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04-17

“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墩尚镇卢河小学

单继远

教学内容: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例题、“试一试” 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方法创造出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世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趣蕴思 游戏:从不同事物中找共同点。

二、参与探索,体悟特征

1.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认识到“它们都是对称物体”,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其他对称物体。

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等图片,学生说出名称。观察,发现了什么?

老师板书:对称

公开课教案

在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对称的物体?学生汇报。

2.课件演示:将对称物体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感受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特征,从而自然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老师电脑演示把物体画下来,得到三个平面图形。

要求:同桌拿出这三个图形,折一折,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老师演示对折图形,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像这样的图形,猜一猜叫什么名字?

像这样的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

3.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判断下列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1)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想?

(2)结合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猜想。同桌合作,折一折,比一比。

(3)大组进行交流,着重引导学生说清判断的依据。选择一个图形,说一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且说说为什么。学生说完之后,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重合的过程。

公开课教案

4.分组活动,丰富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组图形或图案:如各种标志、各国国旗、各种交通图标、各英文字母等(见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习题),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判断其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随后大组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想想做做1、2、5、6 汇报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老师电脑演示对折验证。

5.想像练习:给出四个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想像这些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并说说为什么。

想想做做4

三、实践制作,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动手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交流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创造的,在交流中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多向拓展,升华认识

由轴对称图形,进而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积极情感。

电脑演示“你知道吗”中的图片,感受对称现象。

篇2:“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

何志芸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会判断轴对称图形。

2、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孩子们想玩游戏吗?那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吧。(出示蜻蜓、裤子、蝴蝶、的一半。)猜一猜这是什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左边)师:你们都和他想的一样吗?(是的)

二、新课教学

1、阐明对折、完全重合的含义

师(拿出纸做的蝴蝶):怎么做可以知道图形两边一样呢?(折一下)怎么折呢?你上来示范一下吧。(颜嘉)请学生示范(折后问:你是从纸的哪里折的?)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这样从中间折一下就能让两边在一起了。像这样从中间折一下,叫对折。(边说边演示,演示完板书:对折)

师:跟我读“对折”(学生跟读)

师:对折后两边是一样吗?你是怎样看出一样的?师引导:怎样比较呢?(就是比一下有没有多出来。)(邝恕)

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一样在数学中叫完全重合。(板书:完全重合)

师:我这还有一个图形,谁来用对折的方法看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生举手上台对折)

师: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呢? 师:哪里不一样?(生:指一下)

2、分一分,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图形(出示图形),需要小组合作来完成,请看合作要求。谁来读一读

合作要求:

1、4人一组,用对折的方法把图形分一分类。

2、在组内互相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师:谁来汇报本组分的结果。

生上台汇报。(这些图形为什么分在一起?)学生说(因为这些图形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了)。

师:和他分的一样的请举手。

师:同学们,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师:同学们,请打开对折过的轴对称图形卡纸仔细看纸上有一条什么?

生:纸中间有一条直的折痕 师:是的,每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都会有一条直的折痕,这条直直的折痕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师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描出,并标出对称轴。

师:我标出了箭头的对称轴,谁来指一指另外几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学生举手,上台指)师:同学们,他指的对吗?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觉得自己认识轴对称图形了吗?现在让我来考考你的眼力。

师:打开书29页独立完成做一做,请在轴对称图形下面打√。

1、出示29页做一做。独立完成

2、师:同学们,图形中有轴对称现象,数字和文字中也有对称现象,你能把它找出来吗?(出示题目)

四、欣赏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的周围有轴对称图形吗?你能把它找出来吗?(生举手汇报)真是些留心观察的好孩子,轴对称图形有对称美的特点,老师课前在网上找到了一些,一起来欣赏吧。(播放)

五、学生活动:剪一剪

师:同学们,这些轴对称图形美吗?(美)想不想自己来创造一个轴对称图形呢?(想)

师:别急,磨刀不误砍柴功,剪之前请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剪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吧。(小组讨论)师:谁来说一说剪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的。

生1:剪之前要先将纸对折,还要把自己要剪的东西画在纸上。师:画一半还是画完呢?(画一半)生2: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

老师小结一下:恩,剪轴对称图形最关键的步骤其实就是一定要把纸对折。下面请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来创作吧。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你能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吗?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

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考虑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善,比较易于接受具体的和形象的。因此我通过猜一猜、折一折、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折”、“完全重合”这两个概念。当孩子明白这两个概念后,再去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就让定义变得具体化了。

当孩子理解了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的以后再通过辨一辨、找一找的活动加深孩子对概念的映像。

篇3:轴对称图形课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关于“轴对称”的知识, 学生在第一学段二年级上册第5章“观察物体”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接着在第二学段五年级下册第1章“图形的变换”第一节“轴对称”已经进一步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 并会初步“探索四边形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所以“轴对称”这个概念对于第三学段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只是每个学段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 随着学段的增高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三学段第一课时的“轴对称” (即八年级上册第12章第一节的“轴对称”第一课时) 对学生要求比一二学段要求更高了, 此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二学段仅是“对轴对称图形有所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所了解”, 这就是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但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能准确找出并画出图形的对称轴”, 这就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因此教师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进程, 根据学生一二学段的基础搭建“脚手架”, 使学生从一二学段已初步认识的“轴对称图形”逐步过渡到第三学段的“轴对称图形”。

三、教学过程设计

孙老师的轴对称图形课例 (二) 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1. 个性剪纸, 创设情景

孙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几幅剪纸作品, 让学生观赏, 在此孙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即通过剪纸作品让学生联想到一二学段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要让学生探索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而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仅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作品很难准确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因此孙老师在此又搭建了一个“脚手架”——让学生用剪刀、彩纸即兴创作一幅作品, 并为作品配上一句话。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剪纸,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通过动手学生更容易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2. 分析讨论, 提炼定义

在此环节中, 孙老师让学生观察他们贴上去的剪纸作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们从教师的课例中不难发现, 因为第一环节的“脚手架”搭得好, 学生讨论很激烈, 观察很仔细, 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完整地得出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从而归纳出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由教学中作为单方聆听者的“观众”, 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的“演员”,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张扬。教师较好处理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的关系;使相应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产生积极的作用, 真正实现教师主动作用更好地被用于促进学生发展, 从而使得师生在探索交流中共同得到发展。

3. 多样练习, 诱思深入

在此环节中, 孙老师没有用教材上的练习, 而是自己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给出了四组练习, 即练习1 (4个汉字) 猜字游戏, 练习2 (10个数字, 24个英文字母) 判断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练习3 (2小题) 判断正误, 练习4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练习1涉及到语文汉字的知识, 练习2涉及到英语中的英文字母, 教师注重数学与语文、英语学科的整合。练习3考察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掌握情况, 尤其是第二问如果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 很容易受思维定式而判断错误, 这个题要求学生会判断对称轴。四组练习的设计安排合理、层次清楚, 重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此环节中, 我们不难看出, 课程没能按教师预先设计的进行, 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几组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后打算进入下一个环节, 可突然被爱较真的学生10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刚才有同学举的轴对称图形中有矿泉水瓶, 球不可能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 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 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最终由学生自己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够根据新的理念进行处理, 这体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学生会越来越活跃, 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 课程上“意想不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教师要作好准备, 因为他们会迎来越来越多的挑战。

4. 疑惑引路, 明晰目标

在这个环节中, 孙老师让学生当堂做一个小测验——给出了一组练习 (共13个图形) , 让学生判断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是轴对称图形的, 说明其对称轴的条数。教师在此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脚手架”, 让学生通过13个图形能说明对称轴的条数。这组练习有两个目的, 一是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会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二是为了让学生说明对称轴的条数, 从而得出有些图形对称轴不止一条, 可能有多条。

在此环节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并不打算在此讲“轴对称图形的第二种判断方法——分析法”, 可是没想到一向不爱发言, 但成绩优秀的学生20提出了“用轴对称的定义去判断 (对称轴) 有局限, 图在纸上可以折折看, 若在屏幕上总不至于折叠屏幕吧?”, 使教师的预设计划不得不搁置下来。但是教师并没有因此压抑学生, 没有制止学生的“畅所欲言”, 而是放下做老师的尊严与架子, 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他只是在一旁静观其变, 并没有立即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直到学生无法继续完成了才给学生一些提示, 最终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此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环境, 培养合作意识。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 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 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学生会越来越活跃, 参与意识会越来越强, 课程上打断教师预设计划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教师要作好准备, 迎接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挑战。

5. 实践作业, 发挥智能

在这个环节中, 孙老师没有直接布置固定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做, 而是让学生提问题给大家思考, 再一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为:

五、评价

综观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在教材处理上,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这是课程改革的意图之一,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教材开始直接让学生把纸对折, 剪出一个图案, 并提示学生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 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点;而教师考虑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已经学过剪纸, 所以没有告诉学生怎么剪, 而是直接让学生自己剪, 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 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在探索完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 教材给出一组练习——五幅图形, 让学生判断这些图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教师没有采用课本上的练习, 而是自己有层次的安排了四组练习, 这四组练习重点放在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点上, 除了第3题涉及到对称轴以外其他题都没有涉及到对称轴, 为了考察学生对对称轴的掌握, 教师又给出了一个当堂小测验 (练习5) , 让学生判断轴对称图形后说明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条数。教材做完练习后接着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而教师并没有按教材上的处理, 不急于接着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而是打算研究其他知识 (具体教师接下来要研究什么我们也不清楚, 因为后面学生把教师的预设计划打乱了, 但从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教师不打算研究“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 。由此可见在教科书的处理上, 教师并没有把教科书认为高高在上, 不容置疑的, 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有经验地对教科书内容做适当调整, 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2.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发展水平”, 巧妙地设计了一组“支架”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一二学段“对轴对称图形有所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有所了解”) , 设计了第一个支架 (“背景支架”) ——向学生展示剪纸作品, 让学生看到作品想到轴对称图形;接着教师为了便于学生研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又设计了第二个支架 (“直观支架”) ——让学生即兴创作一幅作品;等学生探索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概念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三个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 ——4组练习;等学生巩固了轴对称的概念后, 教师又设计了第四个支架 (“能力迁移支架”) ———个小测验, 从而便于学生探索对称轴的条数。由此可见, 教师不是以教条的形式去灌输, 而是为了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再创造”活动 (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讨) 中去学习, 充分体现了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原则。本节课的主旨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通过四个“脚手架”的攀爬, 探究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概念, 并会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因而形成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 教师则做好宏观的调控工作, 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3. 在上课时教师勇于“让位”给学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满堂灌”、“一言堂”、上课为“讲”课的教学方式, 而要勇敢地“让位”, 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孙老师的这一堂课就做到了这一点, 他把讲堂变学堂。

首先在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教师放手交给学生完成, 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教师也放手交给学生去探索。在这一过程中, 凡是学生自己能操作, 能学习、能领悟的, 都交还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去完成。教师则注意探究方向的引导, 关键之处的点拨;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揭露、总结与渗透。

接下来, 当学生突然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教师不打算在此节课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并没有制止学生或者不去理会, 而是给学生时间去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处理了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 学生的思维才被激活, 学生的创造力才得到了发展。充分体现教师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欣赏“每一个”学生。目前, 我们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 要努力转变教学行为, 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首先应当从“欣赏每一个孩子, 多给学生以鼓励”做起。学生做得好, 有进步, 要鼓励;学生做错了, 退步了, 更应鼓励, 鼓励其找出问题根源, 重新迈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思索、置疑、想象、探索、争辩、创新。当然, 鼓励、赞赏不可随意乱来, 也应讲究“成功体验”的科学、恰当、及时、艺术。其实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4.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解, 学生被动吸收为主”的教学模式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 才去帮助他。”本节课的内容“轴对称”, 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 于是教师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己在数学的探索实践中去建构新知识, 去实现新认知的突破。整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思考、去交流, 让学生自己探索出轴对称的特点, 自己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在这个交流过程中, 真正理解的学生, 印象必然较深, 同时增强了自信心, 激发了成功。不能理解的学生, 也在相互交流中解决了困惑。充分体现了由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而使得师生在探索交流中共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成云, 蔡红.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一)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2]孙长智.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二)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3]徐久虎.轴对称图形 (第1课时) 课例 (四)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09 (7) .

篇4:图形王国的公开课

突然,一道金光闪过,小星星被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小星星抬头一看,“图形王国”这几个耀眼的大字映入眼帘。忽听背后传来招呼声:“小星星,你好呀!”小星星回头一看,原来是图形国王。“我正想找你呢!”图形国王说,“图形王国今天有一堂很重要的公开课,快随我一起去听听吧!”小星星欣然同意。

小星星随着图形国王进入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坐在了贵宾席上。

老师穿着一条漂亮的百褶裙,站在讲台上。待图形国王坐定,她开始上课:“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请大家翻到课本XX页。”接着,老师拿出一把剪刀和几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把它们放在讲台上。

“同学们,计算面积首先要给图形画高。谁能画出这些图形的高?”小星星一听,心里暗自得意:画高?这可是我最拿手的!于是,他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一见,立即把小星星请上了讲台。

小星星扶正三角板,将它的一条直角边挨着三角形的底,然后沿着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用虚线描好直角高。接着,对其他几个图形的高也依样画葫芦相继描好。老师请小星星回到座位上,然后她目光炯炯地望着同学们,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画对了吗?”同学们一听,像炸开了锅一样。“他画高时没有对准三角形的顶点。”“他没有标上直角符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小星星羞得无地自容,他恨不得立刻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师笑盈盈地看着大家,然后拿起红粉笔一边一个一个地修正小星星画的高,一边讲解:“给三角形画高,首先要扶正三角板,将它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底对齐,另一条直角边过三角形的顶点,用虚线描好三角板的直角高,最后还要记得标上直角符号。”小星星一边听一边回忆数学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频频点头。他心想:幸好来听图形王国的公开课,要不然期末考试我可就惨了。

接下来,老师拿起一个平形四边形,沿着高剪开,并把剪开的两个图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说:“看,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它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请问谁能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小星星赶紧举手,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回他总算说对。

老师又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将它们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说:“三角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面积是它的一半,现在你们能根据刚才的经验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老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问:“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呢?”同学们托着脑袋,冥思苦想,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不过,几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老师让一个同学回答,他说:“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乘高除以2。”“为什么呢?”老师反问道。这时,小星星再次举手:“因为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长度等于所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底的长度,且梯形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等高。那么其面积等于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说得好!”老师表扬了小星星。同学们也对小星星的精彩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丁零零……”下课铃声响了。小星星仍陶醉在同学们的掌声之中。忽然,爸爸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小星星,瞧瞧你的口水,睡得这么香,又梦到什么好吃的了?”

小星星看了看桌面上翻开的辅导作业,原来自己昨晚做着“图形”这部分习题时睡着了。他不禁回忆起梦中的那堂公开课,忽然觉得题目变得简单起来。一星期之后,小星星把辅导作业消灭个精光,他欢天喜地跑出去找小伙伴玩了。

342500 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六(3)班

指导老师 钟秀华

哟,小星星这办法不错,这做梦能解难题呢!改天我也试试看,把我那些积攒多年的难题统统解决掉!

篇5:“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图形与变换这一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等,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在做中体验、思考,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相应的空间与图形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通过这部分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意识。学生经历了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方面,初步建立了空间观念数学模型,2、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学生经历了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学情分析:本班有13名同学,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有的学生计算能力较差,有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差。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依赖性,不愿意自己探究知识,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教师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会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对称轴。.3、让学生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这一道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老师考考你们的观察力,有没信心。生:有

师:老师出示事物体的一部分,你们猜猜那是什么?

(师出事物体的一部分,生猜)

师:这些图形你怎么这么快就看出来的。

生:因为它们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是怎样的一样能说的更清楚些吗?

生:颜色、形状、线条都一样。

师:观察的真仔细,像这样左边和右边都一样,看到右边,就会想到左边,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它叫做对称图形。

师:怎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生:左右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这样的对称图形大家想看吗?

生:想。

2、看图片,进一步加深认识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置了猜物游戏和欣赏对称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美,同时游戏和美丽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新知

1、找一找

师:刚才看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在我们身边的对称图形呢?

(生找并汇报)

师:同学们真实生活中的有心人,找出了这么多的对称图形

2、剪一剪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生:想

(生动手剪,并贴在黑板展示)

师生小结:要想剪一个漂亮的对称图形可先对折后,再其画上物体的一半,再沿画的笔迹剪下来。

3、认一认,画一画

师:同学们看看黑板上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都是对称图形

生2:他们都有一条折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可以沿这条折痕画条线,这条线就是对称轴(师板演)

师:你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画一画,并给同桌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找一找、剪一剪、认一认等环节中加深对对称图形的理解和初步的认识对称轴。)

三、巩固提高,深化中心

1、练一练

书本第68页的做一做

2、折一折

书本第70页的第2题

4、画一画

书本第70页的第3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四、回顾全课

师:今天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各自的总结再次呈现本课的重难点,强化了对本节课的掌握)

教学反思:

结合新课标的精神,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的较为突出:

1、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生活中有许多的物体(包括建筑物)是对称的,这样就很容易找到学生学习这个知识的生长点。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无论是从导入到探索新知,还是欣赏操作活动,我都注重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实践活动,营造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教学以猜物体导入,我出示物体的一半让学生们猜物体时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适时的提问:“你是怎样猜对?”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并且也让学生们初步的感受到对称图形。

在探究“对称”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剪纸、折纸,人人经历剪的过程,发现了只有对折后才能剪出对称图形;而折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对称轴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对称”的知识过程中,先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剪一剪,然后比较、演示,揭示“对称”的秘密,然后又通过画一画、折一折、举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去体验、去感悟“两边大小一样”。

3、巩固应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再创造,学生举例说出了很多身边对称的物体,并指出了它们的对称轴,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篇6:“轴对称图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4号

2018.5.10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四年级下册)》83~84页。[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观过程,掌握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方法。

3.通过欣赏、创作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通过知识迁移与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找出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上研学单,彩纸、剪刀,直尺、平面图形,学具袋(内含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圆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背景音乐。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还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以前我们也认识过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收深入学习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想不想自己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彩纸剪一剪,在玩儿的过程中创造数学知识。(提出要求)

学生操作,再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太有创造力了,把你们的作品举起来给老师秀一秀!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都用了对折的方法,看了对折在剪轴对称图形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折之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集体交流。

师:将你的作品对折看看,两侧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同学们都剪出了轴对称图形,老师为你点赞!展开轴对称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折痕)我们说的完全重合就是指的折痕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师:现在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发言,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我们再来看看完整的定义。师讲解并出示定义。

师:根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想一想,可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说想法。

师:我们在对折时产生的折痕,它所在的直线就叫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讲解示范对称轴的画法:点画线。)

学生画出对称轴,教师进行说明。

2、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发言,集体交流。进行判断。师:你能找到它们的对称轴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索,再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并展开分析。师总结:通过大家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不同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数量可能也不相同,但通过对折都可以使得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

3、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师:轴对称图形真是个奇妙的图形,我们也来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看,这个图形好像?(少了一半)另一半得设计成什么样才能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先想象一下,再画出另一半,看谁画的又快有准确!

学生尝试画,再请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画法。师根据学生的画法引导学生优化画法,并总结画法。(1)找关键点;(2)标对称点;(3)顺次连点。

三、课堂练习

师:同学们又掌握了一项新本领,真了不起!我们知道咱们济宁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宣传标志吧!

学生练习,再交流,介绍画法。师:我们设计的就是一棵树!相 信一颗小数的茁壮成长定会带来一片 森林的生机盎然!

四、课堂小结

上一篇:在蓝天下作文800字下一篇:道勘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