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项目库管理办法

2022-11-22

第一篇:广东省项目库管理办法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发表时间:2011/2/24 16:13:49 点击量:9565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规范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使用与管理,提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使用效益,促进基础研究,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面向全省,主要资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资助部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基金委)负责实施与管理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基金办)。

第三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经费主要来源于省财政预算拨款,同时鼓励各级财政的参与以及国内外社会团体和机构或个人的捐赠。

鼓励申请人依托单位采取联合资助的方式资助已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

第四条

省基金办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并发布年度项目指南;

(二)受理项目申请;

(三)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四)批准资助项目;

(五)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

第五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结构一般分为研究团队、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包括自由申请项目和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并视实际情况设立专项基金项目。

第六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遵循“尊重科学、激励创新、促进合作、平等竞争”的原则。

第七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

第二章

依托单位与申请人

第八条

项目依托单位必须是广东省境内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基础研究的机构以及有条件开展公益性基础研究的企业(上述机构的下属二级单位或者挂名、挂靠、联合单位不能作为项目依托单位)。

申请人(项目负责人)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二)申请人曾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均已按计划实施,或正式通过了鉴定、验收或结题。

(三)申请人负责或者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累计不得超过3项。其中:作为申请人当年只能申请1项项目;负责或者参加面上项目累计不得超过2项,重点或研究团队项目合计不得超过1项;研究团队的每位核心成员均视作申请人或项目负责人。

政府特别委托的专项研究项目不列入上述限项范围。

(四)受聘非全职科技人员、退休科技人员、港澳台地区科技人员、外籍客座科技人员等可作为项目组成员申请参加基金项目的研究。

第九条

依托单位在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中应该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申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二)审核项目负责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

(三)提供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条件,保障项目负责人和参与人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时间;

(四)跟踪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监督基金资助经费的使用;

(五)配合省基金办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六)及时向省基金办反馈基金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新问题,并提出意见及建议。

第三章 申请

第十条

申请人根据省基金办正式发布受理通知要求进行项目申请。

第十一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重点资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鼓励跨部门和地区、多学科的合作研究。研究团队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应具备必要的研究条件,研究周期为5年,可根据团队的发展情况确定是否延续资助。

正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研究团队。申请研究团队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技术领域和目标国内领先;

(二)研究团队应由3-5名对研究目标有共识、能独当一面的核心成员及若干相关研究人员组成,团队核心成员中推举一位协调人,协调人是团队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协调团队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平均年龄应小于45周岁(含45周岁,计算截止至申请当年1月1日,院士可不纳入平均年龄的计算范畴),协调人年龄不得超过55周岁。在读研究生或在站博士后不能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

研究团队协调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承担国家或省基础研究项目的经历。

(三)研究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研究整体,核心成员之间学科优势互补,有良好的合(协)作关系和成功的科研合(协)作历史,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研究群体中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四)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具有行之有效的稳定研究骨干队伍的人才管理方式;

(五)优先资助依托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研究团队;

(六)依托单位应在实验室建设、研究经费、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第十二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采取由各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组织推荐的办法申报,研究期限为3年。

正在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协调人或核心成员不得申请重点项目。申请重点项目应具备如下条件:

(一)申报内容应围绕我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研究;

(二)申报内容应曾获国家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政府委托研究的项目除外),并已按计划结题但研究工作从未中断,可望取得突破的项目;

(三)申请人年龄不超过55周岁(含55周岁,计算截止至申请当年1月1日,院士除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及承担国家或省基础研究项目的经历。

第十三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自由申请项目鼓励自由探索,突出自主创新,特别是鼓励青年科学家开展创新研究,研究期限为2年。

申请自由申请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尤其是我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研究;或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对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应用基础研究;

(二)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强,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

(三)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拥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可靠的时间保证,依托单位能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

第十四条

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资助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研究年限为2年,申请人必须是从未主持过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获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者(含3年,计算截止至申请当年1月1日)。

有以下情形之一不能申报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一)申请人具有正高职称;

(二)申请人年龄超过45周岁(不包括45周岁,计算截止至申请当年1月1日);

(三)申请人获得博士学位超过3年。 第十五条

申请程序和要求:

(一)申请人必须按规定的格式,实事求是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项目组所有成员应在申请书上亲自签名,不得代签或冒签,合作者必须加盖依托单位公章;

(二)申请人应自行将申请书有关内容通过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网络申报系统进行录入提交;

(三)申请人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报书内容进行严格审查,保证填报内容真实可靠,并对支持该项目研究及监督其计划的执行等做出保证,授权其科研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有合作单位的,应在申请上签署合作意见并加盖公章;

(四)申请人依托单位应在规定的集中受理时间内,统一将本单位的项目申请书和申请项目清单,送至省基金办或指定机构,逾期不予受理;

(五)申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须“单位先注册、后提交申请”。尚未开立账号的申请单位,须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书》,加盖公章后于当年1月1日-3月1日报省基金办审批后,开立单位账号与密码;

(六)申请手续必须完备,所需资料必须齐全。对不符合申报规定,或申请书填写内容不全,印、章、签名不全,学科代码未按要求填写或弄虚作假等,将视为形式审查不合格,不送专家评议和评审。

第四章 评审

第十六条

省基金办负责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受理、初审,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凡形式审查不合格的申请项目,不送同行评议。

第十七条

评审程序和要求:

(一)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自由申请项目和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按形式审查、同行评议、统一审批的程序进行。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团队按形式审查、同行评议、择优答辩、统一审批的程序进行。进入答辩程序不参加答辩者,视为自动放弃;

(二)每个项目的同行评议、会议评审专家各由5-7人组成,由省基金办择优聘请,并定期更换;

(三)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会议评审专家应回避本人主持或参加的申请项目以及可能影响公正性的申请项目的评议、评审;

(四)同行评议专家应本着科学、客观、公正、负责的精神,对被评项目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评价意见;

(五)对确有重要科学意义、重大创新性的非共识项目,由省基金办进一步征求同行专家意见后确定是否资助。

第十八条

省基金办根据同行评议、会议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审核,并报省基金委审批后,书面通知申请人依托单位,对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由依托单位组织在规定的时间内与省基金办签订书面合同,对未获资助的申请项目经申请可以反馈不资助的原因。

第五章 实施与管理

第十九条

项目负责人接到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书面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书》并上报省基金办,签订项目合同书。项目合同书一式三份,分别由省基金办、申请人依托单位、申请人分别保管,作为资助经费拨款和项目检查、验收结题的依据。无正当理由而逾期未签合同者视为自动放弃处理;如项目承担单位或项目负责人提出无法落实合同确定的条款,则取消该项目。

第二十条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变更、调整项目研究内容或预期目标、延期、终止项目实施等情形,项目负责人须提出报告,经依托单位签署意见后,报省基金办审批。

(一)项目负责人在省内工作调动,调出、调入单位应根据有利于项目顺利实施、结题的原则进行协商。如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省基金办批准;如项目不转入调入单位执行,项目原依托单位须更换合适的项目负责人,并报省基金办批准;协商不一致的,省基金办做出终止该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的决定。如调入单位不具备条件,项目负责人可在原依托单位完成项目研究或由原依托单位更换合适的项目负责人,报省基金办批准;

(二)如项目负责人调出外省,须在原依托单位完成项目研究或更换项目负责人,如无合适人选,应由项目原依托单位提出申请,报省基金办做出终止该项目实施的决定;

(三)遇特殊情况(如出国、病休等)离开该项目研究1年以内的,项目负责人须安排合适人选代理,并报依托单位及省基金办备案;超过1年的,须更换项目负责人,由依托单位在1个月内报省基金办审批,如无合适人选,须由项目原依托单位提出申请,报省基金办做出终止该项目实施的决定;

(四)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不得擅自增加或退出。由于客观原因确实需要增加或退出的,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

经依托单位审核后报省基金办批准,参与人员的数量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的要求;

(五)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内容或者研究计划需要做出重大调整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及时提出申请,由依托单位审核后报省基金办批准;

(六)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期完成研究计划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申请延长研究期限。项目只能延期1次,申请延长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年(延期6个月内无须申请),项目负责人应当于项目资助期限届满60日前提出延期申请,由依托单位签署意见,报省基金办批准。在项目延期执行期内,项目负责人不能申请新的基金项目。批准延期的项目在结题前应当按时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发生以上情形,省基金办做出批准、不予批准和终止决定,应当及时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须每年10月20日至31日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度执行报告》(统计时间为上年的10月1日至当年的10月1日),将研究项目的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经费使用情况和下年度工作计划等上报依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由科研主管部门统一汇总保存。依托单位根据总结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执行情况综合报

告》,于每年11月20日至30日报送省基金办。未提交综合报告的,不受理该单位新项目的申请。

第二十二条 省基金办对在研基金项目实行年度目标管理,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以及依托单位的项目日常管理情况,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检查。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管理不善、违反规定、弄虚作假的,省基金办将视情节轻重,可以撤消对有关项目的资助、收回已拨经费,暂停受理有关人员或依托单位新项目的申请。

第二十四条 项目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六章结题与验收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结题一般采取验收的方式,项目结题验收时间一般为每年10月下旬进行。需提交理论成果、创新点及经费使用情况报告,研究成果形式包括:论文、软件、数据库、模型、专利等。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结题报告》,由依托单位审查、签署意见盖章后,报省基金办审查,其中:

面上项目由依托单位提供审核意见,报送省基金办审批;重点项目由省基金办组织结题验收或委托依托单位组织

专家验收并报送省基金办审批;研究团队由省基金办进行中期考核并组织结题验收。

项目结题后,省基办将对结题项目进行连续两年的跟踪(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除外),项目结题两年内,项目负责人须每年10月20日至30日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跟踪报告》上报依托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由科研主管部门统一汇总保存并填写《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年度综合报告》。

第二十六条 项目的有关论文、专著、成果评议鉴定资料等,均应按规定用中英文标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英文标注为 The Project Supported by 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及项目批准号,未标注的不能作为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支持项目研究的验收材料。

第七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项目负责人应按照项目合同书的要求使用基金资助经费。经费使用应严格执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财经法律法规。

第二十八条 依托单位应当对项目负责人使用基金资助经费的情况进行监督。项目负责人、依托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占、挪用基金资助经费。

第八章学术道德规范

第二十九条 受聘参加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评审工作的专家和所有相关工作人员须遵守以下保密规定:

(一)不得擅自复制、泄露或以任何形式剽窃申请人的科学研究成果;

(二)不得泄露评议、评审专家的姓名和单位;

(三)不得泄露评议、评审过程中未经批准的评审结果。 省基金办定期对评审专家履行评审职责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对违反保密规定的、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或者利用工作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的评审专家,一经查实,终身取消其基金项目评议、评审专家的资格,并视情形作进一步处理。

第三十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发现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评审专家、依托单位及其负责基金资助项目管理工作的人员、申请人或者项目负责人、参与者有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向省基金办检举或者控告。

第三十一条 项目负责人、参与者有伪造或者变造申请材料的,由省基金办给予撤销当年申请省基金项目资格;其申请项目已决定资助的,撤销原资助决定,追回已拨付的基金资助经费;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情节严重的行为,一经查实,由省基金办直接作出终止基金资助项目实施的决定。有以上违法情形之一的,3

年至5年之内不得申请或者参与申请省基金项目,同时视情况对项目依托单位做出进一步处理。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由省基金办负责解释。

第二篇: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财务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的管理,有效和合理地使用资助经费,进一步稳定我省研究队伍,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根据国家财政制度的有关规定,结合科学基金的特点,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的申报、使用,应本着勤俭办事的方针,精打细算,力求节约,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和可以利用的协作条件。

第三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经费管理采取以下办法:

1. 按项目一次核定经费,并一次拨至项目承担单位。

2. 项目承担单位按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期拨至各项目负责人,年终结转。

3. 项目结束后按批复后的决算核销经费。

4. 资助经费拨至项目承担单位,在本单位领导和财务、审计、科研管理业务部门的管理监督下,由项目组按计划支配使用。财务部门应设置独立账户进行核算,年终按规定报送决算。

第四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任意截留、挪用或挤占。

第五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开支范围,限于资助项目研究工作直接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

1. 科研业务费:实验用动植物的购置、种植和养殖费,计算、测试、分析费(使用本单位设备的只收消耗费),本项目所必需的国内调研和学术会议费,业务资料、报告、论文印刷费,经单位有关部门批准的临时用工劳务费。

2. 实验材料费:原材料、试剂、药品等消耗性物品购置费,标本、样品采集加工费,运杂包装费。

3. 仪器设备费:专用仪器设备的购置费,运杂包装费和安装费,自制专用仪器设备的材料、配件和外协加工费。但交通运输设备、声像录放设备、复制打印设备、空调冷藏设备、办公设备等费用不得列入。如特殊需要,应说明情况,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科学基金委)审批。

4. 实验室改装费:根据资助项目研究工作需要,改善实验室条件所进行的简单装修费用。土建、房屋维修、实验室扩建费用不得列入。

5. 协作费:指外单位的协作者承担资助项目研究工作所需的经费。

6. 管理费:资助项目承担单位,应为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服务。项目承担单位对每个项目提取的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金额(协作单位不得重复提取)的5%,最高金额不得超过一万元,用于充抵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应分摊的水、电、暖、气等费用和其它费用,不得层层重复提取或提高限额。有合作单位的项目按各自的研究经费提取管理费。

7. 项目承担者生活补贴费:项目承担者可根据实际参与工作天数和工作量提取生活补贴,不直接参加项目研究的人员不得提取补贴,生活补贴总额最多只能占项目总经费的20%。

第六条 购买大型仪器设备,须详细说明理由,报省科学基金委审批,仪器设备购置费不得超过项目资助经费的1/3。

第七条 本办法规定的开支范围,不包括国际合作交流经费。

第八条 资助项目的拨款,省基金委以《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同书》为凭一次拨给承担单位;拨款由项目承担单位待收到资助项目研究工作进展报告,经审查后,工作进展正常的,按《经费开支计划》中相应的用款额拨款;工作进展不正常或经费使用不当的,将减少或暂停拨款,以至撤消资助。不按时提交研究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的,暂不拨款。

第九条 资助项目协作者所需经费,由受资助项目负责人提出意见,由其所在单位将协作者所需经费划拨至协作者所在单位进行监督、管理,由协作者支配使用。

第十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要方便科研,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计划内的支出,均由项目负责人审签,并可根据研究工作进展和器材供应情况调整用款计划。调整用款计划,须经所在单位领导审批。如改变用途,须报请省科学基金委审批。

第十一条 资助项目所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科学基金财务工作。对财务管理混乱的单位,省科学基金委将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理。协作者所在单位,应按规定向资助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提供财务报表。

第十二条 资助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无故中止。资助项目负责人如调动工作,需把资助项目带到新单位继续开展研究的,应写出书面报告,商得调出、调入单位同意并签署意见,经省科学基金委同意后,可将结余经费划拨到新单位继续使用。

第十三条 资助项目因故中止或撤销,申请者所在单位必须向省科学基金委提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止报告》,并及时清理帐目,将余款和已购器材处理收入,悉数交回省科学基金委。经省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审查后核销。

第十四条 资助项目计划实施结束后,应抓紧清理历年收支帐目,在两个月内编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决算表》,连同其它总结材料,一式两份报省科学基金委办公室,经审查签署意见后,批复所在单位核销。已拨经费结余,仍用于受资助者的研究工作。

第十五条 资助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应接受省科学基金委和所在单位审计部门的定期审计或专项审计。编报的《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决算表》,应经审计部门签署审计意见。

第十六条 资助项目的项目组成员、协作者及所在单位,均应严格遵守国家财务制度和本办法规定。对于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或挤占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所在单位财务部门有权抵制和越级反映。科学基金委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通报批评、停止拨款、撤销资助、不受理当事人或所在单位再次申报科学基金项目等措施,以至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所在单位,应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省科学基金委办公室将进行抽查,受资助者和所在单位应积极配合,如实反映情况。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解释权属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第三篇: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粤府办〔2008〕74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管理,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66号)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将未利用地、园地(不含可调整园地)、山坡地以及建设用地开发改造为耕地的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利用市、县级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

第四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环保、监察和审计部门依据各自的职能,对项目的前期审核、实施、验收、监督、检查等环节进行管理。

第五条 项目选报原则:

(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二)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

(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双重功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四)《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陆域严格控制区、土地权属有争议、无灌溉水源、以及25°坡度以上山坡地等土地,不得用于补充耕地;

(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综合利用。

第六条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社会资金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参与补充耕地工作,取得的补充耕地指标可以有偿转让,但投资风险自负。

第二章 前期审核和规划设计

第七条 在对适宜开发整理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基础上,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有量缺口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编制本地区专项规划,并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由同级政府批准后实施(专项规划主要内容及报告要求见附件7)。经批准的专项规划连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资料,应及时上报省级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环保、财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每年11月底前,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将本地区下一补充耕地计划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

第九条 项目必须从经批准的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选取。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和林业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其中,项目资金来源于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负责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项目资金来源于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联合申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审批。

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前期审核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

财政投资的项目由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作为项目建设单位,承担项目建设任务。

第十条 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材料要求:

(一)项目前期审核申报文件,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总投资估算、资金筹集方式等;

(二)项目所在地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局部图)或专项规划图(局部图);

(三)土地权属证书(复印件)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标准分幅图)和项目地类表;

(五)地形图(1:10000);

(六)土地权属单位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七)涉及河滩地的,应附县级水利部门同意开发整理的书面意见。

第十一条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核对项目开发整理前的图斑,并对项目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条件等进行审核,特别是对土地权属是否清楚,土地权属单位是否同意开发整理,山坡地的坡度是否小于25°,地类是否与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最新土地利用现状图一致,面积是否准确等情况进行审核。

项目的地块应相对集中连片、水源有保障、土层达到一定厚度,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可满足项目建成后耕种的要求。

第十二条 项目前期审核批准后,市、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应按照《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组织项目区的勘察测量、编制项目设计和预算。属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设计和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委托专业技术机构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核后批准;属使用县级财政资金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并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属使用地级以上市财政资金的,项目设计与预算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财政部门上报,并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项目设计方案审核和预算初审及行文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进行项目预算审批。

属县级审批的,审批后的设计预算材料应上报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备案。

《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由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订。

第三章 项目实施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管理,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同时应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强化监理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并做好施工日志记录。设计方案确需变更的,应按《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勘测设计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工程招标投标。

第十五条 利用社会资金的项目应引入竞争机制。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每年应有计划地从耕地后备资源地块中分批选择项目引入社会资金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在项目设计方案及投资预算经批准后,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投资者,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职责。

属土地权属所有单位或土地承包经营者自筹资金补充耕地的,项目的前期审核、设计、实施等手续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投资收益补偿方式等事宜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与投资者具体协商确定,并由县级土地整理机构或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中承担相应业务职能且具有法人资格的其他机构与其签订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第四章 项目验收

第十六条 项目验收分为县级初验、地级以上市验收并经省级抽查通过后发函确认二个阶段。市、县两级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有关部门共同负责项目的初验和验收,具体分工如下:

(一)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进行初验;其中,县级发展改革、农业、林业、财政部门参与项目工程验收,县级农业、林业部门参与补充耕地初验。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负责对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各地级以上市应建立具有中级以上农业(或土壤)、水利(或水保)、国土(或测绘)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组成的专家库,每次验收时从专家库中按专业随机抽取3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补充耕地验收工作。项目验收确认函需待省级抽查通过后,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联合核发。

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厅、林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对补充耕地进行随机抽查,并反馈抽查意见。

第十七条 项目验收程序及材料要求:

(一)申报验收。建设单位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同时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见附件2);

2.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

3.由地级以上市专业机构出具的按行业标准测定的项目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

4.项目竣工图。

(二)县级初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0个工作日内,根据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的部门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工程以及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或初验,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见附件3)和《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见附件4)。

1.初验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初验认定合格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向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提出补充耕地验收申请,同时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和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

(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

(3)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

(4)项目竣工图。

(三)市级验收。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接到验收申请后,在15个工作日内,会同级农业、林业部门对项目补充耕地进行验收,并在《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上签署验收意见。

1.验收认定不合格的,由建设单位负责整改后重新申请验收。

2.验收认定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按一季度一个批次,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的月底前,集中向省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充耕地抽查申请,附《××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见附件5),同时分项目、按一式两份上报下列材料及电子文档:

(1)《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

(2)项目实施前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1:10000标准分幅);

(3)项目竣工图;

(4)市、县级财政资金投资的项目须报送财务决算报告和财政部门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审核报告。

省国土资源厅接到抽查申请后,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农业厅、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林业局于每季度结束前集中组织实地抽查,抽查结束后20个工作日内反馈抽查意见。抽查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且抽查的项目个数应占该县级上报验收总项目的10%以上。每个项目由抽查人员填写《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见附件6)。抽查中有项目不合格的,地级以上市对不合格项目所在县(市、区)该批次项目均不予核发验收确认函,待项目建设单位全面完成整改后,重新申请省级抽查。

经省级抽查的项目均合格的,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验收确认函,认定该县(市、区)该批次项目验收合格。

第十八条 申请验收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工程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并能正常使用;

(二)地类清楚,面积准确;

(三)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四)项目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开垦的地块周边无严重污染源。

第十九条 项目验收方法:

(一)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设计方案,查阅项目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和补充耕地土壤抽样化验报告,逐项对项目工程进行验收,并予以综合评定。

(二)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图和施工单位编制的实测项目竣工图为依据,遵循《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采取室内核算与现场核对相结合的办法,核查项目开发前、后各地类的面积和补充耕地面积。

(三)按照《广东省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标准》(见附件1),核查项目的灌溉排水条件、交通条件和土壤肥力情况,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第二十条 实行补充耕地资金补助制度。

(一)省财政厅设立补充耕地补助资金,2008年至2012年,省财政共安排40亿元,对2008年1月1日之后已由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函的市县级开发整理项目的新增耕地,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按每亩2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和省国土资源厅另行制定。

(二)补充耕地经核发验收确认函后,由县级财政部门会同级国土资源部门逐级向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提出补助资金申请,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按照项目验收确认函的补充耕地面积等因素分配补充耕地补助资金。补助资金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书、省级抽查反馈意见和项目验收确认函。

(三)省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补助资金专款用于补充耕地和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等支出,工作经费按不超过3%的比例据实列支。

第二十一条 由园地改造为耕地的,如果项目区内改种植农作物面积达50%以上的,其补充耕地指标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或有偿转让;否则,只可作为耕地总量平衡指标,用于弥补耕地保有量缺口,不得进行有偿转让。

第二十二条 使用社会资金开发整理的补充耕地指标由投资者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按不低于6:4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比例应在项目招标时明确。

第二十三条 社会资金投资者所获得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指标由其自主在省内进行有偿转让,转让所得归投资者。转让前,社会资金投资者应将转让意向及价格书面告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在转让价格同等的条件下,当地政府有优先受让权。社会资金投资者必须将转让合同报送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并由其逐级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确认。

第二十四条 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应建立台帐,对行政区域内补充耕地指标的取得、转让、使用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五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项目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按照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要求和补充耕地指标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工作。

第二十六条 各级国土资源、农业、林业和财政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项目相关档案,并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收集项目申报、审批、实施及验收过程中的有关文件、资料、图件和影像等,建立健全项目档案。

第二十七条 项目经地级以上市核发验收确认函后,补充耕地应由项目所在地镇政府与土地权属单位签订协议,正式移交给土地权属单位耕种或外包耕种,并由当地农业部门负责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管理。

第五章 部门职责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一)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开发补充耕地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牵头组织省级抽查;建立台帐对全省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二)地级以上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本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项目验收,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联合同级农业、林业部门核发补充耕地验收确认函;建立台帐对全市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三)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编制本地区补充耕地计划;负责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核;负责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组织项目监督检查;组织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数量的真实性负责;建立台帐对全县(市、区)补充耕地指标进行登记管理。

第二十九条 财政部门职责

(一)省财政厅负责筹集补充耕地补助资金、对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省级补助资金分配方案的合规性进行审核并下达。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对项目使用财政资金进行监管。

(二)地级以上市财政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对财政安排的补充耕地项目及相关预算进行合规性审核下达;分配下达财政安排补助资金;根据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规定审核拨付资金;进行财务监督管理。

(三)县级财政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和设计预算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和设计预算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按规定落实、拨付和监督项目财政资金;负责补充耕地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管理。

第三十条 农业部门职责

(一)省农业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

(三)县级农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把关;负责指导和监督项目建设单位按行业规范采集土壤样品和送验。

(四)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指导、跟踪补充耕地的种植。

第三十一条 林业部门职责

(一)省林业局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验收和核发验收确认函。

(三)县级林业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做好使用社会资金、县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审批;做好市级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核申报;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和补充耕地初验;做好林业生态保护工作。

第三十二条 发展改革部门职责

(一)省发展改革委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二)地级以上市、县级发展改革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工程验收工作;做好补充耕地与当地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参与本地区专项规划编制和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建设工作。

第三十三条 环保部门职责

县级环保部门配合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本级专项规划、造册登记耕地后备资源地块。

第三十四条 监察部门职责

(一)对项目实施过程实行行政监察。

(二)省监察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第三十五条 审计部门职责

(一)按《审计法》规定的职能对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二)省审计厅配合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省级抽查。

第三十六条 省国土资源厅制订省级抽查计划后,应书面通知各抽查单位参加。

第六章 责任

第三十七条 项目建设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项目申报、实施、质量和资金管理等负责,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法定代表人按照各自职责对所承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责。

第三十八条 项目组织部门、相关职责部门和有关责任人在审批、评估、咨询、监督、验收、抽查等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用于项目的财政资金。各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按职能分工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拨付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财政违法行为的,由财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存在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应责成整改;已造成严重后果的,移交有关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广东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质量验收标准(略)

2.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完成情况表(略)

3.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工程验收表(略)

4.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验收表(略)

5.XXX市补充耕地验收情况汇总表(略)

6.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项目抽查记录表(略)

7.广东省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专项规划主要内容与报告要求(略)

第四篇: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十二月六日

广东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办法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决策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以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投资项目,是指企业利用自有资金、融资等非政府性资金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分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两类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备案,是指各级备案机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对符合备案范围的企业投资项目及有关内容予以确认,并进行信息收集管理的行政行为。

前款所称备案机关是指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即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和经济贸易部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办理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和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各级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办理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

实行备案制的项目不再进行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报告审批。

第四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投资项目除以下投资项目外,依照本办法实行备案制:

(一)国务院公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和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广东省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所列项目。

(二)使用政府性资金以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建设的项目。

(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必须审批或核准的项目。

(四)法律法规和国务院专门规定禁止投资的项目。

第五条 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的协调和指导工作,综合全省企业投资项目信息,办理中央和省属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中央和省属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属企业总投资2亿元及以上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属总投资2亿元及以上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备案。

省经贸部门负责办理中央和省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和地级以上市、县(市、区)属总投资3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备案。

地级以上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办理地级以上市属企业总投资2亿元(不含)以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地级以上市属总投资2亿元(不含)以下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县(市、区)属企业总投资3000万元(含)—2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县(市、区)属总投资3000万元(含)—2亿元(不含)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备案;县(市、区)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办理县(市、区)属企业总投资3000万元(不含)以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县(市、区)属3000万元(不含)以下非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的备案。

地级以上市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办理地级以上市属总投资3000万元(不含)以下的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县(市、区)经济贸易部门负责办理县(市、区)属总投资3000万元(不含)以下的工业、交通、商业领域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

除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项目外(即需全省综合平衡的项目外),广州、深圳市人民政府备案机关享有与省人民政府备案机关相同的备案权限。

第六条 涉及全省综合平衡项目由省人民政府备案机关备案:

(一)涉及办理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确认手续的项目以及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新增所得税确认手续的技术改造项目。

(二)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项目。

(三)其他需要省综合平衡建设条件和资源条件的项目。

第七条 备案申请实行书面申请和网上申请两种方式,由申请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各级备案机关应建立备案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布备案网址。

第八条 企业向备案机关提出备案申请时,备案机关发给《广东省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见附件2)或《广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申请表》(见附件3),企业如实填报备案内容,并提供项目发起人及合作单位的法人证书等书面材料。

项目申请单位要对所有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 备案机关对申请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对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予以备案,并向申请单位发放《广东省企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备案证》(见附件4)或《广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证》(见附件5)。审查内容包括:

(一)资料是否齐全;

(二)是否属于政府核准或审批而不应进行备案的项目;

(三)是否符合产业政策;

(四)是否符合行业准入标准;

(五)是否符合国家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十条 对所有申请备案的项目,备案机关应及时办理、答复。对符合备案条件的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对资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有关要求的项目,在3个工作日内作出书面答复,一次性告知申请单位需澄清、补充的有关情况或文件,或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对不同意备案的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不予备案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备案机关对备案项目负有监督责任,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不具备备案条件的项目,不得办理备案。对企业以拆分项目、提供虚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项目备案证的,应撤销对该项目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备案机关应在规定的权限内开展备案工作,不得无故拒绝和拖延办理备案手续。对无故拒绝、故意拖延以及过失延误办理备案的责任人,要追究其行政责任。各级备案机关,要设置和公布投诉电话,受理有关项目备案工作的投诉。

申请单位对项目备案机关的办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三条 项目申请单位应按备案的内容进行建设。项目的规模、投资等备案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申请单位应及时到原项目备案机关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

前款所称重大变化是指项目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产品技术方案发生重大变化,项目建设地址发生变更。

第十四条 项目备案证有效期2年,自发放之日起计算。项目在备案证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的,项目申请单位应在备案证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原项目备案机关申请延期,原项目备案机关应在备案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期的决定。项目在备案证有效期内未开工建设也未向原项目备案机关申请延期的,项目备案证自动失效。

第十五条 项目申请单位凭项目备案证,依法办理城市规划、土地使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安全生产、设备进口和减免税确认等手续。

对备案机关不予备案、应备案而未备案、备案证被撤销或备案证失效的项目,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建设管理、质量监督、安全生产监管、资源管理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违反规定给予办理的,依法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项目备案机关应会同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监管、银行监管等部门,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监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进行建设的项目,相应的项目备案机关应立即责令其停止建设,并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备案机关要建立全省统一的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省统一要求,保证各级备案机关的备案信息系统建设及工作开展所需条件。

第十八条 各级备案机关应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情况的动态监测,分析备案项目总规模和产业结构、布局等变化趋势,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国家保密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向社会发布有关信息。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非企业单位投资建设符合本办法规定需备案的项目,按照本办法进行备案。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我省在此之前公布的有关企业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山东省旅游重点项目库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项目储备和实施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实现项目库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旅游重点项目库(以下简称“项目库”)是加强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争取金融支持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 项目库建设和管理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设置、科学可行、动态管理”的原则,逐级审核、择优申报,根据项目投资规模,由省、市、县(市、区)分级建设管理。

第四条 入库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相关规划等重大战略布局的总体要求,符合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实际,对当地旅游产业有较强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第二章 项目入库原则 第五条 效益统一原则。注重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六条 产业整合原则。优先发展有利于全省旅游产品提升,有利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有利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项目。要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和主导产业,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整体效应。

第七条 结构优化原则。项目安排应注意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项目所在地乃至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八条 重点突出原则。围绕全省蓝黄两大战略的实施和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突出文化旅游项目、生态休闲度假项目,突出项目基础性功能,突出项目公共服务功能。

第九条 规模适度原则。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各地发展实际,分级别、分区域、分阶段、分类型确定各级项目库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保证旅游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

第三章 项目库分类及入库要求

第十条

根据项目成熟度,项目库分五项子库,即前期储备项目库(招商项目库)、前期工作项目库、新开工项目库、续建项目库和建成项目库。

(一)前期储备项目库 列入前期储备项目库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地方总体规划要求,完成项目总体规划;

2、有明确的项目主体或责任单位;

3、项目名称、规模和建设计划基本确定;

4、有初步的市场调研、产业分析和科学论证。

(二)前期工作项目库

列入前期工作项目库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已经发改部门立项(或备案),有项目建议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2、注册资金和前期建设资金已经基本落实;

3、具有可实施的规划或明确的投资计划;

4、已完成项目核准(审批、备案)。

(三)新开工项目库

列入新开工项目库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

1、开工建设手续齐全(项目土地使用权证、规划“一书两证”和项目施工许可证等);

2、项目已落实资金(承诺)证明材料;

3、有明确的项目施工和投入计划。

(四)续建项目库

已开工建设但没有竣工,须本年继续建设的项目纳入续建项目库。

(五)建成项目库

已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的项目纳入建成项目库。

第十一条 入库项目按项目类别,实行分类入库,基本类型包括观光旅游类(自然观光、人文观光等)、休闲度假旅游类(海滨度假、乡村度假、森林度假、湖滨度假、温泉度假、葡萄酒度假、其它度假等)、文化旅游类(修学旅游、民俗旅游、艺术欣赏、宗教旅游、怀旧旅游等)、康体旅游类(滑雪旅游、高尔夫旅游、娱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类(古镇、古村落等)及其它类。

第十二条 入省项目库原则上为总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入市项目库原则上为5000万元以上;其它项目放在县市区旅游部门。

第十三条 项目库申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㈠项目名称及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㈡项目的总体规划方案及专家评审意见; ㈢项目建设的性质及类别;

㈣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㈤项目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㈥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建设期及起止年限; ㈦项目投资情况,包括总投资及构成,资金来源,分年度投资计划,续建项目累计投资完成情况,2012年投资计划; ㈧2012年主要建设内容; ㈨市场及经济效益分析预测; ㈩项目立项、环评、用地批准文件。

第十四条 项目申报书包括文字、表格、照片、证明材料等。

第十五条

入库项目要充分论证。论证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策划规划方案、市场分析、项目定位、预期收益、投资规模等各项内容是否符合全省或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否有利于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和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以及项目是否可行等。

第四章 项目库的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库管理采取分级设置、分级维护、逐级推荐上报的原则进行。省旅游局负责建设维护全省项目总库,并组织省级重点项目库的论证审核确定工作。各级项目管理单位应设专人负责本级项目库的建设,负责入库申请的初审、存档和备案工作,确保本级项目库建设与管理的连续性。

第十七条 项目入库实行集中申报与常年申报相结合,以集中申报为主,常年申报为辅。项目申报期外如有确需申报入库的项目,也可按程序和要求单独申报作为补充。入省项目库申报时间每年两次,第一次为当年5月底,第二次为11月底。项目库的维护更新坚持真实、准确、及时的原则,要求每月更新一次(或维护一次),重大项目不设时限要求。

第十八条

项目库建立的总体基本程序:入库申请、入库论证、入库联审、入库上报、入库反馈。入库后的项目,应及时通知上报单位和业主单位;项目变更和进展情况,业主单位应及时告知本级旅游部门,并由该旅游部门报送上级旅游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项目库实施动态管理,各级应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项目所在库别。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及时调出项目库:

(一)项目撤销或被有关部门勒令终(中)止的;

(二)项目实施中途因不可抗力,无法继续实施的;

(三)项目实施中途被发现有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

(四)项目入库三年内仍不具备立项条件或项目实施延期一年以上或多次延期的;

(五)项目已实施部分质量低劣,与原申报标准相距甚远的;

(六)被发现申报材料严重不实的;

(七)项目内容出现重大调整且未重新申报的;

(八)项目单位申请出库的;

(九)省旅游局确认的其他情况。 对移出项目库的项目,以后再次作为后备项目的,则需根据新的情况重新修编项目建议书后再入库。

第二十条

项目库实行信息化管理。省旅游局负责开发项目库软件系统,各级应对项目基础资料、入库出库信息、资金使用及效益评价等情况实施电子信息化管理,并视情建立电子项目库管理系统。

第六章 附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旅游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实行。

上一篇:广东省公务员报考入口下一篇:工地运输车辆超限超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