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术语与概念

2024-04-28

1关键术语与概念(精选7篇)

篇1:1关键术语与概念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GB/T15706.1-2007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Safety of machinery-Basic concepts,general principles for design-Part1:Basic terminology,methodology

目次

前言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

减小风险的策略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机器的图解表示

用于GB/T 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

GB/T 15706《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由两部分组成: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第2部分:技术原则。

本部分为GB/T 15706的第l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12100-1:2003《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英文版),并按照我国标准的编写规则GB/T 1.1-2000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部分与ISO12100-1:2003的不同为:将标准正文后面的英法德三种文字对照的索引改为英中两种文字对照的索引。

本部分代替GB/T 15706.1-1995《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方法学》。

本部分由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南京食品包装机械研究所、吉林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总公司、中联认证中心、广东金方圆安全技术检测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聂北刚、李勤、王学智、居荣华、肖建民、宁燕、王国扣、隰永才、张晓飞、富锐、程红兵、孟宪卫、赵茂程。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706.1-1995。

引言

GB/T 15706的首要目的是为设计者提供总体框架和指南,使其能够设计出在预定使用范围内具备安全性的机器。同时亦为标准制定者提供标准制定的策略。

机械安全的概念是指在风险已经被充分减小的机器的寿命周期内,机器执行其预定功能的能力。

本部分是机械安全系列标准的基础标准。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

——A类标准(基础安全标准),给出适用于所有机械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一般特征。

——B类标准(通用安全标准),涉及机械的一种安全特征或使用范围较宽的一类安全防护装置:

a)B1类,特定的安全特征(如安全距离、表面温度、噪声)标准;

b)B2类,安全装置(如双手操纵装置、联锁装置、压敏装置、防护装置)标准。

——C类标准(机器安全标准),对一种特定的机器或一组机器规定出详细的安全要求的标准。

本部分属于A类标准。

若C类标准的内容偏离本标准第2部分或B类标准的规定,则以C类标准为准。

建议将本部分纳入培训课程和手册,以便设计者掌握基本术语和通用设计方法。

本部分起草时已参照了ISO/IEC指南51《安全特征 关于标准中该类条款的指南》的内容。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方法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用于实现机械安全的基本术语和方法。

本部分陈述的条款供设计者使用。

本部分不涉及家畜、财产或环境的损害或损坏。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570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5706.2-2007 机械安全 基本概念与设计通则 第2部分:技术原则(ISO12100-2:2003,IDT)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机械 machinery

机器 machine

由若干个零部件组合而成,其中至少有一个零件是可运动的,并且有适当的机器致动机构、控制和动力系统等。它们的组合具有一定应用目的,如物料的加工、处理、搬运或包装等。

术语“机械”和“机器”也包括为了同一个应用目的,将其安排、控制得像一台完整机器那样发挥它们功能的若干台机器的组合。

注:附录A给出了机器的一般图示。

3.2

可靠性(机器的)reliability(of a machine)

机器、机器的零部件或装置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期限内执行规定功能且不出现故障的能力。

3.3

可维护性(机器的)maintainability(of a machine)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定的方法对机器执行所需的各种维护活动,使其实现或恢复预定使用条件下功能状态的能力。

3.4

易用性(机器的)usability(of a machine)

机器所具有的,由于其特点或特征,使得机器的功能很容易理解,容易使用的能力。

3.5

伤害 harm

对健康产生的生理上的损伤或危害。

3.6

危险 hazard

潜在的伤害源。

注1:“危险”一词可由其起源(例如:机械危险和电气危险)。或其潜在伤害的性质(例如:电击危险、切割危险、中毒危险和火灾危险)进行限定。

注2:本定义中的危险包括:

——在机器的预定使用期间,始终存在的危险(例如:危险运动部件的运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电弧、不健康的姿势、噪声排放、高温);

——意外出现的危险(例如:爆炸、意外启动引起的挤压危险、泄漏引起的喷射、加速/减速引起的坠落)。

3.7

相关危险 relevant hazard

已识别出的机器本身存在的或由机器引起的危险。

注:相关危险是GB/T 16856所述的过程中某一步骤的结果。

3.8

重大危险 significant hazard

属于相关危险,需要设计者根据风险评价采用特殊方法去消除或减小的风险。

3.9

危险状态 hazardous situation

指人员暴露于具有至少一种危险的环境。这类暴露可能会立即或在一定时间之后对人员产生伤害。

3.10

危险区 hazard zone/danger zone

使人员暴露于危险的机械内部和(或)其周围的任何空间。

3.11

风险 risk

伤害发生概率和伤害发生的严重程度的综合。

3.12

遗留风险 residual risk

采取保护措施之后仍然存在的风险(见图1)。

注:本部分中,遗留风险是:

——在设计者采取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

——采用了所有的保护措施之后的遗留风险。

3.13

风险评价 risk assessment

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定在内的全过程。

3.14

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机器限制的确定、危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的组合。

3.15

风险评估 risk estimation

确定伤害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和伤害发生的概率。

3.16

风险评定 risk evaluation

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判断是否已达到减小风险的目标。

3.17

充分减小风险 adequate risk reduction

至少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根据合理的要求进行的风险减小。

注:确定风险是否充分减小的判据在5.5中给出。

3.18

保护措施 protective measure

用于达到风险减小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由下列人员实施的:

——设计者(本质安全设计、安全防护和附加防护措施、使用信息);

——使用者(组织方面:安全工作程序、监督、工作许可制度;附加安全防护装置的提供和使用;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培训)。

见图1。

3.19

本质安全设计措施 inherently safe design measure

通过改变机器设计或机器工作特性,而非使用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来消除危险或减小与危险相关的风险的保护措施。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4章,探讨了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减小机器风险。

3.20

安全防护 safeguarding

使用安全防护装置保护人员的措施。这些保护措施使人员远离那些不能合理消除的危险或者通过本质安全设计方法无法充分减小的风险。

注:标准GB/T 15706.2-2007的第5章对安全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

3.21

使用信息 information for use

由信息载体(如文本、文字、标记、信号、符号、图表)组成的保护措施。这些载体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向使用者传递信息。

注:GB/T 15706.2-2007中第6章对使用信息进行了详述。

3.22

机器的预定使用 intended use of a machine

按照使用说明书提供的信息使用机器。

3.23

可预见的误用 reasonably foreseeable misuse

不是按设计者预定的方法而是按照容易预见的人的习惯来使用机器。

3.24

安全防护装置safeguard

防护装置或保护装置。

3.25

防护装置 guard

机器的组成部分,用于提供保护的物理屏障。

注1:防护装置可以:

——单独使用,对于活动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闭合”时才有效,对于固定式防护装置,只有当其处于“锁定位置”才有效;

——与带或不带防护锁的联锁装置结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无论防护装置处于什么位置都能起到防护作用。

注2:根据设计,防护装置可以称作外壳、护罩、盖、屏、门和封闭式装置。

注3:防护装置的类型及其要求。见GB/T 15706.2-2007中5.3.2和GB/T 8196。

3.25.1

固定式防护装置 fixed guard

以一定方式(如采用螺钉、螺帽、焊接)固定的,只能使用工具或破坏其固定方式才能打开或拆除的防护装置。

3.25.2

活动式防护装置 movable guard

不使用工具就能打开的防护装置。

3.25.3

可调式防护装置 adjustable guard

整体或者部分可调的固定式或活动式防护装置。在特定的操作期间,调整件保持固定。

3.25.4

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与联锁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

——在防护装置关闭前,其“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不能执行;

——在危险机器功能运行时,若打开防护装置,则发出停机指令;

——在防护装置关闭后,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的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规定。

3.25.5

带防护锁的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with guard locking

与联锁装置、防护锁定装置联用的防护装置,同机器控制系统一起实现以下功能:

——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前,其“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不能够执行;

——在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所产生的风险消失之前,防护装置保持关闭和锁定状态;

——在防护装置关闭和锁定后,被防护装置“抑制”的危险机器功能可以运行,防护装置本身的关闭和锁定不会启动危险机器功能。

注:GB/T 18831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5.6

具有启动功能的联锁防护装置 interlocking guard with a start function

可控防护装置 control guard

特殊联锁防护装置,一旦其到达关闭位置,便发出触发机器危险功能的命令,无须使用离合启动控制。

注:GB/T 15706.2-2007中5.3.2.5给出了关于使用条件的详细规定。

3.26

保护装置 protective device

防护装置以外的安全装置。

注:3.26.1~3.26.9给出了保护装置的实例。

3.26.1

联锁装置 interlocking device

联锁 interlock

用于防止危险机器功能在特定条件下(通常是指只要防护装置未关闭)运行的机械、电气或者其他类型的装置。

3.26.2

使动装置 enabling device

与启动控制一起使用并且只有连续操动时才能使机器运行的附加手动操作装置。

注:GB 5226.1—2002中9.2.5.8给出了使动装置的规定。

3.26.3

止-动控制装置hold-to-run control device

只有当手动控制装置(致动机构)动作时才能触发并保持具有危险性的机器功能运行的控制装置。

3.26.4

双手操纵装置 two-hand control device

至少需要双手同时操作才能启动和保持危险机器功能的控制装置,并以此为该装置的操作人员提供一种保护措施。

注:GB/T 19671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6.5

敏感保护设备 sensitive protective equipment(SPE)

用于探测人体或人体局部,并向控制系统发出正确信号以降低被探测人员风险的设备。当人体或人体局部超出预定范围,如进入危险区(触发),或在预定区域内检测到有人存在(现场感应),或在以上两种情况均发生时,敏感保护设备将发出信号。

3.26.6

有源光-电保护装置(AOPD)active opto-electronic protective device(AOPD)

通过光-电发射和接收元件完成感应功能的装置,可探测特定区域内由于不透光物体出现引起的该装置内光线的中断。

注:GB/T 19436.2给出了详细的规定。

3.26.7

机械抑制装置 mechanical restraint device

在机构中引入了能靠其自身强度防止危险运动的机械障碍(如楔、轴、撑杆、止转棒)的装置。

3.26.8

限制装置 limiting device

防止机器或危险机器状态超过设计限度(如空间限度、压力限度、载荷力矩限度等)的装置。

3.26.9

有限运动控制装置 limited movement control device

与机器控制系统一起作用的,使得单次致动只允许机器元件做有限运动的控制装置。

3.27

阻挡装置 impeding device

物理障碍物,如低位栅栏、栏杆。其设置不能阻碍人员进入危险区,但能通过在自由进入处设置障碍物减小进入危险区的概率。

3.28

安全功能 safety function

其失效后会立即造成风险增加的机器功能。

3.29

意外启动 unexpected start-up/unintended start-up

由如下原因引起的任何由于其不可预测性而产生危险的启动:

——由于控制系统的内部失效或外部因素对控制系统的影响导致的启动指令;

——由于对机器的启动控制器或其他零部件(如传感器或动力控制元件)的不适宜的动作所产生的启动指令;

——动力源中断后又恢复产生的启动;

——机器的零部件受到内部或外部的影响(重力、风力、内燃机的自动点火等)产生的启动。

注:在正常操作期间,自动机器的启动不是意外启动,但就操作者而言可视为不期望的启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应使用安全防护措施(见GB/T 15706.2-2007第5章)。

[选自GB/T 19670-2005《机械安全 防止意外启动》中3.2]

3.30

危险失效 failure to danger

由机械或其动力供应中产生的并且会增加风险的所有故障。

3.31

故障 fault

产品不能完成要求的功能的状态。预防性维护或其他计划的行动或因缺乏外部资源的情况除外。

注1:故障通常是产品自身失效引起的,但即使失效未发生.故障也可能存在。

[IEV 191-05-01]

注2:在机械领域,英语术语“fault(故障)”通常是按照IEV 191-05-01给出的定义等同使用。

注3:实际中,术语“故障(fault)”和“失效(failure)”通常作为同义词使用。

3.32

失效 failure

产品完成要求的功能的能力的中断。

注1:失效后。产品处于故障状态。

注2:“failure(失效)”与“fault(故障)”的区别在于,失效是一次事件,故障是一种状态。

注3:这里定义的“失效”,不适用于仅由软件构成的产品。

[IEV 191-04-01]

3.33

共因失效 common cause failure

由单一事件引发的不同产品的失效,这些失效不互为因果。

注:共因失效不应与共模失效相混淆。

[IEV 191-04-23]

3.34

共模失效 common mode failure

以相同故障模式为特征的产品失效。

注:由于共模失效可能由不同原因引起,因此不应将共模失效与共因失效混淆。

[IEV191-04-24]

3.35

紧急状态 emergency situation

必须立即终止或阻止的危险状态。

注:紧急状态可发生在:

——机器正常运行期间(例如由于人员的交互作用或受外界影响);

——由于机器任何部件发生故障或失效。

3.36

紧急操作 emergency operation

用于终止或阻止紧急状态的所有操作和功能。

3.37

急停 emergency stop

该功能:

——阻止正在发生的或降低所存在的对人员的危险、对机械或正在进行中的工作的损害;

——由单人动作触发。

注:GB 16754给出了详细规定。

3.38

排放值 emission value

将机器产生的排放物(例如噪声、振动、危险物质、辐射)进行量化后的数字值。

注1:排放值属于机器性能信息的一部分,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数据。

注2:术语“排放值(emission value)”不应与“暴露值(exposure value)”相混淆。暴露值是指在机器使用中,对人员在排放物中暴露程度的量化。暴露值能用排放值进行估算。

注3:建议利用标准方法(如比较相同的机器)测定排放物量值和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3.39

可比较的排放数据 comparative emission data

从同类机器上收集到的用作比较的一组排放值数据。

注:关于噪声的比较,见ISO 11689。

设计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危险

4.1 概述

本章提供对基本危险的描述,以帮助设计者去识别所考虑的机器可能产生的相关危险和重大危险,以及与机器的预定使用环境有关的危险(见5.3)。

注:关于与机械相关的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危险状态的更详细列表,见GB/T 16856-1997的附录A。

4.2 机械危险

4.2.1 与机器、机器零部件或其表面、工具、工件、载荷、飞射的固体或流体物料有关的机械危险可能会导致:

——挤压;

——剪切;

——切割或切断;

——缠绕;

——吸入或卷入;

——冲击;

——刺伤或刺穿;

——摩擦或磨损;

——高压流体喷射(喷出危险)。

4.2.2 由机器、机器零部件(包括加工材料夹紧机构)、工件或载荷产生的机械危险是有条件的。主要由以下因素产生:

——形状:切削元件、锐边、角形部件,即使其是静止的;

——相对位置:机器零件运动时可能产生挤压、剪切、缠绕区域的相对位置;

——抗翻转性(考虑动能);

——质量和稳定性:在重力的影响下可能运动的零部件的势能;

——质量和速度:可控或不可控运动中的零部件的动能;

——加速度/减速度;

——机械强度不够:可能产生危险的断裂或破裂;

——弹性元件(弹簧)的位能或在压力或真空下的液体或气体的势能;

——工作环境。

4.3 电气危险

这类危险是由造成伤害或死亡的电击或灼伤引起的,产生原因包括:

——人体与以下要素的接触:

a)带电部件,例如在正常操作状态下用于传导的导线或导电零件(直接接触);

b)在故障条件下变为带电的零件,尤其是绝缘失效而导致的带电部件(间接接触);

——人体接近带电部件,尤其在高压范围内;

——绝缘不适用于可合理预见的使用条件;

——静电现象,例如人体与带电荷的零件接触;

——热辐射;

——由于短路或过载而产生的诸如熔化颗粒喷射或化学作用等引起的现象。

电击的惊吓可以造成人员的跌倒(或由人员造成的物品掉落)。

4.4 热危险

热危险可以导致:

——由于与超高温的物体或材料、火焰或爆炸物及热源辐射接触造成的烧伤或烫伤;

——炎热或寒冷的工作环境对健康的损害。

4.5 噪声危险

噪声可以导致:

——永久性听力丧失;

——耳鸣;

——疲劳、压力;

——其他影响,如失去平衡、失去知觉;

——干扰语言通讯或对听觉信号的接受。

4.6 振动危险

振动可能传至全身(使用移动设备),尤其是手和臂(使用手持式和手导式机器)。

最剧烈的振动(或长时间不太剧烈的振动)可能产生严重的人体机能紊乱(腰背疾病和脊柱损伤)。全身振动和血脉失调会引起严重不适,如因手臂振动引起的白指病、神经和骨关节失调。

4.7 辐射危险

此类危险具有即刻影响(如灼伤)或者长期影响(如基因突变),由各种辐射源产生,可由非离子辐射或离子辐射产生:

——电磁场(例如低频、无线电频率、微波范围等);

——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激光;

——X射线和γ射线;

——α、β射线,电子束或离子束,中子。

4.8 材料和物质产生的危险

由机械所加工、使用、产生或排出的各种材料和物质及用于构成机械的各种材料可能产生不同危险:

——由摄入、皮肤接触、经眼睛和黏膜吸入的,有害、有毒、有腐蚀性、致畸、致癌、诱变、刺激或过敏的液体、气体、雾气、烟雾、纤维、粉尘或悬浮物所导致的危险;

——火灾与爆炸危险;

——生物(如霉菌)和微生物(病毒或细菌)危险。

4.9 机械设计时忽略人类工效学原则产生的危险

机械与人的特征和能力不协调,表现为:

——生理影响(如肌肉-骨骼的紊乱),由于不健康的姿势、过度或重复用力等所致;

——心理-生理影响,由于在机器的预定使用限制内对其进行操作、监视或维护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过重或准备不足、压力等所致;

——人的各种差错。

4.10 滑倒、绊倒和跌落危险

忽视地板的表面情况和进入方法可以导致因滑倒、绊倒或跌落而造成的人身伤害。

4.11 综合危险

看似微不足道的危险,其组合相当于重大危险。

4.12 与机器使用环境有关的危险

若所设计的机器用于会导致各种危险的环境(如温度、风、雪、闪电),则应考虑这些危险。减小风险的策略

5.1 总则

5.1.1 不采取保护措施,机器上出现的危险迟早会导致伤害。

5.1.2 保护措施是设计者和使用者所采取措施的组合(见图1)。在设计阶段采取的措施优于在使用阶段由使用者采取的补救措施,而且通常更有效。

5.1.3 考虑类似机器使用者的经验,及潜在用户的需求信息,设计者应遵循下列工作顺序(见图2):

——规定机器的各种限制和预定使用(见5.2);

——鉴别危险和伴随的危险状态(见第4章和5.3);

——对每一种识别出的危险和危险状态进行风险评估(见5.3);

——评定风险并决定减小风险的要求(见5.3);

——用采取的保防措施来消除危险或减小危险伴随的风险(见5.4和5.5)。

上述的前四条内容与风险评价相关联,详细信息可见GB/T 16856。

5.1.4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风险,应考虑下述四种因素。图2中给出了减小风险策略的流程,其过程是迭代的,并可能需要连续数次应用才能达到风险的减小。减小风险过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技术。

实施该过程时,有必要按下列优先次序进行考虑:

——在寿命周期所有阶段内的机器的安全;

——机器完成其功能的能力;

——机器的易用能力;

——机器制造、使用和拆卸的成本。

注1:对这些原则理想化的应用需要机器的使用知识、事故史和健康记录、有效的风险减小技术以及对在机器使用上有关法律体制的了解。

注2:当在技术发展后出现了具有低风险的等效机器设计后,在特定时间内可接受的机器设计就无需再评价了。

5.1.5 针对机器的连续安全运行,保护措施的易于使用和不妨碍其预定使用是很重要的。否则会出现为获取机器的最高效用而摒弃使用保护措施。

5.1.6 如有用于测量排放的标准(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宜将其与现存机械或样机一起使用,以测定排放值和可比较的排放数据。使得设计者能做到:

——估计与排放有关的风险;

——评定设计阶段采取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在技术文件中向潜在客户提供排放的定量信息;

——在使用信息中向用户提供排放的定量信息。

除可用测量参数描述的排放外的其他危险可以用类似方法予以处理。

5.2 机器的限制规范

机器的设计从其各种限制的规范开始(也可见GB/T 16856-1997第5章):

——使用限制:

a)机器的预定使用,包括不同的机器运行模式、使用阶段和操作者的不同干预过程;

b)机器可预见的误用。

——空间限制(例如机器的运动范围、机器安装和维护所需的空间、“操作者-机器”的接口、“机器-动力源”的接口)。

——时间限制:针对预定用途的,机器和(或)其部件(例如工具、磨损件、电气零件等)的可预见的“寿命极限”。

5.3 危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和风险的评定

识别了机器产生的各种危险后(持久危险和意外出现的危险,见3.6和第4章),设计者应尽可能地根据定量的因素对每一种危险进行风险评定,并最终依据风险评定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减小风险。为此设计者应考虑不同的运行模式和干预过程,尤其是:

a)在机器的整个寿命周期中人与机器的相互作用,描述如下:

1)构造。

2)运输、组装和安装。

3)试运转。

4)使用:

——设定、示教/编程或过程转换;

——操作;

——清洗;

——故障排查;

——维护。

5)停用、拆除及从安全角度进行的处置。

b)机器的可能状态:

1)机器执行预定功能(机器正常运转)。

2)由于各种原因,机器不能执行预定功能(即失效),这些原因包括:

——被加工材料或工件的性能或尺寸的变化;

——机器的一个(或多个)零部件或辅助装置的失效;

——外部干扰(如冲击、振动、电磁干扰);

——设计错误或缺陷(如软件错误);

——动力源干扰;

——环境条件(如损坏的工作地面)。

c)操作者下意识的行为或机器可预见的误用,例如:

——操作者对机器失去控制(特别是手持式或移动式机器)的行为;

——人对使用中机器发生的失效、事故或故障的条件反射行为;

——精神不集中或粗心大意导致的行为;

——工作中“走捷径”导致的行为;

——为保持机器在所有情况下运转所承受的压力导致的行为;

——特定人员的行为(如儿童、伤残人等)。

在5.4中规定的和图2所示的减小风险的三步法中,完成其每步后均须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定。

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在已识别的危险中,其伤害可能是最严重的风险。对可预见的严重程度最高的风险,即使其发生的频率很低,也应加以考虑。

5.4 借助保护措施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

通过消除危险,或单独或同时减小下述两个决定风险的因素,可以达到借助保护措施消除危险或减小风险的目标:

a)所考虑危险产生伤害的严重程度;

b)伤害发生的概率。

所有预定用于达到此目标的保护措施应根据下列顺序进行,即“三步法”(也可见图1和图2)。

——本质安全设计措施(见GB/T15706.2-2007第4章)。

注:这是不采用诸如安全防护或补充保护措施,而消除危险的唯一阶段。

——安全防护和可能的补充保护措施(见GB/T15706.2—2007第5章)。

——关于遗留风险的使用信息(见GB/T15706.2—2007第6章)。

使用信息不应取代本质安全设计措施,或安全防护或补充保护措施的正确使用。

与机器的各种运行模式和干预过程(见5.3)相适宜的保护措施,能防止操作者在遇到技术难题时,使用危险的干预技术。

5.5 风险减小目标的实现

依照5.4和图2,实现充分减小风险和得到一个满意的风险降低的比较结果(若有)后便可终止风险减小的迭代过程(GB/T16856—1997中的8.3)。

能够对下列每个问题给出肯定的回答时,可认为实现了充分的风险减小:

——是否考虑了所有的运行状况和干预程序;

——是否应用了5.4规定的方法;

——危险是否已消除,或由危险产生的风险是否降低到可行的最低水平;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措施不会产生新的危险;

——是否向用户充分告知和警告了遗留风险;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不会危及操作者的工作状态;

——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否彼此协调;

——是否已充分考虑到为专业/工业用设计的机器用于非专业/非工业范围时产生的后果;

——是否确定所采取的措施不会过分地降低机器的功能。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机器的图解表示

图A.1给出了机器的图解表示。

用于GB/T15706的专用术语和表述的英中文对照索引

参考文献

[1] ISO/IEC指南51:1999 安全特征 关于标准中该类条款的导则

[2] ISO l 1689 声学 机械设备的噪声发射数据比较程序

[3] GB 16754 机械安全 急停 设计原则(GB 16754-1997,eqv ISO/IEC 13850:1995)

[4] GB/T 19671-2005 机械安全 双手操纵装置 功能状况及设计原则(ISO 1385l:2002,MOD)

[5] GB/T 19670-2005 机械安全 防止意外启动(ISO 14118:2000,MOD)

[6] GB/T 18831 机械安全 带防护装置的联锁装置 设计和选择原则(GB/T 18831--2002,ISO 14119:1998,MOD)

[7] GB/T 8196-2003 机械安全 防护装置 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ISO 14120:2002,MOD)

[8] GB/T 16856-1997 机械安全 风险评价的原则(eqv prEN 1050:1994)

[9] GB 5226.1-2002 机械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IEC 60204-1:

2000,IDT)

[10] GB/T 19436.2 机械电气安全 电敏防护装置 第2部分:使用有源光电防护器件(AOP-Ds)设备的特殊要求(GB/T 19436.2-2004,IEC 61496-2:1997,IDT)

[11] IEC 60050-191(IEV 191)国际电工词汇第191章:可信性与服务质量

【发布日期】20070302

【实施日期】20070901

篇2:1关键术语与概念

建模与仿真VV&A相关概念、定义和术语研究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建模与仿真(Modeling and Simulation, M&S)及校核、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 Validation and Accreditation, VV&A)相关概念、定义和术语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仍是空白.通过研究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深入分析了建模与仿真VV&A概念、定义和术语研究的`重要意义;根据建立定义和术语的一般原则,为部分概念撰写定义,并赋予每个概念指称,同时也分析了常见的一些不恰当的术语.这不仅有助于人们对建模与仿真VV&A概念性研究引起重视;而且也有助于人们进行建模与仿真VV&A相关概念、定义和术语的研究.

作 者:许素红 吴晓燕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导弹学院,陕西,三原,713800刊 名:计算机仿真 ISTIC PKU英文刊名:COMPUTER SIMULATION年,卷(期):21(2)分类号:NO32关键词:建模与仿真 校核、验证与确认 概念 定义 术语

篇3:“平面设计概念与术语”认识谈

一、平面设计的概念

首先, 什么是平面。简单说, 平面是一个只描述而不定义的最基本概念, 是由显示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 但又与这些实物有根本的区别, 既具有无限延展性 (也就是说平面没有边界) , 又没有大小、宽窄、薄厚之分 (例如镜面、平静的水面等) 。

其次是怎样理解“设计”。在《说文解字》中, 设:施陈也, 从言役, 役, 使人也。设就是施旗陈列的意思。言, 指以语言完成。役, 指可运旋的物, 转意为使役。从言字旁与役, 是表达以言语, 来使役人的意思。计:会也, 筭 (算) 也, 从言十。计就是合计、计算的意思。言指思考。十, 指具体的数 (相对于抽像的数) 。从言字旁与十, 是表达以思考、以言语来完成具体的数的计算。所以, “设计”以中文来讲, 则有“人为设定, 先行计算, 预估达成”的含意。

“平面设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上述的“平面+设计”。因为这个词的真正起源并不在我国, 由美国人威廉·阿迪逊·德威金斯在1922年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英文是“graphic design”。而这个“graphic design”就使我们简单的“平面+设计”更加明确和丰富了。“graphic design”既是指在二维空间中各个元素的设计和这些元素组合的布局设计, 其中包括字体设计﹑版面编排﹑插图﹑摄影的采用, 而所有这些内容的核心是在于传达信息、指导、劝说等。所有在二维空间中的, 非影视的设计活动都属于平面设计内容。目前, 平面设计的范围已经开始朝多媒体的方向发展, 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而平面设计的主要功能依旧是要调动所有平面的因素, 达到视觉传达准确的目的。

当前, 从平面设计的分类上来看, 可分为形像系统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行录设计、包装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等方面。

二、平面设计中的术语及基本含义

平面设计历史悠久, 与视觉传达设计, 印刷设计等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关于平面设计的专业术语不少, 熟练的掌握运用不但是专业能力的体现, 更保证了从业者之间正确直接的交流。平面设计术语可以分为版面设计类术语和设计印刷类术语两大类。

1. 版面设计类术语

和谐:从狭义上理解, 和谐的平面设计是统一与对比两者之间不是乏味单调或杂乱无章的。广义上理解, 是在判断两种以上的要素, 或部分与部分的相互关系时, 各部分给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是一种整体协调的关系。

对比:又称对照, 把质或量反差很大的两个要素成功的配列在一起, 使人感觉鲜明强烈而又具有统一感, 使主体更加鲜明、作品更加活跃。对比有时候是形态上的对比, 有时是色彩和质感的对比。对比可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 给人深刻的印象。在自然界充满了对比, 天地、陆海、红花绿叶都是对比的现象。构成对比的关系, 包括:大小、明暗、锐钝、轻重等。

对称:假定在一个图形的中央设定一条垂直线, 将图形分为相等的左右两个部分, 其左右两个部分的图形完全相等, 这就是对称图。

平衡:从物理上理解是指的重量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指的是根据图像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和材质的分布作用与视觉判断上的平衡。

比例:是指部分与部分, 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比例是构成设计中一切单位大小, 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

重心:画面的中心点, 就是视觉的重心点, 画面图像的轮廓的变化, 图形的聚散, 色彩或明暗的分布都可对视觉中心产生影响。

节奏: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于在构成设计上指以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

韵律:平面构成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 由有规律变化的形象或色群间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 使之产生音乐的旋律感, 成为韵律。韵律的表现是表达动态的构成方法之一, 在同一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时, 会形成运动感, 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

特异:特异是指构成要素在有次序的关系里, 有意违反次序, 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 以打破规律性。其中, 色彩的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 加进某些对比成分, 以打破单调。

2. 设计印刷类术语

版式 (layout) :能给出印刷页面一般样子的草图, 显示标题、文字和图像的位置。

正文 (body copy) :组成出版物内容的文字, 不包括标题。

照相制版稿 (camera-ready art, mechanicals) :准备让印刷厂复制的图稿。

克罗马林打样 (Chromalin) :印刷打样方式, 由杜邦公司制造, 用于彩色分色打样。常用的彩色打样设备还有柯达的Match Print和Double Check。

分色 (color separation) :为了生成彩色图片, 图像用电子分色机、扫描仪按四种套印色分开:青、品红、黄和黑。这四种颜色的合成组成印刷工艺的所有颜色。不是所有的颜色、所有种类的图像能用四色分色方式进行逼真地复制, 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更逼真复制颜色可通过替换分色原色或是以另外的颜色来分色。

样本 (comprehensive) :设计人员打样的实物模型, 很像是建筑师的模型, 以完成的出版物的形式, 在准备照相制版用图之前尽可能精确地去制作。

装帧样本 (dummy) :生产用的样本或是设计人员版式的样本, 其将实际的文字或是照片、图像摆放好供客户浏览。

由于设计印刷类术语极多, 在这就不一一作解了。详细可参看相关辞典。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现代平面设计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迅猛, 各式各样的广告公司和各种各样有着设计专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这其中难免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和术语的理解有偏差, 从而影响我们的整个设计素质。正因为如此, 对这些术语进行再一次细致的梳理学习就显得意义重大。

摘要:现代平面设计事业发展迅猛, 行业中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的专业素质, 导致了大众甚至是从业人员本身对设计概念的理解和术语的理解有所偏差, 这无疑是我国平面设计长足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因此, 对设计术语的再一次细致梳理和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平面设计概念,设计术语,术语释意,平面知识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篇4:高效液相色谱基本概念和术语

一、液相色谱理论发展简况

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是:溶于流动相(mobile phase)中的各组分经过固定相时,由于与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发生作用(吸附、分配、离子吸引、排阻、亲和)的大小、强弱不同,在固定相中滞留时间不同,从而先后从固定相中流出。又称为色层法、层析法。

色谱法最早是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Tswett)在1906年研究用碳酸钙分离植物色素时发现的,色谱法(Chromatography)因之得名。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开始阶段是用大直径的玻璃管柱在室温和常压下用液位差输送流动相,称为经典液相色谱法,此方法柱效低、时间长(常有几个小时)。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基础上,于60年代后期引入了气相色谱理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与经典液相色谱法的区别是填料颗粒小而均匀,小颗粒具有高柱效,但会引起高阻力,需用高压输送流动相,故又称高压液相色谱法(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又因分析速度快而称为高速液相色谱法(High Speed Liquid Chromatography,HSLP)。也称现代液相色谱。

二、HPLC的特点和优点 HPLC有以下特点:

高压-压力可达150~300Kg/cm2。色谱柱每米降压为75 Kg/cm2以上。高速-流速为0.1~10.0 ml/min。

高效-可达5000塔板每米。在一根柱中同时分离成份可达100种。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灵敏度可达0.01ng。同时消耗样品少。HPLC与经典液相色谱相比有以下优点:

速度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分辨率高-可选择固定相和流动相以达到最佳分离效果。

灵敏度高-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荧光和电化学检测器可达0.1pg。柱子可反复使用-用一根色谱柱可分离不同的化合物。

样品量少,容易回收-样品经过色谱柱后不被破坏,可以收集单一组分或做制备。

三、色谱法分类

按两相的物理状态可分为: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LC)。气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挥发性化合物。GC根据固定相不同又可分为气固色谱法(GSC)和气液色谱法(GLC),其中以GLC应用最广。液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低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热稳定性差的物质。LC同样可分为液固色谱法(LSC)和液液色谱法(LLC)。此外还有超临

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 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

正相色谱法 反相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 高~中 中~低 流动相极性 低~中 中~高 组分洗脱次序 极性小先洗出 极性大先洗出

从上表可看出,当极性为中等时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没有明显的界线(如氨基键合固定相)。3.离子交换色谱法

固定相是离子交换树脂,常用苯乙烯与二乙烯交联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在表面未端芳环上接上羧基、磺酸基(称阳离子交换树脂)或季氨基(阴离子交换树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树脂上可电离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及被测组分的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根据各离子与离子交换基团具有不同的电荷吸引力而分离。

缓冲液常用作离子交换色谱的流动相。被分离组分在离子交换柱中的保留时间除跟组分离子与树脂上的离子交换基团作用强弱有关外,它还受流动相的pH值和离子强度影响。pH值可改变化合物的解离程度,进而影响其与固定相的作用。流动相的盐浓度大,则离子强度高,不利于样品的解离,导致样品较快流出。离子交换色谱法主要用于分析有机酸、氨基酸、多肽及核酸。4.离子对色谱法

又称偶离子色谱法,是液液色谱法的分支。它是根据被测组分离子与离子对试剂离子形成中性的离子对化合物后,在非极性固定相中溶解度增大,从而使其分离效果改善。主要用于分析离子强度大的酸碱物质。

分析碱性物质常用的离子对试剂为烷基磺酸盐,如戊烷磺酸钠、辛烷磺酸钠等。另外高氯酸、三氟乙酸也可与多种碱性样品形成很强的离子对。

分析酸性物质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溴化铵、四丁基铵磷酸盐。

离子对色谱法常用ODS柱(即C18),流动相为甲醇-水或乙腈-水,水中加入3~10 mmol/L的离子对试剂,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进行分离。被测组分保时间与离子对性质、浓度、流动相组成及其pH值、离子强度有关。5.排阻色谱法

篇5:1关键术语与概念

贴现是持票人在商业汇票到期日前,向开户行背书转让,开户行扣除贴现利息后,向其提前支付票款的行为。贴现是企业通过票据进行融资的最直接的手段。

转贴现是指金融机构采取完全背书形式,购买交易各户能证明其合法取得、具备真实贸易背景、尚为到期的商业汇票,到期由持票金融机构负责收款的业务行为。

担保型票据是指在转贴现业务中,银行买入的、经保证人提供合法有效担保的票据。票据一旦被延期支付或拒付,银行可向保证人行使追索权请求付款、保证人应当足额付款。

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付款期限最长不能超过6个月。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承兑申请人签发,并向开户银行申请,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在指定日期由承兑银行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商业承兑汇票是经付款人签发并承兑,或由收款人签发交由付款人承兑,在指定日期由承兑人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主动付息方式是指企业接到银行传真的付息通知书,主动将贴现利息划至银行指定帐户的一种方式。办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时,买方(出票人)或者买方和卖方共同承担贴现利息的方式为企业主动付息方式。

追索权是持票人在票据不获承兑获不获付款时,可以向其前手,包括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和保证人请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及有关费用的一种票据权利。核保是银行收到担保型票据后,对担保人资格、授权情况和担保形式进行审查和认定的过程称为核保。

权利买断式买入返售业务是指交易过程中,票据权利发生转移的回购交易。

篇6:1关键术语与概念

引言

国际贸易术语是一种将商业惯例反映在货物销售合同中的价格术语,其描述了涉及货物从卖方到买方交付过程中的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主要责任、费用和风险。如何应用国际贸易术语2010通则

2010 Incoterms 2010 in the income lessen over in the application, users should be explicit: 总结Incoterms 2010在销售合同中的应用,使用者应明确:

对其合同的而言,此通则并不是自动适用的,具有任意性。

对于合同各方当事人意欲任何一种2010通则中的国际贸易术语适用其合同的情形,其应当在合同中清楚具体地订明,通过诸如“所用术语,选择于2010通则”等语句。2

此通则并不包含一整套的合同条款。

因此,比如,尽管通则中规定当何方当事人承担运费或作保险安排,什么时候卖方将货物交给买方以及各方当事人应承担何种费用,但是通则中并未涉及到有关货物价格和所有权,或者违反合同约定的后果等内容。这些问题通常是通过合同中相关明示条款或者专门管辖合同的法律来解决。同样地,当事人应当清楚当地强制性的法律较包括所选贸易术语在内的合同中的任何规定都具有优先权。

选择适当特定的术语。所选术语需要适合于标的货物,运输方式,而且最重要的是要适合于各方当事人是否有意将更多的责任赋予到卖方或买方,比如安排运输或保险的责任。每种术语的指南中包含一些特别有用的关于何时作出这些选择的信息。然而,包含在指南中的信息并不构成所选术语的一部分。

只有各方当事人指定地点或港口,所选术语才形成有效的,而且指定的地点或港口越精确越奏效。

如以下的精确描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FCA(38 Cours Albert 1er, Paris, France)Incoterms 2010”.(2010通则FCA术语,法国巴黎,38 Cours Albert 1er)

指定地点是交货点,即风险转移给买方的点;但是在C组术语中,指定地点指的是运费已付的地点。为了更好避免疑问和争议,指定地点或目的地可以进一步阐述为一个精确的点。2000通则和2010通则的主要区别

一种新的术语——DPA 通则已经将13种不同的术语减为11种。这是由一种新的术语,DAP,地点交货,取代DAF,DES和DDU而实现的。所谓DAP术语,就像被取代的那些术语,是“实质性交货”术语,在将货物运至目的地过程中涉及的到所有费用和风险由卖方承担。此术语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因此也适用于各种DAF,DES以及DDU以前被使用过的情形。2

11种贸易术语的分类

2000通则中的13种术语按术语缩写首字母分成四组,即,E组(EXW),F组,C组以及F组。这种分类反映了卖方对于买方的责任程度。FCA,或者适用国内贸易的EXW,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早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少的责任。相反地,D组术语,或者说“实质性交货”术语,利用交货的完成以及在尽可能晚的时间把风险转移给买方从而赋予卖方最多的责任。这种分类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当事人对2010通则中的中11种贸易术语作出选择时。

然而,2010通则将这11种术语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类。

第一类包括那些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包括多式运输的六种术语。EXW,FCA,CPT,CIP,DAP和DDP术语这类。这些术语可以用于没有海上运输的情形。但要谨记,这些术语能够用于船只作为运输的一部分的情形,只要卖方交货点,或者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或者两者兼备,在船舷前面。

第二类,实际上包含了比较传统的只适用于海运或内河运输的5种术语。这类术语条件下,卖方交货点和货物运至买方的地点均是港口,所以“唯海运不可”就是这类术语标签。FAS,FOB,CFR,CIF和DEQ属于本类术语。3

国内和国际贸易术语

贸易术语在传统上被运用于表明货物跨越国界传递的国际销售合同。然而,世界上一些地区的大型贸易集团,像东盟和欧洲单一市场的存在,使得原本实际存在的边界通关手续变得不再那么有意义。因此,2010通则的编撰委员会认识到这些术语对国内和国际销售合同都是适用的;所以,2010通则在一些地方作出明确说明,只有在适用的地方,才有义务遵守出口/进口所需的手续。

两方面的发展使国际商会确信在这个方向上作一个改动是适时的。首先,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事实上很多交易者将通则普遍运用于纯粹的内贸合同。另一个原因就是在美国人们更愿意选择通则而不是统一商法典装运和交货条款运用于国内贸易。4

使用指南

每一种2010通则中的术语在其条款前面都有一个使用指南。指南解释了每种术语的基本原理:何种情况应使用次术语;风险转移点是什么;费用在买卖是如何分配的。这些指南并不是术语正式规则的一部分:它们是用来帮助和引导使用者准确有效地为特定交易选择合适的术语。

电子通讯

通则的早期版本已经对需要的单据作出了规定,这些单据可被电子数据交换信息替代。不过现在2010通则赋予电子通讯方式完全等同的功效,只要各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或者在使用地是惯例。在2010的生命期里,这一规定有利于新的电子程序的演变发展。6

保险

2010通则是自全协会货物保险条款修改以来的第一个版本,这个最新版本在所修改内容中充分考虑了这些保险同款的变动。2010通则在涉及运输和保险合同的A3/A4条款中罗列了有关保险责任的内容,原本它们属于内容比较泛化而且有着比较泛化标题“其他义务”的A10/B10款。在这方面,为了阐明当事人的义务,对A3/A4款中涉及保险的内容作出修改。7

有关安全的核准书及这种核准书要求的信息 如今对货物在转移过程中的安全关注度很高,因而要求检定货物不会因除其自身属性外的原因而造成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因此,在各种术语的A2/B2和A10/B10条款内容中包含了取得或提供帮助取得安全核准的义务,比如货物保管链。8

码头装卸费

按照“C”组术语,卖方必须负责将货物运输至约定目的地:表面上是卖方自负运输费用,但实际上是由买方负担,因为卖方早已把这部分费用包含在最初的货物价格中。运输成本有时包括货物在港口内的装卸和移动费用,或者集装箱码头设施费用,而且承运人或者码头的运营方也可能向接受货物的买方收取这些费用。譬如,在这些情况下,买方就要注意避免为一次服务付两次费,一次包含在货物价格中付给卖方,一次单独付给承运人或码头的运营方。2010通则在相关术语的A6/B6条款中对这种费用的分配作出了详细规定,旨在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连串销售 在商品的销售中,有一种和直接销售相对的销售方式,货物在沿着销售链运转的过程中频繁地被销售好几次。在这种情况下,在一连串销售中间的销售商并不将货物“装船”,因为它们已经由处于这一销售串中的起点销售商装船。因此,连串销售的中间销售商对其买方应承担的义务不是将货物装船,而是“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着眼于贸易术语在这种销售中的应用,2010通则的相关术语中同时规定了“设法获取已装船货物”和将货物装船的义务。术语的使用解释

2000通则中,按照镜像原则,A条款下反映的是卖方的义务,相应地,B条款下反映的是买方的义务。但是由于一些短语的使用贯穿整个文件,2010通则打算在其正文中对以下被列出来的词语不再作解释,以以下注解为准。

承运人:就2010通则而言,承运人是指签署运输合同的一方。出口清关:遵照各种规定办理出口手续,并支付各种税费。

交货:这个概念在贸易法律和惯例中有着多重含义,但是2010通则中用其来表示货物缺损的风险从卖方转移到买方的点。

电子数据:由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和相应纸质文件功效等同的电子讯息组成的的一系列信息。‘包装’和‘存放’:这些短语被用于不同的目的: 1.遵照合同中所有的要求的货物包装。2.使货物适合运输的包装。

3.已包装好的商品转载进货柜或其他运输工具。

在2010通则中,包装的含义包括以上第一种和第二种。2010通则没有涉及到货物在货柜中的装载义务由谁承担,所以,相关当事人应在合同中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1.术语分类的调整:由2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贸易术语的数量由原来的13种变为11种。

3、删除INCOTERMS2000中四个D组贸易术语,即DDU(Delivered Duty Unpaid)、DAF(Delivered At Frontier)、DES(Delivered Ex Ship)、DEQ(Delivered Ex Quay),只保留了INCOTERMS2000D组中的DDP(Delivered Duty Paid)。

4、新增加两种D组贸易术语,即DAT(Delivered At Terminal)与DAP(Delivered At Place)。

5、E组、F组、C组的贸易术语基本没有变化。

Incoterms2010 are arranged into the two distinct groupsgroups:

Any Mode of Transport

CIP –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CPT – Carriage Paid To DAP – Delivered At Place DAT – Delivered At Terminal DDP – Delivered Duty Paid EXW – Ex Works FCA – Free Carrier

Sea and 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 Only CFR – Cost and Freight CIF –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FAS – Free Alongside Ship FOB – Free On Board

In addition to the 11 rules, Incoterms®2010 will include:

* Extensive guidance notes and illustrative graphics to help users efficiently choose the right rule for each transaction;* New classification to help choosing the most suitable rule in relation to the mode of transport;* Advice for the use of electronic procedures;* Information on security-related clearances for shipments;* Advice for the use of Incoterms® 2010 in domestic trade

This interpretation is provided as a guide only.Incoterms® are pu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are available on their website and official publication “Incoterms® 2010〃.For a complete and official overview please refer to the ICC’s publication.一组: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的术语七种:EXW、FCA、CPT、CIP、DAT、DAP、DDP。

EXW(ex works)

工厂交货 FCA(free carrier)

货交承运人

CPT(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目的地 CIP(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

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 DAP(delivered at place)

目的地交货

DDP(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

第二组:适用于水上运输方式的术语四种: FAS、FOB、CFR、CIF

FAS(free alongside ship)

装运港船边交货

FOB(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CFR(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

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现在一般买不到哦,在北京有朋友的话托他们问问。我们这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老师好像托人买到了几本。变化不大:

1.术语分类的调整: 由2原来的EFCD 四组分为适用于两类:适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和水运;

2..《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删去了《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4个术语: DAF(Delivered at Frontier)边境交货、DES(Delivered Ex Ship)目的港船上交货、DEQ(Delivered Ex Quay)目的港码头交货、DDU(Delivered Duty Unpaid)未完税交货; 3.新增了2个术语: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在指定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货、DAP(delivered at place)在指定目的地交货。

即用DAP取代了DAF、DES和DDU三个术语,DAT取代了DEQ,且扩展至适用于一切运输方式;

篇7:1关键术语与概念

电网规模日益庞大,加之大机组、特高压的发展,使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调度与控制变得越来越复杂;另外,电力工业正在进行解除管制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又加剧了这一复杂性。因此,这一复杂性必将导致:(1)面对系统运行或决策者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剧增,他们必须进行充分的筛选和分析;(2)市场机制将导致可预见性变差,为满足发电、输电、配电及用电的实时平衡,在一定安全、可靠指标下,对系统应对突发性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电网复杂、非直观的规律,以及市场机制驱使输电元件流量趋向于极限边缘,使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难以发现,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容易造成预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综上可见,有必要对电网中复杂、非直观的规律进行挖掘和解析,寻求对电网复杂性问题简捷直观的分析方法,这对于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经济的运行调度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电网的复杂性,以及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给电力系统运行分析增加了难度。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提供一种电力系统分析的简便直观的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集中体现在输电能力分析中的瓶颈元件[1~4]、电网可视化监控中的关键元件[5,6]以及电网脆弱性分析中的薄弱环节[7~9]等。其实,这些研究透射出电力系统蕴含的一个简单规律,即某一元件的特性对系统的整体特性起着关键的决定作用。非线性电路理论[10~14]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为进一步论证电网中的关键元件的单调变化特性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电力系统的运行是有一定模式可循的,负荷的变化有其规律性。正因为如此,按不同时间级的负荷预测,有机组组合、超前调度和在线调度,以及实时的控制(AGC和AVC)[15]。由此也可见,电力系统得以实时控制来自于这不同时间层次模式迭加的结果,只是这些模式是由粗到细,误差分布不同而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电、网络及负荷的平衡是有规律可把握的。而且,电网运行中各输电元件的载荷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16,17]。本研究就是在上述背景和对应规律下,以有功功率传输为研究对象,对电网关键元件及其单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基础和概念、机理与证明以及应用三部分进行论述。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进行关键元件单调性研究的两个思想来源;然后提出了相关概念;进而结合灵敏度的概念对关键元件的单调性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最后利用算例对本文思想进行了验证。

1 思想来源

1.1 电网不均匀性

各种文献中关于瓶颈元件、关键元件和薄弱环节研究充分体现了电网不均匀性的存在。

基于潮流方程的输电能力计算方法[1~4]拥有一个共性:在一定的源受点模式下,不断增加网络输送的功率,直到某一约束条件受到限制为止。这一约束条件往往是某一输电元件的能力受限,而此时其他输电元件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见,在一定的运行模式下,输电瓶颈元件对网络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现代能量管理系统(SCADA/EMS)信息巨大,如果不加筛选,那么调度员就会被淹没在海量数字之中。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信息可视化进行了很多探索[5,6]。其实质是对最小信息的挖掘,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使调度员更直观地把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显然,对每个输电元件进行监控在实际的电力系统中是不可行的。实际上,大部分的电力系统故障最初都是从某一个或者几个输电元件开始的。也就是说某些元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起着关键作用,而某些元件则未必。可见,在众多的状态数据中,仅把关键元件的状态实时、直观地显示出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监控的功能。

系统的脆弱性是通过薄弱环节体现出来的[7~9]。电网中的薄弱环节可以表现为输电断面、输电元件或者节点的形式。电网中的薄弱环节研究,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控制与监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电力系统的整体特性是由某一元件的特性所决定的。

上述不管是输电能力分析中的瓶颈元件、安全监控中的关键元件,还是脆弱性分析中的薄弱环节,都表明电网载流的不均匀性,说明局部元件对整个系统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本文提出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思想的原由之一。

1.2 网络响应单调性

在一定条件下,电力系统可以用非线性电阻电路来表示。从而,出现了一种基于非线性电阻电路特性的关于电力系统潮流的研究[10~14]。对于非线性系统来说,当在基态工作点附近发生大范围扰动时,传统的基于工作点附近线性化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应用函数的单调性很容易计算大范围变化的灵敏度(Large Change Sensitivity)[11]。文献[11,12]论证了非线性电阻网络中支路量与节点量之间具有单调映射关系时应具备的条件。文献[13,14]借助非线性电阻电路中单调性的概念,提出了一种计算ATC的简单算法。

拥有单调性函数具有很多优良的属性,诸如依据单调性的概念,就可以依据定义域端点的函数值来界定定义域内所有点的函数值的上下限。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据单调性,可以利用某点的局部特征来描述某一区间内的整体特征,这本身就是主宰特性的体现。

可见,把“单调性”的概念应用到电力网络分析中,可以简化某些问题的分析。这就是本文提出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思想的原由之二。

2 基本概念

为使本文阐述清晰起见,首先给出如下相关本文思想所需的几个基本定义。

2.1 运行模式

所谓电力系统运行模式,是指某时刻发电、负荷及网络结构的总体构成。电力系统运行模式的研究,是研究电力系统运行规律性和重现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结构确定的条件下,明确电力系统在某一时间段内发电、负荷的变化规律,是研究电力系统潮流变化规律的基础。

设向量δP表示系统各节点发电、负荷注入的比例系数,系数大于0意味着发电,系数小于0意味着负荷,系数等于0意味着联络。该向量可以称为运行模式向量。在该运行模式下,节点有功注入量可写为式(1)的形式:

其中:λ为标量,表示在该运行模式下,发电和负荷之间传输有功流的大小。

2.2 输电通路

一定运行模式下,电网输送有功功率所经历的路径称为输电通路。

在输电通路中,输电元件jk上的有功流(记为pjk,以实际流动方向为参考方向)与该元件的有功限值(记为pjkmax)之比定义为该输电元件的负载率(记为lrjk),即

可见,输电元件负载率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

2.3 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

输电通路中负载率最大的输电元件集称为关键元件集,该关键元件集中的任一元件都是输电通路中的关键元件。

在一定运行模式下,随发电、负荷的增加,若关键元件不变,则称该关键元件具有单调性。

3 灵敏度分析

3.1 输电元件有功流与λ间的函数关系

建立任一输电元件jk上输送的有功流pjk与网络输送有功功率λ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分析网络关键元件单调性的基础。

在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对应负荷曲线上的某一点,相应的发电方式也就随之确定。这样,系统的运行模式向量δP,以及网络上需要输送的有功功率λ也就随之确定。进而,在网络结构一定的前提下,网络中任一输电元件jk的有功载流量pjk也就随之确定。从而,在不考虑网络结构变化的情况下,pjk可以写为δP和λ的非线性函数,即:

在一定的运行模式下,δP保持不变,式(3)可以写为:

将式(4)在基态点处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得:

其中:o(∆λ)表示高阶小量,当在研究的时段内负荷的波动较小时,此高阶小量可以忽略,从而式(5)可以写为:

可见,当网络输送功率增加∆λ时,式(6)中的输电元件流量对λ的微分值(后文简称微分值)对该输电元件流量变化有直接关系。该微分值大于0意味着元件流量增加,该微分值小于0意味着元件流量减少,该微分值等于0意味着在此模式下该元件的流量不受各节点注入功率变化的影响。(论文第П部分对在给定运行模式下,各输电元件的载流量随着λ的增加而增加将给出数学证明。)

若该微分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化,则输电元件流量的规律就很容易掌握。在分析含有非线性的电力系统模型时,该微分值仍然是λ的函数,可以记为:

从而,在输电元件有功流随着λ的增加而增加的过程中,会出现三种增长模式,即:第三种情况在比较理想的直流潮流模型中得到满足,从而简化直流潮流的分析变得直观简单。而在其他两种情况下,使得电力系统的分析变得复杂而不是直观的。

3.2 直流潮流模型下的关键元件单调性

直流潮流的支路模型可以描述为:

其中,pjk为支路jk输送的有功功率,θj、θk分别为节点j、节点k的电压相角,xjk为支路jk的电抗值。

节点方程为:

其中:P为节点有功注入列向量,θ为节点电压相位列向量,B为节点电纳矩阵,其元素分别为:

进一步地,如果记节点电抗阵X=B-1,则式(9)可以写为:

从而可以获得支路潮流与节点注入之间的关系为:

其中:a(j,k)为对应节点j、k的支路-节点关联行向量,该向量仅第j个元素为1,第k个元素为-1,其余元素均为0。

在一定的运行模式下,结合式(1)得:

很显然,支路有功流pjk关于网络传输有功λ的导数是常数,即:

可以看出,在线性系统中,各输电元件负载率之间保持既定的关系不变。从而,保证了关键元件单调性的成立。实际上,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的范围内,其功角一般能够保持在线性度比较好的30°以内。也就是说,直流潮流能够定性地说明系统的运行趋势问题。下面结合算例予以定性的说明。

4 算例分析

图1所示5节点系统,表1、表2分别是该系统支路和基态时相关数据,基态下的负荷如图1所示,所有数据为标么值。

发电节点为4和5,负荷节点为1、2和3,输电通路包含所有元件。基态时,网络中发电节点向负荷节点输送的有功功率值λ0为:

系统当前的运行模式向量δP为:

保持基态时的运行模式不变,使λ从λ0开始递增,直到瓶颈元件制约其进一步增长。而且这个过程中保持负荷功率因数不变,节点电压保持为额定水平。经过潮流计算,可得各输电元件负载率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在此运行模式变化范围内,发电节点向负荷节点输送的最大有功功率λmax为8.3。在[λ0,λmax]区间内输电元件2-3的负载率始终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给定的运行模式下关键元件2-3且具有单调性。

对应表3,可逐一计算输电通路中各元件的微分值,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各支路的微分数值变化范围并不是显著的,其中关键元件2-3的微分值始终维持在0.169附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该运行模式下系统的线性度比较好,与直流潮流模型下的特性相似。由此,再次表明此系统中关键元件单调性的存在。

另外,计算分析发现,当关键元件2-3的负载率达到1.0时,其它输电元件仍然有很大的裕度可以利用。可见,在该运行模式下关键元件2-3制约了其它元件输电能力的发挥。若想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利用程度,必须从改变运行模式或FACTS配置入手,才能寻求网络利用最大化的运行模式。论文的第Ш部分将给出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分析在电力系统中的各种应用。

5 结论

结合电网载流不均性和网络响应单调性的特点,提出了关键元件具有单调性的思想。以有功功率传输为研究对象,定义了运行模式、输电通路、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等概念。经过灵敏度分析以及算例验证,说明了本文思想的正确性。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研究在电力系统网络评价、能力评估、安全监视等方面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摘要:在一定条件下,发电、负荷有可追寻的变化趋势,这样复杂电网运行必然存在明确的物理规律,在运行中实时寻求这一规律及其变化趋势的快速方法,对电网调度、控制、监视等功能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均匀性和单调性的概念,提出了电网关键元件具有单调性的思想。以有功的传输为研究对象,定义了运行模式、输电通路、关键元件及其单调性等概念。建立了输电元件有功流与网络输送有功总流之间的函数关系,讨论了灵敏度在关键元件单调性研究中的应用。以简化直流潮流为例阐明关键元件单调性的存在性。最后结合5节点系统算例对本文思想进行了验证。论文分为三个研究系列:一是概念和基础部分;二是机理与证明部分;三是应用部分。

上一篇:从企业文化看品质下一篇:《解析几何》课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