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022-11-21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制度的使用越来越多,制度是一种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制度?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广东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

为完善我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我省生态安全,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在现行激励型财政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断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力度,通过转移支付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市)给予适当补偿,增强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调动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促进我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兼顾,逐步推进。做好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与激励型财政机制和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的衔接,把生态保护与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机结合,促进生态保护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生态要素、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要求,综合各地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以及自身条件因素,采用不同的生态补偿标准。

(三)奖补结合,重在保护。坚持“谁保护,谁得益”、“谁改善、谁得益”的原则,充分考虑重点生态功能区对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根据维持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相当水平的需要,对其予以合理补偿,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激励。

三、补偿范围

省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对生态地区给予补偿和激励。补偿资金按县(市)测算,列入补偿范围的县(市)须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一是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发展区域;二是属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生态区);三是位于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制县(市)。

按照生态保护等级,将列入补偿范围的县(市)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国家级生态区,即属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的县(市);第二类为省级生态区,即属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的县(市)。

四、分配办法

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分为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补偿两部分。其中,基础性补偿部分根据县(市)的基本财力保障需求辅以调整系数按不同类别计算确定;激励性补偿部分根据基础性补偿和县(市)的生态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具体计算方法见附件1.纳入补偿范围的县(市)继续享受现行激励型财政机制转移支付补助。

五、资金总额及使用范围

(一)资金总额。由省财政根据财力情况,每年确定分配总额,并按各50%的比例确定基础性补偿资金与激励性补偿资金的分配额。

(二)使用范围。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基层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省财政厅将定期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地方主体责任,切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县政府是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统筹本级财力,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力度,提高生态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加强引导监督工作,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特点,研究制定所辖地区的生态补偿办法,加大环境保护支出,按规定及时足额向所辖县(市)分配省级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并加强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工作总结和情况报送,有关地级以上市在每年年底要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情况和使用效果书面报送省财政厅。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政策的跟踪评估。省财政厅要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评估,作为下一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七、附则

(一)省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继续执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财政性措施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7〕109号)确定的激励型财政机制继续执行。

(二)自本办法实施起,省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调整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0〕1号)同时废止。

(三)本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执行,一定三年。

附件:1.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补偿计算方法

2.生态保护指标及数据来源

附件1:

基础性补偿和激励性补偿计算方法

一、基础性补偿

基础性补偿部分根据县(市)的基本财力保障需求辅以调整系数按不同类别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

某县基础性补偿额=〔(某县基本财力保障需求×类别系数×调整系数)/∑(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求×类别系数×调整系数)〕×(省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总额×50%)

(一)省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总额指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基础性补偿资金与激励性补偿资金的合计(下同)。

(二)基本财力保障需求额作为衡量基础性补偿的基本考核指标,反映县级基本公共支出的客观需求水平,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各项支出人均定额标准乘以相应的保障人口加总计算确定(参照财政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规定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支出越高,补偿越多。反之,则越小。

(三)类别系数。为体现不同类别的县(市)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差异,相应给予不同的类别系数,第一类县(市),类别系数为1.3;第二类系数为1.0。对承担特殊生态保护责任的县(市),通过提高补偿系数给予更大幅度的倾斜支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8%以上的县(市)或经省政府批准的水源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5%以上的县(市),类别系数增加0.2.此两项不能重复叠加。

(四)调整系数按照人均财力因素、基本运转因素两项指标加权汇总得出:一是人均财力因素A,权重为50%,对人均财力水平较低的地区适当加大补助力度;二是基本运转因素B,权重为50%,适当考虑县级的基本运转支出水平,对作为县级建制公共支出成本较高(即基本运转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较高)的地区予以适当倾斜。用公式表示:

调整系数=A×50%+B×50%

其中,人均财力因素A(按财政供养人口计算)的分档情况如下:人均财力水平低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县级平均水平30%(含30%)的,A为1.3;低于平均水平15%(含15%)-30%的,A为1.2;低于平均水平0(含0)-15%的,A为1.1;高于平均水平0-20%(含20%)的,A为0.9;高于平均水平20%的, A为0.8.。

基本运转因素B按照基本运转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与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县级平均水平的差距核定,其分档情况如下:低于平均水平的,B为1;高于平均水平0-20%(含20%)的,B为1.2;高于平均水平20%的, B为1.4。

二、激励性补偿

激励性补偿部分根据基础性补偿和县(市)的生态指标考核情况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

某县激励性补偿额={〔基础性补偿×(某县生态考核指标综合增长率)〕/∑〔基础性补偿×(县级生态考核指标综合增长率)〕}×(省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分配总额×50%)

选择15项客观反映地区生态保护和改善情况的生态保护指标(见附件2),由省直相关主管部门负责核准并提供当年和上有关指标的原始数值,省财政厅按照核算办法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计算确定生态保护指标综合增长率。生态保护指标综合增长率大于0的,增长率越高,获得激励性补偿越多;反之,则越小。生态保护指标综合增长率等于或小于0的,如不低于2009年基期年水平,不享受激励性补偿,但也不扣减基础性补偿;如低于2009年基期年水平,每低于1个百分点相应扣减当年基础性补偿资金1%。

整理

第二篇:广东省创建幸福村居改善生态环境工作方案

一、总体工作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2012—2016年),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全省50%的村居建成生态村居,村居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村居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二、阶段性目标任务

(一)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到2012年底,每个自然村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收集点,全省30%以上建制镇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

到2013年底,全部建制镇建成一座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站。

到2014年底,全省普遍推行“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

到2016年,全省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一体化。

2012年—2016年,每年将省内县(市)的2—3个镇建设成为卫生保洁优秀镇,建成一批卫生保洁示范村。

(二)农村环境整治。

到2013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30个以上、生态村60个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村镇300个以上;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15个,完成“以奖促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00个。

到2016年,建成国家级、省级生态乡镇60个以上、生态村120个以上,建成市级生态村镇600个以上;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30个以上,完成“以奖促治”村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0个。

(三)村村通自来水。

到2015年底,全省完成30个县(市、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任务。从2016年开始,开展其余63个县(市、区)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到2020年完成全省93个县(市、区)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村村通自来水覆盖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均达到90%以上。

(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到2013年底,全省完成23条生态景观林带主要路段、节点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0000个以上林业生态文明村。

到2016年底,全省完成23条生态景观林带营造林建设任务。

到2020年底,全省完成10000公里、805万亩的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任务。

(五)农村卫生创建。

到2016年,各县(区)均有省级卫生村,新增3000个省卫生村和一批市级卫生村。稳步推进健康镇村建设。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8%以上,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

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普及国家卫生镇。卫生镇、卫生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50%、70%、90%。

三、实施措施

(一)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

充分发挥村庄规划的统筹先导作用,编制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可实施度高的村庄规划。做好道路、管网、线路等专项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对于村居布局、项目选址等内容,要充分征求村居群众的意见,把村庄规划作为创建幸福村居各项工作的统一平台,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集中力量建设幸福村居的合力。

按照“省管到县,市管到镇,县管到村”的要求,从群众诉求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以“五改”(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为重点,辅以“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池塘、清理乱堆放)、“五有”(有村庄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一片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屋、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等内容,继续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切实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二)全面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

以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为中心,运输距离在30公里以内的,统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超出范围或运输难度较大的,可以区域中心镇为节点,组团式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做到连片治理,区域共享。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的建筑形式应相对统一,规范标识。

——各地要根据实际,聘请专业保洁公司或本地劳动力进行保洁。采取保洁人员上门收集或村民自行投放的方式,将生活垃圾从户集中至村收集点,从村收集点集中至镇转运站,再转运至县(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运输全过程采取密闭方式,防止出现滴漏,造成二次污染。保洁人员应定期清扫村庄公共区域,做到村庄路边、河边、池边无垃圾,村容整洁。

——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应采用卫生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工艺技术。县(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应按照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建设。以区域中心镇为节点建设的处理规模小于100吨/日的镇级填埋场,可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填埋区采取人工防渗处理,垃圾渗沥液运到或排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采用堆肥处理、沼气利用等综合处理技术,要做到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并在国内有成功适用的先例。

——做好垃圾转运站通风、降尘、除臭、消杀、清洁等工作。站内垃圾应日产日清,各项清洁设施齐备,污水应统一收集,统一运到或排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

——充分利用已有的垃圾收集桶、收集箱、收集屋等设施,统一收集生活垃圾。要注意做好垃圾的密闭管理和渗沥液处置措施,鼓励采用地埋式收集箱。收集点垃圾应日产日清,落实卫生保洁措施,每周至少清洗两次,并定时喷洒消毒及灭蚊蝇药物。

(三)认真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以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提高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积极推进各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开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对于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且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可采用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对于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经济条件较好或旅游业较发达的村庄,可推广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技术。对于符合市政污水管网接入要求的村庄,可采用城乡统一处理模式,将污水纳入邻近的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连片治理,围绕东江等重点流域和新丰江、南水水库等重要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湖库周边,积极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的生态示范建设工作,加强生态村镇创建等基础工作及污水处理等基础工程建设。各地要充分发挥本地生态自然优势,开展各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

(四)大力建设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自来水管网,通过管网延伸供水、镇级中型水厂建设等方式实现连片、跨区域供水,在县域内形成具有高保证率和统一供水标准的农村供水网络。

——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改造升级为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在现有农村供水工程的基础上,通过扩网、改造、联通、整合和新建等措施,形成村村通自来水网络。

——采用示范建设和面上推进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工程实施。示范建设通过公开竞标确定名单,以整县推进方式实施,省按规定给予补助;面上推进采取由省按规定标准给予补助,各任务县包干完成的方式实施。

(五)积极推进生态景观林带建设。

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注重建设城乡一体连片大色块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北地区要注重建设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粤东、粤西地区要注重建设海岸防护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整体优化提升我省生态景观质量和安全防护功能。

——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立体、复合的生态景观林带。“点”是指对沿线分布的城镇村居、景区景点、服务区、车站、收费站、互通立交等景观节点进行绿化美化园林化,形成连串的景观亮点:“线”是指以高速公路、铁路两侧20至50米林带和沿海海岸基干林带作为主线,建成各具特色、景观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面”是指将高速公路、铁路和江河两岸1公里可视范围内的林地纳入建设范围,改造提升森林和景观质量,形成主题突出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森林生态景观,增强区域生态安全功能。

——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要以现有的绿化和森林为基础,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在宜林荒山荒地、采伐迹地、闲置地、裸露地进行人工造林;对疏林地、残次林进行补植套种;对已经绿化但景观效果不理想的林分进行改造提升;对景观效果较好的林分进行封育管护。

——抓好村内道路、公共场所、农户庭院绿化和农田林网化,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每村建设一处绿色景观点、栽植一条绿化带、营造一片风景林(果林或竹林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农村绿化美化新模式,实现村庄四周有风景林,入村有绿化景观路,围村有绿化带,村内主次干道两旁植有行道树,农户房前院内种有树木花草,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村居生态环境。

(六)全面开展农村卫生创建。

通过卫生创建和改厕项目的带动,争取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和着力点,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狠抓农村改水改厕、垃圾收集处置、公厕、市场等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卫生创建标准,充分发挥已创建地区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科学指导,不断扩大卫生创建工作的覆盖面,使更多的农民受惠。

——继续认真执行“重大公共卫生农村改厕项目”,争取更多国家资金补助,加大农村改厕的投入与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改厕的积极性,推动全省无害化卫生厕普及率不断提高。

——宣传健康环境理念,着力解决城乡环境脏乱差问题,加大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群众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了解行为习惯与常见病、传染病、地方病的关系,逐步养成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提高自身素质,保障身体健康。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部门责任。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明确工作目标,加强沟通协作,指导本系统齐心协力完成改善村居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

(二)整合建设资金。要依据村庄建设规划,整合各渠道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引入市场经营机制,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集中力量改善村居生态环境。

(三)强化技术支撑。省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各项技术指引,规范村居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以各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各专业协会和经验丰富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单位为技术支持主体,为改善村居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指导和业务咨询。

(四)加强检查考核。对改善村居生态环境工作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根据工作进度安排开展考核,作为下一安排相关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并通报考核结果。

由淘宝保暖内衣_内墙涂料整理,(打印请删除这段)

第三篇:解读“建设生态文明,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层面的重大突破。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全会决定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总的思路是按照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只对部分自然资源开展了资产化管理的实践,主要是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海岸带)资源、土地资源等,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很多量化的东西并没有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相当薄弱。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混乱,归属界定不清。资源性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分割的,产权虚置或弱化,造成权益纠纷迭起、自然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针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的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的要求。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一要建立明晰的资源产权关系。资源产权改革的市场化,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开来,使所有者(国家)与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经济契约关系,建立起一种市场化的完善的产权制度。根据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多样化特征,应分门别类建立起多样的所有权体系。

二要促进自然资源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市场化。从物权角度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做出明确规范,引入自然环境资源使用权通过市场竞争有偿获得的产权安排制度,打破传统的“公有公用公营”的方式。

三要建立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整顿和规范资源产权,创造良好市场建设环境。对资源采取招标和拍卖的方式出让,促进资源产权化。

四要引入自然资源产权代理者竞争机制。引入资源产权代理者竞争机制,就是引入政府间的竞争。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迫使政府对公民的环保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有效解决政府因其他工作目标凌驾于环保目标之上等诸多政府失效问题。

五要完善立法,为资源产权改革的市场化提供法律保障。继续完善产权的法律制度,重点是资源资产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规则和产权招标拍卖等制度。

国家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行使所有权并进行管理和国家对国土范围内自然资源行使监管权是不同的,前者是所有权人意义上的权利,后者是管理者意义上的权力。这就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自然资源的用途管制制度要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力求在优化开发区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做到增产不增污,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限制开发区域确保生态功能恢复和保育,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遏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全会中明确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生态赤字大,生态脆弱地区已占国土总面积的60%以上,现有的生态状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相比,差距较大。直面我国生态透支严重的现实,高设生态红线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它是永续发展的保障线,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生态需求的底线。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实施“三区推进”(即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战略,为改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提供政策保障。在此基础上,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一要科学划定生态红线。要结合贯彻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积极开展研究论证,尽快形成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的完整方案。

二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要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改变唯GDP的观念,淡化GDP考核,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四要建立功能保护区评价指标、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预警体系。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保护区域的管护能力。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此次全会再次强调该项问题,表明了我们党要从制度上根本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决心。

一是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要以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思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产业和贸易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

二是建立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合理的资源定价制度,使资源价格正确反映其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继续深化绿色信贷、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政策。

三是建立健全环境税收政策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子纳入相关税种设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并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计税方法,适时开征生态环境保护税种,合理提高各类排污费征收标准。

四是探索推行资源环境资产化管理和环境产权、使用权交易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竞争的资源初始产权配置机制和二级市场交易体系。改革生态环保投融资体制,重点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市场化条件较好的领域推行政府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形成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投入格局。

五是全面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标准、程序和监督机制。要广泛调查各利益相关者情况,合理分析生态保护的纵向、横向权利义务关系,科学评估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直接和间接成本,确保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相统一,做到应补则补,奖惩分明。

六是加快建立完善重点领域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

七是完善立法和加强部门协调。要积极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相关指导意见、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推动制定确立生态补偿机制法律地位的相关立法,完善相关环境监管制度。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与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主动为推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持。要配合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各类生态补偿方式,推动开展环境资源费用制度改革,构建区域生态共建共享合作平台,增强财政转移支付的生态补偿功能。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当地实际情况研究改进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投入机制。

第四篇: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财务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局系统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环保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规,以及《广东省省级部门预算试行办法》、《广东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试行办法》、《广东省省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省直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财务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各单位应根据本制度制定

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三条 局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任务的需要,合理编制局系统的部门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进行控制、管理和监督检查;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各单位上报财务报告,审核汇总编制局系统的财务报告;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和局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

第二章 财务管理职责和权限

第四条 财务管理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在局党组的领导下,规划财务处具体负责局系统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主要职责:

(一)负责对局系统各项资金的计划和预算进行审核汇总,会同有关部门管理省级环境保护有关资金,并负责对项目的跟踪问效和检查监督。

(二)组织局系统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并指导和监督其财务工作;每年组织对局系统各单位的预算执行和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财务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局领导报告,并会同监察室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对违法

违规行为的同监察室依法进行查处。 第五条 局办公室负责局机关财务管理,包括机关本部部门预算管理、机关资金运

作、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的管理。 局各直属单位的财务工作分别独立运作。

第六条 各单位法定代表人是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向外提供的财务会

计报告和会计信息资料负责。

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财务会计人员,保持财会人员的相对稳定,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政府采购员和固定资产管理员,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加

强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七条 预算是指各单位根据职责和工作任务,编制的财务收支计划,由收入

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按照省部门预算管理规定,局机关和与财政有经常性领拨关系的直属事业单位都应

编制部门预算。

第八条 局系统预算为一级预算单位,由规划财务处负责管理。局机关和与财政有经常性领拨关系的直属事业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自收自支的直属事业单位为非预算二

级单位。

第九条 部门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按照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原则的要求编制预算,对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

纳入各预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管理。

(二)要根据工作计划和任务,保证局机关和各直属预算单位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按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综合预算原则编制部门预算。

第十条 部门预算的编制

(一)预算编制的时间、内容

1、部门预算编制时间按照本局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编制部门预算通知的要求编

制上报。

2、部门预算编制内容按省财政厅部门预算编制的统一口径编制。

(二)编制程序

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按照“二上二下”的程序编制:

1、一上。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省财政厅的要求,按照初步确定的定员定额标准和下各自的工作计划和需求项目,提出本单位下的预算建议计划,经分管局领导同意后,报送规划财务处汇总综合平衡,然后经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审定;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局长办公会议意见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建议,送规划财务处汇总,报局长或授权分管财务的副局长批准后上报省财政厅。

2、一下。规划财务处根据省财政厅下达的局系统预算控制数,结合“一上”的预算计划,提出局系统预算控制数的分配指标方案,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核定,转下达给

各二级预算单位。

3、二上。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分配预算控制数,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报分管局领导审查后,送规划财务处审核汇总,形成局系统预算建议草案,报局长或他授权的分管

财务的副局长审批后上报省财政厅。

4、二下。规划财务处根据省财政厅批复的本局系统部门预算计划,转下达各二级预算单位,各二级预算单位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计划执行。

第十一条 直属非预算二级单位的预算编制

(一)根据省局工作安排,按照工作任务结合上收支状况和本收支增减因素,在每年3月份前提出本收支预算,送规划财务处审核;规划财务处提出核定各单位经营指标方案报局长或授权分管财务的副局长审批后下达,各直属非预算

二级单位根据核定经费预算执行。

(二)根据上收支状况和本收入增减因素测算,提出本个人年收入(工资和各种津贴或补贴)预算计划,在每年2月份前送人事处审核,报分管局领导审批后,

送局监察室备案。 第十二条 预算的执行

(一)预算执行的原则:按照批复的预算执行,加强预算收支管理,依法组织收入,不得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不得擅自改变预算支出用途。

1、二级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预算计划,征收,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要按时在“广东省财政厅国库支付系统”网上申报各月份用款计划,经规划财务处审核后,上报省财政厅;各单位再根据省财政厅批准后的用款计划,执行预算。

2、直属非预算二级单位按照核定经费预算,依法完成经营收入指标,按章纳税,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专项经费的支出,应严格按批准用途和数额安排使用,不得随意改变其用途。

(二)各单位应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执行预算和财务制度,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

第十三条 预算的调整

各部门预算(含政府采购预算)原则上不予调整,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中确需调整和追加预算经费的,由各二级预算单位提出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经费申请,说明其原因、依据、内容等,在的5月20日或9月20日前送规划财务处审核汇总,

报局领导审批后上报省财政厅。

第十四条 决算

年终,各单位应按照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预算批复文件,及时清理收支账目和往来款项,核对预算收支数字和各项缴拨款项。凡属本年的收入要及时入帐,各项应缴款要及时上缴,各项支出按规定的渠道如实列报,进行年终决算,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有关报表及文字说明和财务分析送规划财务处审核汇总,形成局系统的部门决算报告,报局领导审查后,上报省财政厅。

第十五条 绩效评价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对由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按照省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局系统二级单位有财政专项资金安排项目的,必须进行绩效评价。

(二)按省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的有关要求,局系统二级单位应成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自评工作。

(三)局系统二级单位有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项目的,在预算终了后2个月内,必须向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办公室报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表和自评报告;局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评价工作办公室对其进行审核,组织评价,形成局系统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表和自评报告,送局领导审批后报省财政厅。

第四章 国有资产管理

第十六条 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国有资产对外投资,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法律另

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单位拟利用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的,必须由局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送局规划财务处初审,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审核同意后,上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拟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由单位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书面申请,送局规划财务处初审,报局务会议讨论审核同意后,

报省财政厅审批。

第五章 资金管理 第十九条 货币资金的管理

货币资金是指单位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一)现金管理

1、单位由配备的专职出纳人员负责办理现金的收、付及保管,不得以白条抵库和保留帐外现金,日库存现金不能超过银行规定的限额,超出部分应及时存入银行。现金收付必须日清月结,账款相符,会计人员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2、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

登记工作。

(二)银行存款管理

1、各单位的银行账户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管理执行,不准私自开设

账户,不准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2、各单位应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银行预留印鉴由会计和出纳或财务主管授权人员分别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各单位应严格遵守银行的各项结算制度,超过银行规定结算起点限额的各项资金往来,都必须通过银行办理转账结算。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超出规定授权支付方式范围,都必

须办理财政直接支付。

(三)对货币资金的支付,必须由各单位所规定管理权限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经会计人员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第二十条 借款条件和手续 因工作需要借款,应根据经费预算计划,经所在单位规定管理权限负责人批准,由在职人员(含合同工)办理借款申请。申请要注明款项的项目名称、用途、金额、支

付方式等内容。

(一)各单位承办会议,应根据经费预算计划,凭会议通知或批准的会议费用预算,注明会议支出的资金渠道,办理借款。

(二)借款金额的额度审批由各单位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财务管理制度确定。

(三)凡已办理了借款的人员,应在业务完成5天内办理核销手续,不得长期挂帐;各项借款必须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办理核销手续;凡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

12月29~31日不办理财政资金借款。

第二十一条 支出管理

各单位的各项费用支出必须在下达的预算计划内,应按规定有相关合同或辅助资料的,要提供相关合同或辅助资料,凭合法的票据,需要填制相关凭证的,按相关凭证内容填写,由经办人签名,购物品的并有验收人签名,经单位规定支出管理权限负责

人批准签名后才能办理。

(一)凡不符合开支规定或审批手续不全的,一律不予办理报销手续。白头单和三

联单(收据)不得作为报账依据。

(二)具体支出管理办法由各单位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

第二十二条 其他

(一)各单位的收入,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不得私设“小钱柜”,否则按违纪

论处。

(二)各单位票据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实行领用回缴制度。

(三)对不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出纳人员有权拒绝办理。

第六章 政府采购管理

第二十三条 各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采购省级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项目,必须按照《政

府采购法》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二十四条 各单位凡需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省级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服务等项目,都应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按规定时间申报;其中二级预算单位列入部门预算一并申报,非二级预算单位列入申请省级财政资金补助一并申

报。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应按照省财政批复的政府采购预算,按时在“广东省政府采购管理系统”网上申报各季度政府采购计划和采购形式,经规划财务处审核后,汇总

上报省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审批。

第二十六条 各单位应依照省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批复的采购方式实施采购,其中:

(一)协议采购:必须在省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公开招标中标的协议供货商处实施采购,不得在协议供货商处采购其非中标品牌物品。

(二)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采购:必须由单位依法委托省政府采购中心办理采购事宜和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报局监察室。

(三)依法选择采购方式:由单位依法选择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或询价采购方式,编写“政府采购项目的工作方案”送局监察室审核,报局领导批准后实施。

(四)自行组织采购:由单位负责管理,并将采购情况报局监察室备案。 第二十七条 各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有关报表及情况分析送规划财务处审核汇总,报局领导审查后,上报省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 第二十八条 凡涉及财政资金安排项目支出,单位需要委托外单位承办的编制费、研究费及协作费等,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的,必须依照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实施

(如省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

第七章 固定资产管理

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能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质,应视作固定资产管理。各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购置、验收、保

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条 各单位的固定资产,由财务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资产管理部门统一

登记、管理。

各单位应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对固定资产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做到家底清楚,账、卡、实相符。

第三十一条 各单位应根据职能需要,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有效原则,提出拟配置固定资产的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列入单位预算一并报送,按批复预算和

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局机关原则上不得占用直属单位的固定资产,确实需要的,必须由局机关资产管理部门办理借用手续,任何人不能私自办理。

第三十三条 各单位固定资产的无偿调出、出售、报废、报损等处置,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原价)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下,由单位审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原价)在5万元以上由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和相关资料,送局固定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核。其中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原价)在20万元以下的,由局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审批;固定资产单位价值(原价)在20万元(含20万元)以上,由局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后

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三十四条 批准报废后固定资产应统一由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回收、处理,任何单

位和个人无权擅自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发之日起实施,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局财务管理制度》(粤

环办〔2004〕32号)停止执行。

第五篇:生态环境协会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

生态环境协会是一个先进的、积极的、自发组织的,具有公益性的组织。会员都具备热爱环保,思想道德高尚,乐于奉献等基本条件。为了协会不断地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宗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努力宣传环保知识和法规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一条:会长为本协会最高权力机构。

第二条:会员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有每个部门轮流负责。

第三条:本组织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一名,理事长一名,及各部部长,副部长,干事。

第四条:会长职责

1. 统领协会工作,向下级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向上反映协会各方面情况,对副会长及理事长的工作予以指导和帮助,保证协会内部的团结,工作的顺利展开。 2. 召集并主持会议,提出议案,并知道他们的工作 3. 在会员大会及其他相关会议上发言汇报工作 4. 监督社团活动及财务情况

第五条:副会长职务

具体社团工作,积极发现并反映问题,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为协会的发展出谋划策。

1. 发展发动会员,上传下达,协调各部工作。 2. 做好档案,票据管理及记录工作。 3. 协助会长完成各项工作 第六条:理事长

1. 制定修改本社章程

2. 组织学习校团委及主席团会议精神

3. 对会员的考勤及工作进行考核,进行表扬处分

第三章:会员

第一条:凡各人个人承认本章程有意参加环保活动,通过一定考核,则可参加本协会 第二条:会员权利

1. 有参与本组织活动的权利

2. 有对本社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监督的权利 3. 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 会员有退会的权利,有效期为一年 第三条:注册会员的义务

1. 遵守本社章程,执行本社决议的义务

2. 参加本社活动,完成本社任务,宣传本社宗旨,维护社团的声誉

3. 有向大众宣传和推广环保活动,宣传本组织的义务 4. 会员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注意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条:会员发给会员证

第五条:会员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学校制度或有违反本协会宗旨的行为,由会长决定取消其会员资格

第四章:经费

第一条:本会会费来源包括会员所交会费及其他捐助,学校拨款

第二条:会费的支出由财务部做出预算报告,会长签字,即可通过执行,定期向会员公布财政收支,并接受有关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协会活动制度

第一条:本协会定期安排活动 第二条:

1. 各会员每次都应配合组织部安排,准时到位 2. 活动和例会实行签到制度,会员有特殊情况可向会长及理事长请假,并做好记录

3. 无故缺席三次将会给与警告,三次警告无效将给予恰当处理

上一篇:供电公司先进个人材料下一篇:古典诗词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