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2024-05-22

《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通用10篇)

篇1:《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以最小的代价降低风险程度的防控过程。

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金融危机给美国的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许多经济专家、学者开始反思、总结应对和避免经济危机的方法,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初步构想。此后70多年的时间里,全球风险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风险管理,二是整体化风险管理,三是全面化风险管理。我国税收风险管理较之美国、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风险管理逐步在少数领域应用,进入本世纪以后,风险管理已被广泛应用。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南》,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2010年2月26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实际上就是国家层面上对重大风险管理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和规范了国家重大风险管理机制和处置方法。国税部门从事税收征管工作也同样存在着风险。

依据现代风险管理理念,可将税收风险定义为: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因工作失误或者过失,可能给国家、单位、纳税人及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和损失。从工作岗位看,从局长、副局长到一般工作人员,每一个岗位都存在潜在的风险。比如:领导岗位,岗位目标是完成任务,带好队伍,如没有完成任务或没带好队伍,就有可能受到口头批评、通报批评直至一票否决。再如: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不当,可能造成税款流失、败诉甚至造成国家赔偿。从工作流程上看,国税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只能以法律的规范为准则,决不能各行其是,不作为和乱作为。如果违背了法律规定的程序,做的事情即使是对的,其结果也是徒劳的,甚至带来负面影响。从工作环节看,具体的国税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所有工作或环节的失误,都会带来全局性的负面影响。

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第一次将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税收管理工作的实践,这预示着风险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会全面引入到税收管理工作之中,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新的发展趋势。

全面税收风险管理,其内容包括与税收工作相关联的所有方面、层次、环节,具体来说分为三类,即: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税收综合政务风险管理等。特别是与企业一道,在平等、互信、互动基础上开展的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部门深化税收服务的方略,是促进经济税源发展的举措。这一极富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尝试,在全国税务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尚属首例,而且符合社会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风险识别标准科学、规范、简明,是有效识别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的基础。本书把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多征、少征、不征、错征税款,严重侵害纳税人权益,造成国家利益蒙受重大损失,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的行为定为高度风险;把违反有关规定,应受到责任追究的行为定为中度风险;把效率低下、作风拖沓等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行为定为低度风险。有了明晰的标准,风险识别和防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谷城国税局开展的全面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目标明确,要求很高。其目的就是使全面意义上的税收风险变小或变无。二是风险识别准确。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分析税收征管流程、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全面找出风险,解决了风险识别问题。三是风险评价恰当。对潜在的风险进行了适当的定级,便于在风险防范过程中,知轻重,抓重点。四是风险成因分析客观、公正,有利于提高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五是风险防控措拖有效。针对风险及成因,制定或引述了各项制度、办法,对促进税收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这本《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是“全面税收风险管理”项目工作的成果之一,对国税征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值得广大国税同仁学习、借鉴。

篇2:《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五)审理力量相对薄弱,审理人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从我局的稽查岗位设置情况看,主要力量在检查岗位,每个审理人员一般要面对四个以上检查组,并且稽查人员除检查实施人员定岗单一外,其他环节人员一般是双岗双责,从工作量上看,审理人员不但要对稽查违法案件进行审理,制作《税务处理决定》、《税务处罚决定》等法律文书,而且还要完成其他岗位的工作量,加之稽查人员和审理人员对于同一案件在理解上往往存有差异,致使一些案件难于一次通过审理,增加了审理工作的难度;从审理内容上看,具体包括审查整个稽查案件执法程序的合法性,审查取证的合法性、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审查案件定性处理的准确性和引用法律依据的正确性,审查稽查执法文书的规范性等。特别是目前税收政策变动频繁,这就要求审理人员必须具备法律、税收、财务等综合知识,并做到随时更新,但目前审理人员所具备的具体稽查工作和法制工作经验较少,也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稽查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自由裁量权引发的执法风险。特别是在行政处罚的过程表现尤为突出。《税收征管法》第六十条规定:“纳税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条款在实际征管过程中,给税务干部带来了很大自由裁量权,从而出现了“高告知、低处罚”、“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等执法风险;又如在滞纳金加收、税额核定(调整)、纳税评估等管理环节,“自由裁量权”容易被滥用,诱发税收执法风险。

篇3:《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所谓执法风险, 就是具有执法资格的国家公务人员在执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权力或履行职责的过程中, 存在有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章要求的行为执法或履行职责, 侵犯、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给国家或人民群众造成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损失以及应履行而未履行职责, 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税收执法风险的准确定义

针对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 不一而足。狭义说以职务风险为核心, 认为税收执法风险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 因执法主体的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广义说则认为, 除职务风险外, 税收执法风险还应包括人身风险, 即税收执法主体在涉税事件中遭遇纳税主体所采取的威胁其人身安全的行为, 以及相关的报复手段。

笔者认为, 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不宜轻易扩大。所谓税收执法风险,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当是执法主体或执法人员不当作为所引起的不利后果, 这是内因所致。而广义说的人身风险, 却包括了执法主体或执法人员的正当作为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可能性, 是为外因所致, 不符合执法风险的基本内涵。

三、税收管理员在税收执法中的潜在风险

1、税务登记环节中的风险

作为税收管理的起始环节, 税务登记的基础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各省在利用征管系统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今天, 若税务登记资料采集、录入不准确, 将对后续税收管理环节产生不良的蝴蝶效应。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由于纳税人性质登记错误, 使税种、税率、征收方式、税款级次的确定和划分产生紊乱, 使管理者在各项税收指标统计上无法及时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 以致延误税收决策的制定, 给税收工作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其次, 有些纳税人在填写税务登记表时, 对于相关的基本信息, 都不如实填写或填写不规范。更有甚者, 伪造章程、验资报告和房产土地信息等。加之某些税收管理员在录入新办纳税户资料时, 把关不严, 未进行各项信息的核实, 或虽进行核实, 但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认为其条件符合, 更易出现税务执法风险。在后续管理过程中, 面对失踪户认定环节, 由于税务登记环节登记的信息不全, 且无有效联系方式, 完全无从查找纳税人具体下落。

2、纳税变更及注销中的风险

在纳税人办理变更程序中, 变更企业法人易被税收管理员忽略。在实际税收管理过程中出现有企业原法定代表人为逃避缴纳税款, 将企业通过变更法人的方式转移给他人;也有企业为逃避执行变更法人, 给税收征管以及债权人主张权利带来困难的。经过变更后, 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形式上彻底从企业脱离, 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制裁。而税收管理员则不得不承担因相关事件所带来的追责风险。

根据《征管法》第十六条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十五条之规定, 纳税人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情形依法终止纳税义务的, 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前, 持有关证件向原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登记。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纳税人在工商部门办理了注销手续, 却不告知税务机关的情况。如果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及时向税务机关通报注销事项, 税务机关的注销手续便会滞后。这时, 就有纳税人继续向税务机关领购发票, 并利用这些发票从事经营甚至违法活动的可能。或者有些国税与地税的共同管理户, 在国税机关办理了注销程序, 而未完成地税机关的注销程序, 若该注销户存在欠缴税款, 则无法及时催缴入库, 更加增大了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3、发票管理中的风险

在以票管税的大环境下, 发票管理环节尤其应当引起税务机关及税收管理员重视。而在发票管理过程中, 风险频发,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来自税务机关

常见的就是发票核发超期、发票种类核发错误、纳税人用票资格认定存在错误。笔者曾遭遇属国地税共管性质的纳税人, 以增值税项目向我地税机关申领服务业性质的发票, 若不仔细核查, 很容易开错发票。由此, 在发票核发的具体过程中, 不论税收管理员存在过失还是故意, 发票的使用一旦出现差错, 税收管理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来自纳税人

当前多数涉税案件, 都不可避免地会牵扯到发票。某些纳税人为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 想方设法伪造、购买、使用假发票, 或者串票、虚开发票;在发票改版时, 某些纳税人拖延更新发票, 超期使用旧票, 以达到少缴税款之目的;也有将作废发票穿上“马甲”用以抵扣税款的。这些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同时也给税务机关带来了很大的执法风险。

4、日常税收管理事务中的风险

按照我国税收征管法之规定, 税收管理员所承担的职责, 无不涉及。而我们都知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果税收管理员工作负荷超标, 那么风险的产生就理所当然了。笔者做了一项调查, 某局某基层税务所现有企业管户982户, 职工13人, 其中税收管理员仅有9名, 人均管户110户左右, 最高单人负责143户, 最低单人负责70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总纳税户还有进一步上升之趋势。面对巨大工作量, 仅在“一户式”资料存储上, 每月的纸质报表都足以将税收管理员湮没, 而企业纳税申报情况跟进, 监测发票使用情况, 开展纳税辅导等其他工作将被迫滞后。

四、关于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建议

1、增强则责任意识, 强化税收执法风险认识

税务机关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确保税收管理人员的执法安全性。应积极引导税收管理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执法风险, 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对税收管理员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而税收管理员亦当强化责任意识, 转变工作态度。要摸清各种执法行为的风险易发点, 及时防范。同时还应认识到风险可能带来的各种行政甚至刑事上的严重后果, 随时自省自警。税务机关全体人员在治税观念上都应及时从传统的“收入导向型”向“法治导向型”转变, 用“服务”的治税方法, 替代“整治”的治税方法。坚持法律至上, 要坚持合法行政与合理行政相结合, 以起到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加强税收管理员培训, 增强业务能力

税收管理员要具备正确开展税收执法活动的综合素质。而这一综合素质涵盖面极广, 它包括了诸如正确的思想观念、必要的法律知识、端正的工作态度、熟练的业务技能等等。要想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 难度相当大。因此, 税务机关在制定税收管理员培训方案时, 当本着统筹兼顾, 有的放矢的原则, 先急后缓, 抓大放小, 重点突破。根据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分别培训, 重点培训。只有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 才能避免因执法不规范、不到位或越权执法带来的不良后果。

3、优化资源配置, 壮大税收管理员队伍

在纳税户总数不断递增的情况下, 如何做到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精细化管理, 显得尤为重要。税务机关应及时监控税收管理员队伍运转状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管理员负荷评估体系, 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 及时调配优秀人力资源进入税收管理员队伍, 以化解纳税服务供应与纳税服务需求的矛盾。同时可尝试将工作流程专业化, 分解工作的每一步骤, 分别由不同的人负责相关的流程, 稳步衔接, 轻松实现流水线办公。这样既减轻了税收管理员的负担,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将税收执法风险保持在低概率水平。

4、建立健全协作机制, 完善信息共享网络

税务机关应进一步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对于纳税人动态信息, 与相关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尽最大可能争取其余部门的支持与协作, 以提高税收征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而在众多部门中, 尤其当与工商部门密切配合, 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特别是在纳税人新增与变更以及注销业务上, 工商、税务部门可以推动联合办公, 建立互通信息网络, 以此杜绝漏征、漏管现象。由此, 还可扩大范围至金融机构、财政、审计等部门, 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降低税收管理员的执法风险。

5、依靠科技手段,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税务机关应加快管理软件开发与升级, 不断提高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面对日渐复杂的税收征管工作, 现有的征管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仍不能完全满足管理需要。各税务机关当及时更新, 在预警功能上, 保障税收管理员权限, 细化到所有能实现网络监控的行为。国家及各省市每年汇编和更新的税收政策法规成百上千, 当转化为电子信息, 在内部管理软件上设置“法律法规文库”的查询功能, 以便通过查询系统能及时调出所需要的信息, 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 又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防止重复与浪费。

摘要:文章从定义入手, 准确把握税收执法风险的定义。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立足事实, 全面翔实地表述了税收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税收执法风险, 如在税务登记、变更、注销、发票管理和税收管理员的日常工作量中隐藏的风险。在文章最后一部分, 面对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和业务技能培训、加大投入、健全协作机制和提高科技管理手段等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规避,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刘辉.规范税收执法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6) .

[2]董文毅.关于规范我国税收执法的若干思考[J].2004 (08) .

[3]潘贤掌.构建我国新型纳税服务体系的思考[J].财政研究, 2006 (03) .

[4]李培芝.新形势下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的关系[J].财会研究, 2008 (13) .

[5]方菊芳.浅议税收执法风险及防范[J].新西部, 2008 (16) .

[6]冯曦明.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 2007 (10) .

[7]赵文超.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 2009 (05) .

篇4:《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一、准确把握风险管理的内涵,理清思路,规范管理,搭建科学控制的软环境。

在谋划这项工作之初,章丘市国税局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首先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考评等不同风险管理的要素入手,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岗位风险控制工作的意见》,对全年工作进行了整体规划,提出了全年风险控制管理的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通过采取内外结合、由点到面推广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把建立风险预警、分析、评估和控制于一体的岗位风险防控机制作为全年工作任务;把模板化建设和预警指标库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点;把全面预防风险、持续化解风险作为全年工作目标。围绕深化意见,提出了具体的分阶段工作进度配档表。健全了组织机构,充实了工作机构风控办,内设综合协调、业务指导、巡查评价、人力资源建设、信息技术保障五个工作组,明确了工作职责,为深入开展岗位风险控制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夯实工作基础,规范工作行为。围绕夯实税收征管基础工作,章丘市国税局对照现行管理制度和岗责体系,组织专人对高风险岗位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标准,组织全员展开讨论学习,并认真填写了《岗位风险控制规范表》。按照工作流程的各个节点,界定风险控制的具体内容,做到对各环节的全程跟踪,实现了风险管理的模板化、规范化,使每名干部明确了“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等问题,为内控预防提供了控制依据。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将高风险岗位风险疑点及控防措施进行整理,编写了《高风险岗位电子手册》,对每个高风险岗位所包含的内容分别进行提示,快捷方便指导岗位人员工作应用。电子手册包括风险等级、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政策依据、工作标准、风险疑点、控制措施、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共九项内容,涉及高风险岗位106个,政策依据29件,工作标准141条,疑点提示150个,控制措施149项。

二、明确风险控制的管理重点,以点带面,注重实效,探索建立税源预警指标库体系。

为牢牢把握风险预防工作的主动性,章丘市国税局把 “五个转移”作为今年深化风险控制工作重点,尤其把“控制对象由内控向外控转移”作为重中之重。探索建立了以离散分析原理为基础的预警指标库构建框架。通过以国民经济行业大类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法,将现有控管企业重新归类划分具有相同作业性质的行业小类,建立起品目库。结合现有的预警分析评估系统,测算重点行业的预警值,提出了行业疑点指标库建设构想。首先以工业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通用机械制造业”下具体品目为“塔机制造”企业为例,通过对其拟定的7类涉税指标、生产要素指标、财务分析指标进行采集、统计、测算、分析,计算该类产品相关指标要素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确定不同指标的平均值波动区间,分析其偏离程度,进而确定相关疑点企业及疑点指标。利用这一预警方法,充分暴露风险源,畅通了风险渠道,使得风险信息发生数量较同类行业增长了3倍。当前,章丘市国税局已经把煤炭运销、石料加工等行业纳入了预警指标库管理。通过上述预警控防指标的选择、建立,初步构建起了一个预警灵敏、指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预警控防指标库雏形,进一步从源头上发现问题,提高了税收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选择预警疑点次数较多的12户塔机企业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税款63万元,户均评估税款5万元以上。

三、强化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推行岗位风险巡查和痕迹管理,涵盖风险管理全过程。

为加强风险管理的过程控制,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拟定了《岗位风险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税收征管基础检查工作在全系统内部组织开展了一次专项风险控制巡查工作。为加强组织领导,章丘市国税局专门成立了风险控制巡查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的基础上,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巡查责任、巡查重点和工作分工。然后成立两个巡查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开展巡查,巡查工作中实行底稿制。在巡查过程中,两次召开局务会听取进度汇报,指导开展工作。通过开展巡查共发现六大类31个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认真进行了原因分析,根据问题类别,划分“立即整改、正在整改和无法整改”三种情况分别进行了整改。

通过开展巡查工作,一是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风险控制巡查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二是进一步促进了征管基础资料的规范和完善。发现了日常征管工作中在文书使用、程序操作、资料报送、签字盖章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补充整改,使基础资料大大完善;三是全局上下提高了工作认识,特别是广大税收管理员更加深刻认识到,工作严肃认真对于防范执法风险的重要性,一旦放松要求,细小的疏忽,将可能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四是提高了本职业务学习、提高执法水平的自觉性。不少工作人员意识到,要想干好工作,防止执法风险和执法过错的产生,就必须学好业务,把握工作依据,提高执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高标准、零差错的开展各项税收工作。如果抛开日新月异的新形势新要求,单纯依靠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开展工作,势必会对造成征管工作失误,产生执法风险。

四、实现风险控制的常态化、固态化,加强和完善体系建设,构建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

为使风险内控预防工作常态化、固定化,章丘市国税局全面形成了这项工作的“三级管理”组织模式,建立起以党组为决策机构、管理分局和业务科室为管理机构、风险控制办公室为监督机构的三级内控组织机构。三级机构相互独立、权责明确、相互制衡的开展工作,共同实现对内部环境的综合治理、外部环境的协调制约,实现了稳健保障、高效决策、快速反应的保障。与此同时,章丘市国税局不断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和完善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岗位风险和控制巡查实施办法》和《岗位风险和控制布控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办法,全方位多角度强化过程控制,及时把风险控制在过程当中,使风险不能扩大和蔓延。并且,对原有的各项内控制度进行了梳理,修订完善了复审复查、重大税务案件审理、规范性文件备查备案等制度,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及时纠正执法过错,确保了各执法环节密切衔接,环环相扣,互相制约,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风险防控监控体系。截止7月底,共监控各类税收执法工作记录59140条,未发生一条执法过错,执法正确率达到了100%。

篇5:《税收行政执法风险管理》序

大量占用,有的甚至是企业应缴税款的1.55倍,通报中也通报了税务部门存在税款滞留和违规“吸税引税”等问题;如我县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基层税务机关和乡镇领导为完成税收计划任务,串通一气,通过财政奖励(或返还一定的比例)的办法,违规“吸税引税”,将不属于本乡镇的税收吸到本乡镇来;也有收入形势好的,基层税务部门为了调节税收计划进度,也使得许多应征收税源滞留在企业,当上级检查时,首先被追究的是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也带来了执法风险。

税务部门依据税收计划任务进行征税存在问题的确突出,这是因为计划任务本身就存在问题,甚至已成为收取“过头税”、税款滞留和违规“吸税引税”等突出问题的罪魁祸首。的确,“计划指标”存在“虚拟化”倾向,即其在定量或量化分配上缺乏科学而合理的依据。上级税务机关向下级税务机关下达税收完成“计划指标”的一般依据是,在上实际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递增一定的比例,然后以部门为单位进行分摊,而基层税务机关为确保税收计划任务如期完成,则按照其内部机构甚至干脆按照人头把所谓税收任务进行分解。然而,税收额度的实际增长幅度,并不会依照如此人为的“税收计划”列支的比例发生,故而那些“计划指标”所核定的税款征收任务就很难跟常理和法理相吻合,甚至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其实道理很简单,税款增长必须以纳税人的应税收入增长为其前提,但实际上具体到每一个纳税户而言,肯定是有增有减,可事实上在“税收计划”的运作下,必然会导致穷富“一竿敲”等苦乐不均现象的发生,最终导致一些纳税户背负“过头税”的负担,而另一些纳税户却必须依照税务部门的“指令”,将税源留在企业,以备来年不时之需。

税务部门应保证多少税款入库,应具体取决于税源的实际状况,而这根本无法预先通过计划进行准确核定,可现实中税务部门偏偏就是依照税收计划进行管理并执行目标考核的,所以一些税务部门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征管任务,对税款入库进行人为控制或调节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其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作为税收收入的原则,已成为《税收征管法》的法律条款,故而税务部门人为调节税收进度或征收“过头税”的行为是典型的执法犯法。而如此制定税收“计划指标”的做法,不仅充满了浓厚的人治色彩和执法者对法律的游戏心态,而且也掩饰了征管过程中执法质量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税收“计划指标”的规定依据,既非来自于科学的权衡和度量,更非缘自于任何法律的规定和授权,而是缘自一种被政绩或功利所左右的长官意志。而一些地方政府错误地执行“以支定收”的财政管理机制,也造成税收征管指标交叉重叠,犬牙交错,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无视法律规定而干预税收政策的现象。

篇6: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思考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税收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尤其是为国家建设积极出力的纳税人,维权意识也正日益升温。这不得不迫使我们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逐渐趋于阳光化、透明化、公开化,接受着各层面的监督和制约。但就目前的税收执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征管措施不到位、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不廉洁、执法方式不当等执法风险点。为了构建平安国税,创建和谐国税,有效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的安全,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收执法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因为执法主体的作为(主要指不当执法行为)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

究其原因,可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分析:

(一)外部因素

1、纳税人利益的驱使。

一是由于税收关系到国家和纳税人两者的切身利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利益冲突。因此,部分纳税人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会想方设法利用税收政策和管理漏洞偷逃税款,给税务干部带来失职渎职等执法风险。

二是部分纳税人甚至还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拉拢或腐蚀

税务干部,税务干部如果稍有疏忽,抵制不住诱惑,就会因执法不严或执法犯法,受到责任追究。

2、纳税人法律意识增强和司法机关关注增加。

一是随着税收法律的逐步普及,纳税人的依法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尤其是处在当今社会矛盾多发期,使税收执法风险的变数更大。

二是近年来纪检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对税务部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使税收执法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内部因素

1、税务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执法风险意识不强,由于税收执法机关作为执法者兼管理者的强势地位客观存在,使执法人员一定程度上存在“权治”思想,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执法思路不清晰,造成执法漏洞和过错。

二是职业道德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不认真,草率行事;法治意识淡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以权代法;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和不法分子的拉拢腐蚀,徇私舞弊。

三是业务素质不硬,执法水平低。有些执法人员业务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之税收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并不断修订更新,由于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不熟悉,容易造成工作方式单一,程序不到位,处理事务的能力差,文书不规范现象等执法过错。

2、税务机关管理有待完善。

一是税收执法监督制度不健全,执法监督体制主要是以事后监督为主,而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较为薄弱,存在管理漏洞可能导致风险。

二是部分岗位权力过于集中,由于涉税事务可能掺杂人为操纵的因素,一旦干部未严格履行职责,或监管不严,就容易为个别税务人员提供权力寻租的可能,滋生人情税、关系税甚至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三是,一些税务机关对税务干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思想教育乏力,监督管理软弱,对违法违纪行为常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干部违法成本较小。

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主要对策

有效规避各类税收执法风险,是保障税收执法和税务干部安全的迫切需要。在目前征管条件下,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着手,需要我们从增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密切与协税护税部门联系、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深化税务管理体制等方面努力。

(一)从外部环境角度看

1、增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

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力求取得纳税人对税收执法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就能减少税收公正执法中的干扰和阻力,就会降低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要加大对诚信纳税的宣传力度,增强纳税人的税法遵从

度;加大对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提高全社会的依法纳税意识。

二是在宣传好税收政策的同时,要及时了解纳税人的服务需求,通过多走访纳税人,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国税部门的亲和力,树立阳光国税的温暖形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

2、密切与协税护税部门的联系。

一是要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与协税护税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地方协税人员的作用、加强与财政、工商、银行、海关等部门的信息沟通,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掌握纳税人的信息,减少征纳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系数。

二是积极密切与纪检部门、司法机关的联系,通过用正面案例的激励和反面教材的警示来教育税务工作人员,预防税务执法人员知法犯法行为的产生,从而营造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

(二)从内部环境角度看

1、提高税务人员综合素质。

一是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牢记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始终清醒地认识到它直接关系到税务干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税务人员的幸福和前途,是不能随性而为的,必须严格做到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时刻绷紧责任风险这根弦。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铸牢廉洁风险防护墙。加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育,加强文明执法教育,树立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教育理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执法道德水平,从根

本上杜绝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行为的发生。

三是加强对税务执法人员专业化、法制化的培训教育,例如税收、财务、会计、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基础业务知识;开展经验交流会,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做到防微杜渐,提高行政执法的准确率,避免出现风险差错。

2、深化税务管理体制。

一是深化执法制约,全方位监控管理,实行机器管事、制度管人、人机结合的管理模式,强化对行政执法权的制衡与监控,深化执法制约。成立执法检查领导小组,明确专人,专门负责执法异常数据信息的监控和考核,突出对执法程序合法性、实体规范性和适当性、执法效率性的监控,将执法风险控制到最低。

二是严格税收执法权限,按照征、管、查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臵岗位,进一步明确税收执法权限的行使范围,有利于税务人员“管住嘴,管住手,管住腿”,防止越权执法或滥用执法权情况的发生。

篇7:浅谈税收执法风险和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政务公开力度不断加强,依法治税进程也在深入推进。税收工作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受重视关注程度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应的纳税人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也日渐提高,对税收工作监督力度势必加大。作为执法部门之一的地税机关,税收执法活动对税收执法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税收管理中面临的税收执法风险也随之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规范税收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减少执法随意性。面对税收管理中的税收执法风险,如何认识、规避、化解执法风险,趋利避害,提高执法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工作中税收执法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税收执法风险就是指在税收执法活动中,地税机关和工作人员未按照或未完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税收规范性文件要求执法或履行职责,侵犯、损害了国家或税收相对人的利益,给国家或税收相对人造成一定损失,它是地税机关和工作人员的作为(主要指不当)和不作为可能使税收管理职能失效以及对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本身造成损害的各种不利后果或不利影响。在实际地税工作中,由于政策不明、流程不便、业务不熟、人情难却等原因,导致税收执法中存在一些问题,税务干部也就很容易暴露在执法风险中。绝大多数风险都存在于税务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一)日常管理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

在日常税收管理过程中,其主要表现在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管理纳税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比如在执行征管工作流程中未严格按规程操作、税务登记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纳税评估失真、发票审核不严、“双定户”定税程序不规范、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造成的纳税漏洞等行为都是其具体体现。这类风险它几乎涉及到税务机关日常税源管理的各个岗位,税源管理中每一项基础管理事项,从日常表现上不易察觉,最容易忽视,而实际最终造成的后果将可能成为其他税收执法风险的诱因,导致更严重的风险的产生。

(二)税收稽查(检查)行为中形成的执法风险

税收稽查(检查)行为的风险主要是指执法人员在对纳税人进行检查时,不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调查取证。未按规定履行告知义务,收集的证据来源不法定、手段不合法;违规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失;引用法律法规不准确,如《税务处理决定书》、《税务处罚决定书》做出的决定不是引用法律法规等高级次条文,而是引用内部文件、工作

规程等低级次条文,且引用的条款不明晰,定性不准确。在对纳税人做出补税或处罚决定时,未能听取纳税人的陈述,不按程序举行听证或未完整地告知诉讼权等。这些不规范行为往往由此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税务机关将可能承担执法决定被撤销或变更,其直接责任人员被追究责任。

(三)税务人员综合素质方面的执法风险

1、执法理念不强。税务人员法律意识观念淡薄,主观意识随意性,凭感觉和经验办事,靠关系和面子执法,以权、情、言、罚代法,最终导致执法风险发生。

2、执法行为不当。一是抵制或拖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明知故犯。二是疏忽或过失,执法风险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不强,执法方式随意、简单,不按规定程序规范操作。

3、执法水平不精。一是部分人员平时不放松对业务知识更新,对税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及相关涉税法律条文不熟悉,甚至一知半解,致使执法不明、权限不清、错误引用等业务素质偏低现象;二是少数人员由于职责观念不强,不严格执法,呈现缓作为、不作为甚至乱作为情形,表现在精神低迷、工作马虎、执法随意、疏于管理、处理失度、违法不惩等现象,从而导致工作上的漏洞和过错;三是自身道德素养低下,执法方式粗俗、野蛮。极少数人员服务意识缺乏,方式简单、手段粗暴,易激化征纳矛盾;四是廉洁自律意识薄弱,个别人员平时忽视加强对自身执法效能要求,忽略对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的改造,经不起诱惑和拉拢而下水,腐化堕落、害已损公。

二、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产生税收执法风险的原因有多种,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但就从事税收工作经历来看,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税收执法环境不佳

1、外部因素。一是受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社会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各种社会利益矛盾加剧,税收执法始终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上,行政干预、人情干预、部门配合不力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执法的公平。税务机关与地方政府又存在着种种联系,特别是在税源、经费、建设上对地方政府依赖性较强,地方政府在法律边缘的“保护”、“发展”政策不可避免地给税收执法增添了法律风险,有些考核指标不够科学,片面追求“绩效”,不能准确反映执法水平和执法效果,导致基层人员为应对考核不顾客观实际,人为地弄虚作假,从而带来了执法风险。二是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日新月异,日益复杂化,纳税人偷税逃税形势多样,日趋隐蔽化,无形中增加了地税部门检查难度,增大了执法风险。

三是全社会对地税工作的熟悉度和关注度增强考验着执法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广大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增强,越来越注重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2、内部因素。一是税务执法人员执法质量不高和防范执法风险意识不强是困扰依法治税工作的决定性因素。部分人员缺乏对职务犯罪风险的足够重视,总认为我们是执法机关,本身就是打击偷、逃、骗税犯罪的,而忽略了自身的法律制约性和受其他执法机关监督的意识,对税法及相关法的理解上存在偏差,税收征管工作的失误会导致自身犯罪的概念模糊,除税收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知识淡于学习或掌握肤浅,一旦上升到司法程序往往茫然失措。有些干部不熟悉税收会计,不掌握税收政策,不了解企业情况,不具备适应实际的工作能力,“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仍然存在,从而影响了税收执法公平、公正、效率。二是受内部制定的规定、办法的制约。为落实好上级政策、文件精神,大多会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一些具体的办法和规定。可一旦出现问题,就给司法机关追究税务人员的责任提供了依据或证据。三是受税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制约。每年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互通性不强,文件多、规定多,税收政策趋于复杂化,因对其理解有偏差,在执行中出现有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执法质量不高。四是受内部权力监督机制的制约。目前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存在一定范围的死角,给个别人提供了违规执法的空间。

(二)税收制度建设还存在一定缺陷

地税干部是贯彻落实税收政策的承担者和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税收执法风险产生的机率。主要体现在有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复杂、模糊,有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明显违背上位法规定的条款,法律地位低,存在税收法律法规缺陷,形成缺陷或漏洞空间较大,执法程序没有明确,执法过程中,执法风险隐患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税干部的执法一方面无所适从,难以正确执行到位;另一方面则错误执法,税务人员的执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存在很大的风险。

(三)税收征管机制不健全,征管流程存在不细的地方。

流程的制定是在制度制定的基础上的明确与细化,一个不严密的流程,往往会出现环节上脱节,部门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导致执法环节中某些权办不被行使,或因部门间推诿导致权力的消失,最终导致执法缺位或执法弱化从而产生执法风险。

(四)税收执法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执法检查,包括后续的执法过错责任追究都是属于事后的监督和形势环节,面对与地税干部的事前执法监督没有一个很好的控制,而要控制税收执法风险,必须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必须做好事前的执法监督。

三、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税收执法风险虽然不能绝对消除,但是可以防范和控制,针对税收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从构建法治地税和谐,地税保护税收执法人员的角度出发,必须加强执法证据收集,有效防范税收执法风险,从理论上来讲,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具体来讲,需要从观念、制度、执法行为、执法队伍、机构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防控,主要对策在于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谨慎执法。作为执法主体的地税机关及其税务干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清执法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努力提高风险预防意识。地税干部要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做到一丝不苟,避免作为不当或者不作为行为的发生,同时,要结合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廉政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坚持警钟长鸣,杜绝地税干部读职行为的发生,使全体干部严格执法,谨慎执法。

(二)规范税收立法。完善执法规章制度。一是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要切实可行。一些按高标准,严要求制定的规章制度脱离实际,目前根本不能达到,这无形中增加了地税机关,地税人员的渎职的风险,要以听证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使制定的各项制度、办法能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二是要强化规范性文件的事前监督,认真执行文中会签制度。

(三)以人为本,提高素质。要着力开展地税干部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地税执法队伍建设,大力提高队伍素质,真正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执法队伍,税收执法与纳税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系到地税机关的形象。

(四)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一要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大对执法各环节的监督力度,抓大头、抓防范,严防失控,对各环的问题,坚持一查到底,按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二要强化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执法检查通报制度,将税收执法检查在系统内公开通报,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语句,严格考核兑现。

(五)加强协作,预防风险。加强与公检法、纪检监察等部门的联系配合,及时听取意见与建议,学习和交流预防职务犯罪知识。一是要加强与工商、银行、国税、国土资源、城建、计划、交通、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将地税部门执法中与这些部门的协作情况进行通报,二是加强与司法工作的联系,建立经常性的工作联系机制。将行政处罚,移送案件,立

案侦查、提请逮捕、审查批捕,立案监督情况相互通报,对地税部门执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研究、商议解决。

篇8:如何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的管理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依法行政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推进, 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对行政过错追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近年来, 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反渎职侵权局, 加大了因重大安全或责任事故追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广度和深度, 被追究责任的干部上至省部级官员, 下到基层公务人员。这些案件的背后, 充分显示出了中央在建立行政问责体制上的力度和决心。可以预见, 伴随着我国责任追究制度的不断健全, 问责制度的内容也必将更加广泛。由此, 税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部门, 在努力做到依法行政的同时, 也承担着越来越大的执法风险, 这是我国法制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

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税收执法风险源头的增多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的经济主体和经济形式层出不穷, 使税务干部面临的风险不可避免的随之加大,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岗位风险较高。

纵观现实状况, 各行各业的人都肩负着所在岗位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而义务必然引发责任, 有责任就会有风险, 因此职业风险不可避免。从地税机关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点来看税收执法风险贯穿了税收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并且, 相对于其它政府部门, 税务干部拥有更多的行政审批权和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其自身的工作责任重大, 也就意味着岗位风险更高。

2. 社会各界对税务工作的要求在提高, 对税务工作的期望值在提高, 税务机关的任何执法和管理行为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 纳税人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日益增强, 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已成为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所接受和采用的方式。

3. 纪检监察与司法机关加强了对税收执法的监督检查, 新闻及社

会舆论也成为较强的监督力量, 使税收执法过程中潜在违法行为转变为实际法律责任的机率增大。此外, 当涉嫌违法违纪的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后, 税务机关与司法机关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认定事实存在差异也增加了干部的风险系数。

4. 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 作为与经济密不可分的税收, 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新现象出现后, 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却没有跟进存在不健全的现象, 比如近年来各种融资平台、担保公司、典当行等地方政府及民间担保机构日趋活跃, 由此产生的经济和金融业务合同大量增加, 但是, 对于民间借贷机构的借贷款合同是否需要缴纳印花税问题, 法律目前没有明确规定。税收法律对于已经广泛存在的经济现象的缺失, 一方面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执法风险。此外, 法律的不健全还会导致税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很容易触及渎职犯罪立案标准的底线。以玩忽职守罪为例, 依据《刑法》第397条的规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严重不负责任, 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 或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的, 即构成玩忽职守罪。可见, 致使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或者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是构成玩忽职守罪的要件之一, 损失数额成为是否触及刑事犯罪的重要立案标准。但是在司法解释中, 财产损失没有说明期限限制, 也没有规定次数限制, 这就容易造成税务干部做的越多, 潜在的税收损失累计数也就相应增多, 执法风险就越大的局面。

二、促进依法行政,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方法

1. 增强制度的科学性, 政策制定力求精。

一要增强制度和政策的操作性, 各项工作的标准不宜规定的过高过细, 要与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相适应, 防止脱离实际或超出执法人员承受能力。二要坚持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 对矛盾冲突或者内容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 要及时修改或废止。三要深入推行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评价反馈制度, 探索建立涉税政策、制度实施效果评价制度, 做好各项政策实施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深入企业和纳税人, 检查基层的税收政策是否宣传到位, 以及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了解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 收集合理化建议, 及时解决或向上级反馈, 促进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不断降低执法风险。

2. 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队伍管理力求严。

一是强化层级负责制。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对人对己均要从严管理、从严要求, 针对责任意识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持之以恒, 形成严谨细致、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二是加强税收执法风险教育与宣传。严格落实学法用法制度和法制学习制度,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加强依法行政的宣传。此外, 还要组织业务技能培训和依法行政实务培训, 坚持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切实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 增强依法履行职责和抵御各种风险侵袭的能力。三是正确处理纳税服务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积极构建和谐的税收执法环境。严格执行纳税服务制度, 牢固树立公正、公开和文明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 满足纳税人正当、合理的需求, 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

3. 理顺权力运行机制, 依法治税力求深。

篇9:从管理学角度看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防范措施

税收执法风险主要是指税收部门在执法期间不断防范执法风险、增强税务干部自我保护意识,是各级税务机关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在执法过程里我们的税务工作者直接面对企业,不仅在执行政府政策方面、执行执法权利,还是在实际税收过程中进行征税、办税等具体事务,都应当坚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严格执法。

近年来重庆市地税系统多起被查处的案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特别是2009年高新区地税局某企业虚开货物运输发票,金额高达5.7亿,涉案的两名税管员因玩忽职守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制裁。该案使防范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目前税收工作中存在的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作为国家行政执法的一部分,其执法和管理方面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困扰着税务部门,影响了执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形势下税收工作的和谐发展。

(一)税收管理中的风险

税款征收环节。擅自作出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违反《征管法》强制性规定。利用各种理由,以各种形式准许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为了减少工作量,对纳税人的经济性质、规模、财务状况不加区分,一律采用核定征收方式;对不应采用核定方式征收的纳税人实行核定征收,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征管漏洞。委托代征管理比较松散,对代征税款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跟踪管理。应纳税额核定环节,方法过于简单。减免税管理环节,受主、客观方面因素影响,个别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钻政策的空子,编造假证件、假协议申请减免税,如果税务机关审验把关不严,或未进行实地核查,就不能及时发现,出现税款流失。超时减免,对纳税人的减免税申请不及时答复、批准。

(二)税收检查风险

检查程序不到位。有的检查人员为了图简便忽视检查程序,如检查通知不按要求提前送达、执法文书一人送达、证据不足就提前结案等。文书填写、送达不规范。文字表达不严密、项目填写不齐全或不正确、要求纳税人限期改正的项目、时间不明确等。检查引用的法律条款理由不充分或对政策的理解不透彻。对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不同或会计核算掌握的程度不同以及财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上的合理差异,出现税务检查人员的税收结论与纳税人意见存在分歧,最终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留下隐患。

(三)税务人员素质风险

有的税收执法人员不精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税收会计;不掌握税收政策,不了解企业情况,业务能力不足致使税收执法的高风险。由于规范性文件繁多并且经常更新等原因,执法人员难以及时、全面、准确的进行把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执法水平。个别干部由于惰性引起的不作为而产生的风险,如不能定期到企业巡查,为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指导和服务,出现漏征漏管户,对其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管。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意义

(一)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税收法治的本质要求。

税法是一切税务机关人员进行执法的唯一依据,它对税务人员的工作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同时也约束着他们的日常行为,避免执法人员知法犯法,确保纳税人的权利,尤其是新《税收征管法》有近28个条款直接涉及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和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税务机关来说,只有依法行使职权、防范执法风险,才能最终实现法治的根本目的。

(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维护税收执法人员利益的前提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税收执法风险、提高税收执法安全性,是保护执法人员利益的迫切需要。如果我们的税收执法人员的执法安全都得不到必要的保障,必将影响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税收执法队伍的稳定性,因而导致各项税收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是树立税务机关良好形象的必然选择。

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我们的执法人员要严格自律,在执法行为上按照法律进行,每一个行为都可参照法律规定,合情合理,文明健康,另外这也是一项服务大众的工作,其形象和态度都直接会影响执法效果,好的服务意识可以给大家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方便后期工作开展。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双方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良性发展。

(四)防范执法风险是确保征管质量和税收收入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

税收执法人员如果始终保持执法风险意识,就能够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尽职尽责,政令畅通,切实做到依法治税,从而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确保国家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措施

怎样才能更好地规避税收执法风险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干部综合素质提升执法质量

新时期,越来越多的纳税人懂得法律知识,熟悉法律流程,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坚持控制执法风险,在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讲座,邀请社会中的相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普及,一方面提升整个社会群体的法律观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当整个执法队伍的执法意识增强了,素质提高了,那么执法效果才会显现出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税务人员应主动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须时刻牢记自己肩上的重任,增强执法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和执法水平,控制和防范税收执法风险。

(二)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通过学习法律,强化税收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提高执法能力,从根本上消除职权滥用,谋私,玩忽职守等行为的发生,防范税收执法风险。我们认为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立法,明确责任。对政府各部门的“应作为”和“不应为”制定出具体、可执行的法律规范,进一步明确各自的法律责任和工作要求,增强协税护税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执法环境。

(三)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

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税收的法律体系,为税收执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提高税收制度建设质量,确保税收法律之间协调一致,积极拟定税收法律、法规,提高税法体系,以推动中国的税法建设和税收执法尽快步入法治化的轨道。

总之,税收执法风险是新时期税务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焦点,税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和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提高警惕,克服执法行为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作者单位:重庆市渝中区地税局)

参考文献

[1] 刘兵.《税务执法程序的风险控制》法律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2] 蒋晓蕙.“健全我国财产税制是完善地方税体系的重要任务”.《税务与经济》.1997年第3期

篇10:完善税收制度防范税费执法风险

税费执法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税费执法

越位。主体越位,作为执法主体的下级税务机关行使了应当由上级税务机关行使的职权。管辖越位,为完成税费任务,采取降低征收率,或者用经济补偿手段,外引税费。职能越位,有的税务机关出于种种考虑,超越职能征缴税费。二是税费执法缺位。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应作为的,但税务机关和工作人员不作为、未完全作为、错作为,甚至乱作为,这就形成了税费管理和执法的缺位。三是税费执法不严。四是执法程序不到位。五是自由裁量权失当。

税费执法风险存在的根源,一是执法依据不规范,给税费执法带来风险。国家税费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是税务机关税费征缴的依据。但这些依据也存在一些问题,给税费执法带来一定风险。税法体系不健全,法律级次低。至今没有税收基本法和税收组织法,税收执法机构、税收职能等基本性问题,只散见于《税收征管法》之中。法律级次过低,由最高权力机关立法的税收法律,目前仍只有《税收征管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三部,《社会保险法》仍在审议过程中。程序法的规定过于原则,给税费执法带来遵循难度。

二是社保费征缴主体地位不明,执法风险大。社保费收入在不少省、市、县已占当地地税机关总收入的半壁江山,但执法主体地位一直不明。《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虽然全国20多个省市区明确由税务机关征收,但不少地方登记、变更、申报等仍归劳动部门管理,容易导致责任不明,征缴难度加大。

三是实体法内容滞后,操作难度大。现行税收实体法,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出台的,明显滞后于形势的发展。有的税种税目设计复杂,部分法律法规规定过于简单,赋予执法人员较大自由裁量权,也给执法增加了操作难度。

四是规范性文件不严谨,实施效果差。部分税收规范性文件本身存在漏洞,影响实体法的实施效果。有的政策存在难以把握的因素,造成税务人员执法存在不确定性。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时,仅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规章作参照,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没有效力,据此作出的执法行为,其执法风险不可避免地存在。

防范和化解税费执法风险,安徽省巢湖市地税局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总结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依靠制度抓防范。

对于社保费执法中存在的风险,建议国家尽早出台《社会保险法》,提升立法级次,赋予税务机关对社会保险费实行税收式征管的权力,确立地税机关的征收主体地位,赋予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的职能。明确授予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参保登记、申报缴费和计费工资基数核定以及检查、处罚等征收管理各个环节完整的管辖权。

同时,税务部门应建立完备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包括执法责任、考核评议、过错追究等一系列执法管理制度;建立票证管理、发票管理、登记管理、税款核定、申报征收、税费同查、税费减免等一整套征收管理办法;建立规范性文件管理、税收执法评议员制、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标准、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税费执法检查等一整套监督管理机制。

制定制度前,应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反复论证;实施后要跟踪问效,还要定期进行清理修订。把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目标,细化分解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县区地税局设立税收法制办公室和基金征集办公室,配备专职业务骨干,在基层分局全面实施税收法制员制度,从机构设置上防范税费执法风险。

上一篇:“我的未来不是梦”征文活动总结下一篇:在青年创业论坛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