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助力脱贫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人才助力脱贫范文

2018江西遴选策论文: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专家休假的安排和关心上,更在于不断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此举对于进一步鞭策和激发更多的能人志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作用,可谓意义十分重大。

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落实靠基层,支撑在人才。人才是贫困地区致富奔康的关键因素。组织部门作为人才工作的牵头抓总部门,理应勇担重任,精准选才、精心育才、精确用才,充分发挥好人才对扶贫开发攻坚的支撑作用,切实为小康的决胜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围绕脱贫攻坚精准“选才”。“三人同行,必有一智;三步之内,必有芳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选好一个人才,就可能培养一个团队,发展一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如何紧扣脱贫攻坚大势,精准选才是关键。当下,脱贫攻坚一线,缺的是敢于创新、勤政为民的“智者”。组织部门就是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和了解人才;要打破常规,不拘泥世俗,只要符合事业发展需求,就要大胆的选出来;要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用心选配专业化的领导干部,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真正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人才选拔到脱贫攻坚队伍中来。

围绕脱贫攻坚精心“育才”。俗话说,金子只有从土里挖出来才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实际上,本土人才就是深埋在你身边的“金子”,只要抚去泥土就会发光。可以说,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还是要培养造就本土人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加大人才工作投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战线上的特点,开展技术人才分类专项培训,提升其境界、开拓其视野。要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大规模开展培养“永久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要采取挂职锻炼、岗位训练等多途径,“订单式”培养基层一线干部和各类技术人才,切实为他们注入干事创业的强劲动力。

围绕脱贫攻坚精确“用才”。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只有人尽其才,方能百事俱举。人才只有用好用活,才会激发潜能、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创造价值。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职能部门,就是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根据每个人才的特点与专长搭建好“舞台”,对一些年轻的、粗糙型的干部要有理解之心、宽容之心,用感情留人、服务留人。“天高凭鸟飞,海阔任鱼跃”。要善于给岗位、交任务、压担子,始终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人才

建功立业的前沿阵地,把人才放到实践中、置身岗位上在扶贫战线施展才干,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将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让各类人才贡献其价值、实现其价值,努力汇聚成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面对全面小康奋斗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在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只有认真审视、谋划、推进人才工作,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努力发挥好人才在脱贫攻坚中的智力优势,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作者:杨海林)

第二篇:增强“脱贫意愿”、释放“脱贫能量”、助力“脱贫攻坚”

0 2020 年 乡镇推进志智双扶工作的工作总结--- 增强“ 脱贫意愿” 、释放“ 脱贫能量” 、助力“ 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XX 镇立足镇情,积极探索,创新载体,充分发挥宣传引领在敦德教化、成风化人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增强“脱贫意愿”、释放“脱贫能量”、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工作举措,不断深化扶志扶智工作,持续推进贫困人口精神脱贫,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自立更生的内生动力。现将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营造浓厚氛围,有效增强“脱贫意愿”。XX镇着眼于当前扶贫工作大格局,始终坚持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以典型宣传教育人、感染人,聚焦扶贫故事,创新工作思路,精心策划了“作风建设看留坝”“脱贫攻坚在行动”、“真情帮扶在留坝”“驻村扶贫这一年”“苏陕协作在留坝”等主题宣传活动,及时推送全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最新动态、经验做法、心得体会

等内容,广泛宣传各村(社区)、各单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感恩奋进·决胜脱贫”“明理、感恩、自强”等主题百姓宣讲活动,将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进行有机融合,使“致富光荣,贫困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脱贫攻坚政策更加深入人心。并以镇村二级为单位,广泛开展“自主脱贫先进典型”、“脱贫致富能手”评选活动,深入挖掘典型的精神内涵和脱贫经历,积极塑造可借鉴、可学习的“风向标”,通过两月一次的 XX 镇评议活动、常态化的大会小会讲评以及每季度的“红黑榜”公示激励,使发展慢、产业单一、脱贫步伐不大的贫困户产生了压力,心灵受到了触动,2000 余名贫困户自立自强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全镇上下形成了扶贫先扶志、扶勤不扶懒的社会氛围。同时,在全镇 9 个村巡回开展“激发内生动力·合力脱贫攻坚”主题宣传图片展,指导督促各村(社区)在镇文化广场及主要干道、各村(社区)所在地安装大型户外宣传牌 17 个、横幅 26 条,路灯广告牌 10 幅,在各村设置脱贫激发内生动力固定宣传标语 300 余条,形成“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有效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意识和自强意识。

(二)创新多样载体,充分释放“脱贫能量”。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推向深入,XX 镇在推进“弘六德·展六美·建设四个留坝”公民道德建设和扎实开展“明理·感恩·自强”教育实践活动中,创新建立“德美屋”,搭建村民自治平台,通过对道德行为量化积分,建立关爱回馈机制,激发群众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释放群众全面小康的脱贫能量。通过“加减分”量化文明风尚,制定出台了“弘六德·展六美”道德积分实施方案,以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主要内容,按照积孝、积善、积诚、积勤、积俭、积美确定六大共性积分项目,还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摆脱现状愿望强、精神面貌变化大等八个方面表现确定贫困户积分项目,并逐一明确赋分标准,将善举美德、好人好事和失信、失范、失德的行为量化积(扣)分;采取“月评分”建立道德台账,建立由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委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组成的道德评议会,每月集中开展一次积分评定工作,先召开道德评议会收集、掌握本村群众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和存在的反面典型事例,再由道德评议委员会按照积分项目及赋分标准 ,实施加减分,并对评定得分情况在道德积分榜上进行公示;推行“分换物”深化道

德激励,按照“做好事有褒奖受激励”的原则,将公示无异议的村民道德积分,随即转入“德美屋”,每户群众可按照本镇“德美屋”兑换规则,兑换生活日用品及其他物品。并将月评结果作为上“善行义举榜”的依据,动态更新,及时宣传身边的善举美德、好人好事。同时,积分按年度进行累计,每两年为一轮,年度积分最高的农户可优先推荐为“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及“十星级文明户”,连续两年积分累计最高的将由县委宣传部授予“德美之家”荣誉称号,并予以物质奖励。

(三)抓实精神文明,持续助力脱贫攻坚。XX 镇注重“德育”孵化脱贫决心,坚持把智志双扶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抓手,以建设文明镇村为载体,通过设立环境卫生保洁员、生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逐渐将精神文明创建与决战决胜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有机结合起来,把鼓足贫困户脱贫精气神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既发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又通过精神文明创建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并采取思想教育、精神激励和建立奖勤罚懒机制等措施,引导贫困群众坚定脱贫决心,立足当地资源,积极找信息,主动学技能,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实现贫困群众自身脱贫走上小

康之路,形成文明向上、勇于发展、建设美好家庭和美丽乡村的强大力量。同时以“家风家训挂牌”“讲述家教故事”等活动为抓手,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引导贫困群众恪守孝行道义,弘扬家庭美德,并设置善行义举榜,激发贫困群众荣誉感上进心,用舆论力量引导贫困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向上向善。此外,还把寻找、评选、宣传道德典型的过程作为弘扬传统美德的过程,认真开展道德模范、勤劳致富典型以及“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留坝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表彰,组织开展“中国好人”“陕西好人”等推荐评议,开设“道德讲堂”、“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让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贫困群众讲道德、守公德,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和文明创建中来,全面激发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推动扶贫工作进入快车道。

第三篇: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传统陈规陋习的束缚,不少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与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农民自家的“小事”办“大”了,也让各种风俗人情在生活中逐渐走样、变异,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文明进步。

宁陵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后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重拳、下狠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

2016年是宁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务实拼搏、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措施,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年共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24个贫困村四大脱贫工程和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贫困村村容村貌。使24个贫困村出列,5626户贫困户1217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近年来,宁陵县农村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婚丧嫁娶中讲排场、绷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次丧事办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元。”当地群众表示,当地“人情账”十分沉重,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

不难看出,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影响宁陵县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怎么办?宁陵县果断出台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不仅是为了引导民风民俗,更是为了卸下捆绑在当地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

新规定新举措落地生根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传统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沦为社会陋习。有的村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村出现因婚致贫、因丧致贫等现象,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发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宁陵不但是商丘最小的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宁陵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调研中发现,高额彩礼、子不尽孝、厚葬薄养、铺张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在宁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出现因婚致贫、因浪费致贫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新路子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陋习的改变,一定会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助推作用。”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此举,旨在向大操大办亮剑、向铺张浪费说不。

去年5月份宁陵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落实到章程上、制度上,出台了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实行200元标准。并对违反大操大办的群众取消参与村内一切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明白人”,热心、用心、有威望,负责制定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在决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之前,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等领导就多次下乡调研、听取汇报、多方探讨,希望结合扶贫工作做出实效。之后,宁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其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严格考核,才能赏罚分明。宁陵县文明办与县级文明单位以及各乡镇、各村分别?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发现有违反者,在全县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领导约谈,影响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资格。

不仅如此,在农村,宁陵县严格按照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

与此同时,宁陵县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媒体曝光、召开评议会等措施,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县纪委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对全县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事进行督查问责;县两办督查室对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县委宣传部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作推动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问效。宁陵县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移风易俗重在落实,更贵在长效。为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持续有力、更实更久,我们县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该县建立了领导、激励、督导三大保障机制,真正按照上级的要求,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宁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同和表示:“县乡党员干部都要真正沉下去,真心实意地同基层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形势、研判问题。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找准症结,认真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把精力用在抓难题上,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活力新动力不断迸发

宁陵县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突出陋习整治,加大治理力度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坚决推动宁陵良好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宁陵县从无到有,短短半年之间,由点到面,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全面铺开。不但宁陵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支持移风易俗工作,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宁陵开展的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活动,使得中央“八项规定”的“硬要求”,变成了宁陵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百姓也非常满意。

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让孩子旅游结婚办婚礼,既节省了办喜桌的钱,又让他们出去休闲放松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也少操了不少心……”听到同事“埋怨”女儿结婚没通知一下时,宁陵县一领导干部的这番话,让不少同事都表示认同。他坦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也存在“攀比”心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执行、落实,最后只能是一阵风、花架子。原来,一月之前,这位领导干部女儿结婚,没置办一桌酒席,没通知一个人,不但省去了所有的人情,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管住老百姓乱花钱,政府就要充当“黑脸公”。宁陵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全面推行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一个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粗略统计,一起白事至少能节省开销3000元至5000元,一起红事节省开销1万元以上,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新风新俗得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深入人心。

其实,由政府来管“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更是为了与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为此,宁陵县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活动紧密结合,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愁记忆”紧密结合,通过“六个结合”,从而使“1+1>2”,达到了移风易俗与各项工作的共赢效果,百姓纷纷点赞。

“别的村里订婚彩礼最低6.6万元,俺闺女订婚只要了2万元,女儿的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关键要找对人……”谈起眼下的高额彩礼,宁陵县乔楼乡许庄村村民许诗强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确实存在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但是大家都这么办,谁也不愿意在老人或孩子身上省那仨核桃俩枣落寒碜。”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深有感触,农村白事花那么多钱,死去的人看不到,倒不如老人生前时好好孝敬。但是为何乡亲们都比着多花钱、办大场,就是活人的面子问题,这就需要有人来管、来约束,让大家统一标准,这就需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

今年1月3日早晨,宁陵县举办了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一条彩带、几只气球,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九对新人,从清水河广场出发,穿过宁陵县城来到葛天公园。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广大百姓争相围观。在宁陵县葛天公园,新人们把爱情白鸽一起放飞后,转身来到公园内一片空地,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共同精心栽植好。现场不时响起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特别是栽植这棵爱情树,象征着我们的婚姻也从此幸福花开。”在栽好的爱情树前,新人李家乐、吴园园一边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一边说,以前看到别人结婚都是让父母大操大办,结果花很多钱导致负债累累,他们就商量用这样集体婚礼的形式结婚,也希望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集体婚礼的队伍中。

对于参加婚礼的这九对新人,宁陵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共同授予他们“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陵县民政局副局长郭国华介绍,这次集体婚礼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集中展示了青年们的崭新风貌,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以后还会适时举办此类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

事实证明,这步棋,宁陵不但走得对、走得准,更深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

为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L气,宁陵县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让千家万户尚新俗,美丽乡村树新风。

如今,白事“四菜一汤”、喜事随礼不坐桌、订亲彩礼不超3万元,在宁陵成为新常态。

如今,走在宁陵的乡间村落,百姓有的聚集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的挤在乡村大舞台前欣赏豫剧,有的坐在乡村书屋里看书学习,喝酒打牌的少了,全县上下除陋习、尚节俭、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户户和睦家庭接连呈现,阵阵崇尚文明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在宁陵就会发现一个个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蓝图新希望催人奋进

去年以来,宁陵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宁陵县各乡村陆续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乡贤、美德少年等名目繁多的先进个人,让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成为新风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梨乡大地蔚然成风。

该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广泛开展“乡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10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白智超,中国好人王军章,河南乡村好媳妇郑文梅,河南好人张信礼、顾丽英……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宁陵大地。目前,宁陵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一个好人做榜样,引领风尚之美;一则村训定规矩,规范行为之美。推进移风易俗,找准抓手是关键,为此,宁陵县抓宣传、抓组织、抓制度、抓典型、抓村史、抓创建、抓活动、抓基础,以“八大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力组织实施,创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宣传先进典,营造浓厚氛围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宁陵县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跟进,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知荣辱。

“我们是边开展边修正,不断在推进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谈及移风易俗活动,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公涛介绍,开展移风易俗,一个地方一个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尊重事实、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各自的优势,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

记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宁陵以此为核心,编印《宁陵村史村训集》,对全县近百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一则具有自己人文特色的村训,传承下去孕育的便是一种乡情和文化。如今,漫步在宁陵各乡村,村史村训民约被公布于众,男女老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不仅传承了文化,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刚开始布置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回想起半年前的首次“碰头会”,宁陵县一工作人员如是说,“当时感觉要改变这些旧风俗习惯,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看到全县都调动起了积极性,大家由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相信一年之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现在,宁陵每个乡村都有自己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老百姓见贤思齐,村里婆媳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比比典型,看看先进,气消了、心顺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乡村是厚德仁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并不只是让群众表面上“风光”,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优雅”。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精神文化建设。为此,宁陵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选定24个贫困村,把发展产?I“富口袋”和文明教育“富脑袋”相结合,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为主题,在全县30个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设施。

“我的青春我做主,索要彩礼是耻辱”“厚养薄葬是孝心,薄养厚葬不孝顺”“好家风好村风十里八乡传美名,坏风气陋习俗方圆百里成笑柄”……这是记者在宁陵乡村看到的文化墙宣传语。宁陵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20万元,对全县24个重点村实施了坑塘整治、道路绿化、村内道路照明、公厕建设等项目建设,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巷亮化,以文化墙为载体,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让一道道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成为德化育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乡村文明的载体,让群众在“赏景”中增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陵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移风易俗入手,从文明中国建设的高度着眼,借深化改革的东风,探索出了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好做法,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斩断了导致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一事入贫的“穷根”。“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各县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宁陵经验,要继续加强体制机制方面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如是说。

第四篇:担当政治责任 助力脱贫攻坚

菏泽技师学院

自2016年开展技能扶贫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社局、市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共投资近80万元,先后实施了“技能大篷车下乡”活动和技能扶贫“千人计划”项目,共举办烹饪、面点、电子商务等各类培训班12期21个班次,培训贫困学员1179人,发放各类技能职业资格证1016人,许多学员通过技能掌握了一定的自主创业能力,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奠定了基础。现将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勇挑社会责任

菏泽是山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截至2016年底,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2万户、46.03万人,占全省的51.2%,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场。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出响亮号召,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0二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实省市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的同时,菏泽技师学院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我院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职业技工院校,既有技术过硬的专业实训老师,更有丰富的专业实训经验,这恰恰能在帮助贫困群众学得一技之长、彻底摆脱贫困上发挥自身最大的特长和优势。我们学院可以承担起也必须承担起这一政治任务、社会责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全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思想统

一、目标明确、不等不靠、说干就干。学院党委成立专门班子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学院特色制定实施方案,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培训团队,划拨专项资金增添培训设备,更有菏泽市委市政府和市人社局等部门做坚强后盾,有乡镇党委政府和驻村第一书记等干部广泛宣传发动,我院技能扶贫工作于2016年得以在全市率先展开。

二、围绕技能扶贫,用心开展工作

一是先行先试,积累经验。2016年,院党委重点围绕市委提出的“双联双创”、脱贫攻坚等工作想办法、找出路,在对牡丹区小留镇邢楼村实地调研后,我院与市人社局、乡镇及驻村第一书记达成共识,决定在该村实施技能培训大篷车下乡试点,乡镇及驻村第一书记负责提供场地、组织学员,我院负责购买设备耗材、组织培训教学,市人社局负责鉴定考试、颁发结业证书。2016年6月14日,牡丹区小留镇邢楼村技能下乡烹饪培训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第一期培训学员56人。在活动实施中,我们坚持方便群众,拉着设备耗材进入乡村车间,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办在百姓家中;坚持普惠群众,统一免费发放学习用的围裙、教材、笔记本,水性笔,所有实习材料也是全部由我院购买,学员不用拿一分钱;坚持贴近群众,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灵活安排培训时间,依照群众需求制定面点、烹饪等培训内容,确保群众学得会、用得上、能挣钱,争取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家”的目的。接着,我们又先后在成武天宫庙镇毕庙村、牡丹区黄堽镇邓庄村、牡丹区黄堽镇孔庄村、菏泽开发区分别举办了5个技能下乡烹饪、面点培训班,合计培训人数为276人。

通过烹饪、面点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手把手的传授,学员基本掌握了职业技能的操作要领,真正实现了“一技在手,致富无忧”。省委组织部、山东电视台对技能大篷车下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新华网山东频道、市电视台、菏泽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引起良好社会反响。 二是面向群众,制定方案。为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2017年,院党委在总结技能大篷车下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技能扶贫“千人计划”项目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投入100万元,针对全市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市场需求、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力争培训学员2000人次以上,确保热心学习技能的群众致富,使参加培训的群众具有创业脱贫能力。这次技能扶贫活动,按照贫困村群众“缺啥学啥”的需要,由农民“点菜”提出授课内容及要求,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意愿需求开展中式面点、中式烹调、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等培训,也可根据农村劳动力不同技能水平开展相应专业或工种(电焊、机床)的技能培训,针对农村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以企业注册、税务登记、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菏泽市委书记孙爱军同志对此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做出了专门批示,“市技师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发挥自身优势,瞄准群众需求,通过‘技能下乡’,送培训到户、到人,这是治本之策,是授人以渔,能激发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劳动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

三是精心组织,辛勤付出。院党委多次专题研究技能扶贫工作,将其作为一份政治责任来抓,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具体负责落实,每期培训班开班仪式党委书记或院长到会参加,培训过程中到培训点现场解决问题。

培训处、食品系等有关处室与乡镇党委政府、基层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通力合作,努力克服生源组织困难、场地设施简陋、交通运输不便等诸多问题,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我院扶贫乡镇单县杨楼镇培训点距离市区100多公里,培训人员每天披星戴月、辛苦往返;有些培训点没有合适场地,只能搭个简易大棚,酷暑天气时热锅热灶,培训老师都是汗流浃背;有些贫困村条件简陋,培训人员午休时只能趴在案板上或者几把椅子一拼凑,才能休息片刻。虽然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同志们不怕苦、不怕累、毫无怨言、甘于付出,舍小家顾大家,一心只为群众能学好技术、早日摆脱贫困。

我院高级讲师、高级技师李鑫老师,是一位已经55岁的女同志,面点手艺十分精湛,看到很多群众有学习面点技术的迫切愿望,李鑫老师不顾自身年龄大、血压高等困难,坚决服从学院安排深入乡村车间传授技能。特别是2017年暑假冒着40℃的高温,在闷热的帆布棚下,她不叫苦、不怕累,手把手向群众传授技术,耐心细致为学员答疑解惑,近一个月的超负荷工作,使她的身体严重透支,在临近学员结业时李鑫老师由于血压增高而晕倒在案板桌前,幸亏抢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油条、水煎包、葱油饼等地方特色小吃和鱼香肉丝、糖醋里脊、辣子鸡丁、红烧鱼等家常菜品。在培训结束后,为了巩固学员的技艺,我们每期都建立一个学员微信群,随时解答学员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三、取得初步成效,赢得群众口碑

工作干得好与孬,要看群众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要看是否能够赢得群众口碑?

在对培训学员的跟踪回访中,我们发现东明、单县、鄄城、郓城等地已有学员开始在集市上摆摊设点做起生意,他们对能有机会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而实现就业创业、改善家庭状况,对党委政府、社会、学院始终怀着感激之情。东明陆圈镇纪庄村的农民孙鹏波参加完烹饪培训班后,在镇上租了个门面,开了个小餐馆,生意红红火火;杨楼镇朱破楼村的农民王怀荣在学校附近干了个炸油条的摊点,平均每天能卖80多斤面的油条,每天收入在200元以上;单县杨楼镇土疙瘩村的农民石永花在南京做面点生意,听说家乡有免费的技能培训,专门从南京回家半个多月参加学习;还有的为了学习一项技术,长途奔波几千里地专门从内蒙、从拉萨等地赶回家。

郓城县南赵楼30多岁的国家级建档立卡户、残疾女学员赵来,因两腿不能站立,连油锅、面案子都够不着,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进行操作。她多次向我们提出学习的愿望,我们被她这种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她为特别学员,并单独为其改造了案板、灶台高度,以方便她更好地参与培训。而她也倍加此次难得机会,每天坚持让丈夫抱着来参加培训,经培训老师手把手传授后她已初步掌握了面点制作技术。为鼓励她积极实现自主创业,我院院长乔忠义同志带着购买的全套面点制作设备,送到她家中。截止到目前,经过我院技能扶贫培训的学员中已经有106人成功实现就业或者创业,他们利用所学技能有的到酒店做了面点工、烹调工,有的在集市上摆摊设点,都有了可观的收入。

四、拓展培训空间,助推脱贫攻坚 按照山东省人社厅、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山东省技工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行动计划”及菏泽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我院将持续深入扎实开展好技能扶贫工作。继续实施好《技能扶贫杨楼镇行动计划》,重点开展电商扶贫,大力孵化村级电商种子户,继续开通杨楼镇适龄学生定项专项招生绿色专用就学通道,凡有脱贫致富意愿、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均可直接入学,我院将继续实施免除学生在校三年学费、住宿费、学杂费的优惠政策;全力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积极配合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开展技能培训。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是山东省脱贫攻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投资最多的菏泽市东明县共计投资100多亿元,新建村台24个,外迁社区1个,迁建人口11.9万人。为确保黄河滩区的老百姓迁得出、稳得住、有技术、能致富,2018年8月,我院与东明县政府初步达成合作协议,决定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重点实施东明黄河滩区迁建村台的技能培训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推广到全市其他黄河滩区迁建脱贫任务的县区。

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决定于2018年9月至2020年底,在全国组织开展深度贫困地区技能扶贫行动,下步,我院将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勇于担当作为,扎实做好技能扶贫工作,切切实实让更多的老百姓在技能培训中得到实惠。

第五篇:教师结对帮扶 助力教育脱贫

——我校开展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为了深入开展教育精准脱贫工作,保证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省教育厅在全省广泛开展了“三秦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专项行动。我校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认真设计师生互助方案,细化落实措施,确保行动组织严密,内容充实合理。密切了师生关系,深化了育人工作,提升了行风形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我校秉承“以人为本,为学生解困”的帮扶理念,积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我校教师从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思想道德实际出发,以“手拉手,心连心”为主题,以学校、家庭有机结合为载体,努力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加强对贫困生的关爱教育,树立贫困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为贫困学生营造健康、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学有人教,难有人帮。2017年9月至2018年元月,我校教师利用空闲时间,走进贫困学生家庭,通过帮孩子辅导谈心、与家长倾心交谈、为家庭出谋划策等形式,将党和国家对贫困学生的关爱送到了千家万户,助力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帮扶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对贫困学生思想上、精神上的帮扶,帮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信心;坚定知识改变命运、拼搏赢得未来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走上成人成才之路。 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以来,我校教师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得到不断提升。全体贫困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情感心理等方面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家校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人民警察面试范文下一篇:人民调解模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