自信,趋于自卑。爱情是人生宝贵的一部分,但并不是人生的全部。爱人是不可能随便找一个就可以了的,但也不是只有一个人可以爱的。武卫因为和女朋友分手就跳楼,说明他得自信心不强,自我肯定感不强。天涯何处无芳草!

篇6: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在现今的大学中,各种学生组织层出不穷,从团委学生会,到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每年新生刚刚入学的时候,都是各个学生组织大肆招新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招新宣传海报铺天盖地。大一的新生大多对这些组织还是比较有热情的,我个人现在在计算机协会任职,经历过一次干事竞选面试,当时的热闹程度可想而知。

新生刚刚由相对封闭的高中进入相对开放的大学校园,看到如此多而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组织,他们有着很高的热情,甚至一个人报了好几个学生组织的职位,想要在大学生活中一展身手。在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中,大多数人都在这些学生组织中担任着一定的职务,担任着或大或小的工作,然而,大学生兼任干部对我们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值得我们探讨深究的。

大学生仍然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身份,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离不开学习,并且学习仍然是学校用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学校评优的很多资格也是要与学习成绩相挂钩联系。从另外一方面讲,大学是我们迈入社会之前的最重要一步,学生组织在某些方面来说可以让我们学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为人处事的能力,有些时候还会涉及到的公关工作,拉赞助等等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的事情,这对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准备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有了在大学生涯中的锻炼,将来走入社会将会少走很多弯路。

毕竟,学习与工作是两种不同的事情,过多的重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说有利于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说学生为了工作而荒废学业,想必这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于是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矛盾的问题。

以下我个人就此矛盾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说明,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互相斗争。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它们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否定,以及在旧矛盾向新矛盾的转化中对旧矛盾的否定,都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之中有肯定,肯定之中有否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还必须注意:首先,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其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再次,不能把哲学上讲辩证矛盾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所以,在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的问题上存在矛盾是必然的。这一矛盾的统一性表现在学习与兼任干部二者都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

大学生学习是必须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大学教育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及其实践技能的培养,着力在使学生成为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为社会岗位输送各行各业所必须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门槛的高低,一个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在面对企业招聘的时候,更加容易应聘成功,因为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就证明了他做事的认真严谨,比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看起来更能胜任他所从事的工作,并且不偏向于三心二意见异思迁。

另外一方面,大学生兼任干部同样有助于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兼任干部可以当作是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模拟演练,在对各种工作事务的处理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中学习不到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必要的素质。在这个新的社会时代,只闷头于学术研究的人才毕竟是不可取的,当今大学生不仅需要对学术知识的掌握,以应对社会工作中需要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处理各种各样的事务。当今大学生毕业之后,从事单纯的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毕竟是少数,那么更多的人就需要提高灵活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情商。事实证明,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处理的好的人,更能得到这个社会的认可,更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些经验正可以通过在大学中兼任干部的实践中得来。

所以说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二者都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好处。

然而,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又是对立的。在时间分配方面,二者事实上经常会互相影响,产生矛盾。这就需要大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不断调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方法,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不可否认学习在大学生涯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大学生的很多时间依然被安排在上课上,除此之外课后的复习和作业的完成也是很重要的,并且上课的出勤率和作业的上交,以及考试的成绩仍然作为评判大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并计入课程考核成绩。如果说大学生为了所兼任的干部工作而耽误了上课的出勤、作业的及时上交、影响了最终的考核成绩,就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样究竟值得不值得。大学生兼任的干部工作常常是跟学习时间冲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认真调和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分清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好兼任的干部工作。

由此看来,大学生学习与兼任干部二者又是对立的,二者互相影响,在时间安排上很大程度的考验了大学生的个人时间安排能力。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事的协会工作经常要和外面的公司等等的人打交道,公司的时间安排和我们学生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常有在谈合作的时候要占用上课的时间去公司面谈,我觉得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原则上尽量不耽误学习,实在协调不开的话也只好牺牲一方面,好在我们这边的工作还有另外的几个人一起做,互相的时间可以协调下,基本上还是不会出现落课的情况的。此外,兼职干部很多情况下还是需要牺牲休息的时间来完成份内的工作任务,中午出来摆点做宣传是时常会有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稍稍的克服还是可以做到的。总体来说我对自己对学习和兼职干部工作时间的平衡还是比较满意。

有些学生因为一时的热血不考虑后果而兼任了好几份工作,我觉得这就比较难做了,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兼职干部工作想要做好的话还是需要很多精力与注意力,如果兼任了多份工作就很容易顾此失彼,最后两边都做不好,不能交给自己及别人一份满意的答卷,或者因此耽误了学业,不管怎样对于大学生来说都是不好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对立统一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篇7:“新三农”问题的社会矛盾分析

一、农耕定居生活方式的解构与片面的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了城市,传统的农耕定居生活方式逐步趋于解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城市化理念和行为是在城乡生活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独立于农村而进行的,这就使得迅速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完全吸收。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按照长期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陆学艺先生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现在的问题是,以前农民还可以守着土地,市民守着城市相安无事,当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化了,人却没有被城市化,农民就成了游离的人,对城市的怨恨便开始产生,这就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的城市化中,人的城市化并没有预设其中,进城的农民如何获得城市居民的权利,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融入城市社会,他们的子女如何获得教育等等,在制度上首先被抛在了城市化之外。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这种片面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的矛盾加剧。

二、农民工职业的非农化和身份的农民化

农民工通过职业的非农化过程完成了从农民向工人的转换,但由于在目前的政策设置下,即使离开土地、农村,身份上依然被规定为“农民”。这样以来,城市既可以借着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政策的有限开放获得他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又可以不必为他们提供任何社会支持和制度性责任而为这种得益付出任何代价。同时,城市还可以视自身的需要或不需要随时吸收和以各种歧视性手段排斥他们。也就是说,“民工潮”的启动,客观上让农民的“职业非农化”成为可能,但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让城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这种现状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边缘人”地位,无法同市民平等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对城市社会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与市民摩擦和对立的集团意识,进而成为城市社会不稳定的矛盾源,增加了社会控制和管理的成本和压力。农民工的存在,固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的存在既是城乡差别异常显著的缩影,又会反过来扩大城乡差别。这突出表现在妨碍人中城市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而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违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进城农民工是特殊意义上的精英,即相对于未流出的农村人口而言,流入城市中的农民工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反推作用。(3)按照帕累托精英理论,如果精英群体长期居于社会低层,那就容易引起社会失衡、造成秩序混乱。进城农民工是中青年群体,就业状况本来就不稳定,他们很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即时失业。而失业的农民工又不能像城镇职工一样在失业期间享有失业补助和其他保

障,没有保障的农民工只有靠自己过去的积蓄或向亲友借款度日。在这期间,他们并不返乡,滞留在城市以继续寻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济生活来源的青壮年农民工群体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群体充分暴露了农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化的制度性约束和身份性困境,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这样的困境和约束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形成重要的制度性困境和现实性障碍。

三、农民工的社会贡献与权益保障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巳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成为农民工,从事非农产。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占到70%,在第三产业中占60%。这表明,农民上巳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另外,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成本变得很低,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廉价、最有竞争力的商品,是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世界加工厂”。可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农民工功不可没。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遭遇不公平待遇。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位,而且排在最后1 0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没有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民工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保障系统,医疗、社会养老、失业保险等与他们无缘。即使有的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写明承担有关保障义务,但多数不兑现,保障不到位,也没有法律监督保障。(2)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公共产品。农民工尽管为城市公共产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无法享受到公共产品的服务,如子女不能进入城市的中小学,不能参加父母打工城市的高考,无法得到购房贷款、购车贷款等。(3)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之间仍存在着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上不同待遇等差异。(4)农民工政治地位低下。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没有自己统一的工会组织和党、团组织,没有当地市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的政治呼声和经济要求,少有社会关心支持和组织保证。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尽人意,既有观念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法律制度上的原因。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如果农民工的权益要求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管理

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保障水平下,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不但不能得到土地随工业化升值所带来的收益,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而且还要为转变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付出额外的成本。最终,他们将成为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最大的利益受损阶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属于一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这种土地征用制度是一种以“低价征用”+“高价批租”为基本内容的资源配置方式。当各地的市、县、镇级地方政府凭借手中的征地权,以“公共利益”名义和很低的价格强制性地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时,他们利用的是行政配置机制;当他们将征来的土地在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上高价批租时,利用的是市场配置机制。通过这两种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而农民却带着获得的很少补偿,被迫离开他们世代耕种的土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从征地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会尽量减少对农民的补偿,同时各地区之间争夺外来投资项目的竞争压力,也使地方政府具有压低补偿费用,降低征地成本,以低价土地吸收外来投资的倾

向。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减少自己的损失,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不得不与实施征地的地方政府对垒。征地之后,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失地农民与政府官员、村干部依然矛盾重重。现在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矛盾和冲突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平和地化解机制。失地农民在不公平的征地补偿中,由于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保障,同时,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他们也很难融入城市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城里人,而是徘徊于城乡之间,成为尴尬的城市边缘人,更增加了对其管理和安置的难度。一方面,失地农民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作为征地的直接利益受损者,在整个征地的过程中,既没有参与权,也没有决定权,甚至没有发言权和还价权,处在逆来顺受的位置。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多为人中城市近郊农民,他们对国家法律、政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思想的活跃程度都不同于一般的农民,所以易酿成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从而使冲突和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危及社会的安定。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大量外流,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又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没有保障,有可能造成大量城市新贫民的现象。

五、农地的资本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

在家庭承包经营下,农地首先具有保障功能,它是农民的生命线,担负着农民失业保险的重责,也是农村居民之温饱水平的实物保障。其次,农地是生产资料,它能通过投入生产过程获取要素投入,具有资本功能。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农地问题使土地的经济功能,特别是社会保障功能更加凸显了出来。原因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取消各种提留、以工补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种田净收益大大增加。不仅对种地农民而言是一种收益的补充,而且对无(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失去了最根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农地征用与农民的反征地抗争越来越厉害。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却在不断弱化,其资本功能却日益凸显,经济越发达,对农地资本功能的要求就越高。农地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地所能提供的保障功能的局限性所致。由于农地能给人们提供的主要是就业、粮食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昕提出的教育、医疗等保障却无法满足,而这些社会保障功能,要通过整个社会资源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大量研究表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地对农民生存发展的保障能力在不断降低,农地保障已开始出现“虚化”现象,昔日珍贵的农地资源巳变为很多农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负担。因此,适时推动农地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转变,已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上述由“新三农”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有的巳经充分暴露,有的尚未充分暴露,但可以预见。而且解决这些矛盾要有一定的条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必须有所作为,推动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这是全社会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篇8: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

一、结果显示

1. 学生恋爱状况:

(1)从恋爱的数量上看,学生谈恋爱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35.6%。(2)从恋爱的时间上看,6个月以下的仅占18%,12—24个月的占76%,24个月上的占6%。(3)从对恋爱所持的态度上看,赞成的占调查人数的36.3%,其中认为:恋爱是一种时尚的占该项总人数的14.5%,恋爱可促进学习的占20.3%,恋爱可释放情绪紧张的占30.4%,年满十八周岁法律规定有恋爱权的占34.8%;反对的仅占调查人数的32.1%,其中认为:目前正处于学习阶段,不适宜谈恋爱和身心不够成熟,易出现过激行为以及校纪限制的分别占该项总人数的23%认为缺乏经济基础,成功率低的占31%;持无所谓态度的占调查人数的31.6%,其中认为:纯属个人行为,别人无权干涉的占该项总人数的53%,认为自己已经成人,不耽误学习就行的占47%。(4)从恋爱的目的来看,以恋爱走向成家为目的的仅占调查人数的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只不过因为异性之间的吸引力作用或者为解除寂寞以及缓解心理紧张情绪等因素而谈恋爱,也有极个别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或仅仅为了满足性的需求。可见,大学生恋爱比率较高,对恋爱持赞成和默许态度的多,恋爱目的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2. 学生婚前性行为状况:

现代性科学认为,凡是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都是性行为。现代性学家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将正常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性性行为: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2)过程性性行为: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行为。(3)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

我校学生的婚前性行为现状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拥抱、接吻行为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7%,赞成此种行为的占调查人数的19%,反对者占20%,无所谓的占61%;有爱抚、半裸视行为的占调查人数的14%,对此持赞成态度的占调查人数的12%,反对的占60%,无所谓的占28%;有同居行为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7%,对此行为持赞成态度的占调查人数的10%,反对者占44%,无所谓的占46%。可见我校学生处于边缘性性行为和过程性性行为的人数已近3成,其比例和有性交行为的比例接近其它地方同类调查的比例。

二、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我校3成多学生具有恋爱史,近3成的学生存在性行为呢?笔者经多方了解,分析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1周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已跨过青春期进入成年期,其生殖系统的发育虽趋成熟,但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有接近异性的正常心理要求,也存在着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性激素造成的性的本能需求,并且二者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因而对性的体验十分敏感和迫切。当异性相吸彼此有好感且自控力较弱的情况下,恋爱就在所难免了。在恋爱的过程中,还易被激情冲昏头脑发生性行为。

2. 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量的激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崛起,这就扩大了他们思维活动的自由度。从老师、家长束缚下的中学生到自己独立支配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变迁又扩大了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由度。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日趋发展,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为今后立足社会而求知成才,也开始为今后建立家庭做准备。

3. 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社会生活无时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性恋也不例外。一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加上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向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看到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受委屈有人安慰,便萌发孤独感和攀比心,甚至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在这种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追求时尚,寻求异性朋友。二是受逆反心理影响。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禁欲主义”,把师长的指点和规劝看作是“干涉内政”,把对他们进行性恋与成才教育视作不信任,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封建保守,凡此种种心理对峙,种下的是不会开花结果的种子。当然,有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正常的男女同学接触过于敏感,甚至草木皆兵,或当发现他们有恋爱的苗头时,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给以引导,一味的批评责难,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4. 社会环境、生存空间的推波助澜。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和社会有着日益广泛的联系,接受各种挑战和影响,对外开放政策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了进来,同时西方腐朽思想和不健康的东西也大量涌入中国。描写青年性恋的文艺作品比较多,影视作品也常出现性恋的画面,更有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量关于两性及性恋问题的讲座以及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使青年学生眼花缭乱,难辨是非。

三、对策与思考

对学生的性恋问题,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引导、教育和管理,使学生对恋爱、性行为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学习期间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争取早日成才。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 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

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可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己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共青团、学生会要紧密配合搞好大学生社团活动。

2. 开展性道德、性健康教育。

在普及生理知识的基础上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性教育,使青年学生深入理解生殖生理知识,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和谐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性恋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作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互相督促,进取向上,另一方面引导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4. 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规范恋爱行为。

学校、系、学生处等各部门对大学生谈恋爱、发生性行为要加以教育、管理和约束,真正使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篇9:当代大学生恋爱观问题分析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人生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而当代大学生是承担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一艰巨历史任务中至关重要的一代,加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是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客观要求,是各个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婚恋心理现状,旨在加强对大学生爱情婚恋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文明的恋爱观。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收稿日期:2011-12-22

基金项目:本文是佳木斯大学重点科研课题,项目编号:Wz2009-022。プ髡呒蚪椋号砹⒀В1964-),黑龙江肇州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恋爱作为一个美好的话题,常常出现在文学爱好者的笔下,那种花前月下的浪漫,往往成为当代大学生心驰神往的圣地。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逐渐开放,正处在青春时期的大学生对恋爱充满了浪漫的幻想与憧憬,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此,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业观、人生观,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据不完全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率高达90%。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不少人在处理恋爱的几个关系问题上产生许多模糊、错误的认识,恋爱观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大量事实证明,最让大学生心醉与神往的爱情,同时也是最大的“烦恼源”,因恋爱而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有的出现了心理问题,严重的还有自杀等,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成长。

当前大学生恋爱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恋爱的普遍性。前面我们已经谈到,目前大学生谈恋爱率高达90%。受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中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和缺乏足够的严肃性,有的只是看到别人都在谈恋爱,自己为了有面子也随波逐流。二是恋爱年龄逐渐年轻化。前些年大多数都是大三、大四了,有了自己合适的伴侣才确定恋爱关系,如今,受性生理成熟提前、高校思想解放和校内同学恋爱行为的影响,有些学生刚入学不久就开始“物色”恋爱对象。一些人认为:“进校后的首要任务是抓紧时间谈恋爱,否则优秀的被他人抢先一步,就轮不到我了。”三是恋爱的目的不明确。只想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果,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应选择一个终身伴侣,而是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在低年级的大学生中尤其普遍。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几个误区

1.恋爱目的不够端正。首先,恋爱是为了排解寂寞。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成了每天的全部,以致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即为摆脱寂寞而恋。其次,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以满足生理上的好奇心。再次,是为了追求性刺激。当前社会上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当今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对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2.恋爱心理不够成熟。首先,受从众恋爱心理的驱动和影响,许多大学生本来不想谈恋爱,也没有恋爱的心理准备,但当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成双入对时,便产生了一种难以自抑的虚荣心理而加入到恋爱者的行列。其次,受功利实用心理的影响,把爱情建立在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或以父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的优越条件为资本,或从今后的就业、升迁等某种个人动机出发,总是盘算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象自身而是他的价值。再次,经受不住失恋的打击。近年来,大学里自杀现象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大学生生理上已经达到成熟,但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尤其是刚上大学的学生,以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没有受到过打击,一旦离开家,感到孤独寂寞不适用,谈恋爱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找到一种可以依靠的感觉。一旦失恋,他们会无法承受,所以发生了很多悲剧。

3.对待婚前性行为态度草率。调查显示,在与恋人的交往中,有15.7%的大学生表示发生过性关系,13.1%的学生表示曾经同居但未发生性关系。在与恋人发生性行为的学生中,有31.2%的学生认为是一种生理需求而体验性行为,19%的学生觉得是一时冲动而发生了性行为。在与恋人发生性行为之后,有26.1%的学生会自责或后悔。对于未婚同居的现象,有26.5%的学生认为不可以,而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愿意,别人不应干涉。

三、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1.加强人格教育。人格也称个性,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大学期间是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故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大学生们不管外面有多少套面具,而本来的面目是健全的,值得人们欣赏的。有了健全的人格,在现阶段对待恋爱态度不端正,在同居问题上不负责任的诸多问题上,也较容易树立起大学生们应有的责任意识。

2.开展性知识教育及心理健康辅导。大学阶段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积极开展性知识教育,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的性观念也要受到性知识的影响,科学的性知识引导如果跟不上,各种错误思想必然占领他们的头脑。我国目前从社会到大学,提供给青年人关于科学的性知识教育体系太不健全,学校应把系统介绍科学性知识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性知识教育,让大学生们从性的神秘圈和性误区中走出来。同时,应该加强恋爱心理的咨询和辅导。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专职教师,只要增加一些恋爱心理的辅导,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进行异性交往,帮助他们解决恋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能够排除学生的心理寂寞,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让学生们体验大学期间美好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且也能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各种团组织要紧密配合搞好大学生社团活动,建设多个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4.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培养高尚的婚恋道德,是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的必然的也是首要的要求。所谓婚恋道德,是指人们在对待婚恋目的,择偶标准、恋爱方式行为等方面所持有的观点、态度和应有的品质。它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的具体体现,涉及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等。正确的婚恋观从萌发到确立的过程,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纯洁化的过程。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让没有涉足爱情的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业,已经拥有爱情的大学生把恋爱变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才能让大学生们妥善处理好爱情、学业和生活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增强性知识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科学的恋爱观,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运监工作总结下一篇:《继承与发扬》主题班会记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