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2024-05-08

中国古代诗歌简史(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杜晓勤

概说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中,诗歌是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中国诗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古代祭神、节庆的时候,要唱诗祈福、祝愿;朋友聚会或离别时,要作诗言欢、赠诗惜别;青年男女谈恋爱时,也常以诗歌相与赠答、互诉衷曲;外出旅行看到名胜古迹,人们往往要题诗赞美。唐宋以后,科举考试也要考做诗,诗做得好,还可以得到功名,获得做官的资格。而且,自先秦开始,就有“诗缘情”、“诗言志”的传统,历代诗人都喜欢用诗歌来述怀、抒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乃至宇宙的感受和看法。三千多年来,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先秦两汉诗歌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唱的歌谣。这些 歌谣往往和先民的劳动生活、宗教祭祀密切相关,是配合着音乐舞蹈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面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七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称之为《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郑、齐、魏、唐、王、秦、陈、桧、曹、豳等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有“正”的意思,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雅”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表现内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但《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如《诗经》第一篇《关雎》,就是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开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名平,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不改,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他后来看到楚国必将灭亡,人民水深火热,而他又无力回天,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肯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在这首中国诗歌史上最长的抒情诗里,屈原反复倾诉了对国家的热爱,讴歌了美好的人生理想,表达了自己决不同腐朽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句发自肺腑的诗句,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真理的心声。《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情,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以其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像,铺陈华美的语言,勃发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又一重要源头。

汉代诗歌,有直接从《诗经》而来的四言体,但因形式上的僵化,未能出现优秀的作品;有运用《楚辞》形式写成的“楚歌”体,亦少有创新。汉代诗歌的新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

汉乐府的产生和汉代音乐机构-乐府关系密切。史载秦汉立乐府,但乐府的真正繁荣自汉武帝始。它的职责是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后来人们 便把乐府所采集和演唱的民歌叫做“乐府诗”、“乐府歌辞”。汉乐府继承《诗经》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多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尤多抒写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如《东门行》、《妇病行》等,写人民的困苦;《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写战争和兵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有所思》、《上邪》、《公无渡河》等,则歌咏了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陌上桑》赞美了平民女秦罗敷的美丽和智慧,讽刺了贵族官僚的荒淫无耻;《焦仲卿妻》则是封建家长干涉青年婚姻所酿成的一个悲剧。汉乐府民歌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且时有真率稚气。它们句式多样,以五言为主,是中国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一次创新。五言诗的标志是“二三”节拍,较之《诗经》的“二二”节拍,抑扬顿挫,韵律上更优美,表情达意也更丰富、自由。

随着汉乐府的流行,文人开始仿作五言,到汉末便呈现出五言诗大兴的局面。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民歌影响文人创作的一件值得彰明显著的大事。汉末的许多五言诗,因为作者姓名不可考,自晋代以后就被称为《古诗》,其中有十九首被萧统编入《昭明文选》,代表了当时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主要表现了夫妇、朋友间的离情别思,士人宦游失意之感,有的作品还流露出人生短促、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东汉后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环境下知识分子的心态。哀怨虽深,却平平说出,娓娓道来。语言浅近自然,诗境清和平远。后人把它们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如刘勰誉之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

魏晋南北朝诗歌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成就 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府民歌来反映国家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企求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曹植在建安诗人中年龄最小,艺术成就却最为突出。他前期深受曹操喜爱,纵情任性,风流不羁;后期名为藩王,实际上遭到曹丕、曹叡的猜忌和迫害,常怀忧惧之心。他才华横溢,写诗颇多,通过各种题材,采用直写、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多方面抒写其内心世界的彷徨和悒郁。他的五言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在内容之深邃和艺术之精湛两方面,均超迈前人,钟嵘《诗品》誉之为“诗中之圣”,成为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一个新范型。

建安文学之后出现了正始文学,代表作家是阮籍、嵇康。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反对司马氏集团的政治恐怖,嵇康直接抗争,诗文均愤世嫉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阮籍不敢公然反对,外表佯狂放诞,内心十分痛苦。其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远绍《小雅》、《楚辞》,近承《古诗十九首》,受“言不尽意”玄学思想和险恶政治环境的影响,大多采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写得隐晦曲折,意旨遥深,归趣难求,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他的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也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如左思《咏史》、郭璞《游仙》、陶渊明《饮酒》、庾信《拟咏怀》、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 等组诗,精神上都与之一脉相承。

西晋时期,诗歌和现实的关系渐渐疏远,文人诗创作走入低谷。陆机、潘岳等人,于诗歌形式上用力颇多,文才斐然,然内容贫乏,骨力不振。只有左思能自出机杼,独立不群。他的《咏史诗》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把历史现象和个人遭际融为一体,批判当时的门阀制度,倾吐寒士的不平,辞情慷慨,风格遒劲,对后世咏史诗影响很大。

此后诗坛的复振,要到东晋、刘宋两代,代表作家是陶渊明、谢灵运。陶渊明,字元亮,曾更名潜。他受时代思想和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同时也有“大济于苍生”的想法。由于时局动荡,他迟迟没有出仕。后为贫穷所迫,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一类的小官。但是他深感官场险恶、政治污浊,于彭泽令上毅然弃官归田了。他的诗歌按内容可以分成田园诗和咏怀诗。田园诗是他的独创,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或表现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自己毅然怡然自得的心境,或歌颂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的友谊,为诗歌创作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后人称之为“隐逸诗人”或“田园诗人”。他的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的矛盾,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崇高品格,代表作有《饮酒》、《杂诗》、《读山海经》等。他的诗歌出语平淡,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意境淳美,是情、景、理的统一。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后代诗人像王维、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人,都从他身上学到人生品格,从他诗中得到艺术养料。

和陶渊明多写田园不同,当时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则热衷于山水。谢灵运,系东晋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刘宋代晋后,仕宦不得意,转而放情山水。他的山水诗观察细致,感受敏锐,往往能真切地描绘出山 水之美来,叙事、写景、说理兼长,诗风清新自然。他又以炼句著称,像“池塘生春草”、“白云抱幽石”等名句,都传诵一时。他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谢脁、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东晋、宋、齐是南方民歌产生最多的时期。南方民歌大多属于南朝《清商曲》中的《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内容几乎全是关于男女爱情的,代表作有《西洲曲》、《子夜歌》、《读曲歌》等。这些作品多为五言四句,情调哀怨缠绵,艳丽柔弱,且喜用双关谐音,语言活泼,当时文人仿作甚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感情直率,语言朴实,风格刚健。其中《木兰辞》叙事与抒情相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南北朝文人诗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刘宋诗坛的一般趋向是更重隶事,也就是抄书用典。刻划山水成为重要的题材,描写更加工细,用字更加琢炼。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倡“声律说”,诗文力求谐调,对于形式技巧更加侧重。鲍照和谢脁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他们除了继承过去的传统之外,又从民歌中汲取了新的营养,各有新的创造,影响了后来诗歌的发展。其中鲍照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诗风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他又创制七言歌行,在诗体发展上大有贡献。谢脁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他的一些五言四句短诗,仿自《吴声歌曲》,出语天然,情深味长,对于唐人五言绝句极有影响。他的诗歌还继承了谢灵运描写山水的传统,但是摒弃了谢灵运铺排板滞的弊病,也绝少玄言的尾巴。虽然不废雕刻和藻绘,但能 归于自然和清绮,所以风格秀逸,情致动人,使得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也击节称赏。

南朝后期,社会风气绮靡,朝纲日益堕落,士人气质纤弱,所作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萧纲等人写作的“宫体诗”,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庾信也是在“宫体诗”创作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且为“徐庾体”代表作家之一。但是,他在出使北朝、被羁不返之后,生活境遇大变,而能突破齐梁体的藩篱,融合南北诗风之长,由冶艳而刚健,成为南北朝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庾信后期的诗歌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以及屈身从仕异国的愧耻不安的心境。他的诗用事贴切,造语新颖,在体制声律上更加接近律绝等近体诗的格调,启唐人之先鞭。

唐宋诗词

唐宋两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唐诗的繁荣,首先体现在数量上。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诗人就有两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不过,更主要的标志是涌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以及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唐诗的艺术水平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再加上题材、形式和流派的多样性,使唐诗达到了中国诗歌的高峰。

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初唐诗歌承梁陈宫体而来,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人都是文学侍从之臣。但是他们精研声律,探索出五七言新体诗联间粘缀合律的规律,促成了近体律诗的定型,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始冲破绮靡诗风牢笼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继承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改造了宫体,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变为明快清新。稍后,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诗歌开始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经过他们的努力,初唐诗歌逐渐摒弃了轻浮绮靡的诗风,建立起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那么,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李白主要生活在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是盛唐之音的天才歌手。贺知章称李白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将他尊为“诗仙”。但是,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开元、天宝时期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又想征服现实的态度,成为后人反抗黑暗现实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他的乐府诗很多,取材广泛,用来抒写自己的奔放不羁的感情。他的七言歌行又掺入杂言,雄壮、缥缈而奇丽。他的五、七言绝句,纯任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优柔不迫,闲雅超远。明代胡应麟就认为唐代五、七言绝 句,以李白为最。

杜甫的生活经历跨越了安史之乱,他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个人的遭际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疾苦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诗史”。他的五、七言古诗,格调大变,沉郁顿挫。七言律诗在他手中正式成立,沉着而痛快。后人认为杜甫律诗为唐律之最,其中五律极尽声律、句法变化之能,七律亦精炼而多创造。他的诗歌博大精深,既有清新刻画的句子,又有议论和用典,有严肃也有诙谐,有柔情也有沧桑。所以,自中唐开始,杜甫就被称为“诗圣”,宋人更是推崇备至,谓“杜甫集开诗世界”,后人似乎从任何角度都能从中各取所需。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

李杜之外,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王、孟等人继承了陶渊明吟咏田园、谢灵运刻画山水的传统,又加以发展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表达隐逸的思想和情怀,描摹自然幽静和生气之美。他们的诗多采用五古和五律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其中王维山水田园诗更是将诗情、画意、音乐美,与道家、禅宗的意趣结合起来,诗中有画,诗中有乐、诗中有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高岑等人的边塞诗,其源出自鲍照、刘琨,以边塞战争题材为主,表现了边塞风情、军中苦乐,以及诗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慷慨不平之气,亦交织着儿女情肠。这些诗大都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面对盛唐这一诗歌高峰,中唐诗人力求新变,诗风走向多元。韩愈、孟郊 诗歌多“不平之鸣”,喜押险韵窄韵,意象壮伟瑰怪,诗境奇崛雄豪。元稹、白居易诗风走向平易,用语质朴明白,音律琅琅上口。刘禹锡的怀古诗和政治讽刺诗,语言平易,寓意深远。柳宗元多写被贬之后的悲愤抑郁,山水诗简洁深婉。李贺诗歌重在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想像奇特,构思不拘常法,语言峭奇艳丽,诗境诡谲。

晚唐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之不再,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极幽艳晚香之美,预示着一个诗歌创作伟大时代的结束。其中,李商隐诗学杜甫、韩愈,擅长律绝,典雅华丽,情深意远。他的《无题》等爱情诗,内蕴深刻的世情和人生感慨,哀艳绵渺,堪称诗苑奇葩。杜牧的诗尤以七绝最为有名,其咏史诗议论政治得失,讽刺帝王荒淫,豪健跌宕,意气风发。温庭筠尤有“绮才艳骨”。

在唐诗高峰之后,宋人别出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追求平淡的诗歌发展方向。苏轼是北宋诗坛最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多达四千多首,才情豪迈,挥洒自如。诗中充满谐趣,饶有禅理,比喻之丰富、新鲜,使人叹服不已。他的门下黄庭坚不但在创作上穷力追新,体现了宋诗重筋骨思理的特色,而且总结出一些谋篇、造句、炼字等方面的规律,得到了陈师道等人的响应,开创了江西诗派,对中国诗歌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南宋诗人的优秀代表有杨万里、陆游等人。他们大多由江西诗派入手,而能自出机杼。杨万里诗写景最工,有机趣,重“活法”,被称为“诚斋体”。陆游继承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白居易等大家的传统,植根于自己的生活实践,在平易晓畅中呈现出一股恢宏踔厉之气,是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但是,晚唐以后尤其是宋代诗坛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却是词的发展和兴盛。词,原名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词起源于隋,所配的音乐是燕乐,即一种供宴会演奏的音乐。它在体制上和诗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词有词调,同一词调又有不同的格律,形成数体。其次,由于乐调繁简不同,而形成长短不同的诗篇,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词在唐代有所发展,敦煌曲子词中有一些是盛唐时期的作品,具有清新的民歌风格。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形式,不久便引起文人的注意和仿效。中唐文人学习民间词,为词体的建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张志和、韦应物、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写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晚唐五代,文人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温庭筠、韦庄等人为首的花间词人,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形式藻丽浓艳,细美婉约。南唐是五代时期词坛的另一个创作中心,代表作家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人。其中冯延巳所表现的士大夫的忧生隐衷,李煜亡国后所抒写的迫烈沉痛的故国之思与深广的人生感慨,均已改变了五代词狭小的空间,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北宋前期,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诗人承五代余绪,主要表现士大夫流连光景、感伤节序的闲愁淡怨,所用词调仍以唐五代文人惯用的小令为主。至柳永、苏轼登上词坛,宋词始能自辟门径。柳永在乐调形式上开风气之先,他采用北宋流行的新曲,大力发展慢词来表现市井生活与羁旅情怀,并把赋的铺陈手法引入慢词,扩大了词的容量,为此后词体革新提供了足够驰骋才情的形式基础。苏轼是宋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词体革新家。他的词打破了前人“词为艳科”的狭隘传统,题材广泛,将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等诗中常见的题材引入词中,气象阔大,豪放飘逸。他还“以诗为词”,冲破了词的音律束缚,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对词体发 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苏轼之后,周邦彦妙解声律,善于创调。词法上推陈出新,讲究谋篇,也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女词人李清照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宋室南渡之后,民族矛盾尖锐,产生了张元干、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一大批爱国词人,其中辛弃疾成就最高。辛词不但数量居两宋词人之首,而且以文为词,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以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而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他的词气盛言宜,无往而不利,感染力强,尤其是他那些抒写爱国激情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姜夔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清空幽冷,于辛弃疾之外另立一宗,在南宋词坛的影响也很深远。

元明清诗坛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宋词一样,元代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元人小令。小令也叫“叶儿”,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很像一首单调的词,但字数不限。由于它诞生于民间,较之以往的诗词,形式更为灵活,文字更为通俗。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在风格上,尖锐泼辣,清新幽默,毫无酸腐之气。同时,因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融入其中,又呈现出浓厚的北方地域色彩。就其发展而言,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金末到元成宗大德年间,作家主要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他们的作品大多质朴自然,比较接近民歌,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后期从元武宗时到元末,代表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雎景臣等。他们作品的风格趋于典雅工丽,讲究格律词藻,内容也开始远离现实,有些作品竟与唐宋词的形式韵味相差无几了,如张养浩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张可久的《越调凭栏人·江夜》 等。

元明清时期,诗歌虽然继续发展,但是创新和拓展之处较少。元代诗坛,古体诗宗汉魏两晋,近体诗宗唐,只有杨维桢尚能开宗立派。他的诗以乐府诗和竹枝词著名,一些诗既藻词丽句,又奇特险怪,人称“铁崖体”。明代诗坛稍有起色,规模有所扩大。明初高启诗才最高,风格豪迈,但不到四十就被杀,影响有限。此后,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虽然都有自己的诗歌理论主张,然在创作上成就不大。明末清初,江山易主对诗人心灵的冲击很大,诗歌创作亦起波澜。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号为“江左三大家”。吴伟业诗取盛唐而出入唐宋,形成了声律妍丽的“梅村体”。康熙年间,有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国朝六家”。雍正、乾隆年间,名家迭起,沈德潜持“格调说”,袁枚主“性灵说”,翁方纲倡“肌理说”。但是,有清一代,还要数龚自珍诗内容最具忧患意识和哲理色彩。他的诗大歌大哭,风格瑰丽奇肆。晚清诗坛,流派众多,影响最大的是黄宗羲等人的“同光体”。而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则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响亮口号,对中国近现代诗歌尤其是白话诗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词尽管在金元时期出现了元好问、萨都剌等颇有成就的作家,但渐趋衰微。清词素有“中兴”之誉,百余年间,各派并出。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为清初三大家。陈维崧词效仿苏辛,才力卓著,开创了阳羡词派。朱彝尊推崇南宋词人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为浙西派的宗师。纳兰性德崇尚李煜,尤以清新自然的小令著称。嘉庆年间,张惠言又开创常州词派,主张词应有比兴寄托。清末虽然也产生了一些著名词人和优秀作品,但在社会现实和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小了。

综上可见,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力极其旺盛长久,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革新,为中华民族先后培植出先秦诗骚、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人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一朵朵诗苑奇葩。她不但以自身独特持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不断去欣赏、去品味,而且用她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滋养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去创造新的诗歌艺术、新的民族文化。

篇2: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一)原始社会

1.原始人群:

元 谋 人(BC 170万年)早期直立人

北 京 人(BC 70万年)

晚期直立人

山顶洞人(BC 2万年)

晚期智人 2.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氏族,文化遗存有:仰韶文化(半坡文化)(黄河)、河姆渡文化(长江)——彩陶文化

父系氏族,文化遗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龙山文化遗址(黑陶文化)

(二)奴隶社会

1.夏

BC 21,启继承王位,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青铜、夏历 2.商

BC 16,汤建立商朝,中国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

甲骨文、后母戊鼎、四羊方尊 3.西周

BC 11,周武王

分封制,礼乐制度,宗法制度 4.春秋

BC 770年,周平王,王室衰落 诸侯称霸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三)封建社会(确立和初步发展)

1.战国 BC 475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 商鞅变法 2.秦 BC 221

统一度 量 衡 货币,车同轨,书同文 焚书坑儒 万里长城 秦始皇陵,兵马俑

BC209,陈胜 吴广,农民起义 3.汉 BC 202

楚汉之争,刘邦、项羽,BC 206-202 文景之治,黄老“无为而治”与民休养 丝绸之路,张骞2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董仲舒

王莽改制,BC 8年,王莽称帝,西汉灭亡,“托古改制” 刘秀称帝,AC 25年,东汉建立

黄巾起义,巨鹿人张角发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VS袁绍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VS孙权 刘备

(四)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1.三国

220 曹操 洛阳 221刘备 成都 222孙权 建业 2.两晋

265司马炎 西晋,316被刘曜灭 317司马睿 东晋,420倍刘裕灭 3.南北朝

420刘裕称帝,宋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南朝:宋→齐→梁→陈

(五)封建社会的繁荣

1.隋

581杨坚,隋炀帝

科举制度,改革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 开凿大运河 2.唐

618李渊

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690武则天 唯一女皇帝 开元盛世 唐玄宗

安史之乱 安禄山 唐朝由盛转衰

(六)民族融合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

1.五代十国 907-960

北方: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南方:十国割据 2.辽 916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47改国号辽 3.宋 960

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 杯酒释兵权,统一南方军阀割据 檀渊之盟(宋每年向辽送岁银、绢)王安石变法 4.夏 1038

元昊,西夏 5.金 12世纪初

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抗击辽国,建立金 1126攻宋,掳走北宋二帝,靖康之变 6.南宋 1127

赵构 7.元 1271

忽必烈

1276攻南宋,1279统一中国南北

(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冯家制度的组件衰弱

1.明

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 八股取士 郑和下西洋 迁都北京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收复台湾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称帝建立清 李自成起义 2.清

篇3:中国古代诗歌简史

关键词:《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 数十年来, 进展都比较迟缓, 但近十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 不论是广度和深度,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刘再生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以下简称《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9) 与廖辅叔编著的《中国古代音乐简史》 (以下简称《简史》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64) 就是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史方面知识的两本很好的书籍。不管是专业音乐工作者, 还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都能从这两本著作中学到很多音乐史方面的知识。这两本书最大的一个共同点是:通俗易懂。不过二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的切入点、写作的方法以及行文方式等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笔者结合自己对这两本著作的理解, 对二者进行了一个比较, 现将其分别陈述如下。

一、文章结构之比较

《简述》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即上古音乐 (先秦时期) , 这一部分从“众说纷纭的音乐起源”直至“乐者, 天地之和也——儒家的音乐美学专著《乐记》”, 该部分内容既有乐舞音乐, 也有乐器的起源;既有古代音乐教育的介绍也有关于“礼崩乐坏”之来源, 也有儒家美学思想之阐述;中古音乐则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近古音乐包括宋、元、明、清。

《简史》则是按照社会制度的不同, 分为原始社会音乐、奴隶社会的音乐、封建社会的音乐三个大部分。

由于二者的结构布局不同, 从而产生一些时期的分类不同, 在对相同问题的分析上也存在一些不同。《简述》是对同一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专门的收集, 这样就做到了使读者在获得通常所说的古代音乐史常识之外, 同时也接触到各种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以及各种不同的见解。例如:对我国音律形成的时期, 过去只凭文献资料加以推断, 其实是并不清楚。十多年前, 根据对于出土音乐文物的调查和考证, 先后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 即吕骥先生所认为的“我国五声音阶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已经形成”的观点;黄翔彭先生则认为“完整的七声音阶最迟在晚商时期已经形成”, 从而推断“我国音乐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有一个长期并存的传统”的观点, 这些都能从《简述》中清楚地找到答案。而《简史》一书则是更多的尊重历史, 例如该书的第二编奴隶制社会的音乐, 开始是总论夏、商、周、春秋的音乐, 第二章再分别阐述上述的四个部分, 基本按照, 概况、音乐的初步专业化及当时统治阶级的音乐, 民间创作、音乐教育、各民族音乐文化及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和乐律, 音乐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存在的不同。

二、内容的切入点

《简述》一书内容的切入点主要是以一个一个的点进行阐述, 正如笔者前面的叙述, 《简述》是对同一时期的不同观点进行专门的收集, 因此, 涉及的面较多, 但又是以点作为陈述的出发点, 故而使得文章所涉及的观点较多, 不是以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如近古音乐这一部分, 作者既讲“万家竟奏新声——曲子词的崛起”, 也讲琴曲《潇湘水云》。

《简史》一书则是以一个总的面作为出发点, 然后逐次展开, 每一编的形式基本相同, 只是内容上面的不同而已。

从这一方面讲笔者觉得《简述》一书更具有文学性, 使读者感到轻松, 而《简史》一书则更具条理性、规范性, 《简述》在最后部分还附有一些重要曲谱, 从而使得内容更显得丰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自我分析一样“……也许我是从头学起的缘故, 编写讲义时便向往把中国古代音乐史从深奥枯燥的体系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一部将系统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的综述;也由于教师职业更需要不断更新知识, 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信息, 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 开拓思维能力, 这又要求最大限度地采纳新的研究成果。……如果说, 这本书对于冀求了解祖国古代灿烂音乐文化的人有所裨益, 或者对于中国音乐史的初学者起到入门向导的作用, 笔者不胜欣慰。”[1]469

《简史》在内容的阐述上也有独到之处。作者在书中关于复古与考古的叙述同样是引人入胜。“明、清两朝就社会经济而论, 虽然有过一定程度的上升,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却还应该说是出于停滞状态的, 表现为思想方面的特点就是复古, 音乐方面也没有例外, 突出的例子是市井乐谱的拟制。复古主义的诗经乐谱的推行是从宋朝乾道年间的赵严肃开始的, 他们之间的差别只是一点:赵严肃是古代相传的, …在复古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 清查学者的考古工作, 是做得有声有色的。本来考古工作开始于由明入情的一些道民。他们这样做是有意义的……”。[2]134

三、写作方法之比较

《简述》一书采用的是知识性和趣味性想结合方法, 内容上力求深化。虽然这本书原本是一个简述, 就我们看来, 只要内容能够要言不繁, 读来趣味盎然, 也就可以算得上完成任务了, 但是著者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在要求之下, 不断充实新的材料, 尤其对不同的观点, 做到异说并存, 从而给了读者一个自由的空间, 可以自己开动脑筋, 自己得出结论。

《简史》虽然是作为试用教材, 但编者也力图结合我国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当时的音乐现象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 对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家和作品力求做出比较符合历史条件的论断。

通过上述的简单比较, 我们不难看出, 两本书的作者写得是各有千秋, 笔者进行比较的目的不在于评判孰优孰劣, 而是在于更好的认识, 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不是靠一本两本书的学习就可以得到满足, 只有认识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 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是需要不断的更新, 只有这样, 我们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1989

篇4:中国古代谍报简史

——夏、商、西周的间谍活动

随着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王朝内部各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利的斗争激烈地进行,中国古代间谍活动也应运而生。我们从最早的夏、商、西周三代扑朔迷离的传说与记载中分辨出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一些间谍们仆仆风尘的身影,如商朝兴起,有伊尹在夏为间谍;周朝兴起,姜尚曾在殷了解内情。

年代久远,史料残缺,外交、军事活动未明确区分,这是中国古代谍报史这一时期的特点。

♦ 游士与刺客

——春秋、战国的间谍活动

由春秋时子贡开其绪端,到战国时蔚然成风的游士从事间谍活动,是战国谍报活动的一个特点。战国时的间谍活动与高级谋略活动紧密相连,有时浑然一体;出现了周密计划的间谍战略,并成功地运用于秦国统一战争。秦国的间谍战略不是到李斯、尉缭才提出的,早在秦昭王时代,谍报战已经被统治者奉为国策——以“远交近攻”的外交、军事战略与“勿攻其地而攻其人”的间谍策略相结合,瓦解各国君臣,破坏六国“合纵”策略。

战国间谍战,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谍报史上最令人炫目的篇章。

♦ 汉室兴衰

——秦、两汉、三国的间谍活动

秦(前221—前206)的历史很短促,在随之而来的群雄逐鹿中,出现了古代谍报史上第二个谍报战高潮。一方面游士一类人物或带有游士色彩的人物在谍报活动中仍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以某一未来帝王为中心形成一个智囊班子的谍报策划、指挥方式也已经形成了。前者以“高阳酒徒”郦食其、随何为代表,他们对所服务的君主保持战国游士的风度,在活动时以三寸不烂之舌来打动对方。后者以张良、陈平为代表,在刘邦身边组织策划谍报活动。

西汉末年,刘秀集团在谍报活动中有一突出表现——刘秀善于利用敌人心理,以宣传手段来制造假情报,瓦解敌人。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刘秀擅长心理战、舆论战。此时,必须要有情报作为基础,谍报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是对敌人首脑人物的精神状态的了解和利用。

三国时,由于鼎峙三分的三个政权都有谋略水平较高的统治者和智囊人物,因此,在谍报活动中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活话剧。如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的大战略,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高水平的“诈降”。这类诈降,是精心策划、组织并由高级人物进行的。如赤壁之战中,在消灭了袁绍集团和刘表集团后,曹操已经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全然不顾军队连续作战的劳累,对南方自然环境不适应的弱点,不顾谋士的反对,向占有江东的孙权集团出击。东吴主帅周瑜与部将黄盖使用苦肉计,写信“诈降”曹操。曹操自信骄傲,最终被来降的黄盖烧毁了战舰,水师全军覆没,曹军伤亡过半。

汉代诸侯王的间谍活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谍报斗争。这一历史阶段中的间谍活动虽不如春秋、战国之际的谍报活动那么璀璨夺目,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也很有代表性。

♦ 战乱年代

——两晋南北朝的间谍活动

这一时期的谍报活动大多是战役、战术性谍报活动,并有所发展。首先是假情报的制造、散布方式多样化;其次是在实施战术性谍报活动时,方式多样化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固然得益于历史经验的积累,但也与这一时期的军官很多起义于草原朔漠或军旅下层有关。隋朝在渡江战役前开展了大规模的战役性谍报活动,包括破坏敌人经济实力,以假情报欺骗敌人,对敌人布防情况进行侦察等几个方面。这表明隋朝已能组织、控制范围十分广泛地围绕一个战役目标而进行的谍报活动。

回顾这个时代,虽然看不到太多的深谋远虑,但不乏五花八门的欺骗手段。

♦ 从统一到分裂

——隋、唐、五代的间谍活动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术侦察、战场上的间谍活动又有了新发展。以李世民为代表,当时的许多高级军事将领把战术侦察活动与部队的整个作战行动的展开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战争中部队行动中的组成部分。这种小部队进行的侦察活动实质上是属于谍报活动与正规作战行动之间的一种特种作战活动。

唐末五代时的军阀们别出心裁地想出了各种伪装部队、间谍的方法,形形色色的商人、手工业者形象,成了间谍们用以伪装自己的外衣。唐末藩镇对付中央政权的谍报手段,表明地方势力在与中央政权斗争中的谍报手段又有了较大的提高。从组织、心理、经济等几个方面对唐王朝的平藩活动进行了最大的牵制。这些间谍活动策划周密、准备充分,把间谍的大规模破坏活动作为战略手段来开展。

这一时期,人们对间谍的利用、处理方式更加多起来,开始更加自觉地逆用敌方间谍,使之为我所用。在利用外交使节进行外交间谍活动活动方面,也有了新发展。“诸侯窥唐”就反映了当时各割据势力把外交使节当作了解敌方战略情报的手段。

♦ 边境风云

——宋、辽、金、元的间谍活动

北宋、南宋与辽、夏、金的对峙中,边境上的间谍战频繁、花样繁多。在边境间谍战中,呈现富于谋略、较为细腻的风格。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崛起,充分发挥了用间的才能。其一是用间活动的着眼点是敌方首腦人物,其二是用间活动与自己的军事战略相配合。

♦ 激烈的角逐

——明、清的间谍活动

明、清两代,封建集权日趋严密,各类特务组织越来越发挥这种作用,封建帝王驾驭之术也更为纯熟。但统治者安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不想也不可能主动地去适应世界的变化。伴随着中国整体上的不断落伍,中国对外谍报工作的开展当然无从谈起。1840年以后,地主阶级中较为勇于接受新思想、头脑较为清醒的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慢慢开始把收集情报作为治世、改良之用。尽管仍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但毕竟开拓了中国人了解世界、了解对手的道路。

从林则徐、魏源等人起,中国的谍报工作与谍报观念由内向型向外向型逐渐转变了,对明清两代间谍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以上是历代谍报战历史的简要回顾,总结起来,我国古代谍报战的主要特点有:

1.崇尚谋略,重视针对敌国、敌方上层的战略性谍报活动。中国古代谍报战中“离间计”使用频繁就反映了这一点。战略性谍报活动常常是对付封建独裁式的决策系统的有效武器。封建独裁的文化、心理氛围和权力结构,为“离间计”等针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谍报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2.中国古代谍报活动主要是为政治服务的,很少与经济、科技发生联系。这与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3.中国古代谍报活动基本上是内向型的。在动乱时,国内各类势力之间以谍报手段展开厮杀,在统一天下时皇帝以此来督责臣下,权臣以此来作为与政敌斗争的工具。

4.中国古代谍报活动基本上是后发型的。中古代谍报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中国内部陷于动乱之时,也是谍报活动频繁之际。天下分崩以后,各种势力形成以若干智谋之士为首的谍报活动指导中心,尔虞我诈。此时的间谍活动表现为一系列战略谍报活动,而且很有计划性。

5.冲国古代谍报活动中,尤其是在高级战略谍报活动中,以假情报去迷惑敌人,派遣间谍去瓦解、破坏敌人内部,占有很大比重。

篇5: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

(一)古体诗

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诗包括:

(1)古诗:古诗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诗经》开创现实主义诗歌传统。

(2)楚辞:六言为主

开浪漫主义先河。

(3)乐府诗:五言为主

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的基础。

(4)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均属古体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 《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唐以后以上这种形式的诗歌。

(二)近体诗

1.近体诗特点:出现在唐朝,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近体诗从体裁上分为:诗、词、曲。

诗:诗又按其体裁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是由

(四)联

(八)句组成,每联两句,第一联被称为(首联),第二联被称为(頷联),第三联被称为(颈联),第四联被称为(尾联)根据每联的字数,律诗又分为(五律)和(七律)。绝句是由

(四)句组成,根据每联的字数,绝句又分为(五绝)和(七绝)。

词: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1)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2)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

(4)词在结构上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5)词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曲:曲特点:(1)曲盛行于元代。(2)元曲分为散曲和杂剧。我们鉴赏的元曲一般指散曲。(3)曲有曲牌。(4)散曲的体制又分为小令(叶儿)和套数两种

二、古代诗歌按题材划分: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4、怀古咏史诗;

5、边塞征战诗;

6、惜别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三、古代诗歌按表现形式划分:

1、叙事诗;

篇6:中国古代诗歌故事

1.中国最早的诗

中国最早的诗是哪一首?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传说原始社会尧的时代 ,“天下太和,百姓无事 ”,过着安定舒适的日子。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一边悠闲地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唱着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把它译出来,它的大概意思是:太阳升起,下田劳作,太阳落下,归来歇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米食。多么安闲自乐,谁还去向往那帝王的权力?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用木头做两片“壤 ”,做成前边大、后边小的样子,各长一尺三寸。先把一片立在地上,再站到若干步以外 ,用手上这片“壤”来打,打中了,就算赢。这是一种老人游戏,对于老人活动筋骨,是有好处的。他们一面玩着 ,一面唱着。这支歌,后人称作《击壤歌》,可能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诗歌了。

2.千金之剑挂墓地

春秋时期的吴国,锻制宝剑的技艺非常精良,各种宝剑名声远扬。人们都以能有一把吴国的剑而满足。

吴国太子季札,人称“延陵季子 ”。一次 ,他出使晋国,途中路过徐国,便去拜见徐国国君 。“大王,请接受我转达父王对您的问候 !”季札行礼毕,习惯地握住腰间的剑柄。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剑鞘上。徐君对宝剑的注意

虽是一刹那间的事,可还是让季札感觉到了,他一边饮酒,一边想 :此剑送给徐君,对加强吴、徐友谊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晋国,身上无剑又不合适……他决定从晋国回来时再把宝剑献给徐君。

过了几天,季札从晋国返回,又经过徐国。徐国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丧景象。原来徐君去世了 。”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远失去了机会啊 !”一个随从说 :“既然徐君不在,赠剑之事也就作罢吧?”季札摆摆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总会不安的 。”于是他把宝剑赠给徐国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说 :“先王没有遗嘱,我不该接受贵重礼物啊 。”季札只得把剑挂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怀念。

后来,有人作诗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由此,吴国与徐国的关系更亲密了。

3.今日富贵忘我为?

百里奚有一天要举行宴会 ,照例要有歌舞表演。恰好一个弹琴的乐师病倒 ,少了一个节目 ,这真急坏了礼仪官。消息传开后,想不到官府里新来的洗衣婆自告奋勇,说她会弹琴唱歌。礼仪官答应让她参加表演。宴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大小官员按次序就座,银亮的酒杯不断举起,舞女的绸带频频飘动,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轮到洗衣婆上场了,她边弹边唱一首《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听了第一句就觉得十分奇怪,听着,听着,他站起来,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说 :“夫人……你受苦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年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虏。晋献公把女儿嫁到秦国,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为随嫁的侍臣。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带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国边境被楚人扣留。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流落楚国,就派人带了五张公羊皮向楚国交换百里奚。楚人得了五张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 ,这样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开了 。分手那天 ,夫人把门闩劈断当木柴 ,烧了一只老母鸡让百里奚做路粮。百里奚到了秦国,被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虽然富贵了 ,并没有忘记夫人 ,几次三番派人打听,都没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场宴会,两人竟得重逢,牵线搭桥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 风 萧 萧 兮 易 水 寒

战国时期,秦王想独霸天下,派兵向燕国逼近,燕太子丹万分恐慌 。流落到燕国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对自己的恩德,准备赴汤蹈火,刺杀秦王。怎样才能使秦王接见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终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 ū)期(j ī)。樊於期是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避难。秦王正用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买他的头。荆轲想,如果我将他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上,秦王必定会高兴地接见我,那时就有机会行刺了 。于是荆轲前去拜访樊於期 ,把刺杀秦王的计谋告诉他。樊将军听了,激动而愤怒地说 :“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终于机会来啦 !”说罢,拔剑自刎。荆轲将樊将军的头装入木匣封好,又将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图里,与太子丹商定了启程的日子。出发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内情的朋友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 ,来到易水边送行。大家迎着刺骨的寒风,心情异常沉重。这时,高渐离在岸边敲起竹制的乐器,荆轲和着乐声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慷慨激昂的歌声激荡着易水,震撼着人心,连头发梢都向上竖了起来。伫立岸边的人们禁不住掉下热泪,目送着壮士的车马渐渐远去……

5屈原的《怀沙》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 ,汨(m ì)罗江边,有一个干瘦的男子正在徘徊。他披散着长长的头发,面容忧郁憔悴,一边走一边长吁短叹。这男子引起了江上一个渔夫的注意。渔夫用双手放在嘴边,围成个喇叭,喊道:“喂!您不就是三闾(l ǘ)大夫屈原吗?为什么到这里来了?”原来那男子是楚国的爱国志士屈原。“唉,你看看,社会多么混浊,我要保持清白;多少人醉生梦死,我要保持清醒 。所以这些人排挤我,将我流放到此。如今强敌在外,朝廷腐败,楚国的出路在哪里呀?”屈原悲痛地说。 渔夫劝慰他说 :“聪明人应该胸襟开阔,不要想不通,世界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也随波逐流呢?人家都醉醺醺的,您为什么不也喝个痛快呢?”屈原立即看着渔夫,大声说 :“那怎么行?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会抖抖衣服上的尘土。高尚的人,怎能让自己美玉一般洁白无瑕的品德,去蒙受世俗的玷污呢!我宁愿投入长流的江水,葬身鱼腹之中,也绝不让世间的污秽来玷辱我纯洁的品德!”听了屈原这番大义凛然的自白 ,渔夫摇摇头,划起船桨,悄然离去 。屈原伫立江畔,仰天吟道 :“滔滔(即“陶陶”,形容气候和暖)孟夏(初夏)兮,草木莽莽(草木茂盛的样子)。伤怀永哀兮,汩(疾行。)徂(往,到。)(g ǔc ú)南土(楚国的土地。楚国在南方 ,所以称南土……”这位伟大的诗人,留下了这篇《怀沙》绝唱后,就抱起一块石头,跳进了奔流的江中。

6 家 书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到长安求取功名去了。一晃5 年过去了,他也不写一封家书,原来他想休了妻子,另娶茂陵(今陕西西兴平官人)名门千金小姐。后来,他写了封信难为卓文君,派信差送往成都,并传话说要“立等回信 ”。卓文君一看是一张大白纸,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卓文君也十分聪明,立即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把这些数字用在里边: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为卓文君的忠贞和文才深深感动了,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

7.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p ī)和曹植是曹操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很有文学才能,但弟弟曹植的才学更为突出,非常受曹操的宠爱,差点被立为太子,所以哥哥曹丕一直很嫉妒。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在一次宴会上,又听到许多大臣称赞曹植的才华,心里很不高兴。他想起父亲在世时总是夸奖弟弟聪明,便气不打一处来。他皱着眉头,心生一计,决定这回要好好治一治曹植。曹丕当着大家的面 ,对曹植道 :“大家都说你才思敏捷,不知是真的还是假的。现在我要你当众试一试,从你站着的地方跨出七步,在七步之内必须作诗一首--”说到这里,曹丕顿了一顿 ,随后加重语气 ,恶狠狠地警告道 :“如果诗作不成,嘿嘿嘿,那就要杀你的头!”曹植知道哥哥忌恨自己已久,但没想到骨肉同胞竟会如此心毒手辣。他很镇定地扫了大家一眼,应声道:“遵皇上之命,我就来试一试吧 。”然后他离开席位,边走边念 :“煮豆燃豆萁(豆秸 ),豆在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走完,诗也作好啦!曹丕(魏文帝)心里明白,曹植是巧用豆和豆萁的关系,比喻自己和弟弟骨肉相残的狠心,不由得满脸通红,只好将曹植放了。

8. 文 姬 别 子

一望无边的草原,在朝霞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新美丽。几辆马车装满了行李 ,即将启程。车边上,两个孩子哇哇哭叫,母亲搂着他们,眼泪扑簌簌直往下掉……一位汉朝官员轻轻地对那位母亲说 :“夫人,上路吧!”马车终于缓缓地前进了,夫人撩开车篷的后窗,凝望着越来越小的人影,泪水打湿了衣襟。这位母亲就是汉朝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在北方匈奴的草原上生活了十二年,今天曹操派人用重金把她赎回了汉朝。十二年前,朝廷大权被董卓把持,他勾结匈奴军队对汉朝百姓烧杀抢掠,迁都长安之时,还胁迫了许多百姓。不久,一部分董卓的乱军又被南匈奴打败,蔡文姬和大批妇女落入匈奴人手中,成为奴隶。后匈奴左贤王强迫文姬嫁给自己,并生了两个孩子。人在原,可文姬的心里日日夜夜思念着故乡啊!现在 ,曹操平定了中原 ,想起好友蔡邕的女儿还沦落匈奴,就向左贤王提出接回文姬。左贤王碍于曹操威势,只好同意,但不许文姬带走孩子。母子分离,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呀!蔡文姬在颠簸的马车上回忆起当年屈辱的经历:“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眼前不断摇晃着孩子哀哭的身影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她仿佛听到孩子在责问 :“妈妈一向那么疼孩儿,今天怎么狠得下心丢下我们?”蔡文姬的《悲愤诗》写的就是这个悲惨的故事。后来 ,蔡文姬回到中原之后 ,在曹操的主婚下嫁给了董祀。

9.咏 雪

这是东晋时代的事:政治家谢安和侄儿谢朗、侄女谢道蕴在一起,正赶上天降大雪,白茫茫一片,非常壮观。谢安对两个孩子说:“你们看这雪像什么,比喻一下我听听。”谢朗想了想,说道:散盐空中差可拟谢道蕴紧接着说道:未若柳絮因风起一个比喻为空中散盐,一个比喻为风吹柳絮,哪个好呢?谢安认为侄女的好。这是有道理的。把飞雪比作“散盐 ”,无非是告诉别人雪是白的,而比作“吹絮 ”,却能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增强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并不把雪的比喻停留在表面现象 ,而进一步挖掘富有诗意的内涵 喻,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因此,谢道蕴的比喻远胜过谢郎。

10 因 诗 得 祸

南北朝宋朝的谢灵运是个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当郡守时 ,有一年得了大病,病好以后登楼赋诗,作了有名的《登池上楼》,其中有两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不知什么人给打了“小报告 ”,说这两句诗是含沙射影,攻击朝廷。理由嘛,据说是这样的:池塘,是蓄水的地方,水可以代表“王泽”(皇恩雨露),如今“生春草”,必定没有水,那是影射皇恩不再浩荡了 。按《诗经》所记载,一种虫子叫,就变一种气候;以此推广开来,鸟叫变了,气候也该变了,那么,园中柳树上“变鸣禽”,就是影射江山要变。按这种“解释 ”,谢灵运成了罪大恶极的人,皇上自然要缉拿。谢灵运拒捕反抗,在广州兵败被杀。肆意歪曲原意,无中生有加罪,酿成了诗祸。

11点 金 成 铁

南北朝梁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两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人们认为这两句诗十分精彩,是“文外独绝”。可他的诗传到宋朝,有人产生了疑问:没有声音,才是幽静 ;鸟鸣有声 ,岂能幽静?于是认为应改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黄庭坚知道了,对这改诗的人说 :“经你这一改,就点金成铁了。”且不说五言与七言句式的不同,就意思来讲,鸟鸣说明人迹稀少 ,才显出山林的幽静来;倘若“一鸟不鸣 ”死寂“了。

12 江 郎 才 尽

江淹是南北朝时梁朝的著名诗人、作家。小时候,家中贫寒,常受人欺凌,他便发愤读书,成为赫赫有名的少年才子。他写了不少好诗句,如: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望荆山》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效古》可是后来他却写不出好诗文来了,人们说是“江郎才尽”。据说,江淹曾做过一个梦,梦中见到大诗人郭璞。郭璞说,我送你的五色笔,该还我了吧?江淹不得不送还五色笔。自此以后,他没有灵气十足的笔,便写不出好文章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江淹之所以“才尽 ”,是因为他出名以后,作了大官,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没有了奋斗的精神。

13北 方 有 佳 人

汉朝有个艺人李延年,能歌善舞,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汉武帝很喜欢他,每回宫中设宴,总要把他召来表演。这一天,皇宫里又是轻歌曼舞,丝竹声声。汉武帝一边开怀畅饮,一边观赏着宫女们翩翩的舞姿。过了一会儿,一个身材修长、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场了,他就是李延年。皇帝微笑地看着他,今天李延年显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净的脸上透着一层淡淡的红光。李延年向皇上请了安,就飘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哦?”汉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倾,注意地听着。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着皇帝,继续唱道 :“……宁(n ìng )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一曲歌毕,余音袅袅。汉武帝惊叹道 :“啊!世界上难道真有这样的美人吗?”显然,皇帝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动了。“禀告皇上,这位绝代佳人就是我的`亲妹妹 。”李延年看出皇帝的意思,不失时机地说。其实,李延年就是为了引荐妹妹,才作这首歌的。“快,快把她接到宫里来!”汉武帝急切地说。这样,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进宫去。皇帝一看,果然是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样能歌善舞,心中便非常喜欢,对她倍加宠爱。这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夫人 ”。她哥哥作的那首诗后来就叫 《李延年歌》,“ 倾国倾城”也成了一个形容美貌女子的成语。

14 盈 盈 一 水 间

牛郎从小就没了爹娘,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后来牛郎长大了,哥哥、嫂子给了他一头老牛,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和老牛住在树林里 。一天 ,老牛忽然开口说话了:“有一群仙女正在湖中洗澡 ,你赶快去捡起岸边的一件纱衣,然后躲起来。上岸后找不到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你可别错过机会啊!”牛郎跑到湖边,从一堆云锦般的衣裳中,拿了一件又轻又薄的紫色纱衣,转身藏进林子里。过了一会儿,仙女们洗完澡,纷纷穿上衣服,飘然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姑娘,急得满脸通红 ,在岸上东寻西找。牛郎走过来,扬扬手中的纱衣:“别找了,在这儿呢 !”仙女一见,高兴极了。两人坐在湖边交谈起来 。牛郎一五一十地把身世说了一遍,仙女很同情他,暗暗喜欢上了这个诚恳朴实的小伙子。她告诉牛郎,自己是天帝的女儿,名字叫织女,织得一手好彩锦。织女决定和牛郎一起生活,不再回到天上去了。天帝知道了,很是恼火,派了天兵天将把织女抓了回去。那天,牛郎拼命追赶,眼看快要追上时,面前突然出现一条宽阔的天河,把牛郎、织女隔在两岸,从此,他们就不能团聚了。《古诗十九首》中 ,有一首诗描绘的就是织女思念牛郎,而两人只能隔河相望却不得相聚的神话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zhu ó)素手,札札弄机杼(zh ù)。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5 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

在通往皇宫的大道上,一辆马车缓缓行进。车上坐着归命侯孙皓,他双眉紧锁,心情郁闷,不时拉开窗帘,遥望车外的田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孙皓,字皓宗,是三国时候吴国孙权的孙子。景帝驾崩之后,他继承皇位为末帝。可是他不会治国,只会享乐,使国家日渐衰败,后来被晋灭亡。孙皓成了亡国之君,在领地上过着臣民的日子。这天,他按照惯例,带着许多珍宝和特产,进宫朝拜晋武帝。他毕恭毕敬地来到晋武帝面前,晋武帝问他:”听说 ,你们那里的人都爱作《尔汝歌》,你会吗?“”我会一点, 但不精通。“”能否作一首让我见识见识?“孙皓想,从前我和你皆为国君,毗邻相处,而今我寄人篱下,不得不向你称臣,实在可悲啊……想到这里,心里一阵酸楚,但表面上不露痕迹。他强作欢颜,为晋武帝赋诗一首:”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万寿春。“晋武帝一听,喜上眉梢,就叫左右给孙皓斟酒。同时,他细细品味孙皓的诗句,觉得在美好祝愿的背后,隐含着难言的辛酸和哀怨 。晋武帝一时动了恻隐之心,趁着酒兴对孙皓说:”这些年也真难为你了 ,你不必在朝中久留 ,还是及早回去吧 。“孙皓没有料到晋武帝会如此开恩,赶快表示谢意,带着随从离开了皇宫。在回去的路上,他不时拉开窗帘,望着车外广袤的大地,沉浸在悔恨交加之中……

16 澄 江 静 如 练

十九岁的谢朓(ti ǎo),长得英俊潇洒,诗写得清丽动人,很受文人雅士的赏识。史官王秀之慧眼识英才,向齐武帝推荐谢朓。武帝一见谢朓才貌出众,心中大喜,就封他做管理文书的官,并让他陪太子读书。可是好景不长 ,有人谋反篡位 ,杀了太子,谢朓受到牵连,被调离京都。暮春时节,谢朓依依不舍地告别友人,在黄昏时刻独自走出城门。郊外的旷野,起伏的群山,使他悲伤压抑的心情逐渐好转。他奋力登上一个山顶,只见桔红色的太阳挂在西边的山头上,回头望去,高高低低的宫殿城楼,在金色的落日余辉映照下,显得格外富丽堂皇。一会儿,天边绚丽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织锦缎。山下,澄清的江水静静地安卧在田野上 ,犹如一匹柔滑光亮的白绢 。“ 真美啊 !”谢朓情不自禁地赞叹。接着,他微微摇晃着身体,吟出一首诗来 :“……白日丽飞甍(m éng ),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主要是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过了好几年,梁武帝接位。一天,他读了谢朓这首诗,赞不绝口,尤其是“澄江静如练”这一句,他反复吟诵,就像品味醇厚的香茶,觉得满口有余香。他对大臣们说 :“三天不读谢诗,我就觉得口臭啦 !”唐朝大诗人李白也曾经作诗说: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17 《敕勒歌》

公元6 世纪时 ,北魏分成相互对立的东魏和西魏 。 546年,东魏丞相高欢率领军队攻打西魏的重要军事目标玉璧,受到顽强抵抗 ,总也打不下来 。又赶上高欢病重,只得全军撤退。这时东魏军队士气比较低落,对方又乘机散布高欢已经死了的谣言,更弄得人心不安。高欢对大将斛(h ù)律金说:“早听说将军会歌唱,给大家唱一支吧!”斛律金明白主帅的意图 ,就用鲜卑语唱起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 这是一首赞美北方大草原的民歌,而士兵又多是这一带人,于是,大家都跟着唱起来: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歌声此起彼伏,传遍整个营寨,士兵们情绪都很激昂。高欢抓住这一机会,顺利地完成了撤退的军事行动。

18扶风马与陇西牛

隋朝的牛宏,是吏部的最高长官,有安排人事的权力。有个叫马敞的人,是候选的官,在朝里等待分配给一个官做。这马敞长得很难看,牛宏总看着他不顺眼,自然也没他的官做。有一天,牛宏侧身躺着吃水果,马敞进来了。牛宏身子连欠都没欠,照样吃他的东西,并且作诗嘲弄马敞:常闻扶风马,为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亦不假。意思是:常听说扶风马是名马,天上少有,地上难寻。今天一看,得了扶风马,跟得了一头驴也没什么区别,真让人失望。马敞在牛宏这儿天天受气,也没捞到什么好处。他豁出去了,马上对了一首诗: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车句;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你说我是扶风(在陕西)马,我说你是陇西(在甘肃)牛;原听说陇西牛力气很大,拉千石(d àn )重物,也不需要在车辕前用车句(g ōu )驾着;谁想今日一见,它只能卧在地上吃草,一点力气也没有。牛宏一听,惊异地坐起来,说 :“原来你很有才,给你封个官儿吧!”

19 奇 花 天 上 来

唐乾德年间,永州(在湖南)来了一位新的知州,叫王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和尚乾康求见。王伸一见,这和尚又老又丑,心里就有点不大高兴,便跟他说有事快讲,自己公务繁多,不能长谈。乾康恭恭敬敬地捧上一本诗集,说 :“这是我的作品,请大人指教。”王伸想:长得这么难看,还能写诗,我得试试他。他连翻都没翻 ,便把诗集放在一旁 ,说 :“你看,外边的积雪刚刚化,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我听听 。”和尚一点也不生气,立刻作了一首,念道:六出奇花已住开,郡城相次见楼台。时人莫把和泥看,一片飞从天上来。大意是说:六瓣的雪花,早已不下了,城内的楼台房屋又能看得清清楚楚。雪开始化成水,人们不要把它看成泥水,那可是从天上来的奇物呢!实际上这是借机规劝王伸不要把雪花看成泥水。王伸听了,大为惊奇,连忙起立,扶和尚坐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地方,说:“是呵,是呵,我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

20生 吞 活 剥

唐朝初年,枣强县(今河北)有个县尉叫张怀庆。此人想作诗,又不下功夫,只是把别人的东西,或生拼硬凑,或改头换面,拿来当自己的作品。诗人李义府有首《堂堂词》: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在每句前加两个字,就成了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对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当时的名士张昌龄、郭正一的诗,也被他这样“处理”过,人们讥笑他,送了他两句话:生吞郭正一,活剥张昌龄。

21千里送鹅毛

唐代贞观年间,中原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关系很融洽,各方面的往来都很频繁。一次,回纥王派缅伯高到长安,给唐朝皇帝进贡一只稀有的大天鹅。这时,天气已经很热了,缅伯高怕把天鹅热死,经常在有水的地方停下来,给它洗澡降温。这天,在陕西沔阳一个小湖里给天鹅洗澡,不料,一松手,天鹅突然展翅飞走,只丢下一片鹅毛。缅伯高痛哭一场,只好硬着头皮把这片鹅毛送进长安,献给唐太宗,还附了这样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又遥。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号。上复唐天子,请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见了物和诗,不但没有责备这位使者,反而安慰了他,把这片鹅毛珍贵地收藏起来。

22人 日 思 归

正月初七那天,陈朝京城金陵(今江苏南京)仍然洋溢着春节的喜庆气氛,满朝的文官武将都来向陈后主朝拜。后主说:“有事报上来,无事就退朝。”一位老臣说:“北朝使者薛道衡去年冬天来访,已经两个月了,皇上还没接见他呢。”后主问:“他是干什么的?”老臣说 :“他是隋文帝的宠臣,北方大名鼎鼎的诗人 。”后主治国没本事,诗才倒有几分。他一听是诗人,便下旨召见。薛道衡上朝向后主叩拜,后主打量他一下,说 :“我们江东人都喜欢诗歌,听说你是诗人,何不献诗一首?”薛道衡不加思索地挥笔写道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两年 。”随即高声一念,群臣顿时哄笑起来。“这也算诗吗?”后主恼火地说 :“谁讲他是诗人?真是徒有虚名 !”薛道衡对众人的无礼并不在意 ,只是淡淡地一笑 ,接着又挥毫写下两句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写毕再念,众人立即安静下来,后主细细玩味,认为确是好诗,于是客气地款待了他。群臣往日里听惯了陈词滥调,今天都感到耳目一新。原来薛道衡在《人日思归》这首诗中巧妙地利用辞旧迎新在时间上的跨度,又借北雁春归的物候特征,委婉而生动地表达了自己思念祖国的深情和急于北归的心愿 。诗句通俗自然 ,意味深长 ,给人“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此后,这首诗就传诵开来了。

22急 风 吹 缓 箭

唐朝初年。三月初三,朝廷举行射箭比赛。皇帝坐在高台上,文武大臣身穿箭服,按官职大小,依次排队入场。比赛场内 ,远处排列着一排箭靶。箭靶上有的画着老虎,有的画着黑熊。边上一批乐师吹奏乐曲,根据比赛的进程,不断地变换曲调。比赛开始了 。五个人一批,一字儿站开,每人取十支箭,一张弓 。射中靶子的可领取皇上赏赐的奖品 。随着“嘭、嘭……”的拉弓声 、“嗖、嗖……”的箭飞声,人群里不时响起一声声喝彩。轮到宋国公萧王禹(y ǔ)上场了 。这位平时在朝廷上十分威严的御史大夫用尽力气,弓却只拉开一半,手一松,射出的箭晃晃悠悠的,还没飞到靶子前,就掉在地上了。宋国公再搭上一支箭 ,弓还是拉不足,箭飞了一半就落地了。好不容易,十支箭射完,支支不到靶子,引来一陈笑声。国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威严扫地。站在边上的弘文馆学士、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强忍着,没笑出声来。一首讽刺诗在心中构成了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y ù)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q íng)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回家以后,欧阳询把这首诗写下来给几个朋友看,大家笑得前俯后仰,笑宋国公那一副狼狈相。

23水清无鱼

唐朝,一些州县设放生池。那时,信奉佛教的人多,佛教以“不杀生”作为信条之一。买来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再放回水里,被当作善事。于是官府在河、湖中划出一块地方为放生池,被“放生”的生物,是不许捕捞的。有个读书人,偷偷到放生池钓鱼,被巡逻的人看见,带到州府。刺史一审问,是个读书人,就让他作一首诗。这位读书人就以钓鱼为题作了4 句:投却长竿卷却丝,手携蓑笠赋新诗。如今刺史清过水,不是渔人下钩时。这是又认错、又吹捧的检讨诗。俗话说 :“水清无鱼 。”刺史廉洁 ,比水还清 ,自然无“鱼 ”,我来钓鱼就不是时候了。刺史爱听这类好话,就把读书人放了,没有治他的罪。

24咏 鹅

骆宾王是唐初著名的诗人。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是个神童。 他7 岁那年,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酒饭之后,客人带着他到村边的池塘边上去玩 。此时 ,正是春天,柳绿桃红,清风美景,他们心中都非常畅快。走到池塘边上,见到一群白鹅在池塘中游来游去,有伸长脖子的,有洗刷羽毛的,自在极了。骆宾王常到这里来,也常见到这群鹅,每次他都坐着看好半天好半天的。客人想试试骆宾王的才学 ,就指着鹅群说 :“你以鹅为题,作一首诗,行吗?”骆宾王没多大功夫,就作好了,高声念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连连拍手,说 :“好诗!好诗 声传遍了家乡一带。

25巧遇骆宾王

唐代诗人宋之问,夜游杭州灵隐寺,只见月光皎洁,泉石互映,树影婆娑,不觉吟成一句:楼观东海日下一句,无论如何也想不出。这时,旁边一位老僧提醒他:“风景只在口头,何必向远方苦求?”宋之问听了,心中不高兴了。他想:在当今,除了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之外 ,说作诗,也就数我宋之问了,这老僧也居然来指点我?于是,他用有点讥讽的口吻问 :“师父难道也会吟诗吗?”老僧手里摸着串珠,微微一点头 :“老僧诗虽然不会作,但这句下联,我倒是已经替你想好了。”宋之问暗笑:我想了半天都想不出来,这和尚还有什么佳句呢?他便问道 :“既然已经有了,那就说说看。”老僧一字一字地说给他: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大吃一惊,竟有这样好的句子 !他连忙躬身施礼:“请问师父大名。”老僧迟疑片刻,说出三个字:“骆宾王。”原来,骆宾王曾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以后下落不明。其实,是隐居在灵隐寺,做了高僧。

26武则天斩尽”摘绝“

唐高宗最初立李忠为太子,待到武则天生下李弘之后,便废了李忠,另立李弘为太子。李弘虽然是武后亲生的儿子,对武后却不那么言听计从,好多次没照武后说的话去办。狠心的武则天便用毒酒将他这个亲儿子杀死了,接着又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处理行政事务,很精明强干,有能力,又有声望,人们叫他章怀太子 。武则天一心想独揽大权 ,又开始嫉恨李贤了。而李贤看到自己的兄长李忠、李弘的下场,感到总有一天也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便作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李贤把自己弟兄几个比做黄瓜花,摘了一个,可能会使别的瓜长得好些;再摘一个,瓜就稀少了;摘了三个,也还有别瓜;要是把黄瓜花全摘光,种瓜的人最后只能收获一堆瓜秧子了。他希望武则天良心发现,念骨肉之情,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迫害自己的亲人,把他们斩尽”摘绝“。武则天是个宁可”抱蔓归“,也要把瓜”摘绝“的人。她滥施淫威,不顾骨肉之情,把李贤贬为庶人(老百姓),进而逼迫李贤自杀了。

27女 童 诗

武则天当朝的时候,很重视提高妇女的地位。有一天,她问大臣们 :“古今的神童多是男孩子,难道就没有女孩子吗?你们去找一找。”果然,找到了一个会写诗的7 岁小女孩。武则天下令召见她,女孩的哥哥就把她送到京城。武则天亲自出题试她,果然是个神童,就要把她留在身边,让她哥哥自己回家去。临别那天,女孩流下泪吟了一首诗给哥哥: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离亭:在京城外。)所嗟人异雁,(嗟:jie,感叹。)不作一行归。意思是 :在离亭可以看见远方云雾蒙蒙,近处黄叶纷纷,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一行大雁从头上飞过,我和哥哥连大雁都不如,不能一路回家了。武则天听了,十分同情小女孩,说了一番勉励的话,也让她跟哥哥一起回去了。

28三箭定天山

唐朝有名的将军薛仁贵,自幼贫困出身,一家人以种田为生 。后遇唐太宗征伐辽东,薛仁贵报名当兵,开始军人生涯。他骑马射箭,勇猛顽强,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深得皇帝器重,步步升职,做了将军。那年,薛仁贵平定辽东后回到京城,皇帝立即召见,并设宴款待他。皇帝称赞他是个忠臣,薛仁贵说 :“天子有急,我们臣子怎能怕死呢?”皇帝非常高兴,赏他一匹骏马,并告诉他 :“天山一带外敌十分嚣张,聚集了十几万人马,每天派几十个骑兵到我大唐关口挑战。朕(zh èn )想派你前去消除祸患。朕知道你刚刚东征归来 ,应当好好休息 ,只是西北形势紧急……”薛仁贵打断皇帝的话,坚决地说 :“臣保家卫国,万死不辞 !”皇帝说 :“听说古代的神箭手一箭能射穿捆在一起的七层箭靶,薛将军,你能一箭射穿五层铠甲吗?”薛仁贵走到殿外,拉起弓,嗖的一下,五层铠甲上留下了一个箭洞。皇帝又惊又喜 :“朕放心了,朕放心了!”果然 ,薛仁贵在天山大展雄风,只发三箭射死敌兵头领,敌军就溃败了。薛仁贵凯旋时,全军将士高唱赞歌:“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29止于不可不止

唐朝开元十二年(724 ),祖咏参加朝廷的考试,那时是要考作诗的。这次考试的诗题是《终南望余雪》。祖咏再三推敲,只写了下面四句诗: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那时,考试的诗(试帖诗)是有规定的,在用韵上至少要用四个韵,句子至少要八句,可祖咏了写了两韵四句,就交了卷。主考官问他为什么不接着写,他说 :“我的意思都写完了,再写势必成为废话。”他说得也对 :四句诗写尽了终南山余雪的位置(阴岭)、高度 (云端)、 颜色及光洁度 、对当地气候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是“望”中的种种感觉。一般来说,是恰到好处的。据说,主考官觉得这首诗非同一般,考生也有较为开阔的思想境界,虽然不合格式和规矩,还是属上乘之作。也就是这一年,祖咏考中了进士。

30千里姻缘一“诗”牵

唐玄宗曾下令让宫女们为边关将士缝制新棉衣,作为皇上的赏赐。有个前方兵士领到一个短袍,一摸口袋里有张纸,打开一看是一首诗: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著绵。今生已过也,重结身后缘。兵士不敢留 ,报给了统帅 ;统帅又把它送进宫,呈给皇上。唐玄宗看了 ,并不生气 ,让人把诗抄成许多份在宫里传阅,告诉大家 :“谁写的,不要隐瞒,我决不怪罪 。”不多久,有个宫女来见皇上,说是自己写的。皇上很可怜她这一番心思,对她说 :“不要‘重结身后缘 ’,让你结今身缘好了,你就嫁得那个兵士吧 !”宫女及在旁的人听了,都感动得哭了。

31曲终人不见

有一年,唐朝的钱起住在驿舍(旅馆)里,晚上,正在床上看书,就听见窗外有人念诗: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钱起很奇怪:是谁读诗呢?天太晚了,如果是白天,他一定要追出去向诗人求教的。十年后 ,钱起参加科举考试 ,所出的诗题是《湘灵鼓瑟诗》。 前边写得很顺,只是到最后两句该收笔了,他却怎么也收不住,想不出更好的句子。突然,他想起十年前不知什么人读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最合适了,就把这两句写到自己诗的结尾处。为此,他的诗成为好卷子,这年就考中了。

32儿子放在老师前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被杀,他的部将史思明继续统率叛军。有人送给史思明一篮子樱桃,他一时高兴,作了首《樱桃诗》:樱桃一篮子,半青又半黄。一半寄怀王,一半寄周贽。他拿诗问底下人:“你们看,诗作得怎么样?”有人说道:“诗很好,是不是把后两句改为‘一半寄周贽,一半寄怀王’,那样就押韵了。”史思明听了 ,一拍桌子 :“混帐话 !怀王史朝义是我儿子,周贽只是我的老师,岂能把他放在我儿子前边?”

33三个诗人比高低

唐朝的时候 ,诗和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的好作品,很快就会通过歌者的口流传开来。有一天,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个人去一家酒楼饮酒听歌 。这天,有四个歌女演唱,歌词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作。他们三个人约定 :“看她们唱的歌词,是咱们谁写的,自己在墙上划记号下来 。”因为这几个人在当时诗坛上都很有名气,也没有人去为他们分出高低,排出名次。所以,看她们唱谁的诗多,就算谁为优。头一个歌女唱了王昌龄的,第二个唱了高适的,第三个又唱了王昌龄的,唯独没有王之涣的诗作出现。这时,王之涣指着第四个,也就是这些人中最有风韵的一个歌女说 :“她要是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拜下风,并且一辈子也不赴宴饮酒了 。”话音刚落,就听这歌女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少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出塞》。 他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王之涣对自己的作品是多么自信呵!

34秋槐叶落深宫里--死里逃生的王维

公元755 年,安禄山起兵叛乱,唐明皇带了妃嫔仓皇逃离长安,西入四川。诗人王维和一批官员来不及逃跑,被叛军抓住 。王维急中生智,吞下一粒”哑药 “,暂时成了”哑巴 “,于是保全了性命。过了半个月,叛军把抓来的人一齐带到洛阳,安禄山在凝碧池大摆庆功宴。叛贼用刀枪威逼明皇的官员、乐师献诗、奏乐。乐师雷海青怒目圆睁,痛斥叛贼,并用力将乐器摔坏,然后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面朝西痛哭流涕,大呼”明皇万岁 “。安禄山见此情景,气得暴跳如雷,当场下令处死乐师。有些官员贪生怕死,甘为叛军效劳。王维听说凝碧池发生的事情,曲折隐晦地作了一首《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中暗写叛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含蓄地表达了对唐朝天子的无限思念,虽然也描写了眼前热闹的庆功场面,但用“秋槐叶落”的凄凉景色作背景,含有弦外之音,暗示叛贼不会长久。不久,叛乱被平定了,唐明皇平安地回到长安。皇上下令对所有成为安禄山俘虏的官员一律问罪。王维早有准备,向朝廷呈上那首《凝碧诗》,凭着“百僚何日再朝天”(朝拜天子)这一句,被免去死罪。

35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作诗救人

上一篇:初一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总结下一篇:工人先锋号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