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2024-04-27

“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共16篇)

篇1:“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摘 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已经成为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探讨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与传统课堂教学及传统教学视频相比较的优势,“微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的可行性,及针对信息技术不同教学内容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06-02

一、微课的概念及定位

所谓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的核心是微型教学视频片段(微视频),视频时长一般为5~8分钟。同时,还包含与该学习视频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专家点评(微点评)、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学内容。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微课的优势

1.与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相比较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以章节、课时划分,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教师若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微课不是以课堂章节为划分标准,而是以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学词典中的词条为单位实施积木化教学,其优势在于教学时间短、问题聚焦性强、主题突出、指向明确,所有的教学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技能或知识点展开,不仅注重教师的“教”,更注重学生“学”,学生易于接受。这不仅打破了教学内容冗长繁杂的瓶颈,还可根据学生信息水平差异调整教学进度,实施分层教学。因而,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尤显得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2.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视频相比较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微时代”下的衍变。与传统教学视频相比,微课除了同样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外,还具有开放性的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词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微课的资源要素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扩充、修改而日臻完善,同时还突破了信息技术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教材版本的束缚,既不受制于教材,又能融入教材,适用性更加广泛。而传统教学视频资源结构紧密、固化封闭,难以扩充和修改,且有相当大的教材版本局限性。

3.与其他学科使用微课相比较

微课作为一种视频资源,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其主要终端还是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其课堂教学环境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同时,在微课制作视频和后期剪辑方面,信息技术教师无疑更有优势。因而,无论是学科、硬件还是环境,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总之,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和传统教学视频来说,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适合于打造主动学习者,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效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按照自己的需求、进程和方式进行个性化的分层高效学习。

四、基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微课应用

教无定法,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因此,在微课开发与制作环节中,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微课类型,发挥微课的最大效用。

(一)常见的微课类型

根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微课有讲解说明型、操作演示型、任务活动型、解题推理型,等等。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微课的应用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为例,微课在教材的各个教学模块中,对促进有效教学方面均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如操作任务比较明确的教学内容,使用操作演示型和任务活动型的微课既可以传授新知,又能对知识强化巩固、查漏补缺,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

(三)微课应用案例

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宁波)八(上)第七课《photoshop 文本编辑》为例,简要介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微课的实践过程。

教学片断:

1.情境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校园海报,体会文字在图片中的作用:文字能让海报及其他图像的主题更突出和明确,更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指出本课任务是为校园海报画龙点睛。

2.探究新知

(1)添加文字。学生利用教师下发的微课资料(包括以添加文字、设置文字属性为核心内容的操作演示型微课视频

一、课件、练习素材),自主学习探究,选择素材添加文字,并设置文字属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文字的位置摆放、字体字号设置、颜色的选择是否有利于突出图像的主题进行。

(2)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二了解文字图层有关概念,掌握使用图层样式对文字作进一步美化的操作技能。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一步加工,表述设计思路。教师适当评价。

(3)栅格化文字图层。学生通过讲解说明型与演示操作型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三,掌握使用栅格化文字图层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方法,以使用形变和滤镜等效果。通过微课视频中的对比分析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图层与普通图层的区别,及文字图层转化成普通图层的合适时机。

3.拓展升华

展示作品评价标准,学生通过任务活动型微课视频四及微素材,选择一张校园海报添加合适的文字并合理美化,把文字图层栅格化后保存。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作品,实现智慧碰撞。

此课中利用不同类型的4个微课视频进行photoshop文字编辑的教学,分别针对添加文字设置文字属性、文字图层样式设置、栅格化文字图层等词条式知识点展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的积木化教学,学生则根据自身水平按需获取新知、巩固技能,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效实施了分层教学,对提升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虽尚未成熟与完善,但其在教育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已得到一致认可。相信随着微课研究的不断深入,微课必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并在教育领域中大放异彩。

篇2:“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郭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整节课以参观公园为线索,联系了例题,并辅以富于儿童化的语言,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简单有效的语言把10+20=?转化为数的组成概念即“10就是1个十,20就是2个十,1个十加2个十就是3个十,所以10+20=30”。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明确的数学思想,从而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同时在教学中,郭老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在探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篇3:“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微课是当前教学界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广东的胡铁生老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带给学生的是注意力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的微学习。

●微课在中学英语教与学中的运用

微课把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先学后教的模式,对知识的认识放在课堂之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堂之中,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效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借助视频,就可把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它不是一堂“大课”的压缩,也不是传统授课的视频,而是一个知识点高度的浓缩或富有创意的展现。例如在高中英语语法课中,一些重难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用微课形式,可以跟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测试由于受时间限制,无法展开对生词、习语的讲解。而课后发布听力训练音频及书面资料,则可要求学生对没有听懂的部分再次进行听力训练,整理并发布其中的生词、习语的讲解,以便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当然,微课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易错点,使之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做练习,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效率超乎寻常,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得相对准确知识的学习需求。

●中学英语教学的微课设计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微课教学应尤其注重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既是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和预期性的体现,又是顺利实施教学方案、调控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微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1.微课设计的意义

微课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微课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做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2.微课设计的依据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加涅(Gagne, R. M.)所著《教学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一书中指出: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对于短短几分钟的微课,课程教学目标的呈现应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感和归宿感,让教师不偏离教学目标,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

微课的教学过程顺序一般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提供指导—结语”等五个环节。因此笔者在设计有关“cost,take, pay, spend的用法”微课时,通过点题,告知学习者学习内容,让其有思想准备,观看时更有针对性。随后讲解如何使用这四个词,如:物+cost+sb+钱/时间+to do sth(事物做主语),人+spend+钱/时间+(in)doing sth/on sth(用人做主语)等,之后通过练习进行指导学以致用,最后加以总结。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3.微课设计的注意要点

(1)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微课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微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要慎重选择知识点,而且要精辟分析知识点。讲解的知识点要精、要细,5~10分钟能讲透彻。内容要准确无误,内容多的要将其逻辑分割成多个小知识点。

(2)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在录制微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将以下三种方式结合使用来吸引学生:1幽默吸引,幽默让学习更轻松,说教更舒服。2情境吸引,情境会唤起人的共鸣。3问题吸引,问题能抓住人的注意力。

(3)要精心设疑和进阶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微课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设计相应的问题和进阶练习进行检测,问题和练习要有梯度。视频后面紧跟着的4~5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判断。

(4)要有实用性

微课的设计要抓住学生的视线及注意力焦点,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引导,提高微课的实用性。例如,对高中英语语法所设计的一系列微课,要有课程的框架和固定的内容来源。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应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微课设计的感悟

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微课有效应用于英语教与学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微课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学习和研究时间节约。学生可借助微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新知的学习或者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补漏。教师可从真实、具体的案例中受启发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本文通过对微课在中学英语教与学的探讨,感悟教师在中学英语微课中的设计,并希望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快速把握英语学习,促进知识的迁移。

篇4:感悟微课助力中学英语的教与学

微课是当前教学界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广东的胡铁生老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因此,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它带给学生的是注意力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的微学习。

二、微课在中学英语教与学中的运用

微课把传统课堂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先学后教的模式,对知识的认识放在课堂之前,把知识的内化安排到课堂之中,改变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高效思维能力。

在日常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借助视频,就可把在教学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它不是一堂“大课”的压缩,也不是传统授课的视频,而是一个知识点高度的浓缩或富有创意的展现。例如在高中英语语法课中,一些重难点以及高考的高频考点用微课形式,可以跟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测试由于受时间限制,无法展开对生词、习语的讲解。而课后发布听力训练音频及书面资料,则可要求学生对没有听懂的部分再次进行听力训练,整理并发布其中的生词、习语的讲解,以便及时巩固课堂教学内容。

当然,微课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重点、难点、易错点,使之扩展学习、迁移应用。学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做练习,做笔记。这样的学习效率超乎寻常,满足了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得相对准确知识的学习需求。

三、中学英语教学的微课设计

1.微课设计的意义。微课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惑”而非“授业”,它用于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网络在线课后辅导,不能代替课堂的新知识教学。微课设计就是英语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英语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微课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做出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划。

2.微课设计的依据。(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成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加涅(Gagne,R. M.)所著《教学设计原理》(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一书中指出:设计者开始任何教学,设计以前必须能回答的问题是“经过教学之后学习者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或者“教学之后学习者将会有何变化”?对于短短几分钟的微课,课程教学目标的呈现应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感和归宿感,让教师不偏离教学目标,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2)教学过程。微课的教学过程顺序一般为“引起注意—告知目标—讲授新知—提供指导—结语”等五个环节。因此笔者在设计有关“cost,take,pay,spend的用法”微课时,通过点题,告知学习者学习内容,让其有思想准备,观看时更有针对性。随后讲解如何使用这四个词,如:物+cost+sb+钱/时间+to do sth(事物做主语),人+spend+钱/时间+(in)doing sth/on sth(用人做主语)等,之后通过练习进行指导学以致用,最后加以总结。(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结束时,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通过评价,学生明确了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学习动机,对不足之处的分析亦能使他们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3.微课设计的注意要点。(1)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微课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微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设计微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要慎重选择知识点,而且要精辟分析知识点。(2)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在录制微课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3)要精心设疑和进阶练习。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在微课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疑与提问是英语教学课堂调控的常规武器,它是促进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推动教学流程迅速向前拓展的重要契机。(4)要有实用性。微课的设计要抓住学生的视线及注意力焦点,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引导,提高微课的实用性。例如,对高中英语语法所设计的一系列微课,要有课程的框架和固定的内容来源。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应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微课设计的感悟

篇5: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

认真回顾《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找出课程中一到两个可以借鉴的做法?

答:通过对《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这门课程我收获很多。我学会了信息技术课件的制作,也学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还知道了许多以前我不明白的理论知识,比如:(1)、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支持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和呈现的一类技术。其中,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2)、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功能: 资源获取、加工、利用 知识创建、展示、演示 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 交流、通讯、协作 练习、测试、评估 最后,在进行信息整合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信息学科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更加喜欢我的物理课了,当然,信息技术融入物理学科教与学还需要很多问题和探讨,需要累计经验并进行理论的思考。我希望能在此次的培训中和大家一起探讨!

篇6:《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

观看了《初中地理“教与学”微课展播》这门课,其中河流这一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接下来我谈谈我的观后感。

微课展播中的这一节课,整体性很强。设计者在教学中分设了四站:第一站:走近黄河。设计者选用大量典型的图片从黄河源头开始一直到不同河段的典型景观、以及黄河下游一些历史文化景观,让学生直观的认识黄河,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站:感悟黄河。这一站,设计者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流经的平原、上、中、下游的分界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第三站:了解黄河。黄河的水患灾害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四站:治理黄河。分为两部分图说黄河展示黄河不同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献计献策环节介绍了治理黄河的措施。

整节课设计环节紧凑,引人入胜,整体性很强。简洁明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采纳。美中不足,这节课在凌汛形成的示意图展示中,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应将孟津改成桃花峪就更为完善了。

篇7:“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看完《小学(初中)数学“教与学”微课展播》的视频,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微课程,让学习变得简单而有趣”。其实微课程对我还是一门新生事物,改革的步伐却让我们踏进了“微时代” 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给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微课程创造了一种“5分钟学习”模式,所谓“5分钟学习,300秒思考”,“微”字优先,“微”中见大。

在教学中,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

看完《百分数的意义》的微课视频,短短的几分钟,授课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期中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课后收获有新意,同学们今天收获了百分之多少?还有百分之多少没有掌握?

篇8:“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通过观察、访谈, 笔者发现, 谈到作文批改, 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一线教师都有类似的感受:教师批阅任务繁重, 学生却提升很慢;教师长期挑灯夜战, 精批细改, 而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甚微, 有些学生甚至只看一眼作文得分, 对教师的修改建议以及披阅后的改错都不重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提升批改效率,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写作成绩呢?在网络化的今天, 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各个行业。我们是否可以让作文批改也智能化, 营造高效的教学环境, 打造属于高中英语写作的独特的管理模式和提升模式呢?目前, 中学使用大数据辅助英语写作尚处在初级阶段。如何借助计算机辅助高中英语作文的批阅, 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来搜集整理相关数据使该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成为广大中学英语教师迫切想尝试的一个新课题。

纵观实验学校教师的课例展示和实验教师的体会发言, 笔者深切感受到以下三点:

一、信息化助力学科教学, 深度融合意识日益增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如何全面地运用互联网, 加速实现教育资源数字化, 教学手段科技化, 学与教的方式现代化成为教师研究和探索的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积极利用数字化平台及其资源, 合理整合课程内容, 科学筹划学与教的途径与方式, 使现代信息技术、英语学科知识以及学与教的途径更加有效整合, 在促进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方面实现深度融合的意识更加凸显。英语学科教学正朝着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二、作文批改迅速及时, 师生沟通交流更加顺畅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跟踪指导与改进, 它具有批改作文迅速及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师生交流更加顺畅等优势, 课题组成员致力于将智能评改系统与人工批改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期望能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推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创新发展。

三、制约瓶颈探寻精确, 分类指导与纠错更加精准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 尖子生培养、英语“学困生”补弱更加现实可操作。尤其聚焦两个群体的特殊学生——尖子生和“学困生”, 分类培养和关注将会更加方便。指导“学困生”自主写作, 找到制约“学困生”写作能力提升的瓶颈, 从而制订具体的策略减轻“学困生”的英语学习压力, 改善写作习惯, 帮助“学困生”提高英语应试能力。借助大数据分析对尖子生的写作指导更有借鉴意义, 针对尖子生英语素养提升的措施更加得力。通过一年的实验与研究, 实验学校教师普遍反映分类指导与帮辅学生效果明显, 成绩显著提升。

篇9:“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这种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恰恰能用优美的图像,动听音乐,有趣动画,创设出一个个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变静为动,化难为易,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象地认识事物,又要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就需要一个形象直观的过程展现。这个过程的展现,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绝好的帮助。

3.示范演示,突破重点,提高技能,验证原理

计算机的示范演示可以提高学生操作和练习的能力。计算机的示范操作比教师的演示要规范、形象、逼真、吸引人,并能与学生实际操作结合,形成操作技能。

同时,任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还需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数学知识的正确与否也需要到实践中验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可利用它的动画特点,使其完成得更为完美。

4.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计算机帮助下,让教师和学生一起面对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对于教师,也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帮助中解放出更多时间,去对学生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更好地去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的“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同时,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构建起合理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将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作用

1.借助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可以用网页来制作出一个虚拟的问题情境,这样会使画面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课开始,兴趣生。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自己在电脑中反复看到这个问题情境,方便他们收集相关数学信息。

2.在网络环境中自主收集数学信息

通过电脑游戏(或网页中的视频),把单调乏味的活动过程变为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师要把学生推到活动的主体地位上去,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旨在“玩中学,学中玩。” 把知识加以引申、运用,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鼓励学生互相学习。

3.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展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在电脑上输入一些文字或数据来完成。(如果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把要用的文字或数据事先准备好,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来完成。)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方便学生进行修改,还可以省去学生写的时间。学生完成之后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比较传统的课堂,这样更增加了一节课的机动性、灵活性。

4.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及时的课堂反馈与评价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全面看到学生的反馈情况,但在网络环境下,局域网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结论上传到教师机上,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学生的反馈,从而加以正确、有效的指导。

5.在网络环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扩展和延续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辛辛苦苦准备的内容,只能在这一节课上发挥它们的作用。这节课结束后便缺乏可操作性,学生不能对所学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在网络环境下,如果我们设置了BBS这样的交流板块,这节课的素材可以随时再拿出来看,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教师进行交流。使这节课得到很好的延续。

三、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能够加强师生情感沟通,培养学生合作与探究意识

1.链接活动平台,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参与意识

如今探索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操作、体验、创造的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利用网络的多功能特性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促成师生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成长

现代教育中师生间平等交流、对话,同学间的协商、讨论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倾诉心声、表达看法、讨论问题等都可通过信息通道得以传输。数学教学中通过网络设置信息通道,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3.网络资源整合,提供探索空间,培养探究精神

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学会探究性学习,比学会了什么更重要。在网络环境下利于开展数学的探究学习,在网络课件中,教师可利用网络的优势,把相关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利于学生探究的内容,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广阔的空间。

篇10:“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两篇微课程在设计上主题明确、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有以下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1.两篇都有明确的知识点,第一篇强调孝敬父母,第二批立足自信自强。2.短小精悍,两篇微课都用5分钟左右就清晰的向学生讲明了知识点。

3.微课《增强自信 走向成功》恰当的安排了一些习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实用性很强,值得借鉴。

4.每一个微课程结束时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

篇11:“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大连34中学 吕肖博

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注重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还要强调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能够拓宽教材知识体系,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和加深课堂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转变了教师教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有效转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因此,优化教学过程离不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那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了丰富多样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现。有些资源还因为现实条件的局限无法呈现给学习者。比如,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物的生理现象都无法通过图片或空间想象建构起完整的知识结构。但信息技术的发展却使得我们可以模拟或直观的去观察生物的真实结构、通过动画演示生物生理活动的过程等等,可以开发出更多仿真性高、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

2.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探究式教学

其一,在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和证据的收集验证等各个环节,信息技术充当着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工具。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从多方途径搜集、分析、整理资料,更好的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其二,在探究试验和论证等环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实验能够逼真的演示无法实现或表达不清楚的教学内容。

其三,在探究学习的表达与交流环节,信息技术起到了展示工具的作用。采用动态视频、动画、图片和声音等来展示相关内容,使现实中无法呈现的过程再现于课堂教学中,并按照教学要求逐步地呈现给学生。

3.信息技术的运用转变了师生的教学关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角色都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互动方式上,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单向互动,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在互动内容上,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可以轻松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的运用对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教师如何组织、处理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在关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互动角色上,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者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以及作用的重大变化。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传授者、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设计由过去的单纯考虑“如何教”转变为现在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启发、诱导、引领学生去“如何学”;教师的主导作用由“幕前”转移到了“幕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得更为协调。

4.信息技术为体验式教学提供平台

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实施的关键在于有一个让学生能认知、能体验、能感悟的时空,即教学情境,而现代信息技术在体验式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开展体验式学习,教师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将固定的、静止的教材内容活起来。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现在各种信息技术的手段,如幻灯、实物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不仅可以增大体验情境的信息量,还可以通过其直观的听觉、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加速学生内化的过程。在强化反馈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体验获得的情感、方法和知识提供大量实践、操作和检验机会,具有一定的教学效益。

二、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等等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2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其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权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1.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从为分而转为为兴趣而学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促使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型” 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则由过去的“问答式”递进转变为现在的“探究式” 递进;教学方法从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转变为现在的启发式、独立研究式和协作探究式的教学;教学手段从过去单纯的教具演示或实验,转变为现在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了形象生动的学习氛围,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2.信息技术能促进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通过教师教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在 网上查阅资料,进行文本的输入,并能在网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现代教学的目标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很容易采取“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并且更注重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的传授。教师成为真理和知识的代言人,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被动的客体,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往往受到忽视,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而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则为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信息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给予了学生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借助信息技术,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更具平等性、更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对于促进学生社会知觉的发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克服自我中心都有着非常重要 3 的意义。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由个别学习转向合作学习,从而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养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获得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基于网络环境教学的质量往往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不断完善其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直观媒体时,必须依照学生的感知、注意等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有效地控制: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学生疲劳,分散注意力。

2.信息技术多种手段的使用时要注意变换呈现的形式,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尽量变静为动,以引起学生注意。

3.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凸显教学所致内容,有效利用教学环境的时间及空间条件,教师要站在屏幕侧面阴影里,手口一致、边讲边指出图上明确位置,同时要与讲解、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协调,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2:“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它宏观现象的后面,蕴藏着很多的微观奥秘。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则是它的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对于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教学,笔者以为,应当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特征时期,而多媒体恰具有声、光、电综合刺激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难点,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多媒体技术必将在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一、变微观为直观

新课改后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涉及到许多微观世界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因受想象力的局限,比较难于掌握这一方面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来帮助学生想象,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单一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多媒体却可以利用其功能,将这些微观世界在微机里立体地、多方位地、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较好地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笔者就曾利用软件制作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课件,从而发挥了微机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将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世界模拟出来,并真实可信地展示在学生们的面前,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现举例证之。新课改初中化学中“构成物质的奥秘”,涉及的内容有微观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在这三种微粒中,只有分子,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上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其余的两种微粒,学生是第一次学习。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这章内容时,对原子、离子概念的掌握感觉有一定难度。对于这章的内容,教师如果还是照本宣科,即使学生最终理解了两者的概念,也是比较模糊的、肤浅的。

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笔者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本章内容与多媒体技术整合在一起。当学生学习到原子内部结构时,课本上有一段文字,谈到了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故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通过这一实验,卢瑟福得到一个结论,即原子内含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带正电的中心,这就是原子核。学生在阅读这段文字后,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一小部分α粒子会偏转、极少数的竟然被弹回来了呢?抓住学生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做了一个直观的课件,将这一实验过程完整地展示出来。当全班学生饶有兴趣地观看了这一课件后,都恍然大悟,对卢瑟福的结论心服口服。

篇1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

一、帮助学生们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课程设置中, 信息技术课虽然已定为必修课, 但不在高考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依然围绕着结业考试在转, 而信息技术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非就是在电脑上玩玩游戏、上网聊聊天、浏览浏览网页而已, 根本不会引起重视, 更谈不上学好这门课。针对这种尴尬的局面, 我们要让学生明确,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的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 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以,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为了考试, 还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

二、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入手,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1.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应该充分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过程, 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比如:上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时候, 我着重给学生讲电脑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简单的故障维修。因为学生家都有电脑, 遇到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处理,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总结了几点常见的故障与处理方法:电脑开机后如果黑屏最先检查内存条, 其次是显卡, 最后是主板;电脑开机后反复的重新启动, 首先检查CPU风扇是否正常工作, 其次检查操作系统;电脑突然没有声音, 首先检查音箱是否正常, 其次检查是否静音, 最后检查声卡驱动是否正常……通过这些事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 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 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的优势, 让学生简单、直观的接受知识。

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直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点, 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例如, 给学生介绍电脑的基本组成的时候, 我把电脑的各个部件以图片的形式存到硬盘里。通过大屏幕依次给学生展示什么是CPU, 它的作用是什么, 常见故障是什么;什么是硬盘, 它的作用是什么, 常见故障是什么;什么是内存条, 它的作用是什么, 常见故障是什么。还包括主板、南桥芯片、北桥芯片、显卡、声卡等这些部件的作用与常见故障。通过这些讲述, 学生掌握了对简单的电脑故障进行处理, 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3. 信息技术是实践学科, 要让学生大胆尝试, 允许学生犯错误。

对信息技术的教学, 要让学生动起来, 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 允许他们犯错误, 在纠正错误中获取知识。例如, 在Word 2003中图形叠放层次一节的教学, 老师为了学生获得对“层”的认识, 先出示了几幅内容相同而叠放层次不同的图, 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 学生很容易看出, 这四幅图只是每幅中图形的叠放层次的不同。然后让大家自己试着做出这四幅图, 学生开始制作, 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 画第一幅, 复制了四个, 但是图形拖来拖去, 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是一幅一幅画出来的。老师告诉大家一种制作方法后, 再进一步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此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 总结出不同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有事可做。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 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 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学习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软件和网络基础知识为主。目前的评价机制多重视课本知识的接受和操作方法的掌握, 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有的学生课本知识接受的一般, 如果迁移能力超强,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 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能制作出很有创意的电子作品, 应该是更优秀的学生。但往往他们的考试成绩一般, 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仅是掌握知识, 还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 我们的考核内容要给学生适当的自由空间。

篇14:“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

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处处皆是,别说是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就连偏僻遥远的小山村都可看到信息技术的产物,就更不用说互联网三巨头BAT了。在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今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教好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面临极大的挑战,要教好这门技术性的学科,自己首先就要搞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那么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好渴求知识又想精通技术的学生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教学

1.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专就要专业、专门研究、认真细致钻研本学科。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物,要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要教好这门学科,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这门课程还未列入高考,由于各种因素以及学生家长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到这门课程重要性的时候,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是难上加难。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甚者应该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时时刻刻要让自己作为推动时代列车前进的一份子,而不是坐在车上观光的过客。所以要教好这门学科就要专心致志地致力于这门学科的探讨和研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探究怎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比如关于信息安全一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或者对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研究。关于获取信息,大胆放开让他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前提肯定是对学生现在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信息。他们可以借助很多的工具,比如多媒体,另外许多学生现在都有手机并且还都可以上网,所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等等。然后我们相互探讨和研究所获得的信息的具体价值等。

2.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我的观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掘自己、慢慢茁壮成长;教师应教给他们方法,解答或者探讨他们的疑惑,而不是告诉学生最后的结果,让他们注重求解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力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习兴趣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提高,相互了解。另外,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要相信团队,我们以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探讨、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式学法

马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CEO是培训出来的。”我们要在学习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并且我认为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探究的结果再进行交流,这样效果很好,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交流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帮助他们利用团队的力量开发信息技术的产品。未来的社会肯定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带头作用。未来的信息技术需要更专业更深层次的人才。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基本信息常识,但这些可能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至于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上走太多的弯路。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就要看得更高更远,才能培养有能力的人才,或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在现有条件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利用分组进行,因为条件所限,一般我们3-5人一组进行探讨交流,例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学生通过制作网页的形式进行学习,有的制作的是“家乡特产介绍”,有的制作的是某公司的网页,其中广告词和广告形式等都是自己设计和编写的,但由于课时比较紧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一部分会半途而废,很可惜。但总的来说,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好学生带动较弱一点的学生,比教师在讲台上天花乱坠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想和意识,由于他们都有惰性,所以教师的督促是很重要的。

在协作学习的条件下设立奖励机制是必要的,通过自愿参加演讲竞争和自由组合等各种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地自觉自愿发挥,然后给出评价作为一个小小的鼓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我们应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使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我们只是学生一生当中某一段路上的领路人。引导好他们就是我们现阶段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们未来成长的道路平坦一点,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向上地去学习去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志江.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思考[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4).

[2]文江浩.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0(7).

[3]陈菽蕙.浅谈城乡结合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5).

篇15:“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在教学中,大家对“合作学习”都认同,但是合作学习中遇到的以下问题却不一定能处理好:课堂纪律不好管理、学生讨论没有深度、教学时间不够、学生矛盾与冲突增加„„这些问题如小草一样不断生长,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新问题又来了。当这些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教师往往还会回到老路上。微课程则换了一个角度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不知不觉地开始影响其行为。

看完《百分数的意义》的微课视频,短短的几分钟,授课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期中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练习有层次、有拓展、有坡度,课后收获有新意,同学们今天收获了百分之多少?还有百分之多少没有掌握?

篇16:“微课”助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与学

摘要: 本文试结合扇形统计图这一节的有关教学,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教与学的问题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Internet、PowerPoint、Excel、Word。

学校开设创新课教学的研究,安排我上一堂尝试课,我选择了扇形统计图这一节(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1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课后,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往教学时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幻灯片课件,有时运用实物投影仪,千篇一律,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新鲜感,对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怎样来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对这堂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了尝试。

我把上课的地点由原来的多媒体教室改到计算机房,使每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课地点的改变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了好奇——数学课怎么会放到计算机房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首先观看了广告片——周杰伦的高露洁牙膏广告,造成了悬念——广告与课堂教学有何联系呢?带着疑问,迎接问题1。对于问题1进行了设计,用PowerPoint做了三张幻灯片,第一张为在象山台胞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请保护您的牙齿!

因为

牙齿一旦失去,不再拥有!

第二张为在象山中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

全体人群(失去牙齿的原因)

牙周病44%,龋齿38%,其他18%;

年龄在10---20岁的人群

牙周病5%,龋齿70%,其他25%;

40岁以上人群

牙周病75%,龋齿15%,其他10%。

第三张为在象山人民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

(失去牙齿的原因)

设计的

目的:通过比较三家医院的海报来说明扇形统计图较直观、形象,比文字更具有表现力。当中学生会对牙周病、龋齿的含义提出疑问,怎样解决呢?其一,先由学生回答;其二,打开Internet,在百度环境下输入关键字:牙周病、龋齿进行搜索(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通过学生的回答,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朦胧的认识;通过Internet搜索,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清楚的认识。这时,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高涨起来了,对于不清楚含义的名词可查阅Internet来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我趁机布置任务:

一、二两组的每位同学在Word中为保护健康的牙齿设计一句简短的广告语;

三、四两组的每位同学运用Internet搜索保护健康牙齿的广告语,然后进行比较、欣赏。此时,学生们热情洋溢在脸上,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设计或搜索当中去了。经过五分钟左右,一条条精彩的广告语显示在屏幕上,师生们进行了交流,课堂上的气氛已到了白热化。接着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2002年12月3日22点16分,从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大会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当选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选举的方式是由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

在首轮投票中,中国以36票居第一,韩国28票,俄罗斯12票,墨西哥6票,波兰被淘汰;

在第二轮投票中,中国获38票,韩国34票,俄罗斯10票,墨西哥遭淘汰;

在第三轮投票中,中国获44票,韩国32票,俄罗斯被淘汰;

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中国以54票胜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运用Internet解决①世博会的含义②展示中国申博的有关文字、图片或影视。哎呀,这可“乱套”了,讨论声、击键声响成一片,经过七、八分钟学生们基本安静下来了,意味着任务基本完成,接着我们进行了交流。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或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乐于学,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问题2的背景,我提出了问题: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国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以首轮投票的结果为例)同学们提出先算出各国所占的比例,算出各比例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再在圆中画出各国所在的圆心角,我对同学们的画法大力赞赏,接着我们一起来搜集、整理数据,列成统计表;计算各国的百分比,算出圆心角的大小;画出统计图。完毕后,提出疑问:能否借助计算机完成绘图。学生说不清楚,那好吧跟我一起来学习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来完成绘图。我们先打开Excel应用程序,在界面上输入各国名称及相应的票数,再打开工作栏的插入功能键的图表功能,选择图表类型:饼图;子图表类型:第一种,点击完成,就制成了扇形统计图。学生们看着完成的图形,傻呼呼地笑着,有点儿不敢相信,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Excel完成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国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以第二轮投票的结果为例)学生完成了操作,脸上阳光灿烂又有点不满足的感觉,我又补充了一题:根据下表,你能用扇形统计图把各 2 大洲土地面积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出吗?请尝试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帮你作图.这堂课通过计算机中Internet、PowerPoint、、Word和Excel的综合运用,完成了教学任务,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课后反思中体会到,计算机中Internet、PowerPoint、Word和Excel的综合运用对教学方法、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较大程度地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总之,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模式值得尝试。这种模式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建磐 数学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2011年职称申报常见问题下一篇:示爱感人的经典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