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2024-05-11

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精选6篇)

篇1: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前言

分宜县建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地处赣西中部,面积1389平方公里,人口30万,属于小县。但就是这个小小的千年古县,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内涵,有其它地方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去年国庆节期间,分宜民盟总支部数人前往浙江省宁波华翔集团总部,受到董事长周辞美先生与华翔集团的无比盛情与难以忘怀的接待。当我们把本地盟员老画家严兴智先生的书法作品与国画《钤山秀峰》赠送给周辞美先生之时,当即得到周先生由衷的赞叹:“好美的地方,分宜有如此美妙的山岭,我们可在此开发山庄”。

一语惊醒本地人。从浙江归来,我们盟总支部便成立开发招商课题组,聘请有关人士参与考察、研讨等活动。于是,通过实地勘察,我们更加领悟其独特无比的开发价值。我们由此更加衷心地钦佩具有深厚文化素养与诗人气质的周辞美先生的“慧眼识宝”。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概述

1、钤冈岭的基本情况:

钤冈岭,本名钤山,位于分宜老县城正南,面临钤阳湖,处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仙女湖上游。交通便利,分文铁路、安分公路均从湖畔岭旁经过;北行数里,即为浙赣铁路与沪瑞高速公路。水路则可直下袁河,出赣江。

钤冈岭海拔260米,山上林木茂密,松竹相间,蓊郁清幽。山下双溪环抱,清洌见底。从湖畔登山,盘桓而上,凌顶四望,两水夹一山,呈长方形若钤印,故名钤山。往北看则是一片广阔的水域,碧波万顷,湖光潋滟。往南看,峰峦起伏,千岩百壑,许多山峰在云海中忽隐忽现,蜿蜒连绵,一直连到分宜的最高峰——大冈山。

与赣西诸名山相比,毫不逊色。武功山高则高矣,却有点高不可攀,不如钤冈岭“小巧玲珑”,举足可登。大冈山大则大矣,然交通不便,不如钤冈岭水陆便捷,四通八达。明月山幽则幽矣,然只有山色,没有湖光,不如钤冈岭“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可以说,钤冈岭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在赣西部,均首屈一指,无愧于赣西名山之雅号,钤山是分宜南乡诸峰之起点,诸水之汇合点,堪称挟山水之形胜,据天地之精英了。

二、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防洪法》、《电力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

3、国家有关建设旅游度假区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4、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5、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6、《分宜县城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性质

依照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区位资源特点,铃冈铃景区应以自身人文环境、山水环境和周边风光环境为基础,发展以教育为目的,以山色为主景点,以水上运动、游乐、休闲观光等综合旅游项目。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1、把钤冈岭建设为《天工开物》描绘的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及军事场景,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集散地。“人无我有”,打出“大创意、大手笔”的效果。怀有君临天下之开发意识,为全世界人类历史文化的长廊推出中华民族熠熠发光的瑰宝;

2、精心挖掘文化内涵,构建诗歌碑林,不仅为开发旅游以添景观,让游人畅想诗之海洋而留恋忘返,而且为乡情教育与扩大分宜影响有无与伦比的深远意义;

3、充分发挥景观和资源优势,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项目吸引人;

4、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的规模和规格,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

〈二〉规划原则:

1、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自然为主,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的原则;

2、坚持大旅游原则,衔接好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3、坚持“高起点、大气魄、创新意、聚人气、树名牌“的原则;

3、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方案,注意远近结合原则。

四、规划目标

规划着眼于未来,以创造生态环境为基础,建成具有教育、培训、休闲、度假、商务、会议为特色的生态风景区为宗旨,以超前的意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逐步把钤冈岭建设成为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功能突出、实施齐全、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五、规划期限

1、首期工程:2004年-2008年

2、二期工程:2008年-2008年

3、三期工程:2008年-2010年

第二章、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一〉、有利因素:

1、地理位置:

钤冈岭位于赣中西部,分宜县城东南部,紧临袁河,上游为分宜有名的风景区昌山庙和严嵩洞;下游为国家级风景区仙女湖,是仙女湖主要景点必经之路;正东面为省级保护文物——万年桥;距离县城仅6公里。而分宜县处于新余、宜春中间,距新余、宜春各30公里,到省会城市南昌和长沙各约17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2、交通条件:

分宜交通四通八达,浙赣铁

篇2: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开发的规划基础

一、规划基础

二、规划编制性质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四、规划目标

五、规划期限

第二章、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灵山风景区范围与环境容量

三、财务分析

编后语

灵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一、开发规划基础:

一、概述:

磐安灵山位于金华双龙洞、东阳卢宅古居、横店影视城、永康方岩、缙云仙都、天台国清寺等著名景区的中心位置,区位旅游效应日益凸现,其至东南西北省内各大著名景区,车程都在1个小时以内。随着浙中地区交通公路的不断兴建,尤其是诸永高速公路(沿灵山景区而过)的开通,给磐安旅游和灵山开发带来无限的商机,开发后其必将成为一颗镶嵌在浙中黄金旅游区上的璀璨明珠,并真正成为上海、南京、杭州、温州、宁波等城市的后花园,市民的避暑胜地,为打响磐安“浙中承德”、“浙中庐山”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编制依据

1、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区管理暂行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防洪法》、《电力法》、《水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国家有关建设旅游度假区的方针、政策和规定。

4、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5、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6、《磐安县城总体规划》

二、规划编制性质

依照灵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区位资源特点,灵山风景区应以自身人文环境、山水环境和周边风光环境为基础,发展以纪念灵山九支卢文化,弘扬卢琰精忠爱国精神,加快灵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把建设“越国公卢琰纪念馆”作为开发灵山风景区工程的切入点,以此扩大磐安知名度,推动地方经济及我县旅游业的发展。

三、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1、把灵山风景区开发成灵山卧佛、翠峰古刹、药王庙的集聚地,人无我有,打出大创意、大手笔的效果。

2、精心挖掘文化内涵,建造灵山国际大酒店,构建休闲养生度假区,并作为老年养生基地等。

3、借助灵山旅游区的灵气,把佛教文化、卢氏文化发扬光大,建造越国公卢琰纪念馆,寻根问祖,真正把卢氏文化和古玩艺术文化紧密结合。

4、充分发挥景观和资源优势,以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旅游项目吸引人,建立富有特色的民宿基地,建造休闲养生小木屋,把养生农家乐发扬光大。

5、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接待规模和规格,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二)规划原则:

1、正确处理好建设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自然为主,文物古迹、环境保护的原则。

2、坚持大旅游原则,衔接好灵山风景区名胜区总体规划。

3、坚持“高起点、大气魄、创新意、聚人气、树名牌”的原则。

4、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开发方案,注意远近结合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谁投资、谁受益”原则,一手抓建设、一手拓市场原则,“合力兴旅”原则。

四、规划目标

灵山风景区按国家级旅游标准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争取获得国家五A级旅游区称号,景区仿照古代风格及布局规划,按人文考察、生态旅游、民俗娱乐三大功能,整个景区划分为中心、集镇、郊野、野外四大区域,依据四大区域详细规划,把灵山人文景观、自然景点、自助旅游项目串成一条黄金旅游线,以超前的意识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发展,逐步把灵山风景区建设成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功能突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五、规划期限

1、首期工程:2015年~2018年,开发项目拟投资4个亿人民币。

2、二期工程:2018年~2021年,开发项目拟投资5个亿人民币。

3、三期工程:2021年~2023年,开发项目拟投资5个亿人民币。

4、四期工程,2023年~2025年,开发项目拟投资6个亿人民币。第二章、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地理位置:

灵山风景区总面积规划11平方公里。范围自新渥~西庄~大芝山~大山下~麻车下~岩岗~直来~上卢~中卢~长卢~宅口~双溪村,总面积方圆11平方公里。

2、交通条件:

灵山风景区交通位置优越、便利,是连接浙中的枢纽,也是横店景区的延伸,它的开发会带来浙中发展的无限商机。

3、政治经济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建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出现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社会各界和乡政府关注和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出行人数不断增加,更加速了经济、技术、文化商务交流,而这一切都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4、周边环境:

灵山风景秀丽,山水成趣,整个景区是具有“真山真水真空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优势,充满自然、艺术、人文的魅力。

5、旅游资源: ①人文民俗资源:

磐安灵山因五代后周典检尚书、开同上将军卢琰辞官携后周柴世宗皇子隐居至此,繁衍“九支卢”,成为浙江卢氏鼻祖而闻名,他为开辟道路、经营农桑、建塾延师、培养了大批的文臣武将,并在此繁衍“九支卢”,成为浙江卢氏鼻祖,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②、自然生态资源:灵山风景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磐安县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属中亚热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带,景区植被丰富,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中药材资源丰富,为著名的中药材之乡。

③旅游资源评价:

磐安灵山是宋越国公隐居地,也是浙江卢氏发祥地,其中地区植被丰富,溪泉清澈,无台风地震,无人为灾害及地方病,拥有很好的生态旅游环境。

二、灵山风景区范围与环境容量

1、规范范围:景区规划开发围绕山体及水体展开,以山系四周至山脊可视范围为界,总面积11平方公里。

2、环境容量分析:灵山旅游属生态旅游,参照一般风景区的容量经验数据,0.27公顷/人为基数,结合本风景区日适宜客量,乘以2.5为日饱和客量,风景区1000公顷。估计及适宜的年游客量为300万人次/年。

三、财务分析

灵山风景区首期(2015年~2018年)开发项目拟投资4个亿人民币,是自有自筹资金。首期资金用途,农家乐小木屋、餐饮等基础设施建造1.3亿元;绿化、净化工程建设2000万元;越国公卢琰纪念馆及卢氏文化开发建设1亿元;翠峰古刹、药王庙等建设1.5亿元。

二期资金用途(2018年~2021年)建造国家五A级灵山国际大酒店3亿元;灵山卧佛构建2亿元。

三期资金用途(2021年~2023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项目开发5亿元。四期资金用途(2023年~2025年)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及管理、景区激光投影内容6亿元。

编后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文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行业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业作为一个己经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产业,不但其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递增,尤其带动的相关产业的经济增长也日益明显,旅游业己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热点之一,磐安灵山风景区的建造成功将是磐安旅游发展的里程碑。它对于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弘扬卢琰精忠爱国精神,加快灵山旅游开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它将鼓舞我们把灵山旅游产业做的更大更好。

篇3: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关键词:京山大洪山景区,开发规划,研究对策

一、大洪山景区的概况

1. 大洪山景区的资源概况

大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是1998年和张家界、九寨沟一起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其主要核心景区绿林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 位于大洪山南麓, 京山县北部的绿林镇, 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绿林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的策源地, 也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发祥之地。

绿林山景区有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兵寨群, 有“湖北新九寨”之称的美人谷瀑布群, 有被中国科学院权威专家论证世界首例中华奇珍的天然石编钟, 有浩渺无边、充满神秘色彩的原始森林和极具灿烂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大汉文化村”, 有刺激浪漫的鸳鸯溪漂流, 有华中地区最大的素质拓展基地和真人CS野战基地。绿林山风景区是集山、水、林、泉、洞一体, 可供养生、休闲、度假、漂流、野战、拓展、写生、会议、相亲的理想选择。

2. 大洪山景区旅游产品概况

(1) 风景如画鸳鸯溪——神州第一浪漫漂。鸳鸯溪全长6.7公里, 刚柔并济, 疾缓相间, 既能与激流相搏, 也能在碧水荡舟, 品味山水闲情的浪漫情调。漂流途中大小观赏景点数十处, 山随水动, 景随船移, 美不胜收……

(2) 帝王之气绿林山——神州第一古兵寨。绿林寨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它是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区域。绿林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湖北枣阳人刘秀当年正是在此与王匡、王凤结盟, 才从此走上了中兴发祥, 建立东汉帝业之路。因此, 人称绿林山为“天子雄风绿林起, 光武中兴第一山。”

(3) 人间瑶池美人谷——灵秀堪比九寨沟。美人谷全长2公里, 它位于绿林山风景区东南方向的万福河峡谷, 与绿林寨遥遥相望, 与鸳鸯溪一水相连。是一个以水为主的峡谷型探秘寻芳的生态休闲游览区, 景色极为优美, 被誉为“湖北新九寨”。

(4) 地下乐宫空山洞——世界一绝天然石编钟。空山洞为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全长1588米, 最高处48米, 最宽处26米, 洞内笋柱峭拔, 乳花缤纷。该洞天造地设四百景, 鬼斧神工八千奇。其中最奇特的当属天然“石编钟”, 它是由一组11根的天然钟乳石构成, 通过敲击, 能发出全音阶 (1-7) , 能轻松演奏中国经典歌曲和世界名曲。

(5) 素质拓展和真人CS。绿林山素拓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全、项目最多的综合性素质拓展基地。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团省委、少工委命名为湖北省青少年素质拓展培训基地。

二、大洪山景区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林旅游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和整合, 已初具规模, 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势头日趋显现, 为京山和绿林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12年景区接待省内外游客116万人次, 门票收入7350万元, 社会效益达4.15亿元。

1. 景区开发建设步入正轨

近几年来, 绿林景区的开发建设逐步步入正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发了以绿林文化为主的绿林寨景区, 二是开发了以漂流和山水风光为主的鸳鸯溪漂流景区, 独具匠心地开辟了一些了独具魅力的漂流项目, 三是开发了美人谷景区, 风景如画, 四是开发了以田园风光为主的百果采摘园。

2. 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游客数量的增加对绿林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围绕发展旅游产业, 从解决游客的可进入性入手, 绿林旅游景区拓宽了京山至绿林44公里的主公路、改造新建了三阳至绿林、厂河至王家湾、集镇至绿林寨、六房至钟祥黄仙洞、天门观至清流峡等6条景区旅游通道, 使景区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另外, 协调电力部门配套了景区电网, 为景区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环境。景区设立了明显的标志、标牌和导游图, 完善了游客服务中心和公厕、垃圾箱等配套设施。景区服务逐步走向规范化。

3. 旅游服务产业逐渐配套

随着绿林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 一批旅游配套产业应运而生。

(1) 宾馆饭店、农家乐建设方兴未艾。近几年来, 通过招商引资, 启动民间资本, 先后兴建了绿林宾馆、海龙宾馆、等一批宾馆饭店, 发展农家乐50多家。近年来还对景区30多家“农家乐”实施了改造升级, 农家餐成为游客消费的时尚。

(2) 交通运输行业异常繁荣。20多辆出租客运车和30多辆“摩的”生意兴隆, 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3)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镇150多家商贸服务, 为游客购物提供了方便。在旅游业的带动下, 以根雕、盆景、赏石、木制工艺品为主的旅游纪念品产业渐成气候, 以香菇、木耳、板栗、银杏、核桃、蜂蜜、熏腊肉等农副土特产品为主的旅游购物经济逐步壮大。

4. 游客客源市场不断拓展

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旅行社的大力推荐、专业队伍的常年促销, 绿林旅游已成功走出了山门, 客源市场已逐步走向省内外。绿林同京山汤堰温泉、应城汤池温泉、钟祥明显陵、黄仙洞、大口森林公园和太子山的区域协作已经形成。河南、陕西、湖南、安徽, 武汉及江汉平原周边城市群等一二级客源市场正发育成熟。

5. 名村名镇创建成绩显著

2009年, 双桥村跻身全省100个旅游名村之列。目前正抓紧邓家河民族文化村和全村基础设施的改造。近年来, 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 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 创建湖北旅游名镇”的工作目标, 并成立了创建旅游名镇专班, 通过几年的工作, 成效显著。

三、大洪山景区在新形势下的开发与规划对策

1. 大洪山景区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 大洪山景区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以强镇富民为目标, 以绿林山文化景区为龙头, 以建设汉代古镇为载体, 以自然景观、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内涵, 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细心呵护鸳鸯溪漂流景区、美人谷景区, 深度开发天河度假村景区、湄公湖景区, 招商开发石壁冲森林探险、户外活动游览区等十大新景区。形成六线, 即:红色革命旅游线、文化古迹旅游线、漂流探险旅游线、生态观光旅游线、民俗体验旅游线、科学考察旅游线, 使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2) 大洪山景区开发规划的目标。绿林全镇14个村, 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目前只是开发了中间一部分, 农民从旅游中得到效益的不到5个村。绿林旅游的开发要以目前已形成的景区为基础、以绿林集镇为中心, 向东、南、北辐射。从双桥村鸳鸯溪向北延伸与随州大洪山绿水村相接、从天门观村天河度假村向东南延伸至高关水库的全力村、向南延伸至新市镇的小焕岭村。而实际上这些地方已经在着手开发建设, 只是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品牌, 这样, 全镇就有12个村处于旅游开发建设的环境中, 而且只有这样, 才能使绿林从旅游资源大镇向旅游经济强镇转变。

2. 大洪山老景区的深度开发

根据大洪山景区旅游功能区的总体布局, 亟待深度开发的老景区, 结合本有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科学规划设计, 可以高品位地打造一些旅游度假村和休闲游览区。

(1) 打造洪山湖黄金水道。在绿林镇高关水库至天河打造6公里场景水道夜游线路。具体建设内容:从高关至天河6公里长宽200米的周边山体沿路设计安装四维主题彩灯;沿路设计编排主题场景演出;设计制作一批特色游船;在高关水库中央建立表演项目, 游客乘游船观看。

(2) 打造太阳岛立体生态水城。在高关水库打造太阳岛、女儿国立体生态水城。具体建设内容:修建坪客线至太阳岛的车道;按照女儿国构想规划设计主题旅游区;修建高档养身、休闲度假酒店。

(3) 打造大雁溪农耕人家。在洪山湖大雁角打造大雁溪农耕人家。具体建设内容: (1) 人文景观:扎营寨、金岩庙、明式宅院、明式作坊。 (2) 山寨石林区:石景景观带、景区游览道、景观亭工程、摩岩石刻工程、地产品市场工程、湖中湖 (大雁溪) 维修工程。

(4) 打造刘秀山庄生态风情园。具体建设内容:汉式 (天井) 民宅、百果园、演艺区、耕读区、领秀峰景观带、刘秀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垂钓区、基础设施工程、户外拓展。

(5) 打造洪山湖东汉风情岛。具体建设内容:标志工程、水上栈道工程、亲水步道工程、东汉阁、观景亭、路亭、景观亭、光武岭、天外来石、缘石岗、楚汉墓遗址、户外体验区、野营度假区、珍稀植物园、百果园、风情园等。

3. 大洪山景区游客接待能力的加强

近年来, 绿林景区虽然围绕旅游产业兴建了一些宾馆饭店和农家乐, 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接待能力的提高仍需加强。一是仍需加大力度兴建宾馆饭店和提档升级力度。二是加大农家乐发展力度。要在已开发和未开发的景区规划设计如“山吧、村吧”一类的农家乐。三是提高宾馆饭店和农家乐的服务质量。

4. 大洪山景区旅游文化的挖掘

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旅游景区文化的挖掘对其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洪山在汉代叫绿林山, 晋时改为大洪山, 唐时称大湖山, 宋后定名为大洪山至今。这里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冷坡垭遗址, 其历史地位可与仰韶文化媲美。这里是中国第二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绿林起义的策源地, 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发祥地。公元17年, 京山人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起义发生于此, 至今古寨保存完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最具生命力、最有竞争力的要素。要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加大精品文化开发项目建设, 培植反映京山文化的载体, 充分展现京山文化底蕴和内涵,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实力。

(1) 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绿林文化中心、影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 全面改善文化设施条件。

(2) 历史文化再现项目。策划编排以绿林起义为主的反映京山文化的大型文艺演出,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全新演绎和逼真再现, 打造人文艺术品牌。如杭州的《宋城千古情》, 徽州《徽韵》。

(3) 历史文化整理项目。对京山名人轶事、民间传说和著名文人为我县所作的诗词进行收集整理, 编辑制作具有京山 (绿林) 文化特色的景区画册、书籍、光碟等。

(4) 文化文物展览展示项目。对京山的出土文物、地方风味小吃等专场展览展示, 建设以京山地方土特产品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市场, 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造势加力。

(5) 文化修复保护项目。加大绿林寨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遗迹的修复保护力度, 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

总之, 绿林景区文化历史积淀深厚, 要在借鉴其他各大景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打造成湖北省明星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黄大学, 刘国炳, 何文玉.大洪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开发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 2005 (4) .

[2]邓辉.大洪山区域旅游整合发展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 2006 (12) .

[3]王博, 张文斌, 徐良杰.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空间发展模式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2 (1) .

[4]刘艳华.崀良山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4) .

篇4: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关键词:河南省旅游景区;新形势;规划开发;优势;模式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本省的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旅游产品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基本设施日趋完善,各地发展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就全国来看,河南并不是旅游强省,其总体发展仍处于全面升级的前期阶段,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中最核心的构成要素,未得到充分的开发,质量高、品位高、品牌好的精品旅游景区还没有能力来引领全省的旅游业大发展,因而,在大力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过程中,应该加快旅游产业升级,扩大旅游景区吸引力和影响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景区规划,促进河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的跨越,真正实现河南旅游业的腾飞。

一、河南省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概况

旅游景区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向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游客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多层面的需求,因而,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和对经营管理理念的把握都源自于对旅游景区内涵、本质特征和类型体系等全方位、深层次的思考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判读。河南的现代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鸡公山、百泉等少数自然景区得到初步的开发,在十一届十三中全会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提出与实施,河南省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开发,河南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一定档次和规模的、功能齐全的、协调配套发展的旅游服务体系,并在2000年5月,河南旅游局开始了独立办公,顺应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和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的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在十五期间,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明确的提出了把河南旅游业摆着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进行培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来加大对重点旅游景区的投入建设,着力提高旅游产品档次、完善产业链条、创新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发展“一带四区”工程,以“郑州、开封、洛阳”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综合式开发。旅游景区的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并依托着“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十一五期间,河南形成了“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一带指的是沿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带;五区分别指的是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经济区。旅游资源开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产业体系,打造出了一批旅游精品。

二、河南省旅游业开发的制约因素

河南省旅游业整体上与旅游业发达的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制约河南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和景区进一步开发的因素有许多。首先是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有待改进和完善。目前我省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国有企业、政府部门自主开发、股份制企业经营和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这些管理模式都有一定的弊端,总体来看,河南省的旅游景区大多还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存在管理机制古板、管理观念落后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这是制约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缺乏精品和知名企业,景区软实力低,其规划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旅游资源及景区数量上来看我省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待开发,我省4A级和5A级景区的数量是中部各省份最多的,但是却存在着“小、散、差”的现象,旅游产品停留在初级开发,品牌化建设落后,缺少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品牌,至今還没有培育出西安兵马俑、四川九寨沟登世界级的精品旅游景区。景区内部缺少专业性强、学历高的规划技术人才、中高级导游,使得旅游相关产品的创新不足,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知名品牌企业。

三、河南旅游景区的规划开发策略研究

(一)要积极推动景区的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改变当前河南旅游业传统模式的重要步骤,要有规划的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革,推进景区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设立旅游体制改革示范区,并借鉴其他省份的管理模式,结合本示范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优势,科学开发和运营,加快建立现代化旅游企业制度。

(二)要引进和培养优秀景区人才

要运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育人才的方式,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积极选拔一批中高级导游和外语导游队伍,形成一批优秀的导游,并与外省积极交流,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实现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调整景区功能结构,积极开发新产品

要根据新的形势,开创一些新的旅游项目。新兴的自驾旅游、滑雪旅游、度假旅游等受到人们的青睐,所以应该主动适应旅游新动态对加强旅游景区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积极培育满足自驾旅游、散客旅游等的旅游交通体系和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顺应市场走向,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毛道云.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平原大学学报.2007(01)

[2]连建功.“旅游立省”背景下河南省节庆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4)

[3]孙红霞.河南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8(04)

篇5: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一、总论

1.申请项目的概述。应包括项目的主要内容、创新点,项目的主要功能等。

2.简述项目的社会经济意义、目前的进展情况。

3.简述本地区建设该项目的优势和风险。

4.项目计划目标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从项目起始时间到计划完成时间)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目标、实现的年接待能力等。

◆经济目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累计实现的旅游收入增加值、旅游外汇收入、净利润等。

◆技术、质量指标:包括项目计划完成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

◆阶段目标。在项目执行期内,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开发指标、资金落实额、项目建设情况、实现的旅游收入等。每一阶段目标应是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列表对项目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详细比较。

二、旅游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成熟性分析

1、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论述

2、项目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论述

三、旅游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1、本旅游项目产品的主要功能,目前主要客源市场的需求量,未来市场需求预测;旅游项目产品的经济寿命期,以及该项目目前处于寿命期的阶段。

2、本旅游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替代进口或出口的可能性,预测本旅游项目市场占有份额,以及近期内市场占有率的增长情况,并说明预测的根据。

四、旅游项目实施方案

1、旅游项目开发计划

详细描述项旅游目开发工作、准备工作、市场开拓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

2、旅游项目建设技术方案

论述该旅游项目的技术路径,并说明在开发过程中将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法和预计实现的技术参数。提出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备选方案。

3、营销方案

论述本旅游项目产品主要的目标市场以及该旅游项目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等。

4、其它问题的解决方案

简述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

五、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预算

近期完成的投资额,即提出申请之前该旅游项目已实现的投资额,并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估算本旅游项目在执行期内的计划新增投资。

根据项目计划新增投资情况,编制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和流动资金估算表。

2、新增资金的筹措

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

3、资金使用计划

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六、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投资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运营成本和期间费用,并提供计算运营成本的基础;说明对旅游项目运营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旅游项目盈利预测

根据旅游项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该旅游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情况,并编制该项目五年的盈利预测表,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等。

3、旅游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旅游产品营销情况和客源市场占有情况的分析,预测本旅游项目在规划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以及创汇等情况。

4、旅游项目投资评价

计算旅游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5、旅游项目社会效益分析

论述本旅游项目的实施将对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对节能可能产生的影响。

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说明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名称、基本情况、负责人、联系电话。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者姓名、年龄、学历、所学专业、工作单位、职务、职称。

八、附件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论证意见

论证意见包括:

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立项意义的评价;

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技术水平描述的准确性、技术路线可行性的评价;

对项目投资预算的评价;

对项目能否如期完成总体目标、经济指标、技术质量指标、进度目标等内容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其他有关建议。

专家论证组专家名单: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学历、所学专业、现从事专业、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及专家签名。

篇6: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及开发可行性报告

关键词:生态旅游 景区规划 资源保护与开发 可持续发展

前言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危机,全球兴起了保护人类自己生存环境的绿色浪潮。人们在厌恶城市噪音、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趋向于走向大自然、溶入自然,把旅游、学习、教育、休养寄寓于自然之中,于是,以“回归自然”为主旨的生态旅游应时而生。XX年,世界旅游组织明确指出生态旅游是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发展方向。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是发展生态旅游新兴的一个典型。风景区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东南麓,被誉为“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馆”,集“国际岩溶与洞穴探险科考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中国青少年科学考察探险基地”于一体,经中国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教授带领多国科学家全面科考得出结论,认为“百色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在世界上的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生态环境独特的旅游观赏价值,当居于世界旅游资源之首”。XX年10月1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正式对外推出,共有大石围天坑、布柳河、罗妹莲花洞、穿洞天坑、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火卖生态文化村六大景区建成同时开放。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开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作为广西旅游业“第三极”的优势开始突显,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旅客数量接踵而至,知名度日益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规划。

1、生态旅游景区的规划

1.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旅游概念才开始传入中国。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广大公众,认识和欣赏自然及文化遗产的旅行,保证旅游区不受破坏和污染,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详细划分,生态旅游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之分:

广义概念——注意人与环境的关系,不破坏污染环境,保证游区的持续发展的一切旅游活动,统称为生态旅游。

狭义概念——人们到大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接受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的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有其它传统旅游所没有的独特的特点。一是品位高,旅游者一般文化素质较高,通过观赏自然、人文景观,从中获取自然与人文知识;二是计划性强,旅游经营者一般是经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之后,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参观旅游,以求获取大自然之知识、探索自然生态之奥妙;三是强调自然性,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都强调突出自然本色,参观游览活动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所需要的旅游设施简单,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4左右;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对环境资源进行非损耗利用,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生态安全性极强的游览方式。

1.2景区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对未来事务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应该说,旅游活动产生之初并无规划可言。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已经从城市拓展到乡村,旅游需要规划的思想开始为更多人所接受,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始深入发展。

旅游景区规划的对象从系统中的简单要素到整个复杂系统,规划的方法也由单一的美学形体规划方法,逐步发展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和产品导向相结合,形体规划方法、经济理论、环境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综合参与。不仅根据资源和市场进行调节,还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响应。当前,应用系统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旅游景区规划已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方法。

1.3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包含以下基本因素

1.3.1旅游资源

景区规划,旅游资源是基础。当前,被誉为“阳光工程”的生态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在人类价值取向、消费意识等呈现多元化趋势、个性化消费颇受青睐的情况下,旅游资源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海、陆、空无所不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激活地方社会经济的“催化剂”。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认为是“穷乡僻壤”的贫困农村,如今借助其相对良好的生态资源,通过开展“农家乐”等活动,也使其成为城里人热衷的度假胜地,比如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要选择有意义的区域、有价值的自然区域、有特殊生物学、生态或人文价值的区域开展旅游。

1.3.2产业间的整合

产业间的整合,不仅包括旅游业同与其直接相关的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规划的整合,而更强调提高旅游业与地方传统一、二产业的关联度。虽然建立产业链已是旅游界的共识,旅游业的发展因其乘数效应也会对传统产业起关联带动作用,但在旅游规划中还往往是就旅游谈旅游,对与旅游业直接相关产业的内在联系关注较多,而对于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传统产业升级、提高当地居民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措施探讨较少,缺少旅游业与当地社会经济融合的组织规划。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必须充分体现产业间的整合,同时满足游客、供给者、旅游地居民等多方利益,更符合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要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经济的发展。乐业县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农业稳县,工业富县,科技兴县,旅游强县”,将“旅游强县”、发展生态旅游列为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强县富民的重中之重,并全面通过道路、交通、城建、旅游等部门之间的统一规划与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产业间的整合是成功的。

1.3.3区域合作

发展旅游要树立大区域思想,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以旅游资源特色而不是行政区划为背景来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这既可以避免旅游业中“遍地开花”的低水平发展现象发生,还可以保持资源完整性,避免同类竞争导致的游客分流甚至是两败俱伤。虽然要突破行政区域进行具有资源特色的规划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区域协调加强优势互补已成旅游规划发展的一个方向。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在开发之初,就有意识的通过旅游组织社团和部门加强与田阳布洛陀壮族文化遗址、靖西通灵大峡谷、那坡黑衣壮、凌云纳灵洞、茶山金字塔以及百色澄碧湖等周边旅游景区景点的横向联系,XX年国家正式将百色列为全国“红色旅游”区之后,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1.3.4保护与开发的平衡

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保护多了,影响旅游业的运转,不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多了,生态环境容易失衡,旅游资源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必须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要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予以充分重视,正确分析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积极规划,长远打算。景区规划不仅要注重满足旅游者需求,还应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到过大石围天坑景区观光的游客或多或少都有些遗憾,那是因为只能在天坑上边俯视坑里,无法下到坑底探个究竟,揭开“神秘之旅”的面纱。曾有有关部分和人员曾积极提出在大石围天坑修建地下通道或电梯,给游人提供方面之门,对此马上有专家学者给予了否定,认为在现有条件下,这种开发的破坏性远远超过了原始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应该保持现状,维护平衡。

1.3.5自主与配套开发的关系

乐业的生态旅游是一个大系统,各个景区子系统是这个大系统的有机组成,因此,任何子系统的开发都只能作为整个风景区的配套建设。尤其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其中布柳河、黄猄洞天坑等景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总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地缘优势也不明显,总体旅游气候尚欠成熟。规划者也充分的意识到,应该把这些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作为配套乐业旅游开发的一部分,摆正配套开发(发展)与自主开发(发展)的位置。

1.3.6客源市场

客源,是景区规划的价值所在,没有客源,也无所谓规划,规划再也没有意义。要从开拓各类客源市场、扩大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范围出发,做好规划。

1.3.7规划组织部门的多元化

旅游涉及多区域、多产业,故在规划组织结构上也应多元化,由主要牵头单位组织多个规划部门共同完成,充分发挥科技、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民俗等方面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大石围天坑群旅游风景区从规划到正式对外开放,得益于上至区党委、政府,下到百色、乐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在决定开发大石围天坑群之初,自治区就决定由区副主席袁凤兰女士牵头主持规划。

1.3.8社会效益

规划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效益,理所当然,首先直接受益的当是经营者。当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已经从城市发展到乡村、从大都市推广到小乡镇,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来说,经济目标仍然是其制定旅游规划、发展旅游业的首要目标。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景区规划必须以当地社会、环境、经济的实际状况为依据,与地区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密切联系,使得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切实增强地方发展能力,在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拉动地区经济增长,增加地方人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知识。

1.4旅游景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1.4.1调查与评估

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必须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等前期工作,没有调查、评价,就谈不上规划。旅游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气候、交通区位等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力支撑。要认真调查地方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深入研究地方旅游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同时,在规划的区域范围、促销市场等方面,尊重资源的完整性,深化区域合作,合理配置、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石围天坑群风景区的资源调查与评价,一直是整个风景区规划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规划前,以朱学稳为首的国内外老家和学者就多次对大石围天坑群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科考、论证,也陆续发现了很多优势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乐业天坑分布数量世界第一、大石围天坑综合欣赏价值居世界第一、布柳河仙人桥跨度世界第一、百朗地下河系统规模世界第一、罗妹莲花盆单盆面积世界第一……等等,给以后的规划开发与发展定位提供了极其宝贵而充分的依据。可以说,这对于整个旅游风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起到了“成败”攸关的作用。

1.4.2突破局限,统一引导

从我国现有的旅游规划机构来看,隶属于各行各业,各有不同。不同的行业及专业背景使其旅游景区规划各有侧重。有侧重,就有偏重,有了偏生,就会产生不足。故在做规划时,必须统一引导,统一发展方向和目标。比如在做旅游景区规划时,加强引导专项规划研究,通过制定旅游景区规划对当地一、二产业的发展给予指导性意见,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一定的特色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落后地区来说,通过旅游景区规划,整合地方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等旅游项目,把旅游业与地方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自XX年以来,乐业县组织部就组织开展“农家课堂”培训活动,对举办“农家乐”、“农业观光游”等旅游项目内容进行培训,统一规范与引导。目前,在乐业火卖生态文化村已开展有8处“农家乐”和1处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谭家山庄”。

1.4.3整合空间,同生共荣

在旅游开发中,在行政区基础上进行的旅游规划常会破坏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引起同类旅游区间的竞争。但如果相关地区和部门能在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基础上实现协调与合作,则可以维护这种资源特色的完整性,互相促进,同生共荣。因此,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应该加强空间整合,通过区域合作变旅游地竞争关系为互相促进的互补共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各相关旅游区的共同持续发展。

当然,对旅游规划进行空间整合,并不是只求共性,不求特性。相反,共性与特性必须共存。只有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共性,才具备整合的基础;同样,只有各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各自具有一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性,才有可能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实现各相关旅游区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共享、共同发展。

2、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

2.1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

“生态旅游资源”一词是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出现的概念,它既是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回归自然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客体,又是一个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资源是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吸引物,满足生态旅游者生态体验的、具有生态化物质的总称。杨桂华认为,生态旅游资源是指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其内涵包括4个基本点:吸引功能、效益功能、客体属性、保护需要。

2.2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途径

保护与开发,是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然而,市场经济本身并不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相兼容。在生态旅游规划经营中,保护与开发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矛盾双方,稍微不注意,开发就成了破坏。XX年专家对大石围天坑群进行考察,发现了数量巨大的海洋动物化石群,这些生物显露在头一年修建通往大石围天坑景区公路边的崖壁上,成为一条独特的“化石长廊”,他们还惊奇的发现,这条公路铺设路面所用的石头也全都是开凿出来的古生物化石,成了一条不折不扣的“化石路”,经中方科学家对此化石群进行进一步考察,证实这是古生代二纪时期的腔肠类动物化石群,2.5亿年前这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如何解决、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既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使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日趋完善,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景区规划者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旅游景区规划的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景区规划。本文认为,发展生态旅游是建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最佳模式之一。任何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景区进行规划的行为,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开发中必须有保护。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它们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自然遗产,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要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生态工程的方法,对废弃物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在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利用、节能设施的开发、绿色饭店的标准实施、饭店与景区污水的处理、污水回用技术的采用、生态步道的修建、无水生态厕所的建设、天然河流的保护、景区空气污染的控制、旅游区植被恢复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工程技术实施等。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结构与功能协调、系统优化、良性运转的生态旅游系统。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要以科技为支撑,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利用生态工程设计资源的配套利用,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最大程度减少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区域开发的战略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3.2深入开发,创新产品

规划的核心问题是要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系统,要坚持深入分析旅游资源特色,采用大规模问卷的科学方法研究旅游者的心理特点、价值取向、消费水平等,还要考虑开发区居民的意见和参与程度。从现在的具体情况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旅游区已经非常有限,我们所面对的多数是旅游资源非优区,这就要充分发挥规划者的创造力,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一,挖掘非常规资源,对其环境中的大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放射性辐射剂量水平、空气细菌含量、空气负离子浓度、植物精气含量等各项有益因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二,文化挖掘,对区域内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三,项目翻新,以市面上流行的产品,合理扩展而成。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就别出心裁,把攀岩与速降运动“搬”到天坑里,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天坑攀岩和速降基地,开辟了三条国家级攀岩线路和四条180米高的速降线路。

3、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与概念

人不可能离开环境而生存,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空间有赖于环境的提供。19~20世纪,人类凭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盲目自豪的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号。正当人类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时候,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酷的现实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索——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持久发展。为了寻求环境与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与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tfuture)一文。该研究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1年,国际生态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共同举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将可持续发展完整地定义为“能动地调控自然-社会-经济复合体系统,使之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受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1990年,在加拿大的温哥华召开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会议,明确定义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引导所有资源管理既能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需求,同时也能维持文化完整、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的旅游”。

3.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过去,在以景观美学思想、产业思想、经济学思想等主导下的旅游规划中,旅游规模和旅游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均大大增加,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问题,使人们一度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困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生态旅游业的开发与建设也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有效实施途径。

规划是为了发展,保护与开发也同样是为了发展。要使旅游长盛、资源永续,必须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重视生态资源保护在景区规划中的地位,保证保护与开发两者的平衡,把旅游规划目标由单纯追求美感和经济收益转为寻求经济、资源、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利益的协调和统一。

结论

上一篇:参加数学教研活动感受下一篇:五年级环保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