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2024-05-05

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精选6篇)

篇1: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一、背景及目的

环保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统筹公众参与、建立全民行动体系、协助政府改善人居环境、服务环保公益事业、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民素质、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广东省环保志愿服务在服务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建设上与社会发展需求、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环境保护部《关于培育引导环保社会组织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环保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六部委发布的《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视察省环保厅的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公众弘扬环保公益精神、参加志愿服务、促进生态文明、推动节能减排、服务我省环保中心工作中,特成立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

二、组织架构

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由广东省内有志于参加环境保护志 愿服务活动的个人和组织构成,分省、市、县(区)三级组建,统一名称和标志,但接受广东省环保厅的统一管理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指导委员会业务指导。省环保厅组建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下称“总队”),总队可直接招募志愿者;各市、县(区)环保主管部门分别组建XX市、县(区)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支队,负责当地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的日常管理,可独立在当地开展环保志愿工作;鼓励省内其他各级各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根据自身需要也可组建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分队,但须纳入总队或同一级环保部门组建的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支队统一管理。

为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活动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拟成立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总队领导机构,组成人员如下:

总队顾问:陈坚、李清、袁征(是否增加邀请团省委领导和相关高校专家担任)

总队长:黄文沐副厅长

支队长:23名(拟由省厅宣教处处长、21个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环保系统相应领导担任)

总队下设秘书处(拟由省厅宣教处牵头组织,成员由各地宣教处、科组成,负责总队的组织协调,制定工作计划及组织实施)、培训及活动策划部(拟由省宣教中心牵头组织,成员为各地宣教中心主任,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培训、考核登记及重大活动策划及新闻宣传等工作)、会员注册登记部(拟由省环境信息中心牵头,成员为各地 环境信息中心主任,负责志愿者登记注册)。

总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成员由广东省环保厅宣教交流处、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者指导委员会相关人员担任。总队办公室负责省级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的日常管理、培训,协调以及指导各地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开展工作。

办公室主任:钟秉照

办公室副主任:张国强、周观明

办公室成员:罗佳、陈彦鸿、闫怀强、吴彤、李汉龙、王波、张晓芒

总队办公室分培训及活动策划部和会员登记及保障部。培训及活动策划部拟由宣教中心牵头,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培训、考核登记及重大活动策划及新闻宣传等工作等)。

会员登记及保障部拟由省环境保护基金会牵头,负责志愿者登记注册及活动的后勤及经费保障。

三、主要职责

1、对公众义务宣讲国家和我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理念。

2、开展环保技术服务、环保下乡等志愿活动。

3、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提供环保知识与技术咨询。

4、利用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环境友好企业等平台,开展环境教育。

5、参与环保社会监督,推动环保自觉行动。

6、开展其他有关的环保志愿服务,在公众中弘扬环境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7、参与国内外环保志愿者交流活动。

四、吸纳对象和管理激励措施

1、队员或组织申请。加入环保志愿服务队的个人和组织,须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众网志愿服务网进行实名注册登记,参加全省环保志愿者的统一行动。各地级以上市和顺德区负责本辖区的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开展网上实名登记工作。

2、全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队员一经申请、登记注册成功后,便纳入总队办公室统一管理,配发统一的志愿服务队统一标识。参加相关志愿活动时,必须佩带统一标识。

3、志愿服务队每年将定期对队员进行培训,并开展对外交流和活动,以提升队员的志愿服务水平、丰富知识。

4、鼓励和表彰优秀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员,建立环境保护志愿者激励机制。总队建立环保志愿者服务时长统计和绩效评价等制度,作为表彰环保志愿者的依据。每个队员每年志愿服务时长将登记在志愿服务系统上。对服务时间长、表现突出、社会评价高的优秀环保志愿者,由总队和各支队联合新闻单位进行表彰,并颁发相关环保志愿者荣誉证书。每年根据环保志愿者服务时长和服务业绩开展“星级” 环保志愿者评选活动,由省环保厅授予相关星级环保志愿者称号,颁发“XX星级环保志愿者证书”,并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其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环保工作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五、权利与义务及退出机制

(一)队员的权利

1、有依法参加本队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的权利;

2、有对本队工作有建议、批评和监督的权利;

3、有向本队推荐队员的权利;

4、有请求本队维护合法权益的权利;

5、有参加各级环保组织、志愿者组织提供的培训和表彰的权利;

6、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的其它权利。

(二)队员的义务

1、遵守本队章程,执行本队决议;

2、参加本队组织的志愿活动,完成本队委托的任务;

3、向本队报告活动情况;

4、维护本队声誉及合法权益;

5、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义务。

(三)、退出机制

已经入队的环保志愿者或环保志愿组织可以自愿退出,退出者在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公众网志愿服务网注销即可。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总队有权取消其环境保护志愿服务者资格。

1、违反服务单位的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

2、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服务对象或者第三人受损害的;

3、以环保志愿者或者服务单位的名义组织或者参与违反环保志愿者服务原则的活动,并损害了服务单位声誉的;

4、环保志愿者在开展服务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的。

六、经费来源

1、依托广东省环保基金会成立环境宣传教育专项基金,并与广东省环保宣教中心共同管理向社会各界募集。

2、在省及各地环保专项经费中申请列支部分活动经费。

3、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4、除政府资助外,引导吸纳企业、社会团体赞助对环保志愿服务队伍进行资助或捐赠。

5、其他合法收入。

篇2: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促进和规范志愿服务工作,保障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是指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行为。

本条例所称志愿服务组织,是指依法登记注册,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及其分支机构、团体会员。

本条例所称志愿者,是指在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或者参加志愿服务组织临时招募,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体能、时间等,从事志愿服务的个人。

第四条 省、市、县(市、区)设立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成员单位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及其相关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志愿服务的指导和保障工作。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共青团组织。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社会发展规划,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六条 倡导和鼓励单位、个人宣传志愿精神,尊重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第七条 每年 月 日为山东省志愿者日。

第二章 志愿服务组织

第八条 省、市、县(市、区)成立区域性志愿服务组织,名称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协会应当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依法登记成立。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居(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根据需要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可以申请加入志愿者协会,成为其分支机构或者团体会员。

第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

(二)招募、登记、培训、管理、考核、表彰志愿者;

(三)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活动;

(四)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制定志愿服务评价制度;

(五)筹集、使用和管理志愿服务活动资金、物资;

(六)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七)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志愿服务应当统一志愿服务标识,实行注册志愿者登记制度。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由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制定。

第十一条 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志愿者,应当公布与志愿服务项目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告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第三章 志愿者

第十二条 志愿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参加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志愿服务活动,但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或者由监护人陪同。

第十三条 志愿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志愿服务的相关信息;

(二)获得志愿服务必需的条件和保障;

(三)获得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对志愿服务活动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自身需要他人帮助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六)志愿者的个人信息未经志愿者本人同意不得公开;

(七)退出志愿服务组织;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十四条 志愿者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规定;

(二)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并完成志愿服务活动;

(三)参加志愿服务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四)按照规定佩戴和使用志愿服务标识;

(五)维护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六)不得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报酬;

(七)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保守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获悉的隐私、秘密或者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不得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八)法律、法规及志愿服务组织章程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四章 志愿服务

第十五条 提倡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和社区、大型社会活动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倡为残疾人、未成年人、老

年人、失业人员和其他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个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十六条 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根据平等、自愿的原则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行指派志愿服务组织提供服务,不得强迫他人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第十七条 志愿服务组织为志愿者安排志愿服务活动,应当与志愿者的年龄、身体等条件相适应,与志愿服务项目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相适应,并事先征求志愿者意见。

志愿服务组织应当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其服务范围和联系方式。

第十八条 需要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向志愿服务组织提出申请,按照志愿服务组织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并告知与志愿服务有关的真实、准确、完整信息和潜在的风险。志愿服务组织应当及时对是否提供服务给予答复。

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根据志愿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直接提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开展高风险或者涉外的志愿服务以及为大型社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之间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开展其他志愿服务,一方要求签订书面协议的,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第十九条 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应当根据服务项目需要,对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必要的专项服务培训,办理相应的人身保险,并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安全、卫生保障。

第二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营利性活动、违背社会公德以及与志愿服务无关的活动。

第五章 保障和激励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等保障。

第二十二条 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财政支持;

(二)社会捐赠、资助;

(三)其他合法来源。

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应当公开,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捐赠者、资助者、志愿者和社会的监督。

志愿服务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

第二十三条 鼓励组织、个人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捐赠、资助。捐赠、资助的财产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资助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捐赠者和资助者依法享受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第二十四条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招考公务员或者招聘人员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志愿服务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第二十五条 教育部门、学校和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将培养青少年志愿服务意识、志愿服务能力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并将青少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高等学校和中学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其纳入社会实践或者综合实践活动,并建立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第二十六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鼓励本单位、本系统的人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未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个人自愿、无偿地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可以与受助者约定服务内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二十七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以及对志愿服务有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提供志愿服务的组织、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发生争议的,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利用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或者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的名义、志愿服务标识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营利性活动的,由民政、工商行政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侵占、私分、挪用志愿服务经费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到省外、境外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国家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篇3: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日前,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修订草案)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我国互联网管理的基础性法规, 现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2000年发布实施的。10多年来,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 现行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在许多方面已不适应。

此次修订的草案确立了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公安机关为主的互联网监管体系, 明确了论坛、微博客等服务的许可制度, 规范了办网站的准入条件, 强化了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安全管理责任, 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用户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作出了规定, 规范了政府部门监管行为等。

篇4: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大多数朋友看到这个办法时的感觉大多如此,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办法中的规定,不难发现,办法所规定的操作细节还是很粗糙,有些地方甚至不利于公众的参与,因此,借着环保总局面向社会征求意见的机会,也表达一下我们的看法。

1 摆脱尴尬,为民众而立法

国家环保总局是一个部级单位,它做出的规范性文件未经过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的通过,只能叫部门规章,这次环保总局所制定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在法律效力上是低于法律与条例的。虽然本办法在法制上设定一个空间是有限的,也缺乏足够的强制力,在实践层面的作为有一定限制,但也不是毫无作为的办法。环保总局如果采取务实积极的态度,从环保总局部门规章的角度促进立法上的完善,同样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效用。

同时正因为这个办法的尴尬地位,因此在整个办法中,大量的条款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等上位法及同级别的规章,无法做出更大的突破。

甚至,也有专家指出,本办法中部分操作细节的规定,甚至并不是最佳的方案。比如对于听证会,现在并不要求法律有什么更新的推进,而是做到已有的规定,有研究机构汇集了我们国家近百个关于听证的制度,发现中央部委和省制定的比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规定更差一些。

但是,本办法的最大亮点,在于专门的规定了对于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虽然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但是如何促进民众在实践中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每一个角落,需要制度性的保障。

正因为此,自然之友也愿意在本办法的制定过程中尽到每一位公民的责任,积极参与办法的修改完善。

2 立法的理念需要得到贯彻

任何法律法规的制定,都是针对实践中的特定需求,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否则就只能是一纸空文。对于本办法,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在理念和纸面上确保公民的公众参与权利,同时更需要这样一个办法能够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保障公众参与的顺利实施。

因此,本办法中和自然之友有三个立法理念不谋而合。我们认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权利救济原则,权力制衡原则贯穿本法始终,同时落实这三条原则也是保证此办法的可操作性,促进此法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是灵魂。公开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只有充分的透明公开,才能保证参与其中的每一方与尚未参与其中的每一方都能够清晰观察到每一步的进展,打消一些不必要的疑虑与不信任。

权利救济原则是根本。办法中规定的所有权利都需要有相应的救济机制,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权利。在本办法中,已经有了部分确保公众能够充分参与的权利保障办法,但是在实践中,这些保障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国内外的经验,我们认为,对于权利的救济机制还需要更加明晰明确,使其在实践中能够切实的为公众参与服务。因此,针对本办法,引入我国的《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非常的有必要。

权力制衡原则是基础。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无论是建设方还是因为建设而可能受到影响的公众是平等的主体,促进两者对话的第三方机构也应当是平等的主体关系,既然在公众参与中所有方均为平等的主体关系,那么所有方的权力应当均衡。我们相信,只有在一个多方平等的对话平台上所做出来的最终决议,才是所有方都满意并且主动接受的决议。

3 细节不容忽视

没有一个正确明晰的理念作为主心骨,办法如同没有方向的列车;但是如果仅有完善的理念,但是没有可靠的细节作为保障,办法在实施中很难达到其预先设计的功效,甚至可能寸步难行。

本办法中第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编制机关、受委托单位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征求公众意见,应当按照公开性、平等性、广泛性、代表性的原则,考虑职业、地域、专业知识背景、表达能力、受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和个人。

倘若将选择表达意见方的权力交给接受意见方,充分考虑到可能的利益倾向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公正,我们更愿意相信公众的智慧,他们更有权利选择谁将在被征求意见的过程中代表其发言。我们相信,只有经过公众合法授权的发言者,才能充分代表公众的声音。

操作中的细节,很容易因为疏忽而遗漏。比如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的,应当按照简单、通俗、明确、易懂的原则设计调查内容,避免设计可能对公众产生明确诱导的问题。

这里就忽略了我国的国情,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习惯于使用自己的语言,而对于汉语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制定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会有多种语言的问题。同时,反映到本办法中,就应当明确规定,调查问卷在少数民族地区需要采用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双语问卷。这也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与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护。

4 如何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同样贯彻公共参与

在制定完善本办法的过程中,环保总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邀请社会各界针对本办法提出建议。这一举动得到了环保界的普遍响应,相当多团体和个人积极针对本办法提出建议,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或许仍然会提出疑问。

有律师朋友提出,对于这样一份重量的文件的出台,仅仅听取搜集公众的意见是不够的。在制定本办法的过程中,环保总局应当召开全国范围内的听证会,通过听证会的形式来更加广泛的吸取民间的观点和建议。

这样一个想法,很有创意。在所有的公众参与方式中,听证会属于最高级别的方式,同样也是公众参与最有效的方式,因此,针对本办法的修改完善,采用听证会的形式,既可以充分的听取民意,同时在实践上又一次地开风气之先,对公众也是一次学习参与的教育活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们也希望,环保总局在完善本办法的过程中,能够采用听证会的模式。

篇5: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山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草案)》,已经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现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意见和建议请直接寄送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院前街1号珍珠泉院内;邮编:250011;传真:0531—86098762;邮箱:sdrdfgw@126.com)或者登录山东人大立法网()通过“公民信箱”或者“立法沟通”栏目反馈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12年8月15日。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好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或者特定义务的人员,勇于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第三条 对本省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

对本省行政区域外见义勇为的本省公民的奖励和保护,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实行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抚恤优待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加强见义勇为法律、法规的宣传,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并组织实施本条例。

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司法行政、工商、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对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的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团体,应当支持、帮助见义勇为人员主张和实现其合法权益。

依法设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协会,应当协助人民政府、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做好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工作。

第六条 全社会应当尊重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支持见义勇为行为;鼓励单位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捐赠或者捐助。

对支持见义勇为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七条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类媒体应当积极宣传报道见义勇为先进事迹。第二章 确 认

第八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

(一)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二)同侵害国家、集体财产或者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三)在发生自然灾害或者事故灾难时,救人、抢险、救灾的;

(四)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其他行为。

第九条 行为人或者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单位和其他人员可以向行为发生地的县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举荐确认见义勇为。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提出;情况复杂的,不超过两年。

没有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协会可以会同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后予以确认。

第十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收到申请、举荐后,应当及时组织协调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等有关部门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

对申请、举荐进行调查核实时,见义勇为的受益人、见证人和有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如实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民政部门的证明材料,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下列证明材料,经调查核实,也可以作为确认见义勇为的依据:

(一)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证明材料;

(二)受益人的证明材料;

(三)其他了解情况的单位和个人的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自收到申请、举荐之日起六十日内,可以根据情况会同见义勇为基金会或者见义勇为协会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依法评审确认。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的,除安全或者其他需要保密的原因,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名单和主要事迹向社会公示,对公示期届满无异议的,予以确认,并颁发见义勇为证书;对拟不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书面通知申请人、举荐人并说明理由。

因证明材料不足未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申请人、举荐人在补齐证明材料后,可以重新向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提出申请、举荐。

第十三条 申请人、举荐人在收到不予确认的书面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对不予确认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请再次确认。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自收到再次确认申请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组织重新评审并书面通知申请人、举荐人。

第三章 奖 励

第十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包括:

(一)授予荣誉称号;

(二)颁发奖金;

(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奖励。见义勇为人员符合其他奖励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和奖励可以累计享受。

第十五条 对事迹特别突出,在全省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经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推荐,由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见义勇为英雄”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享受省级劳动模范或者先进工作者待遇。

对事迹突出,在全省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由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会同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山东省见义勇为模范”称号,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见义勇为人员,授予相应称号,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

对见义勇为群体的表彰和奖励,依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需要由上一级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向上一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

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以及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可以依照本条例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

第十八条 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但是,见义勇为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第四章 保 护

第十九条 获得见义勇为相应称号的人员,有关部门应当在入学、就业、入伍、住房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应当依法采取措施予以保护;对恐吓、侮辱、殴打、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十一条 见义勇为人员负伤、致残、死亡的,其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等,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没有加害人、责任人,或者不能确定加害人、责任人以及加害人、责任人无力支付的,按照下列方式支付:

(一)见义勇为人员符合社会保险法律、行政法规,享受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待遇的,由用人单位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支付;

(二)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按照规定从公费医疗经费中支付;

(三)见义勇为的受益人应当在受益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四)见义勇为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应当给予补助;

(五)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或者工作单位无力支付或者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从见义勇为基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六)情况特殊确有实际困难仍需救助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见义勇为人员遭受财产损失的,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依法赔偿,受益人应当在受益范围内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致伤的人员,在国家规定的治疗期内,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应当视为正常出勤,原享有的劳动报酬等待遇不变。

因见义勇为伤残不能适应原工作岗位的人员,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其工作岗位,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三条 对有关部门和个人送治的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抢救,对急危重症的优先救治,不得拒绝、推诿或者拖延。

因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

鼓励医疗机构减收或者免收见义勇为人员救治期间的医疗和康复费用。

第二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人民法院受理见义勇为引起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申请司法救助的应当准予免交诉讼费用;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应当裁定先予执行。

第二十五条 对见义勇为死亡人员,被评定为烈士或者经有关部门认定为因公(工)牺牲(死亡)的,本人及其近亲属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关待遇;未被评定为烈士或者认定为因公(工)牺牲(死亡)的其他人员,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十倍加四十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对其近亲属发放一次性补助金。

致孤人员和致孤儿童,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相关权益保护待遇。

第二十六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的人员,符合残疾人标准的,由残疾人联合会核发残疾人证,享受残疾人优惠待遇;符合《工伤保险条例》和《伤残抚恤管理办法》规定范围和条件的,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七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直系亲属的劳动就业,由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等服务,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参加技能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就业困难的按照规定由公益性岗位妥善安置。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生前扶养的直系亲属、见义勇为致残人员及其扶养的直系亲属,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助。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近亲属或者见义勇为致残人员从事个人经营活动的,工商、税务、卫生等部门应当依法减收或者免收有关费用。

第二十八条 见义勇为人员无工作单位、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符合低保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条件的,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救助。见义勇为人员在申请低保待遇时,其获得的政府抚恤金、补助金,按照有关规定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五章 经 费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款项作为见义勇为奖励资助资金,用于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基金来源包括: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资助;

(二)社会捐赠;

(三)投资收益;

(四)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三十一条 见义勇为基金用于下列事项: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确认、表彰、奖励、慰问;

(二)见义勇为牺牲人员近亲属的抚恤;

(三)见义勇为人员的补助、救助;

(四)见义勇为事迹的宣传;

(五)依法应当支付的其他费用。

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抚恤、补助、救助,国家和本省已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支付。

第三十二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筹集、使用和管理见义勇为基金。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基金应当专款专用,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和捐赠人的监督,每年至少向社会公布一次使用情况。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见义勇为确认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见义勇为不及时确认,或者对申请确认见义勇为应当受理而不予受理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见义勇为确认、奖励和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由主管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救治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见义勇为人员在因伤治疗、康复期间劳动报酬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见义勇为人员加付赔偿金。

用人单位违法解除见义勇为人员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其支付赔偿金。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见义勇为受益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提供见义勇为证明材料的;

(二)诬告见义勇为人员的;

(三)损害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称号、奖励、救助、捐助和抚恤的,经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核实,由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撤销其相应称号,追缴发放的奖金、救助和捐助款物、抚恤金等费用,并取消相应待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适用其规定。第七章 附 则

篇6:广东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管理办法(草案)

第一条红袖章志愿者以“共建美好家园、同享新生活”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奉行“自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原则,以“热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领文明新风尚,爱国、友善协助社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

第二条xxx辖区内所有居民、企业单位经营业主及其员工均可报名成为志愿者并参加本中心志愿服务活动。

第二章志愿者组织架构

第三条“xxx红袖章志愿者”队伍均在xxx社区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志愿者实行注册备案管理和事业部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辖区内的居民参加本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采取注册制,由社区进行备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企业单位经营业主及其员工参加本中心的志愿服务活动采取备案登记制,人员组织由企业负责管理。本社区居民凡志愿加入志愿者组织,并承认志愿者组织管理章程者,向社区提出申请经社区审核通过并签订志愿服务承诺书后即可成为社区注册志愿者,社区将根据志愿者意愿和专长合理组建志愿服务项目。

第四条将辖区设置为5个网格片区,由社区工作人员及党员担任网格长,负责统筹、调度、指导网格楼栋志愿服务和自治管理工作。

第三章志愿组织运行管理机制

第五条坚持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工作,严格参照党建标准加强组织建设和网格管理。

第六条志愿服务量化考核积分管理办法

1、小喇叭巡防队日常巡逻积分不变每次巡逻每人积一分,改原来每周一、三、五集体巡逻一次为每天三人一组与物业保安协同巡逻和每周五一次集体巡逻。队内勤务由队长安排调度并考核积分,由社区综治专干负责业务监督指导,队长每月将积分管理台账上报专干审核存档。

2、文明劝导环境提质队任务积分不变每次活动每人积三分,任务模式采取每周固定周四一次和临时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临时任务按照每人每小时积两分计算。队内勤务由队长安排调度并考核积分,由社区文明创建专干负责业务监督指导,队长每月将积分管理台账上报专干审核存档。

第四章考核及表彰

第七条所有微爱志愿服务项目组及其志愿者均需接受社区党支部监督指导,各项目组严格按照相关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严格履行积分管理办法,同时社区将加强志愿者队伍及志愿者道德作风督察,对违反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德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置。社区拟每半进行一次积分兑奖,每根据定期考核、评估情况对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报街道、社区授予“优秀志愿者”、“最美志愿者”等称号。

第五章附则

第八条本社区组织的所有志愿服务活动均采取志愿原则,所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均需自行承担人身意外责任。

第九条社区有权对违反本章程的志愿者组织及其志愿者予以除名。

第十条本章程解释权归xxx社区。

xxx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党支部

上一篇:工务段线路工个人总结下一篇:政府采购开标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