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2024-04-20

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通用9篇)

篇1: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护理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63020

1一、专业定位

本专业学生的职业范围主要涉及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卫生防疫机构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技能型、服务型、应用型护理专业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志向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谨慎的工作态度,掌握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以护理专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本专业学习内容的选取参照了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3年学习,要求毕业生除获得护理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1、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与急救的护理配合;了解护理学科和医学技术发展动态。

2、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于护理工作中。

3、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方法。

4、具备必需的医疗卫生法规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在职业活动中学会用法律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权益。

5、具有为护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能力。

6、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初步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

7、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能力和护理能力。

8、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

9、具有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技能的能力和一定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

10、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11、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三、招生对象、学制与总学时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2.修业年限:三年。3.学习方式:全日制。

4.总学时:课内总学时理论1678学时,毕业实习720学时,总计2398

学时。

五、开设课程

1、主干课程: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

2、主要课程:卫生政策与法规、生物化学、解剖与组胚学、生理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物应用护理、护理学导论、护理礼仪、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重症护理学、中医护理学、预防医学、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医学遗传学、传染病护理及社区护理等。

教材选用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规划教材。

六、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共实习40周(每周计1学分),安排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

七、考核

考核分考试和考查2种。学生学习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实验实训和毕业实习4种,所有课程均应参加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学分,毕业实习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方可毕业。毕业考试科目:专业实务,实践能力。

篇2: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及医学和护理学发展的,符合未来高等护理学教育要求,比较系统地掌握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

1.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3.掌握护理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原则、操作技术,专科护理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

4.具有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和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

6.了解护理学的学科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护理学、临床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间见习、临床实习(医疗及护理)。

主要专业实验:护士形体与礼仪训练实验、基础护理技能实验与临床护理技能实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护理)等。

四、修业年限

一般为五年。

五、授予学位

医学学士。

六、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每学年获得计划规定学分,完成课外培养计划8学分。

篇3: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功利主义倾向, 许多办学教育机构尤其是新建院校, 考虑更多的是经济效益而忽略护理人才质量对从业护理人员在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当然, 护理人才的从业全球化也将日益增强成为一大趋势。在这方面我校与其他国际学校的交流就做得很好:例如, 之前曾邀请日本的留美博士来我们学校做讲座, 让我们能积极地了解国外的医疗现状及模式, 近期的去泰国做交换生的机会也带给了我们机遇及挑战。再者而言, 在对护理本科高级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等一些实战技能上是一较大的软肋, 我们应该着重这一方面的培养, 构建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高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

1. 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表述笼统, 定位不明确。

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新的形势对跨世纪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我们既要有必要的理论知识, 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有研究表明, 到2015年, 我国医护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将继续存在。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依然无法改变, 而临床则急需实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护理人才。但目前我国各护理本科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参照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目录》, 表述上普遍较为笼统, 没有清楚界定本科护理教育的目标[3]。这使得在临床上护理本科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造成了人才浪费。

2. 显性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实践脱轨。

利用文献检索查阅到的各大医学院校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显示, 在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上, 多数学校还没完全脱离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存在着不同程度教学程度脱离实际的现象。

(1) 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较大。在各大高校关于公共基础课, 医学基础课程所占课时平均占到55%以上, 依然停留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 没有完全体现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有的理念。这导致同学在课下自主学习的重心有所转移, 使得在从业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掌握, 并熟悉专业技能。

(2) 课程多样化不足。在专业课之外, 应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就则必须多学科结合, 而目前多数学校人文课程如人际交流、公共关系、护士礼仪、护士美育等课程所占平均总课时不足1/10, 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本科课程中1/3为人文学科相比仍有较大差距[4]。这使得同学在真正从业时, 在面对当下医患、护患关系紧张, 护理专业工作人员较少的工作环境下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

(3) 课程设置模式。护理本科各课程间缺乏知识结构上的逻辑过度和有机联系, 既存在不必要的重复, 又存在脱节和遗漏。现在多数学校仍在采用“三段式”教学模式, 第一年学习公共基础课, 第二年学专业基础课, 第三年学习护理专业课程[5]。而未形成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课程在共同为实现培养目标产生综合效能方面的作用已落后于社会和医学科学的需要。

(4) 实践教学安排严重不足。护理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重操作的学科, 而现有的培养方案, 在实践课时的安排过少, 在考核时, 也是重理论, 而轻实践。这导致学生对操作不够重视, 进入临床不能够更好地胜任护理工作[6]。

(5) 学制设置、学位管理欠规范。目前, 国内护理专业本科培养学制中五年制与四年制并存, 四年制的本科毕业生理应授予理学学位, 而部分学校则授予四年制学生医学学位的情况, 造成学制、学位较为混乱的现象[7]。

3. 关于隐性课程设置的对比。

从查阅到的各大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人才方案, 对比了隐性课程设置、军训、入学前教育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 发现了各大院校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本科生心理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的拓展。

(1) 军训时间缩短。军训时间不同程度地缩短, 楚雄和山东万杰医学院等大部分的军训时间均为两周, 少数学校为一周和三周, 护理专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 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以及良好的体力, 军训期间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 对今后的学习和临床工作有积极意义。

(2) 入学教育不充分。对护理人员来说, 在入学之初, 深刻地了解什么是护理, 我们的专业意义是什么, 和学好专业知识同等重要。有助于同学们在开始学习时, 态度是严谨的。避免大一一年茫然带来的学业的疏忽、时间的浪费。

(3) 缺乏自主科研能力培养。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 很少体现对学生科研能力扩展的课程, 忽略了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发展, 这也是本科护理区别于专科护理的重要体现。在临床工作中, 不能利用本科生的优势, 创新发展临床工具和技术。

(4) 与护理相关的业余活动过少。医学类院校在丰富其学生课余生活时, 往往忽视了通过增加相关护理专业活动来加强护理生的护理学理念。

三、对我国高校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1. 课程体系方面的建议。

以现代护理观和护理专业认证以及培养目标为依据,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原则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以“注重素质、强化目标、精简基础、突出护理”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

(1) 紧缩医学基础课程, 突出护理特色。[8]调整要以够用为原则, 将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学时缩紧, 节省课时空间。增加护理学课程的比重, 比如增加康复医学、护理美容、护理社会学、中医护理学、护理英语、心理障碍与精神卫生等课程。

(2) 注重人文培养。增加更为实用的人文课程, 比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就业指导、护理美学、护、循证护理、护理论文撰写、增加双语教学等。

(3) 调整课程体系与分布。临床各学科课程可按照临床分科组织, 也可按照生命周期组合, 还可以按照人体结构和功能从正常到异常的思路。

(4) 改革学制。章雅青[9]等研究表明, 四年制的护理本科教育学更注重培养本科护生的综合素质。故应统一学制为四年, 并授予理学学位。

2. 人文素质教育。

军训时间设置为三周, 注重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毅力, 针对九零后大学生体质普遍较弱的现象,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 应该严格, 面对以后繁重的课业, 表现出认真以及刻苦钻研的态度。建议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军训时间为三周, 便于入学教育以及大学新生的耐力提升。

加强入学教育, 树立基础的职业认知,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在学习中准确地自我定位;在临床中, 面对护患问题处理得体,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贯彻我们的护理措施。

增加提高科研能力的课程,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素质。改变大学生惯性接受知识的模式, 扩宽学生自我提升的渠道, 加大对学生科研的支持。

由学校组织开展护理专业技能大赛、护士风采大赛、护士节文艺汇演、演讲等活动。

摘要: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 医院的不断扩建, 加之近些年对医疗体系的改革, 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加, 社会上对护理这个职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随之带来的医患、护患关系的紧张也不断升级。当下我国高校对护理人才的培养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结合现有的各大高校对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发现,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供学校领导及管理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护理本科,培养方案,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曾冬梅, 席鸿建, 黄国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5) :98.

[2]陈亚飞, 邓丽, 邢蓓蓓, 肖归, 张秀英.培养方案改革对护理本科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影响的现状[J].吉林医学, 2013, (11) .

[3]严婧.我国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11) .

[4]李继平, 刘素珍, 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 2004, 10 (1) .

[5]文安华, 李芳, 李爱玉.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8, (5) .

[6]鲍玉霞, 饶玉霞, 赵骥, 孔令磷, 张志霞, 张侠.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护理学本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11) .

[7]郑修霞, 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概况,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社会医学杂, 2009, 6 (3) :139-141.

[8]鲍玉霞, 饶玉霞, 赵骥, 孔令磷, 张志霞, 张侠.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护理学本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3, (11) .

篇4: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能力;教学时数;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培养目标与规格、内容与方法、条件与保障等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描述和设计。然而,我国护理职业教育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其教育目标与途径尚未规范[1],培养的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并没有增强[2]。护理职业教育改革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具体来讲,在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还没有定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很大的差别,人才培养方案还在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中。如何修订,修订什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厘清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是培养人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

目前国内高职教育现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过度强调“高技能”培养,相对轻视“高素质”培养的倾向。不同专业各种规格的技能大赛成了所有职业院校竟相争夺的目标,它成了衡量一所职业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在日常的护理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大学生素质要求不符的例子。部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消极化”的倾向,对其人生观、道德观、学习就业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连申请书、请假条、总结等都不能顺利完成。实习医院对我们学生的评价是技能比较强,理论基础比较弱。学生体能堪忧,有的学生教学见习时竟晕到在病房。

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早就强调,对一个人来说,还有一个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或说使人的知识、能力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这就是素质。,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精神需求。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地说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教育中包括大学教育中抽离出来的,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因此,我们要用是培养人的教育还是培养人力的教育来衡量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人才培养方案是否体现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的需要,是否体现了基于高素质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

2.学习能力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系

由于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原因,高职护理学生的录取是最后一批录取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学生往往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设计和安排。护理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基础医学知识、护理技术的掌握以及护理病人的能力的培养上,更加注重认知、情感、交流等层面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以及持续发展与合作能力等[3]。

由于高职课程有不同于基础教育的特点,如不需要逻辑推理,大量的公式演算等,只需要记忆、模仿等技巧,学生学好高职课程是完全可能的。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必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

3.课程教学时数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在学校的分配体制上,教师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是课时费。这决定了教研室在课程开设和学时安排上具有个人倾向性。课程教学时数越多,当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帮助。然而在2+1学制下,学生在校时间是有限的,每门课程到底需要多少学时才合适,或者说,不能顾此失彼。因此在素质教育框架中怎样在课程时数设置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作为教师来讲,涉及个人利益方面难以理性看待这个问题,但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一定要摆正素质教育的位置,坚持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护理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学习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4.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换档升级而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而职业院校往往把就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混为一谈。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内容说成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建立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4]。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时数的合理性以及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作出适当的裁剪与补充,适应社会对护理职业教育的期待,也能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严彩红,曹晓慧.浅谈本科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对策[J].黄石理工学院报,25(4);54-56.

[2]傅静,鞠梅,张世友,等.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差距与改革思路[J].泸州医学院院学报,2010,33(4);475-476.

[3]王冬华.国际护理教育发展趋势及对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2008(7);7-8.

篇5: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理学专业代码:07020

1一、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设置统一的通识和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使学生获得较高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设置具有一定选择范围的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学有所长。

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和相关学科宽广的知识;具有良好的实验技能和一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物理教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同时,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初步具备技术开发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正确的人生态度、与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

2、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物理实验以及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物理学基本理论应用研究的能力,具备从事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一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基本知识。

(2)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

(3)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

(4)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及发展动态,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初步掌握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具有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

(5)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物理教学的基本能力;掌握并能初步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物理学教学的新成果;

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6)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7)具有英语读、说、听、写、译的基本能力,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期刊。

3、具有基本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

三、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6年。

四、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专业主要课程与学位课程

1、专业主要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逻辑电路、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2、学位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六、专业主要实验

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

七、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学年论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八、毕业条件、学位授予条件及其他说明

1、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完成总学分165学分,其中包括通识教育课程46学分(其中综合素质拓展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基础课51学分,专业方向课31学分,实践与创新教育37学分(其中选修应选修10学分)。

2、学生修完上述规定的学分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3、科技论文写作和MATLAB及系统仿真课程对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创造学和实用发明学是我系的特有课程,建议学生选修这些课程修读。

九、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附表一)

十、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表(附表二)

十一、物理学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附表三)

篇6:天津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心理学应用技能,以及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修养的本科毕业生。成为心理学教学、心理健康辅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2.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4.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

5.能够从事与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医院,决策部门等)、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工作; 6.成为研究生院的优秀生源。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可在3-8年内完成。

四、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为153学分。

六、课程学分、学时结构及计划表(附表1~附表4)

不同。慢班的学生需要先学习预科课程。

2.在12个选修课学分中至少需要选修4学分文科类课程。3.在12个选修课学分中,部分可以通过“自主修读”、“各类讲座”等形式获得,具体执行办法详见相关文件。

附表3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教学计划表

注:第一学期实际教学活动没有17周,计划的周学时需要根据情况调整。

附表4应用心理学专业选修课教学计划表

注:选修课共36学分,要求学生在限选课程中至少修读18学分。

附表5应用心理学专业副修教学计划表

注:1.修满25学分,成绩合格,可取得辅修专业方向证书;

2.修满40学分,成绩合格,可取得副修专科证书; 3.修满54学分,成绩合格,可取得副修本科证书;

篇7: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况及培养要求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自2006年始招收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在,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具有坚实的应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研究生拥护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眼界开阔、基础扎实、学有所长、技能熟练,富有团结友爱精神,今天致力于学业,明天服务于社会。

二、研究方向

根据心理学的学科发展状况和本系研究生导师情况,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暂设如下研究方向:

1、社会心理学;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心理咨询与治疗;

4、教育心理学

三、学制及具体安排

应用心理学专业(040201)为心理学专业(0402)二级学科,学制两年半,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在两年半五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和安排完成 全部学业:

(1)在第1-第2学期,完成学校和社会学系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

(2)在第3学期,完成研究生的期中考核,完成硕士学位的选题任务,完成硕士学位的资料收集工作,阅读与论文相关的著作和文献,并在第3学期结束之前完成5,000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与研究室主任相商组成三人小组通过开题报告;与开题报告有关的所有材料需交研究生秘书整理,并交系教务员存档,通过开题报告与正式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间时间间隔应在10个月以上;

(3)在第4-第5学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在参加答辩的2个月前(一般为每年的10月31日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经导师审阅后在参加答辩的1个月前完成全部定稿。

四、课程类别及学分要求

按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需修满总学分34-36 学分,其中:

1、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7-8学分;

2、B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6-7学分;

3、C类课程即专业课程10-12学分;

4、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0-12学分,其中4学分为本系本专业课程,4学分为本系开设的其他专业的B类和C类课程(如应用心理学专业选择基础心理学专业或社会学专业开设的B、C类课程),2-4学分为外系开设的研究生类课程。

五、课程设置及基本原则

根据如上原则,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为:

A类:

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

2、马列原著选读(2学分);

3、英语(4学分);

B类:

1、心理学史与理论(3学分);

2、心理统计(2学分);

3、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2学分);

C类:

1、社会心理学(2学分);

2、教育心理学(2学分);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2学分);

4、心理咨询与治疗(3学分);

5、中国人社会行为分析(2学分);

6、精神压力研究(2学分)

D类:

1、心理调查方法(2学分)

2、临床心理学(2学分);

3、心理测量研究(2学分)

4、专业外语(2学分);

5、认知心理学(2学分);

6、发展心理学理论与研究(2学分);

7、环境心理学(2学分)

8、咨询员的自我成长(2学分)

9、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2学分)

六、期中考核制度

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南研字(1996)10号)规 定,在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需进行一次综合性考试。考核时间为二年级上学期末,撰写“开题报告”之前。期中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

硕士研究生的考核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考核小组由教研室主任、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及其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以上组成,并报系批准同意。

考核须从德、智、体诸方面进行。业务方面的考核,以口试为主;但全部学分积(70%)和科研成果积(30%)排在最后10%的学生需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B(70%)和C(30%)两类课程。考试不及格者,视情况及本人意愿,或延长修学时间一年(学费自理),或劝退学。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完成学位论文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创新性,又力求与国家、省的研究课题相挂钩,同时注意研究课题与国家政策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次,作好开题报告。再次,在正式撰写论文之前,应围绕学位论文撰写一篇有一定学术见解和视野较为开阔的文献综述,并努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开题报告同课程学分一样,将是研究生获得论文写作的资格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摘要,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思路;

(2)研究题目,说明选题的理由,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和基本框架,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可行性;

(3)研究状况,列举中外学者在本论文涉及的领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基本观点,并通过说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不完善之处,论证本论文写作的必要性;

(4)研究方案,包括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可能遇到的疑点和难点、研究对象或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典型意义,以及需要通过研究进行检验和论证的基本假设;

(5)研究设计,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手段和方法(如抽样设计),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情况;

(6)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问题和资料特点,提出你拟采用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

(7)研究计划,说明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时间安排;

(8)参考文献,列出研究和论文写作参阅的中外文献资料的目录,其中理论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得少30种,经验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少于20种;

(9)其他,除上述以外的与论文写作有关的其他事宜。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约请2-3位校内外专家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以后,按研究生院的文件规定,由系里会同导师商定具体的答辩时间。在一般情况下,社会学系硕士学位答辩在正式毕业前的1-2个月内择日进行。

篇8: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大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图解决原有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冲突的矛盾, 坚持以核心能力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 课程的设置按照“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原则, 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护理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护理专业课三段式顺序教学的通用模式, 特点之一是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护理导论》和《护理技术》安排于第一学年开设, 目的是让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最基本的认识, 便于护生在学习其它相关课程时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特点之二是采用学校和医院联合办学模式, 即二年级所有临床护理课程全部放在医院进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际无缝对接。

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对临床护理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 临床护理教师应具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对每个临床护理教师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由于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是在医院进行,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的护理实践中常会被应用, 并且也越来越多地成为课堂授课的内容, 这就要求知识相对滞后的学校专职教师, 应加强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同时在带教过程中能逐渐发现临床中哪些情形和问题可以进行课堂教学, 哪些病历是很好的讲课素材, 只有这样, 当学生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 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和有自信, 所以临床护理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亦能对这些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应用于临床教学中,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二) 临床护理教师要有驾驭临床教学的能力。

护理职业教育要求学生的临床学习不仅仅是临床技能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护理专业学校与医院合作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中临床护理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问题, 还要和学生一起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环境, 新的教学方式促使教师必须熟悉临床情况, 成为很好的护理实践者, 并能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 为学生制造问题、提出问题, 以促进学生的临床学习。如见习时, 学生在护理了很多有体液过多护理问题的病人, 可能有肾炎、心衰、肝硬化等诸多因素, 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同样是体液过多, 原因有什么不同?处理有什么不同?护理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 临床护理教师应能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临床教学的内容大多来自临床实践,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技巧, 充分展示自已的临床实力, 紧密结合临床案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病历分析使学生对某一疾病有更深入全面地了解, 并学会思考方法;小组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角色扮演使学生能亲身体会病人的不适和感受, 利于今后在工作中为病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理解;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临床护理课教师应根据临床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三、我校临床护理师资的现状及相关对策

(一) 现状

1、临床护理专职教师现状:

我校系三所相关的中等职业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虽然中专护理教育历史悠久, 在培养实用型初级护理人材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随着学校层次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转变, 我校的临床护理师资结构和素质与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 如无相当规模的附属医院提供临床教学和见习场所;临床护理专业课教师 (除基础护理教师外) 大多为医学院校毕业的临床医师, 且从事临床工作的机会极少, 护理知识相对匮乏等, 造成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特别是临床护理课的教学, 严重与临床实际脱节, 教师信心不足, 学生感到枯燥、印象不深, 而且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严重影响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的培养。

2、联合办学的医院师资情况。

与我校联合办学的几所医院中除个别医院有护理专业的办学经历、临床护理教师有中专护理的教学经验外, 其余均无护理专业的办学经历, 教师更无相应的课堂教学经验, 总体来说合作医院的师资大多缺乏教学经验, 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亦缺乏应有的认识, 难以胜任临床护理课堂教学任务。

(二) 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由于临床教学过程全部纳入医院进行, 对于学校和医院来讲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肯定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 学校和医院应尽快成立联合办学领导小组, 成立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 派专人负责教师的选拔, 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 学校与医院间的协调和信息沟通, 及时发现运作中的问题, 及时协商解决。

2、加强临床护理师资的培训, 使之真正成为“双师型人才”。

在实施学校医院联合办学模式时, 临床护理师资的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 学校应对现有专职教师尽快整合知识结构, 并创造条件, 提高教师的临床实践能力, 使之成为很好的护理实践者, 如鼓励专职教师到联合办学医院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 积极参加医院的临床护理实践;医院应从临床护理骨干人员中按学校制定的临床护理师资选拔条件选择临床护理教师, 学校进行相应培训, 经试讲合格方能承担临床护理教学工作。学校专职教师参与临床实践, 医院临床护理兼职教师参与听课, 接受专职教师的教学方法指导:如指导教案的书写;对教材的理解, 授课方法与技巧 (口语的准确表达, 形体语言的应用, 板书的合理安排) ;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 (挂图、幻灯片、录像片、教学模型的恰当使用)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以及实验课的准备与带教方法指导等, 或采取集体备课等多种方式,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使他们真正成为“双师型人才”, 从而真正实现护理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以保证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篇9:护理学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学位,前者是职业性学位,在我国称为专业性学位,后者是学术性学位。[1]2011年我国招生院校首次招收应用心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作为新开设的专业性硕士学位,与学术性学位中的应用心理学硕士有相似之处,但从专业学位视角人们更关注的是与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区别与特点。由于应用心理硕士开设不久,目前关于它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将对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其应用心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剖析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作为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代表,为科学理解专业硕士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专业硕士作为应用型研究人才在创新人才中的特色,比较分析两者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成为我们以点带面理性而全面认识专业硕士的有效途径。

(一)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的比较

我国进行应用心理硕士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的学校主要有西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各高校都有细化的研究方向。例如西南大學的培养方案为:应用心理硕士有4大研究方向,分别是司法与犯罪心理、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健康与临床心理、学校心理学。[2]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有8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现场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文化与管理心理学、美学与服装设计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应用社会心理学、教学策略。[3]

以司法与犯罪心理和现场心理学为例进行比较,司法与犯罪心理研究方向主要围绕罪犯心理与行为矫治、罪犯人格重塑以及犯罪现场心理痕迹识别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罪犯心理分析、现场心理识别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现场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再现及利用问题,它涉及到犯罪学、刑事侦查学与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笔者发现,这两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了犯罪现场心理等内容,所不同的是,司法与犯罪心理注重培养学生开展应用实践研究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加关注的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现场心理学则更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

再以专业硕士中的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和学术硕士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为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围绕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EAP的实际问题等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力资源测评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技能,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招聘、任用、考核、培训等形式来有效调配相关人力资源。该方向是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同时它也涉及到了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通过对这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专业硕士还是学术硕士在人才培养中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但两者研究的重点不同,应用心理硕士直指实践,研究特色是偏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研究着重于应用研究,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的研究特色则是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及相关学科的思想,偏重于前沿性和应用性的研究,研究着重于学术或理论的研究。通过研究方向的内涵还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职业指向性比较明显,研究方向立足于实践领域分类,着重培养学生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则直指学科各分支,主要立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等学科体系,偏重于对学科体系的学术研究。

(二)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目标的比较

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各职业领域要求、具备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心理学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2]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规定学生要全面协调发展,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要能够在上述四大研究领域开展应用工作。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修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晓心理学的应用知识与技术,能在各级科研、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3]

比较二者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应用心理硕士是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职业领域对心理学应用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心理学硕士主要是为各级科研和教育等部门,以及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专门人才。这些在对二者的具体要求中都有体现。应用心理硕士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具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某一领域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综观二者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着眼于为社会各职业领域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眼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科研型人才。

(三)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的比较

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设置采用的是必修-选修-必修环节这样的课程体系(如表1)。攻读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两年内应修总学分不得低于30学分,其中必修不少于18学分,专业实践实习不少于4学分,选修课程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分成几类相对独立的模块,可以根据课程模块来进行选择,选修最少不低于8学分。攻读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要求应修学分不少于34学分,其中必修26学分,选修8学分。

在必修课中,应用心理硕士的课程设置了3门方法类的课程和3门专题性研究课程,应用心理学硕士则设置了3门平台课和两门研究性课程。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偏重于掌握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偏重于了解学科最新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在选修课中,两种硕士学位专业的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均较多,但是要求学生选修的力度均不大。应用心理硕士开设的选修课程基本都涉及到实务或技术,应用心理学硕士则偏重理论,多为研究专题、研究进展等等。应用心理硕士关注实际操作,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本学科现代发展情况的学习与研究,对实际技术与方法的关注不突出。

在必修环节,应用心理硕士注重实践环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均有严格要求,应用心理学硕士则注重学术活动。综观二者的课程设置,我们发现,专业学位的应修总学分比学术学位的应修总学分少,由于两者的硕士学位的种类不同,其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差异,应用心理硕士突出了实用性,无论从课程内容、选修课程的细致划分还是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重都可以看出。而应用心理学硕士注重的是心理学系统理论的学习、学科前沿情况的了解以及获取国外学科进展的能力(即外语能力)的培养,其对人才培养的导向明显偏重于理论研究型。两者课程设置的层次清晰,分别突出了“职业性”与“学术性”。

(四)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模式的比较

在培养模式上,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采取课程学习、论文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其专业实践课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2]其具体的培养方式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务能力的培养,成立导师组,并吸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等加入导师组,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养工作。

应用心理学硕士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3]中期考核的结果将作为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重要依据。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在研究生期间必须达到科研能力与水平及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答辩方能毕业。

通过比较二者的培养模式,我们发现,应用心理硕士的学习年限少于应用心理学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务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心理学硕士着重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应用心理硕士的培养成立导师组,采用集体培养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聘请企业、公共管理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員和相关专家参与教学、培养工作,[4]而应用心理学硕士往往是一个导师专门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硕士着重培养实干家,为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提供所需人才,学术硕士则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着力为科研机构提供博士生生源。这一点在二者的培养模式中都有体现。

三、结 语

本文以西南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与应用心理学硕士培养方案为例,比较了二者在研究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的异同。笔者发现,二者在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的某些方面虽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一个着重应用研究、一个着重理论研究,一个着力于应用创新、一个着力于理论创新,一个重在实践,一个偏重理论。同样,二者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侧重点特色鲜明,应用心理学硕士更加趋向理论性,而应用心理硕士则趋向实践性和职业性。

参考文献:

[1] 肖琳.教育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对比研究[J].四

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2):32-33.

[2]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EB/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article.php?

articleid=236[2012-06-06].

[3] 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EB/

OL].http://pgs.swu.edu.cn/new/peiyang/sort.php?sortid=8

[2012-06-06].

[4] 王莹,朱方长.我国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

的比较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00-102.

Comparison of Training Programs between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GAO Yuan

Abstract: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as a new professional degree,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in academic degrees. The study compares the training program of master of applied psychology with that of master of science in applied psychology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and analy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上一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言语技巧的应用下一篇:酚醛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