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2024-05-21

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精选7篇)

篇1: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近年来学术界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本的异质性,在文化产品领域中体现为不同有生文化载体的创新性活动。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是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是中国文化产品贸易发展的重点,因而人力资本在文化领域的创新活力成为了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要素———理论回顾

从威廉·配第开始,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将人作为生产领域中主要因素加以详细研究。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相对成本优势理论研究都将劳动力作为生产领域中的唯一要素,并将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作为贸易发生的根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以往依附于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地位逐步转变为主导地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质量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其人力资本竞争优势的体现。

在国外学者约翰·穆勒、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关于“个人财富”和“个人资本”的论述基础上,1960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其人力资本的理论,这五方面分别是人力资本的物质载体、形成过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优投资对象以及耐用性。基于这五个方面的特征,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学说弥补了传统经济学说对经济现象解释的不足。

参与经济活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多少存在明显差异,就人力资本而言,其产值贡献度和劳动回报率显然高于一般劳动者,国外学者明塞尔就其中的原因,通过收入函数的形式,指出受教育年限是劳动者获取收入差异的重要决定因素,而获进一步扩展将工作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也纳入了此收入函数中。工作经验既是劳动者教育水平的后续发展,也是一些受教育年限相对较短者对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有效补充。

国外学者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所具有的边际递增性,使得一国经济在资源约束的客观条件下,能够依靠人的创造将经济一直保持在上升的轨迹中。对于人力资本的获取方式,他也遵循了明塞尔的研究结论,即一种是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和非正式(工作后进行再教育深造)以学校为核心组织使得劳动力获得人力资本;二是,以干中学的模式通过参与分工获取生产经营机会来获取人力资本。

国外学者罗默于1986年发表的论文《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中,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两大类。经过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他得出:对企业来说,一般知识可体现为通过成本节约来实现经济收益,是对现实已经存在的资源组合进行重新整合;专业知识则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递增收益,既是产业分工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未来发展必然趋势的体现;同时,他将生产要素划分为物质资本、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新思想四个方面,这四类生产要素中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人力资本和新思想正是把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全新的表达方式等相融合的决定因素。

2文化领域人力资本的特性

第一,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一般人力资本相同,文化人力资本在产权形态上也具有排他性、可交易性、收益性三个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的特征。排他性是收益性实现的必要条件,可交易性是随意性实现的充分条件。对于人力资本产权的排他性占有,既是对已经完成投资的补偿回报,也是未来继续实现劳动与智慧投入的动机,由此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系统;可交易性代表了市场媒介发展深度,从不可交易到可交易,交易范围逐步扩大,金额逐步增加,体现的是分工合作引发的市场机会,对于更多的富有人力资本的劳动者而言,必然是一个优先选择的领域;收益性是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摆脱不可再生资源限制的背景下,如何增加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是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关键节点,不同于一般劳动力获取的工资报酬,人力资本收益性的实现与保障,是经济创新动力的来源,如果不能实现收益,则经济发展必然滞留在数量投入及压低价格的简单重复劳动层面,不能有效缓解对外部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同于其他人力资本产权特征,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依附于产权主体,一旦出现盗版等违法行为,文化人力资本的产权价值会出现贬值并最终彻底消失,对产权所有者的积极性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切断整个文化产业链条的正常运行。

第二,文化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特征。从工作动机看,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对于文化艺术等的追求,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的较高层面(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一般企业的研发人员更注重市场中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既需要他们的创作灵感,也包含强烈的挑战欲望,是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因此,这类劳动参与者往往具有强烈的探索与求知欲望,能够将自身置于不同形式的生活体验中,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追求完美并实现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从投入资源角度看,文化创作资源既包括对过去文化的积淀的重新挖掘,也包括对外来新鲜文化事物的首次尝试,创作成果注重文化认可度,特别是来自于市场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其自身人力资本的艺术价值提升,也得益于来自市场群体的肯定。从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看,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文化人力资本的更注重个人作业技能的提升,企业无法通过边界远远小于其个人职业发展的边界,人力资本的流动性要高于一般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从风险收益的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期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在成果出现以前无法给予正确的价值评估,这加大了风险性。

艺术作品往往在其本人辞世后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模式来拓展文化人力资本的市场交易媒介,来减少风险的累积,另外,就是一些低成本制作的文化产品以快餐形式向市场提供,并根据市场反馈来决定未来的文化市场与创作。从团队协调角度看,文化人力资本的简单叠加,并不能获取理论上的资源凝聚效果,团队的组建与工作中的协调至关重要,根据前文所述子模性的市场特征,要突出异质性人力资本的叠加,而出生的整体效果需要建立更适应具体工作情况的协调制度,让多方参与增加分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人力资本对文化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第一,文化生产部门的技术子模性决定了异质性人力资本的聚集,异质性人力资本正是文化多样性的有效载体。在国家贸易竞争中,要素禀赋近似的国家可以通过将人力资本配置于不同的产业之中来获取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某一行业中生产函数属性具有超模性,则生产任务之间存在互补性,则相似水平的员工必然聚集在这一行业中。这类产业的人力资本配置的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性劳动力聚集。与之相反,若一个行业中的生产函数具有子模型,一项生产任务的完成会减轻其他相关生产任务的压力。这类行业中异质性劳动力聚集,出口的产品是技术互补性差的`产品。德国的汽车与意大利的家具,日本的高端电子消费品和美国的软件产品与华尔街的金融服务。这种贸易模式体现出的是意大利和美国人力资本分配的多样化格局。在文化产品创作过程中,富有创意和创新性的劳动和其他一些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劳动相结合的结果要优于所有劳动的中等水平的结果。明星演员与其他角色演员的合作,很可能会获取奥斯卡奖和艾美奖等重要荣誉,并使得文化作品获取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这就使得一国的文化通过这种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第二,员工能力信息不对称使得人力资本布局存在多样化,为文化人力资本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从契约角度看,劳动合同中双方无法充分获取对方的完整信息,厂商或企业不能针对劳动者的能力制定最大限度的工作量,且在联合生产环节中无法有效区分个体的劳动贡献;员工很难通过公开信息渠道或者其他渠道获取公司的盈利状况以判定自身的劳动回报是否合理,因此,人力资本的配置出现了扭曲。中国的文化类企业过去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集中度很低,竞争同质化、同构化。文化企业的员工不能有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改革措施推出后,文化领域中最富个人创造力的劳动力个体会在财政税收、投资融资、资产管理、土地处置、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员安置、工商管理等创新制度的扶植下,优先选择在能够体现其能力的生产部门就职,而其他劳动力则不会做出类似的职业选择,因而国家之间、产业之间、同意产业内部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导致贸易的发生。

第三,文化人力资本的配置调整将显着改变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非核心文化出口贸易的成长空间已经趋于极限,而以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核心文化出口贸易成为新的增长点。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出口会增加这一类企业的收入,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个体进行创业,以实现其劳动绩效,加剧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迫使低效率的企业退出文化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同时,客观上推动文化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吸收并消化国外文化产品贸易中的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有助于形成全产业链覆盖型的市场竞争主体。

4发达国家文化人才战略

4.1美国文化领域人力资本发展的成功经验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物质资源多于人口资源。鉴于上述基本国情,美国非常重视人才对于经济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国内教育投资与国际合作并行发展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本国的文化产品推向全球市场,使得美国文化产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战略性产业。

美国本土教育体系发展完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比例高,在2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中达到95%。在高等学府内设立了相关专业,并满足本土学生进修所用,哥伦比亚大学与纽约大学都在新闻传播专业在传媒领域享有很高声誉,但后者更注重商业新闻这一专业领域的报道。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注重新闻学的基本功,研究性课程为主,雪城大学硬件设施完善,课程内容也偏向学术型。电影类专业是美国学生实现导演梦和作家梦的必由之路。

除了保证本土对文化人才的培养,美国通过自身的移民法律,为全球范围内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提供机会来参与美国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品出口的体系中。美国本土巨大的市场体系、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发达的技术支持等,都是文化领域人才所看重的国别竞争优势。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的好莱坞,能够实现专业化供应商和劳动力市场基础两种不同的外部经济,其根源是吸收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人才,从制片人、演员、经纪人、规律与技术特效等方面的人才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汇集在好莱坞。他们能够在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职业机会。国际文化创意人才将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与美国的制度优势集合,为美国电影进入全球文化市场中的细分市场缩短了文化距离,赢得了更多的消费群体的支持。

4.2日本文化人才培养的经验

,日本着名动画大师宫崎骏被授予终身成就奖荣誉,其获奖的意义不仅是个人的创新能力被广泛认可,而且也是日本动漫产业乃至整个日本文化从业者的肯定。

日本的动漫人才培养具有比较典型的特点,呈现金字塔式分布。基层是民间漫画业余爱好者,之上是有一定技能的专业绘画者,再往上则是动漫专业制作者,他们有能力将一般的漫画素材改造成产品,而最顶级的漫画大师则构成为这一人群的“领头羊”。

这些漫画领域中的创新人才,帮助日本动漫从国内一步步最终走向全球市场,成为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日本文化出口产品。从动漫发展的确立时期到后来发展期,日本本土的动漫人才在吸收欧美文化降低出口的文化差异,题材与内容的甄选降低以消灭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审美创意和价值取向拟合以最大限度融入各国文化风俗等方面,体现出日本自身的文化特点。

4.3韩国文化人才培养

韩国在本国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与韩国文化产品出口的过程中,一直将人才作为发展的主题。通过本国的教育机构和海外发展经验引入来培养一批专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号召力的高端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遵循了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持文化艺术教育原创性与本源性的同时,围绕其可行的市场开发增加实用性教育,实用性教育的对象针对自文化经济发展领域,是在文化经济创新人才与文化艺术创新人才之间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艺术成果的转化有了通往市场的渠道,专业文化人才也有了稳定的艺术成果开发源头。双赢原则的实施,保障了韩国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为其日后大量输出海外,成为“韩流”奠定了基础。

第二,在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了全方位覆盖的原则。以满足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重点培养领域包括电影、卡通动漫、游戏软件、音视频等依托高新技术创新的新业态文化产业,以应付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出口领域中的创作、企划、市场开发方面遭遇明显的人才短缺问题,提升本国文化人才体系的质量。

5中国文化人才的缺陷与改进

就全球文化市场来看,中国文化专业人才的创作能力、市场策划能力、衍生经营能力均处于产业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市场化竞争的所要求的水平。

创作能力的缺陷,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加工能力薄弱,很难借助现代技术将已经存在的传统结构作品加以创新,以满足当代消费群体对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市场策划能力是文化产品市场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中国的文化产品在转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精准的营销掌控,对市场的反应缺少正确的预期,因此,其文化产品的价值往往大大折扣;相反西方发达国家却有着一整套完善的运营团队,可以通过对市场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将产品特色与当地细分市场需求恰当结合,做到产品市场价值最大化。衍生经营能力,是文化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多样化的保障。西方文化产业强国在文化作品的市场化实现过程中,单一的票房收入或者版权收入并入整个产品收入的主体,相关衍生品,包括图书、游戏、人物玩偶等不仅扩大了收入的总量,更是将文化版权渗透到各个领域,由此保障了作品未来改版的潜在收益。中国的文化产品集中关注票房等直接收入,加大了投资风险,同时,不注意衍生品的开发,使得文化产品的潜在收益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文化人才培养与建设未来改进的空间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一是,大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市场,改变理论为主缺少实践的模式。可以考虑以案例形式结合理论,对市场数据进行产品维度的横向对比和时间维度的纵向对比,找出中国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并将其量化。

二是,“引进来”与“干中学”相结合。在中国日益开放国内文化市场的同时,业内参与者应该积极学习外来作品的经验,将外部引进的作品进行分解,识别国外作品,从中汲取国外市场的有效信息,特别是技术应用和艺术形式。

三是,职业化建设与走出去。目前,中国国内文化经济领域人才的职业化进程发展缓慢。更多的市场参与者并没有长期规划,因此,稳定性不足与敬业精神欠缺。这些都对中国整体文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应该支持文化领域人才职业化建设,从行业认证到个人与作品权益的保护,都给予制度支持。同时,鼓励更多团队走出去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强交流的同时,寻找新的合作机会,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海外。

参考文献:

[1]郝荣峰.文化人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209-210.

[2]韩磊,卞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11):76-78.

[3]李小牧,李嘉珊.中国文化贸易人才培养:实践、困境与展望[J].中国大学教学,,(11):56-60.

[4]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14-118.

篇2: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文化部7月9日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资文化产业发展,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意见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民间资本投资符合国家重点扶持方向的文化行业门类和领域,可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意见指出,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投资、控股、参股、并购、重组、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鼓励艺术名家和其他演职人员以个人持股的方式参与转制院团的股份制改造。

民间资本参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可享受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和国家扶持文化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

意见指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兼并重组。

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信贷、信托、基金、债券等金融工具融资,支持民营文化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融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各类投资基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此外,文化部还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

意见强调,对民营文化企业在立项审批、投资核准、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评比表彰、申请专项资金、享受税收优惠、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不得对民营文化企业设置任何附加条件、标准和程序。意见指出,逐项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措施,针对不同领域,研究制定具体扶持办法,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完善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政策保障机制,切实保护民间资本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等投资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准入标准、行业动态、项目招标、产品和服务采购等信息。充分发挥驻外使领馆文化处(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的作用,协助民营文化企业了解和分析海外文化市场动态,拓展海外营销网络和渠道。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客观、公正评价民间资本在促进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舆论氛围。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办机构及民间文化团体人才队伍建设,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带动民间文化人才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创意文化产业园:小微企业在这里筑梦成长

创意文化产业园这座民营产业园的开创者是张学智。张学智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主攻油画创作。大学毕业后,张学智下海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经商10年,张学智仍然难舍自己的艺术情结。他觉得甘肃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业发展还滞后于其他省份,于是他萌生了在兰州建立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念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甘肃省本地艺术家以及有艺术追求的年轻人提供一个自由发展平台。

2009年7月18日,占地40余亩的旧厂房在一番精心的打理后焕然一新,一个充满活力的园区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学智告诉记者,如果按照经营房地产生意的模式,在这块地上盖商品房出售能赚不少钱,可是他不愿意这样做。对工业厂房进行翻修改造后,张学智借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成功运营发展模式,开始招商引资。

张学智说,最初,他和自己的创业团队并不清楚创意文化产业园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只是根据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概念摸着石头过河。“一个抽象的符号变为一个实打实的产业园区,我们在一天天学习中总结经验、分析市场,就像看着孩子慢慢长大一样。”张学智回忆园区初创时说道。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挂牌以来,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招商。时至今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发展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基础设施改造和园区招商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园区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据了解,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只有真正有实力、有想法的文化创意人才以及成长性好的文化企业才有机会入驻产业园。有的印刷企业希望入驻园区,被张学智婉拒。一些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同样被拒之门外,张学智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维护健康的环境和良好的创业氛围至关重要。

2012年,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企业产值超过3亿元,汇聚各类小微企业70余家,还有30余家企业准备入驻,园区已成为兰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此外,园区还经常承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在实现创收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园区文化工作者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成了创意文化人才交流、大学生和归国留学生创业就业、文化体制改革中转型发展企业的重要聚集地。2010年,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被授予“甘肃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2010年兰州经济推动力十大企业”称号。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就包括支持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发展的内容,大大增强了园区进一步发展的信心。

由于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地处交通不算便利的地区,园区租金方面又没有享受太多优惠,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对园区内小微企业的扶持工作,一直由张学智来抓,他说自己在经营园区的同时,也当着“天使投资人”,对在文化创意方面有想法、执行力强的团队给予

篇3: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1. 现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规模小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共中央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 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解决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大力投资。现有文化产业投资领域, 主要包括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国外投资三部分。在文化产业投资构成当中, 政府投资占到最大部分, 民间投资规模相对较小。这源于民间投资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进入门槛较高。在文化体制改革之前, 文化产业主要由政府投资经营。文化产品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之分。文化产业项目相应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私人产品属性的文化产业, 是民间资本应当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公共产品属性的文化产业, 大多体现在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上。文化公共产品应当主要由政府投资生产。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长期以来由于市场准入机制不同, 民间资本面临着准入壁垒过高的问题。即使在竞争性项目领域, 在私人产品属性较高的文化产业领域, 民间投资也面临着诸多进入壁垒。进入新世纪, 我国民间资本总量越来越大, 但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有限。从结果上看,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度。在投资市场上, 一方面是国内的流动资金过多, 找不到适合的投资机会, 另一方面, 大量文化产业找不到充足的资本, 难以顺利成长发展。民间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进入壁垒过高, 是民间资本难以在市场自由流动的原因之一, 也是造成部分资本投资和需求不对称的重要原因。

2. 现有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不足

我国民间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所占份额不大, 难以起到应有的推动力。我国文化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高。以北京为例, 北京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12.6%。陕西省2011年文化产业产值超过全省GDP的3%。总体而言, 文化产业产值在国内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偏低。2011年, 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文化产业产值比重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平均约为10%, 美国最高, 达到25%左右。美国在全球文化产业市场中占据约43%的份额。我国在全球文化产业市场中的份额还不足3%, 显示了较大差距。美国文化产业规模大, 同美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分不开。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资本市场, 各类投资基金可以自由进出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私募股权基金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 使文化产业得以募集到充足的资本金。例如, 华尔街的私募股权基金以电影投资基金的名义出现, 通过华尔街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运作, 出售高收益率债券、低收益率债券、优先股票等不同风险级别的金融产品, 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商业银行一般偏好风险级别较低的投资产品, 机构投资者则偏好风险级别较高的金融产品。因此, 美国电影行业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也依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美国索尼、环球、华纳兄弟、福克斯等行业巨头均得益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相对而言, 我国文化产业在全球的份额不高, 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金不足。我国电影行业, 融资模式相对单一, 投融资渠道不畅, 投资者不能顺利进入和退出资本市场。导致电影行业发展的资本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民间资本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1. 激发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竞争性文化产业领域, 主要生产私人文化产品和服务。政府投资不宜在竞争性文化产业领域与民间资本竞争。私人文化产品的提供, 应当主要由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和提供。政府投资应当逐步退出文化产业竞争性领域, 给民间资本投资提供更大的机遇和空间。竞争性文化产业领域, 主要包括:演艺行业、动漫产业、游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艺术品经营产业、文化会展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文化服务产业等。竞争性文化产业领域, 用市场调节的方式, 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私人文化产品的需求, 更好地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2. 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效率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民间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不断寻找投资收益率高的领域。限于诸多行业的准入壁垒, 民间资本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到任何一个投资领域, 包括垄断性行业和文化产业领域。民间资本在有限的投资领域内, 虽然能够取得不菲的投资回报率, 但是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合理化。2004年以来,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就反应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狭窄的问题。由于国内现有投资基金的相关机制不完备, 广大民间投资难以自由进出资本市场, 导致了社会游资的资本投资效率过低。2013年出现的黄金购买热潮就是社会游资盲目投资的反映。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可以给予文化产业发展的充足资本, 也可以提高民间资本自身的投资回报率, 减少一定程度上的投资盲目性和狭隘性。

三、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路径

1. 政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

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在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同时, 政府应当积极、合理地引导民间资本规范进入和退出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只有对民间资本进行合理引导, 才能不断规范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 起到合理监督的效果。合理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方向, 是逐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的重要内容。2005年《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颁布, 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提出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2010年,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意见, 2012年文化部出台《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文化产业投资领域, 主要包括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外文化贸易等, 其中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包含了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文化创意、网络文化等内容。国务院和文化部不断规范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方向, 有利于民间资本寻找正确合理的投资途径。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范围从私人产品逐步扩大到公共产品领域。私人文化产品是民间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向和领域。国务院相关部委还需要不断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公共文化产品的领域, 引导民间投资和政府投资的互相合作。力争在竞争性文化产业领域将民间资本培育为活跃的投资主体。

2. 金融政策支持

应当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制度, 使得民间资本可以顺利地进入和退出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对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金融政策支持, 体现在不断规范市场制度层面。《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 为民间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做好制度基础。民间资本所在的金融机构和各种投资基金应当通过资本市场, 顺畅地出入文化产业投资市场。一方面, 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完善文化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工具, 包括文化投资基金、文化企业债券等。不断推出创新性文化金融产品, 使文化股票、文化债券、文化期货、文化期权产品均在资本市场活跃交易, 为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文化金融投资产品。另一方面, 支持民间资本以文化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我国应当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投资模式, 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积极作用, 为成长期文化产业提供资本支持。支持各类股权基金进入文化产业, 关键是完善股权投资基金的进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在当前资本市场, 投资基金难以顺利退出投资领域, 成为股权投资机构投资运作的障碍。完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 是民间资本顺利进入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不可缺少的政策支持。

摘要:我国现有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规模小, 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推动力不足。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有重要意义, 能够激发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提高民间资本投资效率。促进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政策路径, 主要包括政府合理引导投资方向、向民间资本提供金融政策支持等。

关键词:民间资本,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林辉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学习参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篇4: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西安文化产业;对策

一、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西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2005年以来,西安市将文化产业列为全市率先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0.7亿元,占GDP比重6.49%,较上年增长31.4%,占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3%,文化产业增速连续三年平均达到25%以上。目前西安市已经初步建成以盛唐文化为品牌的曲江新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品牌的高新区、以印刷包装为品牌的经开区、以生态旅游为品牌的浐灞生态区和城墙景区、临潼文化旅游区、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等七大文化产业板块,培育了广播影、新闻出版、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和广告、会展六大文化产业重点行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社会资本参与西安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社会资本(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文化产业的格局。西安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资进入出版物分销、影视制作、影院改造和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娱乐、动漫、游戏制作等领域。但非公有资本参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尚存在着不少问题。

1.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西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未完全分开,新闻管理部门、文化管理部门、广电管理部门、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省市部门之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使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难于整合,文化产业精品的打造受到严重束缚。这种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显出种种越位、缺位、错位的弊病,导致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多,投资风险大,使非公有资本感到无所适从,阻碍了大量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投资领域。

2.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的重视不够,社会进入文化产业受一定限制

政府关于依靠社会资本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强,重国有文化企业,轻民营文化企业的倾向普遍存在。近年来出台的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也有一些,但优惠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事业单位以及由事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文化企业,涉及到民营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较少,没能做到一视同仁。

3.社会资本参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不合理

西安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非公有资本多集中进入网络文化业、音像业、娱乐业、演艺业等,其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这些绝大多数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非常小,注册资金不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差,经营收入较差,效益偏低。这些问题导致西安文化产业结构整体上不够优化。西安民营文化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还没有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集团。

4.社会资本对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虽然政府在近几年逐渐放宽了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限制,然而受传统文化观念和文化产业自身高风险性特征的影响,社会资本对进入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还不高。风险大是阻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最大原因,如果没有有力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使文化产业在产业门类中处于比较优势,文化产业将很难获得投融资。同时也没有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三、促进社会资本参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文化资源市场配置体系

政府部门要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文化产业多头领导各自为政的管理状况,从大文化的角度,面向全行业统筹考虑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公益性文化领域,仍由政府主导,但对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应大力鼓励和吸引非公有资本参与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加快形成文化消费和文化资源市场配置体系。

2.完善促進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建立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优惠政策。为促进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应制定针对性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针对民营文化企业信用不足,银行不敢轻易贷款的情况,可采用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针对开发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的企业,在财政、税收、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鼓励、扶持政策。

3.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形成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一是进一步放宽对文化产业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需要政府修改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制度。如在传媒业应允许在各相关产业中引入民间资本,在保持对传媒内容审定权的前提下,采用股份制等形式,在文化核心层引入各种社会资本。二是放宽对文化产业国际资本的准入限制。政府应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放文化产业领域,并对外商投资的文化企业实施与内资企业同样优惠的产业和经济政策。三是要重点、优先发展成长性好、附加值高、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的行业,支持非公有资本投入大项目,打造文化旗舰,以此引导西安文化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

4.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

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文化产业股票流通进入。目前多数处于发展初期的文化产业企业离上市尚有一定的距离,应适度放宽对文化企业的上市条件要求,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市场上市,还应在上市后的增发、配股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建立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目前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尚属于起步阶段许多政策都比较宽松,如在持股形式上,鼓励国家法人社会公众共同持股,鼓励具备事业投资经验和资本经验的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而且能够向社会以私募方式设立。这就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且在市场化、专业化经营条件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风险性。三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民间资本可以借此契机,以合资的方式参与文化体制改革,获取股东地位,从而进入文化产业。四是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可以通过将文化产业建设项目进行分类的形式,推进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建设项目一般可以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在这三种项目中,政府应当集中力量投资建设大型基础性、公益性文化项目,对于竞争性项目应让位于民间资本,对于民间资本的投资,政府明确各民间投资主体的分工与责任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对文化市场进行引导,再由市场引导分散的企业实行具体投资。

参考文献:

[1]夏泽民,李天顺等.2009西安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2]张瑾.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经验借鉴[J].金融天地,2010(12).

基金项目:2013年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外事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设计研究(编号:13IN09)”。

篇5: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如何让民资爱文化

本报记者 杨雪梅

《 人民日报 》(2012年07月17日 12 版)

文化部16日召开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座谈会,邀请专家和民营文化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玻璃门”或者“弹簧门”问题。

日前下发的《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一大亮点,就是推进民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视同仁”难落实

王红丽(小皇后豫剧团团长):很多民营院团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央的政策虽然说要一视同仁,但是落实起来却仍有距离。河南“政府买单、文化下乡”的扶持项目对国有院团上不封顶,一年演好几百场,一场1.5万元。但这些扶持,民营院团要不断争取才能分到一杯羹。

孙小娟(北京环铁时代美术馆馆长):民营文化企业的从业人员,看重的不仅是赚钱,还有身份和名声。很多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是非常高的,培养了一两年的人才,说不定哪天就跳槽了。留不住人的窘境,不仅跟企业内部的管理有关,也是民营企业的身份缺失所致,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个与国企员工同等的职称评定,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将是颗定心丸。点评:虽然近年政府逐步开放了投资准入门槛,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在占有文化资源和享受国家政策等方面仍不平等。文化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和主体在民间。因此,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清理各种对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文化领域的限制性法规,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

——齐勇锋(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政策链接:对民营文化企业在立项审批、投资核准、项目招投标等方面,要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不得对民营文化企业设置任何附加条件、标准和程序。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办机构及民间文化团体人才队伍建设,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国有文化单位同等对待,带动民间文化人才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恶性竞争难止戈

周立(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团长):国内文艺团体在国际市场中的恶性竞争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甚至可以说 “惨不忍睹”。曾经看到文化部的一份资料,提到一场杂技在国外的平均票价是50欧元,即便销售火爆、座无虚席,中国的团体可能连1000欧元都拿不到,利润的大头全部被中间商截取了。这是我们“自相残杀”的结果。在这方面希望政府部门能制止不当竞争,稳定价格。

朱克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副主席):确实,许多国家演出行业之间都是互相合作、彼此保护,中国团体更多是通过压价赢得市场。希望通过行业协定来规范这种乱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行业协会由于缺乏处罚权而缺少约束力,更像是文明公约,应当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

点评: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法制经济。恶性竞争的问题表明,我国文化市场还存在着法制不健全、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缺位、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良的问题。为此,要加快文化立法,积极培育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机构。

——齐勇锋

政策链接: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努力开拓国

际文化市场,扩大我国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

加强文化行业协会、促进会、商会、学会、联盟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为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的积极作用。

融资规模难达到

赵永庄(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人兼总经理):与中石化等垄断型企业相比,文化企业肯定都是些小微企业,如果通盘考虑的话,文化企业要达到上市的规模肯定难之又难。所以在上市融资的标准上,可以给文化产业一个特殊的标准,不一定非要跟那种大企业去比。符合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建议文化部向证监会进行推荐和请求支持。

傅谨(中央戏曲学院教授):文件里提到要鼓励民间资本、引进民间资本做转企改制,这是很有想象力的事,但也隐藏着问题。许多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最后一桶金,都有兴趣参与其中。对资本来说这种冲动是正常的,但是对文化来说这是个悲剧,引入民间资本时需要警惕不要让它挫伤了文化。

点评:文化产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具有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居多、资产结构轻型化的特点。当前,应当按照《意见》的精神,在小额贷款、风险投资、上市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

——齐勇锋

政策链接: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等投资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发布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准入标准、行业动态、项目招标、产品和服务采购等信息。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和征信体系,加

强和改进对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服务和管理,引导其在依法投资、依法经营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树立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承担和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税收减负难协调

杜岩(一千零一剧场机构创办人兼董事长):虽然相关部门屡发文件,但是对于文化企业减免征税的政策落实效果一直不理想。其中有部门间协调不畅的问题,也有宣传不到位的原因,很多民营企业不知道减免税收的项目。对于民营文化主体,剧场跟夜总会的税收应予区别,如何区别,这是跨部门协作的问题,应当设立时间表,并向媒体公布。

实质上,文化领域99%的主体不应该按照企业注册,而应按照非营利主体的身份进行注册,这也就解决了税收优惠99%的问题。对于1%经营良好的主体,可以参照卫生领域给医院定性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方法进行操作。

点评:由于文化发展溢出性、公共性的特点,世界各国一般都给予市场主体税收优惠政策,并积极扶持非营利市场主体发展。《意见》在这方面的表述还比较笼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齐勇锋

篇6:西安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路径分析论文

1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现状

1.1社会资本的基本理论介绍

近年来,“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概念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它不仅吸引了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兴趣,而且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1]。社会资本是指能够促进生产的无形资本,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这些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如果社会资本参与的是非营利医疗机构,虽然医疗机构盈余无法直接回报其投资,但是,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造福公众后,公众对医疗机构的信任、关心等将形成强大的社会资本,使投资医疗的民营机构在其资本投入的其他领域可获得相应补偿[2]。这里我们讨论的社会资本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的,是指非政府财政投入。

1.2我国社会资本办医的现状

到2009年为止,民营医疗机构的床位数仅占全国医院床位总数的5. 19%,基本上我国医院还是政府一统天下[3]。社会资本办医不仅助推医疗卫生改革的步伐,同时还有助于营造医疗主体多元化的布局[4]。国家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创办各类医疗机构,其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为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扩大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民营医院提供发展空间[3]。

国务院印发的卫生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遏制公立医院的盲目扩张,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留住足够空间,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社会资本办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即鼓励民营医院,另一种方式是将社会资本引入到公立医疗机构里面。在后一种方式里,民营资本可以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运营,还可以参股或者承包公立医疗机构的一些业务。这两种方式都非常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将大大提高医疗领域的效率,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2010年,为了引导民营医院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我国中央财政率先在全国拨付专项资金5. 5亿元。虽然国家有了政策并拨付专项资金,但是社会资本办医却仍然有困难,主要包括: 准入门槛高,人才成本高,医保定点难,抵押贷款难等问题。

2医疗机构的现状

2.1医疗机构间竞争加剧

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由医保局指定众多医保约定院,这使得参保患者及单位可以选择任何一家定点医院获取医疗服务,病人在医疗机构间进行重新分布。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了竞争,并进一步加剧。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如诊疗环境、服务态度、医疗效率、技术特色、医疗费用等,但竞争的核心是医疗质量。这种竞争督促着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的提高与创新,也激励着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尽快改进医疗服务理念。医疗机构必须要让患者满意,患者才会前来就医。医疗机构的规模、技术、质量、服务态度以及费用等,都已成为吸引患者,保证经济来源的重要因素。医疗机构要不断根据医疗市场发展状况,努力改变管理,包括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医疗技术, 降低医疗成本。

2.2医疗机构面临着多方监督与控制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将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下放,逐步取消政府定价,推行政府指导价,使得医保部门的权力不仅局限为审查医疗服务质量,还将可能有权参与服务价格的协商制定与监督检查。医疗保险机构采取 “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经营原则, 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流畅运行,对医疗机构采取种种监督控制措施。医保部门有权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医疗机构医嘱、处方、医疗质量指标、医疗价格及收费凭证等, 根据审查结果延期支付或拒付结余医疗费用,甚至取消其定点医疗单位资格。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同时对医疗机构的诊疗项目、药品价格进行检查监督,对不合理医疗支出进行适当扣款和罚款。

与此同时,医疗机构还面临着来自社会的监督。政府信息网络搭建完善以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各项指标进行定期公示,如人均住院费用总额、 人均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药品与检查项目费用比例、 自付比例等。这种自发的、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提高诊疗水平和效率,规范医疗行为, 也同时促进医疗机构自身发展,以适应医疗保险体制改革。

3民营医院应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在政策支持上并不占据优势,但从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的角度考虑,民营医院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民营医院的企业化管理方式,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防止人才流失,有利于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民营医院较公立医院运行方式更为灵活,可以随时根据市场形式调整经营项目,在提高医院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医疗水平,为群众就医提供便捷,具有公立医院无法匹敌的灵活性。

鉴于以上优势,民营医院的发展首先应突出自己的特色,从社区卫生服务角度出发,多推出居民保健、健康讲座等医疗活动,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模式,全面全程人本化服务,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另外,还要在成本控制方面加强管理,医院成本主要来自资源闲置和管理不善,并非来自病人消耗,花在病人身上的服务成本太低,会导致医院流失市场资源,合理的成本控制应在加大医疗投入的基础上, 控制闲置成本、降低管理成本,以此达到资源合理配置、 经营效益提升的目的。

4民营医院应强化市场竞争意识,采取优质服务措施

医院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医疗水平的竞争,更是医务人才与服务质量的竞争,民营医院要扩大规模、加速发展,必须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加强医务人才队伍建设,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创造发展优势。

4.1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

民营医院应从全面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入手,在突出培养业务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及时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确保思想教育落实到实处,要坚持优中选优、兼顾一般的原则,加大重点建设学科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基础设施及高端设备上给予支持的同时,把专家型专业人才配备到重点学科、重要岗位上,发挥重点学科的带头作用,同时兼顾其他科室的设备及人才投入,达到 “发展有重点,服务全方面”的目的。

4.2从加大硬件投入的角度

民营医院应从改造医疗环境入手,在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方面加大投入,树立品牌意识,体现家庭化服务的理念,增强服务环境的舒适性与方便性,同时对服务流程进行精简,减少不必要的就诊环节,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同时,利于发现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主动服务力度和宣传力度,从长远的角度保障了民营医院的医疗市场占有率,达到持续、稳步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强化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是民营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民营医院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提高医院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经济水平和筹资水平的影响下,存在着卫生事业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公立和非公立医院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本文旨在分析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的现状以及其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在政府主导、保障有力的前提下期望形成良性竞争、科学发展的良好格局。

篇7:深圳社区社会资本重构路径分析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出现许多矛盾, 如国有企业亏损、工人下岗、贫富分化、腐败问题、老齡化的加剧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等。需要动员社区居民共同参与, 发挥社区社会资本的作用。然而, 许多学者认为, 城市社区社会资本处于严重缺失状态, 表现为城市“社区人”的“社区意识”不强, 社区组织程度与管理水平低下、社区服务水平不高以及社区的外在规范不健全, 社区的内在规范不成形等。究其根源,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追溯。

1. 改造“城中村”, 居民关系呈“原子”状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范围迅速向相邻的村庄扩散, 致使在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 即座落于城市中的村庄或“都市中的村庄”。比如, 广州市有139个“城中村”, 分布在5个老城区, 城河区有28个、海珠区有20个、白云区有58个、芳村区17个及黄埔区16个。然而, 由于城市社区建设及社区管理的需要, “城中村”须进行改造, 尤其是对其进行人文生态景观的改造, 如进行房屋拆迁以预留空地或绿化建设。如此一来, 居民原有的邻舍关系及亲友关系被破坏, 原来以家庭和亲友等私人网络为基础的福利支持系统破裂, 这种现代化所带来的“社区解组”使新社区中的居民相互关系疏离, 并呈“原子”状态。换句话说, 原有的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关系上的传统式乡村关系网络遭到破坏, 在“城中村”改造成城市社区的同时, “城中村”社会资本也开始渐渐丧失。

2. 人口异质性强, 城市社区处于“陌生人”状态。

社会学家齐美尔在《都会与精神生活》中指出, 由于受货币经济的影响, 大都市人在城市社区生活有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感觉。芝加哥学派的沃思从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异质性角度也指出了城市社区人们关系疏远, 没有人情味等。这些社会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城市社区人口异质性强, 即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陌生人”状态。然追溯根源, 城市社区人与人之间的“陌生”状态与人口流动性密切相关, 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强, 人口异质性将更加明显, 人与人之间也自然变得陌生。以深圳为例, 外来暂住人口是本地常住人口的3.5倍, 市民来自五湖四海,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风险习惯迥异。除政府住宅局开发的福利小区之外, 其他住宅区都存在大量的外来暂住居民, 流动人口多、空挂户多、离退休人员多;大部分社区没有相对固定的居民, 居民对社区的认同较差。换句话说, 城市社区人口的高异质性导致社区社会资本相对缺乏。

3. 居民利益所属关系不同, 社区参与呈“不积极”状态。

治理理论认为居民是理性经济人,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受利益驱动, 倘若参与活动有助于实现居民目标, 体现参与价值并得到实惠, 居民将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如果参与活动与居民所关心的问题无关, 也无助于解决居民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时, 居民就会对参与活动表现出冷漠, 并选择放弃。现实中的社区刚好印证了这一理论。除“单位型”社区以外, 其他社区的居民利益如福利、社会保障、文化生活、工资、职称、声誉等都来源于各自的工作单位, 而不来自社区。社区只是承担一些项目例如失业救济和基本生活费等。如此一来, 因居民的“单位性”利益与“社区性”利益不能一致, 其对社区活动参与呈“不积极”状态, 社区社会资本也就无法获得重构。

4. 政府包办社区, 社会活动处于“临时”状态。

在西方, 政府与社区的权责非常明确, 政府只是辅助社区的自治建设, 社区建设的真正推动者则是社区居民本身。相反地, 我国社区建设由政府直接推动, 政府扮演着发动者和主办者角色, 社区行政色彩浓, 社区自治功能难于落实。以社区活动为例, 其政治动员手法鲜明, 社区选举时, 街道办工作人员被调动到社区做宣传动员;社区召开的老人歌咏队、体育队等文娱活动也是政府动员召开的。然而, 这些政治动员式的活动如选举、艺术界、体育赛事或义务行动等具体活动明显具有“临时性”, 动员过后公民参与便终止, 由此调动起来的社区资源也随之消失, 人际关系网络无法真正长久地形成而是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与社区社会资本形成的条件即建立长期关系背道而驰, 社区社会资本固然无法真正形成, 相反却是长期处于缺乏状态。

5. 社会转型过程中, 社区制度规范处于“失效”状态。

社区规范是社区社会资本的一个核心构成要素, 其包括社区正式规范 (如社区法律或各种规章制度) 以及社区非正式规范 (如社区居民形成的互惠规范) 。然社会转型期间, 社区制度规范明显处于“失效”状态, 因旧的制度系统向新的制度系统转型时, 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原来的社区规范正在失去约束力, 不再具有引导与制约原有社区的价值观与社区行为, 而新的社区规范尚未建立或虽已建立但却无约束力, 制度规范处于“失效”状态。具体体现为社区服务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志愿者管理制度、社区成员代表会议制度等制度规范不健全或不成形甚至完全缺乏。此外, 社区尚不存在普遍性的价值规范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以契约、互惠、诚信为主的现代道德约束, 而社区居民之间缺乏互助互惠的现代规范的塑造, 致使长久人际关系很难构建, 也难以协调社区居民的一致行动, 进而导致社区社会资本在制度转型期严重缺失。

二、重构路径:深圳如何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深圳社区建设, 不仅为广东社区建设提供一个样本, 也为全国新兴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这主要得益于深圳在社区建设方面大胆创新, 突出亮点。其中一个亮点是深圳在社区社会资本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圳模式”, 其核心内容是“提高居民参与度, 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具体而言, 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着力培育社区参与意识, 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凝聚力。

社区社会资本是建立在社区参与上的。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建立社区居民与社区组织间长期稳定的互动关系。换句话说, 社区社会资本与社区居民参与存在密切关系。理论家普特南很早就对此做了研究, 其认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社会资本重构及政治制度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系。如今, 深圳对于社区参与进行了有益探索, 值得借鉴。一是培育社区参与意识。加大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教育, 加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知感。充分利用新闻媒体, 向全社会广泛宣传推进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 通过多种路径如黑板报、标语、宣传栏、社区学校及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形式, 宣传有关社区建设的相关法律、相关消息, 使居民把社区看作一个守望相助的共同体, 以此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二是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积极拓宽社区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在社区实行居民直选, 使居民充分享有选举权。社区居委会的居务、政务、财务和服务等内容全部对居民公开, 使居民享有监督权。定期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户代表会议等, 使居民享有参与权。三是开展社区活动。成立各类社区活动组织, 依托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 组建各类社区居民、外来人员兴趣活动小组,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 把社区居民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 参与进来, 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如福田区举办的“社区艺术节”、“中国国际标准舞拉丁舞大赛”;区举办的“深圳粤剧节”;南山区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周”;盐田区举办的“盐田区社区艺术节”;宝安区举办的“群艺杯全国摄影大赛”;龙岗区举办的“龙岗区文化艺术节”等。

2. 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 培育民间社会资本。

社区民间组织或中介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更是社区社会资本培育的重要路径。因此, 深圳市各区采取多种措施给予积极培育。如盐田区为充分利用民间组织自身的优势积极为辖区群众提供便民、利民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部分资金, 用于扶持发展民间组织, 截至2005年以发展到了45家。此外, 宝安区为了发挥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服务、繁荣社区文化、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作用, 把2006年看作是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的“基层基础年”, 并下发了《关于授权街道办事处为宝安区社区民间组织业务主管单位的通知》 (深宝府[2006]103号) , 率先在全市将街道办事处作为社区民间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 降低了社区民间组织准入门槛, 形成了“双重管理”体制。并积极引导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截至2006年底共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54家, 其中公益慈善类19家、社区服务类15家、文化体育类19家、促进就业类1家。而“西乡街道桃源之家”、“铁岗社区学习指导中心”、“新安街道海华妇女帮扶协会”等, 经常举办学习讲座、第二课堂、送书上门等活动, 深受辖区妇女、儿童、外来务工人员欢迎;“沙井街道爱心一族”十年如一日, 热心帮助贫困家庭、伤残人士, 赢得上级部门和群众肯定;“大浪街道爱心之家”积极为求助者提供住宿, 帮忙找工作, 延伸了民间救助渠道, 增强了社区民间社会资本。

3. 调动全社会力量, 开展社区志愿服务。

积极依托社区和社区建设, 动员、吸纳户籍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加入社区义工队伍, 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义工服务三级网络, 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各项工作, 以有“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 弘扬“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志愿精神, 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大规模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促进社区成员的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营造“社区服务就在身边、社区建设就在身边”的氛围, 形成人人关心、社会参与的局面。并尝试义工参与社区活动小时数与升学、评优、做社区工作者等相结合的管理制度。比如, 宝安区不断组建社区义务服务队伍, 扩大居民服务居民的网络, 社区先后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 义务治安巡逻队、义务维修队, 腰鼓队、合唱队、演出队等, 免费为居民群众提供各项服务, 形成了居民自我服务的良好局面, 在较好满足居民群众方方面面需求的同时, 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关系。另外, 宝安区不断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 建立了“六个必访”关爱服务, 即重症病人重点访, 生活困难及时访, 生病住院随时访, 居民病故两次访, 天灾人祸马上访, 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定期访。针对社区出租屋多, 外来劳务工多, 年青人多的实际, 考虑到他们缺乏家庭和亲友的关系, 加之工作繁忙、枯燥, 青春期不安分心理渴盼人际交往、舒适安全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社区在毎周的周末晚会娱乐时间, 在每次的庆典晚会、寒舍活动、义工服务等活动中, 主动邀请外来工参与, 增加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投身到社区区建建设设中中。。

4.“邻里相亲守望相助”, 打造普遍意义的社区居民关系。

传统社会里, 中国人的关系网络是以私人关系为核心, “是逐渐从一个个人推出去的, 是私人联系的增加,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的网络”。然而, 必须看到现代城市社区的关系网络跨越了亲缘关系和私人关系, 是以普遍主义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居民关系网络。为打造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关系网络, 深圳在社区推行人文精神建设。如深圳罗湖区下发了《关于开展“邻里相亲守望相助”活动的实施意见》, 在全区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活动, 为居民搭建起了一个相识, 相交、相加、相知、相逼的平台, 社区邻里间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浓浓的人情味。如东晓社区连续几年每逢中秋举办“百家菜”活动, 由社区居民每家做一道拿手菜与领导围桌共享, 从而有助于构建城市居民关系网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廷彦.社区建设中的社会资本缺失与重构[M].理论界, 2008 (3)

[3].黎熙元.社区建设——理念、实践与模式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4].黎熙元.现代社区建设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5].张主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6].盐田区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盐田区创新社区治理体制相关资料汇编[R].2005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 1985

上一篇:工程项目部考情下一篇:大专毕业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