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简史读后感

2022-08-16

第一篇:金融危机简史读后感

《金融危机》读后感

《经济学原理》

煤层气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洁净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陆上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6.8万亿m3,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占世界总资源量的13%,主要分布在42个含煤层气盆地中[1]。据我国第二次油气资源的评价结果,中国拥有常规天然气资源总量为38万亿m3,其中陆上为30万亿m3,海域为8万亿m3[2]。虽然天然气资源较为丰富,但勘探程度较低。煤层气与我国常规天然气资源量大致相当,加快煤层气开发可以缓解我国洁净能源短缺的局面,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减少甲烷向大气中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近年来,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但我国煤层气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煤层气开发初期投入高、产出周期长、日产量低、开发技术难度大、生产效益低,导致投资者勘探开发煤层气资源的积极性较低。因此,我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政政策的支持。

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财政政策有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1)增值税优惠政策。2007年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对煤层气抽采企业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抽采销售煤层气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对于先征后退的税款,将由企业专项用于煤层气技术的研究和扩大再生产,此部分不征收企业所得税。2)对地面抽采煤层气暂不征收资源税。3)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包括:对煤层气勘探开发作业的设备及专用工具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独立核算的煤层气抽采企业实行设备加速折旧和投资抵免;具备条件的煤层气抽采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技术开发,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煤层气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减免等。4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现行补贴政策:企业开采的煤层气出售或自用作民用燃气、化工原料等,中央财政按0.2元/m3煤层气标准对煤层气开采企业进行补贴。在此基础上,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煤层气开发利用情况对煤层气开发利用给予适当补贴,具体标准和补贴办法由地方财政部门自主确定。企业开采煤层气用于发电的部分不享受补贴政策,享受《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发电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规定的相关政策,补贴电价标准为0.25元/(kW?h)。

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山西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最高的盆地,其煤层埋深适中(300~1000m),煤层厚度大、含气量高(19~26m3/t),煤层割理发育(530~580条/m)、分布稳定、渗透性好(0.5~1.0毫达西)。含煤面积约23900km2,煤层气资源量为3.95万亿m3,可采资源量为11216.2亿m3[3]。沁水盆地是山西乃至全国煤层气赋存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蕴藏量占山西省煤层气总量的65.8%,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0.7%[4],是目前国内勘探程度最高、储量条件稳定、开发潜力巨大、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煤层气气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联公司、美国美中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化集团中原油田等单位分别在沁水盆地的潘庄区块、屯留区块、寿阳区块、樊庄区块、和顺区块进行了为期13a的勘探和开发试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成果。2005年11月1日,山西沁南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潘河煤层气项目一期工程阶段性竣工及商业售气剪彩仪式在潘河煤层气加气站举行,标志着中国煤层气地面开发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截至2008年9月,山西地面煤层气开发总井数已达1200口[5]。笔者根据从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得到的有关数据,考虑山西省内及省外周边城市对煤层气的需求及规模开发效益,对沁水盆地进行日产400×104m3开发方案的财政政策进行了评价(2009年底

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按2000口井,单井产量2000m3/d的规模计算。基础数据见表1),为国家制定鼓励煤层气资源开发的财政政策提供决策依据。从表2可看出:第一种方案是国家对煤层气开发企业不实行税收优惠,沁水盆地日产400×104m3规模的开发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只有6.02%,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说明该方案在经济上不可行;第二种方案是我国2007年以前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煤层气开发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还8%的政策,即税率为5%,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只有8.54%,说明该方案在经济上不可行;第三种方案是按我国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实行的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煤层气开发企业的增值税实现先征后退,即税率为0,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只有10.09%,说明该方案在经济上不可行。表2增值税税率调整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影响方案增值税税率/%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a113-111702.786.02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25-13638.038.54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30-37132.6910.09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注:表2评价所需的数据见表1中的相关基础数据;日产400×104m3产能规模。从表3可看出:第一种方案是国家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增值税先征后退),但不实行价格补贴,沁水盆地日产400×104m3规模的开发方案的内部收益率只有10.09%,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说明该方案在经济上不可行;第二种方案是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实行每m3补贴0.10元的价格政策,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2.96%,略高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基准收益率,说明该方案可行;表3价格补贴水平调整对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影响方案价格补贴水平/(元/m3)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动态投资回收期/a10-37132.6910.09在评价期内无法收回投资20.1019358.1712.9612.4230.2075847.3215.6910.67注:评价数据除增值税税率是按我国现行煤层气开发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取值为0,其他计算数据与表2中取值相同,即基础数据见表1;日产400×104m3产能规模。第三种方案是国家对煤层气开发企业实行每m3补贴0.20元的价格政策,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为15.69%,高于石油天然气行业的基准收益率,说明如果国家对煤层气企业实行价格补贴,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幅度提高,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

现行煤层气财政政策评价

现行税收政策评价一国为鼓励某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或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其中,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国在产业结构政策中采用的税收手段一般包括税种设置、课税对象的设定、税目、计税依据、税率、税收豁免、优惠税率、优惠退税、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形式。这些税收手段按其目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新兴或特定产业实施的税收优惠;另一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措施,如对研究与开发(R&D)支出给予税收抵免和税收扣除、允许加速折旧等税收措施。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指出,日本在复兴时期产业政策的重点在于产业的合理化培育。为此,日本政府颁布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等法律,规定可以对企业实施课税方面的优惠[7]。这些税收优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折旧优惠制度,包括对特定产业的固定资产折旧缩短法定使用年限及实行特别折旧;二是税收减免,包括对特定产业实行一般税收减免、准备金税收减免和专用基金税收减免。税收优惠措施的应用成为日本战后产业政策的重要特征之一[8]。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正外部性,我国政府为鼓励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已采取了税收优惠的措施,上述税收优惠、税收抵免、加速折旧等手段在现行煤层气财政政策中均有体现。我国现行煤层气税收优惠政策对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自2004年以来,我国煤层气开发势头加快,钻井数逐年上升,2008年全国累计钻井数已超过3400口,形成地面煤层气产能约20亿m3。我国煤层气井主要分布在晋、陕、蒙地区,其钻井数占全国钻井总数的80%以上[9],这与国家的政策扶持有很大关系。但总体而言,煤层气的税收政策是比照天然气制定的,由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存在着高投入、高风险和高科技的特

点,在煤层气发展初期,需要更有力的税收优惠政策。现行煤层气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行税收政策对煤层气勘探和试验过程中的税收优惠很少,只是在研发形成科技成果转让时或抽采成功后才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不利于鼓励煤层气投资者加强前期投入。2)现行煤层气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是否抽采煤层气和抽采以后的利用程度高低等没有明显的差别待遇,不利于鼓励煤炭企业抽采煤层气的积极性。

现行补贴政策评价由于煤层气产业初期投资高、风险大、回收期长,国家在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需要对煤层气企业进行补贴,即对煤层气企业销售煤层气产品直接给予价格补贴。目前,山西省煤层气补贴政策是:国家对煤层气企业销售煤层气产品每m3补贴0.20元,山西地方财政补贴0.05元,即每m3补贴0.25元。在此补贴条件下,山西煤层气的销售价格得以与天然气持平(2009年为1.2元/m3)。从表3的第一种方案得知:即使有税收优惠,但没有采取价格补贴手段,山西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开发也无法收回投资。只有既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又给予煤层气开发企业的价格补贴,煤层气资源开发才具有经济可行性。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是按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的相关数据测算的。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条件较好,煤层气售价每m3补贴0.25元,企业就可以实现微利。对于我国其他地区煤层气资源的开发,需要考虑到该地区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技术、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条件,价格补贴需要增加,才能鼓励投资者开发煤层气,提高煤层气开发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篇:金融危机读后感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david f.derosa 写的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真相。最近看的很多中信出版社的书都很不错。以下是我书上作的读后笔记:这是本好书。对于任何关注经济的人士都值得认真阅读。书中对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是共性分析。如危机发生国或地区都是采取固定汇率制度、持有大量国际负债、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等。本书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欣赏:作者认为所有这些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非来自于国际投机者的操纵,而是发生国自身的金融体制不健全,政府不恰当的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及其它内部问题。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当然,这所有的危机都应该为我们今后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和起到警示作用。

作者找到了一个金融危机的共性,那就是这些所有危机都要么发生在固定汇率制度上,要么是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或者至少是有管制的汇率制度。我想,这问题就在于,采取固定的汇率制度一定会产生币种价值和金融体制的扭曲,当这个扭曲累计到一定的程度,由某一个诱因引发,就可能使这种扭曲在短时间内释放,而这种释放很有可能不单单将币值释放到正常位置,由于恐慌、投机和惯性的作用,币值可能在短期会走到另一个极端。所有这个过程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经济体来说这种瞬间质变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那些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质变可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完成。尽管面临汇率被炒家操纵的风险,但这个波动肯定不会像金融危机这般剧烈。当然,一个国家要采取何种汇率制度,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很多因素。

第三篇: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金融危机论文: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创.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对策及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对实力不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严冬的重要法宝。文章试图以全球经济环境及中小企业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构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框架,指出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的必要性、现实性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对策建议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其对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由于资金和规模等因素,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影响稍轻,而以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以东莞为代表的地区掀起了“企业集体倒闭潮”,长三角中小企业也深陷严冬。据初步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至今,金融危机的余波仍在继续蔓延,世界各国正在为“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大发展积极做准备,我国经济也步入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在这种形式下,占中国企业总数99%①的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危机阴影,抓住机遇迎接新一轮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危机亦是机遇,

我国中小企业要走出危机就必须走一条技术创新之路。21世纪是知识密集型竞争取代资本密集型竞争的时代,技术创新不仅成为企业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国经济振兴和发展的主要途径。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现状

据统计,金融危机发展至今使占我国企业数量99%的中小企业集体陷入了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沼泽地。举例来说,以东莞为代表的地区掀起了“企业集体倒闭潮”,那里的5000—6000家鞋厂中,中小型企业的倒闭至少达到了1000家以上。在珠三角近千家港资工厂中,今年也将有10%停产。而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的外贸出口行业也可能出现7年以来单月出口的首次负增长。2008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只有38.8%,创下该指数设立以来的新低,并且可能在未来的连续数月里继续走低。另外,新出口订单指数降幅巨大,比上月下降124个百分点。[2]这两个具有前瞻性的指数都表明,中国未来出口不容乐观,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也将难以为继。

(二原因分析

1.海外订单大幅下降,企业成本大幅提高。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呈下行趋势,直接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企业出口减少。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放缓5.7个百分点,对美出

口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海外需求的剧减使得那些外向型企业面临开工困难的局面就是必然了。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达到20%,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22%。同时,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中小型外贸企业资源环境要素成本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大幅下降或对部分商品开征出口关税,尤其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这些所形成的退税率、汇率、利率和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三率两价”对外贸型中小企业造成了重压。

2.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损害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今天所面临的困境,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技术创新所致。我国的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有调查显示在目前破产倒闭的大部分中小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技术水平较低、经营管理较差、产品附加价值较小的企业。这些企业管理上缺乏创新,大多是家族式的管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管理和经济知识。在经营上多是资本密集型,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经营,金融危机一爆发银行出于风险定价的考虑,对那些发展前途不好,自身经营状况差的企业不愿意发放贷款。而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小企业都是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创立自己的品牌的企业,它们的融资意识

强,能够多渠道、多途径融资,并做好资金的管理和使用,金融危机对这些企业来说却是机遇。

三、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 (一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需求源和创造源,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也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2002年6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效地促进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些中小高科技企业勇于技术创新,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带动了一批新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研究证明,在计算机、电子信息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行业,中小高科技企业已显示出竞争优势。[3]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尚属于初级阶段,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地区及行业差异较大,技术创新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较多,影响了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解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就是指存在于一定环境中,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或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一般认为,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合而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就可看成系统。[4]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成存在的。技术创新不是一个或者几个孤立的事件,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的事件组成的复杂过程,所以技术创新体系同样是一个系统。必须借助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把企业技术创新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在联系和发展中去把握它。

关于技术创新体系的概念国内学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指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为目的,运用系统原理,把与技术创新活动有联系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影响要素的创新管理活动严密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责权分明、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功能是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策法规为激励、中介服务为桥梁、财税金融为支持和产学研相结合为支撑的有效运行机制。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有着十分复杂的内外联系。具体来说,技术创新体系一般包括创新主体、中介服务机构、政策法规体系、管理机构等,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要受制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因国家、地区不同而不同。本文根据国内学者研究结合作者考察设计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模型,用以描述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重要影响的内外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规划、技术创新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环

境。

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对中小企业“过冬”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者

创新者是最主要的。创新者根据市场需求信息与技术进步信息,捕捉创新机会,通过把市场需求与技术上可能性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思想,在合适的经营环境与创新政策的鼓励下(包括合理的价格、公平的竟争、对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等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包括资金、科技人员、信息和内部的组织功能(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营销,从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中小企业存在市场地位不高、话语权小、产品附加值低、难以实现扩大再生产、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所谓事物具有两面性,这些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决策高效、生产成本低、产品转型快等优势。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能及时调整策略利于适应市场需求。同样是面临新的经济环境,大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未必就强,往往很多大型企业负债率太高,短期内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的普遍萎缩,及时开辟其他行业的市场,将产业转移到其他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小企业往往更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

中国制造体系要想快速转变为中国创造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创新投资力度。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创新资

金投入,以保证自主创新需求;中小企业要扩大创新资金来源渠道,除按照销售额的1%提取技术创新资金外,还要通过贷款、争取政府财政补助等多种渠道和办法,充实企业创新资金。

2.加强人才建设。提高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奖励制度;重视人才引进,同时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在用人上要任人唯贤、鼓励竞争,并大胆启用青年人;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快信息化进程,发觉潜在客户。对中小企业来说,利用互联网是一种能够生成潜在客户,促进销售业绩的有效方式,成本低、见效快。在艰难时刻下,对互联网营销和社交媒介的运用很可能决定着一家中小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采购商均开始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供应商。中小企业想跟大企业竞争,让自己的企业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创新,更加节约成本,可以使用IT技术。

4.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1深化产权制度。实现中小企业产权结构多样化是激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关键。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小企业要想成为大公司,就必须从初期的个人化走向规模扩大后的社会化,即必须实行资产社会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完善激励机制。企业的主体是人,离开了企业职工的创新积极性就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因此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使创新利益的分配有利于为企业技术创新做出贡献的人,最大限度的激发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5.加强技术联盟、走合作创新之路。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术,企业之间可以互相联合,共享信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技术创新支持环境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来源不足,技术、信息、人才严重缺乏,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外部环境的支持对其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较大的环境要素大致有: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5]我国中小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环境方面还有所欠缺。

1.政策环境。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及时地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将宏观调控的重点转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明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各项政策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2008年11月5日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科技部也公布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

相关政策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必须利用政策平台,转变经营观念,调整发展战略,勇于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开发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新产品来求发展。

2.融资环境。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低、资信程度不高等弱点,银行从降低贷款的风险出发,不愿过多经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受传统体制制约,政府资助项目主要作用于大型国有企业。因此导致中小企业既无力投资于产品的研究开发,又无力聘用优秀的科研人员,更加难以保证新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推广费用。同时,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开放刚刚起步,仅靠政府拨款和民间融资,对于解决创新资金投入问题是杯水车薪。对此,银行应逐步转变观念,对待大中小企业应一视同仁。尤其是政策性银行应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规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银行应与中小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完善信贷服务体系,使信贷业务能够成为其共同的盈利平台。

3.法律环境。我国于2002年6月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由于它是调整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法律,所以没能规定的很细致,可操作性十分有限。[6]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能够迅速地抵抗金融危机,能够迅速地逆势发展,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

展的意见》,集中科技力量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方面做出具体的贡献。同时,科技部和中国银监会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呈现了逆势增长性和高抗风险性。政府还需要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相关方面的立法,尽早出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

4.市场环境。我国企业市场环境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人才流动、技术交流、产权交易等高效平台;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挫伤企业创新积极性;市场秩序尚不规范。存在较为普遍的地方保护、恶性竞争和要素价格失真等。对此政府应当出面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破除行业垄断,实现创新资源共享。

5.服务环境。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完整支持其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在科研与生产的连接问题、技术成果的转化问题、风险资本的运营问题方面缺少中介机构的咨询和帮助,大多还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行业中造成了同等规模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差异悬殊,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形成大量低效无效供给。这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专注于产品创新,分散精力,技术创新成功率低。这就需要政府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完善和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承担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职能。

(三)企业技术创新规划 技术创新规划的选择是技术创新成功的关键环节。技术创新 规划意在通过创新调整企业的原有经营格局,以在变化的环境中 争取全局的主动性,因此可以认为技术创新规划是企业经营战略 体系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关键的内容。[7]企业技术创新规划的选 择关系到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或优势地位。危 机前大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缺乏总体安排和长期规划。部分 企业只注重产品的短期成果,忽视市场的未来发展。有的企业更 是盲目跟从,造成了投资的极大浪费。政府部门需要制定目标明 确的科技支持计划,结合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包含法律规范、组 织管理和技术咨询的一系列措施使中

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尽可能符 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如欧盟的创新行动计划、美国的小 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 、小企业技术转移研究计划(STTR) 等。

(四)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明确建立评价 指标体系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企业技术 创新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以国外学者的多元论和国内学者的第 二类研究为基础和依据,并在广泛征求企业界与学术界专家的意 见后构建的。该指标体系共分为四个层次:在企业技术创新动力 评价这个一级总指标下,设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外部动力和企业技

术创新内部动力这两项二级分指标,并通过进一步的分解、辨析, 找出影响二级指标评价的三级和四级分指标,从而构成企业技术 创新动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的危机都带来了科学技术 的新突破,孕育着新的产业和经济的增长点,从而催生新一轮的 经济繁荣。从根本上讲,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解决经 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建立 成熟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战胜危机,使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暴风雨以后,展现出一个 崭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佚名.行业观察:广东制鞋业市场状况分析[EB/OL]. [2010-02-12].http://news.cyzone.cn/news/2009 [2]方金城.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及其对策[J].福建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6).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4. [4]赵洪山,王雪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J].企业纵横,2004(22). [5] 裴丽莉, 涂小莉.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体系[J]. 中国科技信息,2005(8). [6] 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

第四篇:论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看我国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金融市场动荡波及的范围在不断扩展,金融风险传递的速度在不断加快,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在缩短、频率上升,由历史上的10年左右缩短到现在的2年左右。如何防范金融危机,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防范 分析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围绕着美国创新出的,并渗透到金融机构投资产品组合中的一系列“次级贷款打包”、“次级债务”衍生产品,形成了一个由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组成的复杂资金链条,随着链条的不断拉长,投行及其他机构用高杠杆的交易,使次级债务风险不断向周边关联者蔓延扩散,直到衍生产品价值与其真实资产价值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而产生了泡沫风险。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监管缺失是导致危机的根本原因。随着资产证券化的盛行,相应的金融监管并未随之更新,对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上的金融创新的制约机制缺失,直接扩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由放任和缺乏有效监管的环境,激发了追求高回报、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在基础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再衍生,交易品种迅速增加,且交易各方都持有大量风险敞口头寸。风险管理系统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对与次贷相关证券和其它复杂信用产品的评级过程中,其独立性、透明度以及评级结果的质量方面也存在缺陷。全民借贷消费模式也是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大众消费主义在美国社会居于支配地位。而美元在二战后具有的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各国的外汇储备出于保值和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又去美国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债券等金融产品。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

二、我国金融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过剩

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万亿元,同比增长16.7%。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流通中现金M0余额3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全年累计现金净投放3303亿元,比上年多投放262亿元。货币的供应相对与需求显得“过剩”。不受控制的流动性过剩,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大量的流动性集中于金融体系,增加了金融企业多发放贷款的冲动和压力。

2.资产泡沫

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对银行贷款非常依赖,而且往往通过土地或者房产本身来获得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开发商的资金链条将会发生断裂,从而难以偿还银行债务。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那么个人违约率的上升将给商业银行的房地产金融部门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样,银行难以通过变卖贬值的抵押品来收回贷款,从而形成债务危机和银行偿债压力。

3.金融体系风险

当前,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在产品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方面,还是科技水平、经营管理能力方面较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但是我国国有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差距,给将来与国外商业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带来巨大挑战。另外,虽然股份制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离建立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还是存在较大距离,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激励约束等机制上还存在不足。

三、我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措施

1.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实际上,这场金融危机把中国更加彻底地推到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的十字路口,中国经济应主动调整为靠国内消费、投资的增长来带动。我们需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规划、落实以消费为主导模式的发展战略,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活跃消费,拓展内需,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革完善教育和卫生以及养老等社会保险制度,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挖掘消费的潜力,特别是激活农民购买力,不断把潜在消费市场转化为现实的消费市场,就能够为经济增长创造长期不竭的动力,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应更好地控制住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2.理智发展房地产金融业务

对房地产而言,重新审视现行的住房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估计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尽管奥运会后,全国楼市成交量持续在低位徘徊,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政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措施。所以,从中长期的趋势看,房地产市场经过目前的合理调整,仍将会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风险。所以,我国应主动挤掉房地产泡沫。银行一定要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特别应关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风险,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加强对房贷市场的监管。

3.大力开展整顿金融会计秩序活动

针对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借助于会计手段,通过乱用会计科目、假造账表、私设账外账等方式进行违规经营,致使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的现象,要在金融会计部门开展打“三假”,创“三铁”活动,并将这项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积极引入市场力量

目前,国内以银行为主要部分的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巴塞尔协议所提出的市场约束的精神,在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持有人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资料深入分析银行的风险状况。因此,在强化信息披露方面,既要确定具体金融机构的应当揭示的信息,也要引导市场强化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富有成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是配合监管当局强化监督工作的有效工具。此外,社会评级机构对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信用等的等级评价,则通过市场的压力对金融机构进行约束。美国安然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之一就是标准普尔公司鉴于其存在财务欺诈嫌疑,将其债信评级连降六级为“垃圾债”。为获取良好的市场形象及等级评价,以确保日常业务的进展,金融机构通常会通过改进和完善经营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赢取较高的等级评定。目前我国国内的社会评级机构尚处于发展阶段,更多的还需要借助国际评级机构的力量实施。而尽快培育本土的权威性评级机构,不但是关系评级行业话语权的问题,也是对包括金融机构在内进行有效评级的根本性措施,其中还涉及到一定的行业机密保护问题。

第五篇:浅析金融危机是生活方式危机

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成为这段时期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针对这场危机,有人强调其并不表明美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机制出了问题,而只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正当此时,西方社会也有许多人却认定,这场金融危机已证明“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了”。他们强调,目前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采用“国有化”手段,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纳入政府掌控,这种手法与市场经济理念背道而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论》“热”了,马克思“火”了。在西方许多地方,人们争相购买和阅读《资本论》,试图借助《资本论》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这说明马克思的“幽灵”再次在西方世界游荡,由《资本论》奠定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又“出场”了。

在我看来,把眼前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仅仅说成是“美国靠借钱发展的模式”出了差错,只是窥豹一斑之言。美国这场金融危机,理所当然就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危机。离开了美国的经济制度,单纯地谈论什么借钱的多少、借钱的方式妥当与否,是片面的。从哲学眼光观察这场美国金融危机,我更愿意把它视为美国人生活方式的危机,当然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危机。我们透过借债危机看到了经济制度的危机,同时也透过经济制度的危机看到了人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危机。

一、“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随着新自由主义以及其他各种思潮的广泛流行,人越来越被看作是充满着“物欲”的“经济动物”,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享受似乎成了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和最高享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顺利地从“生产型资本主义”调整为“消费型资本主义”,无论是就整个社会而言,还是就单个的个体而言,都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消费”作为宗旨。消费主义的流行、消费欲望的放大,是与人的风险意识的减弱成正比的。人们为了使自己有更多的钱去无节制地消费,走上了以下两条途径:其一是“赌”。人们完全成了一个投机者,企图通过投机使自己在短时期内暴富。当代资本主义也就成了“赌场资本主义”。而社会一旦进入这种状态,一切就变得不确定了。一个高度不确定的社会也就是一个投机的社会。在金融狂的影响下,工业也不得不过分地集中于短期收益上,正是这种谋取短期效益的理念,又构成了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其二是“借”。人们为了让自己在今天尽情地消费,就想方设法用明天的钱,“寅吃卯粮”,也就是说向他人、特别是向银行借钱。“明天的钱”就是还没有挣到手的钱,而其中大多实际是“根本不可能挣到手的明天的钱”。这些人尽管并不具备可以赚到“明天的钱”的能力,但就是敢于花虚拟的“明天的钱”。当然,由于把生活的富裕寄托在借贷上,当今的许多美国人根本没有积蓄。纽约市议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纽约20%的人根本没有任何积蓄,45%的纽约人虽有积蓄,但只够维持3个月的生活开销。当今在美国,不仅是个人靠借贷来超前消费,而且整个国家也是靠举债过日子。美国的发展是建立在靠借别人的钱的基础之上,美国是世界上空前的债务国家,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可以说,美国整个国家就是这样存在着,而单个的个人也是这样存在着。我们可以把这种存在方式简单地描述如下:通过“赌”和“借”去进行“超前的消费”、去满足永无止境的“物欲”。关键在于,美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在助长这种存在方式,一直在说明这种存在方式是合理的、正当的。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和现实主义已构成了当今美国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美国思想家弗洛姆曾经提出,当今人类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to be”(存在),另一种是“to have”(占有)。当今美国人把弗洛姆所说的“占有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了极致。我们可以在这种美国人的存在方式与美国的金融危机之间看到其内在的联系。

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我们不仅联想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而且也联想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全部批判,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马克思之所以对资本主义不满,不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无法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得到充分的实现,从而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来使之得以实现;而主要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那种存在方式的强烈不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归根到底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他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种人的存在方式的否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马克思看来,当代资本主义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带来人类进步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存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人类存在异化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规定了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关系。马克思指出:“工人只有当他对自己作为资本存在的时候,才作为工人存在;而只有当某种资本对他存在的时候,才作为资本存在。资本的存在是他的存在、他的生活,资本的存在以一种对他来说无所谓的方式规定他的生活的内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就是对现代人类存在状态之基本架构的分析,是对现代文明发展模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就是揭示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发展所具有的无法自我逾越的界限和片面性。马克思预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以对物的依赖为特征,即以“占有”为特征的存在方式也将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当今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

三、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

美国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社会危机,能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其创造性就在于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这一限制词。以前有人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社会主义经济中将计划与市场相互对立的观点,摈弃了那种死水一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从而“拯救”了社会主义。现在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拯救”了社会主义,与此同时也“拯救”了“市场经济”。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的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相互结合,这种结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市场性”与“计划性”的结合,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是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市场化”与“宏观调控”的结合,更体现在“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的结合。英国工党智囊机构费边社的理论家索尔·埃斯特林、尤利安·勒·格兰德等人编著的《市场社会主义》一书给“市场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简洁明了,广为流传:“运用市场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便是我们所说的市场社会主义”。按照弗洛姆的说法,马克思建立社会主义的目的,在于“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并达到那样一种社会,在那里,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不再是„畸形的‟,变成了充分发展的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经济”这一手段运用于建立一种能使人充分发展的存在方式这一崇高目的。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而如果我们把如此加以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付之实践,那么我们一定既能由于把市场与计划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而且又能由于给“市场经济”赋予“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从而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的过程变成一种新的人的存在方式创建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

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我看来,这一段关于人的存在的经典表述,完全可以运用到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如何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存在方式,改造自己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进一步倡导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平发展,引领整个时代发展的潮流,对于克服人的当代异化,扬弃资本原则规定的冲突型社会演进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金融危机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金融危机秘史读后感08-16

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04-21

金融危机背景07-31

金融危机现象05-12

金融危机理论04-29

金融危机的特点05-09

后金融危机时期04-25

金融危机论文范文05-10

金融危机背景范文05-28

金融危机有感范文05-28

上一篇:进入学生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军人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