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规划探讨——以青龙湾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

2022-09-11

《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 年》的颁布, 标志着由国家主导的国民休闲已经启动, 中国13亿多人口将跨入国民休闲时代。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 使得风景名胜区将承载更多的旅游休闲功能, 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 而规划合理、便捷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是完成旅游休闲活动的基础支撑。通过构建低碳、绿色的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 提升风景名胜区品质, 完善游客体验, 以达到吸引游客和促进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目的。

1.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概况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是指以湖泊、水库等水体为主体景观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随着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的不断完善, 近年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 与城市区位逐步密切,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 湖泊旅游开发正由远郊向近郊拓展, 逐步向“城中型”湖泊型风景区转型。其次, 湖泊类型丰富, 由著名天然湖泊转向普通天然湖泊或人工湖泊, 青龙湾风景名胜区便属于水库型湖泊;第三, 主体地位提升,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正由山地型风景名胜区的配套产品转变为单体湖泊的独立开发;第四, 旅游产品多样,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产品正由水体景观观赏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文化体验等多样化的产品转变。

2.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交通规划要点

2.1 搭建旅游公交系统

依托城市公交系统、城市旅游专线为骨架, 以风景名胜区游览巴士和景点电瓶车系统作为内涵式延伸, 搭建完善的旅游公交系统。

城市旅游专线将风景名胜区与沿线的重要旅游景点串联, 促使沿线景区联动发展。风景名胜区游览巴士可衔接城市公交和旅游专线系统, 同时可结合风景名胜区集散中心组织私人机动车的换乘。景点电瓶车是风景名胜区公交系统的毛细血管, 系连接景区内各景点的道路, 为各景区规划景点可达性提供保证。

2.2 提倡绿色旅游交通

湖泊型风景名胜区在组织常用的小汽车、公交等交通方式之外, 提倡包括自行车、步行和游船等方式在内的绿色旅游交通, 以降低对水体和环境的污染。

自行车交通是风景名胜区内一种重要的慢行交通方式, 其兼具交通、游览和健身等多重功能。规划结合宁国目前建设的共享单车系统, 在青龙湾风景名胜区建立起路况优良、设施完善、服务良好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强滨水步道建设, 构建完善的慢性交通系统。同时构建水上游览系统, 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

2.3 合理组织自驾游

在公交优先及绿色交通的基础上, 合理组织自驾游, 依托环湖公路打造别具特色的自驾游路线。

规划通过在风景名胜区外围设置大型交通集散中心实现城市交通与风景名胜区交通的无缝衔接, 以期应对旅游高峰期车辆停靠, 组织私人机动车换乘。同时在接待中心设置大型停车场, 其余结合景点规划就近设置小型停车场。

3. 青龙湾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规划

青龙湖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港口湾水库形成的人工湖泊, 2015年5月, 安徽省政府批复设立青龙湾省级风景名胜区, 水域面积约32.8平方公里, 远期 (2030年) 规划游人规模为270万人次/年。

3、1规划原则与目标

(1) 兼顾旅游和城市交通, 形成通达的交通体系, 使对外交通干道、旅游主干道、旅游次干道、游览步行道功能明确, 联系便捷。

(2) 根据景区现状, 结合景区内景点建设, 改善和增修新的步行游览道, 使之与规划交通网络串联, 方便交通。

(3) 道路交通规划不仅要考虑交通功能的满足, 更要根据游览需要和游人心理, 形成安全、舒适的交通环境, 增加沿途旅游风光, 使游客能在交通沿线观赏到较好的景致。

(4) 在景区主要入口处设置停车场, 但规划建设必须以不破坏景点的原有景观风貌为前提。

3.2 交通发展战略

(1) 重视对外交通, 实现景区与整个市内乃至省内、长三角区域交通网络的畅通。

(2) 完善青龙湾风景名胜区外围的环湖交通体系的建设, 并组织环湖路和通向景区的道路规划建设。

(3) 利用改善水体环境, 建设沿青龙湾湖滨码头, 加强水上交通设施的建设, 规划开通联系景区内各景区、景点与景区周边景点的多种方式航运交通, 同时保护湖水水质和环境不受污染。

3.3 对外交通规划

青龙湾风景名胜区交通是依托宁国市及周边城镇, 并通过市区与外界沟通, 周边的高铁网及通用机场大大节省旅途时间, 为外省旅游者入皖旅游提供极大的便利。高铁时代及通用机场将从根本上实现游客到风景名胜区的“旅快游慢”。

(1) 对外交通形成“1条铁路 (皖赣铁路) 、4条高速 (宁宣杭高速、扬绩高速、申嘉湖西延线、黄山连接线) 、3条省道 (215省道、104省道、323省道) 、3条县道 (凤板线、岛鸿线、宁港线) 和多个支线”所组成的结构形式, 通过高速等干线连接, 使风景名胜区便捷通达上海、南京、合肥、芜湖、宣城等城市。

(2) 充分发挥扬绩高速、宁宣杭高速、S104、S215等干线交通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升区内交通与外围交通连接的合理性和便捷性。

(3) 依托青龙湾通用机场, 建设青龙湾、恩龙、中溪、万家等地直升机停机坪及附属设施, 形成空中交通线路。

3.4 景区内部交通

(1) 景区内部交通

突出山水特色, 提高空间景观质量, 完善规划区各个景区的内部道路系统。将整个景区主、次干道有机合理设置并和外部交通有机结合, 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体系。

(1) 旅游主干道

青龙湾风景名胜区主要依托环湖路来解决景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环湖公路利用部分现状道路, 提升215省道、061县道, 是景区观光旅游的主要干线, 建立了景区与城市便捷的交通系统。

环湖路形成了建设发展区与青龙湾水体间沿线建设的有形界面, 其最重要的功能是限制环湖路内建设, 从而避免城市化建设直接紧邻青龙湖;其次是成为青龙湖保护的屏障, 环湖截污埋设管道的载体。

环湖路规划将注重景观设计, 道路沿线充分展示青龙湾风景名胜区的景观风貌, 在重要节点设置能够观看青龙湾水面的驿站, 成为展示风景名胜区风貌的一个完整旅游交通环线, 有利于提升风景名胜区的景观价值。

(2) 旅游次干道

通往各景区和主要景点的道路主要以游览车辆的通行为主, 由于青龙湾风景名胜区面积较大, 次干道近期要形成环线有较大难度, 因此次干道近期以尽端路为主。

规划将对现状道路进行修复整理并适当拓宽, 使之成为景区旅游次干道。

(3) 游览步行道

对现有乡村小路进行修复整理, 形成富有特色的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体系, 山林中游步道的建设以现状土路与山道为基础, 尽可能突出曲线美, 路面材料可尽量丰富, 游步道规划宽度为1.5~米。

规划对现有土路进行分期整治, 有条件的逐步铺设沥青路面, 完善道路。

改造景区内各种村庄道路, 以通达性和便捷性为基本要求。

可根据游览的需求适当设置登山小道, 修建要顺应自然地形, 毛石铺砌, 并注意避开环境敏感区。

(2) 入口系统设置

根据青龙湾风景名胜区的具体情况, 入口系统由景区主入口、次入口共同组成。规划形成1个主入口:周塘入口;4个次入口:青龙次入口、甲路云门次入口、方塘次入口、胡乐次入口。

(3) 水路交通规划

青龙湾客运以水上观光旅游为主, 增设水上交通游览线, 开通联系各景区景点的航运交通。客船分为游船和游艇。沿青龙湖岸线分别设置1个主码头、3个副码头、4个三级码头。对风景名胜区内客运码头船只逐步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加强码头水污染治理。其中青龙彭家岭、竹峰洪家坞改为农用自备码头, 方便库区群众生产生活。

(4) 空中交通规划

规划在位于青龙湾的龟台山修建空中观光停机坪, 与青龙湾风景名胜区的开发相结合, 形成青龙湾风景名胜区空中旅游服务中心, 规划设置一条环青龙湾直升机观光线路。

3.5 交通设施规划

(1) 公交首末站和停靠站

周塘主入口规划一处公交车首末站, 开通宁国中心城区至青龙湾风景名胜区的公交车。解决好青龙湾风景名胜区内旅游和居住的通勤问题, 使景区与宁国市区以及其它城镇之间都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2) 观光车站

将依托环湖路, 沿线合理布置站点, 在周塘出入口公交车首末站内设置观光车调度站, 在甲路云门次入口、胡乐次入口、方塘次入口、青龙次入口设置观光车站。

(3) 停车场规划

停车场规划的原则是方便游客就近游览, 尽量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改造, 规模不宜太大, 宜集中设置, 避开景观和环境敏感地段, 停车后换乘电瓶车及其他交通工具。

社会停车场近期以周塘入口停车场为主, 远期结合其他景区的开发设置。景区内旅游服务中心设置中型停车场, 可停泊大中型旅游车辆, 主要服务点配置小型停车场或临时停车位。航运码头旁设置旅游专用停车场, 可停放大、中型车辆, 与其他交通设施相结合, 便于换乘, 同时鼓励游客使用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在景区进行游赏活动。停车场的建设应因地制宜, 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4 结束语

运用“公交优先、绿色交通”的规划理念和合理组织自驾游的方式, 建立低碳、绿色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 是完善游客体验, 提升风景名胜区品质的有效措施, 达到吸引游客和促进风景名胜区发展的目的。

摘要:随着大众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 使得风景名胜区将承载更多的旅游休闲功能, 成为旅游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其中旅游交通系统是影响风景名胜区游客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结合青龙湾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分析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的要点, 通过搭建旅游公交系统、提倡绿色旅游交通和合理组织自驾游多重方式, 建立低碳、绿色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旅游交通系统。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青龙湾

参考文献

[1] 魏民, 陈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2] 国家建设部,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 张国强, 贾建中, 邓武功.中国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特征[J].中国园林, 2012 (8) .

[4] 虞虎, 陆林, 李亚娟.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效率特征、类型划分及其提升路径[J].地理科学, 2015 (10) .

[5] 吴佳雨, 粟丽娟, 刘倩如.风景名胜区交通优势度评价与分析[J].中国园林, 2015 (3) .

[6] 刘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建设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7] 陆林, 虞虎.湖泊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 2014 (1) .

[8] 陆地, 钱卓炜, 高崎.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城市湖泊型风景区战略转型——以《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1-2025) 》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 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04-风景旅游规划) [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3:11.

上一篇:事业单位经济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下一篇:基于树莓派的火灾报警器的设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