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2024-05-05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精选十篇)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1

一、课堂教学应突出其逻辑性

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所需的基础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理解、推理、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实现这个目的, 教师必须要熟练地把握教材, 引导学生步入物理情境, 使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体系严密、层次清楚、生动活泼、启发性强, 真正做到驾驭教材得心应手, 教学方法运用自如。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突出物理教材的逻辑性呢?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 对教材要反复推敲, 对教案要精心设计,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现象到本质、由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让教学过程一步一步发展, 使学生思维一步一步展开。

二、比较和分类

(一) 比较

从普遍意义来讲, 人们认识事物常常是从区分事物开始。要区分事物, 就要进行比较, 要比较事物之间的异同, 才能识别事物的独有特征, 所以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常用比较法认识对象的物理性质。例如, “动能”和“动量”, 尽管都是状态量, 前者是力对位移的累积, 是标量;后者是力对时间的累积, 是矢量。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在表面上存在差异, 但在本质上却有共同点, 引导学生比较物理现象的异同乃是深刻认识物理对象的重要途径, 特别是要在表面上差异极大的对象之间找出其本质上的共同点, 这对培养和发展科学思维是至关重要的。现以讲授楞次定律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高中物理在讲授楞次定律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做好两个实验: (1) 用磁铁的N (S) 极插入 (拔出) 闭合线圈, 将会使与线圈串联的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表明回路中有感生电流产生, 并且用不同的磁极插入或者拔出时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不同。若磁铁不动, 线圈运动, 同样可以产生电流, 本实验特点是磁铁和线圈发生相对运动, 闭合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在不同情况下, 线圈中产生的感生电流方向不同, 上述现象属于表面现象, 其本质特征做完第二个实验可一并归纳。 (2) 将半径不同的两只线圈套放在一起, 其中大线圈回路中串联一只电流计, 小线圈回路中有直流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等。实验开始, 可强调说明, 两线圈相对位置不变, 观察:a.电键闭合 (断开) 瞬间, 电流计指针偏转, 且方向不同;b.电键闭合待电路中电流稳定后, 发现指针不偏转, 如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位置, 发现大线圈回路中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本实验不能用上实验中磁铁和线圈发生相对运动来作出解释, 通过分析可突出两实验本质上的共同点———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将会产生感应电流。感生电流具有确定的方向, 它所产生的磁场总是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二) 分类

分类是提据对象的差异点和共同点, 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分类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两大类。所谓现象分类则是根据对象的外部特征或外在联系进行分类, 本质分类则是根据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进行的分类。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倘若注意分类, 可使所学内容的条理性、系统性加强, 可以减轻繁重的机械记忆, 强化理解记忆, 可使学生在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时, 思路开阔、敏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所以, 分类可以开拓思路, 发展思维能力。

三、归纳和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认识过程的两种推理形式, 也是两种基本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两种思维方法, 对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一般结论或原理的一种思雄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建立概念, 揭示规律常常运用归纳推理。例如, 进行力的合成时, 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而力是矢量, 所有矢量在进行合成时, 均应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就是一种归纳推理, 它从具体的力, 概括到所有矢量,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发掘教材在哪些地方、哪些概念、哪些规律运用了归纳推理及如何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 从而逐步教会学生掌握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二)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 即从一般的原理、定律出发, 推导出新的知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它是获取新知识、认识新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会学生运用和掌握演绎推理法是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

演绎推理主要形式是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例如, 我们要推证声波是机械波主则三段论可表述如下。

大前提:机械振动在媒质里的传播过程是机械波。

小前提:声波是机械振动在媒质里的传播过程。

结论:声波是机械波。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2

1.实验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的物理学习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是基础,实验教学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方法非常重要。在物理实验中,归纳法和分析法是两种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

(1)实验教学中归纳法的培养。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经常把实验操作步骤明确告诉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不会进行归纳,也不会自己设计实验,遇到综合性较强的实验题时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因此,要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验方案。学生发现设计的实验出现问题时,可以提出疑惑。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出闭合电路中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产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2)实验教学中分析法的培养。

高中生分析能力还较弱。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要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发现理论与所测量数据间的差异,再对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和反思,锻炼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形成良好的概念体系,为实验分析奠定基础。

2.理论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研究需要学生具备理论思维,逻辑思维在理论思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着很大影响。

(1)理论教学中抽象概括法的培养。

抽象概括法是决定科学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论阶段的关键环节,通过抽象概括抓住事物本质,才能够真正认识事物。教师把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进行抛体运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愤怒的小鸟》游戏让学生上课时操作,然后让学生回答小鸟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抛体运动概念的教学中。然后让学生思考小鸟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抽象概括抛体运动的分类,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概括方法。

(2)理论教学中分析综合法的培养。

分析综合方法是逻辑思维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物理概念、规律等学习过程和实际教学中都会应用到分析综合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通过分析综合法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如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只要进行适当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向心加速度这个概念。

(3)理论教学中归纳演绎法的培养。

归纳和演绎是科学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两种思维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消除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帮助学生掌握归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概念和规律解决物理问题,就是演绎方法。如在学习加速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向东运动的物体会不会有向西的加速度,帮助学生掌握演绎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是高中物理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之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具体是指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目的就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摆脱教师是课堂主人的束缚,让学生自己真正的作为课堂的主人,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最高的效率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问题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总结概括,使其更好的发展下去。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项新事务的出现都会遇到新问题,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最终形成普遍适合大众口味的东西,并方便大众的生活。这是所有新鲜事物完善地途径。问题教学法也不例外,在其刚开始形成发展阶段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如下:

1、提问的问题不尽合理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我们现在高中教师仍然难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师提问问题的时候仅仅只是围绕应试教育的重点问题进行提问,目的也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却忽略了提出问题的最本质的意义: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自己。

2、提问的程序不科学

解决问题的一般顺序往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认识问题的难易程度也是由简单的到容易的,由某个特殊的例子总结到大众的例子、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认识问题的一般途径,直接就是提出问题,而且根据学生水平不同,提出的难易水平也不尽相同,这就加大了我们教学的难度,从而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提问的随意性很大,也就导致教师很难把握一般的规律。

3、无法顺利得到问题的答案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自己提问的时候缺乏教师所具备的熟练性和技巧性,加上学生缺乏相关的经验,因而即使能够很好的提出问题,也不能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得到答案之后并没有认真的进行相关的总结工作,也没有将得到的物理答案进行分析,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答案,其他情况下会不会也是如此?仅仅只是一味的得到问题的答案,而不进行后续的思考这样就不能对所学到的知识予以扩展,由此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实践的具体运用

1、创造学生思考问题的情景

这种方法也就是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或者比较经典类型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加强记忆,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刚开始学斜抛运动,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斜抛运动和物自由落体的区别,可以让学生用粉笔或者别的东西分别演示这两者究竟是如何不一样的,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显看到两者的区别,还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做到一举两得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者的具体区别,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遵循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由于学生基础的差别,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能力也有一定的区别,基础好的学生能够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思考,或者总结出一般规律,但是基础薄弱者很有可能难以理解学过的东西,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作用。教师尽量让学生从最基础的问题开始,从最简单的出发,然后依照规律,慢慢的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比如说在进行“定滑轮做功”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现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进行一一展示自己的答案,得到答案的学生要经历其他学生的质疑,并对质疑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相关协助工作,帮助学生做好相关互动,并适时的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最后明白定滑轮做功的相关问题。

3、及时总结、归纳并升华到一般规律

浅谈高中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物理形成了一整套的思维方法,基本的方法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等。如:牛顿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都是以实验事实为基础,运用分析、综合、推理和归纳而总结出来的。又如:“质点”、“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理想物理模型,是通过形象思维而上升到抽象思维的产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以下途径对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解决问题。要教育学生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经过独立思考,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尽可能创造条件,比如出思考题、提供阅读材料、指导课外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在课堂教学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对重点的概念和规律要力求讲得深一些,充分发挥这些重点概念和规律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的作用。要突出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因为它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基础。在讲解概念时,一定要重视得出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通过对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的讲解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课堂上讲解的例题,一定注意量,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上,教给学生如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要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要讲清思维过程,做到有理有据,可按以下程序进行:物理情境—物理模型—数学推算—物理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学思维能力。

三、学生把基础概念和规律理解后让学生练习一定量的习题,习题的选择要精挑细选,要有代表性,让学生自己通过物理事实、物理实验的分析综合,感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及应注意问题,掌握研究方法,形成物理概念,总结规律,培养能力。并且老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建立物理模型,简化研究对象及其所处的状态和发展变化过程,这样,在一定的场合和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一种近似,可以把实际物理问题中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物理状态当作物理模型来处理,从而抓住核心因素以及本质特征,暂时撇开次要因素,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且要有意识地渗透类比,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4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首先, 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对物理感兴趣, 只有有了兴趣才有可能学好物理。激发兴趣是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或思索的物理事实和现象激发人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促使人们广泛和深入地学习、探究物理理论的教学手段。具体落实到学生身上, 就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使其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生活中学习、探究物理知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物理”是这一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 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 他们的活动绝大部分受兴趣支配,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需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产生学习的动机, 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入手, 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其学习动机。

二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尤为重要。作为近似反映物理对象、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物理规律的建立, 离不开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 也离不开物理思维, 是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的感性认识是建立物理规律的基础。

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 也是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 分析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 或从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逻辑展开中提出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创造便于探索规律的良好环境, 提供探索物理规律所必需的感性材料, 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 为研究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

三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物理课堂教学, 要在营造开放性的探索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一开放、和谐的课堂应成为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展的课堂, 应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课堂。教师应在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前提下, 精心设计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阶梯式问题系列, 从表象到本质, 从简单到复杂, 给学生充分思考、探求的时间。在问题一个个被解决的同时, 学生们的思维也就得到了一步步的升华。作为教师, 言词表达要形象化, 复杂问题要条理化, 疑难问题要通俗化。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以一种具有合作、对话和情感交流等特点的态度,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合作的关系, 营造一种开放性、探索性的课堂氛围, 努力保持交流渠道的畅通, 使每个学生都处在随时能被激发起创造性思维欲望的氛围中。

四创设物理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 动机的形成, 知识的获得, 智能的提高, 都离不开一定的物理情境。所以,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 启迪思维, 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 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五利用物理模型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 高中阶段物理模型繁多, 理解物理模型对高中物理学习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利用物理模型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思维方法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基础。由于年龄小的关系, 学生一般只注意知识的学习, 并不关心自己的思维方法是否正确, 更不能自觉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从而影响了思维发展。物理模型的建立, 也是一种严密的正确的思维方法, 其思维过程非常明显, 分析每一个物理模型的建立思维很重要。以“质点”这个物理模型为例, 为什么要将物体简化为质点?在什么时候什么物体可以简化为质点?质点的概念很简单, 如果只教会学生质点的概念, 而没有使学生明确这种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过程及运用物理模型建立概念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这将是教学上的重大失误。

再次, 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 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 通过采用模型方法, 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 疏通思路, 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 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的作用。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 创造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65-01

物理学的现代进展,提供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审视物理教学改革,使我们站在物理学现代前沿思考物理教学的思想、观念、内容与方法,使我们以物理学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反思传统的物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使物理教师站在物理学发展的高度,去认识中学物理的概念、规律、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实际,采取最优化教学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感兴趣,从被动学习发展到爱学习,会学习,要学习。这也是学生形成内在动机的主要途径。精彩的演示和实验、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生动精辟的语言,美如画的板书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物理发生兴趣,从而培养创造思维。

一、充分利用“变式”教学

例如,培养从具体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出发,推想出信息之间多种不同组合的能力,当我们解决矛盾时,由于观察问题的侧面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民,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就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其中多种不同的信息组合,从而衍生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形成发散思维。如例题:“一台沿水平方向运转的皮带运输机,在电动机的带动下,皮带以v=2.8m/s的恒定速率运动。今将一质量为m=2.5Kg的重物轻轻地平放在皮带上,重物和皮带的滑动摩擦系数μ=0.6。求:(1)重物放在皮带上以后,经过多长时间才停止在皮带上?(2)重物在皮带上停止以前,相对于皮带滑动了多大的距离?”以重物为研究对象,当重物轻轻地平放在皮带上时,重物在水平方向立即受到皮带施予的、与皮带运动同向的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若以地为参照物,重物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直到相对于皮带静止;若以皮带为参照物,重物做初速度v0=-v的匀减速运动,直至末速度为零。于是,由于参照物不同,将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用不同的匀变速运动规律,有很多解题思路。

由此,可以看出“一”和“多”的相互转化,既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大量增值,又可开拓思路,遏止单向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要培养学生运用多个物理规律去处理同一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定势思维,但是,它的判断与运用离不开低层次的定势思维,即准确的运动分析。另外,要充分利用“变式”教学,尽可能地变化所引用资料的内容和形式,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提示概念和规律的实质。例如,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而是变速运动;不是匀变速运动,而是变速运动;不是变减速运动,而是变加速运动。对于牛顿运动定律,要从因果关系、量值关系、方向关系、时间关系、单位关系等方面,全面阐述和分析,使知识学得活。

二、正确运用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转变

又例如在解决“弹力”问题时,在向学生呈现的学习资料中每一个例子都是“弹力”概念的正例或反例,其中有弹簧、相互挤压的物体、在地面上运动的物体、单摆等例子。这些例子是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向学生呈现,呈现在例子上同时标上“是”或“否”的标记。教师告诉学生,所有正例都与将要学习的新概念有关,学生的任务是根据这个新概念提出假设,并提出它的本质属性。教师或学生对每个例子的属性逐一记录,要求学生对这些例子的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在学生对这些属性进行比较和归纳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弹力”的基本属性,给它下个定义。

为了验证学生对“弹力”所下定义的正确性,教师在该阶段先要向学生呈现一些未加“是”或“否”标志的例子,要求学生根据他们的定义给例子加标记。教师对学生加标记的例子的正确与否给予确定,这样可以验证学生所下的定义的正确性。提出弹力的概念名称,并重新阐述它的定义,明确其本质属性。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定义再提出一些“是”与“否”的弹力例子。学生采取的思维策略是各异的,有的可能采用了整体策略,有的可能采用了部分策略。让学生讨论概念的假设和属性的作用,通过讨论可以看出他们的假设类型。他们是否注重属性或概念,一次侧重于一个还是各个属性概念。分析学生弹力概念的思维策略,可以弄清楚学生是否真正地理解了这个概念,若不理解,其原因何在。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学生对自己所有策略的回忆、分析、比较,有助于学生找到一种最佳的思维策略。实践证明,该模式比较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即高中生对需要传授的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有较多的经验性理解。

基础知识的积累,定势思维的形成,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基础,忽视这个打基础的工作,创造思维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定势思维有待于向发展思维发展,没有这个发展,将导致思维僵化,创造思维难以形成、发展。因此,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相互渗透。

三、结论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公式可循,它要求教师匠心独运,既要知常,又要晓变,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冯亮.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J]. 现代交际,2013,03.

[2]王军锋. 直觉思维和高中物理教学[J]. 成功(教育),2013,08:22.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6

一、合理建模, 科学抽象, 在理想状态下思考问题

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总是从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和过程开始的。经过科学抽象而构建出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会大大简化物理问题而又避免产生较大的偏差, 特别是研究对象是特别复杂的实际问题, 更应该先建模然后根据实际问题对结果加以修正。比如, 理想气体就是对实际气体的理想化, 忽略了气体分子的体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常见的把氢气、氧气、氮气等在常温下都可视为理想气体, 这样处理起问题来就简单多了。高中阶段的气体问题通常来说都可以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分析和处理。但是,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确告诉学生, 如果气体所处环境发生了变化, 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 就不能再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来求解了, 因为这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不能再忽略了, 需要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加以修正和推广, 进而得出大学物理当中的范德瓦耳斯方程。

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当中, 涉及了大量的物理模型, 如质点、点电荷、核式结构等, 也有大量的理想化过程, 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实际上这些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已经开始初步涉及。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 教师就应该逐渐地引导学生完成物理模型的建立, 引导其形成自主思考问题、主动抽象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话, 学生就会形成一定的科学抽象和合理简化的能力, 到学习高中物理时, 就不会感觉陌生。当然在高中物理教学当中, 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都是遵从合理假设→逻辑推理→验证结论的规律,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理想实验也是高中物理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方法的基础是对物理实验的高度抽象与概括, 突出主要矛盾, 忽略次要矛盾。如初中和高中物理当中都涉及的伽利略斜面实验、高中物理当中的自由落体实验等, 都是通过理想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的。注意, 理想实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历史, 而是让学生学会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对实际的实验进行外推, 得出普遍的规律。如伽利略斜面实验就可以从实际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小车由运动到静止的现象, 延伸到同一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下滑沿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滑动的距离各不相同, 外推得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 则小车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一来, 就会让学生在对生活经验的批判当中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二、比较分析, 科学归纳, 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当中得出一般规律的科学方法, 对于物理规律、概念和定律的得出极其重要。高中物理当中不少物理规律都是通过对若干个实验的归纳总结得出的。当然, 其中有些实验还是离不开初中物理实验的基础的。如在进行“电磁感应”的教学时,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得出阿基米德定律的方法, 先观察现象鲜明、趣味性强的课堂小实验, 然后对不同的电磁感应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 (1) 闭合回路中部分导线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产生感应电流; (2) 磁铁与闭合线圈做相对运动时, 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通电螺线管 (原) 与闭合线圈 (副) 做相对运动时, 闭合线圈 (副) 中产生感应电流;线圈 (原) 中的电流突然接通或断开时, 闭合线圈 (副) 中会产生感应电流;通电线圈 (原) 中的电流强度大小发生变化时, 闭合线圈 (副) 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当然, 这两个基本认识还过于肤浅, 只注意到了电磁感应的一个侧面。最后, 再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基本认识加以系统, 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在于“穿过闭合回路所围面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这里磁通量的变化是抽象的概念, 是对大量的物理实验进行概括总结和抽象思维而得出的结论。以磁通量的变化为手段, 我们可以对电磁感应现象有相对完整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思维特点的不同, 使得我们在教学中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主体, 对物理现象的认识需要借助于感性材料, 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加强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由实验现象引出物理概念, 进而归纳出物理规律;高中生则是抽象思维占主体, 可以经过对已有知识的推理得出科学的结论, 然后用实验来加以验证, 但仍有某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单靠学生的想象难以理解, 需要先安排具体实验。比如, 在讲到“光的干涉现象”时, 学生只靠想象难以理解“在某些状态下光不沿直线传播”,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为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打好基础, 以从本质上理解光的干涉现象。

三、温故知新, 类比推理, 突破重点难点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 类比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如惠更斯就是在将光学现象和声学现象的类比与推理之后提出的光的波动学说;德布罗意也是由光子与一般微观粒子的类比推理之后提出的德布罗意波的概念。

从当前的物理教材来看, 初中物理教材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并学会应用类比推理的方法, 这就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条件。我们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时, 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基础, 借鉴初中教材的做法, 考虑能否用类比的方法来处理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现行教材当中将电场与重力场类比、电势差与高度差类比、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类比都是极好的例子。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7

一、美国高中物理教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氛围

美国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多少物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所以, 教材的内容设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情绪, 激发学生的多层次思维能力。教材通过多角度的设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物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是全美80%以上的高中普遍使用的教材, 也是美国大学联合理事会所推荐的SAT考试AP考试的指定教材. 这套教材深刻体现了美国现代认知学习理论中激励理论的思想精髓, 即一个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思考是他的思维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首要条件, 而主动思考产生的前提则是持续的、积极的激励, 激励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

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科, 有些学生常常感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 且枯燥无味, 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为启而不发, 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学生都对我们所提出的那些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凭空捏造的一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 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他就是问题中的一员, 如何有兴趣地参与进来。也就是说, 我们在提问时, 应该给问题一个载体, 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 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就处在这个情境之中, 通过自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值得借鉴。《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第十三章在讲到压强问题时, 就引入了龙卷风的情境。首先提出问题:在龙卷风来临之际你是把门窗紧闭还是打开?学生照常理回答大多是“紧闭门窗”。接着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让学生去感受:“龙卷风中心的压强可以比标准大气压强低15%, 假定龙卷风的外围边沿作用于195cm高, 91cm宽的门上, 那么门受到的净力为多大, 方向怎样?”经过讨论和分析, 同学们往往会恍然大悟。课堂上, 我明显感觉到这比单单要求他们计算某一压强生动得多, 因为学生已经将自己融入该情境中, 成为情境中的一员。接着就有学生提出, “老师我知道微电影中是如何模拟龙卷风的情境的了, 因为龙卷风的中心压强比四周低, 所以我们只要在房屋模型的烟囱上装一个吸风装置, 这样模型里的桌椅板凳都会飞起来了”。这就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上闪光, 它能够极大地激发班级其他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原来电影中、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原理, 我们要用发现的眼睛, 创新的思维, 以及探索的勇气, 去感受物理的美好。

二、美国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美国高中物理课堂提倡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脑动手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 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

美国课堂非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言, 即使那些已成定论的东西也不妨大胆重新审视。以一道美国高中物理课堂的家庭作业题为例:请以一根卷尺来估测一堆沙子的动摩擦系数。卷尺的基本功能是测量长度, 而此时却要求突破其固定的功能, 测量一些看似无关的物理量, 这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想象力无疑是很好的尝试。我们来听听一个合作小组的汇报。要测定沙砾间的动摩擦系数, 必须让沙砾发生相对运动;于是应用力学中一个常用模型:逐渐增大斜面倾角θ使得木块在斜面上将要发生相对滑动, 此时有μ=tanθ。受这一原理启发, 我们可以将题给的一堆沙子从高处慢慢漏下去, 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锥体, 并不断增高以至不能再高, 即表面沙砾将要开始滑动, 此时的砂堆就构成了一个要动的斜面。隔离出其表面的任何一颗沙砾, 也就相当于斜面上的一块木块了。这样, 通过θ这个变量即可把动摩擦系数μ 的测量转化为可用卷尺测量的长度 (圆锥的高h和周长L, 即μ=tanθ=h/L) 。

美国物理课堂上问题可以有学生来提出, 结论由学生来探讨, 方法由学生来摸索, 结果由学生来评价, 甚至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挑战知识权威, 使学生解放思想, 开阔视野,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近些年来, 美国高中物理教学课程标准与国内高考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 其难度和深度都有降低的趋势, 而重在拓展知识的广度和宽度,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这就为其开设第二课堂, 开展活动课程,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美国高中物理课堂非常重视在教师指导下组建物理活动小组, 合作开展活动。

美国高中教学中课外活动的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 进行课外实验和小制作。可以结合实际开设“小实验, 小制作”等活动课程, 为学生表现动手欲、创造欲提供自由的天地。通过物理实践活动, 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 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阶段性征集试题的活动。美国课堂中多次出现单元小测验由物理小组轮流征题和出题的模式。这与美国SAT高考的题库制度和AP竞赛的题库制度有某些相似之处。让学生自己对征集来的题目进行类型分类和难度分类, 并制定评分标准。 (3) 每两周办好“物理论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也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用假期写一篇论文, 开学后选出较好的在班级中进行讲解, 并进行评奖, 把最好的推荐到市级或州级进行评奖, 形成创新的良好氛围。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8

思维能力是人作为高级动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重要标尺之一, 也是作为人类的基础。作为中学生, 学习物理课程要具备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物理课程之后, 要逐步养成物理专业性逻辑思维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也明确提出, 教师课堂教学不仅仅旨在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知识;而是通过老师教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对问题对错的判断, 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区别于其他学科, 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的自然学科。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学科时, 都缺乏思维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物理成绩不理想, 从而害怕学习物理。而教师在教授物理课程的过程中, 养成了全程讲解知识的习惯, 忽视了学生提问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在现代新型物理教学中, 对于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严峻的任务。

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首先, 物理概念与定理的掌握是学习物理的基础, 只有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理解之后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 批判性教学思维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欢迎, 它对于改善当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敢于否定“真理”, 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持有怀疑的态度下批判性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创新, 最终形成适合自身的独特思维方式。

例如, 学习牛顿定律时, 教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定律的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 附加注意事项, 并分析总结牛顿定律在物理知识上的运用, 为学生示范牛顿定律的具体应用,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借鉴他人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步步地为学生建立物理抽象性思维知识体系。

总而言之, 在现代素质教育中, 教师要认真履行自己的教学义务, 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认真归纳与总结, 不断进行反思, 为学生更好地形成思维能力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曹佳丽.高中生电磁学知识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研究[D].河南大学, 2013.

[2]陈凤彦.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几个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36)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培养探析 篇9

一、活化拓宽,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广阔性是指思路广泛、善于把握事物各个方面联系和关系, 从而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这就要求人们对事物本身属性弄清搞通, 而且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了解影响这一事物的其它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才能统观全局, 驾驭未来。例如图象教学, 这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首先得搞清图象纵、横坐标的具体含义, 然后寻找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但绝不能就此满足而停步, 应该再继续拓宽知识面, 弄清图象的截矩、斜率、交点、渐近线等的物理意义, 这样对图象就会理解深刻、应用灵活。另外在习题训练中, 除引导学生进行常规思维外, 还要突破思维局限, 进行发散探究, 实施“变式系列”教学, 从不同角度摸索各种解题方法, 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追根究源,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钻研和思考问题, 在理解物理概念和揭示物理规律实质时, 要求人们既看到事物的现象, 又看到事物的本质;既看到事物发展的内因, 又看到事物发展的条件;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 又要想到事物的变化和将来;既要知道事物的过程, 还要知道事物的结果,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体的、全面的、综合的观点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只有这样对事物才会有明确的认识, 全面的了解, 才能采取相应针对性方法去研究它、掌握它和利用它。例如,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 应该紧扣“洛仑兹力总是与运动方向垂直”这一知识点, 说明它只能改变速度的方向, 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 因此粒子将作匀速圆周运动, 只要突破这一关键点, 至于运动方程、环绕半径、回旋周期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然后再深挖一步, 从能量观点出发, 阐明洛仑兹力不做功, 这才是决定粒子运动性质的根本原因。如果对知识都这样深挖细究,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一定会深刻、牢固、灵活得多。

三、设疑置障,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的人在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时能随机应变、足智多谋, 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 善于把问题反过来倒过去地思前想后, 多角度想方法, 全方位寻措施, 最后把问题圆满解决。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疑置障, 有意识引导学生入迷宫、下深海, 主动让他们靠思维探索知识规律, 凭智力解决实际问题。例如, 描述带电粒子在场中运行规律时, 现行教材着重介绍在单个场中的情况,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设计出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的叠加场中分析粒子受力和运动情况的题目, 这样多绕了几个弯子, 加大了难度, 好多同学就无法下手, 但也有同学巧妙地把叠加场当作一个新场去处理, 问题就简化了许多, 物理现象的实质明显暴露, 真是“乍看疑无路, 细瞧又一村”。

四、创设环境,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所谓敏捷性指的是认识问题准确、思路简捷, 能够从繁杂物理现象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处, 迅速设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作出决断。在平时应当为学生多创造机会让其实战锻炼, 如给他们大容量的定时训练, 要他们按要求设计实验, 开展快速题、即兴口算、抽题比赛、抢答夺冠、黑板板演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 让同学们在不同场合中使思维的敏捷性得以锻炼。

五、树新立异,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时代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来长大会自我处理问题。所以教学活动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拘泥于课本, 不拘泥于老师, 要有独创意识, 敢为人先。具体来讲, 要让学生善于透过物理现象, 寻准着眼点, 摸好突破口, 选对下手处, 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 再创设一种新的解题方案, 并经常性地向上跳一跳, 设法看自己能否够得着。要变换几种题型, 常设计各种问法, 树新立异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在透镜成像作图中, 一位同学在物、像、心三点成一直线的启迪下, 提出还有另外二个三点一线, 这对于求物、像、焦点的位置很有用场, 而教材和其它参考书上从未提及过这个规律。我们鼓励所有的同学都应该像这位同学那样细观察、勤思索、多钻探, 学有所得, 学有所创, 结果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勤学、好问, 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六、理清思路,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高中物理的思维培养 篇10

【关键词】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 抽象思维 创新思维

一、前言

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其重心所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应当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物理教育是青年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摇篮。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2.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用逆向思维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1)引入新课时的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3)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采用开放题和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

例如,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

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3.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对于名家千锤百炼编写的教材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要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的结论,不轻易就相信。学生作业中有错误,老师批改后找出来归类,然后让学生相互评定,找出错误原因。也可尝试学生互批作业,然后让学生报告发现的错误之处。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物体,质量是2kg,受到互成1200 角的两个力FI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个物体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分析:此题其实只要一提醒,学生很快就清楚它的“缺陷”了,可提问:“该物体受几个力呢?”学生自然会提到重力,再问:“F1与F2的方向是竖直方向、斜向上或下还是水平方向呢?”最后问:“按这样一分析本题能求出其合力吗?”然后,介绍教材编审者的意图,指出其编题粗糙。这样的习题如果想当然地按教材去解,势必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上一篇:效果量化下一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