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

2024-05-22

中医术语(精选十篇)

中医术语 篇1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英译,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中国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实践,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直以来许多人怀疑它的存在缺乏科学依据, 但在目前这个西医药发达并占优势的现代社会, 它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践表明它的存在对人类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让中医走向世界, 造福全人类, 是中国人民乃至深谙中医疗效的其它种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为了使中国医药学走向世界, 除了探索中医原理等方面内容以外, 更重要的是进行中医翻译, 尤其是英译。而在中医英译实践中, 中医术语的英译是基础, 该文主要探讨中医术语的特点和英译方法。

1 中医术语的特点

中医术语有其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的独特性, 其主要特点如下:

1) 词形多样性。中国医药学历史悠久, 中医日常用语中很大一部分源自中医经典名著, 因此多为古代汉语, 有时字即是词, 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 如木克土。那些并非名词术语, 而是短语, 陈述句的中医用语经过千百年来的广泛引用, 已经成为中医特有术语, 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名词术语的功能。

2) 理论民族性。中国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中的很多术语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哲学, 如阴阳, 五行等, 有的还反映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实证思维的直觉思维方式, 如实喘、虚喘等是定性描述, 中医中很少如西医用定量描述, 有的还反映了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逻辑思维的形象思维方式, 用具体形象词语表示抽象的事物, 如金木水火土等。

3) 语义复杂性。中医中同一用语所指不同或不同用语所指相同的情况常有出现, 就是一般的中医人员, 也未必能完全了解。这是因为中医术语大多是普通用语, 专业化程度很低, 古代的一些哲学语言,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都可以成为中医术语来表达中医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些中医术语甚至就是中医发展过程中它所处的时代人们所使用的一些日常用语。这些普通用语为中医语音体系所用后被赋予了深刻的医学意义, 当普通含义与医学意义并存时必然导致中医术语的语义异常复杂。

尽管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 但两者的研究对象都是人, 研究内容都是人类生理病理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 必然在学术内涵上存在一定的共性。这种差异与共性并存的特点必然反映在中医术语的英译上, 一部分能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西医对应词, 而另一部分是中医特有的概念, 没有西医对应词。这说明中医英译是可能的, 同时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这一点给中医汉英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 需要翻译工作者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与传播都需要规范并统一术语, 中医术语的英译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2 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

中医术语英译要想实现规范化和统一性应遵循一定的标准, 目前关于标准问题基本上有两种相对立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医术语英译的对象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 目的是为了让中医走向世界, 所以英译应遵循译入语读者接受原则, 当然译文要能基本正确表达原意。还有人认为应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国际化的中医语言学, 以自身语言为本, 英译应遵循异化原则, 保留原文语言与文化差异, 译入语读者在学习新的中医语言时, 应依靠自身努力去强化理解并记忆。这两种思想其实并非完全矛盾, 前者在强调以译入语读者为取向的同时也强调要能正确表达原意, 后者在强调要以译出语为取向的同时也强调译入语读者要努力接受理解中医英语。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中医术语英译应遵循的主要标准是等效标准, 使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 但获得信息的过程并不是很容易的。中国人自身在理解中医术语时都不可能是绝对容易的, 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医语言时也不可能是容易的。因此中医术语英译一方面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 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原文中最根本的意义以准确再现中医术语的内涵, 如此才能做到真正等效。

3 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

通过分析一些中医文献的英译文, 笔者发现中医术语英译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译法 (即借用西医术语法)

中医英译中源语与译入语的语义对应情况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即完全对应、部分对应、词义空缺。当两种语言词汇语义完全对应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 因此中医术语所指与西医完全相同时, 翻译时我们可以直接借用西医术语进行翻译, 这主要表现在疾病名称, 治疗方法和人体各部位名称等方面。如:感冒cold, 止血stop bleeding, 直肠rectum等。在中医汉英翻译实践中, 语义对应情况为部分对应的很常见, 许多中医解剖概念和中医疾病名称都只能部分对应。如:西医的“心”只有泵血的功能, 而中医的“心”除“主血脉”外, 还“主神志”。将中医的心直译为西医的heart似乎不够确切, 但目前将中医的心、肝、脾、肺、肾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已被普遍接受。中医五行木、火、土、金、水现在也直译作wood, fire, earth, metal, water。

2) 意译法

与五行理论相关的概念和用语很多, 如“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须”等。这部分多采用意译法, 但一般都有两个以上的流行译文, 如“相生”既可译作mutual promotion, 也可译作mutual generation。两种译法均揭示了“相生”的基本内含。采用意译法译者必须首先弄通中医原意, 力争准确而简洁, 要避免冗长的解释。

3) 音译法

音译是翻译的必要手段。“气”一词刚开始被音译为chi, 之后又有人译为air, energy force等多种意译形式。而现在, 它的汉语拼音 (qi) 已为读者普遍接受。推拿一词以前多译为massage, 使人凭空产生其他的联想, 后来译为tuina, 如此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中药名称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拉丁语翻译到英语翻译, 再到音译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音译中药名称近年来已为海内外所普遍接受。没有人主张中医全用音译, 而应该控制音译的数量, 音译只适用于其他译法难以表达的术语。由于汉语里同音异义的字非常多, 当出现同音字词时采用音译法必然会使人无法理解。英语中很多词来源于汉语, 如mah-jong, kungfu, tofu等, 它们被英语接受成为词条也有一个过程, 但最终成了英语的一部分。用汉语拼音音译过来的中医术语日后能不能和如何成为音译的英语, 这只能由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约定俗成。这种方法应尽量避免使用, 以防止造成翻译的混乱。

4) 双译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制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的中英对照这一标准过程中提出了中医疾病名称的“双译法”, 即当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完全对应时, 可以先直译中医病名, 然后用括号附上西医病名的英文表述。这种疾病名称的翻译方法符合中国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病历中增加西医诊断的相关规定, 也能非常有利地促进中医在国外的发展。

5) 词素层译法

医学英语词汇大都是由词素构成的。由词素和连接元音字母来创造新词的方法称之为词素层译法。最早将词素层译法用于中医的是17世纪的荷兰人, 他们翻译了一部分中医术语, 但被人们接受的数目却很有限, 如针刺acupuncture由前缀“acu-”和后缀“-puncture”组成, acu-意思是针, 而-puncture意思是刺。当然采用这种译法要考虑到人们对于新词的接受程度。

6) 综合译法

综合译法指的是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译法的一种翻译方法, 适用于一些特殊术语的翻译。中西医属于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很大的差异, 由此导致中医中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同甚至是基本相同的对应词语。这时只能综合采用多种译法来满足翻译要求。例如, 五脏和六腑现在译为five zang organs和six fu organs, 这就采用了音意结合的方式, 能较好地保留中医用语的特色。

4 结束语

目前, 尽管关于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和方法存在众多分歧, 但却有趋同的趋势, 主要体现在两个国际标准的建立, 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 另一个是中医的国际学术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这些标准的建立对弘扬中国传统医学, 让中医走向世界, 有着重大的意义。但中医术语的规范化和统一工作还需要继续推进, 我们应该致力于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每隔三至五年就完善和修订这些标准。

参考文献

[1]黄欣贤, 樊蓥, 金科奇, 等.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 (四)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 13 (4) :240-242.

[2]刘干中, 吕维柏, 谢竹藩, 等.中医基本理论名词术语英译探讨 (一)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2:12 (6) :327-329.

[3]罗磊.10年中医英译的研究回顾[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1 (5) :410-414.

[4]王一方, 魏乃杰, 陈可冀.英汉汉英中医词典[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 16 (2) :122.

[5]谢竹藩.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讨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20 (9) :706-709.

[6]于彩月.试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J].甘肃科技纵横, 2006, 35 (3) :193.

[7]张登峰, 薛俊梅, 田杨, 等.中医药翻译历史回顾与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 29 (3) :68-70.

[8]张仲景.伤寒论 (汉英对照) [M].罗希文, 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7.

中医术语 篇2

简要论述了词素层翻译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词素层翻译所生成的新造词的.记忆方法问题,旨在提高中医英语学习者的词汇记忆效果.

作 者:张焱 ZHANG Yan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教研室,陕西,咸阳,712083 刊 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年,卷(期):2005 25(6) 分类号:H0 关键词:中医名词术语   词素层翻译   词汇记忆  

★ 中医医学翻译范文

★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文800字

★ 职场瓶颈故事,“学”会突破

★ 三种途径突破职场瓶颈

★ 中医年终总结

中医术语小故事 篇3

有了药方,就要到药店去抓药。在药店里,你可以看到司药人员把处方放在柜台上,手里拿着戥子,到身后的药柜上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里去抓药。如果是位老药工,他一看是几克。在小格里用手一撮,用戥子一量,准是几克。人常说熟能生巧,这种过硬本领是靠成年累月的抓药实践练出来的。新药工抓药,就达不到这样的水平了。

提起抓药,还有一段动听的传说。唐代药王孙思邈经常外出行医采药,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药材,他就不畏艰难困苦地去采药,或进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悬崖绝壁,或穿越河川峡谷。因为采的药材很多,它们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杂放在一起。为了便于分类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个围身,在围身上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药材,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使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一次,孙思邈行医采药来到一个村庄。忽然间一阵狗叫,只见有一妇女躺在地上,嘴里不断发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声。原来这位妇女的小腿被狗咬伤了,鲜血直流。他急忙从围身口袋里拿出一种药来,给这位妇女敷上,不大一会,这位妇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许多。她的丈夫赶来,见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谢药王的救治之恩。

药王就是这样采药走到哪里,行医治病到哪里。他给病人诊治后,就从口袋里拿出药来,因为药物配伍不需要很多,总是从小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抓药”。

后来,人们开药店,为了使众多药物不易混杂,更便于分类取药,店主也仿照药王的办法,将药柜内做成一个格子一个格子的小抽屉,小抽屉里再隔成三个或四个方格,来贮藏放置各种药材。小抽屉的外边写上中药名称,以便记取,免于混淆。直至今天,病人到药店买药时,有的地方仍叫“抓药”

虎撑

一天,孙思邈采药归来不久,忽听门外有惊天动地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斑斓猛虎正向这里冲来。孙思邈吓得几乎昏了过去,向旁边一闪,却见那猛虎来到门口不曾进屋,只在门外伏下身来,张着大嘴向屋里发出呻吟声。

孙思邈看了一会儿,明白了。这虎来此没有伤人之意,看它那张着嘴、摇头呻吟的样子,肯定是口腔里有病。孙思邈便不害怕了,他来到门口,向虎嘴里一看,果然有一根长长的骨头卡在了虎的喉咙上。他顺手摸起身边一只串乡行医时用的铜铃套在胳膊上,把手伸进了虎口,一使劲,把那骨刺拔了下来,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齿正好磕在铜制的串铃上,才没有伤着孙思邈的胳膊。所以,后来铃医们都把串铃叫做“虎撑”。骨刺取出后,老虎就地向孙思邈磕了三下头,走进了山林。

打那看见孙思邈进山采药,那虎就来陪伴孙思邈,有时还让孙思邈骑在它身上。

铃医

铃医亦称“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实为古代的基层医务T作者。铃医的由来相传始于宋代。

中医术语英译之我见 篇4

中医术语英译是科技翻译, 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翻译, 翻译时要根据中医语言的风格和读者对象, 实现内容准确完整, 语言简练规范。要达到中医英译标准化, 就必须先从中医语言特点着手。

2. 中医术语英译的困难

2.1 医哲交融导致中医语言模糊。

中医是以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一方面, 中医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人生、生命, 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如中医学上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哲学概念, 其中“相生相克”的学说包涵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后被中医学用来阐释人体的结构、生理和病理状况。另一方面, 中国哲学使得中医语言变得模棱两可, 晦涩难懂, 如阴阳、五行很难找到对等的英文翻译。

2.2 文学性强导致中医英译文化障碍。

医学语言文学化是中医语言特点之一。许多中医经典著作都以文言写成, 其文体包含歌咏、诗赋等, 语言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学特点。因此, 中医英译时常面临以下两方面困难:一方面中医和西医的文化背景有很大区别, 另一方面中医中的一些治疗方法和技巧很难让西方人理解, 甚至造成误解。

3. 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原则

针对中医英译的困难, 中医英译时应遵循忠实、准确、统一的原则。

3.1“忠实”原则。

这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 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 却要求信息内涵的对等。奈达关于顺乎自然的对等的论述, 同样适用于中医英译。中医理论中有一些概念, 如阴阳、五行、藏象等, 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 中医术语英译是向读者传达的是中国古老的医学科学知识, 译者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的“贼风”是指引起人伤风感冒的致病因素, 即可翻译为现代的医学术语pathogen, 无须为了保持外国人并不能欣赏的古典文学及哲学而生硬地翻译为thief wind。

3.2“准确”原则。

这指译者在将原文语言内容转换到译文语言内容的过程中选词准确, 概念表达准确。准确地选用译文词语是以正确理解原文为基础的。选词绝不仅仅是从医学英语词典上找到相应的词而已。它体现了译者的中医知识和对汉英医学词典词汇理解的深度。如“胸胁苦满”中的“苦满”形容胸胁胀满的不适之感, 概念模糊, 可翻译为stuffiness。而概括性地翻译了这一概念, 使模糊的原文得到了准确翻译。因此, 中医英译的准确原则主要是指原文与译文术语概念上的准确传递, 而并不要求表面用词和结构的对等。

3.3“统一”原则。

这指在中医术语英译的过程中, 中医术语译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统一, 同一术语不应随意变换译名。当然, 中医术语英译统一化需要广大译者和权威部门共同努力。如中医术语“三焦”最初翻译为triple energizer, tri-energizer, the Sanjiao, the warmers, the heaters等。术语英译不统一使读者耗费更多精力弄清楚各种译名之间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经穴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三焦”译为triple energizer, 译者就应该按照这一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翻译。译名统一化方便读者理解, 更能顺利传递信息。

4. 中医术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分析了中医英译的困难后, 在以上翻译原则的指导下, 中医英译应灵活地采用音译注解、直译和语境译名等多种翻译策略。

4.1 音译注解法。

对于中医理论中具有典型的中医文化特色、含义抽象且又无法用英语作简短解释的术语如“阴阳”、“五行”、“经络”等, 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为了在翻译中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模式, 可以采用音译法。如阴Yin、阳Yang、气Qi。再如“失笑散”一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 前人用此方, 每于不觉中病悉除, 不禁欣然失声而笑, 故名失笑散。如果译成“对应”的英语, 则不但表达不清楚, 反而使读者误解, 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抑郁的药物。因此, 英译时, 应采用音译法。把“失笑散”译为Shixiao Powder, 避免误解。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方子的概念, 可加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4.2 直译法。

同样都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 以防病治病为社会功能, 中医和西医之间存在交叉共同的通约性, 术语之间也存在意义对等的关系, 以此为基础, 可以将晦涩难懂的中医术语用西医术语翻译出来, 使其变得通俗易懂。也就是说, 如果中医术语存在意义上对应、语法形式上相同的西医术语,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中医病名“风火眼”译为“acute conjunctivitis” (急性结膜炎) , “白虎历节”译为“severe and migratory arthralgia” (严重游移性关节疼痛) , “鹅掌风”译为“unguium in hands” (手癣) 等。但是翻译中医术语时切忌生搬硬套, 因为译过了头, 会让人哭笑不得, 如把中医的“生气” (生命力) 译为“发怒”, 把“五脏六腑”译为“5个仓库和6个宫殿”。

4.3 语境译名法。

中医术语的语义丰富, 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应根据不同语境, 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改变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而注重功能对等。如“肾藏精, 精舍志”中的“精”指精气, 应译为“essence”, 整句应译为“The kidney stores essence and the essence maintains activities.”而“脉理精微, 其体难辨”中的“精”指精深, 应译为“profound”, 整句应译为“The theory of pulse is very profound and the conditions of pulse 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5. 结语

本文对中医语言的特点进行了剖析, 并探讨了中医英译的翻译原则,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中医英译重要的是有效转换原文意义, 使译文具有相当的信息运载力, 因而必须对原文的结构形式进行调整, 对内涵进行准确理解和分析, 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参考文献

[1]张晓明.中医英语翻译问题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 2009.9.

中医药术语定名的文化隐喻规律 篇5

【关键词】文化;隐喻;中医药学术语;定名规律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基于中医药本土特色,结合物质、制度、精神三种文化结构展开论述,对中医药术语独特的文化隐喻规律性做简要分析。

一、中医药术语物质文化独占性

(一)衣食住行隐喻的独占性

衣食住行是生活全部,其名称具有符号性、特指性,以这些名称作喻体命名中医药术语,沿袭了实物名称的这两个特性,因此便具有了独占性。

“衣”可以遮蔽身体、保护、御寒。“胞衣”指胎儿体表的一层膜,像衣服一样保护着他。

与食相关为喻体的如:“油汗”指出的汗黏滞,像油一样。“口吃”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中断。

房屋和门与住相关,术语中借“室”“宫”“门”为喻体命名有:“志室”: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劳宫”: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肛门”:进行排泄的出口。

行主要指交通工具,车自然成为常用喻体,如:“舟车丸”:药物具有行气利水作用,像舟车行驶一样顺畅。“抱轮红赤”:环绕黑睛缘之白睛深层血络充血。“颊车穴”:该穴运送胃经的五谷精微气血循经上头。

(二)以人物或其特征隐喻的独占性

这类术语本体、喻体之间关系甚微,如不了解理据,就难建立逻辑关系,正因如此,这类命名便具有独占性特点。

以人物名命名最常见是因在医学上有突出贡献,如:杜仲、罗汉果、徐长卿、马勃等中草药,他们发现了该草药,通过实践,证实其药用价值,便以其名字命名。

人物的突出特点也具有独占性。因人物特点突出,作为喻体便于识记,如:“女贞子”:相传鲁国一位爱国忧民的女子倚在此树旁郁郁而终,便将此树命名为女贞树, 其果实为女贞子。

二、中医药术语制度文化的传承性

(一)寄予美好愿望的传承

这类术语语义双关,既表达药物功效, 又寄托美好愿望,如“远志”,因服用后能益智强志,“当归”有调血的功能, 能使气血各有所归, 另含有思夫之意;“千年健”:该药酒浸后有强健筋骨作用,也寄予人们健康的意愿。中医方剂中的逍遥散、通关散、定志丸等,也都喻指人身体健康、能战胜病魔、安定神情等。

(二)避俗求雅的传承

这类药多取其多福的谐音得名, 如吉利(羡摹)、全福(旋复花)、福临(获茯苓) 等。有的规避不雅成分,如“夜明砂”:天鼠(蝙蝠)的干燥粪便,粪便向来都是不雅的象征,叫做夜明砂,则形象美好很多。“枸杞子”:原名叫“狗妻”,因是狗娃的妻子发现,后来为避俗求雅,读书人将其改为“枸杞”。

(三)避讳的传承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姓名的避讳,上下臣民都必须要懂的政治学问,必须遵从的政治法规。比如:“山药”:因避唐代宗李豫之讳, 改名薯药,后又避宋英宗赵曙之讳, 又改名为山药。“玄参”:因避清代康熙( 玄烨) 之讳, 改“玄”作“元”,后来摒除避讳之后又改回“玄参”。“延胡索”避宋真宗之讳。

三、中医药术语精神文化的尊崇性

(一)对佛教思想的尊崇

佛教思想源于印度,大约在唐朝传入我国,佛教文化突出特点是以慈悲为根本,将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刚好与中医药的效用殊途同归,因此受到世人尊崇。如“佛手”,其果实在成熟时像人的手指,佛指“有智慧的人”,佛的手都很大,用“佛手”来命名表达对大佛的崇敬之情。方剂名有“卧佛汤”“佛手散”等。“观音柳”:因其叶熬汤服用可治皮肤病,行善积德,像济世救苦的观音菩萨一样。中医方剂中还有“观音散”“救苦丹”。

(二)对道教思想的尊崇

道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思想融合老子的哲学思想及阴阳五行学说。道教文化中的“得道升天”就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因此受到人们尊崇。

古人把东西南北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叫四象。东方为东宫苍龙;北方为北宫玄武;西方为西宫白虎;南方为南宫朱雀,固有大小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玄武汤,这类术语的命名依据的是药物的功效就像四方之神的威力一样,希望药到病除。

五行中金、木、水、火、土分别喻指肺、肝、肾、心、脾,对应五色的白、青、黑、赤、黄,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了联系。

“青皮”有入肝后行气疏肝的功效。“导赤散”有清心利水养阴之功效。“黄精”有入脾健脾益气止泻之功效。“白芷”可入手太阴肺经。“玄参”有养阴生津滋肾之功效。

“酸枣仁”能养肝血而收敛止汗。“苦参”味苦燥湿杀虫止痒。“甘草”味甘入脾补中益气。“辛夷”味辛入肺开鼻通窍。“咸秋石”入肾涩精补气明目。

(三)对儒家思想文化的尊崇性

西汉时,儒家思想被极力推崇,抱有经世济民的良医也有了“儒医”的雅称,儒家思想有“仁义”“孝忠”“中和”“圣贤”等。

“仁”是该思想的核心。中医药中保留对“儒家仁义思想”崇敬之情的术语有:“仁丹”“口不仁”:“仁”原指仁义,“不仁”指无仁厚之德,引申为皮肤或肢体麻木不仁、感应迟钝。

“孝亲尊师”是儒家思想做人的根本。“三子养亲汤”、“五子衍宗丸”表达了对父母的尊重,家族的传承。

中医学认为凡身体有不适,都是因为“不和”,治病要以“和”为目的。比如:和胃、和脾、和血、和气、和解、中和、调和等,不计其数,可见人们对“中和”思想的崇敬之情。

儒家标榜“圣贤”,中医药对圣贤君子的尊崇之情也融入到命名过程:“防风通圣散”和胃气,用通圣表其功效好。“四君子汤”:四味中药构成,都不热不燥,从“君子致中和”之意。

四、小结

传统的隐喻研究强调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中医药术语中大量运用了隐喻,本体和喻体之间通过建立相似性命名。不论是哪一种相似性,都无外乎物质、制度、精神三方面,它们与中医药独特的文化息息相关,影响着术语的定名。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6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HBsAb、PCR、CT、DIC等。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7

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 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8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 人名可以译成汉语, 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 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 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 不写成Babinski′s征, 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 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 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 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 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 (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 。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论文中医学名词术语的使用 篇9

1.冠以外国人名的体征、病名、试验、综合征、方法、手术等,人名可以译成汉语,但人名后不加“氏”字;也可以用外文,但人名后不加“′s”。例如:Babinski征,可以写成巴宾斯基征,不写成Babinski′s征,也不写成巴宾斯基氏征。若为单字名则仍保留“氏”字。例如:福氏杆菌。

2.名词术语一般应用全称,若全称较长且反复使用,可以使用缩略语或简称,但在摘要和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均应分别注明全称和简称。例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m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西文缩略语不宜拆开转行。不要使用临床口头简称(例如将“人工流产”简称“人流”)。凡已被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可以不加注释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 Ag、HBs Ab、PCR、CT、DIC等。

论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 篇10

引 言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在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等七项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同时还受到中文术语规范原则的间接影响。其中,中文的单义性及英文的回译性与同一性关系最密切,因此,本文拟从同一性与单义性的承接关系及它相对于回译性的优先性角度,论述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

一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

同一性是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指“同一概念的名词只用同一词对译”[1]。它强调概念与英文规范术语之间应具有单参照性,亦即“一义一译”,一个概念只对应一个英文规范术语,而一个英文规范术语也只表示一个概念。当某一术语与其所属概念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时,即被确立为规范术语,这一概念所属的其他术语则统归为非规范术语。

二 同一性与单义性的承接关系

英文规范的同一性原则与中文规范的单义性原则存在密切的联系。单义性是指“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中文名”[2]。作为中医药中文术语定名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规范术语要具有唯一性。当一个术语与多个概念对应时,采用分化法或淘汰法实现“一词一义”;当一个概念对应多个术语时,确定一个为规范术语,即正名,其余为非规范术语,即异名,分为又称、曾称、俗称等。单义性原则把规范术语与非规范术语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同一性原则分别予以翻译,“一词一译”,使译名在形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譬如“热邪”与“温邪”表示同一概念。根据中文术语的单义性原则,“热邪”被确立为规范术语,“温邪”确立为又称,“热邪,又称‘温邪’”即表述为:heat pathogen, also known as warm pathogen。

由此可见,中文定名的单义性原则是英文规范同一性原则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两者在基本理念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虽然针对的语种不同,但都立足于建立概念与规范术语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 同一性优先于回译性

回译性是指“译名结构在形式上与中文一致或相近”[1]。它是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项基本原则,强调译名要在形式上忠实于原文。用于指导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英文规范时,与“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相悖。同义术语与概念之间具有“多对一”的特点,而多义术语、同音异义术语与概念之间具有“一对多”的特点。按照回译性的要求,其规范译名与概念之间也应“多对一”或“一对多”。但显然,这违背了英文术语规范“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针对两原则相悖的情况,译者需权衡轻重设定优先执行级别。就同一性与回译性而言,前者是英文术语规范的一般要求,而后者是对译名形式的特殊要求。特殊服从一般,因此,当同一性与回译性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同一性。

下面从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角度分别进行论述。

(一)同义术语

同义术语是指一个概念对应多个术语,即“多词一义”。多个术语分别从不同角度命名,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同义词。这一现象在中医药术语中颇为常见。

1.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称义为英文规范术语

东西方文化有别,对于一个事物的属性与功能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古代医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来认知一个事物,因而出现了除表示指称外,还同时具有表示功能、属性、特点的名词。譬如“胃腑”“太仓”与“水谷之海”即分别从六腑分类、属性及功能角度命名,三者指称义与“胃”相同,都是胃的异名。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一个事物的阐释需借助两种文化交叉、重叠的共识部分来进行。西医解剖器官的指称义与中医对人身部位的理解虽不尽相同,但经历了西学东渐以来四百余年的磨合,西医解剖观已渗透到中医对人身部位的认识之中。因此,涉及解剖部位的术语用指称义——西医解剖学名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即“胃腑”“太仓”与“水谷之海”的英文规范术语同为stomach。

2.人名、地名、中药名以音译词为英文规范术语

人名、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按国际通则,对外翻译时统一采用音译。部分中医药人名、地名具有多词一义的特点,英译时以中文规范术语的音译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而不另设其他非规范术语,以避免指称上的混乱。如“刘完素”“刘河间”同指一人,“刘完素”是中文规范术语,因此以Liu WanSu为“刘完素”及“刘河间”共同的英文规范术语。

部分中药名亦存在多词一义的特点。对于中药名,既往的英文术语主要使用拉丁译词、英译词及音译词三种形式。拉丁语使用者日益减少,因此不宜用作规范术语。英译词在对外交流中与原词相互转换难度较大,因此实用性也不高。音译词缺乏理据性,且音调缺失,故偶有同音异义的现象出现。但它方便双语之间的交流沟通,近年来在中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音译词富有异域感的发音赋予了它鲜明的地域性和文化归属性。出于推广中医药文化的考虑,将音译词确立为中药名的英文规范术语,英译词及拉丁译词分别为第二译名及第三译名,每一词首字母要大写。如“檀香”的英文规范术语的表达形式为:Tanxiang;Sandalwood; Lignum santali Albi。

对于多词一义的中药名,取其中文规范术语的音译词作为英文规范术语及第一译名,余者同上。如“泽泻”“水泻”“芒芋”为多词一义,“泽泻”为中文规范术语,则其英文规范术语即为Ze Xie;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Rhizoma Alismatis。

随着今后的推广与普及,音译词必将更大地方便中医药汉英双语的沟通与交流。

3.其他同义术语

中医药英译三百余年历史,产生了古籍译本近50种。译者所处时代、翻译标准、目标受众不同,所出译文亦千人千面。许多中文术语有多个不同译名,优劣不等、风格各异。如“命门”被先后译为Gate of Life、vital gate、Mingmen;“正气”被译为 vital qi、righteous qi、healthy qi。 一些译名沿用了多年,已深入人心;一些译名伴随时代的进步,还在不断地更新、与时俱进。譬如“任脉”先后有Conception Vessel, Conception Meridian, Conception Channel,Ren Vessel, Ren Meridian, Ren channel等译名。 其中,“任”字经历了从表示“妊娠”之意的conception到音译词Ren的转变,“脉”也经历了从“血管”vessel到“子午线”meridian再到“通道”channel的认识过程。

当前的术语规范工作力求全面地占有资料,收集同一术语的不同译名。在同一性的指导下,从对应某一概念的英文术语中遴选一个等价术语充当英文规范术语,不仅与原文表示同一概念,而且内涵及外延原则上与原文完全重合。对于无合适译名者,则另行制定译名。针对中文非规范术语中的又称、曾称及俗称等,按其分类一一予以翻译,使译名在形式上也与原文保持一致。

(二)多义术语

多义术语是指一个术语具有几个彼此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意义,这些意义是由该词的基本含义引申、扩大或转移而来。虽然多义术语与它所代表的概念成一对多的关系,但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它通常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含义。规范术语时将多义术语按义项进行分解,再分别予以翻译,使一个义项对应一个译名,以实现“一义一译”的同一性要求。如术语“结”根据上下文不同,或表示“积聚阻滞”,或表示“纠缠混杂”。在与“郁”搭配时,“结”取“积聚阻滞”之意,“郁结”二字合译为stagnation。 其中,“结”为“郁”(stagnation)含义的延续,因而不再另行翻译。在与“困”搭配时,“结”取“纠缠混杂”(intermingling)之意,因而“困结”译为retention and intermingling。

(三)同音异义术语

同音异义术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或不同,但意义不同的术语。因具有相同或近似的语言外壳,同音异义术语在交流中时常被混为一谈,如“证”“症”与“征”。英译时应遵从同一性优先、回译性次之的原则,打破中文术语在语言形式上的相似性,根据各词的词义确立相应的英文规范术语。即:“证”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英译为pattern;“症”表示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英译为symptom;而“征”是医生发现的异常变化,则英译为 sign[3]。

英文译名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大都是由源语言中的多个术语译为译入语中的同一术语所造成,称为“多源术语”。如以往“中气下陷”中的“下陷”与“阳脱”中的“脱”都英译为 collapse,造成 collapse一词同时指代源语言中的两个不同术语,而成为多源术语。为了消除这一不良现象,完成英文术语规范后,需在中医药学各分支学科间开展术语查重工作。同音异义词一经发现,需协商调整,根据各原文概念另择合乎规范的译名。

四 结 语

中医药英文术语规范的同一性原则与中文规范的单义性原则、英文规范的回译性原则关联度最大。单义性与同一性虽针对中英两个不同语种,但基本理念相似,都立足于建立概念与规范术语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回译性强调译名形式上贴近原文,用于指导同义术语、多义术语及同音异义术语时,与“一义一译”的同一性原则相悖。两者不能兼顾时,优先遵从同一性。对于同义术语,涉及解剖部位者,以指称义为英文规范术语;涉及人名、地名、中药名者,以音译词为英文规范术语;余者以等价术语为英文规范术语。对于多义术语,先分解义项再予翻译。对于同音异义术语,打破其固有语言形式并消除多源术语。

[1]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及方法[M].2012:4.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词审定工作参考资料.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M].2011:1.

上一篇:语文课德育美育教学下一篇:二年级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