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2024-04-20

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精选8篇)

篇1: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创新土地承包管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加速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的顺利对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近日,我局对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初步掌握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今年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基本情况

全县农户家庭承包耕地面积65.1万亩,流转的土地面积共有5.8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亩、旱地面积0.9亩、荒坡地面积0.6万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9.1%,涉及农户1.7万户。其中采取转包面积2.8万亩,出租面积2.1万亩,入股面积0.2万亩,转让面积0.1万亩,其它方式0.4万亩,主要采取以转包和出租的流转方式进行。

(二)主要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前几年,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皮”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由于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补贴,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不论是村社集体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

1行流转,其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单位特别是涉农单位与农户、村组签订流转合同,经营权由单位承包种植相应的高效作物。二是经济能人转包成片的山林、果林及水域等。三是农民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入社的农户可以把土地作为股金得到分红利润。

(2)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取消农业税后,农民种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其惜地意识提高。流转的土地由当初主要是撂荒耕地扩展到了林地、旱地、渔塘等整个农用地。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内进行,扩展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如绍水镇采取“农户+政府+业主”的形式,确保了双方的利益不受侵犯。县农业局和供销联社1997年在该镇塘口村委白沙铺、五里塘按照每亩土地每年450元的价格租赁桂黄公路沿线73亩水田创建大棚蔬菜和“农业新品种繁育试验示范基地”,便是采取这种方式成功实施的。同时,又带动了该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土地流转的效果初步显现。调查中多数干部群众认为,土地流转对于转出土地的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劳务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户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增加收入。

(4)土地流转的纠纷和隐患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8年我县发生土地承包纠纷22起,其中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10件,占土地纠纷的45%。形成土地流转纠纷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初土地流转时双方没有签订流转合同或合同条款不完备,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流转的一方受利益驱动单方面撕毁合同,如龙水桥渡种粮大户谢合良与村民签订合同不够规范,导致双方发生土地纠纷。二是村社集体组织当初为了完成税费上缴任务,没有通过撂荒农户的书面同意,将撂荒户的承包地转包给第三方经营,撂荒农户现在要求收回已转包的土地而引发纠纷。三是,土地流转监管机制不健全,特别是乡镇农经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后,农经管理职能弱化,一些乡镇根本没有专人负责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对土地流转放任自流,流转行为无人监管,流转纠纷无人受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另外,部分租赁土地的业主拖欠租赁费等也是造成土地流转纠纷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很短,除农户之间的互换和少数业主租赁开发为长期外,其他流转形式一般为1-3年。双方口头约定,没有协议的不在少数。在签订的书面合同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的业主流转合同绕开农户与村社签订;有的流转合同标的不明,没有流转期限和违约补偿办法;有的对承包户、经营户、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

3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有的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这些都是将来产生土地承包纠纷的根源。

(二)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并未彻底解决。“在家种田,不如外出挣钱”、“要想奔小康,必须背井离乡”,这些口头禅说明了农业生产效益较低,造成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2007年,我县常年外出务工的劳动力7.5万人左右,占劳动力资源的17.9%,且为主要劳动力,在家务农的基本为“三八”式劳力结构。由于劳力外出,全县耕地撂荒面积达1.7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5%。撂荒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然条件差,不愿耕种的摞荒地0.39万亩;二是人少地多,没有劳动力耕种而摞荒的1.6万亩;三是全家外出打工,也没找人代耕而撂荒的1.15万亩;四是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毁损后无力恢复而撂荒的0.02万亩。

(三)流转信息渠道不畅通。由于农村土地供需信息尚未形成区域网络,供需双方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使流转受阻,出现“要转的转不出去,要租的租不到”这一矛盾,难以形成有效流转。

三、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建议

(一)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

4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依法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三)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要建立健全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强化县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妥善解决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具体问题,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撂荒地,由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或通过县乡调剂和网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承包 5

出去,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撂荒问题,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四)研究拓宽土地流转的新模式。土地流转一方面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另一方面要促进农民的收益得到保护并不断提高,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进一步拓宽土地流转模式。要稳妥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承包权表现为一种具有交换价值的资产。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社,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可以使经营者获得较为充分的自然资源,同时农民也能按照土地股份享受年终分红,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

全州县人民政府农业局

二OO九年四月八日

篇2: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和林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1、参与土地流转情况。据统计,目前*县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农村承包土地的有126人,共承包土地9699.22亩,其中,承包耕地的89人,6285.52亩(其中签订了规范的承包合同的有5917.72亩,占 %,合同不够规范的367.8亩,占 %);承包三荒(四荒资源中除荒山以外的资源)资源的37人,面积为2404.3亩。在参与耕地和三荒资源流转经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在职的93人,其中承包耕地4976.6亩,承包三荒面积2187.3亩;离退休的16人,承包耕地847.92亩,承包三荒面积217亩;其他17人,承包耕地461亩,承包三荒面积1009.4亩。

2、参与林地流转情况。全市现有林地资源1243万亩,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42%。目前已经实施林地流转面积207万亩,其中国家机关干部参与流转的面积为41000亩,占全市林地流转总面积的2%,共涉及78人,其中在职人员71人,下岗、退休、离岗创业人员7人。在国家机关干部参与流转的林地中,宜林荒山荒滩17676亩,占43%;其它林地23324亩,占57%。在经营方式上,承包经营的22133.5亩,占54%;租赁经营的7008.5亩,占17.1%;买断经营的7529亩,占18.4%;联营的400亩,占1%;拍卖的3929亩,占9.5%。在已经实施流转的林地中,已经进行了林权变更的25898亩,占63.2%,未进行林权变更的15102亩,占36.8%。

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与林地流转的背景及原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农村土地与林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定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与现实背景。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

1、行政倡导机关工作人员捡荒。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偏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在种地不赚钱甚至倒赔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部分农民弃田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增加。县(市)乡(镇)政府为了避免土地荒芜,提倡机关工作人员到农村承包撂荒地,村组面向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包了农民的撂荒地、村组机动地、零星地和三荒资源等。这种情况在平原县市较为突出,如枣阳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这种特定历史时期共承包农民撂荒地4110.7亩,三荒资源322亩,分别占*县全市总数的 %和13.8%。

2、两转一推促使机关工作人员领办基地。上世纪末期,各级党组织动员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通过两转一推(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推进农业产业化)形式领办农字号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带领群众科学种田,调整结构奔小康。一批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响应号召,以承包、租赁、股分等形式,投身农村土地或林地开发,兴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大多数基地已归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但有少量示范基地仍被原领办的机关工作人员经营。如襄阳区东津镇干部王维权在东津村承包16亩耕地兴办经济作物示范基地,2001年,王与发包方签订了为期10年的承包合同,合同约定每年每亩200元承包费。

3、化解村级债务抵押给机关工作人员部分土地、林地和四荒资源。缘于多种因素,我市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积累下来了巨额村级债务,这些债务相当一部分是村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提留、普九等任务向机关工作人员借贷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地集中进行了清理和化解,而资产拍租是最为有效的化债办法。这样,一部分土地、林地或四荒资源便抵押给机关工作人员冲抵了村组债务。据初步估算,这类情况约占全市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农村土地和林地流转总面积的8%左右。

篇3: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1 缸顾乡土地流转现状

1.1 流转面积

缸顾乡共有耕地面积1 936.38 hm2, 其中大田面积1 555.66hm2, 垛岸380.72 hm2, 截至2016年7月, 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 477.46 hm2, 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6.3%。

1.2 流转方向

在全部流转耕地中, 流转入农户面积1 121.9 hm2, 占75.9%;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176.1 hm2, 占11.9%;流转入家庭农场91.4 hm2, 占6.1%;流转入其他经营主体面积88 hm2, 占5.9%。

1.3 流转土地用途

农户流转出的承包耕地中, 用于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838.3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56.7%;用于种植露地果蔬及水生蔬菜面积476.1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发展设施农业面积70.4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4.7%;开发旅游休闲面积92.7 hm2, 占流转总面积的6.2%。

1.4 土地流转价格

农户流转价格变幅在0~12 000元/hm2之间, 平均价格为5 700元/hm2左右;合作社、家庭农场价格为12 000元/hm2;其他主体价格为15 000元/hm2。

2 土地流转与生产经营实例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但目前粮食种植效益低下, “农村土地流转目标在哪里?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转给谁?流转后的土地应该怎么种?流转后的土地究竟种了些什么?”都成为了农村土地经营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全面了解全乡土地流转情况, 对不同类型的粮食种植户进行深入调查, 现举3个例子。

例1:缸一村村民顾某, 49岁, 在本村种植了自主承包地及本组转包土地共计1.47 hm2, 2014年在本乡夏广村流转土地11.53 hm2, 合计种植13 hm2, 2015年种植水稻12.2 hm2、小麦12.2 hm2、玉米0.8 hm2, 顾某流转土地的年租金为1.2万元/hm2, 1年2季庄稼, 上年水稻生产成本约12 285元/hm2, 水稻产量9 825 kg/hm2左右, 出售价格2.7元/kg, 产值26 527.5元/hm2, 减去成本收入14 242.5元/hm2;小麦种植成本7 350元/hm2, 产量5 700 kg/hm2, 售价1.9元/kg, 产值10 830元/hm2, 收入3 480元/hm2。两熟收入为17 722.5元/hm2, 减去土地年租金1.2万元/hm2, 纯收入5 722.5元/hm2, 全年粮食合计收入为7.44万元左右, 这种收入如果在生产上管理稍有不慎, 或遇到特殊不利天气, 将会造成减产而亏损, 再加上年生产成本19 635元/hm2, 按半年折算, 1年至少要投入12万元左右, 利息也在1万元左右, 收入并不高。由于流转合同一订5年, 没有到期, 加之缺乏好政策、好行情的支持, 顾某对土地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他认为生产有风险。

例2:缸四村李某, 54岁, 种植粮食面积8 hm2, 2015年水稻平均产量9 225kg/hm2, 销售价2.56元/kg, 收入23616元/hm2, 生产成本13 005元/hm2, 小麦产量4 200 kg/hm2, 收入7 560元/hm2, 生产成本6 990元/hm2, 两熟收入11 181元/hm2, 减去土地租金4 500元/hm2, 纯收入为6 681元/hm2, 如果按租金12 000元/hm2计算, 生产亏损, 对下步打算, 李某感到迷茫, 如一旦土地涨价, 便弃田不种。

例3:西旺村村民沈某, 53岁, 粮食种植面积2.2 hm2, 土地来自家族及农户间的转让或转包, 平均土地租金2 250元/hm2左右, 2015年水稻单产8 400 kg/hm2, 销售价2.66元/kg, 生产成本12 150元/hm2, 收入10 194元/hm2, 小麦单产5 850 kg/hm2, 销售价为1.9元/kg, 生产成本为6 300元/hm2, 收入4 815元/hm2, 两熟收入减去租金纯收入12 759元/hm2, 总收入28 069.8元左右。沈某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如土地租金在7 500元/hm2以上便不种, 保留自己口粮田便可。

3 导致当前生产经营问题的原因

一是国家长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 把粮价限制得很低, “谷贱伤农”。当地的粮食管理部门名存实亡, 粮贩压级压价, 如2016年小麦收购价为2.36元/kg, 而老百姓最高质量的小麦只能卖到2元/kg。二是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年龄结构老化。当今农民既不能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 又不能扩大生产, 勉强维持种植。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至今为止, 缸顾乡尚有近666.67 hm2的农田不通路, 生产困难。全乡还没有一套粮食烘干设备, 粮食收获风险隐患较大[1]。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向

综合全乡调查状况, 当前全乡土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的动向从表面上看有3种。一是农户以及家族之间的承包田转让, 生产成本小, 种植者不愿流转, 其年龄都在60岁左右, 种植面积在0.07~2.0 hm2之间, 这部分人目前对土地还是依赖的, 也只能再种3~5年, 随着年龄的增加, 便弃田不种。二是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到期, 硬着头皮去种, 而且精耕细作, 他们的动向是到期观望, 期盼好年景、好政策[2]。三是廉价土地租金种植户, 流转土地广种薄收, 说是规模经营, 实是生产粗放, 这些田块大部分以低荒田为主, 其动向很随意, 土地涨价则不再耕种。

实际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 除了以上3种经营情况外, 在当前的生产形势下, 农村土地总体走向是土地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上的, 从事粮食生产基本不再扩大生产;而在部分土地流转比例小、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村, 租金为4 500~7 500元/hm2, 是个好的流转契机, 但开始很难连片种植, 1~2年便能成方成块。整个农村如不完善好土地流转机制, 3~5年后农业种植矛盾更为突出。

5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建议

一是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的最低收购价, 同时建立粮食的目标价格 (以稻谷、小麦等粮食的生产成本加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确定价格) 制度。二是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补贴, 降低土地租金, 同时要不断加大种粮大户补贴力度, 培育稳定的种粮大户队伍, 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地经营农业, 夯实国民经济运行根基, 如以10 500元/hm2租金为基数, 每增加1 500元/hm2补贴20%等。三是创新流转租金结算方式, 土地流转租金以稻谷的一定数量计算, 按每年的国家挂牌价格折算现金, 使租金随水稻行情变化而变, 从而达到土地经营权者与种植者双赢[3]。四是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农田设施投入。改造发展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加强水、电、路建设, 提升机械化水平, 减少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主体用工成本。五是加强农业服务组织化建设, 促进各项生产服务之间的融合, 以使服务效果更大化。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力度, 要建立一种有机体系, 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信息少、用工难的问题,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4]。

摘要:分析兴化市缸顾乡农村土地流转和粮食生产现状, 查找制约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因, 提出合理化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流转,生产现状,问题,原因,建议,江苏兴化,缸顾乡

参考文献

[1]刘琴.土地流转下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研究[J].生态经济, 2014, 30 (4) :75-77.

[2]白经天.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24 (6) :29.

[3]王婧扬.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 (2) :7.

篇4: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一、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基本情况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已经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没有连成片,形成的“斑点田”,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耕作,不利于水利设施的应用,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不利于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经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转变,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逐年加大。截至2011年末,调查统计的讷河、克山、肇源、肇州、呼兰等5个县(市、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58.1万亩,占该范围耕地总面积的41.6 %。实行土地规模经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和统一销售,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其中:讷河市合作社已经发展到1623个,入社农户达到5.9万户。入社农户100户以上的合作社158家、1000户以上的3家,实现整村推进的35家;规模经营土地面积3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规模经营充分发挥了农机、水利、科技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合作社现有大型农机具962台套,利用率达90%, 大型水利设施143台套,利用率达86%,良种化率、科技化率均达到100%,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克山县昆丰现代农业农机联合社基本框架是县里设立联合社,每个乡镇设立一个分社,每个村屯设有联络员,覆盖了全县所有乡村并辐射到周边县市。目前,合作社共吸纳包括种田大户在内的农户7.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76.8%,带动农民规模经营土地18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 。联合社通过推行“五统一”的运作模式,即农资由联合社统一购买、产品由联合社统一开拓市场销售、资金由联合社统一协调落实、规模经营由联合社统一种植计划、技术由联合社统一邀请专家指导,统一规模经营实现了大幅度的节本增效。合作社采取统一农机作业,耕作费用由原来的亩均70元,减少到56元,亩均节支14元,年节支近3220万元;统一农资购买,平均每吨化肥可降价400元、种子每亩可节支12元,年节支3400万元;统一标准管理,亩均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18元,共计减少支出4140万元;统一产品销售,普通种植的农产品每吨提价100元以上,专品种植提价300元以上。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员节支增收近3.5亿元,户均达8200元;入社成员人均收入达8823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6%。呼兰区大用农机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入社土地面积已从初期的1500亩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亩,经营全部实现“五统一”,粮食产量从2005年的330万斤增加到1亿多斤,2011年入社社员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比全省农民人均收入高出2410元。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采取多方式合法、合理、有效流转土地。

(一)农户间自由流转。主要是在亲属朋友之间的自行流转。这种形式大部分为村民举家外出务工,将土地交由亲属朋友经营,租金一般较低,且租期较长。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涉及27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7%。

(二)通过合作社流转。由村委会将农民组织到一起,成立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折合股份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少部分社员对土地进行连片经营,制定《章程》,社员按照股份分红。肇源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3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8.5%。肇州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9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5%。

(三)通过村委会流转。由村委会牵头,把分散在农户手中的土地以“高价”连片反租到集体,再租给愿意经营的农户。这种方式流转土地5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14.3%。截至目前,肇源县复兴村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4000亩,涉及农户582户,建设大棚1500栋,每栋棚室占地2亩,效益在1.5万元以上,是种玉米效益的10倍。肇州县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通过村集体流转双发乡双发村、二井镇实现村和永乐镇新路村农民承包土地1万亩,实现规模经营。

三、流转土地的经营形式

目前,土地流转后,除农户之间的流转仍是小规模经营之外,出现了多种经营形式,呈现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相互交织的局面。比较典型的经营形式有六种:

(一)种植大户经营。大户通过与农民或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从事规模种植。2010年克山县共扶持发展4000多个大户,经营土地121.4万亩,占耕地流转面积的52.1%。

(二)龙头企业直接经营。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农民土地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并以在资金、机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生产。如2010年齐齐哈尔市12家农业企业共经营耕地4.7万亩。博天糖业依安分公司租赁农户土地2.6万亩,采取集约化手段种植甜菜。克东县飞鹤乳业公司租赁农户土地1万亩,为企业两个万头奶牛牧场建设青贮饲料基地。

(三)专业合作社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农民土地实施规模经营。绥化市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土地达70.7万亩。青冈县兴农海农机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玉米,经营规模达4000亩。

( 四)“龙头企业+合作社”经营。龙头企业推动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从事生产,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克山县昆丰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推动建立了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同种植大豆。合作社向社员无息赊销良种、化肥,提供农业科技培训,无偿为社员缴纳农业保险,免费代储代销大豆。农户种植大豆实行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等“六统一”。

(五)集体统一经营。村集体依托农机合作社等组织,将本村农户土地反包后统一经营。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利用国家支持的价值100万元的农机具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004年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优势,在依法、平等、自愿、有偿前提下,以每亩160元的价格把全村2.13万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统一经营,年均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2008年该村成为全省12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投入价值1000万元的大型农机具37套,规模化经营、标准化作业的现代农业又上新台阶。目前,北联镇已有4个村实现整村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6.5万亩。

(六)股份合作经营。农户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由合作社进行土地经营权的出租、转包等,年终根据收益情况分红。五大连池市新发乡德安村德安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由社员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每亩1股;农户和合作社分红以大豆130公斤单产为标准,亩产低于130公斤时合作社不参与分红,超出130公斤的部分由合作社和社员按二八分红。目前合作社经营耕地由2000亩扩大到1050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

四、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现状影响土地流转。目前,农村存在着人多地少问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基层政府对土地流转认识不一致,放任自流和过度干预两种倾向都不同程度存在。在推进土地流转过程中,有的存在畏难情绪而不能积极主动地想办法,有的发文多、行动少,一味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农民的意愿,这些都不利于土地流转的正常开展。

(二)土地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土地流转。由于土地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农机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后,土地收益预期增长幅度较大,导致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心存疑虑,现在每亩地的出租收入是400元,五年、十年后的收入是多少,无法预计。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状态,一部分农民即使流转土地,期限也较短。

(三)农民靠地为生的陈旧观念影响土地流转。很多农民存在“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观念。过分依赖土地,视土地为命根子,小富即安。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离开土地谋生成为问题,宁可守在家里、依附在土地上,过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也不愿把土地转让给种粮大户或合作组织。

(四)流转期限短期化不利于经营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地土地流转期限多在五年以下,很多地方土地流转合同一年一签,根源在于转出土地农户对土地流转价格上升的预期。由于期限较短,土地经营者对修建灌溉设施、培肥地力等事关长期发展的项目不愿投入、不敢投入,加剧了当前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很少有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愿意投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总体恶化的局面已经显现。

五、政策措施及建议

(一)把握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法规和政策,把政策交给农民。同时要宣传土地流转对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高效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宣传好的典型,教育广大农民正确处理好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推进土地流转的关系,让农民了解政策,大胆流转土地。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产业建设,拓宽农民进城务工空间,帮助农民增加再就业的机会,增加非农收入, 促进农民流转土地。

(二)典型带动,加大引导力度。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以及种粮大户,立足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循环经济等,发展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搞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方式,有序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引导更多农户参加土地流转。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让流转土地的农民能够再次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引导更多的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

(三)规范程序,加大服务力度。建议国家出台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管理办法,地方政府根据办法和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解决土地权属不清问题,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进一步规范流转程序,特别是要重点规范农户之间的流转行为,完善流转合同,指导农户流转土地必须签订合同,以保护双方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协调流转价格、督促合同兑现、处理流转纠纷等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备案、登记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健全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账。

(四)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在每年预算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资金作为土地流转奖补资金,通过担保贷款、以奖代投或贷款贴息的方式对土地规模经营达到一定数量的市县给予奖励。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重点向土地流转度高、规模经营好的项目倾斜。金融机构要加大贷款投放规模,对土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信贷支持,把规模经营主体扶大作强。同时,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在确保农民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发挥工商资本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积极作用,提倡和引导工商资本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参与土地流转,提升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话语权和分配地位。

(五)强化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要进一步强化对土地流转工作的管理,始终坚持流转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变,耕地用途不能变的原则。不搞行政命令,不搞“一刀切”,不下指标,不限面积。土地流转后确保农民“三个不失”,即“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害。

篇5: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2 年8月3日至8月8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泊头市文庙镇

调查对象:全镇人民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访谈、查阅相关资料

调查内容: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土地流转现状

调查目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解决土地问题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村的外出务工经商的人员大幅度增加,致使出现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土地荒废的现象,这一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就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抓好土地流转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农业规模经营,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为了了解现在农村土地流转的状况,就文庙镇的土地流转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镇的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止到今年七月底,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09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本镇土地流转面积达1034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 %,其中耕地流转面积达出624亩,林地流转面积达410亩。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以5年以下为主。同时不少土地正面临着被废弃的现状。由于本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在市、县两级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1、现有土地使用不规范

我国实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农村现存的农用地管理模式落后,传统的模式给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很多弊病。村里的人口变动使土地出现多寡现象,土地分配有失公平。还有一些人随意改变土地的使用类型,在耕地上建房、种树,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耕地。

2、法律意识较淡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矛盾纠纷多。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有些人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3、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流转机制不完善。

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

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意离开那块能提供给自己有限收入的土地。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

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

反目成仇。

4、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

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

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

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

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对策与建议

1、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

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

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

识。

2、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

组,深入县(区)、乡村和农户对泊头市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

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3、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

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4、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加强具体指

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步伐。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

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

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

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

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

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

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

转关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

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5、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市各县区于

2006年全部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

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6、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流转形式。坚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关规定为准绳,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探索土地

流转合作社等土地流转组织形式。在保持原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自愿申请,并以土地经营权入社的形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由土地流转合作

社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为基本形式,实行“三权分离”,即村集体拥有土地所有权,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合作社拥有土地经营权,实行社

篇6: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土地是兴农之本。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土地分散经营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不仅是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需要。

一、郴州市农村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郴州市地处湘南,多为丘陵山区,总耕地面积33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4亩。乡村劳动力资源数262.39万人,乡镇以外外出务工人员约占31%,本乡镇内打短工的人员(半工半农)约占33%,务农人员91.8万人,约占35%,其中自耕自种人员约占务农人员80%左右,年龄大都为60岁以上,占用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70%左右。也就是说,全市有大约30%的耕地通过各种土地流转方式进行耕种。据统计,2010年全市种粮大户有5592户,其中30-50亩的种粮大户3166户、50-100亩的种粮大户1874户,100-500亩的种粮大户542户,500-1000亩的种粮大户6户,10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户,涉及耕地面积19.24万亩,5月上旬,我们对种粮规模户较多的安仁和永兴的四个乡镇土地流转进行了重点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显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土地流转形式多样。郴州市土地流转涉及面较广,从流转土地受让对象看,有农户之间的流转,有流向科技人员的,有流向城镇居民的,有流向专业大户的,有流向企业的。从流转方式来看,有转包、转让、互换、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从流转土地的类型看,主要以耕地为主,其他如林地、荒山荒坡等也有不同程度存在。

2、土地流转的目的发生变化。前些年,一些村级组织和农户为了避免土地抛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贴”转包给别人,土地使用权不仅没有收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去年以来,随着粮价的不断攀升,实行种粮补贴后土地产出效益明显提高,不论是村集体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都有了较大提高。

3、土地流转的市场取向开始显现。随着国家近几年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更加珍惜土地承包经营权,当初邻里、亲友之间通过转包、代耕的形式流转土地,或者农户委托村委会代为流转、无偿或只象征性收取一定收益的转包和转让等形式逐渐减少,新增流转面积主要以租赁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现金或粮食折价为主。我市流向专业大户和企事业单位的土地面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他们主要从事种养业、观光农业、花卉、造林、种药、种茶、种特色经济林等。由于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引进,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产品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周围农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农民从中学到了新知识,增强了市场意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它还为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农民在享受出租土地收入的同时,又可在不出乡的情况下在所出租的土地上打工,获取劳务收入。

4、土地流转的效果明显。调查中多数农户认为,土地流转对于转出土地的承包户来说,不仅可以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流转收益,还能安心外出打工,增加劳务收入;对于转入土地的经营户来说,人均占有土地资源量增加,也可以通过规模经营增加收入。去年以来,耕地的土地流转收益根据地力不同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周边乡镇土地流转收益较高,每亩年租金达400元左右。其它地方根据耕地的等级不同租金在100元至300元不等。

二、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承包纠纷隐患较多。从调查情况看,土地流转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较明显,许多流转都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流转期限短,除农户之间的互换和少数业主租赁开发为长期外,其他流转形式一般不超过1年。双方基本为口头约定,没有协议的占大多数。在签订的书面合同中,也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的业主流转合同绕开农户与村集体签定;有的流转合同没有流转期限和违约补偿办法;有的对承包户、经营户、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有的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还有个别地方存在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二)土地流转范围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调查显示,土地流转主要发生在本村村民之间,大多以村内流转为主,向科研单位、企业和村外人员流转较少。10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也不多。总的来说,全市土地流转还处在一个分散的小规模状态,大多数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

(三)土地条块分割,不便于土地实现流转。目前村民承包的土地比较分散,一般都分成好、中、差三块,整片大块的耕地一般都被分成若干小块,一丘田一般不足一亩。在实行土地流转时,要跟同村的所有村民进行协商,难度较大。同时,条块分割的耕地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不能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

(四)投资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由于农业生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而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投资收益率明显偏低。同样的土地,投资二、三产业要比农业项目的比较收益高。尤其是偏远山区,土壤肥力差的,即便是农民自愿流转土地,也不会有专业化组织和种植大户来流转土地从事农业生产。

三、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恋土情结较为严重,认为只要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了保障,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抛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国家实行种粮补贴后,一些私下转出土地的农民,又开始收回原有承包地自己耕种;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心存误解,有的认为土地流转就是对承包地的重新调整,也有的怕转出后,政策一变失去承包权,就会没有依靠、不安全;另外,少数农民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仍然比较严重,小富即安,满足于守土经营的现状。

(二)土地经营比较效益低。由于农用物资及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隐性负担增加,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不稳定,使农民通过土地增收的空间十分狭窄,同时,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滞后,使土地经营的比较效益低,增产不增收的情况相当突出,加之,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民不愿多承包土地甚至抛荒。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流转信息不畅,土地评价缺乏依据,农民咨询没有门路,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比较单一,往往出现农户有转出土地意向,却找不到合适的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有承包地的出让者。乡镇农经机构撤并后,人员较少,职责不明,且兼职较多,无力对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指导和管理。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有的农户想转出土地,但又怕失去土地承包权,有的地方在引进业主,签订合同和为业主提供必要支持等服务跟不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四、促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要让基层干部群众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通过流转土地增收致富的典型,让农民了解政策,消除误解,放心流转。同时,要提高基层干部“以地生财”的意识,引导农民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集中土地、运作土地的能力。

(二)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在规范完善转包、出租等传统流转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方式。土地股份合作制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效益明显,既不违反土地承包法规定,又能满足流转户合理的利益诉求,还有利于承包土地的长期流转经营和现代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农业龙头企业奠定基础。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城郊乡镇的地缘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依据各地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采取各种形式依法把承包地流转到种养大户手中。同时,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要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由村委会备案,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要建立乡镇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强化县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妥善解决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具体问题,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要积极探索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县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村级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接收农户申请托管的土地,合理利用抛荒地,由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或通过县乡调剂和网上招租等形式,把土地承包出去,解决“我想转包,谁要”和“我想承包,谁有”的土地使用供求矛盾和土地抛荒问题,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的市场化轨道。

(五)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奖励措施。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保障农民权益。要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支持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扶持其进城务工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乡镇和行政村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进行重奖,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篇7: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已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需求,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及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入的主体主要是种植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农户自发随意转包或互换土地经营一般规模较小,多从事传统种植业,流转期限较短,集中度不高,对信贷需求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从事农业规模化种养殖业,对土地流转信贷需求旺盛,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难以获得信贷支持。[课件]

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就全市而言,支持土地流转的涉农金融机构较少,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支持土地流转。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由于实力较弱,业务拓展能力不强,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担保业务,致使金融支持土地流转力度不足。以陈仓区为例,截止今年9月末,全区流转土地4314亩,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放土地流转贷款240万元。

二是涉农贷款与需求不匹配。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流入土地开展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相对传统农业需要资金量大、期限较长。然而,现有农业贷款期限多为一年,额度较小,难以满足农业规模化经营投资需求。如陕西鸿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陈仓区租赁土地460亩,种植反季节绿色大棚蔬菜,完成投资1300万元,但仍有300万元资金缺口无法得到信贷支持。

三是抵押物残缺障碍难以逾越。从产权权能看,完整产权包括收益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能,但农村土地经营权是所有权虚置的产权权能形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设立抵押权,致使金融机构以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路子。

四是金融创新不足。涉农金融机构信贷创新不够,尚未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涉农中小企业多种形式的联保,以及拥有的应收账款、承包经营权、林(果)权、农产品认证品牌等非货币化资产权证抵(质)押等信贷探索实践滞后。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建立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随着国务院《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及《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实施,西部地区土地流转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相关职能部门应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目标,积极稳妥推进突破性试验,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可抵押范围,尽快解决土地流转抵押物残缺的障碍,通过健全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制度规范、体系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不断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好的做法及经验,促进抵押物处置及抵押权利实现。[课件]

二是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各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应将金融风险控制与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对接起来,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多方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愿参加、政府监督指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授信管理模式,将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机制引入土地流转信贷业务范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独立法人名义申请贷款,可由其成员提供联保,或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方式解决。允许农民合作社、涉农中小企业依法用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质押贷款,以及开展互助担保业务。

三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的特点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适度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多方面满足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金融需求。借鉴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贷款的经验,开办大额农户联保、大额农户信用贷款业务,开发土地订单贷款、协议贷款,满足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需求。

篇8:全州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调查和建议

一、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我县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 把全县整个集体土地打乱重新发包, 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了30年不变承包合同, 全县16.3万户农民承包土地259万亩, 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6.1万份, 合同签订率达到98.77%, 合同鉴证率达到100%。目前, 全县流转土地面积15.3万亩, 占耕地面积的5.9%;涉及流转农户2.3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14.1%。

(一) 把握原则, 确保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本着服务农民、牵线搭桥不越位, 提供服务不收费的原则;并且坚持做到, 一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原则;二是坚持农户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三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四是尊重承包方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原则。

(二) 多渠道、多种形式、科学引导农民土地流转。

2011年全县的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入社农民的1700公顷土地与天丰集团公司签订订单, 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 种植马铃薯, 为企业提供生产淀粉的原材料。2011年3月长春市的甜糯玉米生产企业与东河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联系和叶家村2社、松树村8社70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 流转土地50公顷, 用于种植甜糯玉米。通过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及合作社实现农户对接, 带动了周边农民, 形成产业规模。

(三) 完善管理,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业经济体制创新, 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依法保护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第一, 梨树县已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二, 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基础上, 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动态信息库。

(四) 健全制度,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监管、法律咨询、体系。

监管方面:一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前, 对受让方的农业经营能力、资信情况、履约能力进行核查, 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风险防范;二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行为监管, 对农村土地流转中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改变农村土地用途, 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三是对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的履行进行监管, 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不能严格履行的, 由乡镇合同管理站与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落实。

法律咨询方面:一是利用乡镇经管站, 改善原有的办公条件, 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的骨干队伍;二是依托乡镇司法所和村民委员会,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解决在基层, 让农民真正知法、懂法、守法;三是在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局设立专门服务农民土地流转咨询处, 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五) 依法办事,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2005年4月18日, 我县在省内率先成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 为化解矛盾和解决承包经营纠纷探索出一条快捷有效途径。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 2005年9月, 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首批25家试点单位之一, 在项目建设上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 为仲裁庭配备了电脑设备和文件管理设备、录音、录像、照像设备, 购置开庭审理用桌椅, 仲裁员配备了统一服装, 工作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仲裁庭硬件设备基本达到了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二、通过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一) 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

我县按照省里制定的统一合同文本, 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 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 对以前存在的争议合同进行了调处。

(二)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土地流转使一些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 或打工, 或经商, 或服务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 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 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 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

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种粮大户租赁和向合作社发展;二是通过土地流转加快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进程, 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

(四) 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土地流转后, 能够实现土地成片经营, 农业机械化作业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可实现农技集成应用, 提高农业产出率,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三、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 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够完善, 没有完整的配套措施。

农民对法律意识不强, 对自己的承包经营权缺少法律观念, 造成违法流转、违规流转。应配套相关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措施, 对农民进行普及法律政策的教育宣传。

(二) 法规咨询机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需要培育一批懂政策、懂法律的工作人员真正为百姓服务。

(三) 没有价格评估机构, 没有评估资质人员, 政府需要出资统一培训学习。

(四)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不畅, 影响了流转的规模和速度, 须完善硬件设施。

上一篇:秋景中的菊花作文下一篇:早醒的春天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