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纠纷案例分析

2024-05-19

矛盾纠纷案例分析(精选8篇)

篇1:矛盾纠纷案例分析

群众矛盾纠纷研判分析

为全面摸排我所辖区内各类矛盾纠纷现状,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确保我所辖区社会稳定,我所辖区对2020-2021全辖区发生的矛盾纠纷现状进行了摸排、分析,现将相关情况研判如下:

1、矛盾纠纷的类型及特点

2020-2021全辖区共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件,其中村80集镇20,大体分为以下6大类,具体分类情况是:借款纠纷15件,占15%;一般民事赔偿纠纷10件,占10%;房屋宅基地纠纷35件,占35%;涉法涉诉纠纷2件,占2 %;林地纠纷28件,占28%;婚姻家庭纠纷10件,占10%。

对我辖区一年来调处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总体来看,当前我辖区社会矛盾纠纷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种类的多样性。

在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已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涉法涉及诉、土地承包、劳动争议等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易形成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型矛盾纠纷也出现了利益诉求的新特点,此类纠纷虽然不会引起集访事件,但易引发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事件。

二是主体的群体性。

当前我辖区的一些特殊矛盾纠纷,如由借款纠纷。这些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多,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有的借款户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或者在国家信访局写信发贴,或串联到省市县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

三是调处的复杂性。

一是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甚至本不属于地方政府解决的事,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二是有些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解决问题,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三是一些“好事者”、“歪律师”从中出馊主意,挑拨当事者上访,“打官司”,从而增加了调处的难度。

四是调处的长期性。

有些矛盾纠纷处理起来往往要好几个月甚更长时间,一是由于一方当事人外出或不愿参与调解,需要较长时间做通思想工作;二是当事人一方或两方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式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或将损失减到更少,当认为行不通或不划算时,才能接受调解,这也需要一个过程。

2、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辖区矛盾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没有严格按现行政策规定办事。

农村一些农户或私营业业主不按市场经济和法律政策办事。比如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民间借贷等经济活动方面程序不合法、手续不完备甚至没有相关手续,由此导致出现种类纠纷。

二是群众片面“维护”自身权益。

当自身与他人、集体、或政府发生矛盾时,群众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群众片面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认对自己有利的“死理”,爱钻“牛角尖”,认为是自己该得的一定想“要”,该尽的义务则想方设法“躲”,从而造成矛盾纠纷事态升级,调解难度增大。

三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落实不到位。

矛盾纠纷的预警机制不够健全,信息不够灵,渠道不够畅,许多矛盾在苗头和萌芽状态没有被排查发现,只有矛盾爆发了才知道,这给处置带来了困难;重处置轻排查,一些社区重处轻排,超前排查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积极,往往造成了工作的被动;职能部门的责任不清,某些矛盾纠纷本属村委会解决,但村民往往不愿意相信村委会,更愿意找执法机关,致使问题无法解决。

3、我辖区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我辖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劳动争议、房屋宅基地,可能会发生单个或集体上访案;目前我辖区潘合兵的上访最为频繁,仍可能会重访。为此,应未雨绸缪,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做好相关群众工作,防止发生矛盾纠纷,以维护社会稳定。

4、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一是加大调解能力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健全纠纷排查、信息分析、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着力把握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抓住要害化解矛盾,形成化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方式方法。要重视加强居民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是加大各个职能机构协调配合力度,真正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大调解工作需要在不同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形成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但是,目前一些部门仍未“联动”起来,使大调解未能发挥最大作用。应搞好“土调对接”、“房调对接”、“婚调对接”和“劳调对接”,真正实现各个职能机构的有机结合,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三是加大调解社区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结合社区工作的空闲时机,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广大老百姓知道调解、信任调解、选择调解、使用调解。

四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建立奖励机制,增强活力,及时掌握苗头动态,及时、全面、准确地收集民情民意和不安因素,尽可能在矛盾的酝酿期、形成期发现和掌握。同时建立完善部门报送信息机制,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工作。

篇2:矛盾纠纷案例分析

为及时准确掌握基层矛盾纠纷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排查调处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按照省、市政法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现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建立基层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

一、由各乡镇综治委负责组织成员单位参加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必要时党政领导参加,充分认识实行基层社会疑难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制度的重要性。

二、由主管单位或经办人汇报矛盾纠纷现状、特点、发展趋,遵循全面、客观、及时整理报乡镇综治委梳理后报乡镇、县调处中心。

三、司法所(乡镇调委会)要及时分析总结本辖区矛盾纠纷现状、特点、发展趋势,调解结果的预见、以及可能引发的潜在矛盾纠纷等进行分析研判。

四、分析研判的主要内容。分析研判的主要内容包括乡镇、村(居)、社区矛盾纠纷的总的形势、主要特点;某一时间段突出的矛盾纠纷、重大或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形式、成因、调处措施、处理结果以及未调解成功的纠纷走向;某行业、某一领域存在的矛盾纠纷形式或成因;因不同社会利益关系可能引发的潜在矛盾纠纷等。

五、分析研判工作要遵循全面、客观、及时、准确的原则。不仅对矛盾有分析、有判断、有前瞻性思考,而且要突出排查调处方法、措施和成效,以充分反映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和广大人民调解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行成分析研判报告。

六、将分析研判专题报告向有关领导,同级有关部门及下级通报研判情况,并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意见和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单位抓落实。

七、分析研判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司法所将进行日常记载和统计报表,报送不及时、不认真的在年终目标考核中给予相应扣分。

绥阳县司法局

篇3:涉农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1 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涉农矛盾纠纷已由过去的单一、简单向多元、复杂发展,化解的难度加大。涉农矛盾纠纷存在如下特点和趋势:一是土地确权引发的宅基地争议、承包地权属和土地流转程序及合法性等产生的矛盾明显上升;二是新农村规划和城镇化建设中拆迁涉及群众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从而引发的土地补偿费分配等纠纷日益成为涉农矛盾的热点问题;三是农民工劳务雇佣合同、劳动报酬等引发的纠纷尖锐复杂;四是民间借贷纠纷迅猛上升;五是农产品质量、种子、农业、肥料等购销、农业生产等纠纷案件时有发生;六是婚姻、财产、人身损害赔偿、邻里关系等纠纷仍占主导地位;七是税费改革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八是社会救助和民政帮扶引发的问题。以上涉农矛盾纠纷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经济发展[1,2,3,4]。

2 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是宅基土地界限不清,权责不明,村组及主管部门未及时解决相关矛盾,加深矛盾纠纷;二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利益分配不均,农民合法权益在土地流转中受损,从而引发各种纠纷;三是农民法治观念薄弱,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来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遇到矛盾纠纷时易出现过激行为进而引发恶性事件;四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一些执法人员办事不符合法律法规,导致“三农”纠纷未妥善解决,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五是部分干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行政不作为,群众利益受到侵犯,是新时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六是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涵盖“三农”新问题,造成了法律层面的缺失与空白。

3 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3.1 以人为本,提高处理涉农矛盾纠纷工作水平

一是着力换位思考,在处理各种纠纷的过程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更加全面地了解事实真相和诉求,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同时要引导矛盾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在更理性的层次上看待问题和解决矛盾。二是以谋民之利和为民服务为工作宗旨,既要把握诉求群体的整体利益,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又要尊重诉求群体的个体权利,为维护其利益提供服务。同时,也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发挥其主体性作用,进一步促进矛盾的自我化解。三是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加快解决农村社会以及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5,6,7]。

3.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切实减少农村矛盾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很多涉农矛盾才能迎刃而解。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立足循环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破特色,兴业富农。依托现代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载体,通过财政补贴或设立引导基金的方式,积极鼓励农民建立多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体系。二是完善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增强龙头企业的兴业富农“火车头”牵引带动效应。三是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规模和范围,充分用好“地票”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农民权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四是推动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发展,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让农民有能力挣钱。

3.3 立足干部行政能力,提高驾驭农村问题的能力

农村要稳定,关键在基层组织,重点在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一是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真听取群众意见,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提高基层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科技素质,重点加强经济法规、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加快打造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三是提高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律政策培训,真正把党在农村的政策宣传好、贯彻好、执行好,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提高认知水平,严格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不讲人情、搞变通。四是注重基层党员发展与“两委”班子建设有效结合,在农业生产专业户、个体经营户、有技能的返乡农民工中选择一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创劲足的人才,定向培育,带职锻炼,进一步充实农村干部队伍。

3.4 健全涉农矛盾预警机制,切实做好源头控制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只有及时排除矛盾隐患,才能减少和避免矛盾的发生。一是以基层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为核心,建立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利益表达和参与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加快实现利益诉求表达的规范以及党群和干群的有效沟通,进一步防止、减少、弱化矛盾的产生。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有效结合党建和组织建设的各项活动,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健全信访体系框架。定期开展舆情收集和分析,推行重大决策、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努力掌握矛盾调节的主动权,不断完善信息分析研判制度,消除矛盾纠纷隐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勤排查,早化解。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调处网络和组织体系,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5 综合治理,及时有效化解涉农矛盾

当前的涉农矛盾日益复杂多样,牵涉领域越来越广,必须多方联动,构建矛盾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一是构建以司法为主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网络,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实现解决纠纷方式的多元化。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团体、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组建涉农律师服务团,架起政府和农民、农民和司法机关之间沟通的桥梁,把信访引向信法,把无序变成有序。三是完善涉农纠纷诉讼程序,从利农、服务“三农”的角度出发,开辟涉农纠纷诉讼“绿色通道”,努力实现诉讼便民化、快捷化,使涉农当事人更加理性、更加充分地行使好诉讼权利。

3.6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送法到农村

解决涉农矛盾纠纷的关键是提高村民法律素质,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一是做好农村普法工作。围绕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二是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从思想根源上减少发生矛盾纠纷的因素。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以培养村民健康心态,提高维护稳定的自觉性。

摘要: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涉农矛盾纠纷急剧上升。从涉农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涉农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涉农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化解涉农矛盾纠纷的对策。

关键词:涉农纠纷,原因,问题,化解对策

参考文献

[1]高名姿,张雷,陈东平.差序治理、熟人社会与农地确权矛盾化解:基于江苏省695份调查问卷和典型案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5(6):60-69.

[2]王桂芳,彭代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同”流转与农地矛盾转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6.

[3]徐唐奇,杨俊,张安录.农地社会保障功能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矛盾与化解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6):641-645.

[4]邵战林,朱道林,李瀚鹏.农牧交错带农林牧用地管理矛盾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土地科学,2013(3):24-28.

[5]黄延廷.农地确权:化解人地矛盾的根本途径:兼谈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1):20-23.

[6]马怀礼,李颖.当前“三农”的两难矛盾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论统筹城乡发展视野下的农业农场化经营方式的创建[J].江淮论坛,2008(1):32-38.

篇4: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探析

关键词 农村土地;矛盾纠纷;法理

中图分类号:D922.3;F32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87

1 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二轮承包不规范,政策理解和执行不到位

二轮承包时,有些地方的承包地因调整不久,就没再调整承包地;个别地方的承包时间没有与国家规定的时间同步,承包时间延后;有些村社对土地承包政策理解不正确,仍按实有人口收回和调整承包地;不少农户没有参与二轮承包,有些农户虽承包了土地,却又将承包的土地推回集体[1]。此外,不少村社大面积预留机动地,机动地变动频繁,有些村社在调整机动地时,把经营权等同于承包权,按原承包人口调整机动地;很多村社以土地经营权确定成员资格,新增土地仍按原承包人口发包;须经2/3以上集体成员讨论通过的发包及调整承包地法律规定,往往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户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 承包地、股份地、撂荒地处置方式不当

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户整户消亡后,发包方应收回其承包地,但很多代耕者和承包地的转出家庭因惠农政策的补贴效应,缓交或者拒交承包地;不少村社片面强调承包关系的稳定性,不及时甚至拒绝将新增土地调整给新增人口,侵害了新增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些农户不履行农业承包合同义务,随意撂荒、弃耕承包地;没有纳入二轮承包的股份地,无地少地农户要求按其他方式的承包地收回重新发包,原种植农户要求按30 a年不变的承包地延长至二轮承包期满;收回重新发包的股份地原承包农户要求按原承包人口重新发包,不少村社将农户撂荒和弃耕的承包地重新发包和平分到户,处置方式不当。

1.3 集体成员资格确认出现偏差,集体收益及征地款的分配方式不当

当前,有些村社将种地人口等同于现集体成员,涉农补贴的发放都以种地人口为依据,不符合政策法律规定;不少村社以在册户籍为确定集体成员资格的唯一依据,将集体成员资格认定简单化,侵害了大中专在校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合法权利。个别村社片面地将土地经营权等同于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按原承包人口分配征地补偿款及集体收益;有些地方讨论制定分配方案时,承包人口减少的农户结成利益群体,依靠人多的优势不按法律规定办事,侵害了别人的合法权利。

1.4 土地流转不规范,家庭内部承包地的处置方式不当

当前,很多农户流转承包地时,没有向村社备案的观念,导致履行义务主体不明确,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序不清楚,流转程序不规范,侵害了本集体成员的优先流转权;受承包地条块化和农户流转自愿性的限制,土地整体流转的难度大;集体整体流转的土地,在流转款的支付方式上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农户整体流转的积极性。二轮承包后,儿女成家立业要求分户时,有的农户拒绝分割承包地;父母单独立户,承包地由子女代耕的,父母去世后其承包地由其子女继承;妇女离婚、改嫁后原家庭拒绝分割承包地或其承包地由集体强行收回。

2 思考与建议

2.1 知法、遵法、守法是前提,公平、公正、合理是基础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二轮承包时没有调整承包地的,承包期限短于或长于30 a的都以30 a为准。按“按户承包、按人分地”的原则,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出发,对应享有土地经营权而未取得承包地的农户,应优先从预留的机动地和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中加以解决;对承包延期的地方,二轮承包期限从实际发包年份算起。没有参加二轮承包的农户,应视为自动放弃,本轮承包期内原则上不再划给承包地,但生活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集体商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适当划给一些承包地;参与了二轮承包,但将承包地强行推回集体的农户,在《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前的,不论是否有书面声明交回,都视为自动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的,若无书面声明和会议记录,不得认定为自动放弃;因地方政策的限制二轮承包时没有取得承包地的农民,集体应从预留的机动地和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中优先划给承包地。

2.2 稳定是前提,调整要适时

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维持农村社会稳定,机动地的本质是解决人地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其年限一般为3 a,最长不超过5 a。在二轮承包时将机动地分摊到户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应视为承包地,没有将机动地分摊到户的,应将机动地优先发包给新增人口和无地常住人口,以解决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依法收回、交回及其他方式增加的土地,本质上属于机动地的范畴,应视为机动地,其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归集体成员所有,非集体成员无权享有[2]。全家迁入城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成员整体消亡农户的承包地,必须依法坚决收回;外出务工人员和整户迁往小城镇落户家庭的承包地,要遵从其意愿,不得强行收回和流转;局部调整和发包的土地,应及时变更经营权证或颁发新的经营权证书;家庭成员部分消亡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承包权分离、家庭成员共有承包的原则,仍由家庭其他成员经营,发包方不得收回和调整;“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地方,应以最近一次调整为准,确权后应停止小政策的执行。

农户撂荒、弃耕的承包地,第1年,发包方应通知并督促撂荒和弃耕承包地的农户履行义务,恢复农业生产;第2年仍撂荒和弃耕的,发包方在书面通知无效后,应暂收回交由他人代耕,代耕后撂荒和弃耕农户要求耕种的,应在茬下种地,并交纳撂荒和弃耕期间的长年建设费,拒绝交纳的,经社员会议讨论,报乡镇承包合同管理委员会同意,暂停其惠农补贴的发放,并在6个月内申请农村土地仲裁调解委员会仲裁裁决;但不得收回平分或重新发包其承包地;以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连续撂荒或弃耕2 a的,发包方应与承包方解除合同,收回承包地;对实行股份地的地方,股份地应按其他方式的承包地认定,股份地到期后,应收回集体所有,优先承包给新增人口和无地常住人口;对整村整社因股份地承包合同没有进行二轮承包的,股份地到期后应按现集体成员重新发包。

2.3 正确确定集体成员,依法、依据、公平、合理分配集体收益

集体成员资格关系着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坚决纠正以土地经营权确定成员资格的错误做法;集体成员资格的认定应以户籍是否在当地,父母一方或配偶是否为本集体成员为主要依据,对一些特殊情形的人员也应视为集体成员:如户籍转出的大中专在校学生,现役军人,服刑劳改人员等;同时,对户籍在当地的非婚入和非新生的挂靠户口,不能认定为集体成员。征地补偿费用及集体收益的分配是当前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焦点,按照承包地经营权家庭共有的规定,家庭留存成员继续享有承包地经营权是政策强制规定附带的红利,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但集体土地的征用仍属政策的强制性规定,非集体成员的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后,其留存家庭共有成员享有的政策红利应自行终止。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不合理现象,征地款的分配要尽量采用第一种分配方式,经集体讨论后,将不低于80%的征地款按享有土地经营权的现有人口支付给被征地农户,对其失地人员不再进行安置;对确需按第二种分配方式分配的,安置补助费应按原承包人口中的现有人口分配,土地补偿费按现有集体成员分配。

另外,要规范土地流转,在流转过程中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妇女离婚、丧偶、改嫁后,不论是否在当地生活,其原按人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归其所有,原家人不得以家庭共有承包为由,拒绝划分承包地;发包方不得以妇女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户籍转出为由收回承包地。儿女成家立业符合分户条件的,经承包方申请可以变更或换发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承包经营权的分割由家庭双方协商解决;父母单独立户承包地由子女代耕的,父母去世后,一是赡养父母的子女家庭新增人口没有承包地的,按照耕种者优先的承包原则,其家庭新增成员享有优先承包已故老人承包地的权利;二是赡养父母的子女家庭没有新增人口,父母去世原承包家庭已消亡,其承包地应由集体收回,重新发包。

2.4 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及时仲裁

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解决,必须要在源头控制、及时调解、依法仲裁三个环节上下功夫,广大农民要树立依法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观念,乡镇、村土地调解委员会对出现的矛盾纠纷要及时调解解决,制定的解决方案要切实可行,既不能超越法律的底线,也不能迁就于既得利益者和个别人的意志。此外,要依法做好仲裁调解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严军兴.农村常见纠纷解决办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高庆萍.农村纠纷解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篇5:全市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综合报告

第一部分 宁江区法院收结案情况

2009年,宁江区法院紧紧依靠党委的领导和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支持,践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审判质量、效率、效果的管理目标和严格规范司法行为的管理重点,全面推进了审判管理改革,大力推进诉讼调解工作,全面推行了全员、全面、全程调解制度,推动构建了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建立了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仲裁调解于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格局。面对各类社会矛盾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纠纷易激化等特点,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由保稳定向创稳定、促和谐的转变。

2009年,宁江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8166件,其中刑事案件467件,民事案件5212件,行政案件58件,执行案件2429件。上述案件,刑事案件比2008年的534件减少67件,降幅12.54%;民事案件比2008年的4752件增加460件,增幅9.6%;行政案件比2008年的147件减少89件,降幅60.54%;执行案件比2008年的1782件增加647件,增幅36.30%;宁江区法院立案调解组全年调解案件1267件,速裁法庭调解案件782件,占全院民事案件5212件的39.31件,有效地促进了调解案件的比例。

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18.91%;土地12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10.81%;公安11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9.9%;劳动和社会保障9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8.1%;政府、水利、交通运输、工商、民政、质监、规划、农电等其他行政案件36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32.43%;和2008年相比,在案件类型上,减少了林业行政案件、宗教行政案件、安监行政案件、审计行政案件、社保行政案件、农业行政案件。增加了水利行政案件、农电行政案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行政案件、司法行政案件和渔业行政案件。案件数量减少46件,减少了31%。在几大类案件上,房屋登记行政案件减少6件,减少了21.4%,拆迁行政案件减少5件,减少了19%,土地行政案件减少6件,减少了33.3%,公安行政案件减少6件,减少了35.3%,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案件减少13件,减少了86.7%,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案件增加1件,增加了12.5%,公用事业行政案件减少5件,减少了62.5%,林业行政案件减少8件,减少了100%,交通运输行政案件减少3件,减少了50%。

从结案方式看,两级法院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中经协调裁定准许原告撤诉和调解结案的36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24.32%;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判决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31件,约占一审案件总数的20.95%。二审行政诉讼案判决维持原判和裁定准予撤回上诉的28件,高达全部已结诉讼案件的77.78%。

2、非诉行政执行审查案件的基本情况

先行处理程序,迳行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剥夺了当事人的权利。还有的剥夺了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主要表现在剥夺当事人的举证权利和依法享有的陈述、申辩权利,未告知当事人复议或提起诉讼的期限和权利等。

(四)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错误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错误适用了法律法规,也导致其在行政诉讼中败诉。

4、下步工作重点

(一)理性认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行政机关领导出庭应诉有利于化解矛盾,有利于督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以及提高行政机关公众形象。全国各地都在推进该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和最高院的有关领导对该项工作也作了明确的肯定和支持。上海和江浙、山东等省市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在诉讼中,常出现可以协调化解的情况,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当庭就可以决定,做到案结事了;反之,由出庭的代理人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汇报案情后再决定,有两点弊端:一是时间延误,导致案件久拖不决;二是汇报案情有时不能完全反映庭审情况,造成决策失误,最后导致行政行为被撤销。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充分发挥行政复议的层级纠错功能。

调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共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促进本市的和谐与安定。

第三部分 刑事案件审理情况

1、刑事案件收结基本情况

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一审刑事案件1804件(旧存23件、新收1781件),审结1791件,未结13件,结案率为99.28%。其中扶余县法院受理392件(其中旧存3件、新收389件),审结392件,结案率为100%;前郭县法院受理449件(其中旧存5件、新收444件),审结446件,结案率为99.33%;乾安县法院受理171件(其中旧存2件、新收169件),审结171件,结案率为100%;长岭县法院受理230件(其中旧存2件、新收228件),审结230件,结案率为100%;宁江区法院受理460件(其中旧存9件、新收451件),审结450件,结案率为97.83%;中院本级受理一审案件102件,审结102件,结案率100%。与2008年相比刑事一审新收案件下降了46件,下降比例为2.48%;结案数下降了37件;结案率上升0.47%;未结案件数下降了6件,下降比例26.09%。中院受理二审刑事案件共计172件,与2008年同期相比,受理刑事二审案件数上升了3件,结案率与去年同期持平,都为100%。

犯罪主要类型多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案件,侵犯财产罪、危害公共安全犯罪案件以及贪污贿赂犯罪案件。

专项打击活动。为了维护全市春耕生产的顺利进行,我们对盗窃耕牛、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犯罪进行了专项打击。同时针对经营地下 “黑彩“活动猖獗的状况,及时组织了打击地下“黑彩“犯罪专项活动。通过以上专项打击活动,保证了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下步工作重点

一要更新刑事审判理念。要正确把握好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做到准确量刑。结合松原的实际,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主要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抢劫三类。审判过程中,要行使好自由裁量权,坚持贯彻“少杀慎杀”的原则,严格掌握死刑立即执行和死缓刑、无期徒刑的界限,正确适用好死缓刑和无期徒刑。对具有法定从轻或酌情从轻情节的,要依法予以充分体现;对行为人的本罪罪责没有达到必须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的情况,虽有酌定从重情节或法定从重情节,一般也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二要坚持程序公正。牢固树立程序公正的意识,形成注重程序、程序优待的思维方式,严格按程序办案,确保实体公正。

三要严格审查证据。要细致和合理审查证据,如发现行为人有家族精神病史或其本人有过精神病史的,或作案动机不可理喻的,或行为有不正常表现的,一定要提请做精神病学鉴定。

四要积极做好被害人的 服判息讼工作,不断探索刑事附

判工作压力依然很大。

中院本级受理二审案件为1310件,占收案总数的72.8%;审判监督案件67件,占收案总数的3.7%;申请再审案件139件,占收案总数的7.7%;破产案件31件,占收案总数的1.7%;保全类案件64件,占收案总数的3.6%。新收案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8件,涨幅为2.3个百分点。

基层法院共受理案件18382件,其中旧存938件,新收1744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旧存大幅下降,减少了1323件,降幅为58.5个百分点;新收案件增长了2877件,涨幅为19.8个百分点。除上述原因外,传统民事案件也呈上升趋势,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建立已经提上日程,各院应在这一方面多做努力,争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村镇和社区,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审判资源。

案件主要类型为婚姻家庭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借款合同纠纷以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

2、全市两级法院民事案件结案情况

2009年,全市两级法院结案19653件,归档19353件,其中一审17565件,二审1257件,申请再审149件,审判监督122件,破产144件,中院保全64件,结案率为95.9%。全市两级法院结案总体较2008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上升了9.3个百分点,结案率上升了1.5个百分点。民事审判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不仅加强了民事审判工作相关节点的衔接,也使各层次领导和法官及时掌握审

1责任主体。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和履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工作职责,主动地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任务,形成整体合力。二是注重发挥城乡基层组织的基础作用。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重点在基层,关键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要根据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情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要切实加强乡镇综治办、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组织建设,加强村治保会、调委会和群防群治组织网络的建设。在农村要实行财政补贴,让基层干部安心做好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三是注重发挥群众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事务决策提供条件,为群众参与各种矛盾的解决搭建平台,避免出现因公共事务决策不公开透明而形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因村务、厂务不公开透明而形成管理主体与群众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因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公开透明而形成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从源头上预防,有效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第五部分 执行案件的基本情况

1、执行案件收案情况

2009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9324件(含财产刑案件受案总数为9911件),其中旧存2217件,新收7107件。在各类执行案件中,其中执字1497件,执恢字5件,民执字6936件,刑附民执字139件,非诉行政执行698件,委执字18件,行执字27件,民罚执字4件。申请执行总标的

3集团的生产稳定、前郭炼油厂资产维护以及个别房地产开发等等。注意企业发展态势,了解掌握企业债务的形成、资产抵押流转等等,及时提出风险化解意见。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出发,切实保证法院执行工作统一到全市经济建设发展大局中来。

2、执行案件结案情况

2009年,全市两级法院共计执结案件6436件(含财产刑案件结案为7013件),结案率69.03%。其中中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774件,占结案总数的12%。结案申请执行总标的额116 105.1万元,标的额实际到位58 174.84万元,执结标的额到位率50.11%。申请执行标的额到位率35.17%。

从结案情况看,全市两级法院继续严格控制了执行中止案件,除少数客观上特殊需中止结案外,所结案件均为全部终结。结案比例增高,结案势头很好,但各县区之间差异较大,结案不均衡。

在所结案件中,金融债权案件的结案大幅度增加。这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全市金融债权清理专项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全市两级法院加大了对金融案件的执行措施和力度,因此在结案中金融案件占有一定比例。

今年全市粮食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市两级法院积极配合破产清算组作好债权清理工作。对已经裁定宣告破产企业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及时终结执行,告知申请人申报债权,以及时保护债权人的债权。

5经债权人同意并承诺或经法院决定,对举报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而使案件成功执结的,按事先承诺奖励举报人,拓宽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的渠道,加大对被执行人隐匿财产的惩戒力度。通过实行财产申报和悬赏举报,有助于法院全面了解被执行人财产状况和履行能力,发现被执行人是否有恶意处分财产或欺诈性转移财产的行为,减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的盲目调查。法院依据申报状况及案件情况进行执行,在案多人少的客观条件下实现执行效率的最大化,并给被执行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真正使被执行人臵于执行的被动地位,有利于使执行难转变为拒执难。

(5)建立公安协助执行制度。法院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阻碍时,属公安部门工作范围的事项,由公安部门协助解决。如协助查找、控制被执行人,协助实施限制出境,协助冻结,迁移户口,协助查扣涉案车辆,重大案件协助出警,协助实施司法拘留以及依法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等。

(6)开展清理金融债权专项活动。

篇6:矛盾纠纷案例分析

(2010)

2010,治平乡的民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社会效果,呈现出纠纷化解率提高,群访个访案件明显降低的良好局面。全年来,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35件,调处成功230件,在调处的矛盾纠纷中公民与公民之间纠纷195件,公民与法人及社会组织之间纠纷35件。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率为97.8%;履行协议228件,协议履行率为99.1%;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 1 件 8人;制止群体性械斗1件5人;防止群体性上访2件15人。从矛盾纠纷统计分析来看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纠纷分类情况。在排查调处的矛盾纠纷中,婚姻家庭纠纷23件、邻里纠纷60件、赔偿纠纷19件、村务管理纠纷11 件、土地承包纠纷32件、拆迁纠纷15件、房屋宅基纠纷 27 件、其他纠纷48件。分别占矛盾纠纷排查的9.8%、25.5%、8%、4.9%、13.6%、6.4%、11.9%、20.7%。二是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数量降幅情况。由于“矛盾纠纷排查进一线”活动的深入开展和“重大积案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年”活动的实施,使各类遗留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得到了有效化解,全乡排查矛盾纠纷总量与去年同比下降36.5%,劳动纠

纷、赔偿纠纷、计划生育、合同纠纷和村务管理纠纷五类降幅较大。

三是激化类纠纷降幅情况。全年防止民转刑案件较去年同比件数下降83.3%,人数下降42.2%;制止群体性械斗件数同比下降40%,人数下降49.8%;防止群体性上访同比件数下降77.8%,人数下降67.7%。

四是邻里、土地承包、其他纠纷有上升趋势。在调处的纠纷中,邻里纠60件,占调处总数的25.5%;土地承包纠纷32件, 占调处总数的13.6%,其他纠纷48件,占调处总数的20.7%;三类纠纷总计180件,占调处总数的76.6%。

五是邻里纠纷、婚姻家庭、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纠纷仍然是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六类纠纷依次分别占调解纠纷总数的25.5%、9.8%、11.9%、13.6%、6.4%。六类纠纷总计157件,占调解纠纷总数的68.2%。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的、土地承包、拆迁纠纷的排查调处依旧是今后人民调解工作的重中之重。

篇7: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分析报告

一、总体分析

本月接待矛盾纠纷当事人2批,人次8次;排查矛盾纠纷8次,排查矛盾纠纷1起;调处纠纷12起,其中调解成功12起、直接调解4起。

二、分类分析

在本月调处的12件矛盾纠纷中,有征地拆迁纠纷1起,环境污染纠纷1起,婚姻家庭纠纷2件,有邻里纠纷3件,土地承包纠纷2起,合同纠纷1起,其他纠纷2起。

三、隐患分析

本月我镇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主要还是集中在婚姻家庭、邻里之间的具有农村矛盾纠纷特点的纠纷。各基层调解工作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充分发挥调解信息员的作用,对于出现的矛盾纠纷隐患进行及时的处理,确保了社会平安、稳定。下一步,镇调处中心还将与个基层民调组织一道加大排处力度,对重点人群进行跟踪调处,以防止出现原有矛盾纠纷的激化和矛盾纠纷隐患的爆发。

四、个案分析

近日,我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一起合同纠纷案件。事件经过:2008年,滨江村骆庄组部分农户与村民李红军签订了农田承包合同,承包期到今年11月止。在李红军未知情的情况下,今年三月,出租此块田亩的农户与第三方王如莲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并收取了定金,欲在与李红军合同期满后将土地租给王如莲。现李红军合同期满,想续租,王如莲拿着合同欲让李红军撤出,两人相持不下,找到出租方,出租方也难于解释,又想把土地继续租给李红军,而王如莲也不肯让步,三方引发纠纷。

我镇调委会调解员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受理纠纷后,同三方代表进行了沟通,并讲解了《合同法》有关内容的规定,根据法律规定,李红军享有优先承租权对该纠纷,认为出租方在与李红军的土地承包合同到期前欲与第三方王如莲签订合同一事未通知李红军,对此引起的纠纷出租方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调解员的细心劝导,最终三方达成调解协议:

1、李红军享有优先承租权;

2、出租方退还与王如莲签订合同时支付的定金,并按照合同要求给予王如莲单方违约金作为赔偿。

3、李红军给予王如莲500.00元作为补偿。

五、研判分析

基层矛盾纠纷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由于群众片面维护自身权益造成的。当自身与他人、集体、或政府发生矛盾时,群众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有些群众片面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只认对自己有利的“死理”,爱钻“牛角尖”,从而造成矛盾纠纷事态升级,调解难度增大。

在解决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各基层调委会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大调解能力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大调解组织网络,健全纠纷排查、信息分析、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着力把握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抓住要害化解矛盾,不仅形成化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方式方法,而且要积极探索成立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等专业调解组织,调处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动争议、行政争议和医患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形成化解专业化矛盾纠纷的方法体系。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的科学评估体系。要重视加强村(居)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2、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注重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形成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积极整合各方面调解资源,搞好 “公调对接”,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机结合,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篇8:矛盾纠纷案例分析

现代社会患者和家属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医疗纠纷时常发生, 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决定权, 患者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 为保护患者的这项权利, 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要和求规定。例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第62条中就有规定:“医疗机构应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等的知情权予以充分尊重, 在手术实施、行特殊检查或特殊治疗时必须对患者做出必要的说明, 当遇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而不方便向患者解释的情况, 需将情况告知家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第11条如下规定:“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等情况如实的告知患者, 及时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 但会对患者造成不利后果情况应尽量避免。”

2 医务人员履行告知义务和患者的同意权

知情同意是患者的一项权利, 是医生的一项义务, 医务人员必须尽量简单明了的向患者说明情况, 让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的基础上, 还要让其了解采取的治疗措施、医疗意外以及可能发生的医疗并发症和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等情况, 使其在知情且自愿的情况下做出承诺, 并签字同意, 患者的知情权最后转变为患者对医疗风险的承担, 是避免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由此可见, 知情是基础, 同意是核心,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2.1 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

以往在医疗实践中一直将患者作为服从对象看待, 当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危重病情时, 却采取不正确的做法, 如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向患者家属交代, 但对患者却进行保密。医务人员要明白患者才是知情同意权的主体,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由其他人代为行使。当执行告知义务时要采用比较恰当的时机或方式, 以免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以及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还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 且需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需要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履行告知义务, 由患者或其他监护人等自主做出选择, 切忌误导或者不适当地影响患者, 而且告知内容原则上应当尽可能书面化, 口说无凭、签字为证[1], 当遇到紧急情况不能以书面形式告知时, 应明确要求医务人员或相关医疗服务人员在事后临床详细、忠实进行的记录上签字证明, 作为证明材料, 避免在今后可能出现医患纠纷时处于举证不能的局面。

2.2 患者的同意权

在知情的基础上患者作出的同意, 是患者决定权的重要体现, 包括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将对其身体所作的处置、不接受治疗将可能产生的后果、理解医生对其说明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副作用等。有同意能力的患者必须对于医师说明的症状、医疗行为的选择及危险性等有充分的理解, 并对是否接受该治疗有决定的能力。若患者具有健全的意识状态, 足以理解同意内容时只要其同意即可。如果患者本身不能了解同意的内容, 此时应认为须由他人代为同意。判断有无同意能力, 应当以有无识别能力为准。

3 规避医疗纠纷的问题和建议

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 特别是因为病案知情同意书未完善, 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时而发生[2]。笔者作为一名在医院病案室工作的医务人员, 平日接触大量的病历资料, 其中包含各种类型的知情同意书, 对于该院临床科室在病历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医患争议有切身的体会, 在这里提出有关知情同意的一些问题和建议,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

简要说来, 该院医疗实践中对履行知情同意手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建议有如下几点。

(1) 知情同意书基本上都是本院甚至本科室自行拟定, 与其他科室的相类似医疗文书制作上不统一, 如手术风险、并发症有的列得多, 有的列得少, 甚至同一种手术有时知情同意书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 缺乏权威标准, 这就给患者一种错觉, 以为手术风险、并发症等是医院随便列举的, 导致患者对此颇有微词。因目前知情同意书局面混乱有必要由相关权威部门 (如中华医学会制定统一常见疾病诊疗的知情同意书, 而且, 应以普通民众能够充分理解知情同意书的具体内容为要求。

(2) 知情同意书的具体内容专业性强, 晦涩难懂, 加之医生在实施告知时走过场, 患者及其家属似懂非懂, 甚至有的根本就没有听懂。建议医院最好在采用统一制定的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 再根据每名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告知, 这虽然会增加医生的工作量, 但却至少可带来两个有利因素, 其一是由此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二是可以避免许多医疗纠纷。

(3) 告知方式有待改进, 告知面过于狭窄。建议医院需要告知患方的信息一般应当包括: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性质和目的、风险、成功的可能性、如不采取治疗的后果、其他可选择的治疗方案的利弊, 还应包括有关医护人员的相关情况、治疗费用等。

(4) 告知时机不恰当。比如签署麻醉知情书常常选择在患者已经被送至手术室方才进行, 患者家属考虑讨论时间不够充裕, 容易产生紧迫情绪, 一旦发生不良手术后果, 家属往往难以接受。建议医务人员应当给予患者或其家属充分的讨论考虑时间, 使其对治疗风险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避免思想上的巨大落差。

(5) 由于文化水平限制, 有些患者难于理解医生对其进行的告知, 有的甚至不会书写自己的名字, 在签署知情同意书时常常由其家属代劳。建议科室在遇到类似问题时, 最好向患者的近亲属详细告知检查、手术的相关内容并签名, 实在无法书写的, 最好由医生先写好以上字样及签名, 再让患者本人按照医生所写内容进行临摹, 并加按手印。

(6) 个别医师告知意识不够, 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 忽视卫生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常常病人出院后才发现遗漏签字, 再进行伪造。一旦发生医疗纠纷, 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亟需强化有关知情告知方面的医疗操作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培训。

综上, 尊重病人、理解患者, 在医疗工作中正确及时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医患纠纷的关键, 医学发展史证明, 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才能获得患者支持、配合诊疗工作, 推动医学事业不断发展。

摘要:在医生对患者进行某些特殊检查、治疗时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这是医疗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医院正确而及时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既是对患者权利的保护, 又能够从很大程度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保证。该文以患者知情同意的相关法律, 结合临床医疗工作中常见的履行知情同意手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知情同意,临床诊疗,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林美霞, 曾宝玉, 彭碧云.提高病案质量, 防止医疗纠纷[J].中国医院统计, 2004, 12⑷:375.

上一篇:庆祝十一“祖国颂”大型歌会主持稿下一篇:制药工程导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