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2024-04-29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通用16篇)

篇1: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宗旨,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诵经典、知经典、悟经典,营造和谐的、人文的、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培养崇高志向、自强人格和诚信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教文广体局精神,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特制订一年级学生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学生从中感受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 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方式方法:

(1)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每周安排一节语文活动课,用于对本班诵读进行辅导。

(2)第二周,将上周所吟诵的经典,再通过诵读加强记忆。

(3)充分发挥语文、音乐、美术、品德课,以及其他学科的课堂渗透作用。

(4)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四、国学经典诵读展示形式:

一种为大型集体诵读,全班学生参加,可辅以伴奏等艺术表现形式;另一种为情景剧表演、诗剧表演、亲子诵读等小型展演。教师与学生同台展示,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展示的机会,每个节目 展示时间不超过10分钟。

篇2: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班级 姓名

一、我知道(不会写的字可以注音)(40分)

1、财物轻 怨何()言语忍 忿()泯 长呼()即代叫 人不()己即到。

2、路遇()疾趋揖 长()言 退恭立 骑下()乘下车 过犹待 百()余

3、近()趋 退必迟()起对 视勿移 事诸()如事父 事诸兄 如()兄

4、父母()应勿缓

父母()行勿懒 父母()须敬听 父母()须顺承

5、兄道()

弟()恭 兄弟睦 孝在中 长者()幼勿()长者坐

命乃坐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在对的拼音下面画一横线。分)

(1)首孝悌(dì tì)

(2)丧尽礼 sàng sāng(3)长者先 zhǎng cháng(4)疾趋揖 yī jí(5)父母教 jiāo jiào

18((6)孝在中 zhōng zhîng(7)称尊长 chēng chēn(8)己即到 jǐ yǐ(9)骑下马 qí jí

三、我会做。(24分)

1、如果你上课回来迟到了,一定要先敲门,声音洪亮的喊“报告”,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有些同学现在穿衣很讲究品牌,总要让家长给买名牌,对于这样的同学,你要用《弟子规》中哪些话劝导他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平常在家的时候,如果外出一定要对父母讲明,回家后也要及时告知父母,不要让父母担心。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明的妈妈有病在床,小明放学后在家写作业,妈妈说:“小明,给妈妈倒杯水。”小明说:“好吧,等我写完作业。”请你说出你对这件事的看法。(18分)

篇3: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三字一句, 共一千多字, 易于背诵、理解, 它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是启蒙教育的最佳读物。

一、解析教材, 在反复研读中把握精神核心

《弟子规》堪称童蒙养正的范本, 因此在解读教材过程中, 笔者除了诵读正确、熟练, 理解文本含义, 了解典故出处之外, 还对其中的人格养成教育内容进行了梳理、归纳、提炼, 以便在教学中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1. 孝悌意识

古人倡导“孝道”, 《论语》《道德经》等都有关于孝义的内容, 而《弟子规》中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孝顺父母应该体现在下面的行为中:敬重父母, 就要对父母恭敬有礼;对待亲人过错, 要真诚谏劝;关爱父母, 要珍惜自己身体;孝敬父母, 还应友爱兄弟。如今的孩子在长辈的溺爱中成长,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使得他们树立孝亲意识, 又有了具体实践向导, 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 诚实守信

一个没有信任、没有真诚的世界是黑暗而可怕的, 面对如今社会形形色色的欺诈虚伪现象, 迫切需要诚信的复苏。“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 奚可焉。”《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要求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事非宜, 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这些语句更是具体指出在日常生活中, 怎样做才能做到诚实守信。此外还关注了人们行为的动机, 强调从内在起步改造人, 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的养成意义重大。

3. 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行为习惯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 我们要培养学生文明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古人重仪表言谈举止, 《弟子规》具体阐述了以下方面的行为习惯要求:一是珍惜时间, 生活有规律, 如“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二是讲究卫生, 衣着整齐, 饮食有度, 如“冠必正, 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三是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有规范, 如“步从容, 立端正。揖深圆, 拜恭敬”。四是稳健的处事作风, 如“事勿忙, 忙多错。勿畏难, 勿轻略”。“古为今用”, 遵照以上要求行事, 定能成为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

4. 良好人际关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中, 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必备能力中的重中之重。《弟子规》对人生态度和人际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人与人之间要遵守平等仁爱相处的原则;人们要真诚合作、友好竞争, 不揭短, 不随意散布别人私事;跟别人交往要文明有礼, 尊重别人, 多为别人着想, 要懂得感恩等。虽是三百多年前的经典, 却历久弥新。

二、设计多样, 在趣味盎然中感受人生真谛

对《弟子规》教材深入解读, 对学情充分把握, 心中有“本”, 目中有“人”, 才能设计出既有趣, 又富有实效的教学过程。

1. 朗朗诵读, 感受韵律美

《弟子规》以三字一句, 两句一韵编纂而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充满了韵律美。初学阶段, 笔者每天带领学生诵读四句, 开始先范读或者播放录音, 让学生边听边给不认识的字标注拼音, 然后自己练读, 做到读正确、读流利。接着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打着拍子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在熟读中成诵。在学完一个主题的内容后, 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诵读汇报活动, 有的小组采用打节奏诵读法, 有的采用男女生合作诵读法, 有的配乐诵读, 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感受经典的节奏美、韵律美。

2. 讲述故事, 品味内涵美

小学生最喜欢故事, 本来深奥难懂的韵文, 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 他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情境, 理解了其内涵。如教学“冬则温, 夏则清”, 先出示一幅黄香孝亲的图片, 再讲述其中的故事, 二十四孝的黄香, 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 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 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然后再与《三字经》中的“香九龄, 能温席”相勾连, 告诉学生黄香侍奉父母用心体贴, 实在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现实生活, 启发学生, 在炎热的夏季, 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父母从外面回来, 为他们递上一杯凉开水。”有的说:“父母工作到家, 给他们送上清凉的问候。”在寒冷的冬季, 又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有的说:“妈妈怕冷, 我想为她充一个热水袋。”有的说:“我想给妈妈买一副皮手套, 洗碗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冷了。”又如教学“亲爱我, 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 讲述闵子骞和大舜的故事, 这样从故事入手, 从明理到导行, 真正把《弟子规》的精髓内化到学生们的血脉之中。

3. 创设情境, 增添趣味美

国学经典内容比较生僻难懂, 时间一长, 学生易产生厌倦心理, 为了增添趣味, 提高实效, 在教学中可创设相关情境,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1) 巧设闯关情境。

所谓“温故而知新”, 在复习旧知阶段, 可设计一个闯关游戏, 让学生在竞赛氛围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达到对知识检测巩固的目的。如复习“入则孝”时, 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第一关是:我会背, 两组同时背诵;第二关是:接龙轮背, 一组一句, 轮流接力背诵;第三关是:快速抢答, 根据内容提示说出相应的《弟子规》中的语句。所有的闯关游戏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 配上声乐,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趣味盎然, 在玩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 借用动画情境。

在教学《弟子规》时, 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画面引导他们进入学习的情境中,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谨”这部分内容时, 我播放了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的一段录像, 然后引导学习:每天, 懒洋洋要睡到太阳晒屁股才起床, 你想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教育他?学生说:“朝起早, 夜眠迟。老易至, 惜此时。”美羊羊嫌弃妈妈买的衣服不够漂亮, 又在发脾气了, 你能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劝劝她吗?学生立刻想到:“衣贵洁, 不贵华。上循分, 下称家。”……

(3) 优化评价情境。

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起着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贯穿课堂始终的小组竞赛评价法, 在“诵、说、讲、演、背”中展开竞赛, 争夺优胜小组, 唤起每名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优胜小组的奖品是写上《弟子规》后续内容的书签, 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活动, 在拓展延伸中传承经典文化

1. 诵读展示

学完《弟子规》的全部内容后, 可以在班级里开展一次诵读展示活动, 分成8个板块, 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活动时, 精心布置诵读场地, 学生穿上统一的服装, 邀请家长、老师和其他班级学生观摩, 让大家充分感受仪式的隆重, 从而更增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主题活动

《弟子规》倡导“仁义礼智信”, 我们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 例如, 学习了“信”这部分内容后, 开展“诚信, 让世界更美好”讲故事比赛, 寻找评选“身边诚信使者”活动, 让诚信教育在一系列活动中深植学生心中, 也使得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3. 文体活动

《弟子规》有诵的方式, 还有人创作了歌曲, 编排了韵律操, 以现代的方式赋予它崭新的内涵。每天早晨带领学生吟诵、歌唱《弟子规》, 课间带领学生做一做《弟子规》韵律操,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的声音打开了, 身体打开了, 心灵也为之打开了。

篇4: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一年级国学经典主题班会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响应学校号召,我们班召开了“与圣贤同行”中华国学经典诵读主题班会,班会上,我们请来了权旭老师为我们讲解《弟子规》。《弟子规》又名《训蒙文》,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

古人云:“人以孝为本”,“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一个人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其次,言行要谨慎,不要轻易许诺,一旦答应了别人的事情一定就要做到,要讲信用;无论对任何人都要平等、友好、仁爱,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并要向这样的人学习。

以上这些是学习和做人的根本,是非做不可的,如果都做到了,就应该努力学习。我们一时做不到也不必气馁,只要能清楚地辨别方向,认同圣贤的教化,肯用功慢慢地琢磨,那其中的真谛便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通过权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弟子规》有了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接下来是同学们的诵读时间,这次的方式是各小组比赛。胸有成竹的人面带微笑自信得站起来,稍稍有些生疏的同学从他羞涩的面孔就看得出来。虽然老师这次没有对各组背诵好坏进行排名,但同学们也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背得更熟练!

按照学校活动安排,6月17日,将在学术厅举行集体诵读演讲比赛,同学们早早就开始背诵了,都在积极的为比赛做准备。

老师在讲解《弟子规》

篇6:与国学经典同行一年级作文

一个夏日,妈妈带回了一本书,看我不情愿的样子,拍拍我的肩:“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是片乐土。”从此,我几乎是被胁迫着背诵起那本书。但我终于开启了这乐土的大门,她的美丽正缓缓展现,我的心也逐渐沉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读《出师表》,我感受诸葛亮为国的呕心沥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品《桃花源记》,我与陶渊明共历那世外桃源的美丽清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吟《爱莲说》,我和周敦颐同赏“花之君子”……每当夏的炎热浮躁了内心,或与朋友的发生口角痛了心时,我便翻开那本书,再走进那片乐土,让她融进我的心灵,为我沉静浮躁,抹平伤痕。我在那片乐土上,仿佛洗尽了铅华,尘世的喧嚣都被排除在外,心中装满了畅快。我不禁感叹,这小小的一百多页的书,竟有如此之大的魔力!

年岁渐增,国学的理念也更加清晰。我读了更多的古典:《西游记》、《红楼梦》、《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看完这些书后,我长吁一口气,不是如释重负,而是惊奇和喜悦。惊奇于“国学”这片乐土的辽阔,她是无边无际的,而不是我先前所见的那极小的一块;喜悦于我能在更大的一方天地中继续进行我的探索、追寻……

回忆与现景重合,我走到书架前,找到那本书。轻轻抽出,拂净灰尘,缓缓翻开。那上面稚嫩的字迹显得有些陌生,但那墨香的文段却已印进我的心底,永远不会忘记。我坐在阳台上同样的位置,想着当年的情形,不由得笑了。

妈妈,感谢你给我这片乐土。

篇7: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古诗三十首

(一)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三)秋夜寄丘员外

[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四)秋日湖上 [唐] 薛 莹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五)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七)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八)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九)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十)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十一)秋词(其二)

[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sǒu)人狂。

(十二)秋月 [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十三)秋雨中赠元九

[唐]白居易

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

莫怪独吟秋思苦,比君校(jiào)近二毛年。

(十四)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十五)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十六)竹里馆 [唐] 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十七)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十八)寻隐者不遇

[唐] 贾 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十九)秋浦歌 [唐] 李 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二十)易水送别 [唐]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二十一)答人 [唐]太上隐者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二十二)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十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二十四)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二十五)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十六)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二十七)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二十八)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十九)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三十)墨梅 [元]王冕

篇8:以国学经典润泽小学品德教学

所谓融合国学经典, 就是把国学经典中的德育元素渗透到品德教学内容之中, 成为优化课程资源、实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主要以《弟子规》《三字经》这两部经典融入品德教学为例简要论述。

一、以经典优化教学目标

1. 以经典定位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教师们经常埋怨现在的孩子没有规矩, 缺少教养, 然而, 问题不全在孩子身上, 而是没有人正确、系统地告诉他们规矩是什么, 规矩应该怎样遵守。如果品德教材上讲得不够系统完整, 那么借鉴《弟子规》《三字经》, 我们一定可以在孩子们心头树起“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礼义廉爱的丰碑。假如教师放低姿态, 在品德课堂上多一点有针对性的操作训练, 把培养孩子成为有教养、有爱心、有廉耻心、懂基本礼仪的人作为教育的小目标, 那么, 塑造孩子德性的大方向就会更明确。

这么说, 并不意味着忽略情感、只求规范, 不要认识、只讲训练, 而是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依靠两条腿走路。

2. 以经典迁移目标

目光回到二年级的《我爱秋天》, 在横向整合之后, 我们不如把目标从大张旗鼓地欣赏美景、认识果实迁移到培养孩子们对果实的珍惜上来。应该说, 在生活条件改善之后, 当今的孩子中间, 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如果不能在品德教育中帮孩子确立浪费可耻的正确观念, 不仅是对劳动的不尊重, 也是对肆意破坏环境这种不良思想的纵容。这样的教育是失职的、无效的, 最起码是低效的。《弟子规》中说道:“衣贵洁, 不贵华”“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借此, 我们可以把目标迁移到节俭朴素、尊重劳动的伦理教育中。

再比如, 关于网络的意义, 孩子们比我们更有认识和体会, 我们不妨把重点迁移到理解它的两面性, “勤有功, 戏无益。戒之哉, 宜勉力。”我们的目标应是教育孩子别把电脑当玩具, 而要当工具。

二、借经典优化教学内容

内容的优化, 着重表现在内容选择要实在, 还要实用。

教师们常说, 现在的孩子被宠坏了, 家庭已然这样, 如果我们学校教育也没有作为, 还能指望孩子有道德有教养吗?在品德课程中, 教师就该把这一块使劲地补上。

比方说, 一起吃饭, 有人把吃饭的声音弄得吧唧吧唧作响, 那是因为他们从小就不知道这样不雅;宾馆大厅三五成群大声喧哗, 那是他们不知道这样不道德。在品德课程中, 教师为什么不能从教孩子怎样吃、怎样坐、怎样说等入手呢?《弟子规》“次谨信”中有许多从生活细节上关于教养的具体规范, 比如卫生习惯上“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关于行走坐立有“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针对礼仪有“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等等。每一条都可操作、可检验, 用以弥补今品德教学中常规训练、礼仪指导的不足, 是最好不过的。

又如, 在教学感恩亲人孝敬父母的课文时, 情感激发在品德教材中已做了很多铺垫, 但具体到怎么尽孝, 只停留在把好吃好用的留给父母, 给父母洗脚, 帮助他们干家务等方面是不够的。对照《弟子规》就能发现, 关于孝道, 里边罗列得相当详尽。完全可以与教材相互补充, 相互支撑:一个重情, 一个重理;一个重教, 一个重导。《入则孝》: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这段文字, 几乎囊括日常生活中孝敬的所有细节, 是学生道德行为直接引领。这样的专项学习, 教师不要怕花时间, 因为这对孩子成长成才有百利而无一害。

而要让孩子们了解亲人之间的关系、辈分, 请出《三字经》:“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现在有许多中学生在制作家谱时, 对这些关系的认识还有些混沌, 如果有了在小学品德课堂所经历的这一幕, 这样的尴尬自然就不会出现。

三、用经典优化品德实践

“事实上, 不管什么内容的学习, 都需要一个巩固内化的过程。品德不像语文数学可以通过习题来巩固, 它的巩固是把所知转变为所行, 落实在行为上的。”现行的品德教学缺少的正是行为习惯操练这一步, 只有情与理的教化, 缺乏行为上的指导督促, 就会使孩子们说起来什么都懂, 做起来什么都懵, 时间久了什么都忘。

因此, 课程改革对品德课堂的学习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大量的留白, 这就需要教师用智慧去丰富践行的指导。借鉴《弟子规》《三字经》还可以让品德课堂动起来。

例如, 学习尊重他人时, 不仅要懂得“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的内容还要在课堂上创设情境, 演一演、比一比“勿事搅、勿话扰”;再如, 针对“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人人试试怎么敲门拜访, 怎么行走说话。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的道德实践活动, 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 让大家在开放、平等的课堂中, 在活动和训练中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成。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那么我们是否也可以理解成生活即课堂?所以在生活实践中, 随时随刻都有我们学习的机会、活动的场所。《弟子规》中有不少礼仪教育, 衣食住行都是有规矩的, 我们不妨拓展延伸。比如, 把营养午餐时间作为学习训练的机会, 试一试别“吧唧吧唧”大声吃, 原先吃相不雅的便会立刻改观。再如, 早晨的学校门口就是我们的课堂, 指导孩子们正确处理手中的包装袋, 礼貌地和父母道谢道别、和老师同学问好等。课堂上学的是道理, 是范例, 课堂外加以践行, 使生活成为一种泛化的学习。

四、据经典优化教学评价

夸美纽斯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 不是由文字。”在现实中, 教学评价的等第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途径, 更是直接评定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主要方法。因此, 很大程度上, 不是课程目标在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而是评价方式、方法决定着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

品德课程要求教师能帮助儿童把品德认识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 通过体验去积累经验, 发展能力, 形成行为习惯。由此可见, 检验品德课堂教学实效应从学生行为实践中来。

虽然对评价体系的改革呼唤了很久, 但是由于操作上的难以调控, 目前我们还是比较多地依据书面试题进行考查评价。于是过于“务实”的品德教师因此选择了读读背背的教学方式, 使品德教学实效大打折扣。

庄子说:“本在于上, 末在于下。”所以, 无论有多难, 我们都不能本末倒置, 还是应该根据品德学科的性质, 选择相应的检测方式, 优化检测过程。以三七开的形式考查, “三”是书面考, 检查一些理论上的常识, 包括诸如《弟子规》《三字经》里边的重要思想和常规要义的阐述;“七”是对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的考核。尽管这样的考核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并且在操作上有难以把握的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比如考查礼仪和节俭, 可以充分利用营养午餐进行长期考核, 同时提醒改正;上下楼梯、出操时, 检验“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路遇长, 疾趋揖”等等, 这些都是评分的依据、评价的基础。此外, 还可以请家长对孩子在家情况评分, 并附有评分的具体说明, 特别是请家长摆出事实依据。我们不要担心家长会偏袒孩子, 事实上教育孩子本身就需要家校合作, 这种合作不光体现在教导过程中, 还应该体现在评价过程中。这样的检测, 虽然过程长, 耗时多, 但是如果坚持, 不仅能提高德育实效, 还能真正体现对品德教学实效的考量。

篇9: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阴阳相契,刚柔相济

原典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圣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他们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进而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道理所在。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变化的过程,通晓人们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事物的变化虽然是没有穷尽的,但都各有各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蛇年赏蛇联

文/马元泉

明末清初,江苏才子吴亮与友人尤安同游山水。吴亮出上联:“卧也坐,行也坐,立也坐,坐也坐”,要尤安打一田间小动物。尤安对下联:“坐也卧,行也卧,立也卧,卧也卧”,且说“我的谜能吃掉你的谜”。原来,他们的谜语联,谜底是青蛙和蛇。

清代刑部尚书吴典,有一年回故里省亲,专程到一家曾资助过他赶考的小饭铺谢恩。临别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面似银蛇盘中舞;馍如玉兔笼上卧。”从此,小饭铺顾客盈门,生意十分兴隆。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是文学家苏轼的一副感慨联。公元1100年,苏轼去海南儋州,路过广州真武庙,见道家供奉偶像真武帝。真武像两侧,有龟、蛇塑像各一尊。相传,龟、蛇之形象是代表神仙真武的。他触景生情,于是挥笔而成此联。

“王者命自天谁敢化蛇挡道;英雄居此地何妨搔虱谈兵”,是太平天国名将陈金刚在贵县书写的一副军营联。“谁敢化蛇挡道”,是其对敌对势力的极端藐视。

相传清朝道光年间,四川才子刘乃香拜访文举李元度,二人作对,分别以老子李耳骑青牛西游和刘邦斩蛇起义的典故自我炫耀。李出上联曰:“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刘速对下联:“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氏刘”。由于他们的对句亦真亦谐,颇见艺术魅力,故成趣话,而流传至今。

“西望关中,百战十年空鸟兔;北临绵上,千秋一例感龙蛇。”为山西绵山韩信庙庙联,其磅礴之大气,将韩信当年称雄汉中、巴蜀等地之赫赫战功烘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顿生怀古之幽思。

“忽然高歌,金乌玉兔之声;偶尔挥毫,牛鬼蛇神之字。”据说此联为嘲笑一个名叫老锐的人。老锐平日有爱唱《打金枝》中的“金乌东升玉兔坠”一段,又喜作狂草,皆不工。有人撰此四六偶句以嘲之。

“红孩儿,骑马过桥;赤帝子,斩蛇当道。”这幅对联讲的是明代名臣于谦的故事。于谦幼时才思敏捷,一日穿着红衣裳上学堂,在骑马过桥时,恰与太守相遇,太守戏言:红孩儿,骑马过桥。于谦一听,不是滋味,急中生智,也想出一联,戏弄一下太守:赤帝子,斩蛇当道。太守一听,火冒三丈,但想到这小孩的才华出众,倍加称赞。

“开图草里惊蛇乱;下笔阶前扫叶忙。”这是著名画家齐白石题郭味渠的画的一副对联。齐白石在这里盛赞郭味渠的画气势不俗,深草丛中惊蛇乱舞,风吹落叶,画卷流畅,气韵生动。

蛇联中佳作,还有许多,如四川剑阁联:“矗立岗峦,起伏蹲踞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庐山观瀑亭联:“洁白飞泉,下泻倒悬成雪练;蜿蜒公路,盘旋而上似银蛇。”通用春联:“大泽龙伏藏远志,莽原蛇蜕蕴生机。”数字联:“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等等,多饶有意趣。

篇10: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计划

一、教学内容: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和国学经典精读,本期教学内容主要是“千字文”和《论语》和古诗词。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国学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汲取知识营养,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诵读,使学生阅读经典,亲近书籍,享受阅读的乐趣,美化学生心灵,开发学生心智,在诵读中提升境界。

3、通过诵读,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4、联系学生生活,注重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注意挖掘经典与现实的结合点,指导学生加强诵读、在实践之中学习。

四、进度安排:

上学期 内容、课时 1 《论语》内容:“学而时习之”。1 2 《论语》内容:“孝悌为仁之本”。1 3 《论语》内容:“三省吾生”。1 4 《论语》内容:“入则孝,出则悌”。1 5 《论语》内容:“敏于事,慎于言”。1 6 《论语》内容:“学与思”。1 《论语》内容:“吾亦欲无加诸人”。1 8 《论语》内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 9 诗歌:内容:《明日歌》 1 10 诗歌:内容:《满江红》、《竹石》下学期 内容、11 散文:内容:《少年中国说》 1 12 散文:内容《岳阳楼记》 1 13 散文:内容《江城子·密州出猎》 1 14 散文:内容《钱思公记》 1 15诗歌:内容《观沧海》 1 16 内容:复习1 17 内容:复习1

课时

篇11: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读、诵、议、评”,使学生增长知识,认识中华文化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研读,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建学习型的文化校园;通过研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凝聚师生民族情感,增强爱国意识,树立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远大志向

2、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3)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4)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5)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6)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主要诵记国学经典教材中的诗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默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并非完全不要理解,了解内容大概即可。只要自然地熟读,而后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

(3)每日利用早晨预备铃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亲子诵读)15分钟。

诵读措施及形式

五、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

学生兴趣是确保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利用早操前和路队时间进行古诗文诵读。

3、定期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情境写诗比赛,诗配画、背诗大王评选等。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使该项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形式多样,既让全体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篇12:国学经典六年级《论语》学习计划

玉碗泉小学

武永萍

《论语》教学工作计划

一、课程目标:

《论语》课程是我班级的主要特色课程,旨在通过经典论语的阅读与教学,让学生在起早的阳光中沐浴在母语精粹中,感受古典语言的魅力,了解其中饱含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为了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创建“一校一特”,玉碗泉小学六年级准备从这学期开始开设国学经典《论语》课,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且更能够展现我校独有的“诚信立校,育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方针。儒学文化博大精深,而且《论语》更为儒家之经典。不仅能使我校学生了解儒学,发展技能,提高自身修养,而且更能使我校的优势得以展现,为创建和谐校园提供智力基础,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论语》课的开展要从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论语》的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能得以传承, 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心灵上得到一些感悟。

本学期开展《论语》课的教学工作安排如下:

一、利用两个学期把《论语》学完。

六年级上学期学习“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六年级下学期学习“雍也篇第六”-----“宪问篇第十一”

学习“卫灵公篇第十二”-----“尧曰篇第十七”

二、1.一日一积累:每个班级利用晨读背诵积累,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学习论语,黑板一角设置“经典背诵”栏目。

2.一学期一教学周:本学期第十二周为《论语》课堂教学周,集中教学《论语》课程。

3.一学期一考核:在学期结束,全班学生进行论语课程学习的考核。

三、首先要学习好《论语》及孔子、儒学的相关知识。把所要讲的知识熟记于心,并且掌握其对学生的教育性、启发性。

高年级以论语字面讲解为起点,让学生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结合相关故事情节来领会论语含义;组织学生通过故事复述,或阅读感想的写作来深化学习主题(每学期作为一篇小作文的内容);组织学生整理易于记录对学习生活最有价值的论语篇章进行背诵。

教师要做到以兴趣激发为突破,注重不同学段的引导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参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对论语主要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记忆。在班级中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在班级环境布置,文化建设,评价导向等方面多做有效的探索。

四、把所讲的知识落实到教案中,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五、学期初讲解的内容可以浅显、易懂、趣味性强,从而引起学生的 广泛关注与兴趣。

1、让学生逐步了解儒学、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了解《论语》。

2、让学生自主找到一些关于儒学与《论语》的材料。

六、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在课前让学生背诵有关的《论语》章节。

2、在课前学生可以浅谈自己对《论语》一些章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结合《论语》中的一些语录,做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4、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读本或其它材料进行互学。课下自学,课上谈体会,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5、对一些有趣的部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活动,如模仿、自编自演等形式进行学习。

6、利用文本中描写的人物,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把各种人物按特征描画出来,形成直观的形象。

7、对一些重点章节或名篇可以利用正课或业余时间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并且熟记。

8、进行阶段性的检测,默写或背诵一些名句、名篇,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9、学生可利用手中的资料,自己讲解一些章节,达到会学、能用的目的,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10、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写一些心得体会,或者从学习《论语》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

篇13: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要能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 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有其年龄的特殊性和孩童心理的特殊性, 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即差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模糊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即在全班开展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三字经》, 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但《三字经》篇幅较长,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对每天的任务完成程度也会有差异, 日积月累, 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只要能参与其中, 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要多鼓励,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经典的乐趣, 从此爱上国学经典。

鼓励性原则, 就是只鼓励不批评, 或多给鼓励少做批评, 尽量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

自主性原则, 鼓励学生除老师规定的篇目外, 进行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模糊性原则, 不作逐字逐句的精讲, 只要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就可以, 并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诵读内容, 是顺利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前提和基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 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坚持双重标准, 即“最有价值”与“易于诵读”, 并努力做到两者的结合。低年级适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 中年级适合《论语》《诗经》《千字文》, 高年级适合《孟子》《中庸》《老子》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 注重范读。教师范读是实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的节奏, 更难体会古书的语感。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这句虽然没有生僻字,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要想读的准确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古字意思与现如今是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 可道∕, 非/ 常道∕;名/ 可名∕, 非/ 常名∕。”其中/ 表示声音停顿并延长, 语气加重, 范读以后, 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 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 诵读积累。诵读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基本途径, 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之后, 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其含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应该有“十分钟阅读”, 以保证诵读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 让学生沉浸其中, 体会意韵, 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 熟读成诵。

3. 故事激趣。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 学生听了不仅能愉快的接受和学习, 还能消除重复的沉闷感。例如学习《三字经》, 教师可以先把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学生马上对黄香产生了兴趣, 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活动。故事激趣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 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情感。

4. 摘录运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经典名句, 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学有余力, 则以学文。”如《孟子》:“不挟长, 不挟贵, 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读到这样的句子, 学生要摘录在笔记本上, 除了要积累, 还应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正确运用, 达到知行合一。

四、对展开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 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是无法展开, 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 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拒绝或不支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展开。有些已经意识到, 但对此项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不积极, 不愿改变当前现有的教学模式。

2. 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有些老教师来说, 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简单易懂的蒙学读物还可以教给学生, 但对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国学经典, 自身理解和诵读方面都很困难, 就很难实施课堂教学, 执行起来难点很大。

3. 家长和学生的不接受和不理解。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 认为在学校课堂进行经典诵读并无用处, 反而会占用学习时间, 影响学习。一些学生也并不喜欢文言文, 觉得难读难懂, 对经典诵读有排斥心理, 也拒绝参加诵读活动。

五、小结

篇14: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创新

《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学中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记忆和背诵”,而对于《德道经》这样文简义奥、涵盖天地的国学经典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诵读。本文以《德道经·观眇》诵读为例,探索一下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听音感知传统文化,初悟“经典诵读法”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以“音”导入,拓展了多种感官对经典的体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始,让学生聆听青年吟诵家程滨老师吟诵的《短歌行》录音,然后激情齐诵《短歌行》,去感受中华古文化宏大的文学与思想艺术、张弛有致的节奏韵律,以及深邃清幽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诵读经典就是为了接近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吟诵”“念诵”和“观诵”的对比入手,引入对道家诵读方法“观诵”的详细介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时利用光和音内观胸腔的正中央,观想经文里的文字,让其一个个地在胸腔正中央出现,使这些字能够放出光来,照亮自己的胸膛。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深刻思悟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智慧。

三、内观诵读法诵《观眇》,感受经典“声”和“音”

诵读前调整学生情绪:端正宁静,舒眉垂帘;面带微笑,正气专注;快乐放松,恭敬感恩。然后带着这样的状态字正腔圆地反复诵读《观眇》三遍之后让学生说体会,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自由诵读,指名诵读,结合自评和他评,形成立体交互的讨论模式:说说自己诵读和听诵时的感受,教师提升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配上“钟声”和“箫声”,运用内观诵读法反复练习诵读。接着播放熊春锦教授诵读的《观眇》,示范诵读引领,让学生在听、思、说结合表达自身的感受之后,教师解说“声”和“音”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断句、重音、语速带来的音场差异。引导学生诵读时找准属于自己的“音”,达到“意声相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能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逐步掌握观诵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观诵习惯,促进学生注意力和良性意识的培养,提高经典诵读“开慧启智、身心和谐”的效果。

四、研究文字文理特点,诵读提升精气神

汉字是“天人合一”状态下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把汉字演化、国学知识、生命智慧的学习和经典诵读的“修身”功效整合在一起,能使诵读的境界和效果大大提升。从汉字来源与演变过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来源和汉字之美,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如“也”字在《德道经》中出现了179次,在《观眇》中就出现了8次。古人为何会反复使用这个字呢?让学生观察“也”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后设疑:从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看出,“也”原来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解说:“也”原来是“蛇”的形状,道家认为身体内的“灵蛇”是先天肾气中的肾火。诵读时不断地呼唤它,就启动和激活了体内先天肾气的应用,达到诵读同步调动体内精气神的目的。

配乐播放《观眇》内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灵感悟每个汉字在身体内对应的部位。通过默诵和齐诵,自由观诵《观眇》,注意特别强调“也”的读法,感受自己身体下部的自动收缩、跳动和能量感,同时注意把心打开,和天地连起来。

五、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诵读、咏唱、解读而悟道

诵读经典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咏唱经典法。它是运用“声”和“音”对经典进行格物实践,从而达到物格音成。让学生倾听著名画家韩金英咏唱的《观眇》录音,说感受(预设:宏大圆融,经典自然流淌进入心身),告知学生也可以用这种咏唱的方法诵读经典。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来唱读,也可以随心谱曲来诵读。学生自由配调咏唱观眇》,指名咏唱,教师示范咏唱,同桌互相咏唱。对经典的“咏唱”,拓展了诵读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悟经典的境界与魅力。

“道”虽是宇宙的本源,却也是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的。做一个知“道”的人,妙不可言。让学生把诵读《德道经》的体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 ,此乃 之道也”的句式写一写对“道”的认识,并展示评价交流学生对“道”的理解。然后欣赏著名画家韩金英的《德道经》系列绘画作品,并提示:除了通过诵读来感悟《德道经》之“大道”外,还可以通过绘画、书法、歌唱、舞蹈来表达对“道”的认识体悟。同时引导学生:“中国文化的经典还有《易经》《黄帝内经》《论语》《大学 》《中庸》等,时时诵读之,日日感悟之,让这些国学经典渗入我们的血液,刻进我们的灵魂。”

六、结语

本文突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和背诵”的狭隘视角,通过多种诵读形式,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手段,运用“内观诵读法”诵读《观眇》,多维度、多感官地传递和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认识“也”字的文理特点,认识隐藏在经典中的“自然大道”,并以《德道经》为导引,推荐诵读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的洗礼,开慧启智,和悦身心,提升精气神,使学生逐步悟“道”、知“道”,从而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笔者通过六年多的诵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兴趣盎然,百遍诵读后亦茅塞顿开,能够活学活用经典。在国学经典的润泽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增强了记忆力、注意力,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升。德行素养明显飞跃: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处事圆融,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落地生根。

篇15:一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计划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领略中华经典的深邃神韵,淋浴传世经典的璀璨,特拟定本学期国学经典教学工作计划。

1、2、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备好课。熟悉教案,让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便于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制定国学经典要义诵读表,严格要求,检查每个学生对经典要义的背诵情况,对于课堂上无法完成背诵任务的学生,积极课外监督、辅导。

篇16:一年级国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本教我们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孝敬父母、体谅父母。

2、培养学生的爱心,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4、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5、指导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

三、教学内容:

《弟子规》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流利背诵。

难点:理解含义,并能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五、学习时间: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时间,每节课学习八句。利用中午课前预备时间复习巩固。

六、方法措施:

1、借用生动的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讨论中真正理解含义。

3、举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含义。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

七、学习内容具体安排:

第一周:复习

上一篇:中咨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下一篇:政府采购项目实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