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

2024-05-07

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精选6篇)

篇1: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

为贯彻落实中共新平县委十届二次、三次报告中提出的,“积极探索集体农用地流转新机制,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使基地成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重点,成为结构调整的重点,成为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的重点,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点的主要区域,成为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点”。根据县农业局的安排部署,以《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为依据。现将我镇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xx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流转总面积达9938亩(其中田面积为302.7亩,地面积为9635.3亩)。其中: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28 户、占承包农户数的0.6 %,流转面积 416.3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转包方式流转的257.4 亩、出租方式流转的158.9亩、转让、互换、入股、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没有。

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975256亩,纳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面积为9521.7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98%。其中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受让方25户9028.7亩、占集体所有农用地的0.9 %。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是: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 9938亩,119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62起,占流转起数的52%,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

(二)、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在丕且莫村委会较突出)。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镇耕地总面积14883亩,人均耕地仅0.74亩,户均耕地2.98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不超过15亩,最少的仅有几厘地,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三、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耕地流转健康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对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转移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愿意走出去,而且能够走出去,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完善合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流转合同报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证、备案。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4、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甚少的实际,加强政策宣传,搞好中介服务,积极引导,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向新的台阶。

篇2:土地流转情况统计表

情况近日,为进一步掌握全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情况,总结先进经

验。XX乡统计信息中心对全乡范围内的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流转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经调查,截止2011年11月,XX乡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2家,林果合作社3家,畜牧养殖业合作社1家。除1家种植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外,其他5家均为2011年新成立的合作社。

全乡6家合作社中,目前只有2家参与了土地流转,另有3家有可能在今后条件具备后有参与土地流转的意向,剩余1家合作社没有土地流转的意向。

2家参与土地流转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38亩。共同点:1.均采取出租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2.均签订有书面合同;3.流转规模均在100亩以下(18---20亩);4.流转用途均用于苗木繁育;5.目前均未产生效益。2011年秋签订流转合同,2012年开始使用土地。不同点:1.流转时间不同,种植业流转较短(5年),林果业流转时间较长(15年);2.流转用途不同,1家从事种植业,1家从事林果业;3.流转费用/价格不同,种植业500元/年,林果业600元/年。

综上所述,我乡目前合作社发展正处于刚起步阶段,在参与土地流转方面也是刚刚参与,具体效益、收入情况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只要合作社经营效益好,规模将会不断扩大。

篇3:关于武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问题

㈠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在问到“你所在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时, 选择“转包”的占78%;选择“出租”的占6.9%;选择“转让”的占4.5%;选择“互换”的占10.6%;选择“入股”的人数为零。由此可见, 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而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这一形式基本不存在。

㈡土地流转规模小在问到“你们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时, 3.4%的人认为土地流转规模较大, 47.4%的人认为比较小, 49.2%的人认为很小。据了解, 一般各村进行土地流转的仅有几户、十几户, 多的也就是二十几户;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 难成规模化气候。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民经营中的自发、自主行为, 目的大都是为了方便耕作, 或是为让闲置土地不至于落荒。这些流转绝大部分在外出打工农民的亲戚、朋友、邻居间私下完成, 流转规模较小, 流转土地分散, 流转价格普遍较低。

㈢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在问到“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的方式”时, 61.7%的人认为“一般只是口头约定”;30%的人认为“有些订立了书面合同”;认为“订立合同的情况比较多”的仅占8.3%。

㈣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不深入在问到“农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是否了解”时, 8.5%的人认为“不了解”, 72.9%的人认为“知道一些”;18.6%的人认为“比较清楚”。在问到“你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时, 44.8%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41.4%的人表示自己“积极推动本村土地流转”, 13.8%的人“不赞成土地流转”。在问到“乡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态度”时, 36.2%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53.4%的人表示“正在积极推动”, 10.4%的人认为“不鼓励土地流转”。

二、原因分析

㈠农民的“后顾之忧”尚未解除在调查中, 当问到“你认为制约本村土地流转的原因”时, 8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民离不开土地”, 8.3%的人认为“农户想流转找不到转让人”, 另有8.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对此,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农民工就业难”、“农民思想中没有流转的意识、对土地流转不认识、不了解”等等。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还是靠土地收入来解决, 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尤其对一些缺乏谋生技能的农民来讲, 土地意味着全部收入, 自然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 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㈡农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水平最终取决于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现代农业越发育, 二三产业越发达, 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尤其是非农就业渠道和较高的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的要求越强烈。从目前武威的情况看, 一方面, 现代农业发育不足,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土地流转收益相对较低, 绝大多数农户流转土地的需求并不迫切, 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土地大规模流转的趋势;另一方面, 农村撂荒耕地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土地流转尽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但土地流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㈢配套服务不到位, 体系有待健全有关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指导不够,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流转平台未建立, 土地流转信息不畅, 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 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 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专业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 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价格难以把握, 土地资源效益低。

三、对策建议

㈠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解决耕地零散分割、规模过小问题,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 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土地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拔苗助长”。在推进土地流转时, 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尊重农民的经营权、自主权, 切不可背离实际, 一哄而上, 更不能武断强迫。现阶段实行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实行土地流转, 要把功夫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城镇化上, 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各级干部, 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 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要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 更是一笔资产, 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使土地流转由自发转向自觉。

㈡调整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前提条件,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一方面,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使一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土地, 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再依靠土地寻求收入, 迫切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 一部分掌握一技之长的种养大户面向市场,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他们在扩大经营规模中, 需要拥有更多的土地经营权, 从而形成了土地流转的需方市场。

促进土地流转,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把现代农业建设同劳动力输转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政策, 积极引导, 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少量的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 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 向优势产业流动, 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篇4: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情况调研

【关键词】土地流转;执行力;调查报告

为了解当前农村土地政策的执行力状况,笔者于2015年7月13日到9月1日在河南省某地进行了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课题组对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试调查的反馈结果定稿,最终敲定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与问卷结构的安排。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求客观、全面的反映河南省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的现状。笔者需求选取了15个行政村和5个自然村,每个村做25份调查问卷,共计500份。在调查中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两户村民做深入的访谈。调查和访谈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村民,也涉及少量的村干部。此外,调查组还要求调查人员对乡镇负责干部进行访谈,以从政策层面了解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执行力背景。通过调查,课题组共回收有效问卷500 份、访谈记录 2份、土地承包合同书2份。课题组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将有效数据输入专门制作的问卷统计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并得出统计结果。

**县为农业大县,农耕收入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而每户可承包使用的耕地面积直接决定农耕收入的多少。在问及“您家平均每口人有多少亩地”的时候,有232人回答平均有1-2亩,占总调查人数的46.4%,所占比例最大;回答平均有2-3亩的有1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8.2%;回答平均有0-1亩的有83人,所占比例为16.6%;而所占比重最少的为3亩以上,占8.8%。“平均每亩地的年纯收入为多少元”这个问题一共有311人作答,有71.7%的人回答自家耕地每亩的年纯收入为800-1600元,有22.19%的人回答是1600-2400元,有5.14%的人回答是0-800元,还有0.96%的人回答是2400元以上。就所调查的平均情况而言,农耕收入能保证供给一个家庭最基本的消费支出,耕地为农民提供了保障功能。当问到“您对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了解吗”,共有500人回答,回答非常了解的占8.4%,基本了解的人占68.8%,不了解的占22.8%。调查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对所占比例最大、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基本了解的人进行了进一步的问询,这类人回答如是:只知道国家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具体怎样流转就不知道了。通过对这二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农民对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还是比较满意的,同时也认为此政策的执行情况良好,此政策能满足农民对耕地的需求,保障农民基本的生活。

从以上调查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某地的土地流转政策执行情况基本还是令人满意的,下面笔者主要从农村耕地流转的方式和程序、流转面积与流转耕地特征、流转后农民的收入与流转土地的用途、流转期限与合同的签订情况四个方面进一步剖析其执行情况。

一、流转方式与程序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调查组对农民会选择怎样的流转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73.1%的人会选择交由同村人耕种,65.4%的人会选择交给亲友耕种,22.1%的人会选择托管,33.7%的人选择交给种地大户耕种,2.9%选择让从事畜牧业的人使用,仅0.96%选择让从事非农业者使用,还有1.9%选择其他。这充分说明,农民还是比较热衷于期限短、流转面积少、流转对象为熟人的传统流转方式。就流转程序而言,流转方式的不同在极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流转程序的不同。

二、流转面积与流转耕地特征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03亿亩,比2013年增长18.3%,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30.4%。据河南该省农业厅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流转总面积3393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的34.8%。调研组可以通过政府统计的大数据,就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得到具体数据,了解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状况。故而本次调研问卷设计者从政策的客体——农民角度出发,设计了“您家的土地有无流转(包括转入与转出)”这一问题,以探究人数的比例情况。其中回答有流转的有189人,占37.8%,没有流转的有311人,占62.2%。此比例与笔者搜集到的国家与河南省农村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比重相差不大。

三、流转后农民的收入与流转土地的用途

农村土地流转是为了创新土地经营方式,便利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节省人力资本的投入,整合社会人力资源,以达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流转后有17.44%的农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有69.77%的农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只有9.3%的农民认为土地流转后生活基本不变,另有3.49%的农民认为生活质量下降。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农村土地流转后绝大部分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那么,农村土地流转后其用途是什么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81.4%的人会使用流转后的土地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13.95%的人会发展畜牧业,还有4.65%的人会建厂等发展非农产业。

四、流转期限与合同的签订情况

流转期限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种植流转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对流转土地的使用规划与投入情况。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流转合同的签订情况与流转期限的长短呈正相关关系,流转期限越长,流转合同的签订也就越多。流转合同签订情况更与土地流转接受对象有直接关系,据我们调查,只要是单位接受流转土地,都签订有流转合同,而农户个人承接流转土地,绝大部分只是口头协议。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村土地流转中,只有36.54%的农户签有流转合同,占63.46%的农户是没有签订流转合同的。

作者简介

篇5: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陈亮法学(2)学号 0707023

5借此寒假期间,本人通过村委会的支持,对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做了浅陋的调查。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实行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基地。但在土地使用权被分割,规模狭小,并归属于各个农户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农户或龙头企业扩大土地经营规模的要求都会遇到其他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限制。如何解决规模经营与分散的家庭土地使用制度的矛盾,是农村改革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研究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有序流转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合理调整农村产业化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对当前农村土地制度的现实思考,虽然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采取“农村普占”的分散、均田方式,较好的解决了公平问题,但是却未能同时兼顾到效率原则。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的运行情况

20年来,中国农地政策基本稳定,主要有三点:坚持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民承包权;放开土地使用权。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政策本身的缺陷,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中强调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国农村集体分为三级:乡镇、村、组。但是土地到底属于那一级集体所有没有说清楚,造成土地承包中经济纠纷和财问题。二是政策明确规定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没说明什么人有权承包土地,即什么人算是集体组织的成员。所有农民都认为包括新婚嫁娶的每个本村人都天然具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导致土地与人口矛盾家加剧。三是规定农民承包土地要承担义务,其中向乡村社会缴纳公共开支,但没有明确提出这部分费用属于地租还是管理费用,这一费用的标准是多少,给农民造成过重的负担。四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被占用农地越来越多,但现行的城市土地不嫩进入二级市场,只有在政府征用土地后转报给土地开发商,这样一来,造成土地增值部分与农民无关,从土地上获利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开发商。

其次,在土地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人地关系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更多地强调提高土地生产率,政策应长期不变,而政策规定“要长期稳定,随人地关系的变化大稳定小调整”,这种不稳定的法律语言是人们的理解不同,做法就产生分歧。第二,上级部门下达给基层政府的各种社会、经济任务,给土地政策带来很多问题。既要求办好农村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有没有财政拨款,同时严格控制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作为农村最基层的干部,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只好利用手中的权力调整土地,高价转让以达到任务标准。第三,乡村基层干部把握政策有偏差。原因有三,一是为了满足权利的要求,在一些地方村委会每换一届就调整一次土地,造成了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其关键在于30年承包政策只是政策而不是法律,不会有人因违反政策受到刑事处罚;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通过土地调整为自己、亲朋牟私利;三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生存条件及调动农民对土地的透入积极性,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有流动的必要性,这是土地政策的最基本考虑,但没有完成实现。

(二)实行土地流转的现实意义

1、较好解决了土地使用权的分散化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的创

新。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据有关资料介绍,自1965年以来的30年中,世界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由54.2%下降到9.1%。中国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研究结果表明,中等规模农业比小规模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现代化程度都将提高一倍左右。改革开放以来,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有力的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从改革成果看,家庭经营制度表现的绩效是很难估量的,它应当是今后相当时间内我国农村制度创新的基础。但进入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农产品短缺经济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形势出现后,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组织化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规模的土地经营,使农户参与市场竞争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半生出小农经济意识,经济规模偏小,劳动成本过高,影响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影响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等一系类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形式,搞好土地流转既能广大农民利益,又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2、把农产品基地建设作为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纳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循环体系之中,加快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进程。无论是“反祖倒包”模式,还是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实行的规模经营,都是由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对土地种植作出统一规化,对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设,对技术统一指导,对土地产出的农产品实施统一收购或直接加工销售。全部的农业生产过程都是在龙头企业的规划和控制下,为企业下一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而进行的。

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典型,对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本人所在的家乡马桥镇徐周村为例目前行成以葡萄种植为主附带其他经济作物产业化农业,此为村里还引进养鹿技术,形成包含小规模养鹿的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徐周村的葡萄在靖江是家喻户晓,已成为靖江农业发展的典型,不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利于国家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推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加强土地流转的法规建设。土地流转工作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稳定,需要有一系列政策法规使土地流转有法可依,出现问题和矛盾可依法解决,但目前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缺乏,应此应尽快制定《土地承包法》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正式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对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审批程序、主管部门和土地用途、地价及级差、流转期限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是建立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和客体,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规则,构建适应使用市场化的土地管理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搞好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将土地转让、租赁、抵押和入股,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土地与资金技术、劳力的合理配置。

三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为农民脱离土地创造条件。

四是深化农村社会管理体制配套改革。改革农村户籍管理的作法,打破农民身份限制,改变农民“恋土”关念。加快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篇6:江苏镇江土地流转情况调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流转土地经营权”,为土地流转指明了路径,也使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江苏省镇江市近几年在土地流转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土地流转已呈全面铺开之势,且逐步向更高层次推进,并在促进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上见到了成效。

土地流转呈全面铺开之势

为促进全市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进行,镇江市委、市政府下文要求各地“规范流转主体、完善流转合同、强化流转服务”,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向健康方向发展。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6.45万亩,占农户承包面积的22.7%,其中,转包的有11.17万亩,出租的有17.34万亩,入股的有3.45万亩。从流转的年限上看,5年以下的11.12万亩,6—10年的12.32万亩,10—20年的7.82万亩,21年以上的5.19万亩。从流入方类型看,农业企业11.69万亩,种养大户17.74万亩,城镇居民及其他组织7.01万亩。总的看来,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流转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单宗100—500亩的土地流转10.93万亩,单宗500—1000亩的土地流转8.77万亩,单宗1000亩以上的土地流转14.97万亩。二是流转的数量呈直线上升态势。通过近两年高效规模农业的带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净增12万亩,达到36万亩,呈直线上升态势。三是流转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自发流转比例逐渐下降,有组织的流转逐渐上升。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44家,入股土地面积3.45万亩,入股农户9410户,土地股份合作社逐步成为引领土地流转的主力军。四是流转效益逐渐提高。在2004年前,旱地一般年流转补偿金每亩50—80元,水田100—120元。近年来,随着“三资”开发农业、高效规模农业的带动,土地产出率不断提高,农民开始依托市场追求土地流转效益,现在,土地流转补偿金一般达到每亩每年300—600元,用于花卉苗木生产的高达800—1000元。

经过数年的推进,镇江市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一,促进了高效规模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已经达到63.75万亩,设施农业12万亩,分别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8%和6%。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47%、49%、88%、85%。句容市白兔镇依托张小虎葡萄、柏生草莓、创新果业等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6000亩葡萄、2000亩草莓以及2500亩桃、梨、枣、无花果等鲜果生产规模,初步建成了全市第一家万亩应时鲜果基地。润州区从规划入手,引导土地流转,初步成了18000亩都市农业园区、2000亩优质茶叶基地、3000亩精品蔬菜基地、1000亩优质水蜜桃基地。其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作为一种经营权的转让,不仅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而且避免了“候鸟式”转移成本,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健康方向发展。据统计,因推进土地流转,已有40多万镇江农村劳动力实现无牵挂转移。其三,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例如,丹徒区18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吸纳农民工4820人,其中入股农户3250人,每人每年仅劳务性收入就达6498元。

土地流转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镇江土地流转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明显,但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股份合作社不够壮大,迟滞了土地流转。2007年,苏南五市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达234个,入股土地32万亩,而镇江现只有44家,且在经营上也未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很多已集中起来的土地尚未在规模发展上显现出应有的优势。受此影响,镇江高效农业发展也不尽如人意,全省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为30.1%,苏南为28.6%,而镇江只有24%,落后于全省和苏南的平均水平。

二是承包关系不稳定,影响了土地流转。目前,有部分村组以解决人地矛盾、土地征用补偿矛盾以及农户承包地的级差为由,自行约定3—5年全面调整承包地或征用土地时全补全调,造成承包期限的人为缩短、农户承包地块的频繁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据调查,全市有近30%的村组存在类似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备,弱化了土地流转。近年来,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快,农业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越来越低,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城乡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待遇不对等,社会地位不平等,农民就业不充分、不稳定。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不能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医疗、养老保险,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仍然存在,使部分农民不想也不愿放弃低成本的生活方式和作为保障功能的土地,弱化了土地流转。

四是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制约了土地流转。不论是本地农户之间还是本地农户与外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协议随意性大,有的只有口头协议,容易引起流转纠纷;基层组织与企业签订的流转协议中权利、义务不具体,特别是对改变土地原来农业用途的流转、土地的复垦、现有水利以及道路等基本农田设施的维护,多数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不仅不利于今后农业生产能力的恢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侵害了农民权益。此外,补偿标准也偏低。自2001年起,随着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土地流转由无偿向有偿转变,但是以种粮食的收益作为参照标准,仍属低偿流转。据调查,目前镇江每亩土地的年流转补偿金平均为164元,除极少数项目在800元以上,大多数在每亩300—500元之间,且流转期限一定十多年,没有考虑国家政策、物价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土地流转并未给农户带来近期和长远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

五是管理机构缺位,减缓了土地流转。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撤并了乡镇农经站后,每个乡镇只有1—2人从事农经工作,力量相当薄弱,且部分乡镇不拨工作经费。机构不健全、人少事多、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导致乡镇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指导,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影响了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长远发展。

促进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土地流转是农村中一个涉及方方面面、事关农村改革发展成败的重要问题,以正确的方式、有效的举措、合理的路径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将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推进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第一,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在规范完善转包、出租等传统流转方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方式。土地股份合作制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效益明显,既不违反土地承包法规定,又能满足流转户合理的利益诉求,还有利于承包土地的长期流转经营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应作为下阶段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来付诸实践,强势推进。目前,各地已相继成立了一些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此基

础上,要认真总结经验,抓好推广普及工作,努力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尤其是发挥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规模发展、连片流转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奠定基础。

第二,进一步完善土地二轮承包,夯实推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基础。依照“稳定、规范、维权、发展”四个重点,认真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坚持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纠正部分村组3—5年调整承包地的违法行为,按照“四到户”(面积、合同、证书、地块)的要求,将承包地确权到户。同时,妥善处理二轮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对证地不符、未签订二轮承包合同、证书未发放到户、流转合同不规范等遗留问题,要依据法律、政策规定妥善处理,以维护农民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新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在规范现有流转方式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努力构建适合推进土地流转的新机制。一是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依托农经职能部门,逐步在县一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创办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村级创办土地流转服务组,形成三级服务网络,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招标竞标、推介效益农业项目、协办手续等服务,使土地流转有序、便捷、高效。二是完善流转补偿机制。农地的流转原则上每亩年补偿金应高于该土地前三年平均纯收入的1.5倍。对流转期限超过3年的,必须充分考虑物价变动、政策调整等因素,实行逐步递增、定期调整或实物计价货币兑现的办法确定流转补偿标准。同时,以乡镇、县区为单位,根据本地土地等级、区位优势等制定流转补偿指导价,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三是制定扶持促进政策。对单宗流转500亩以上以及单宗流转1000亩以上未获省财政补助的土地流转,市及市辖区要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和奖励。对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高效规模农业的生产主体,也要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以促进土地流转。四是培育职业农民。在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的同时,要针对农民年龄偏大、知识缺乏、接受新事物迟顿的现实,培育新型农民,并鼓励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土地,让农业产业和农民身份职业化。五是开展农业生产综合服务试点。选择有条件的镇、村开展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过程的综合服务试点,让农民将所承包的土地全部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公司经营,形成规模较大的农场或农业服务公司,在保证农民基本口粮的基础上,年终经营方根据效益,再给予农民一定现金补偿。六是加强农业项目与土地流转的对接。近年来,镇江市农业招商成效显著,每年都在30多个亿,按每个项目1000万元计算,农业项目已经超过1000个,平均每村两个以上,各级政府应积极做好项目与土地流转的对接,将每个农业项目主体对土地的需求情况及要求发至各行政村,以达到以项目拉动土地流转的目的。

上一篇:医保病人出院流程下一篇:2011年政治学科研讨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