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与培养途径

2022-09-10

“白衣天使”, 只是美化了护士工作崇高的一面, 而崇高的背后护理人员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护理职业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 更要有健康向上的心态。护理人员是患者每天接触最多的人, 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者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影响。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何种心理素养, 如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 这些都是护理人员以及护理管理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心理活动, 包括认知能力、情绪与情感、意志与行为能力, 体现在个人的事业心、费任感、伦理道德观念及对自己、他人、社会态度等方面。所谓的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 是指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固的心理特征。所谓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 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应具有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如下职业心理素养。

(一) 敏锐的观察力

护理人员敏锐的观察力, 可以使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言谈举止中, 发现病情变化并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从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皮肤颜色、口唇干燥或湿润等情况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眼神、体态、手势、精神状态, 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态度。根据观察的结果, 护理人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开展护理, 使病患得到心理安慰, 很好的接受治疗, 加速疾病的康复。

(二) 准确的记忆力

护理工作内容复杂繁多, 护理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死, 每位患者又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需要, 临床护理程序数量化和定量化, 患者的不断更换, 护理人员若不具备准确的记忆力, 就难以按时安全地完成各项护理任务, 轻则贻误病情, 重则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护理人员要做到准确安全的护理, 减少差错和避免差错, 非下功夫培养记忆的准确性不可。

(三) 独立的思维能力

有独立思维品质的护理人员并不把医生的医嘱当成金科玉律, 而是先按医生的思路去思考, 再在病程的动态变化之中发现问题, 运用求异思维方式去独立分析, 尤其是当前推行的系统化整体护理, 更加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思维的独立性。

(四) 灵活的注意力

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注意的稳定性, 才能够沉着冷静, 为患者长时间地做某项护理处置;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了注意的广度, 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把自己繁杂的工作内容“尽收眼底”;护理人员只有注意分配的能力好, 才能对患者一边处置、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谈话, 做好“整体”护理。

(五)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护理人员特殊的工作性质、环境范围易使护理人员产生情绪问题, 而服务对象又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保持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 为患者营造积极、乐观的情绪氛围。护理人员积极的情绪, 不仅能够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 而且又能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 增强安全感。但护理人员有时会产生急躁、厌烦等负性情绪, 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学会换位思考、积极应对, 用心理过程影响生理过程, 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加强调控能力, 善于克制不健康的情感, 做到急事不慌、纠缠不怒、悲喜有节。

(六) 适宜的性格类型

护士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 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 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护理人员应当具备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对患者诚恳、正直、热情、有礼、乐于助人等;对工作满腔热情, 认真负责、机智、果断、沉着冷静、作风严谨等;对自己开朗而又稳重、自尊而又大方、自爱而又自强等。

(七) 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人员的语言是取得患者信赖、获得患者病情等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与患者的交谈, 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医疗和护理, 主动地接受治疗和护理。良好的语言可以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 增加疗效;不恰当的消极语言可能会是一个伤害性刺激, 可导致医源性疾病。

(八) 擅长人际交往的能力

护理人员在整个临床工作中处于人际交往的中心地位。医生与患者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 这些复杂的多角联系, 显示了护理人员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人际关系好, 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 有助于护理计划的顺利执行;护理人员与家属的关系相处好, 能更深入地了解患者情况;护理人员与医生的关系相处好, 就会在医疗护理过程中配合默契。

二、护理人员心理素养对患者和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

(一) 护理人员心理素养对患者的影响

护理人员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他们有思维、有情感、有自我意识, 要使患者在诊疗过程中, 能够自觉地接受治疗、积极配合治疗, 早日恢复健康,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因为, 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养, 能促使患者身心舒适, 护理人员轻柔、细致的操作以及亲切、温暖的语言, 可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的伤痛, 能够更好地发挥药物与其他治疗措施的效果。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 才能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心理困惑, 为治疗创造先决条件。

(二) 护理人员心理素养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好坏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优劣。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是护理人员心理素养的反映, 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动力。因此, 要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必须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 只有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护理质量才能稳步提高。

三、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养的培养方法

护理人员的优良心理素养并非生来就有的, 而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 并在护理实践中刻苦磨练逐渐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增进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 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只有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才能理解护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才能懂得为什么工作和应当怎样工作, 从而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主动自觉地加强优良品质的培养。只有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才有真正爱护并尊重自己的护理对象, 视解除患者痛苦为己任, 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痛患者之所痛。只有树立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理想, 才能对护理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愉快积极地工作, 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 力求把护理工作做到精益求精。

(二)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培养优良的心理素养, 必须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优良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 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起优良心理素养。除要学好护理学专业知识外, 护理人员还应学习护理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道德修养等有关知识。

(三) 加强实践锻炼

在实践中不断评价自己的心理素养, 评价自己的进步情况, 与同事之间的差距, 听取同事及患者的意见, 不断与护理人员优秀的心理素养相比, 不断缩短差距, 逐渐的克服自己的缺点, 优化自己的心理素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加强护理人员良好心理素质的根本方法。在护理实践中, 护理人员可以看到心理护理对患者起着重大的作用。在实践中, 护理人员能也能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素养的优势与不足。

综上所述, 身为护理人员, 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 为病患减轻病痛、挽回生命, 同时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 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护士, 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出色地完成护理工作。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 除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 还特别强调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养, 良好的心理素养既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形象, 又是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因此, 探讨如何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养培养, 是优化护理人才队伍,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重要举措。

关键词:护理人员,心理素养,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 2010, 16 (3) :159-160.[1]丁衍文.护理人员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当代医学, 2010, 16 (3) :159-160.

[2] 张辉, 马帅.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 2011, 25 (6) :25-27.[2]张辉, 马帅.护士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 2011, 25 (6) :25-27.

[3] 孙亚琴.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10) :344.[3]孙亚琴.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15 (10) :344.

[4] 陈英华.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4 (10) :952.[4]陈英华.护士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14 (10) :952.

[5] 张静, 王彩虹, 宋书恒.浅谈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素养[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1) :78.[5]张静, 王彩虹, 宋书恒.浅谈护理工作中护士的心理素养[J].哈尔滨医药, 2010, 30 (1) :78.

上一篇:阿仑膦酸钠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分析下一篇:因第三方原因中止供电引起法律纠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