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读后感

2024-05-15

中国简史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中国简史读后感

中国简史读后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按照我平常的习惯,这本书我也只是敬而远之,“哲学”一词太深奥,不是我这种凡人可以读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间我发现书中的哲学并没有阐述我所想的类似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种哲学问题,而是我们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关于如何经营幸福人生的话题。《中国哲学简史》以一种极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们的哲学思想,略读便可让我醍醐灌顶。

我很喜欢的郦波教授在《给大学新生的十条寄语》上的一句话:有用没用,学点哲学!我知道哲学是个好东西,它可以洗涤自己的内心,但直到我接触了《中国哲学简史》我才发现,哲学有时候就像是我们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冯友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着尤为重要。”全书中冯友兰大师也用极其通俗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春秋战国时儒、墨、道、法等不同学派的哲学主张,并由古至今写到了几百年后的佛教、新儒学以及西方哲学。

冯友兰在书中对春秋战国的各大哲学家所提出的哲学思想大部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讲述儒家思想时,讲述了孔子的仁义、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同时,冯友兰也讲述了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其所认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务――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治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孝应该是老辈们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冯友兰先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用简单的文字告诉了我们如何行孝。

而在冯友兰这长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讲述庄子思想时提出的相对幸福的观点。以前我对于庄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诞,做事潇洒无章的隐士,但通过冯友兰先生对庄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识到庄子并不是我曾接触到,认识到的的那个潇()洒自在,夸张无奇的人。冯友兰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一篇提出了如何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他在书中说:“万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它们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就像《庄子?骈拇》中说:“凫兢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

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中国哲学简史》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我很喜欢这本书中的最后一句话:“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美国种族简史读后感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霍金时间简史读后感

篇2:中国简史读后感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吕思勉著)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颇有研究的史学家,更不是文笔辛辣的评论家,相对于《中国简史》这本宏大的书,我显得太多于稚嫩,读不出它的缺失与不足,仅仅是读出了个皮毛,更加领会了—“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的经典。读《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原始时期人猿一步步进化发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间的神奇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秘密。由元谋人到智人,他们的生理结构在发生变化,心理与行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采集果实,打渔狩猎,群居洞穴,一切都是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后来,生产资料渐渐丰富,他们也有了美的意识,粗糙的泥陶制品上开始有了最简朴的印记。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开,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啧啧称奇,这是具有真实触感的人类进步。还有那些在我们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传说,蚩尤貔貅,仓颉造文字,伶伦作乐器,嫘祖养蚕纺织,大挠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尧禅让……这些神秘的传说为一切都带上了迷幻色彩,使历史不至于枯燥无味。看着这些传说,我觉得无比自豪,我们都知道我们是炎黄子孙!启建立了夏朝,“天下为公”的原始氏族社会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开始了。吕思勉先生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商汤灭夏桀,武王伐纣,春秋战国,秦的一统天下更是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民风随和的魏晋南北朝,雍容华贵的隋唐……,政治斗争,时代更迭,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旌旗摇摆,士兵坚毅的脸庞,王者睥睨天下的气魄,自然还

有成王败寇的残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历史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驳的青铜器,端庄厚重,纹饰华美,反映的不仅仅是青铜文化特有的华贵稳重,那背后的高超技术更是值得我们后人赞叹不已。百家争鸣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统一更是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统一。统一简化文字的出现为交流和记载开拓了更广大的空间。佛教的盛行为人们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艺术的流传为我们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那是令我们赞叹不已的美丽。唐诗宋词楚国离骚,明清小说元散曲,怎能忘记了景德镇的青白瓷?这些都是艺术的结晶,文化的瑰宝!还有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明明灭灭的脸。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勾践卧薪尝胆,名医扁鹊,项羽大摆鸿门宴,昭君出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房谋杜谏,武则天称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岳飞抗金,成吉思汗铁木真,朱棣靖难之变,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智擒鳌拜……这些我们数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经过时间的沉淀已经变成我们耳熟能详的存在,每每想起总是能勾起我们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厌恶唾弃的情感。

最后的是野史和秘史。这是最有趣的部分却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野史里大多数讲述了皇家的趣闻或骇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难看到的秘密,有趣之余又令我长了见识,各种有违常理甚至于有违伦理的事情在皇宫内闱里似乎成了见怪不怪,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对历史的认识,使历史在我的眼中变得更为立体可感,不再那么严肃遥远,而是显得真实和俗世烟火。而秘史中那一连串的问号令我惊叹不已,甚至于颠覆了我的传统认知!商纣王真的是暴君吗?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吗?《兰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吗?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

吗?……种种关于在我们心中早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探讨,体现了历史研究的严谨。种种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与论断更是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灵活性!原来拓展思维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而这些超越了我记忆中传统认知的探讨无形中向我传达一个信息:敢于质疑,忠于现实,还原真实!

篇3:《中国城乡企业卫生》杂志社简史

遵循办刊宗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普及预防医学卫生知识,通过刊登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各学科的临床经验,最新专题报道及管理经验,提高医疗的专业水平,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为普及防病、治病开辟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一个知识窗口。

主要栏目:论著,综述,专题报道,病例报道,经验交流,临床医学,临床护理,监督与管理。

本刊自1986年创刊以来,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领导下,在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单位领导下,已走过了31年历程,这期间办刊人员经历了新老交替的过程,刊物内容经过了调整与更新记录报道我国预防医学,不断发展以及学术进步的情况,使卫生战线上的医务工作者,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31年来,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仍一直保持斗志昂扬的精神,一路探索未敢懈怠。使预防医学知识在全国城乡居民中得到了普及。本刊曾荣获中国预防医学会颁发的“进步奖”、“社会效益奖”、“优秀编辑奖”等已被国内多种数据库收录。因此在2016年1月本刊改为月刊。我们为实现中国梦将继续前进,扬帆启航。

篇4:中国“夫人外交”简史

1963年4月13日,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携同夫人王光美、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访问印度尼西亚。新中国的“第一夫人”走向世界的历程由此开启。其后的1966年3月到4月,王光美還陪同刘少奇出访过巴基斯坦、阿富汗和缅甸。

自江泽民担任国家主席以来,国家领导人夫人陪同出访方式渐成惯例。新华社曾广泛记录了江泽民夫人王冶坪、胡锦涛夫人刘永清的相关努力。1998年11月访问俄罗斯期间,王冶坪受时任俄总统叶利钦的夫人邀请共饮早茶;同年11月访问日本期间,在时任日本首相的夫人陪同下观看日本传统和服的表演;200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刘永清会见出席峰会的成员国元首夫人和贵宾夫人,并同她们一起观看中国少年儿童的书法表演和艺术表演,参观中国传统工艺陈列;当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与非洲国家代表团团长夫人一起观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大型专场演出《我的梦》;2008年奥运会期间,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举行国宴招待来华的80多位国家元首,并被认为“中国的奥运外交也是一枚金牌”。

而现任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更是将中国的文化底蕴传向世界,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报综合)

篇5:《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因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帮助。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读冯友兰先生的书,经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的很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如: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通过对该书的认真阅读和认真思考总结,让我对廉政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识。首先,是以人为本。自从《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民本思想之后,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和比较开明的统治者都能坚持民本与爱民的思想传统,并在统治制度与政策的设计上有所体现。民本与爱民,既是中国廉政史的优秀传统,也是历代廉政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其次,是如何处理德治和法治关系的经验。在中国政治史上,出现过德法并举、单纯法制、无为而治、德本法用等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模式。比较起来,还是儒法结合的“德法并举”模式更加符合统治阶级需要。但廉政而言,无论是“德法并举”还是“德本法用”的想,对中国的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是严于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任何时代的廉政,都与执政官员的道德品质和和行政作风密不可分的。所以,中国的主流思想家总是把“修己安百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

篇6: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有言:“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

假期阅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觉得受益匪浅,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在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神、背景后,冯友兰教授选取了诸子百家中代表性学说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

型的实用主义哲学。除了最为熟悉的儒家、道家外,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墨家。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中国哲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

篇7: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实话说,笔者对中国哲学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一个非常肤浅的水平。但在阅读了冯友兰老师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后,笔者对中国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哲学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而是有条理、系统化的了。下面,就列举一些阅读过程中摘录的句子以及我的理解,作为我的收获吧。

著者在第四章中提到“对于《六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不是编者。”由此,著者进一步得出一个推论 ,那就是“孔子只是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一位私人著作家。”看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之前的“孔子热”现象。社会曾经大肆炒作与孔子相关的种种事物,然而炒作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孔子,理解孔子的思想呢?在这里,笔者不是想否认孔子在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但笔者觉得,对孔子的盲目炒作,只会造成孔子形象的虚高,以至于最后,人们凡是遇到与文化相关的东西就把孔子抬出来,这未免有点不伦不类。

著者在第九章中提到“‘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他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为之。”这让笔者想到了以前在政治课本上看到的一个概念,即“服务型政府、有限型政府”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意思,是指政府要在职责范围内作为,做到不越界,尽力服务人民。然而,当下社会,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官商的勾结,他们不是“无为”,而是“无所不为”,这恰恰是哲学中所批判的。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如果让贪污和腐败继续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如何规范政府工作,让政府做到“无为而治”,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话题。

书本的第十五章,主要是围绕《易传》展开的,这一章很有趣,讲得都是关于的卦象之类的理论。之前只听说过最著名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并无深刻认识,这次阅读后,尽管对里面提到的六十四卦等内容仍是一知半解,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新儒家形上学中的调和的理论。新儒家提倡的是“中和”。“中”是指调和那些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混乱、不和的食物,而“中”的作用,则是达到“和”。这里的“和”正正是我们最最熟悉的和谐。由此可见,一方面,“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另一方面,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他们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直到现在,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

最后一个,是著者在第二十七章提到的一个观点“中国人民族主义意识的发展历来是重在文化上,不重在政治上。”这让我联想到了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切糕”现象。一块“切糕”背后是有目共睹的强买强卖行为,这样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当今社会的法律法规。然而,执法人员却很少去管理,最终才会引发后续的争端。也许,执法人员认为,新疆的人民是少数民族应该要加以照顾。但笔者认为,我们提倡的各民族一律平等,应该是思想、文化上的平等,是立法上的平等,这种平等的政治色彩不应被过度强化。盲目过度的政策倾斜,只能是重在政治上的,歪曲的民族主义。否则,法律的尊严会受到损害,其他民族的权益也将受到侵犯。这样,又谈何各民族一律平等呢?

收获之余,也有些许疑惑,在此分享,愿与各位探讨:首先,中国哲学如此博大精深,但为什么当下的社会越来越少人会关注它呢?大多数人宁可学习西方哲学,都不愿意了解中国的哲学,难道说中国哲学就比西方哲学差吗?根据这次的阅读,不见得是这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其次,中国哲学中其实蕴含了不少为人处世,乃至治国的智慧,那我们应该如何把它加以利用,让它更好地作为社会科学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呢?中国哲学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又在哪里呢?

篇8: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简史初探

一、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清末民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崩溃和新的社会形态逐步建立的探索过渡时期。这时, 一批有识之士先后认识到, 当时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故”, 面对“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要改变当时的窘况, 就必须改革原有的儒家“以和为贵”的政治理念, 效仿西方, 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革、政治改革等, 以强吾国。同时伴随着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学随之传入中国。

在受到西方社会学思想和西方福利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当时中国之贫困在于实业不兴, 致使人民疾苦众多, 又加之连年战事, 民不聊生。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振兴实业、救济贫困, 随着思想家和西学的实践者的呼吁, 中国传统的“以养为主”的济贫方式逐步被西方式的“兼筹养教”济贫方式所取代, 使贫困者在接受救济之后能够自谋职业而生。随后, 光绪八年 (1882年) , 直隶总督李鸿章在天津创设广仁堂, 将“兼筹养教”的思想加以实践。之后, 清朝政府又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附设工艺所, “兴养立教”。[1]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专业服务活动, 它帮助有困难的弱势群体度过困难时期, 同时帮助他们学习自行解决今后的生活、精神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而在清末所产生的救济思想和救济方式正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基本的价值理念。伴随着这种思想和价值的推动, 在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得以发展, 并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渊源。

二、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 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社会学的传入和社会工作思想的形成, 我国在20世纪初期逐步建立了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依赖和脱胎于西方教会创办的大学和机构中。上海沪江大学首开其端于1913年创立社会学系, 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社会学系的大学。这样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慢慢建立和发展起来。当时, “最早进行社会工作研究的中国学者当首推朱友渔, 朱友渔于1911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在任职期间对社会工作进行介绍和推广,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和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活动。

而中国的社会工作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是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22年,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成立, 步济时先生出任社会学系主任。他制定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宗旨和原则就是培养专门的社会服务专门人才和理论专家, 讲授课程也着重于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调查等。1925年,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改称社会学与社会服务学系, 研究范畴也仅重视理论的应用方向, 开设“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会行政”、“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等课程, 培养了一批出色的社会福利工作者, 这样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正式开始。1926年, 许仕廉在步济时之后出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倡导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应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他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 更加注重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工作。许仕廉在担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期间带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于1928年在清河镇设立社区社会工作实验室, 由杨开道进行指导与研究, 推动着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

在燕京大学社会工作教育起步之后, 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 苏州东吴大学、教育行政学院, 杭州的之江大学, 南京金陵女子学院, 山东齐鲁大学, 福建协和大学, 北京清华大学、辅仁大学等先后或成立社会福利行政系、社会行政系, 或开设社会工作方向等课程。这些大学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社会服务人才, 为当时贫困和战争的救济与救援工作做出了积极而有意义的贡献。1948年, 南京金陵大学社会福利行政系, 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 成为当时也是中国仅有的社会工作系。

与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同时, 社会工作的实践也不断进行。当时的社会工作服务与实践主要以农村社区工作为主, 以个案社会工作为辅进行开展。在社区工作的实践方面, 乡村建设运动是比较著名又有较大影响的运动, “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李景汉等一批学者以社会工作教育为中心, 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 开展平民教育, 以少数知识分子唤起多数民众的自觉, 改造乡村社区, 推动乡村建设。”此种种实践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先河。在个案社会工作方面, 1918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宗教与社会服务部”, 开展医疗个案工作。此外, 还有一些民间慈善组织所从事的济贫和定向福利工作也推动着社会工作的发展。

总的来说, 在民国期间,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在逐步探索与发展之后开展的有声有色, 为今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 建国初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建国初期,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大致如下:

“在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救济, 就业安置和社会改造等社会工作。”“此外对于一般的流氓、乞丐、娟妓、吸毒者、算命卜卦者则给予收容与教养, 以教育改造为主, 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社会救济, 给予治病与戒毒治疗, 组织学习生产技艺, 安置就业或遣送回籍。”“党和人民政府在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同时, 还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许多慈善机构和救济福利团体, 进行了接管和改造。这样, 到1953年初, 上述社会问题便基本解决, 新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 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为基本出发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不断发展和壮大着。

(三)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中断与重建

1952年, 我国在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进行批判时, 作为学科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一同被取消, 在随后的将近30年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销声匿迹。社会工作教育虽然被取消, 但作为实践的社会工作并没有中断, 社会工作仍然在共青团、工会、妇联、民政部门中进行并缓慢地发展着。

1979年春天, 在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之后, 中共逐步意识到恢复社会学来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借鉴的重要性。1979年3月15日——18日, 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所主持的“社会学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6日上午, 胡乔木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代表中共中央为社会学恢复了名誉, 社会工作也间接得以恢复。同年3月30日,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发表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 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 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同年, 以费孝通、雷洁琼、林耀华等著名社会学家为主要倡导者的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成立, 这样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工作已经初见端倪。在恢复重建工作中, 各个省市社会学研究所和几所大学社会学系先后建立。但由于社会学取消时间之久, 专业人员“断代”现象较为严重, 又因为缺乏专业的社会学师资,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先后又在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区举办社会学长、中、短期培训班, 为社会学的教育培养师资力量。同时, 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培训也在培训班中进行。1981年, 由费孝通先生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 “专门增写‘社会工作’作为独立的一章, 成为我国恢复社会工作教育的开端”, 这样社会工作逐步有了重建的起色。

在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 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雷洁琼。雷洁琼教授在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不久, 就开始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建设。1980年冬天在北京举办的第一期中国社会学讲习班上, 凭着早年留学美国的经验和所见所闻以及社会工作素养的灵敏度, 雷洁琼教授主讲《社会工作》这门课, 也使得社会工作这个名词得以发展与普及。在那时, 雷洁琼教授鲜明地指出社会工作发展至今已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专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我国的社会工作必然会有空前的发展。“1985年, 雷洁琼教授又在第一届民政理论研讨会上指出:‘民政工作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至此, 社会工作被人们不断的提及与重视。

与此同时, 中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业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率先开设社会工作课程, 其他院校也相继设立社会工作课程。1986年,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1987年, 民政部社会工作教育研究中心成立。1991年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1994年,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从此,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得以重新发展。直到今天, 我国发展成为有200多家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 使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达到了高潮。

三、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总结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其思想来源于西方福利思想和社会思想的结合, 针对我国历史发展状况得以起步和发展。在民国时期, 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建立与实践,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我国民众的生活状况。虽然,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腐化和连年战事的发生使得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缓慢, 但总体来说社会工作还是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2]崔凤、李无苑:《社会工作学》,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7年。

[3]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张乐天:《社会工作概论》,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殷晓清、薛和:《当代社会工作》,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3年。

[6]董根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轫》,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

[7]孟晓玉:《社工教育——隐遁在岁月中的足迹》, 《中国社会学导刊》, 2008年第9期。

[8]李宝库、王青山:《社会工作在中国》, 《社会工作研究》, 1994年第1期。

篇9:中国舞蹈发展简史

关键词:六代舞 燕乐

舞蹈起源于劳动,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古老的舞蹈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之间最激动的思想感情。舞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此时舞蹈的典型代表是西周时代的祭司仪式的乐舞和一种庄严的宗教仪式的舞蹈,以后逐渐改为供奴隶主娱乐的巫舞,并把乐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为其政治服务(周公旦《四裔乐》),并出现了专职乐舞奴隶——“倡优”。

当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汉代对礼制乐舞的变革,设立乐府,广泛收集民间歌舞,出现了“百戏”(指民间各种各样的技艺表演,也包括脚力武术的竞技和歌舞表演)。当时汉代的乐舞,不仅宫廷的乐舞和民间的乐舞都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而且表演技术随着汉族男女服饰上的变革也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如“翘袖折腰”、“掌上舞”等。

在歌舞艺术鼎盛的隋唐时期,社会政局稳定,生产恢复,对外贸易发达,国家强盛,使文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乐舞艺术也出现了繁盛局面,尤其是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更是如此。如唐朝祭祀上歌颂皇帝百战百胜的“武舞”《破阵乐》;表示皇帝功成回乡与民同乐的《庆善乐》;把皇帝比作上天之子、能管天地制鬼神,应居于万民之上的《上旦乐》。唐代宫廷乐舞又称“燕乐”,它不仅建立了完整的乐舞机构组织,成立了“教坊”、“梨园”等,还极大地丰富了乐舞表演的内容形式(坐部伎和立部伎),在舞蹈风格上也形成了两大类健舞(刚健敏捷多为来自外族的舞蹈)和软舞(舞蹈温婉轻柔多为汉族自己创作的舞蹈)。

在元朝,又出现了“元曲”,这是一种有歌有舞的戏剧形式,就是戏曲舞蹈的前身。

进入清朝以后,戏曲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昆曲和京剧,清明时代宫廷乐舞已逐渐僵化、刻板,成为没有任何艺术生机和感染力的礼仪和程式。尽管清代宫廷增添一些满族风格的舞蹈节目和形式,也未能挽救宫廷乐舞的衰败。

历史到了近代之后,欧美社会所流行的剧场艺术体系逐渐流入我国,甚至外国的“土风舞”、“社交舞”等开始传入我国。1922年,俄国芭蕾舞艺术家安娜·巴普洛娃来上海公演芭蕾舞“天鹅之死”等,将芭蕾舞演出带进中国;1926年11月至1927年1月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的第一代亲传弟子“俄玛·邓肯”曾率邓肯舞蹈团来我国的哈尔滨、天津、北京等地演出,使现代舞第一次与中国人见面。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舞蹈也起了根本的变化,从封建的舞蹈文化里开始挣脱出来,其中具有进步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中国儿童歌舞的成就方面。

在20世纪20年代,以黎锦晖为代表的舞蹈工作者,创作大量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节目,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而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化影响下,吴晓邦举起“新舞蹈艺术”的旗帜,积极以新舞蹈为抗日战争与民主解放斗争服务,相继创作了一批舞蹈,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

这个时期涌现了一批舞蹈的先驱者,如戴爱莲。戴爱莲是一位新中国舞蹈界的老前辈,三代人侨居国外,14岁到伦敦学习芭蕾,1941年回国后在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等地编创舞蹈《空袭》、《思乡曲》等,宣传抗日,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并深入少数民主学习舞蹈,创作了《瑶人之鼓》、《拉萨踢踏舞》、《青春舞曲》、《边疆舞》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49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戴爱莲、吴晓邦分别担任了正、副主席,为我国舞蹈事业提出了积极建议。在50年代还建立了培养我国专门舞蹈人才的“中国舞蹈学校”,各地及全国性的舞蹈文艺单位相继成立。它们在新中国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创作了大量的歌舞节目,反映了人民精神面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我国的舞蹈无论在题材、体裁,还是在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参考文献:

篇10: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但是对于希腊人,一直处于海洋国家会不明白,居住在“四海之内”(比如说,住在克里特岛上),怎么就是住在“普天之下”。从孔子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思想家们从来没有到海上冒险的经历。但是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孔子和孟子所住的地方都离海很近,孔子住在鲁国,而孟子所在的邹国也在山东境内。但是在《论语》里,孔子只有一次提到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公冶长》第六节)因此,海在孔子心中是个未知、遁世之处,人迹罕至之处。而这是只有自己的道不行,才会去的地方。而仲由作为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一直是以勇气出名。据说,仲由听到孔子的这句话,非常高兴。但是孔子却并没有因仲由的过分热心而感到特别满意,他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意思说,仲由虽然勇敢,可惜不能裁度事理。)

而孟子提到海的话很简短。他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将海和圣人的思想相比,展现了更多不可知不叹的一面。(《孟子·尽心章句上》)看着孔子和孟子对于海洋的未知和惊叹。对比之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国家,漫游列岛的经历和感悟和孔孟又是多么不同。

而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哲学家们不仅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还生活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之中。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在冯友兰先生那个时期,中国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全体人口中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至八十。在一个农业国家里,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比如周朝井田制、明代的摊丁入亩、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中共领导人在革命中提出的“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系列口号,土地公有制度和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

冯先生表达了在一个农业国家里,无论和平时期或战争时期,农业都同样重要。中国历史上,公元前480至前222年是战国时期和今日世界在很多方面都颇为相似。当时中国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国。每个小国都把“耕战之术”作为国家的要务。最后,“七雄”中的秦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占优势,得以战胜其他六国,从而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政治统一。因此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因为经济生产主要靠农业,而商业只关系到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交换终究要以生产为前提,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里,农产品是主要的产品,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抑商。

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商人不受到重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把民众按行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士和农这两种行业受到社会的尊重,士通常是来自地主阶级,农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家庭中若是“耕读世家”,往往是引以为傲,例如安徽的皖南黄山下的宏村都会有牌匾写着“耕读世家”,不仅要读书还要耕作,一方面了解格物之理,一方面读圣贤书。还有如湖南也有很重的乡绅文化。

学者一般出身于地主家庭,不需亲自耕地,而农民一般被称作佃农,租用别人的土地进行耕种,但是家庭的兴衰和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联系在一起:农业收成好,他们受益;农业收成坏,他们也受连累。因此,他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都主要反映了农民的思想。而加上这批学者受过教育,使他们得以表达农民自己没法表达的思想,这种表达在中国就采取了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因此中国的哲学艺术中有许多耕读的传统。目前有谈及中国人民的信仰危机也有类似观点,中国的乡土文化扎根之深,并非轻松可以撼动,当把这种农业文明抽身而走的时候,似乎并未为这些空隙填入新的超道德价值观。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2500字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 哲学读后感

★ 《时间简史》读后感

★ 时间简史读后感

★ 万物简史读后感

★ 时间简史读后感

篇1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作者:(中)冯友兰 著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一、总体感觉

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

孔子:第一位教师。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晋朝)。

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后期的墨家。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

阴阳家:五行八卦(易经)。

法家:韩非子。

三、中国哲学与宗教

儒、道、佛并不是中国的三种宗教。儒家并不是一种宗教;道家与道教不同;佛学与佛教有区别。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我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中国哲学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四、中国哲学的精神

内生外王之道。哲学要求信奉它的人以生命去实践这个哲学;哲学家只是以身载道,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的哲学组成部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天人合一。这和心理学中的自我完善非常相似。

五、人生的四种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史记》读后感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从黄帝以来的上古传说,到商周时期的历史事迹,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不安。时间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因此它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书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它又称《太史公记》,或称《太史公书》。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而且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都栩栩如生,并且有着鲜明的个性。书中用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往往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读者们的心情也会为之而改变。每个读书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为这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能够把读者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各个时代,感受着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切的描写和记叙,都能在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史记》中有很多的故事表达了对古代优秀任务的颂扬,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操,还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显示了中华民族嫉恶如仇的精神品质。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这篇故事,表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无私的大英雄,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为别人付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带领着人们共同治理了九条河流,从而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改变大自然的雄心壮志,最大程度的写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此标记的故事中,看到里面塑造了忠臣程婴和公孙杵同奸臣屠岸贾斗志斗勇的故事。让我们感动于忠诚、善良、正义;鄙视邪-恶,痛恨不忠不义。还有其中的《武王灭纣》通过文王和武王用他们的仁义、善良为民造福,让百姓安居乐业,和纣王的残暴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文王和武王。《陈胜吴广》的故事则是讴歌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带领着奴隶军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陈胜从起义到牺牲虽然只有6个月,然而他点燃的反秦之火越烧越旺。还有《飞将军李广》,写的是飞将军李广爱兵如子抵抗匈奴进犯,保卫国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到人民的爱戴„„这些故事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还有,我深深地佩服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对与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罹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也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虽然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然而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忍辱负重,继续编写《史记》,经过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完成

《史记》这本传世千年而被后人赞叹不绝的名著。他的这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总之,《史记》在各个方面都是难得的经典,既使我轻松愉快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也让我由古人古事引发了对现在社会的思考,从而得出人生的经验和教训,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文化。读了《史记》使我受益匪浅,读书真好。

《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

对尼采的认识源于大学老师上的哲学课上,具体的书名我已忘记,但给我留下了对尼采的初步印象——思想狂人、哲学狂人、纳粹哲学家,但阅读了周国平的这本《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后我已完全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尽管我还只是读了数十页。

尼采在《创造者之路》一书中说:“我的兄弟,怀着你的爱和你的创造到你的孤独里去,很久以后正义才跛脚跟在你后面”。尼采认为只有创造者才是孤独的,只有作为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是孤独的。创造者和哲学家的命运已经注定了他一生孤独,他的命运已经包含在他的性格和使命之中,他的真诚、他的勇敢、他的创造性注定了他的孤独。一个人对于人生和世界有真正独特的感受、真正的独创思想,必定渴望理解,可是也必定不容易被理解,于是感到深深的孤独。最孤独的心灵,往往蕴藏着最热烈的爱。热爱人生,忘我地探索人生真谛,在真理的险峰上越攀越高,同伴越来越少。

“我孤独了”?你配么?

孤独不同于无聊,孤独是属于智者。孤独不是精神上的弱小,不是对人生的回避,而是精神的丰富、强大,是生命力的旺盛和对人生的热爱。从国外到中国,从来就不乏这种孤独的智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尼采,从孔子、老子、墨子到屈原、陶渊明。尼采用自己鲜活的生平说明了智者孤独。他生前一直遭受着冷遇,在精神崩溃之前基本未获得社会认可,甚至一度被深深的误解,但是他在哲学方面的成就足以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颤栗。

自古以来有成的大智者多数是在孤独中成就了自己的思想和事业,孔子在游历各国中不被认可成就了礼义仁思想的传播,张骞在大漠中孤独探索出了西域之路,苏武在草原上孤独坚守到重归大汉,司马迁在牢内孤独忍受著成了《史记》巨著。

上一篇:保安人员行为准则下一篇:《古代寓言》的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