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024-05-24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初一拓展性课程 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4.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5.感受到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享受到美的熏陶。6.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段:有凝望明月思念故乡的思乡诗,有寒光铁衣锁边关的边塞诗,也有杨柳依依话斜阳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将走近两位唐代诗人。

二、学习古诗

1.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好古诗。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理解古诗意思

联系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看看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并练习说出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理解的意思是:()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1.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诵读《独坐敬亭山》,诗人饱尝了人间的辛酸,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感情,也正是因为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以山为伴,才寻找到了“

,” 的安慰。

吟咏《望洞庭》,感受到了诗人用轻快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优美的()图。方圆数百里的洞庭湖在诗人眼里竟似玲珑的“潭面”;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在诗人眼里又恰似“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不禁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

2.假如你是“诗仙”李白,你会怎么吟诵《独坐敬亭山》—— 假如你是“诗豪” 刘禹锡,你会怎么吟诵《望洞庭》—— 这两首诗都描写的是(),要将它们背下来,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

三、课后作业

1、把生字写正确写美观: 2.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精彩回顾:

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赠张丞相》。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初读古诗,并会填:

(1)读准字音,并认真抄写下来:

(2)通过朗读,发现: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是“”句子导 学 设 计 或长或短”,叫(),也叫()。这种诗歌体裁都有词牌名,()就是这首诗歌的词牌名。(3)能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谙”的意思是:。

“红胜火”的意思是

。“绿如蓝”的意思是:

3.熟读古诗,知道:

(1)《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

。(2)结合注释,想一想课题的意是:。

(3)结合课文中注释,并能借助工具书,或请教老师同学,联系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同桌说说诗意。吟诵这首词,边读边体会出这首词的朗读节奏。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在《忆江南》中,诗人把杭州作为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一句“

”把作者的思绪引向了对昔日江南的美好回忆,成为了千古绝唱。

2、其实,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我们都能感受到(体验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积累下了名诗佳句:

四、拓展阅读: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曾写下了三首《忆江南》,课文选取了其中的第一首,五、课外积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清)王士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

篇2: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玛曲县寄宿制藏族小学

我校举行的这次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是自2008年铁力市委市政府提出并着手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起,特别是2009年9月铁力市教育局启动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后,我校组织的第三次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这次活动参与者达1300人左右,家长、学生、教师同台齐诵,形成了家长、学生、教师共诵中华氛围,把我校的诵读经典的活动推向了高潮。为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让家长、师生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这次活动把全校古诗诵读推向高潮。

这次诵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气氛浓厚。形式有诵读、舞蹈、课间游戏、书画、课本剧,教师与家长齐诵、学生与教师齐诵、学生与家长共舞、学生与家长和教师齐诵,内容有古今的经典美文,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全体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师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

此次诵读展演是在学校、各年组认真组织、精心辅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声情并茂,他们以优美的语言为大家诵读了名家们脍炙人口的传世美文。选手们或童趣盎然,或悠扬委婉,或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朗诵才华。其精彩的表现折服了全体师生,大家也同时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震荡与洗礼。参加活动的师生诵读经典美文有利于学生真切感悟经典文章之美,品味与书为友的乐趣,激发热爱祖国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在“书香校园”中,获得美的体验与感受,做一个“真、善、美、健”的锦绣学生,从而拥有幸福人生的开端。通过开展中华经典美文诵读活动,使参与者的家长、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善解人意,心灵更加阳光,工作更有精神;孩子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的规矩,可爱,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说经典诵读在我校已形成规模,已见成效。

我校除教育局统一下发的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以外,还有自己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诗文选读》。一年组的弟子规,二年组的三字经。三年组的唐诗,四年组的宋词,五年组与六年组的古文与现代美文。所选篇章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为了能让孩子们在轻松与快乐的氛围中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在经典诵读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典诵读与常规阅读相结合;二是经典诵读与校本操相结合;三是经典诵读与课间游戏活动相结合;我校在课间播放的音乐皆是唐诗新唱的歌曲。诗与文结合,诗与游戏结合,诗与歌曲结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诗的气息,充满着经典的色彩。无不彰显着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蕴。

篇3: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的原则

有效的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和原理, 这就是教学原则。要想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前提是把握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它们不是中学生、也不是大学生, 更非成年人。小学生有他们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 另外还有每个个体的独特个性。因此小学国学经典的教学必须考虑这两个特殊的学情, 否则我们的教学必然是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的。

在诵读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原则是能够较好地指导实践的。即赞美性原则、区别性原则、不明确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赞美性原则, 即只赞美不打击, 或者多赞美少批评, 以引导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和爱上经典为根本。区别性原则, 即在全校、全班提出整体要求的同时, 实事求是地承认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 所以他们的记忆、思维等也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性, 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一刀切。

随着学习的深入, 内容不断增多, 由于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的不同,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会逐渐拉大。有的学生对于每一个部分都能够较好地理解, 每次都能按时完成背诵任务;有的却连熟读都做不到, 更别说背诵和理解了。根据赞美性和区别性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的要求做出调整。不能背诵的降低要求, 只要能熟读即可, 熟读都达不到的就跟读, 只要积极地参与了, 能读几句是几句, 这些都是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热情的赞美和表扬。

在班上班可以设立“星级诵读展示”, 首先,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诵读大组, 由本组诵读能力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并规定, 每组开始时都拥有一个大星星, 每组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就有一颗星。以后每当有一个同学能诵读后就加上一颗星星, 每个星期都对此进行一个总结, 给予不同的评价。这中间注意原来就能诵读的学生水平的提高, 有提高的额外加贴上一朵小红花;能正确、熟练地背诵, 就奖给一颗星星。一周中进步最大的组就会得到一份小礼物。这样, 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 学生就容易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事半功倍了。

不明确性原则, 即对于作品中没有定论的字句不作逐字逐句的训诂精讲, 对小学生来说只求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熟读成诵即可。自主性原则, 即充分尊重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鼓励学生在规定的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有人认为解读经典要“字句落实, 达到文言白话可以自由转换的程度”, 实践表明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国学经典进入课堂、学校, 它只能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 而不能成为主体, 否则会本末倒置。我们在教学中追求过细过多地逐字逐句地了解含义, 会让学习会变得非常枯燥, 对学生而言会加重学习负担, 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国学经典, 兴趣一旦失去将是语文学习的重大损失。

二、诵读国学经典应精心选择内容

根据学情决定教什么是我们的教学原则。对诵读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这是做好诵读国学经典的基础。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使得我没的国学经典在数量上浩如烟海, 灿若繁星, 在知识层面上博大精深, 涵咏无穷, 所以我们选什么给学生读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对此, 我们以为要注重两个标准。一是选最有价值的, 二是选易于诵读的, 并最好做到二者兼而有之。最有价值的, 选那些无论是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来学。当然,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可能其中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个字都是真理, 我们必须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占有、挑选和使用。

三、诵读国学经典应讲究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与否, 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作为教育者不可不重视。

(1) 范读。“取法乎上得乎其中, 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见好的教师的重要性。国学诵读的第一步是读, 所以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范读主要要注意掌握诵读节奏、语气。正确的范读可以将文言文的韵味读出来了, 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句意。

(2) 背诵积累。读了之后更重要的是背诵。背诵了之后学生就有了积累,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不断发酵, 不断内化。背诵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 实践证明, 开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方式。如我校对《弟子规》的诵读, 就结合“诚信、感恩、言爱”开展了一次演讲活动。通过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诵读的内容进行了挖掘, 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创新

《德道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旷世经典,是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源泉,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极其珍贵的世界精神文化遗产。《德道经》的精神能量,有利于学生纯真朴实的上德品质心性的培养和智慧头脑的形成,诵读和领悟《德道经》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目前,国学经典的诵读多是以“朗读”和“念诵”为主,教学中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记忆和背诵”,而对于《德道经》这样文简义奥、涵盖天地的国学经典来说,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和诵读。本文以《德道经·观眇》诵读为例,探索一下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听音感知传统文化,初悟“经典诵读法”

中国文化本身就是鲜活的、立体的、多维的,以“音”导入,拓展了多种感官对经典的体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课始,让学生聆听青年吟诵家程滨老师吟诵的《短歌行》录音,然后激情齐诵《短歌行》,去感受中华古文化宏大的文学与思想艺术、张弛有致的节奏韵律,以及深邃清幽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诵读经典就是为了接近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从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吟诵”“念诵”和“观诵”的对比入手,引入对道家诵读方法“观诵”的详细介绍,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诵读时利用光和音内观胸腔的正中央,观想经文里的文字,让其一个个地在胸腔正中央出现,使这些字能够放出光来,照亮自己的胸膛。由此感受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深刻思悟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智慧。

三、内观诵读法诵《观眇》,感受经典“声”和“音”

诵读前调整学生情绪:端正宁静,舒眉垂帘;面带微笑,正气专注;快乐放松,恭敬感恩。然后带着这样的状态字正腔圆地反复诵读《观眇》三遍之后让学生说体会,并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自由诵读,指名诵读,结合自评和他评,形成立体交互的讨论模式:说说自己诵读和听诵时的感受,教师提升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配上“钟声”和“箫声”,运用内观诵读法反复练习诵读。接着播放熊春锦教授诵读的《观眇》,示范诵读引领,让学生在听、思、说结合表达自身的感受之后,教师解说“声”和“音”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断句、重音、语速带来的音场差异。引导学生诵读时找准属于自己的“音”,达到“意声相和”“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能使学生在培养语感的同时,逐步掌握观诵的方法和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经典诵读的观诵习惯,促进学生注意力和良性意识的培养,提高经典诵读“开慧启智、身心和谐”的效果。

四、研究文字文理特点,诵读提升精气神

汉字是“天人合一”状态下对宇宙万物的认知的表现形式,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把汉字演化、国学知识、生命智慧的学习和经典诵读的“修身”功效整合在一起,能使诵读的境界和效果大大提升。从汉字来源与演变过程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来源和汉字之美,培养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认知和喜爱。如“也”字在《德道经》中出现了179次,在《观眇》中就出现了8次。古人为何会反复使用这个字呢?让学生观察“也”的演变过程(如图所示)后设疑:从甲骨文和金文可以看出,“也”原来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解说:“也”原来是“蛇”的形状,道家认为身体内的“灵蛇”是先天肾气中的肾火。诵读时不断地呼唤它,就启动和激活了体内先天肾气的应用,达到诵读同步调动体内精气神的目的。

配乐播放《观眇》内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用心灵感悟每个汉字在身体内对应的部位。通过默诵和齐诵,自由观诵《观眇》,注意特别强调“也”的读法,感受自己身体下部的自动收缩、跳动和能量感,同时注意把心打开,和天地连起来。

五、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诵读、咏唱、解读而悟道

诵读经典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咏唱经典法。它是运用“声”和“音”对经典进行格物实践,从而达到物格音成。让学生倾听著名画家韩金英咏唱的《观眇》录音,说感受(预设:宏大圆融,经典自然流淌进入心身),告知学生也可以用这种咏唱的方法诵读经典。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来唱读,也可以随心谱曲来诵读。学生自由配调咏唱观眇》,指名咏唱,教师示范咏唱,同桌互相咏唱。对经典的“咏唱”,拓展了诵读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悟经典的境界与魅力。

“道”虽是宇宙的本源,却也是千变万化、无处不在的。做一个知“道”的人,妙不可言。让学生把诵读《德道经》的体会,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用“ ,此乃 之道也”的句式写一写对“道”的认识,并展示评价交流学生对“道”的理解。然后欣赏著名画家韩金英的《德道经》系列绘画作品,并提示:除了通过诵读来感悟《德道经》之“大道”外,还可以通过绘画、书法、歌唱、舞蹈来表达对“道”的认识体悟。同时引导学生:“中国文化的经典还有《易经》《黄帝内经》《论语》《大学 》《中庸》等,时时诵读之,日日感悟之,让这些国学经典渗入我们的血液,刻进我们的灵魂。”

六、结语

本文突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记忆和背诵”的狭隘视角,通过多种诵读形式,结合中国文化中的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手段,运用“内观诵读法”诵读《观眇》,多维度、多感官地传递和启迪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通过认识“也”字的文理特点,认识隐藏在经典中的“自然大道”,并以《德道经》为导引,推荐诵读更多的中国文化经典,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经典的洗礼,开慧启智,和悦身心,提升精气神,使学生逐步悟“道”、知“道”,从而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笔者通过六年多的诵读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兴趣盎然,百遍诵读后亦茅塞顿开,能够活学活用经典。在国学经典的润泽下,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增强了记忆力、注意力,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素材,阅读和写作水平显著提升。德行素养明显飞跃: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处事圆融,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增强,爱国情怀落地生根。

篇5: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3.6.自由练习朗读 4.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篇6: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反思

一、想法设法培养积累经典的兴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与运用,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记得旧句子,也能变成新文章”的真正内涵,让学生学会博览群书,做到博闻强记。为了让学生对诵读积累经典产生兴趣。我便努力“武装自己”,在课堂上适时引经据典,兴致或场景所致,还会吟诗诵词,让学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也对老师的“见多识广”刮目相看,激发其在心里涌动起强烈的积累欲望。

二、诵读与理解结合,让学生接受国学。

对这类经典,我们需要让孩子们读,更需要让孩子们思考,还需要让孩子们感悟。通过大量诵读与讲解,学生可以深切的感触到国学的魅力,为进一步学好它做准备。在这方面要注意现代与古代的区别,做到古今一体,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在这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小故事,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讲述一些有关的典故,以此提高大家对国学的认同感。

三、诵读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

1、古诗词是祖国灿烂文化的经典,也是语言之精髓积淀,因此很多古诗其背景深远、意境悠远。因此很多学生对有些诗词的诵读积累也是“囫囵吞枣“式的。而我认为老师向学生交代清创作背景和诗的大意,学生在理解中去背诵古诗效果会更好。

2、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绝妙的图画,画中有人、有物,关键是看其侧重描写的重点是什么,每一首诗其实都是一篇篇精妙绝伦的文章,要想解读其内涵。只有把图文并茂、再加合理大胆想象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美丽如画的诗文之中。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时,常让学生据诗的内容并利用书中插图,想象画面,指导背诵。

四、积极地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我在引领学生诵读积累经典诗文后,还对学生的积累情况、学生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评价中认识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让学生找到诵读积累经典所带来的乐趣,找到成功的喜悦。

篇7: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1

经典渗透生活,书香伴随我成长。一个学期以来,我们社会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也觉得学生在阅读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指导,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未来更加努力。

一是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朗读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协商和德育的发展。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中国传统经典阅读之路,营造了我校的文化氛围。

(2)建立中国经典阅读教材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探索教师导读方法,培养一批导读骨干。

(3)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新学习管理,办好人们更满意的学校。

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古典诗歌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寓意深刻,境界动人。是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和道德情操,培养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景的古诗,学生们可以充分感受到祖国如画的风景,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国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崇高理想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2)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使学生具有更佳的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三是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去。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历史的长河洗涤,越发令人思考,它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经典颂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国学经典》(七年级卷)、包括修身励志、写景状物、咏史抒怀、传统节日、情思感悟、哲理寓言、亳韵古风几个部分组成。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学校组织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③培养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④通过天天颂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四、教学措施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两分钟。

4.给家长发校信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搞好此项活动。

5、每星期一早上老师利用早读时间,亲自检查一个学生,会背了即算通过,给他一百分,该生即指定为本周经典诵读班长。让他利用课余时间去检测组长,组长再去检测组内同学。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交与老师处理。

6、注意学习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将学习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五、达到目标

本学期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

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

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

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

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我还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孩子,逐步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3

一、教学成果总结

经过老师与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一个月下来,国学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七段,十三段,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够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第四、八、十、十三、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一、二、三、四段熟练,第五、六、七、十、十二、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二、五、十一、十二、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段熟练,第三、四、七、九、十、十六、十七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

3、论语《八佾第三》篇,赵心镜小朋友全篇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小朋友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醒,可以全篇接诵下来。

4、论语《里仁第四》篇,赵心镜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全片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全篇能诵读。

5、论语《公冶长第五》正在学习中。

二、近期教学计划

根据中班小朋友的实际学习情况,老师制订如下学习计划:

1、每周抽出一节课复习已读篇章《八佾第三》和《里仁第四》

2、每月月底对所有已读篇章复习巩固一次。

3、每个星期五上午对小朋友们检测一次,以帮助巩固已读章节。

总之,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小朋友们多读多诵,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真正使得小朋友们成为国学经典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幼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学生从中感受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①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③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④通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四、经典诗文诵读的内容:

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中附录的小学阶段必须诵读的诗词外,还有部分经典儿歌和诗词等。

五、课程开设的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的诵读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要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5

xx街道东平社区根据上级要求,积极开展“读经”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首先,它是广泛发起和精心组织的

我们把经典阅读作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提高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切入点,在组织中国经典阅读中注重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社区未成年人良好的文明习惯。为了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确保活动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结合当前形势,制定了中国经典阅读活动实施方案。本着鼓励社区居民和社区未成年人参与、充分引导、突出特色、打造优质产品的原则,呼吁社区未成年人主动参与经典阅读活动。

第二,注意宣传,营造氛围

以阅读中国经典为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利用社区布告栏、板报、小黑板等空间和角落,精心编排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图片、警句、诗词歌赋,以及儿童“诗中有画”的精神作品,营造丰富的文化环境,让更多的社区未成年人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让“背诵中国经典,做一个贤惠的少年”,“与经典为友,与圣贤为友”的.理念深入人心,广为人知,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载体丰富,高潮迭起

篇8: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要能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 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有其年龄的特殊性和孩童心理的特殊性, 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 即差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模糊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 即在全班开展的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三字经》, 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但《三字经》篇幅较长,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对每天的任务完成程度也会有差异, 日积月累, 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只要能参与其中, 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要多鼓励,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经典的乐趣, 从此爱上国学经典。

鼓励性原则, 就是只鼓励不批评, 或多给鼓励少做批评, 尽量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

自主性原则, 鼓励学生除老师规定的篇目外, 进行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模糊性原则, 不作逐字逐句的精讲, 只要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就可以, 并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 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诵读内容, 是顺利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前提和基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 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坚持双重标准, 即“最有价值”与“易于诵读”, 并努力做到两者的结合。低年级适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 中年级适合《论语》《诗经》《千字文》, 高年级适合《孟子》《中庸》《老子》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保证。

1. 注重范读。教师范读是实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的节奏, 更难体会古书的语感。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这句虽然没有生僻字,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 要想读的准确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古字意思与现如今是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 可道∕, 非/ 常道∕;名/ 可名∕, 非/ 常名∕。”其中/ 表示声音停顿并延长, 语气加重, 范读以后, 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 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 诵读积累。诵读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基本途径, 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之后, 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其含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 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应该有“十分钟阅读”, 以保证诵读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 让学生沉浸其中, 体会意韵, 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 熟读成诵。

3. 故事激趣。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 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 学生听了不仅能愉快的接受和学习, 还能消除重复的沉闷感。例如学习《三字经》, 教师可以先把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学生马上对黄香产生了兴趣, 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活动。故事激趣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 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情感。

4. 摘录运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经典名句, 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学有余力, 则以学文。”如《孟子》:“不挟长, 不挟贵, 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读到这样的句子, 学生要摘录在笔记本上, 除了要积累, 还应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正确运用, 达到知行合一。

四、对展开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 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是无法展开, 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 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 拒绝或不支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展开。有些已经意识到, 但对此项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不积极, 不愿改变当前现有的教学模式。

2. 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有些老教师来说, 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简单易懂的蒙学读物还可以教给学生, 但对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国学经典, 自身理解和诵读方面都很困难, 就很难实施课堂教学, 执行起来难点很大。

3. 家长和学生的不接受和不理解。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 认为在学校课堂进行经典诵读并无用处, 反而会占用学习时间, 影响学习。一些学生也并不喜欢文言文, 觉得难读难懂, 对经典诵读有排斥心理, 也拒绝参加诵读活动。

五、小结

篇9: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经典;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古代圣贤们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全社会也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国学经典也随之走进语文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古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语文水平。

一、国学经典诵读的原则

要能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原则。小学生有其年龄的特殊性和孩童心理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学课堂中进行国学经典诵读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即差异性原则、鼓励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模糊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在全班开展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传统蒙学教材的《三字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懂。但《三字经》篇幅较长,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每天的任务完成程度也会有差异,日积月累,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能力稍差的学生做过高的要求,只要能参与其中,就是一种进步。而且要多鼓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经典的乐趣,从此爱上国学经典。

鼓励性原则,就是只鼓励不批评,或多给鼓励少做批评,尽量引导学生热爱国学经典。

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除老师规定的篇目外,进行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模糊性原则,不作逐字逐句的精讲,只要学生理解了大致意思就可以,并内化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让学生在行为上有所改变才是最终目的。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诵读内容,是顺利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前提和基础。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因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双重标准,即“最有价值”与“易于诵读”,并努力做到两者的结合。低年级适合《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中年级适合《论语》《诗经》《千字文》,高年级适合《孟子》《中庸》《老子》等。

三、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简明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顺利展开国学经典教学的

保证。

1.注重范读。教师范读是实施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文言文阅读不同于现代文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很难掌握诵读的节奏,更难体会古书的语感。例如《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虽然没有生僻字,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想读的准确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古字意思与现如今是不同的。正确的读法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表示声音停顿并延长, 语气加重,范读以后,文言文的韵味出来了,句子的大致意思也随之明晰起来。

2.诵读积累。诵读是诵读国学经典的最基本途径,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韵味是读出来的。学生在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简单讲解或讨论其含义,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反复诵读。每星期都要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周一到周五早上都应该有“十分钟阅读”,以保证诵读时间。以多种形式进行诵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体会意韵,并逐步达到心领神会,熟读成诵。

3.故事激趣。小学生主要是形象思维,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容,学生听了不仅能愉快的接受和学习,还能消除重复的沉闷感。例如学习《三字经》,教师可以先把黄香温席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马上对黄香产生了兴趣,然后在正确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黄香温席时的动作、神态和思想活动。故事激趣法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理解,最终促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情感。

4.摘录运用。古人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国学经典中有许多经典名句,如《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有余力,则以学文。”如《孟子》:“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读到这样的句子,学生要摘录在笔记本上,除了要积累,还应要求在平时写作或与人交往的时候正确运用,达到知行合一。

四、对展开国学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全国上下都兴起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潮,但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还是无法展开,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1.有些地区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拒绝或不支持国学经典诵读的展开。有些已经意识到,但对此项教学活动的实践并不积极,不愿改变当前现有的教学模式。

2.教师的国学知识储备不够。对于有些老教师来说,像《三字经》《弟子规》等这样简单易懂的蒙学读物还可以教给学生,但对例如《论语》《老子》这样的国学经典,自身理解和诵读方面都很困难,就很难实施课堂教学,执行起来难点很大。

3.家长和学生的不接受和不理解。有些家长还没有意识到经典诵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价值,认为在学校课堂进行经典诵读并无用处,反而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一些学生也并不喜欢文言文,觉得难读难懂,对经典诵读有排斥心理,也拒绝参加诵读活动。

五、小结

国学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在一段时间里,我们把我们的传统瑰宝淡忘了。如今我们要重拾经典,从孩子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实践国学经典诵读势在必行。遵循一定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内容,运用有效的方法,克服一切困难,把经典诵读开展起来。

篇10: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孔子早教园中班现有四位小同学,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和年龄存在差异,赵心境和马博洋两位同学的基础较之孙小慈和李梓睿要好些,也更愿意朗读。李梓睿小同学上课虽然比较认真,但令人头痛的是他不太愿意吭声、不愿意放开喉咙大声读书。糖糖是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小女孩,他很招人喜欢,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很喜欢糖糖。糖糖天生好动,上课也奈不住性子,认字也很活跃,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认真,可是他自开学来认识了101个字。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孩子上课奈不住性子并不代表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或许他有自己的方式。针对四位同学的自身特点,老师将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节奏,以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教学成果总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经过老师与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几个星期下来,同学们的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境小同学第七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练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马博洋小同学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要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同学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悉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孙小慈同学由于年龄较小,比他们读的时间短,在背诵时只要提醒就可以被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由于朗读的遍数不够多(只有六十多变),四位小同学都是部分能诵,大部分都需要提醒。

篇11:国学经典诵读长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时间的宝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谜语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以抽签的形式背诵学过的古诗词。

2.出示谜语:看不见,摸不着,跑得快,又没脚,一去永远不回头,千金万金买不到.(学生猜)引出并板书课题.二:新授:朗读全诗〃读通读顺。

1、听范读〃然后划分节奏自由练读古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朝露〃华叶衰〃布德泽〃焜黄。(要读正确这首诗很不容易的〃再准备一遍〃待会儿请同学起来读。)

2、师生合作朗读。

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你们欢迎吗?(师生合作朗读)

咱们合作得真愉快!下面请同桌一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合作读一读这首诗。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全诗。分男女读。

师过渡:大家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1、齐读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2、师:“咱们来做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老师先用一段话来说出一句诗的意思〃你们边听边看画面〃猜猜老师说的是哪几句诗〃找到后举手大声读出来〃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3、理解第一、二句。

师描述:你看〃那园中的蔬菜一颗颗长得绿油油的〃那早晨的露水正等着太阳来晒干〃春天的阳光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这世间的生命〃这一草一木。也正是无私的太阳让世界有了如此美丽的光辉。大家猜猜老师描述的是哪一句?

如果你是这位诗人〃面对这眼前的一切〃你将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呢?(生自由读)。

4、理解第三、四句。

师:诗人正陶醉在美景中〃可一想到随着时间一天天溜走〃秋天一到〃这草木都会枯黄〃花儿也会枯萎。就像河流总会向东流到大海里〃而从来不会向西又回到它们的起点一样。猜猜这是哪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猜

你准备用怎样的心情读这两句?为什么?

指名读。

5、理解最后一句。出示画面让学生配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指名读〃说说它告诉我们什么?(2)指导感情朗读。(3)拓展延伸:读了这句诗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哪句名言警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同学们〃时间从诗人身边一天天过去〃看着花儿即将枯萎〃春天也将过去〃诗人多想留住这美好的时间〃可时间能回头吗?是呀〃时间总是无情而又不等人的。一个人只有好好利用时间〃珍惜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小时候不努力而等到长大了再来白白地伤心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的最后一句。

6、古诗学到这儿〃你们能背出来了吗?现在老师给几分钟的时间你们背〃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背一背。你可以摇头晃脑地背〃也可以像诗人一样踱着方步边走边背〃甚至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背。

7、学生自由背诵〃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

8、学生展示背诵情况。

篇12:--四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经典诵读教学计划

柞水县城区三小 沈清红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通过背诵经典,让语言文字在儿童心底多一些积淀,多一些感悟,激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经典诵读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积累,提高学生文化与道德素质。

二、教学目标 :

1、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诵读内容: 小学国学经典四年级下册。

四、活动形式及方法:

(1)“人人是老师,处处是教室”。只要有热情,就能成为一个诵读老师。

(2)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接龙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只要熟读成诵,了解内容大概即可,而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3)每日利用早读前在校读10分钟。在学校由老师(以语文老师为主,不限于语文老师)利用语文阅读课、课间背诵。也可以在每节课前由班干部带领读。

(4)每日回家后,再由家长带动诵读。诵读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确保诗文诵读活动的质量。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办诗文黑板报、诗文图展、诗文手抄报、诗文朗诵会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13: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办学品位

一、发挥优势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存的“沃土”。我们综合分析学校的发展历史、资源优势和多年开展的“经典诵读”实践经验, 精心论证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华传统是我们国家的民族灵魂, 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 而“经典教育”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有力支柱, 是深化课改的重要课题, 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最简捷的方式, 作为人生起点阶段的小学生, 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 滋养心灵。

2.我校施教对象需要“经典教育”。我校是一所企业校, 地区人口多来自农村、农转非、进城务工人员, 家庭教育普遍滞后, 但他们却更急需接受智、知、力、行及道德方面的教育。

3.“经典诵读”实验优势。2002年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的市级课题实验, 获得“十五”期间优秀成果一等奖, 故将此课题滚动到“十一五”省课题研究, 于2009年结题。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生长”进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方面的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 提升管理品位, 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10年发展规划, 对特色创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予以具体规划。

二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 (1) 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的活动, 组织孔子教育思想研讨会, 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 (2) 研究特色教育业务, 构筑“书蕴读书工程”。我校二十多名教师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十多教师参与编写校本教材, 有力地支持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三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 我们从文化环境、教育渠道、特色活动、育人效果实行整体规划, 研究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三、文化特色显特色

建设与特色教育相适应校园文化,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校园精神文化以激励、励志为主调。每天晨读时间各班诵读《少年中国说》, 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诵《弟子规》培养学生儒雅气度和良好行为习惯;通过自编自演《游子吟》《满江红》等作品让学生在愉悦中陶冶情操。亭廊文化、班级文化突出经典内容,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读经典、爱经典、用经典。

四、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多年的实践和努力, 基本上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两者有机整合。

1.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 是教育内容的稳定保障, 我们从《儿童经典诵读—历代诗歌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挑选出经典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编排教材, 经一年的实施后修改定稿。

2.刚性管理特色课程。我们将经典诵读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 纳入检查、考核、总结及资料归档建设范围。

五、知行活动强特色

我们坚持以“经典诵读”知行活动为载体, 遵循“直面经典、形式多样、不求甚解、水到渠成”的原则, 在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活动中使师生的举止儒雅、端正, 真正实现以知养行, 以行孕知, 知行结合。

篇14: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

近年来,各地小学语文教学掀起了一股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让小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水平增强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国学涵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课程目标就是“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传统民族的精神智慧”,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中应注入适当的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发扬,把握国学内涵

关于国学,每个人对国学的理解都不相同,每个人对国学内涵也有不同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见解。但从根本来探讨,国学是一门需要仔细体会的学问,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的总称,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地理,到琴棋书画,再到儒学道家等思想学派,以及历史政治经济艺术等诸多方面。国学所蕴含的内涵不是只言片语就可以概括的,几千年的发展使文化与哲学包括了各个层面,发掘出的价值十分珍贵。传统国学可以整体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使国人提升自豪感,增强国家对人民的影响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翘楚,将国学经典增加到小学课本中,可以提高小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现代小学语文的教学需要国学经典的熏陶,当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满足从中受益,也恰恰达到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二、实践,体会国学精神

曾有一个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粗略统计表明,六年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共需要学习12本教材,包括412篇文章,其中,有关国学材料的文章篇幅达到了40篇,接近了整套教材内容的百分之十。并且这些内容大部分出现在课后的回顾拓展及语文园地部分,这样的排布可以使小学生们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增强自身的文学素养。

理解小学语文国学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诵读课文。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识字量、积淀学生们的语感。另外,根据研究表明,十三岁之前是人脑记忆力的黄金期,在这一段时间内进行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的诵读可以增强小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记忆力,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积累,无疑能达到智慧培养和人格锻炼的教学目的。

第二,故事熏陶。小学生们都喜欢听教师讲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许多关于文学经典的典故传说。尤其是“滥竿充数”、“两小儿辩日”等形象生动的小故事,這些故事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饱经沧桑,代代相传历久弥新,浓厚的历史感足以吸引学生们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这些小故事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祖祖辈辈们流传下的美德,给学生们讲述故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加强他们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理解。以这样的形式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减轻了学生们学习的枯燥感,而且营造了师生间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起到了良好作用。

第三,琴棋书画。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不仅在于学习先人们已得到的,更是要自己参与其中的活动。琴棋书画是国学精粹,例如王羲之的书法、徐悲鸿的字画,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书法等能净化学生们的心灵,使他们静下心来感悟国学经典,在文化熏陶中感悟国学经典,对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四,游历名胜。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可以在假期参观历史的名胜古迹,或是在周末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陈列国学精粹的地点。通过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引导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寓教于乐。

三、理解,感悟国学价值

国学在当代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是教育,通过从小对小学生们的文化培养和熏陶,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中国国学文化的认知,提升国学文化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地位。开设小学语文国学课堂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实践的方式领悟到国学文化的真正价值,从小就不自觉地产生这种强烈的爱国心理,塑造了小学生们的爱国品质。教师也可在课外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例如进行国学经典讲座,并邀请家长与学生一同倾听。也可以组织有关国学经典知识的竞赛,以分组比赛的形式展开来,利用小学生们的求胜心,督促他们查阅国学经典相关的材料进行学习。让小学生们了解国学,体会国学价值,感受国学本身的魅力,享受国学经典给学生们带来的乐趣。国学价值不仅体现在五千年内流传下来的书籍字画,更体现在发展新一代儿童对国学价值的理解上,让学生们传承弘扬中国国学经典文化并将其发展下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学经典诵读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国学诗词经典诵读07-02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12-04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12-04

国学经典诵读详解05-24

传承国学诵读经典06-23

国学经典诵读方案07-02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07-02

国学经典诵读大赛07-02

国学经典诵读汇报07-02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07-22

上一篇:我的大学生活优秀学生作文下一篇:励志展现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