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2023-01-19

第一篇:矛盾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精神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由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 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而它具有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 1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 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2其他方面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3人道主义方面影响:埃里希.弗洛姆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弗洛姆早年也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一生致力于研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并极力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他建立了新人道主义的人学理论。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实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不仅捍卫了人的自然需要和权利,而且“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从而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但作为一名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与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一样,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在于对人的无意识本能的过分夸大,从而把人的本性归结为性欲等生物需求。在弗洛姆看来,人的本性并不是生理上种种需求的综合,也包含着社会过程所创造的需求,即人的个性也受社会环境或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科院10级3班毛淇 1006020337

第二篇:新型农民培育对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意义分析

作者:骆幸

一、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与发展过程,然而现代农业中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稀缺严重,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农民荒凸显:其一,务农人员老化现象严重;60后农村留守人员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其

二、农业生产成为“苦、脏、累、待遇差、身份低、前途渺茫”的职业代名词,具备文化水平、生产技能、市场应变能力的农村精壮青年纷纷脱逃农业生产,涌向城市;其三,凭经验种植的大有人在,懂农业机械操作的为数不多,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更是寥寥无几,农民科技培训尚未形成气候;其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尚待时日,新型农民无法应运而生。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战略资源—新型农民,积极培育成为谋求现代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研究背景

目前,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是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推手。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扣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发展思路,我们应加强新型农民培育,着力推动农村改革与农业产业升级,然而我国新型农民队伍力量薄弱,新型农民综合素质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农业改革步伐,建设活力新农村,新型农民迫在眉睫,具体表现如下方面:①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优势不具竞争力,务农人员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限,抵抗风险较弱,持续增收困难;②农业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农业无法实现精细管理,投资利润较低;③农业产业单一,带动能力不强,无法形成产业集群。

三、研究过程

新型农民能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变,从而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从而增强农业综合竞争能力。

本文特选取长沙市望城区新康乡做为研究对象,望城县新康乡,地处湘江之滨,土地肥沃,曾是长沙的重要商业口岸,素有“鱼米之乡”美称。2011年新康乡全年水稻种植面积60540亩,测土配方面积30000亩,继续实施农业部“万亩高产优质稻示范片”项目,全乡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达1.3万亩,专业化防治面积达2.4万亩,土地流转6000亩,其中上规模的种植大户3户,新组建合作社4个,创品牌合作社1个,农业种、养及加工产业实现产值与效益双丰收。休闲农业有新发展,金成水乡成功创建“省科普示范基地”,负责人王成被评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典型”,并荣获“袁隆平科技致富能手奖”。2011年共投入4000余万元进行山塘清淤、水系整治、机电改造、沟渠建设、处险工程等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有力保障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发展高效、规模、科技农业,继湘台现代农业科技园项目落户新康,又成功引进全国制种行业三大上市公司之一的湖南神农大丰种业有限公司,项目预计投资2.1亿元,将建成全国良种水稻制种基地。隆平高科新康种粮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专利商标,生产的新康香米荣获“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负责人袁虎被评为长沙地区唯一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2011年新康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4亿元,增长22%,其中规模工业产值2.1亿元,增长21%;完成工业投入0.98亿元,增长11%;规模工业利润增长17%,规模工业税金增长16%,节能降耗超过4%,工业经济比重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创业富民,新增个体工商户40户、私营企业14户,培养“创业能手”5人、“创业富民示范企业”3个。

袁虎,创业青年,隆平高科新康种粮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为扩大种植规模,

增加生产投入,2011年4月,袁虎联合周边153户农民,成立隆平高科新康种粮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户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提供技术,统一回收稻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入社农户联保吸纳信贷资金,经过统一管理和销售,入社农户平均产值亩增加50公斤,生产成本降低150元;其中自主大米品牌“新康香米”荣获2011年中国中部国际博览会金奖;2011年,袁虎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种售粮大户”。

周怀,海归青年,湖南二一现代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该公司以土地流转为手段,积极引进战略合作投资者,依托知名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组合和集约经营,积极推广和应用大棚育秧、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机械化生产等技术。2011年,种植面积达5200亩,产量达5000吨;而且周怀通过望城县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的保证担保从而获取信贷资金弥补生产经营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立足全省农业发展现状,掌握农业发展先进经验,紧贴农业现代化新特点,从而为新型农民培育设计好路径。

(一)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高产优质农业。一是稳定粮食生产,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依靠科技”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双季稻;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标准化发展,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让消费者吃上营养、安全、放心食品;三是帮扶龙头企业创品牌,实施农产品加工振兴计划,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二)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型农民”。一是通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农民,重点在良种培育、农业节水、机械全程化、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通过良种良法的推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通过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服务农民,进一步发展好覆盖广、起点高、实用强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队伍,为新型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经验交流,为我国现代农业输入人力资源;三是加强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训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经纪人、农机手、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等为重点,加快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四、培育新型农民的意义

新型农民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是传统农业转型的钥匙,同时能加大农业的改革力度,对现有农业资源能进行有效整合,增强了农业的风险抵抗力,使得农业能均衡发展。

一、新型农民群体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他们是传统农业转型的钥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军人物。这些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之源,他们将促进产业转化和农业成果推广,大力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链,逐步形成以农富商,以商促农的良性循环。

二、新型农民通过高科技实施种植成果的示范与推广,带动当地农业走高科技种植发展之路,引导并带动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但可以降低农作物种植的成本,还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环境结构的作用,这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同时有利于改变农业留守人员改变针对农业的落后观念,是集教育、科技、示范为一体,满足人民了解农业,学农爱农的需要。

三、新型农民所从事的农业项目运作所衍生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首先新型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得农民获取土地流转收入,通过有效提高生产者和经营主体的经济收入,并结合地方农耕文化的开发启示,有利于增强现代农业的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其次,有利于稳定务农队伍,有利于增加务农人员投身农业生产的成就感。最后,为农民创造成为产业工人的机会,使农民的各项综合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啦,进而对其居住环境等进行改造,这样全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展开。

五、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的建议

新型农民培育是一项国计民生工程,任重道远;在培育过程中,我们应牢记“依科技创新、抓产业转化,盘农村资源、创农业品牌,建合作组织,拓都市市场,带农民致富”宗旨,以发展科技农业为依托,以促进产业转化和农业成果推广为中心,大力发展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链;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提高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对接都市市场,深挖乡城产销合作潜力,从而实现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一、依科技创新、抓产业转化。

新型农民应适时调整思路,解放思想,由原来的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过渡,对传统农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进入到科技创新发展阶段,逐步由传统农业格局向科技创新型农业转换,促使国家整个行业结构发展均衡。

依靠科技着力提高单产和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合作化,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粮食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完善“谁种粮谁受益”补助机制。

(二)、盘城乡资源、创农业品牌。

一、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要素相互融合。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发展适应农村需要的金融组织及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努力满足农民信贷需求,同时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三、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鼓励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稳步推进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向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借鉴重庆、成都等地的经验,建立市、县、乡三级联网的城乡一体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探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水利资源经营权等开展租赁、出售、转让、抵押质押等资本化形式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大力总结推广常宁、耒阳两市以林

权抵押贷款的经验,扩大订单农业、农房、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试点,最大限度地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四、大力发展新型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项目,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扶持一大批国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变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让农民有更多的就地就业机会,分流部分流动人口,从而形成全民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建合作组织,拓都市市场,带农民致富。

一、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抵御自然和市场的风险。合作组织从政策上引导,从投入上支持、从用地上优先,从制度上规范;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扶持与规范并举,通过政策激励、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和经营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开展农产品节会展示和生产与销售对接活动,积极推进农超、农企、农校对接,有效推广“包工包料”、“包产包销”、“地头到餐桌”等产销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防范价格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收入。

第三篇: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一个学期的经典文化选读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论语》《大学》等经典篇目的内容,其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论语》中有关孝文化的内容。我曾看过这样一份调查:调查当今居民家庭成员隔代人之间的表情及脸色变化,结果是91%的老人见到儿孙时表情愉悦面带微笑,而儿孙见到长辈时只有13%能笑脸相迎。虽然这些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子日: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见,孔子几千年前倡导的孝,在如今不但没有做到,甚至“色难”的情况还有加重的趋势!因此,要在如今的教育中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让人们重新拾起对父母的孝心!

一、《论语》中孝文化的内涵

《论语》中的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要求子女应对父母尽到尊敬、关爱、养老送终的义务。《论语》中提及孝的观点有十几条贯穿于始终,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孝的内容及如何行孝的问题。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根本。《论语》学而篇中有子日: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强调的是入世说,就是要教会人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的原则,那么,他是从哪里教起的呢?就是从教会人们进校开始,因为,连对自己最亲的人都做不到仁,再多谈对社会的仁显然是空谈,老吾老才能以及人之老啊!

其次,“孝”在《论语》中还是“爱”的诠释,所谓子女对父母的爱应该是要关怀体贴和温暖父母。子女如果只是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么就是孔子说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见,我们子女对于父母的孝不光要不光体现在物质关心上,更要体现在精神关心上。《论语》中的孝强调的是论心不论迹。 《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日: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意思是,为人子女对于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这一方面使自己为父母町以高寿感到高兴,而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父母比一日的衰老而内心有所恐惧。老人不同于孩子,他们的昨天都给了我们,他们的明天已经不长了,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时间与感情,要全方位地去关爱我们的父母,只有这样, 我们才会在走到人生的最后一程时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对父母尽孝道而后悔。

然后,是与孝相连的往往还有一个“顺”字。《论语》中对“孝”也是包括“顺”的内容的。所谓“顺”意指子女要尽量做到不触犯和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可能的顺承父母,当然孝也不是无原则的顺从。《论语·里仁篇》记载,子曰:“事父母儿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意思是,在侍奉父母时如果认为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为人子女可以劝说,但是在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委婉,万不可粗暴无礼。即使是反复劝说无效时,子女也应该保持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由不违礼。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几十年的年龄差距,对于事物的认识难免会有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因为其阅历的丰富往往会有比我们更深刻的看法,所以我们还是要听的,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然,同样是因为这几十年的差距,我们的父母难免会有一些过时的看法,这时候我们就要尽量温和地去劝谏他们了。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孝敬父母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为了教育和影响下一代子女,推广开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子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描述了孔子对宰守丧三年怀疑的不满,孔子认为,人生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怀着感恩和怀念之心守丧三年是情理之中也是本性使然,宰我的事功主义的生命气质当然不能使孔子满意,宰我的孝心也令孔子质疑。“事死如事生”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无不体现着孔子对父母之恩如何报答。对父母之恩如何继承和延续的思考,只有诚心的,发自内心的孝心

才能生前让父母舒心安然,死后让后代子女效仿和继承,从而达到自身品德厚实,工作尽心尽力,家庭和睦团结的良好风气。

二、论语中的“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似乎越来越淡了,连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例外。这些用父母的血汗钱接受高等教育的学子们,不懂得体谅父母,不知道珍惜,不懂得何为责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怪罪这些大学生。现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让一些比较自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潜入了一些大学生的脑中;一些功利化的行事方法过早地进入学子的视野;当今应试教育对道德教育的忽视„„当然,现在再多去深究原因也是徒劳,当代新儒家曾昭旭先生说:“孝,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的初意虽然只是善待父母,但到后来,却成为育艺的总会,并含有宗教与道德意义,乃至说中国的正统文化亦不为过。”所以让我们看看,《论语》对我们现在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写道,子日: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更明确的说明了“孝”是一切“德”的本,是所有教化产生的始端。“百善孝为先” 证明了“孝”是儒家圣贤们期望达到理想社会的思想教化点和出发点。。古人把孝道即敬老、爱老、养老列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出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而在当今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的时代背景下,孝对于社会的和谐更是意义非凡。一个人只有对父母怀有一颗知恩报恩之心,才能进一步把这份爱心扩展到周边的所有人。试想一个连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能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所以圣人提倡以孝治国,以孝治国必定得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孔子曰: “入则孝,出则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社会文明如何发达,这种美德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因此,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民族名副其实地担起世界文明古国之名!

最后,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以现在的国情来看,孝道是形成现代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即为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事亲行孝,是做人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古代的孔孟儒学提倡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还是一种社会行为,行孝者是一种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的表现。孔子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立于后世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并扬名后世,必须首先在家庭内部力行孝道以培养出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即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否则, “立于后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核心即为孝道。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我看来,在经典文化选读课上,除了那些传统的文化典籍知识,我们学到更多的是一些文化传统,是一些道德传统,这是我们逐渐丢失的东西,也是这门课教会我们寻回的东西,我想这就是这门课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

第四篇:坚守诚信的现实意义

人可以粗陋,可以清贫,可以平凡,但是不可以欺诈! 海涅 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因此,做人一定要坚守这样一个信念:诚实守信。诚信,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要求。参天大树挺拔耸立,靠的是深扎大地的根默默的支撑;凌云高楼气势撼人,来自厚重坚硬的基石无语的支撑;那么,人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起无比睿智的人生 呢?那就是诚信!坚守诚信,就是坚守气节和操守;坚守诚信,就是坚守做人的 根本;坚守诚信,就是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守住成功、赢在未来。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想先谈谈大学生坚守诚信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和人才,诚信问题尤为重要,因为这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价值体现和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恪守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大学生在校学习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性的过程,最终我们还是要走入社会,走入市场。在将来的求职中,诚信将成为用人单位对求职着的素质要求,诚信必将成为大学生的安生立命之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做诚信规范的力行者。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来要求全体公民,在全社会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学生,更应该身体力行,领文明之先风,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等失信行为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也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考试作弊危害的不仅是作弊者本人,它使所有学生都面临道德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对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的理解和宽容,也就是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淡然和认同,自己也就不知不觉加入其中,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造成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社会把大学生一贯视为高素质人群,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关心。但是由于考试作弊的屡禁不止,欠贷不还等现角的频频出现,使得社会对大学生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工商银行镇江市分行邱处长不无痛心地说:“我们不得不认为大学生出现了诚信危机。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他们的信任度,„„”并希望找到有效的制约措施,规避风险,确保银行利益不受损。可见,由诚实、守信方面出问题而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导致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不仅在量的方面大幅减少,在质的方面也大幅下降,会使信任危机强化为社会危机,直到社会系统的崩溃。

在今天市场经济环境下提到诚信问题我们不得不说说现代企业,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对客户履行交易时的承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诚信,不仅是社会和广大用户对企业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首要条件和立足之本。企业拥有诚信,标志着企业的 成熟与发展,也是企业和企业家人格力量的表现。因此,诚信对企业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 的意义。 其一,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如果一个企业对内对外都讲信用,就会赢得 创业和发展的机遇。 企业内部真诚相待, 能够形成强烈的凝聚力,企业对外诚实守信,就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人们就会愿意与之打交道、 谈生意。 反之, 企业如果不守信用.不讲信誉,践踏道德,就会造成内部人心涣散,外部恶名远扬,终 究会轰然倒地。去年臭名昭著的“三鹿奶粉事件”无疑是这一点的铁的证明。它所造成 的社会危害和人的信任危机尤其严重, 它的垮台也是给其它企业敲响的一个强有力的警 钟。 其二,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企业竞争,既要比拼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又要比拼 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这些,除了外在的表现以外,更重要的是内部蕴含的信誉。同样的 产品,质量、价格、服务不相上下,但名牌企业生产的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时即便 是价格高一些,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这就是信誉、口碑在起作用。这是任何一个消费 者都能亲身体会的。 换句话说, 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或处于领先地 位,就要在商品质量、价格、管理、服务方面坚持信用至上。其三,诚信是企业交易安全的保证。现代社会的经济关系较之以往更为复杂:生产 技术快速提高.协作范围日益扩展,交换数量迅猛增长,交换手段不断改进,交换风险 急剧加大。 要求交易主体以更为真实守信的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参与到实践中去。 因此, 企业诚信地履行交换义务,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其三,诚信是中国市场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通行证” 。我们已跨入世贸组织的大 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要求企业必须按世贸规则办事。另外重要的是由于 我们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竞争力相比普遍较低, 这样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 更要诚实守信,一心一意做好生产发展。否则,很难参与国际贸易往来,甚至很有可能 会在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下悄然零落。 我们看到,随着我国正式加入 WTO,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也随之不断提升,共同的 认识是:国无德不强,诚信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也是拓宽市场大门的钥匙,诚信是 顾客心中的天秤,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也是进入名牌行业的准入证。有了诚信,企业 就有力量,就有巨大的吸引力、竞争力。有了诚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所 以,我们说:诚信是一种美德,诚信是一种法律制度,诚信是一种行为方式,诚信是一 种最大的效益。诚信对企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忘不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千年古训;忘不 了李白《侠客行》的名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更忘不了国学大师季羡 林教授,为了一句承诺竟在寒风中站立一整天,替大学生看守行李„„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未缺失。

第五篇: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突出价值自强不息

孔子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年轻时,他好学上进,不断进德修业。 他的政治思想形成后,便为实现自己的主张孜孜以求。 孔子向往三代圣王之治,希望王道大行,实现仁政德治。

孔子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对社会历史与现实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可他依然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懈奋斗。

他希望教化社会人心,讲究仁爱,遵守秩序,并为之四处奔走,到处碰壁亦信念不改,甚至“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心目中有一片圣洁的天地,这就是要实现天下为公、讲信修睦、谋逆不兴、盗贼不作的大同社会。

孔子晚年喜爱《周易》,《易传》中多次提及的“刚健”、“有为”,《象辞》所说的“自强不息”,其实正是孔子生命主题的写照。 与时俱进

孔子执着于自己的政治追求,但他绝不是愚顽不化的人。

人们误解《礼运》篇,以为孔子向往的大同社会是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时代”,其实,认真对读《孔子家语》与《礼记》的该篇,就会发现孔子所言是指“三代明王”时期。 孔子思想的显著特征是主张“时变”,主张在变化的时势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大学》引述古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则有:“生生之谓易”以及“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发展观念。 《论语》、《中庸》、《易传》中都记有孔子的相关论述,而《周易》中所说的“与时偕行”,最为准确地表述了孔子的这一思想。 天人和谐

孔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表现在他的天、地、人“三才”一贯思想上。 在《易传》中,天、地、人被看成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 《贲彖传》日:“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自然并列,就应和谐相处,由此形成了儒家“天人相通”、“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观念。

孔子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抗拒,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言行中包含有丰富的天人和谐等生态意识,认为人应当自觉认识与遵守自然规律。 《论语述而》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家语五帝德》记孔子说:“治民以顺天地之纪”、“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养财以任地”、“履时以象天”、“春夏秋冬育护天下”之类,都包含有注重生态平衡,遵从自然规律的意义。

二、孔子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意义教育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科技发展将会突飞猛进,这取决于四个有利因素:经济实力的强大、决策者的决心、大量的青年人才、良好的传统。 在传统方面,杨振宁极为看重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方面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孔子非常重视教育,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重视实践、学仕结合„„其中的一些观点看来更显卓越。

比如,他的富民而教的主张,几乎就是我国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以实现“科教兴国”政策的古代版本。 再如,在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教育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是最重要的内容,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则普遍被忽视,其结果是人的工具化、物化,一孔子德才兼备、德智并重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补其偏。 经济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强调高效率、标准化。

在这种体制下,人只被视为整个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一道工序,或只是庞大而复杂的制造金钱的机器上的一个零件,他的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真诚全面的关心。 与此相反,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实实在在地爱人、关心人,而不仅仅是利用人、控制人。

这就使得生产者在企业中有一种“家”的归属感,企业的对内凝聚力、对外竞争力也由于生产者对“家”的忠诚奉献得以增强。

用一位日本企业巨子的话说,儒家的管理模式就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持《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在“儒商”身上表现得最为全面。

其博施济众、依群利己的经营宗旨,以人为本、仁民爱物的经营原则,以义取利、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好学重教、以智经商的经营特色,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营方法。 ——这一切无不是孔子思想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 政治

当今世界有两大显著趋势,其一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人们被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一个“地球村”中,其二是某些民族、国家间的冲突和矛盾似乎在朝着扩大、加剧的方向发展,帝国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幽魂仍在四处游荡。

在未来的世界中,各国应当遵循怎样的政治伦理,才能使我们这个星球平安无事?1988年,世界三分之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充满仁爱精神的“忠恕”之道应当是当今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中心价值。 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应当是克服“西方中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实现文化多元存在、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共同繁荣的基本法则。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应成为歧视和强权的现实借口,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不足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一元宿命。

唯有彻底摒弃满怀恶意的达尔文主义的西方政治思维,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世界政治生活中的最低共识,用孔子一样对他人充满善意的目光去看待其他的国家和民族,庶几人类可以实现“有道”的大同社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 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是巾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着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其中庸思想、仁学体系、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仁义之德为和谐之基

“和”是儒家哲学ltl煎要的思想范畴之一。予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子路》。这充分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点具有差异性 ,不能完全求得一致,但仍然可以在和谐的前提下,携手并进,};结起来一起做事。“和”的思想元沦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能起着秋极作用,要达到“和”的理想境界 ,儒者讲“仁、义、礼、智、信”,其 “仁”与“义”的思想观念在创建和谐社会 Il要起列撼础性作用。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 人也。”《论语 ·颜渊》儒家仁学思想中的“爱人”把握_r一个最 本的价值要索 ,这就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质性基础,其实质就是“修己”与“克已”。在儒者看来,见“爱人”无所谓“和谐”;爱人,就要处处为他人着想,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 , 欲达而达人”作为处事做人的准则。予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 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 ·里仁》)

2.“仁则荣,不仁则辱”是儒家哲学中世人的荣辱观,不仅是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而也是社会对个人的基本要求。子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沧语 ·灵公》)意为,一个力求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最引以为恨的,就是直到死去,三的 予还不能被世人所传颂。这关键就在于一个人应去追寻什么样的荣誉。儒家思恕要求人们应该有荣誉心、所谢:“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无耻矣 ;不知有耻,为国家大耻。士荣在于施仁,士辱在于施不仁。”(龚 自珍《明良论二》)“仁则荣,不仁则辱”充分概括了儒家荣辱思想的精神实质。这种观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平衡人生价值,调剂生命意义同样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二 )“非义不居”

“非义不居”是儒家思想实践精神的代表,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对形成融洽和睦的人际关 系、人物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儒家哲学思想认为,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皆起源于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矛盾。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儒者们提出重义轻利、崇义贬利、以义代利的“非义不居”思想。

义与利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轻重取舍在人的生命过程 1|对人生的发腰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儒学更强调义的获取,强调义所赋予生命存在的道德意义。予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与利提高到做人的道德境界上来,一个有德行、道德境界高尚的人知道的应该是“义”,而 一个无德行道德境界低的人知道的只足“利”。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含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儒学所推崇的人生境界观和道德境界。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 ,儒学倡导“舍生取义”,它也并不在于要求人们完全放弃利而只顾义。只是说明,当义利发生矛盾激化时,人的行为要去追逐义而放弃 自己的私利。正所谓:“圣人于利,不能全不较论,但不至防义耳。”(《二程论 ·河南程氏外书》) 有高尚德性的人,不足不讨’较利害得失的,只是尽力不做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而已,也正所谓: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种理论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操作。儒家“非义不居”的思想 ,为我们构建不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道德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三、礼乐文化的辅助作用

仁学中的“爱人”思想也表述一种最基本的实践主义精神,它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与否,是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孟子日:“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孟子 ·梁惠王下》)所以弃“礼”而只讲“仁”,肯定无法建构和谐社会。所谓“礼”,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条规和人类生活准则。也就是说,礼的社会功能在于调节人与人之 问的关系 ,使之 和谐正如孔子所说:“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有‘r以礼节之的和,才算真和,才能说得上“和为贵”《论语 ·学而》。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 ,它以“礼”与“乐”的相互支撑来追求和谐的统一,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本质是“序”,“乐”的本质是 “和”。“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放群物皆别”(《礼记 ·乐记》)。“和”,意味着和合 、和谐;“序”意味着等级、秩序。和谐与秩序是对立统一的。世间没有无序而又和谐的状态 ,也没有不和谐而有序的事物。“礼”规定了家庭、社会、国家巾必须遵守的行 为规范以及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法律和伦理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可以用来治理国家 ,提供给社会生活稳定的发展秩序。“乐”是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的总括,是声音、情感、动作的和谐统一,可以抒发情感,调节性情,感化人的心灵。“乐也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乐记》)。所以儒家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是以一个和谐社会状态为根本指导原则的。而社会和谐的核心问题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十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和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爱之心,忠恕之道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但人际和谐还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如果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就必然会产生组织或社会内部的相互对抗 ,人际之间的和谐就会受到破坏。因此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官与天地同节”(《礼记 ·乐记》)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就是“公”与“私”的关系。儒家认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要三为一体,通过人人“兼善天下”来实现“天下为公”,保障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中庸思想为和谐之准则

中庸思想儒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庸”即“用”,“中庸”即“用巾”,就是按“1l1”的标准去做,中庸不是折,也不是 中立 ,而是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准则。根据这个准则处世做人,就可以做得完美,恰到好处,是一种“巾正” 的象征,而“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巾庸之道”是一种追求内在的、实质性的平衡行为准则,一种勿过勿不及的状态。“中”与“和”有着密切关系,东汉郑玄对“中庸 ”解释为 :“名日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 也。”“巾和”一词的含义为按“巾”的标准去做事就会达到一种“和”(和谐)的状态,和谐状态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也可以说,“中和”是一种至善至荚的理想化状态。

《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达到“中和”,不仅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而且也实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 ,这正是众多儒者梦寐以求的为政之最高境界。《礼记 ·礼运》中“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这是对“大同”社会状态的描述 ,也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社会。正如孔子所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明鲜久矣。”《论语·雍也》。

中庸准则可以运用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思想言行等各个方面,在为君治国方面“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 ·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中,“正”乃思想行为端正,为人处事必求合乎“义”。在经济上,必须“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 尧曰》。坚决反对“放于利而行”《论语 ·里仁》。在文化教育方面,必须要做到“学而不思则 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中庸准则要求个人在履行道德职责时“无过无不及”,一旦过了应有的度 ,就会使原有的道德要求变质,所谓物极必反。掌握中庸准则,个人必须崇德徙义,但也必须兼德。所谓兼德,就是不偏于一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恕都不是孤立的,它们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互相依存、交叉、互补。所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中庸准则在树立个人的行为规范 ,和道德标准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总的来说 ,它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和谐社会,以“中庸 ”为方法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在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生命系统中,儒者所倡导“仁民爱物”、“民胞 物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以礼乐之文化修仁义之德性,正如明朝王阳明所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其与天地万物一也”(《王阳明全集 ·大学问》)。

上一篇:免费餐饮服务规章制度下一篇:门店销售人员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