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4-28

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芦坪乡狠抓小城镇建设、发展劳务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形成了礼品西瓜、瘦肉型生猪、优质水稻三大骨干产业,促进了我乡农村经济持续快续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在家务农的劳动力越来越少,留守的以老人、妇女为主的劳动力无力耕种所有土地,造成土地弃耕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现况,芦坪乡党委、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着力加强土地流转工作,转变种植模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同时促进破解耕地抛荒问题,现将我乡农村土地流转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芦坪乡位于怀化市北部,距市区21公里,海拔位于200—1280米之间,与中方县泸阳镇、聂家村乡、辰溪县大水田乡接壤,幅员面积81.13平方公里,辖张家、芦坪、尽远、坪星、楼城坳、壮丁、远垅、长潭、刘家、江垅湾、水沙溪、大门溪12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5人,林地面积85000亩。耕地面积近20000亩,其中水田15000亩,旱地5000亩,人均1.2亩。农业以水稻为主,是鹤城区粮食生产、油料生产主产区。

一、我乡土地流转的现况和特点

(1)现已完成土地流转面积1500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5.5%,涉及6个村308户,630人,人均流转土地3.15亩。

(2)全乡从事土地承包经营的有31个,分种植业、养殖业、棚菜等。种植业流转土地1200亩,养殖业流转土地100亩,棚菜业流转土地200亩,各占流转面积的68.75%、11.25%、20%。

(3)流转土地的主要用途有种植业、养殖业、棚菜等,土地流转价格约为300-600元/亩,其中水田约为500-600元/亩,旱田约为300-500元/亩。

(4)土地流转的年限一般为10年,最长的达40年,土地流转年限20年以上的约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0%(5)流转土地形式为转包、出租、互转。涉及农户308户,630人,土地面积1500亩。

(6)我乡现在可流转的土地面积在5000亩左右。

二、土地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

经过几年的发展,全乡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等3种形式,从统计结果看,流转的土地中转包722亩,出租600亩,互换178亩。

1、农户内部之间流转依然是主要流转方式。

目前,在1500亩流转的土地面积中,除坪星村五丰农业基地和楼城坳蔬菜基地以外,其它几乎全是农户内部之间的流转。

2、土地流转的动机发生了变化。

未取消农业税前,一些农户为了完成税费或避免土地撂荒受罚,把土地无偿甚至“倒补偿”转包给别人,土地经营权不仅没有效益,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业税取消后,实行种粮补贴,土地产业效益明显提高,不论是村社集体组织规模流转,还是农户自主进行流转,其动机都是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二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很高。

三、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转包:转包虽局限于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但对土地流转仍起到了很好的极积作用。

2、出租:出租是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货币化,对出租方(即承包方)和承租方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比较清楚,属于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它一方面有利于将农民从农村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各种非农资金、科技和信息向农业农村流动,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发展,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益和农业比较收益。如:我乡坪星村南屋院组,按农民自愿,互惠互利、双盈原则,通过一事一议,按照十年一租的形式,将170户村民的500亩耕地集中起来,承包给五丰农业公司统一经营。承包期限自2009年-2019年,合计10年。

3、互换: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其他各自需要,自愿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乡土地流转中,互换面积达178亩。互换形式的土地流转意义不大,只是方便了互换双方的生产,一般期限较长,流转面积较小,手续简单,往往只是口头协议,相互之间容易产生土地纠纷。

四、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

(1)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逐步向城镇集中和非农产业转移,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在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向人口转移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农民工的农村承包土地问题。

(2)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增强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芦坪乡农业基础设施近年来有很大有改善,但田间渠、机耕道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干旱缺水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土地比较零散,不规则,大型机器不便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无形中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与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等土地流转主体要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3)农产品价格变动和农业比较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驱动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源泉和动力,市场需求不足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利益驱动障碍。根据调查,2009年我乡水稻、礼品西瓜等农作物的每亩净利润分别为162 元和128 元,即使是种植油菜,其每亩净利润也只有的 187 元,农业尤其是种植业比较收益不高可见一斑。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和农业本身固有报酬递减规律,以及农业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各种资本缺乏对经营农村土地的利益驱动,造成土地流转市场需求不足。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单位土地的净收益要高一些,但却需要相对较高投入,但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等政策限制,以及农村金融的缺失又限制了农民和业主发展类似的高投入产业。

(4)农民收入水平及构成变化对土地流转的影响 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加之国家实施了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来自土地的收入,使一些外出务工者又回乡务农,更多的农民打消了务工的想法,打算通过种地增加收入。加之外出务工受技术和文化层次等因素的限制,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与种地相比,其收益不相上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

五、正确引导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和经验

(一)保护农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流转收益权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国家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流转和收益等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

2、农民依法自主决定其承包土地是否流转、流转形式和对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农民依法流转其承包地。

3、保护农民承包土地流转收益权。除支付必要的流转中介费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和扣缴。

(二)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范围

1、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范围。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既可以是承包农户,也可以是其他按有关法律及有关规定允许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和个人。同时,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应当具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不得撂荒其流转所得土地。

2、鼓励各种金融资本、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等资本依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单独兴办或与农民联合兴办农业企业。

(三)鼓励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1、各村结合自己的实际,既可以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和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土地流转,也可以采取其它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禁止的形式进行流转。

2、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单独兴办或与企业联办股份制有限农业企业试点工作;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租赁和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建立生产基地。

(四)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

1、农村土地流转的方式、期限和具体条件,由流转双方平等协商确定,农村土地流转意向达成后,应按照统一的流转合同规范文本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并报大坡乡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实行统一档案管理。

2、农村土地承包农户既可以自己直接进行土地流转,也可以委托所在集体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和其他第三方进行流转。对于委托流转的,承包方必须出具书面委托书,并明确委托的事项、期限和权限等。

3、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由流转双方协商确定,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

4、从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中介组织在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的同时,还应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提供流转中介服务。

5、在集中连片流转过程中,对于个别不愿流转的农户,应由集体经济组织出面,在尊重农民意愿和不影响农户经营收益基础上通过调整和互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

6、在土地流转登记过程中,要及时纠正违反法律法规的约定和行为。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管理,防止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发生。

7、农村土地流转发生争议或纠纷,流转双方既可以自行依法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调解。不愿协商调解或协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既可以申请当地流转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五)适当放宽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范围

1、在不损害土地耕作条件和基本农田保护情况下,农作物种植(包括果树、多年生经济作物、苗木、大棚和设施农业等)、禽畜养殖、水产养殖、农业科学试验等应视为农业用途。

2、允许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依托其流入土地和经营主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和农业观光旅游等经营活动,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3、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主体在其获得经营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所占土地不占其临时建设用地指标,并免收各种手续费。

六、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极强。农民视土地为生存根本的观念还未转变,加上近年来承载于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已消除,因此大多数农民不愿意将其承包的耕地进行流转。

2、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农户之间的转包、租赁采用“口头协议”的方式大有存在,私下进行自发性流转,不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履行必要的手续,未通过流转合同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纠纷隐患较多。

3、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我乡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农民自行流转多,报批准备案的少;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双方约定不明的多,约定明确的少;书面协议内容不规范的多,内容规范的少等。

4、流转机制不完善,因土地出现的一些历吏遗留问题难于得到有效解决。

由于我乡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尚未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土地流转合同缺少统一的标准尺度,流转的程序不规范、不固定,流转的市场运行、流转风险防范机制、对流转双方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流转纠纷的调解仲裁机制等一系列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完善。

七、对正确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意见和建议

1、经费保障,成立机构,制定规划

为加强领导,确保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相应工作经费应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成立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乡农村土地流转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服务工作,各村委会应落实了专人负责对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信息发布等工作,保证和促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乡流转办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有目的地筛选适宜本地生产经营项目,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规模连片经营。

2、深入基层,调查摸底

乡里没有固定模式的情况下,深入基层,开展农村土地调研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和农民保障机制。拟在全乡范围内进行土地资源、土地流转现状、流转方式、规模经营业主和大户土地流转情况等作详细调查摸底,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3、狠抓典型,确定示范

乡流转办在深入调研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二、三产业较发达、劳动力转移多、土地闲置量大的大户、基地等进行示范,探索规律,总结经验,抓好典型,树立榜样,搞好示范引路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引导业主和种养大户创办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增强农民的信心,促其放心流转,让更多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从而主动、自觉、自愿地加入到土地流转中来。如水沙溪村全福牧业、坪星村蔬菜基地等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

4、探索创新,建立平台

在建立土地流转机构的基础上,成立市场中介组织,建立信息平台,强化中介组织服务功能,为土地流转提供土地政策、流转方式、信息传递、法律咨询和土地价格评估等项目服务,制定规范合同文本、监督指导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备案、开展流转主体资质审查、及时调处土地流转纠纷、查处土地流转中的坑农行为。

5、进一步加强对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通过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使土地流转由自发转向自觉。

6、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市场调节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一是探索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机制,允许农村土地在一定范围内流转,并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合理的土地转让价格;二是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的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中介组织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发布、土地评估、法律政策咨询、调解合同纠纷、建立流转档案等工作,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并可以适当收取中介服务费;三是建立合理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运用土地评等定级成果,收集和发布土地流转市场信息和价格,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合理确定土地价格标准,引导土地成片流转,引入竞价承包、招标租赁等交易方式,加速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效益。

7、强化政策引导。进一步明确土地权属,允许农户把土地作为要素在市场上依法自由流转,促进农业生产要素优先组合,保障农民权益。一是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土地流转必须签定规范的流转合同,实行登记制度,签定统一的流转协议,由村委会备案,乡经管站登记;二是强化管理服务,乡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的土地档案,妥善处理土地流转纠纷;三是土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防止以流转土地为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中共芦坪乡人民政府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日

篇2: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芦坪乡坚持以农村“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依托水稻、蔬菜、牲猪等主导产业,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使全乡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输血机”的农村金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据统计我乡2009年1月份至今现已发放财政各种支农贷款628.7万元,涉及农户201户,其中养殖业38户,贷款额为116.8万元;种植业163户,提供贷款511.9万元;扶持专业合作社1户,贷款额为30万元。如芦坪乡的‘礼品西瓜协会’、芦坪乡‘全福牧业’等,通过信贷支持给有能力、会经营的种养殖户、专业合作组织获得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周转资金,缓解了“三农”融资难问题现。将我乡金融服务中心工作汇报如下: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乡专门召开农村金融服务中心体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乡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

讲话,各村书记、主任、及种养大户和农业合作社组织代表参加。会后,各村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户主大会,重点介绍小额农贷方便快捷的特点和农村信用户应遵循的章程规则,以及信用户享受评级授信贷款的条件,并向农户印发宣传资料广泛宣传。并通过上门走访的形式,听取农户对金融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农户创业项目和贷款需求,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对现阶段我乡农户金融贷款的情况做到底子清,账目明。

二是组织机构到位。乡党委、政府成立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为副组长及信用社、乡属各办站中心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金融服务“三农”的有关问题。乡政府在农村便民服务中心开设农户信贷服务岗位,落实两个乡干部作为信贷咨询服务员,专门负责农户信贷服务相关工作。在乡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金融服务中心的运转。各村成立由村书记、主任、副主任、信贷员及本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同志组成的资信评定小组。

三是服务开展到位。各村资信评定小组负责对农户资信情况集体审议,评选出文明信用户并张榜公示;乡信贷咨询服务员负责沟通农户与信用社的联系,开展有关信贷政策咨询,并会同信用社工作人员、村干部、资信评定小组人员,对全乡农户进行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立准确可靠的农户家庭财产、收入、信誉状况经济档案;信用社负责对各村上报的评定文明信用户发放贷款证。持证农户随时可以到信用社申请贷款。由

篇3:关于武威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

一、调查结果与问题

㈠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在问到“你所在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时, 选择“转包”的占78%;选择“出租”的占6.9%;选择“转让”的占4.5%;选择“互换”的占10.6%;选择“入股”的人数为零。由此可见, 转包、出租、互换是目前武威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而股份合作–土地经营权的股份化这一形式基本不存在。

㈡土地流转规模小在问到“你们村土地流转的规模”时, 3.4%的人认为土地流转规模较大, 47.4%的人认为比较小, 49.2%的人认为很小。据了解, 一般各村进行土地流转的仅有几户、十几户, 多的也就是二十几户;转包、转让、互换只是在个别农户间进行, 难成规模化气候。土地使用权流转是农民经营中的自发、自主行为, 目的大都是为了方便耕作, 或是为让闲置土地不至于落荒。这些流转绝大部分在外出打工农民的亲戚、朋友、邻居间私下完成, 流转规模较小, 流转土地分散, 流转价格普遍较低。

㈢土地流转方式不规范在问到“农户之间进行土地流转的方式”时, 61.7%的人认为“一般只是口头约定”;30%的人认为“有些订立了书面合同”;认为“订立合同的情况比较多”的仅占8.3%。

㈣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不深入在问到“农民对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是否了解”时, 8.5%的人认为“不了解”, 72.9%的人认为“知道一些”;18.6%的人认为“比较清楚”。在问到“你对土地流转的态度”时, 44.8%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41.4%的人表示自己“积极推动本村土地流转”, 13.8%的人“不赞成土地流转”。在问到“乡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的态度”时, 36.2%的人选择了“顺其自然”, 53.4%的人表示“正在积极推动”, 10.4%的人认为“不鼓励土地流转”。

二、原因分析

㈠农民的“后顾之忧”尚未解除在调查中, 当问到“你认为制约本村土地流转的原因”时, 83.4%的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民离不开土地”, 8.3%的人认为“农户想流转找不到转让人”, 另有8.3%的人认为是“其他原因”。对此, 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农民工就业难”、“农民思想中没有流转的意识、对土地流转不认识、不了解”等等。目前大多数农民缺乏养老、医疗保障, 农民的生活支出主要还是靠土地收入来解决, 土地成为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尤其对一些缺乏谋生技能的农民来讲, 土地意味着全部收入, 自然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 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 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㈡农村生产力现实发展水平制约了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水平最终取决于现代农业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程度, 现代农业越发育, 二三产业越发达, 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就业渠道、尤其是非农就业渠道和较高的收入, 农民流转土地的要求越强烈。从目前武威的情况看, 一方面, 现代农业发育不足, 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农民对土地依赖程度仍然较高, 土地流转收益相对较低, 绝大多数农户流转土地的需求并不迫切, 短期内也难以形成土地大规模流转的趋势;另一方面, 农村撂荒耕地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 土地流转尽管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 但土地流转的需求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㈢配套服务不到位, 体系有待健全有关方面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研究指导不够, 缺乏配套扶持政策。流转平台未建立, 土地流转信息不畅, 出现农户有意转出土地却找不到合适的流入方, 而需要土地的流入方又难以找到有流转土地意向的农户, 造成转入转出两头难。没有专业的土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 农民对土地预期收益、土地流转价格难以把握, 土地资源效益低。

三、对策建议

㈠广泛宣传, 提高认识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以及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解决耕地零散分割、规模过小问题, 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连片开发, 实行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提高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重组;有利于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但是土地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能“拔苗助长”。在推进土地流转时, 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 尊重农民的经营权、自主权, 切不可背离实际, 一哄而上, 更不能武断强迫。现阶段实行土地流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实行土地流转, 要把功夫放在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促进城镇化上, 为农民稳定转移出农业和农村创造条件。各级干部, 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干部, 必须提高认识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正确引导土地流转。要大力宣传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增强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 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的手段, 更是一笔资产, 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的有效手段。要通过深入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政策,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使土地流转由自发转向自觉。

㈡调整结构, 加快城镇化进程土地流转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前提条件,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一方面,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使一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土地, 向二三产业转移, 不再依靠土地寻求收入, 迫切需要将自己拥有的土地经营权转让出去, 从而形成土地流转的供方市场。另一方面, 一部分掌握一技之长的种养大户面向市场,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他们在扩大经营规模中, 需要拥有更多的土地经营权, 从而形成了土地流转的需方市场。

促进土地流转, 必须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把现代农业建设同劳动力输转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当前农业产业政策, 积极引导, 认真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产业,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中解放出来, 从少量的承包土地上解放出来, 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和生产空间。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种养大户, 促进土地向种养能手集中, 向优势产业流动, 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篇4:芦坪乡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土地流转;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25

1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近年来,磐石市始终把推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政府扶持不干预,指导不包办”的思路,以群众自愿和依法、有序、有偿流转为前提,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磐石市共辖15个乡(镇、街),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4万,农业人口33万,农户总数8.6万户。实有耕地面积8.1万公顷。截至目前,我市土地流转面积已达7449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9.1%,流转户数5247户,占全市承包农户总数6.1%,涉及15个乡(镇、街),1个开发区,其中转包5596公顷,出租1125公顷,转让570公顷,互换108公顷,委托代耕50公顷。

2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2.1土地流转的形式趋向多样化

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农户委托型、大户承包型、合作生产型等,大多以承包耕地为主。

2.2土地流转的进程提速

2009年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只有5926公顷,2012年达到7449公顷,年均递增7.9%。呈现有序、有度、有效的特点,促进了农民增收。

2.3土地流转的范围不断拓宽

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程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本村扩展到外村、外乡。如吉昌镇烧锅鲜村土地流转达167公顷,涉及周边村和外乡(镇)。

2.4土地流转的期限延长

土地流转期限一般由原来的1~2年,延长至2~5年,我市流转期限3年以内(含3年)6495公顷,4~5年(含5年)543公顷,6~10年(含10年)187公顷,10年以上224公顷。

3土地流转采取的主要措施

3.1营造宽松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政府出台了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促进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352个,并涌现出烟筒山隆丰精米加工、黑石黄营葡萄、取柴河王家食用菌、富太中和养牛、红旗岭草莓、石嘴蛋鸡等一批在当地具有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带动我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78人,流转土地776公顷;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我市采取切实措施,加快烟筒山、明城、红旗岭等小城镇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729人,流转土地1100公顷;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创业和创收,让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我市以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每个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300~600元,加速发展职业教育,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让每个外出打工农民都掌握一技之长。2013年全市域外输出劳动力5.7万人次,流转土地2625公顷。

3.2把握原则,确保土地流转有章可循

一是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哪种形式流转,由农户自主决定,不靠行政手段强行流转;二是坚持平等协商、有偿流转原则。土地流转的转包费、租金等由农户与受让方或承租方平等协商确定,政府不干预,其流转收益归农户所有;三是坚持依法有序原则。我市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土地流转中,严格规定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权属关系,不得随意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得擅自改变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的剩余期限;四是坚持规范操作原则。采取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组织流转双方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建立土地流转台账等方式,发挥好流转双方“中间人”的纽带作用。

3.3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

一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我市、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对每一起土地流转都及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已经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进行备案,并实行专柜存放,专人保管;二是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为保证土地流转有序进行,我市规定流转双方必须使用省里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农户之间无偿转让、零星转包的,可以不签订合同,但要到村委会登记备案。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乡(镇、街)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登记、鉴证;三是实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制度,使流转纠纷得到及时解决。

3.4总结并在全市推广三种土地流转模式

一是朝阳山镇大快当村赵大院屯农业产业化企业整屯流转模式。大快当村赵大院屯现有农业人口260人,户数48户,耕地面积140公顷,其中:旱田104公顷。2013年1月吉林省松花江种业公司委派专业人员到赵大院屯实地踏查地理环境,认为比较适宜种子繁育,经种业公司、村委会和农户三方协商,最终种业公司与赵大院屯全体农户达成协议,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将赵大院屯所有旱田全部流转给种业公司,并与所有农户签订标准化流转合同,流转金额106万元。目前,种业公司已预付定金21万元,余款85万元待开春种地测量实际面积时补齐。

二是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合作社统一流转模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现有农业人口526人,户数138户,耕地面积310公顷,其中水田40公顷。2012年,经松山镇爱耕村大色力屯、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所有农户共同协商,将大色力屯40公顷水田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全部流转给松山镇飘香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注册“爱耕”牌有机大米,对外出售,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土地转出农户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增加了收入。

三是明城镇石山村土地流转集中统一发包模式。明城镇石山村现有耕地面积146公顷,其中水田89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89公顷,原有农业户数255户,农业人口772人,劳动力512人。石山村是一个朝鲜族村,从2001年开始农民逐渐外出打工,到2011年底,外出打工劳动力达到474人(其中:国外打工352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93%。多数劳动力外出打工,承包地无人耕种。经村委会与农户协商,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农户将承包地统一承包给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对外竞价发包。承包费先由在家社员讨论确定底价,然后召开竞标大会,村委会集中统一对外竞价发包。竞标对象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外来人员或企业。2012年,村委会将全村120公顷耕地全部承包给外地8个种粮大户,收取承包费67万元,按统一标准558元/亩分配给社员。采取村委会集中统一发包的形式经营土地,社员收益高于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在家社员也纷纷将土地承包给村委会,统一经营,自己从事其他产业。

4磐石市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

4.1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通过土地流转,满足了有技术特色、有资金实力、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土地的愿望,实现了资金、技术、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发展。

4.2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土地流转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步伐,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能够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形成产业链,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有效提高了土地综合效益。

4.3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磐石市每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万人。青壮劳力外出务工,部分乡村出现劳力紧张,导致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土地流转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得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篇5:关于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报告

几年来,我省、市一直把搞好土地有序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对依法推进土地流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乡镇农办人员,为深入了解我镇土地流转情况,于2011年3月15日—2011年3月22日对我镇辖区内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辖区内土地流转的现状

截止2010年末,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7417公顷,涉及943个农户,分别占耕地面积的10.8%和总农户的11.2%。其中流向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的为173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3%;流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17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2.4%;流向农户的7068公顷,占流转总量的95.3%。在土地流转总量中转包的5599公顷,出租的742公顷,互换的37公顷,转让的660公顷,入股的178公顷,其他形式的200公顷,分别占流转总量的75.5%、10%、0.5%、8.9%、2.4%、2.7%。流转的土地中自发流转的6897公顷,占流转土地的93%;流转出的土地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占流转总量的80%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占流转总量的10%左右。流转期限以中短期为主,5年以下流转面积占88.4%,5~10年占4.3%,10年以上占7.3%。由于我镇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数粮大户,搞土地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发挥了规模效益。一是促进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入股流转,使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有能力经营的农民集中,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实现了转移劳动力和农民增收双赢。农村土地流转后使一些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或打工,或经商,服务于二、三产业。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规范土地流转操作程序,加快土地流转进程,采取公司+流转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形式,吸引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土地流转的意义和认识不足。许多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流转作为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转变经营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等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径。有些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不愿离开自己那块有限收入的土地。二是土地流转需要进一步规范。各地没有完全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有的流转主体和行为还不能完全依法运行。对流转情况缺乏相关备案登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合同文本还没有统一。还存在土地流转引起的纠纷现象。三是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和流转形式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换言之,以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为显著标志的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协调。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活动,采取电视、广播、标语、条幅、下发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及土地流转政策措施,以及流转土地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消除农民思想顾虑,提高土地流转意识。

二是积极调研,及时解决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要把土地流转作为一个课题,组成调研组,深入村和农户对我镇土地流转情况开展调研,及时掌握全市土地流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新办法。

三是加强典型引导,营造土地流转的良好转氛围。要把培育土地流转典型作为促进土地流转的重要手段,总结典型经验,加强引导。

四是要健全制度,依法规范土地流转。健立和实施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制度。确保流转主体和行为符合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流转合同及有关资料进行归案并妥善保管,建立流转情况登记册,及时记载和反映流转情况。对以转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相关备案登记;对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的,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让变更手续。建立和实施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指导流转双方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稳定规范的流转关系。使用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较大规模或涉及主体较多的流转,必须由农经站指导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进行合同登记、鉴证。

五是重视纠纷调处,保护土地流转。为保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该县在各镇成立的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篇6: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各地由此不同程度地造成了土地使用分散、闲置、流动性差,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这一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制约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正确认识我市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势和发展趋势,强化政府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引导发展规模经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土地流转的现状

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市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在全市农村开展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以完善、土地流转合同,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合同档案管理为目的,着力抓好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排查问题、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整改和建章立制几个阶段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6月底止,全市已承包耕地面积18.8万亩,占耕地的97.4%;承包农户3.78万户,占总农户的99.7%;签订土地承包合同3.6万份,合同签订率在95%以上,填写《土地承包经营权证》3.78万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7%,流转户1.18万户,其中流出户7238户,流入户4619户,全市补签合同近3万份,合同一式四份,登记和签订率达96%。

二、土地流转工作成效

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起了积极作用。

1、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干部群众满意。自发流转存在着合同不规范,协议不完善,缺乏法律约束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市按照省农业厅统一式样的合同文本,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并对过去存在的口头协议,不规范合同重新进行了补签,规范建档,消除了以往土地流转中的各种矛盾和纠纷,使外出打工的走得放心,租田的农户种得称心,乡村干部也可以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解决其它问题。

2、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土地流转,会手艺、头脑活,善经营的农民更多地离家外出打工,或到城镇经商置业,就近服务于二、三产业。据统计,土地流转后全市乡(镇)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5000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经济,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3、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开始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农户之间转包开始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发展;二是耕地流转发展到林地和“四荒”经营权流转,由单一的种粮向水果、蔬菜、花卉等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全市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70多户,总面积4000亩以上,有力促进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使耕者有其田,能者尽其能,智者尽其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粮食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4、加快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都渴望新技术、新品种,以提高产量、提高效益。农业机械得到更广泛的运用。今年机械使用量大增,今年1—6月份,全市新增耕整机32台,插秧机8台,抛秧机2台,便型拖拉机22台,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5、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全市各乡镇、村按照“规范、有序”的要求,全面建立起了土地流转档案,规范了土地流转程序,明确了规章制度。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作为管理机构,做到村有档案,乡有备案,配备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摸索总结了四种流转形式。即:土

地出租、土地转让、土地转包、土地互换,为今后土地流转工作步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存在的问题

l、法律意识较淡薄。表现在: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法律、法规认识度低,知道有《土地承包法》的多,但通读过全文了解精神的不多,有的土地流转未经村委会同意或备案,有的认为签不签合同不重要,以口头协议代替合同,有的流转后再签合同,埋藏下矛盾纠纷隐患;土地承包工作中,仍有一些村组干部对党的土地承包政策和法规领会不够,为解决人地矛盾,搞“几年一调”,土地打乱重分,给土地流转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2、个别乡(镇)和村组干部对流转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没有走出过去“要钱”、“要粮”的旧的工作模式。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民自己之间的事,无须政府插手,而且土地流转工作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矛盾多、难度大,没有直接经济收入,有为难、怕难情绪。有的抱应付态度,导致乡村干部沉不下去,责任不到位,工作难落实。

3、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流转机制不完善。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但总体上仍不能适应需要,缺少一个由下至上、网络化、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由于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欠完善,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信息辐射面狭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程度、规模和效益,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成本,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到买”的局面,并限制了土地流转的区域范围。从流转机制看,流转形式单一,程序不规范。有的地方即使签订合同也存在手续不规范、条款不完备的问题。这既容易导致承包关系混乱也容易引起纠纷,同时,这也是造成承包者掠夺性经营的重要因素。

四、对今后完善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加大宣传,统一思想。要在干部群众中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和中央、省、市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通过政策宣传和细致的思想解释,让每一个农民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消除农民的惧变心理,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参与意识。要充分认识规范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任意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使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由政策、法律强制逐步过渡为农民的习惯。同时,又要充分认识到规范土地流转是—个经常性工作,把规范土地流转工作纳入经常化、规范化轨道。

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乡村一级要从过去“管”、“要”向服务引导转变,认真搞好谋划。一要以产业推动抓流转。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为契机,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承包土地向主导产业和规模基地方向发展;二要规范建制抓流转。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是避免土地纠纷,确保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今后凡涉及到土地流转的农户,在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都要依法引导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书面合同,建档保管,以解决农户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促进有序流转。三要培育大户抓流转。把培训规模经营大户作为带动土地流转的关键来抓,形成以示范辐射大户,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吸引大户、孕育大户的良性循环。鼓励干部向农民租田搞示范,通过“做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的引导方式,带动农民自愿转租承包耕地。并且政府要拿出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大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功能全多样化、布局科学、服务多样的要求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大就业空间。

3、建立土地流转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引导土地健康有序流转。首先,规范土地流转基本操作规程,实行程序化操作。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指导下,受理农民委托土地流转申请书,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召集农户自主流转见面,对达成协议的农民,指导和帮助按要求签订合同。其次,建立土地租金评估制度。目前,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多是流转双方自由协商或基层组织协调确定,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建议建立农用土地评估机构,以土地流转前的评估作为确定租金的依据;土地流转后的评估,主要是监督土地使用情况,防止土地肥力、地力被破坏。再次,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制度。流转双方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期限、条件和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涉及承包土地田块变动的,要及时办理承包权证变更手续;有条件的,还可到公证部门办理公证手续。农村基层组织和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流转合同的审查、监督,对合同的登记、立卷、归档,要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第四,建立必要的流转中介组织。可由农办牵头,联合农业、土管、林业等部门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心”,乡镇一级设立土地信托服务中转站,村一级由村委会具体向农民提供土地信托服务,突破土地使用权流转仅在有限区域内进行的制约,实行三级联网,形成统一的土地使用权流通市场。

上一篇:出嫁有什么风俗礼仪下一篇:很长的朋友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