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2024-05-01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通用8篇)

篇1: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有效”首先要明确对什么有效,所谓“有效”是指对完成教学目标而言。我们对教学目标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去思考、去取舍。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样示范;强化道德实践,指导道德行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有效需求。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第一,要找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运用资源的目的要清楚;第二,要依托教学资源,朝着教学目标精心设问;第三,基于对资源分析,提升基本观点和方法。

筛选资源是否可以把握三点: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在含义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能用近的就不用远的,能用新的就不用旧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别人的。尽可能做到有疑、有趣。

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贴近学生,服务于学生;从教与学方式上看,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度思考;从教学效果上看,要对学生有行为引导。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资源,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准确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反思他们自己的行为等。

篇2: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当前小学数学教师走出自我,向他人学习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分享资源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校本教研方式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不能满足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运用网络搭建研修新平台,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

我认为只有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才是好的教案,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体现“三为主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设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知识准备和最近发展区两方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要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同时,我们的教案设计,也一定要有创新性。别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不是不可以用,而是应该知道和注意如何用。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一定要在借鉴别人好的东西的基础上,创新地发展自己的东西,什么叫优质教案?我个人觉得,就是既借鉴了他人的成功经验,又提出了自己创新的设计——当然这种创新必需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才是优质教案(建议备课时多参考几篇别人的优质教案,我觉得,不同的教案,有不同的独特之处,我们自己在斟酌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吸收,创造性地发展)。因此,建立自己教案的电子资源库,在教学生成之后,进行反思,进行交流,再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这样,对自己教学的提高,非常有用。在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有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训练的设计。训练的设计,广义的训练,包括很多,如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等,下面,我跟大家交流的,主要是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既通常所说的,解题能力的训练。学生的习题设计,主要包括下列几方面: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考试或测试习题。

篇3: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一、教材资源———充分利用, 合理调整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作为教师, 我们应予以充分的利用和尊重。作为教材, 编者所选择的学习材料是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但由于地域的不同, 对某地的学生来说适合的学习材料对另一地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或最适合的。此时教师该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使教材发挥更大的效用呢?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机械地再现教材, 被动地接受教材, 而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置换, 使教材更贴近学生。例如,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分为9加几、8加几、7加几、6加几这些内容, 教学方法都是一样。如果教材按此方法教学, 不但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学生缺乏兴趣, 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教学时, 在抓住“凑十”这一基本方法的前提下,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 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计算方法、规律, 之后让学生通过迁移, 由他们自己“创造”出8加几、7加几、6加几的方法。这样将这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分成算法研究 (“9加几”) 和活动应用 (“8、7、6加几”) 两大板块进行教学。这样处理, 既注重了算法的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领悟算法合理化,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了教学效率。再比如, 教学“位置与方向———认识东、南、西、北”时,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如果就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 不易于理解。再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 可以设计一系列数学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 在初步感知了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后, 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当学生找到玩具后, 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 借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四个方向。接着, 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最后, 教师把学生带回教室, 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这样变静为动, 以动促思, 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

二、学生资源———因势利导, 巧妙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程实施的对象, 同时也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 对那些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及时捕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 或是一个错误, 或是一段困惑。不少老师对这些“意料之外”的产物常感棘手, 显得束手无策, 其实对于这些突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捕捉, 巧妙加以转化和运用, 使其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况且从学生中“拿来”的资源, 简单、务实, 正是主体的回归。例如, 在与学生一起解答“每棵树苗16元, 买3棵送1棵。张叔叔要买4棵, 每棵便宜多少元?”这样一个问题时, 学生很快就有了两种解法: (1) 16×3=48 (元) , 48÷4=12 (元) , 16-12=4 (元) 。 (2) 16×3=48 (元) , 16×4=64 (元) , 64-48=16 (元) , 16÷4=4 (元) 。此时, 预设的教学目的可以说基本达到, 准备转入下一教学环节, 我还是习惯性地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这时有一位学生迟疑着举起了手:“老师, 我的方法是16÷4=4 (元) , 但我说不出为什么。”这种方法我也没有预料到, 是否可行呢?是巧合吗?面对这一突发情况, 我想, 不管怎样, 肯定有研究的价值。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就这种解法组织同学们进行探讨。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题目的含义:“买3棵送1棵”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纷纷发言, 有的学生说“花3棵的钱就可以买4棵”, 有的说“花48元就能买到4棵, 这送的1棵就是便宜的”, 还有的学生补充“如果不送1棵, 还要多花16元”。不一会, “噢, 我知道了!”“我也明白了”的声音此起彼伏。“这个16元也表示买4棵一共便宜的, 除以4得到的就是每棵便宜的。”“买3棵送1棵, 就是送的这1棵是便宜的, 也就是4棵便宜16元, 所以16除以4就是每棵树便宜多少元。”同学们困惑的表情终于被灿烂的笑容所替代。这些意外其实就是一笔可贵的教学资源, 教师并没有采用“对”或“错”进行简单的判断甚至用“绕过去”避而远之的方法, 而是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启发, 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豁然开朗。

其实课堂中出现的任何意外甚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错误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宝贵资源, 因为它们来自于学生, 贴近学生, 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让学生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现解决问题背后的创新价值。上例中正因为教师及时把握住了这一教学时机, 让突发事件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不但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 思维得到了训练, 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丰富多彩, 体验到了问题解决后的成就感,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三、生活资源———挖掘原型, 有效利用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能进入教材的只能是生活多棱镜的一个侧面, 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培养积极的情感。这也就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寻找、发现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 设法在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 为他们提供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教学资源。曾听过“直线和线段”一节公开课。课一开始, 屏幕上呈现了以下四组镜头: (1) 阿姨织毛衣的场景, 突出在篮子里散乱的、绕来绕去的毛线; (2) 不同的斜拉桥图片, 突出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 (3) 打电话的场景, 突出弯弯曲曲的电话线; (4) 建筑工地场景, 突出吊住重物往上拉的钢丝绳。接着教师依次提问:“刚才你在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这四组面画都有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谁有办法使这些曲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更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开展探究活动的欲望, 同时也把本节课中概念的生活原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为学生“做数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学科资源———有机整合, 适时利用

在我们的教学中, 各学科虽然是独立的, 但这只是相对的, 各学科间其实存在一定的联系, 学科之间彼此蕴含着可以利用的资源。这些蕴含的宝贵资源, 很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为此, 教师应练就一双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的“慧眼”, “该出手时就出手”, 敢于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 这往往对我们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如何利用小组合作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 开放分组 小组合作 小组评价

实施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县先学习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我校实行三刻钟教学改革。在尝试使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结合实践谈一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发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开放分组,重视全体

小组的组成应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

二、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有一个适合于探讨的问题,而且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进来,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做到人人有事做,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

(一)注意指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

和这节课有关的知识要做好复习,下一节新课做好预习。这样在课堂上他们才能表现。

(二)要设立小组目标

在活动中,小组是一个整体。目标的达成是以小组而不是以个别组员的成就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小组的其他成员都达到了目标时,自己才达到目标。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各组成员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自己完成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而成绩较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以保证自己所在小组不会因为自己失败而失败。

(三)个人的职责要明确

为了实现小组目标,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对小组成绩有所贡献,小组活动应对组内成员作明确的分工。组长在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组员的能力,让每个成员都有任务。尤其是差生要给分配任务,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更好地加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四)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教师合作学习中准备

(一)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合作学习的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教师在小组合作分配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成员搭配问题,对于学案中的A、B、C、D不同等级的问题,要细化到个人,好、中、学困生都有。

(二)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合作学习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我们开展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不是为了走新课改的形式。教师要抓细节,不要只看形势。

(三)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師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四)真正参与学习,不搞形式主义

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四、及时评价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评价对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尤为必要。没有必要的评价,就无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势必造成课堂的放任自流。我采用了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侧重于学生间的互评。六个小组,两两小组互相打分,在课堂上小组间与小组间竞争,学生个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同时也能影响本组的分数。每堂课都平出优胜小组这样以来,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立足点不是要否定我们的教学传统,而是对教学传统进行一种补充、改进,进而改善教学现状,改变传统教学系统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的交流模式,形成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5: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利用人才资源

有关调查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集中表现为效益状况的不断恶化。效益是反映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综合指标。而造成中小企业效益滑坡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资金、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和市场。笔者认为,在这五个方面的因素中,人力资源尤其是中小企业中的人才资源这一因素最为重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人才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利用,是其最大的困难之一。有些中小企业花大力去招揽人才,结果却收效甚微,而一些大企业在这方面却常常是门庭若市,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中小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的优劣势分析

劣势因素

社会知名度低

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本行业、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知名度不会太高,这给吸引优秀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企业知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身价和地位,这也是大多数人愿意选择那些知名度高的企业就职的原因。

工作条件、物质和福利待遇较差

现代人工作生活方面的价值观取向更为实际、超前,他们往往追求较高的工作、生活质量,尤其把物质方面的追求作为其事业发展的基础,而这些是中小企业难以充分满足的。

资金和规模偏小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金力量薄弱,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向了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很难再有力量开出高额的薪资,吸引到优秀的人才。

风险较大,破产和倒闭率较高

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也较为薄弱,企业的发展前景很不明朗,一旦企业不能经受市场的考验而被淘汰,企业的员工首当其冲地成为牺牲品,降低薪水、裁员、失业会接踵而至。对于人才来说,不能不考虑这一关乎生存的因素。

优势因素

发展潜力巨大

中小企业虽然发展前景充满风险,然而,一旦其发展势头良好,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给个人带来的发展机遇也是比较大的,这一优势对于风险偏好型、渴望追求成功的人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用人比较灵活

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一般不受学历、资格、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往往比较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实效。真正有才干的人容易获得破格任用并委以实权,有自由发挥的充分余地。

在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中,应充分利用其优势,避开其劣势,选取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管理策略。

中小企业的人才资源管理策略

招聘策略

中小企业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招聘工作,抛弃很容易招到人才的看法,作好充分准备,并计划好招聘过程,招聘结束后还要注意进行事后的总结。

招聘前的精心准备

首先,制定职位说明书。它是招聘前的基础工作,通过制定职位说明书,明确不同职位对员工的要求及考核的标准。

其次,做好招聘预算。很多中小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事先不做预算,招聘过程中需要多少经费再由老板批准,这样往往会影响计划的实施。招聘前明确经费预算有助于更好地做好计划工作,如选择何种招聘方式、选择何种宣传媒体,从而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第三,组成招聘小组。由于招聘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所以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其他有关部门也必须共同参与,最好是由有关的人员组成招聘小组并明确分工,如谁负责面试、谁负责接待应聘者等。

招聘过程中的组织

进行招聘信息发布。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招聘方式很多,对于员工来说,中小企业有许多大企业所不能提供的机会,如由于发展的需要,对有能力的员工非常重视,有才能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工作的划分不细,员工可以在工作中得到更全面的锻炼等。企业的招聘广告应该突出这些“亮点”。另外,招聘广告的用词要注意体现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尊重,不能居高临下。在招聘过程中设立咨询电话回答应聘者的提问,能增加应聘者对企业的了解,吸引更多求职者。

进行招聘测试与选拔。在招聘测试中,可以通过文化考试或专业基础理论考试进行第一次筛选,考试应根据不同的学历、专业及工作要求分别命题。命题要注意分析和反应能力的测试,可采用试卷式、论文式和答辩式。第一次筛选后要确定第二轮面试者的名单。进行面试前要同应聘者预约面试时间,最好是双方都感觉方便的时间。面试当天,应聘者到达企业后,一般应由指定人员负责接待,并向他们出示关于企业的介绍资料,使他们事先对企业有大致的了解。面试应由人力资源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参加。提问前先确定好一些需要应聘者回答的问题,另外一些问题则需要根据应聘者的情况灵活提问。在面试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通过轻松的交谈,了解应聘者的经历、价值观等。

最后,进行招聘决策。在面试结束后,企业依照预定的标准选取录用人员,并分发录用通知。对于那些未录用者,也要对其表示感谢,表示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招聘后的总结

招聘结束后应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招聘采取的方式、招聘信息发布的效果是否有效、应聘人员的人数是否达到原来的计划;招聘到合格员工的比率;招聘是否按原来的招聘计划正常进行、招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招聘所花费的经费是否超支,以后招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等。

培训策略

目前中小企业重视培训并进行定期专业培训的很少。一方面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明知道培训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却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企业发展太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培训;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不知道培训什么、怎么培训。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培训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小企业在培训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建立培训机制,根据市场需要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人才特点、项目需要和使用目标,对人才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制定计划,明确培训的时间、任务、目标和措施,避免为培训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突出重点,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急需人才加快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训,骨干人才提前培训;四是拓宽渠道,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薪酬策略

一般而言,可将薪酬策略划分为三种类型:激励型薪酬策略、竞争型薪酬策略和成本型薪酬策略。所谓激励型薪酬策略,是通过未来预期高收益来弥补企业发展的风险,从而对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这种薪酬设计往往固定收入不高,可变收入在薪酬构成中所占的比例很高,个人收入不仅依赖于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也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密切相关;所谓竞争型薪酬策略,是指与本行业或本地区企业的薪酬水平相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达到吸引行业优秀人才的目的;所谓成本型薪酬策略,是指压缩开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一般适合于技术含量不高、需要大量劳动力的行业。

企业在薪酬策略的选择过程中应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前提。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大多数中小型企业而言,其发展战略一般是开发产品、扩展市场,需要优秀人才的加盟。但由于资金、规模、知名度等方面的劣势,对于竞争激烈的优秀人才来说,必然会存在一定选择上的风险。因此,薪酬策略应以激励型为主,以未来的预期收益抵消目前收益上的风险,这样才能对优秀人才特别是风险偏好型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使之在风险和收益的权衡中,觉得值得冒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吸引和留住人才。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在薪酬策略的选择上要进一步考虑薪酬的竞争性和在人力成本方面的承受力。

激励策略

篇6: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叶莉莉

【内容摘要】由于通用技术“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学科特点,我们常借助案例这一载体进行教学。而当前教师在使用案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课堂有效教学。本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和分析,就“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案例”提出一些方法,并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实例加以分析。希望能给一线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与处理上提供些帮助。【关键词】案例 有效 选择 处理 应用

通用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教师常借助各种案例辅助教学。教材中提供大量案例,也体现了借助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等方面因素使然,我们对案例的选择、处理和应用出现了一些问题或困惑。本文就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作一些分析。通用技术教师来自不同学科,对通用技术及其教学的理解不同,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常见问题归纳有如下几种:

1、范畴不明确,案例用错

有些案例表面上似乎有些道理,具有迷惑性,细细一分析,并不能说明教学内容,甚至与教学内容背道而驰,属于无效或错误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用到案例“可爬楼梯且可用后轮‘站立’升高到正常人高度的残疾人轮椅”时,认为该轮椅的设计考虑了人机关系中的“静态人和动态人”的需求。仔细想想:轮椅可调节,可让无法动弹的残疾人移动、升到一定高度与正常人平等对话,说明该设计考虑到了“特殊人群”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而满足“动态人的需求”是指设计的产品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轮椅可调节并不等于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要伸展四肢。该教师犯了范畴不明确的错误,用错案例。

另外,老师在上“方案的构思方法”时,往往片面地将某一设计归为某一种构思方法。如:自动调焦摄像头模仿了鹰眼,则用到的方法是“模仿法”;夜视镜的设计则用了“奇特性构思法”。殊不知,构思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是“泾渭分明”的,一种设计往往使用多种构思方法。自动调焦摄像头的设计也不能排除使用了“奇特性构思法”。

错误地使用案例会混淆知识,对学生误导极大。

2、无章法堆砌,案例过多

案例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丰富多彩,教师常在备课过程中无法取舍。加上许多老师抱着“吸引学生眼球则教学成功”的心态。因此,为迎合学生的兴趣,把所有案例一股脑儿地用到课堂上,制造了“填鸭子”式的课堂。

有位老师在讲到“技术的目的性”时,用到了助听器、星空雨伞、手机、无线鼠标、“一号双机”;讲到“创新性”时用到瓦特蒸汽机、蔡伦造纸术、自行车的革新、洗衣机、电视机显示器的演变、媒体播放器、指纹识别门把;讲到“综合性”时用到了玩具娃娃、白炽灯、板凳、自行车。共用了16个案例。整堂课只看到老师不亦乐乎地用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来吸引学生,教学变成视觉的盛宴,课堂变成案例的堆砌、表演的舞台,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分析;学生目不暇接,没有时间思考、内化,收获甚少。事实上,这节课有很多案例是类似的,应删减。

案例,往往贵在精而不在多。每个知识点只要深入分析一两个案例就够了。能引出、说明或深化知识点,案例的“使命”就已完成。可怕的是:同一知识点重复使用相似的案例,既占用时间,又肤浅教学,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浮于表面,案例无挖掘 案例是教学的载体,使用案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从而构建知识。而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因案例多为求快而“走马观花”,没有深入挖掘案例所含的丰富内涵。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既是对案例的低效使用,也使得学生无法经历构建知识的过程,造成对知识的短时记忆。

很多教师在分析某一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时,依据是“‘结果’反过来影响‘开始’”,这是浮于表面的分析,应深入到“给定量”、“被控量”、“检测装置”、“比较器”、“控制器”的分析,才能准确地判断其是否有“反馈环节”,并最终判断其是否闭环控制系统。肤浅地分析案例,只会让学生“雾里看花”,越学越糊涂。

4、内容形式单一,案例无趣味

好的案例虽然随处可拾,但是一些教师平时并不善于发现,没有养成用心收集的习惯。导致案例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素材陈旧,没有创新 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及本学科资源不多不系统等主客观原因,采用的案例往往总是那么几个。如:讲到“流程”时,总是用到“烧饭、洗衣、拖地”的流程,毫无新意。问题二:不贴近学生生活、不具有典型性。从实际生活中寻找贴近学生实际、充满生活情趣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典型案例,才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一些案例往往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如:讲到“生产中的流程”时,大篇幅地讲解“法兰”的流程及工艺。问题三:形式单一

很多教师的课件往往通篇由图片堆砌而成,形式单一。图片虽花俏,学生也会“审美疲劳”。若教师能花些时间搜集相关视频、制作相关的实物或模型,那效果会更好。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案例的有效选择和使用应做到“深、趣、巧、适”四个方面:

1、深

案例的深入挖掘过程是学生知识构建的环节,有时也能达到知识的迁移。

在讲到“经济原则”这一内容时,我采用了“方形卷纸和圆形卷纸”这一案例。并抛出问题:“哪种设计更经济”。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把问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相同周长的圆形和正方形,圆的直径和正方形的边哪个短?”短的占用空间少,节约储存成本和运输成本,体现了经济原则——这样的思维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储备即可轻松完成分析过程(如下图解),对“经济原则”有了自己的理解,产生了“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应用到设计中”的理念。

相同周长的圆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边比圆的直径短 a

结论方形卷纸比圆形卷纸占用空间少,更经济。圆形卷纸

方形卷纸 相同周长的情况下

让我感到意外和高兴的是,针对卷纸的设计,学生有了新想法,提出“干脆把卷纸设计成实心的,就不占空间了。”针对他的想法,学生和我展开分析:如果实心,便不能插入转轴,不能体现实用原则。于是得出另一个结论:设计的多个原则往往不能兼而体现,即设计的原则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更有学生指着自己课桌上的抽式纸巾,分析起旋转纸巾和可抽纸巾两者的实用性和经济性„„至此,课堂上出现了活跃的气氛,教师因势利导,便灵活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此深入地分析案例能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趣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使人投入、印象深刻。它对未来活动有主动作用、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有促进作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则是课堂决胜的关键点,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在热门事情中找案例。

借助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更快地了解更新的事物。将热门事物在课堂中与学生交流,具有很好的效果。

在讲到“标准件”时,我用了当时网络热播的经典电视剧《越狱》,主人公越狱前经过计算,利用监狱操场的长椅所用规格的螺丝磨成一把起子,正好能旋开下水道入口盖子上的另一种规格的螺丝。由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做案例,学生果然从中体会到“技术规范”的巧妙所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再结合教材中的例子加以深化。

另一老师在讲到“道德原则”时,就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这一案例,这也是学生的关注点。

二、在生活中找案例。

通用技术不是一门空泛的学科。当我们把生活中常见又容易被遗忘的的事物作为案例来讲解时,学生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技术、处处有设计。有一位教师在讲到“铰连接”时,拿出一把最常见的折叠式雨伞,将伞骨工作原理作为案例。有了实物,知识浅显易懂。学生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技术与设计的无所不在,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

三、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中找案例。

以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必定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某一教师在上《流程与设计》时以脑筋急转弯“如何将大象装入冰箱”作为引入,答案是“把冰箱门打开,把大象放进去,把冰箱门关上”。虽然,这是无厘头的幽默,但是,学生在轰堂大笑中至少明白了“时序、环节、步骤”这些要素。而听课老师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暗自赞赏老师善于抓学生的兴趣。

3、巧 B O 5 7 12 10 14 11 9 C D A 8 课堂中最怕案例的简单堆砌。若巧妙安排,将知识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浅入深地递进式呈现给学生,则能优化教学、达成目标。

有一个关于流程优化的案例:“某物流公司要将一车文具送往ABCD四个文具店,每个店接受四分之一文具。各点距离如图所示,物流公司的地点在O点,求最优的行车流程”。经学生分析,为了达到“成本优化”,应选择行程最短的路线,即OCBADO或ODABCO,它们的行程都是46。

然后,老师将案例中的“文具”改成易变质的“豆腐”。不仅需考虑“成本优化”,还应明白流程优化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最佳效果。经学生进一步分析,发现ODABCO这一路线更早地送完食品,更合理。由此,得出结论:流程的优化往往不是考虑单一的因素,应综合考虑多因素。

该案例巧妙地铺设了台阶,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另一老师在《设计的一般原则》一课中,将“带电话插头的LED灯、黑心棉填塞的被子的设计违背道德原则”、“指纹识别门把手设计体现创新原则、实用原则”、“电源插座、插头设计体现技术规范原则”等林林总总的案例通过“房子装修”这一主线巧妙地串起来。借助情境巧排案例,有效地利用了案例。

4、适

凡事都需有度,案例的选取和使用应符合学科特点,并且适合中学生。通用技术是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因此,案例的选择不应是超出学生知识结构的专业的事物。

“技术规范原则”这一内容,教材给出的案例是“飞机上的圆形窗户”,涉及到“圆形能够把受力平均分散”这一物理学科的知识,而学生现在所掌握的物理学上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这一知识点。因此,在讲解此案例时应把握“度”。

有效的案例莫不是经过课余用心收集和严谨推敲而得来的。技术与设计日新月异,若教师仍局限于教材上和现有的案例,不用心观察、收集资料,不学习提升知识储备,不懂得反思,那么这样的教学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因此,我们对待案例的选择和处理需持有严谨的态度和专研的精神。【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技术与设计1》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技术与设计2》 江苏教育出版社

3、《善教必先善学》

作者未知

来自网络

4、《浅析技术案例在<技术与设计>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章青道

篇7: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电脑技术的应用逐步走进了学校教师的生活。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更加有效缓解了学校课堂教学资源需求与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矛盾。我校于3月年成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作为学校的远教育管理员,我深有感触:无论是资源的下载还是应用,工作都是相当的繁重。如何找到一条捷径,保证资源下载完整,轻松有效地利用资源,让远程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这成了我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半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追求,我寻求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扩充电脑容量,保障资源存储空间。

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应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存储管理,远程教育资源容量大,每期资源都在几个GB以上,为了解决了资源多,硬盘容量小的问题,我校于今年在学校电脑上增加了几个160GB的大容量硬盘,并及时清理电脑垃圾文件,让电脑释放更大的有效空间。并在远程接收系统中将下载资源保存路径更改为新增的“大硬盘”中,之后我们下载的资源不再用刻盘转存,这样既减轻了管理员的很多工作,又为资源的完整接收和管理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增加网络下载流量,保证资源快速完整下载。

由于农村学校采用的是拨号上网,所以网速非常缓慢,远程教育资源丰富,下载时间长,如果管理员每天等候下载,相当辛苦,而且稍有大意资源接收就不完整。如何才能轻松地把资源完整地下载好,我是这样做到的:

1、经常对远程接收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保证接收系统正常工作;

2、经常打电话去电信服务部,要求增加网络流量;

3、实行下载安全管理,远程控制。

为保障安全,先在“控制面板”内的“用户帐户”项中设置用户名和密码;然后右键点击接收电脑的“我的电脑”选属性,打开属性页后选择“远程”,勾选“允许用户远程连接到此计算机”,选择你设置的用户名,单击“确定”按钮;输入你远程接收计算机的IP地址点“连接”,输入事先设置的.用户名和密码,便可以实行远程操控接收资源的电脑了。这样设置后,管理员可以在任意时间监控资源的下载情况,保证资源能完整下载。

三、加强校本培训,促进资源应用

为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进行远教学习,我校开展远教校本培训,转变教师育人观念。为此我们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让老师们知道有些什么资源可用,哪些资源最适用。如:“课效率程资源”里的教学案例、习题精选、拓展练习等有利于教师备课,媒体资源能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效地提高堂效率。“教师发展”栏目,更能让教师们足不出户就能看专家精彩课堂,品名师教学风采。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档编辑及课件整合方面的操作技能有提高。为此,学校在培训、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即35岁以下的教师与35岁以上的教师结对子,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通过培训,学校教师人人会操作远程教育设备、个个会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们到远程教室上课的热情被应有尽有的、形式多样的资源激发起来了,兴趣被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得到相应提高。他们从上课时学生那一双双被优质资源所吸引的专注的眼睛里,充分领略到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8:课堂上应如何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供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1]。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认为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明确功能定位:选择有效资源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三要素。其中,目标、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教学资源则是相对独立的因素,它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所制约并为之服务。教学资源如果能够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弥补传统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但不论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学资源,呈现资源本身并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我们选取教学资源,是因为它承载了一定的教学目标,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

1. 服务性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和核心,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引导着教与学的方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资源仅仅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的载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教学资源,其作用都是辅助性的,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

从课堂观察来看,多数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教学资源一般采取“呈现教学资源—提出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进行。那么,反过来就是我们获取有效教学资源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有效问题—选取教学资源,即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设计能反映教学目标的有效问题,再围绕设计的问题去选择相应的教学资源。

2. 目的性功能

我们需要牢记,运用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为了在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之间搭建桥梁。为了更好地选择教学资源,我们不妨自问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使用这个资源?它和哪一(或更多的)目标相关联?这个资源可以突破几个核心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否有帮助?

主讲教师在讲《隐私和隐私权》时,之所以在反复修改中依然保留节选自《国家公敌》的一段视频资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段视频和本节课的两个核心概念——隐私和隐私权紧密相联,可以用一个教学资源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同时,它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科技的应用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频繁变换的镜头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资源的选择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观看或阅读教学资源时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唤醒沉睡的心灵。同时,在讨论如何来保护我们的隐私时,学生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也是三次课中都能引发学生兴奋的重要原因。

粗中取精、糅合创造: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最佳方式

打开电脑,教师们的文件夹中都有数以百计的教学资源,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网页,等等;拉开柜门,教材、参考书、光盘、录像带等,可谓种类繁多、丰富多彩。是不是拿过来一个,只要它与教学目标相关联,就可以用到课堂上呢?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任何一个素材都是我们从浩瀚的资源海洋中捕捞上来的,虽然经过了我们的筛选,但由于没有涉及具体的教学,我们只是凭感觉来收集,这不过是一个粗选的过程。资源的有效呈现必须经历一个粗选—精挑细选—糅合的过程,以实现我们对教学资源的创造性使用。如在本次课例研究中,主讲教师第一次选择了《国家公敌》中的两段视频,第一段是迪恩通过网络调查国家安全局高官资料,发现议员被杀真相;第二段是国家安全局利用监视系统和卫星对迪恩进行全方位跟踪调查,迪恩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隐私。虽然学生很震撼,但从中获得的信息并不多。带着好奇,同组教师课后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部片子,发现另一段视频不仅比这两段内容更突出主题,还更加震撼,美中不足的是有男主角与女友接吻的镜头,于是我们决定将其剪辑、糅合后使用。后来,我们又发现,如果呈现《国家公敌》这个片名,必须向学生解释片名,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还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本片描写的是美国高官利用手中职权谋取个人利益、侵犯他人隐私的事情,并不符合思想品德课选择教学资源应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于是,我们去掉影片名字,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迪恩的个人信息在不同角色下的属性,不仅避开了原教学资源的缺憾,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借两个角色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了隐私的内涵。

有效的问题设计: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

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资源能否发挥有效作用,关键在于针对教学资源的问题设计是否有效,即问题能否成为教学资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能否让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从表象探寻到本质,由情境过渡到知识。怎样的问题是针对教学资源的有效问题呢?

1. 紧扣教学资源又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

“思维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2]。”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逻辑思维开始逐渐占主导地位,但是这种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要创设教学情境,就是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感性平台,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精选教学资源,正是为了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资源情境为生发点设计问题,让资源情境成为学生思维的推力和拉力,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设计的问题脱离了资源情境,资源不能为学生的思考做铺垫,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引发,不利于教学的展开。同时,由情境生发的问题也要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如果问题过于发散,指向性不明确,对于知识面尚不宽广、思维逻辑尚不严密的初中生来说,可能导致他们面对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导致课堂冷场,乃至学生课堂思维涣散,白白浪费教学时间,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主讲教师“三课两反思”的教学中,视频播完后,一课、二课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设想: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与刚呈现的资源贴得不紧,没有从资源出发,目标指向也不明确,效果就没有三课的第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两个人查获一个人的哪些信息”好。因为教学伊始,学生根本不明确什么是隐私,这个概念在学生头脑中要么没有,要么很模糊,没有相关感性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思考不会深刻,资源在此没有发挥有效作用。而三课的第一个问题就从资源提供的感性材料出发,学生以此为观察思考支点,很快就明确了身边哪些信息属于隐私范畴,后续的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隐私”的理解从日常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表述更科学,思维也更严密。

2. 充分挖掘资源信息量的问题

一个经典的资源,一定蕴涵含丰富的信息量,内含核心教学价值。充分挖掘资源中内隐和外显的信息,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有效教学的标志之一。许多教师特别欣赏一例贯穿的教学模式,就在于一例贯穿更有助于实现有效教学。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个资源实现所有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充分挖掘资源信息量,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主讲教师一课呈现的视频中,有两人开别人家的门的片段。隐私权主要包括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个人信息保密、个人通信内容保密三部分,而视频中的这段信息正好说明侵犯了公民的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权。如果教学中注意挖掘出这一信息,后面分析公民的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权时,可以省去其他情境创设,节约教学时间。在三课中,主讲教师设计的前三个问题分别从“做什么”“可以做吗”“怎么做的”三个角度挖掘资源,不仅水到渠成地实现了学生对隐私内涵的理解,还间接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人物行为,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

其实,一节课内教师给出的资源太多,不要说学生,我们听课老师都觉得脑袋发蒙——光顾熟悉资源情境,没有时间深层次思考问题。一段音视频、文本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呈现的资源,多追问几个问题,或增加几个“假如”式的问题,不仅可以增加所呈现资源的信息量,还能增加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三课中主讲教师在前两个问题中的追问,源于视频,但已经超出视频信息,有利于拓展学生看问题的广度、想问题的深度。基于这一段视频,我们还可以设问:如果那两个盗取他人信息的人,想到自己的信息也可能会被他人这样盗取,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和做法?如果当事人是影视明星,他的隐私权范围和我们一样吗?如果当事人自己在网络上公开自己的隐私,我们看了算侵犯隐私吗?……这样追问下去,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可以不用其他教学资源就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体验更为深刻和丰富。

3. 有助于学生由他人推及自己的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让学生学会做人,做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做有道德、守法律的人,做具有现代素养的人。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选取、目标落实都应指向教育目的,问题设计也是如此。所以,教师一般围绕学生身边的困惑选取资源,但经常谈身边的问题,学生也会厌烦,所谓“亲昵引起轻视,近之则不逊”,何况社会是复杂的,学生生活则单纯得多。以社会大背景为资源,却又由于远离学生,使其不痛不痒,因为没有切肤之痛,教育始终隔靴搔痒。怎样将社会大背景与学生自己联系起来,从资源中人物行为评析转换到自己身边人物行为的思考就是关键。主讲教师三课中的后五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作为过渡,将学生的思维从他人拉回自己身边,联想“我”和“我”身边的人有否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我们有否被侵犯的经历。在“好玩、高兴”与“难受、尴尬、不安全”这两种情感冲突中,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对自己及身边的人的行为反省就更深刻。以这些情感和思考为基础,最后两问如开闸泄洪,学生侃侃而谈,“尊重他人隐私”和“保护自己隐私”的观点自然形成。多设计一些能让学生由他人推及自己的问题,是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关键点,即使资源离学生比较远,也可以通过设问由远及近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达成度:检验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标准

对教学资源的选取要采取“拿来主义”,教学资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使用的,那么,能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资源是否有效使用的一把尺子。

知识目标的实现过程体现了从教学资源的特殊性认知到一般知识认知的归纳概括,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其中出现了主人公的银行账号、通话记录、人际交往状况、家庭情况等个人信息。通过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有助于学生对什么是隐私、它包括哪些方面有一个初步认识。在教师设计问题的不断追问中澄清隐私的科学内涵,得出隐私与非隐私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从而实现对隐私概念的科学、全面把握。

能力目标则是在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思维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看、观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思考和回答教师预设的相关问题,得出个性化的认识,生成新知识、新认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也是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授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视频中的两个人可以查他人的信息吗?为什么?追问: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可以随便调查公民的个人隐私吗?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比较巧妙,为拓展学生思维广度与深度提供了空间,学生在“可以”与“不可以”的两难境地中思考,体验到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和条件性的制约。利用延伸的两个追问使学生对隐私与非隐私这一非常难以用简单的语言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学生的自我辩证思维去实现,可谓突破了难点,同时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伴随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知识目标的实现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目标的实现,学生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顺序和层次,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就不能有质的飞跃。视频片段中出现的个人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正常情况下,普通人的个人隐私能否随意泄露?什么情况下隐私就不再是隐私了呢?假如你的隐私被泄露的话,有什么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人的隐私?这一步步递进式的设问,是一个从已有经验到科学知识的熟悉、理解过程,由对知识的拓展、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再到个人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和正确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形成,这是一个三维目标的达成和实现过程。

教学的基本要素有三: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3]。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无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教学资源是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三课两反思”的过程虽艰难,结果却是甜蜜的。从最初对资源使用追求表面震撼到理性选择经典资源,从凭经验、感觉随意设计问题到让设问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课堂的虚假热闹到学生思维的延展与深刻,一路走来,我们在课例研究中的收获是真实的,课堂的精彩是对我们共同付出的最好回报,也是我们在共同研究中成长的见证!

摘要:本文以课例研究为依托,结合课堂观察和课后思考,从明确教学资源的功能定位,运用粗中取精、糅合创造的资源使用方式,加强有效的问题设计,关注教学目标达成度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上一篇:kfc销售业务流程图下一篇:固化粉煤灰三轴压缩试验研究